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211.50 KB
- 文档页数:19
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性状遗传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了解性状遗传的规律性。
3.能够解释和描述常见的遗传现象。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遗传基本概念的讲解和理解。
2.遗传现象的实验探究和解释。
3.遗传规律的总结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遗传基本概念和性状遗传规律。
2.实验法:设计简单的遗传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遗传现象。
3.探究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发现和总结遗传规律。
四、教学内容1.遗传基础知识介绍。
–基因、染色体和基因型、表现型的概念。
–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的区别。
–伴随遗传和基因互换的概念。
2.性状遗传的探究。
–性状遗传的实验设计和观察方法。
–一、二代的基因型、表现型和比例的推算。
–性状遗传规律的总结和应用。
3.常见的遗传现象。
–单因素遗传和多因素遗传的比较。
–对偶基因和基因多态性的概念。
–杂交和自交的区别。
4.遗传病的介绍。
–常见的遗传病的类型和表现特点。
–预防与治疗的措施。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通过生活实例或图片,介绍遗传的概念和遗传现象。
第二步:讲授讲解遗传基本概念和性状遗传规律,并与学生讨论相关问题。
第三步:实验设计简单的实验或给出实验数据,帮助学生理解遗传现象和推算基因型、表现型比例。
第四步: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遗传规律,并总结应用到生活中的例子。
第五步:归纳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和难点,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六步:拓展介绍遗传病的知识,并展开相关讨论。
第七步:复习通过小测验、课外作业等方式巩固和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
六、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教学和小测验等方式,测评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2.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3.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交流,以增强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创新意识。
七、教学反思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探究法和实验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同时,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相关术语和规律,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第三节性状遗传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教学目标:1.能够简单描述基因与性状的关系2.知道基因与等位基因的关系3.知道生物性状的基因型和表现型4.能够明白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之间的关系5.知道基因随配子(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教学重点:等位基因的概念教学难点:基因随配子(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教学方法:讲述法、调查、分析法、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教师提出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除了男性染色体),成对的染色体就意味着它们有很多相同之处,如成对染色体的大小相同,成对染色体携带的基因种类也相同……等位基因的概念成对染色体上,控制同一个性状的成对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
(注意:成对的基因,可以完全相同,也可以不相同)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在等位基因中,有一个基因占主导地位,有它存在时,它控制的性状就要表现出来,这样的基因称为显性基因。
在等位基因中,有一个基因控制的性状不容易表现出来,这样的基因称为隐性基因。
(注:一对等位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能够表现出来。
)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及其基因组成由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
显性性状的基因组成 AA Aa由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就是隐性性状隐性性状的基因组成 aa基因随配子(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板书设计:第三节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一、性状表现决定于基因组成: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性状: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决定)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决定)二、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成对的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同源染色体上成对基因在形成配子时相互分离基因随配子结合传递给下一代随堂练习:1._______国科学家___________首先用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决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
3.等位基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状遗传的规律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简述基因与性状的关系;2、区别基因与等位基因、基因的显性与隐性、基因型与表现型等;3、能用图解的方式来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4、生活中实践运用遗传规律来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二、设计思路:本课本人主要引入三个有趣的遗传问题(现象),采用多媒体手段,较为直观生动地解决这三个问题,从而说明遗传的规律性。
三、学情分析: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初步学习遗传知识的基础上,很想用遗传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本课从三个有趣现象入手,正中他们的好奇心,有了兴趣,本节课学起来就不难了。
四、重、难点:重点:等位基因、基因显隐性、一对性状的遗传规律;难点: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五、课前准备:多媒体认真制作。
六、:ⅰ、复习引入: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人体的一些相对性状:如:有无耳垂;单双眼皮等。
接着教师也用课件提出三个遗传问题:两个有耳垂的夫妻能够生一个没耳垂的孩子吗?两个单眼皮的夫妇可以生一个双眼皮的孩子吗?父为o型血,母为ab型血,生个孩子却是a型的,有可能吗?(让学生在笔记本上做好判断,教师也在黑板角落简单注明备忘)ⅱ、新课:教师:幻灯片展示:有耳垂与无耳垂图片;学生:回顾基因的概念(可以决定性状的dna片断)。
教师:简述有耳垂基因(b)与无耳垂基因(b)学生:回顾人体基因的成对性,分析b与b有三种成对(组合)情况;教师:简述:bb-有耳垂、bb-无耳垂;那bb呢?教师:展示等位基因幻灯,阐述b将b掩盖;学生:明白bb表现为b-有耳垂。
教师:同时简述什么是基因型与表现型。
教师:提问:每个人都一个由受精卵发育而来,而受精卵却由一个精子与一个卵子两个细胞结合而成,为什么孩子的染色体不是46+46=92条呢?学生:认识到:精子与卵子中染色数目只有一半(23条),23+23=46,才保证统一。
教师:展示受精卵形成的动画幻灯。
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刚才提出的三个问题:教师:幻灯片展示:有耳垂×有耳垂=无耳垂的图解幻灯;学生:思考:①各箭头代表什么意思?②子女中bb的可能有多大?教师:总结,有可能。
第3节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教学目标:1.简述基因和性状的关系。
2.区分基因和等位基因、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表现型和基因型。
3.说出配子在遗传中的作用。
4.用图解的方式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5.通过揭示性状的遗传规律,认识性状遗传的本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1.等位基因的概念。
2.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难点:等位基因分离随不同配子传递给下一代。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基因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
性状表现与基因组成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有些亲代的性状在子代中没有得到表现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就会找出答案。
听讲,思考问题。
创设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问题引导探究新知(一)性状表现决定于基因组成1.孟德尔发现了遗传规律展示孟德尔图像及其成就。
讲解孟德尔高茎和矮茎豌豆杂交实验。
2.基因与性状的关系(1)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听讲、识记,了解孟德尔在遗传研究中的重要成就。
通过“名人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人的某一相对性状的图片(如耳垂的有无),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102页相关内容,回答问题:①一般情况下怎么表示有无耳垂的基因?②什么是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回答问题:①一般情况下,我们用英文字母的大小写(如A、a)表示控制有无耳垂的基因。
②在成对的基因中,两个不同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在等位基因中,能得到表现的基因称为显性基因,没有表现的基因称为隐性基因;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称为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通过观察人的相对性状引入,贴合学生生活,学生乐于接受。
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回答,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③控制耳垂有无的基因组合有哪几种?分别表现为什么性状?④什么是基因型和表现型?(2)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简单评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①由于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成对的基因不同才出现了等位基因。
<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要求:(一)、重要概念:1、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是可以改变的。
2、生物能以不同的方式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后代的遗传信息可能来自不同亲本。
(二)、内容标准: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简述基因与性状的关系;2、区别基因与等位基因、基因型与表现型、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3、说出配子在遗传中的作用;4、用基因传递的原理解释生物性状的遗传。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性状遗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性状遗传规律的的学习,知道子女和父母的密切联系,从而加深子女和父母的感情。
2、通过揭示性状的遗传规律,使学生认识性状遗传的本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世界的基本观点,三、教学重点:1、遗传学上的几个概念;2、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四、教学难点:1、等位基因、基因型、表现型2、等位基因分离,随不同的配子传递给下一代。
四、教学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北师大版教材第6单元第20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第3节的内容。
学生在第19章学习了人的有性生殖过程,了解了生物的受精过程;在本章第2节学习了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了解了DNA、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基因的概念及作用等,从而为本节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同时,本节也为后面学习性别与性别决定、遗传病等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主要分两部份,一是以人的耳垂性状为例,说明了基因控制性状,同时让学生了解遗传学上的几个重要概念;第二部份则从人在生殖过程中染色体与基因的分离规律,说明了基因是如何随配子在亲子间进行传递的。
最后通过回归耳垂遗传的例子和分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等活动,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重要概念及事实性知识梳理:1、重要概念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教案、反思、点评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第6单元生命的延续
第20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3节《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教学设计(2个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简述基因和性状的关系;并运用概念图说明基因和等位基因等相关概念的关系;
②说出配子在遗传中的作用;用图解的方式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③通过活动认识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学会根据子女的性状表现,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④通过活动根据子女的性状推测父母的基因组成,并根据父母的基因组成,判断他们各自形成的配子类型;并学会预测未来子女的基因组成和性状表现,认识亲子之间在遗传学上的因果关系。
2.能力目标:
①通过精心设问,锻炼逻辑思维的能力;
②通过对性状遗传的分析,学习和锻炼分析观察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通过把所学概念归纳整理成为概念图的方式,学习归纳总结的能力; ④通过资料分析的活动,学会处理信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第3节性状遗传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教学设计)授课人教学目标1.能够简述描述基因与性状的关系;2.知道基因与等位基因的关系;3.知道生物性状的基因型和表现型;4.能够明白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之间的关系;5.知道基因随配子(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6.能用图解的方式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教学重点等位基因的概念教学难点基因随配子(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1、温故知新:什么是性状?什么是相对性状?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2、以“小骏的烦恼”引出本节主题——第3节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第1课时根据已有知识回答了解孟德尔孟德尔是奥地利植物学家,1865年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是现代遗传学之父,是遗传学这门重要学科的奠基人。
他创立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
1一、性状表现决定于基因组成等位基因显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基因、(一)认真阅读P102的相关内容:1.找概念:①显性基因②隐性基因③等位基因④显性性状⑤隐性性状⑥基因型⑦表现型2.思考:(1)显性基因、隐性基因如何表示?(2)等位基因如何判断?(二)基因控制生物性状遗传学认为,性状表现是由相应的特定基因控制的。
如人的有耳垂的性状是由有耳垂的基因(A)决定的,无耳垂的性状是由无耳垂的基因(a)决定的。
一个人是有耳垂还是无耳垂,决定于这个人的基因组成。
(三)1、展示图片,引出等位基因的概念。
(位于一对染色体同一位置上的两个不同基因)2、进一步引出显性基因的概念和与显性性状之间的关系;隐性基因的概念和与隐性性状之间的关系。
3、像等位基因那样,它表现出什么性状?4、根据实例讲解基因型和表现型。
(基因型是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如AA、Aa、aa等;表现型是生物个体的某一具体性状表现,如有耳垂、无耳垂等)(四)学以致用:1、在下列基因组合中,表现出相同性状的是( )A.Ee和EE B.EE和ee C.Ee和Ff D.Ee和ee2、下列图解能正确表示等位基因的是()学生自主预习寻找答案举例学生根据之前的预习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加深理解。
第20章第3节《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简述基因型和生物性状的关系;并能举例说明基因和等位基因等相关概念的关系;
2.通过活动认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以及辨认出一对基因在染色体得位置;学会根据生物的性状表现,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3.学会根据生物的性状表现,写出生物的基因型。
4.通过精心设置的一系列问题,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能力;
5.通过认识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使学生认识性状遗传的本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世界的基本观点和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①等位基因;
②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
③活动:制作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使其明白一对等位基因在一对染色体上的位置。
三、教学难点
1、①等位基因与基因型的关系
②一对等位基因在一对常染色体上的位置。
2、通过用图解的方式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谈话法、讨论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设计
在的,成对的染色体一条来自母亲,一我们用有无耳垂
导学生学习课本
提出问题:
七、课堂练习巩固(见习题)
八、板书设计
第3节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性状表现决定于基因组成
1、等位基因
2、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3、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4、基因型和表现型
(二)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成对的基因随成对的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不同的基因组合,表现出不同的性状表现。
配子(生殖细胞)是上下代间基因传递的桥梁。
《第3节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简述基因和性状的关系;2、区别基因和等位基因;3、区别基因型和表现型;4、区别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5、区别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6、说出配子在遗传中的作用;7、用图解的方式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二)能力目标1、通过精心设问,培养、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通过对性状遗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3、通过资料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揭示性状的遗传规律,使学生认识性状遗传的本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世界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1、等位基因的概念;2、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3、等位基因分离随不同的配子传递给下一代。
三、教学过程复习:什么是性状?(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总称为相对性状)染色体在体细胞种是成对存在的,成对的染色体一条来自母亲,一条来自父亲。
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在体细胞中也是成对存在的。
基因就是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表现。
引入:通过课件的演示说明孟德尔个人及其对遗传学的意义。
引入新课:孟德尔是德国的一个传教士,他通过对豌豆认真、科学、仔细的研究,发现了遗传学的两个基本规律,也说明了前面我们学习的你和你们父母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的原因。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
提出问题:我们以自己的身体为例,认识自己身上的性状,以此为例来说明遗传的规律。
现在有这么一个例子:一对夫妇,一位有耳垂,一位无耳垂,生的孩子有耳垂;另一对夫妇都有耳垂,却生了一个无耳垂的孩子。
这是为什么?前面我们学习了性状由基因控制,而体细胞种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这成对的基因怎样控制生物性状呢?(一)性状表现决定于基因组成生阅读教材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什么是等位基因?什么叫显性基因?什么叫隐性基因?什么叫显性性状?什么叫隐性性状?显性基因和显性性状的关系?隐性基因和隐性性状的关系?什么叫基因型?什么叫表现型?它们有怎样得关系?遗传学认为,性状表现是由相应的特定基因控制的。
《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教案《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教案《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教案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所授为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20章第3节的内容。
这节内容在初中和高中阶段都是主干知识,但却是初中教学的难点之一,涉及的概念较多,内容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等位基因之间、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配子在遗传中的作用,最后能够用图解的方式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如何让学生从宏观的“性状”表现了解到微观的“基因”在遗传中所起的作用,并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内容,是授课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简述基因和性状的关系;2、区别基因和等位基因,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基因型和表现型;3、说出配子在遗传中的作用;用图解的方式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找概念,锻炼认真阅读的良好习惯;2、通过精心设问,锻炼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分组展示汇报活动,锻炼表达能力;4、运用基因在亲子代之间传递和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规律。
解释生活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2、认同生物的性状表现是有其物质基础的,性状遗传是有规律可循的。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处在14—15岁的年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大脑机能正逐步完善,生理、心里不断发展。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掌握了“性状”和“相对性状”等概念,并知道了体细胞中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这对学习本节课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
但学生要从宏观的“性状”表现了解到微观的“基因”在遗传中所起的作用,并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内容仍具有一定的难度。
本节内容涉及的是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浓厚,积极性较高。
因此,教学设计应立足从学生基础出发,从实例出发,概念教学引导学生从感知到理解到提升认识,难点教学可采用小组讨论,合作互助等方式,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开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