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 范畴篇 解释篇
- 格式:ppt
- 大小:88.50 KB
- 文档页数:25
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范畴概念辨析摘要:在西方范畴理论发展史上,亚里士多德和康德无疑是两个最重要的哲学家。
可以说亚里士多德是开创者,而康德则在综合康德之前各种理论的基础上对范畴理论加以演绎和发展使其更为系统完备。
本文通过对两个伟大哲学家的范畴概念的辨析,旨在对范畴理论及其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范畴本原(实体)知性在西方哲学史上,范畴一词起源于希腊语的κατηγορια,但它作为哲学理论是最先为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
亚氏哲学的一大贡献便是把他的老师柏拉图的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1,从对理念的倡导到实体哲学的诞生。
亚氏在其《形而上学》、《范畴篇》、《范畴篇解释篇》、《论辩篇》等著作中阐述了他的范畴理论。
没有任何人会平白无故地发展一种理论,在展开论述前,或许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要提出范畴理论?如前所说,他将柏拉图的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而从理念世界到实在世界又是什么使得他的理论能自圆其说呢?古希腊对“存在”的推崇或许是原因之一。
在亚里氏多德的范畴体系中,他根据主词和宾词的关系(即康德所说的“云谓关系”)将范畴系统地分为: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势、状态、主动或被动。
亚氏所采用的是二元分法,在这十个范畴中除实体外,其它范畴都是用来说明实体的某一特性,相应地也就有了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区分。
亚氏在《范畴篇解释篇》中论述道:范畴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只能做主词而不能作宾词的,也就是第一实体范畴;另一类是作为宾词而述说主词的,即第二实体范畴。
亚氏的第一哲学和第二哲学之分也是基于对范畴的这种划分,范畴的中心地位显而易见。
而在诸范畴中,实体是最根本的范畴,实体在范畴理论中又是处于中心位置,“范畴-实体-本原”这三者的关系应是研究的重点。
当康德从休谟的独断论的迷梦中惊醒时,康德的哲学便是旨在调和他之前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之争,他的学说可谓吸取众家之长。
在康德的三大批判的《纯粹理性批》之中康德对亚氏的范畴理论进行了剖析便提出自己关对范畴的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究竟是什么?这是【襄子讲西方】第 073篇文章【光荣希腊】第48篇文章在老国王腓力去世之后,亚里士多德就回到了雅典,并且在那里开创了自己的“吕克昂学园”。
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边讲课,边撰写了多部哲学著作。
亚里士多德讲课时有一个习惯,边讲课,边漫步于走廊和花园,正是因为如此,学园的哲学被称为“逍遥的哲学”或者是“漫步的哲学”。
亚里士多德真可谓是古希腊的一个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包罗万象,他似乎是想将整个世界上的知识都研究梳理一遍。
因此,他的著作囊括了很多范围,比如物理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天文学等等。
虽然,他的很多思想在后期遭到了科学家与哲学家的一致批评与围攻,但他的地位却是谁也撼动不了的。
亚里士多德对于老师柏拉图的思想,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他更赞成观察,而不是抽象思辨,但这并不是说亚里士多德讨厌柏拉图。
他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从中也可以看到,他反对老师不是一种情感上的排斥,而是一种对真理的追求。
就连柏拉图也说:“亚里士多德反对我,就像一匹小马反抗他的母亲。
”在讲述他的思想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他的一部著作《工具论》,这本书是亚里士多德六部逻辑学著作的总称,也是西方最早的逻辑学著作。
亚里士多德将知识分成了三大类,理论的、实践的和制作的,这个也非常好理解。
他并没有将逻辑学归入到三大类中的一种,因为他觉得,逻辑学是任何知识门类的共同工具。
亚里士多德的许多著作都建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但只有这部逻辑学,算是开山鼻祖。
他说:“关于这个主题,情况并不是前人已经做了一部分工作,另一部分没有做,而是根本什么都没有做。
”《工具论》由《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议题篇》和《辩谬篇》六篇所构成。
亚里士多德在这部著作里确定了演绎推理的规则,比如,给定某些事情,就可以必然推论出另一些事情。
这也就是著名的“三段论”,从两个前提推导出一个结论,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前提:所有人都是会死的。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注释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是他的逻辑学著作之一,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它是关于分类和概念的一部分,对于认识世界和思考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关于《范畴篇》的一些注释。
1.命名范畴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十个基本概念,称为命名范畴。
这些概念包括:物质(substance)、数量(quantity)、质量(quality)、关系(relation)、位置(place)、时间(time)、状态(state)、作用(action)、遭遇(passion)、所属(having)。
这些概念是对世界的基本描述和分类,是我们理解世界的起点。
2.概念的层级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提出了概念的层级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更高层级的概念包含了更低层级的概念。
例如,在物质的层级中,动物是一个更高级的概念,狗是一个更低级的概念。
这种层级结构为我们理解和描述事物的关系提供了基础。
3.概念的定义《范畴篇》中还包括对概念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概念是通过将普遍特征与具体事物相结合来定义的。
例如,对于动物这个概念,亚里士多德将其定义为有生命、感知和运动的物质实体。
这种定义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4.概念的关系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还探讨了概念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概念可以相互包含、排斥或无关。
例如,在动物的范畴中,狗和猫可以互相包含,因为它们都是动物的子类。
但动物和非动物是互相排斥的,因为它们属于不同的范畴。
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事物的分类和相似性。
5.概念的应用《范畴篇》中的概念和分类方法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
例如,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定义,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现象。
在哲学中,亚里士多德的概念和分类方法对于探讨事物的本质和意义也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范畴篇》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概念和分类的重要著作,对于哲学、科学和思维方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范畴亚里士多德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哲学思想对于西方文化和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被认为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就是《范畴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
一、简介《范畴论》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的核心之一。
它被认为是逻辑哲学和形而上学的基础。
该书讨论了关于描述世界的最普遍的概念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通过分析概念的本质和分类,解决了语言思维和现实间的对应问题,既展现了普遍概念的逻辑结构,又揭示了现实的形而上学结构。
在《范畴论》中,亚里士多德展示了他的范畴系统,即划分为十个范畴的事物,包括实物、数量、质量、关系等等。
这些范畴建立了形而上学的基础,但同时也包含了逻辑的基本原则。
二、关于范畴在《范畴论》中,亚里士多德把所有的事物分为十个范畴。
他认为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划分到其中一个范畴中,这些范畴分别是实物、数量、质量、关系、时间、位置、状况、作用、所受作用、习惯或状态。
这些范畴描述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决定事物的关系规律,从而提供了理解事物及其之间的联系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在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中,范畴理论成为了通用的概念工具。
三、关于形而上学《范畴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形而上学的思考和探讨。
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一个事物都有其本质属性和实体存在的规律,而这些规律是超越经验现象的存在。
他把这种超越现象的本体论称为形而上学。
他的形而上学主要体现在对实体、形式、原理等概念的研究。
同时,这些概念也被应用到他的逻辑思维框架中,从而构建出哲学体系的基本结构。
四、关于逻辑《范畴论》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逻辑分析的方法。
亚里士多德从分析语言开始,从中提炼出了基于语言的逻辑规则。
他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语言在表达和掌握思维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基础上,他通过对概念和范畴的定义和分类,解决了语言思维和现实间的对应问题,从而构建了一个牢固的逻辑框架,这对后世二千多年的逻辑思考和方法论,产生了不可撼动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范畴观与认知语言学上的范畴等级结构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故乡,在希腊哲学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后西方哲学各种观点的胚胎和萌芽。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古代最博学的人物。
他的观点在后来对许多领域长生了较深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亚氏的范畴论,来谈实体范畴观与认知语言学上的范畴等级结构之间的关系。
一、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一)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的概述“范畴”一词来自古希腊语,由两个词复合而成:Kata+agora。
该词从构词角度来看乃指“与集合或集会相对立”,那就意味着“分散”,“分解”,进一步引申,就是“划分”,“分类”。
在亚里士多德把这个词引入哲学领域之前,它原本是一个法律术语。
亚里士多德从法律中借用了这一术语,第一次赋予了它以哲学意义,构造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范畴表。
而且,他还最先从词语学﹑逻辑学﹑认识论和本体论等多方面对范畴进行了自觉的理论探讨,创立了系统的范畴理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应该区分一个范畴的本质特性和它的偶然特征,前者是指使一个个体成为某范畴的一员的基本属性,后者的存在与否则不能影响某实体是否为范畴的成员。
以“人”为例,亚里士多德认为“人”这一范畴的本质特征是“两足动物”,而其他诸如肤色﹑受教育程度等则属于偶然特征。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观主要可以概括为:(1)范畴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决定;(2)范畴的所有特性均为二元的;(3)各范畴有自己界定清晰的边界;(4)范畴的所有成员均地位平等。
(二)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分类原则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构建起对事物(“是者”)本身进行分类的两个原则:(1)表述主体;(2)在本体(即实体)中。
然后根据这两个原则将事物本身分为四类。
首先,我们来看两个原则的含义。
“表述主体”,在“B是A”这样的判断中,B是主词,是主体,A是谓词。
是表述B的。
以亚里士多德的论述来看,普遍的东西可以表述主体,个别的东西不能表述主体。
范畴篇的主要内容
《范畴篇》是亚里士多德的一部重要著作,主要研究了哲学范畴,包括同义词、多义词以及在语言表达中语词的表达形式和组合形式。
它共15章,第一次对范畴作了分类,并对其中的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对立、运动等范畴作了许多论述。
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第一性实体是客观独立存在的个别事物,其他一切东西和范畴都依赖于它而存在;作为第一性实体的“属”和“种”,乃是第二性实体。
他从“关系”出发引出“相对”范畴,在一定程度上表述了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道理。
此外,他还讨论了“对立”、“反对”等一些常用术语的含义。
此外,《范畴篇》还对宪法学说中的重要概念如“人权”、“基本权利”、“制宪权”、“基本义务”等进行了发展演变的研究。
这些范畴的发展被视为中国宪法学说发展的一个缩影或具体体现。
在范畴篇中,关键词的选取集中在了“人权”、“基本权利”、“宪政”、“民主”、“立宪主义”等词汇上面,这类语词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价值层面意义比较强,但制度层面意义比较弱。
总的来说,《范畴篇》是一部研究哲学范畴的著作,既包括对实体、数量、性质等基本范畴的论述,也涉及到一些宪法学说的重要概念的发展演变。
它对于理解古希腊哲学思想以及宪法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笔记亚里士多德从人的语言角度对世界上的事物进行了归类,从数学的角度论述的话就是世界是一个全集,通过范畴将其分为10个子集,10个子集的并是一个全集。
但范畴与范畴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换句话说就是范畴与范畴之间存在共同的元素。
例如“一斤重”就即是数量又是性质。
在论述10个范畴之前,亚里士多德先说明了主体的概念,同样是从语言角度出发这里的主体不如说成是主语,其对主体的定义毋宁说是主语的性质归纳。
因此才会说个体作为一个实体无法述说一个主体。
接下来亚里士多德论述了“属”与“种”以及区分“属”的“属差”的概念,这不得不说成是一个历史性的成就,人们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标准和方法对事物进行归纳分类和定义,其后表述的10个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何地、何处、何时、所有、动作、承受”均要求从“种加属差”的角度加以理解。
亚里士多德对10个范畴的定义均来自于语言,第一个就是“实体”,从对“第一实体”的论述上亚里士多德承认了世界的基础来源于个体,但亚里士多德对其的定义是从语言论述出发,因此存在着种种矛盾,不得不将“属”或“种”归为第二实体,一方面将“属”和“种”这种概念实体化,另一方面又将实体概念化了。
从而在实体的论述上出现了自相矛盾。
在这部分的末尾对命题真假的论述实际上已经指出命题的真假最终来源于现实而不是演绎。
“数量”在《范畴篇》中并不单指数,还包含可以用数表述的主体。
因此数量有的时候也是一种性质。
在对数的论述中出于历史的局限性存在现在看来明显的错误,如“数”是间断的。
但其中亚里士多德将几何以及由几何论述的主体,如“边界”等也归入了“数量”这一范畴,可以说已经到了解析几何的门口,为后面的笛卡尔的代数几何提供了哲学基础。
同时将“相等”与“不相等”作为“数量”这一范畴最大的特点,也揭示了“数”本身的属差。
“关系”在亚里士多德这里成为了语言与语言的关系,把能被其他事物述说的事物称之为关系,但是通过语言来定义关系,同一事物有时是关系,有时又不是关系了。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有:
1、逻辑学:《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题篇》、《辩谬篇》,以上六篇逻辑学著作总称《工具论》;
2、形而上学:《形而上学》;
3、自然哲学:《物理学》、《气象学》、《论天》、《论生灭》;
4、论动物:《动物志》、《动物之构造》、《动物之运动》、《动物之行进》、《动物之生殖》、《尼各马克伦理学》、《158城邦制》;
5、伦理学和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政治学》、《雅典政制》、《大伦理学》、《欧代米亚伦理学》、《论美德和邪恶》《经济学》;
6、美学著作:《修辞学》、《诗学》、《亚历山大修辞学》;
7、论人:《论灵魂》、《论感觉和被感觉的》、《论记忆》、《论睡眠》、《论梦》、《论睡眠中的预兆》、《论生命的长短》、《论青年、老年及死亡》、《论呼吸》、《论气息》。
补充内容: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
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
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范畴篇解释篇范畴篇,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西方哲学理论中关于空间和时间关系的争论发展而来。
所谓“范畴”,是指普遍的、本质性的概念,不是指可能性的概念,如认为自由是普遍的,时间和空间是本质性的,这就是范畴。
当时研究哲学的著名学派是柏拉图学派和亚里士多德学派。
n茫茫宇宙,无边无际,其中包含着千差万别的事物。
而对这些事物进行描述时,人们常常感到缺乏全面性。
那么,如何对它们进行总结呢?亚里士多德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研究,从感觉材料中抽出各种各样的东西,并把它们按照一定的标准组合起来,建立起最初的逻辑演绎体系。
这就是我们在中学课本中学到的公理化思想。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方法——演绎法:在演绎过程中,通过运用三段论推理和论证两步得出必然性的结论,得到正确的认识。
其实质是一种归纳法和分类法的综合。
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巨大成就之一,是能够解释各种现象的微观理论的诞生。
现代物理学的微观理论的发展,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它揭示了原子核内部的各种微观结构,给予各种元素周期表式的符号以高度的精确性。
经典力学理论的创立也曾受到过微观粒子方面成果的启发。
原子物理学和分子物理学的成就,更是说明微观世界确实存在。
原子、分子以及微观粒子的相互联系,显示出它们的规律性。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还掌握了电子、光子等等微观粒子的特性,揭示了原子、分子以及整个微观世界的各种特性。
微观粒子世界与宏观物体世界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原子内部,很多过程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放射性现象有关,因此原子又具有放射性。
在许多高温物体,例如炽热的原子核反应堆和人工核反应堆中,也会发生强烈的辐射。
对微观粒子世界的研究,促进了微波、电子显微镜等设备的制造,还使人们认识了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
地球上的所有物质,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这种运动和变化称为物质的“运动”,它是无止境的。
这种运动的趋势(即自然规律)则被称为“自然规律”。
地球上各种事物的存在,都服从于一个统一的客观规律。
目录工具论序一、范畴篇二、解释篇三、前分析篇(第一卷) 前分析篇(第二卷)四、后分析篇五、论题篇论题篇(第一卷)论题篇(第二卷)论题篇(第三卷)论题篇(第四卷)论题篇(第五卷)论题篇(第六卷)论题篇(第七卷)论题篇(第八卷)六、辩谬篇序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故乡。
在希腊哲学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西方哲学各种观点的胚胎和萌芽。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 322年)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古代最博学的人物,出生于马其顿的斯它吉拉城,家族以行医为世业。
亚里士多德的一生,是竭力摆脱外部干扰,潜心于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一生。
公元前367年,风华正茂的青年亚里士多德,离开了宫廷中正在进行着惨烈的夺权斗争的马其顿王国,来到了雅典,投入正处鼎盛时期的阿加德米亚,师事柏拉图。
他在这里一住就是20年,大约前10年按照柏拉图所规定的,修习基础课程,后10年则以辅导员(agagnostes)身份,做教学辅助工作。
他最早的著作被认为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
它们仍以对话体为形式,罗马的西塞罗尚见到这一批作品,盛赞其文采的华美和语言的流畅。
柏拉图逝世之后,大半是为了避免学院的人事纠葛,他离开雅典到了小亚细亚,在这里他充分利用了沿海礁岛林立的地理条件进行研究,积累了初步的生物学资料。
不久他应聘回到了马其顿,作了当时的王子、后来的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在这里他开始注意于政治、伦理问题。
他的第一批政治伦理作品,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回到阔别12年的雅典,雅典已在马其顿的控制之下了。
这时候,他以知命之年在吕克昂创建了自己的学校,亲自主持讲授,并广泛地开展学术研究。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较为完整的著作,大都是亚里士多德这一时期的作品。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猝死于远征的军旅之中,雅典对他这个外邦人已充满敌意。
他不得不把学校移交给自己的学生和朋友,避居于优卑亚岛卡尔基斯城他母亲所遗下的老屋中,独享其寂寞,于次年病死,终年63岁。
在亚里士多德的讨论中,会运用特别的术语。
一开始希腊人对本体论的反思就和其对人的思维和认识能力结合在一起。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语言自身的思考,以及语言后面的本体论的反思,是他们认识的重点。
因为我们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论的讨论首先在《范畴篇》中展开。
上节课关于四种实体的区分是在两个标准下进行的said of 和in。
当我们说S is F的时候,F可以作为一个类概念把s放在f之中,因此s是一个individual。
而能够用来说s的f则是universal。
关于in的讨论比较复杂,不用掌握,但知道f is in s很重要的一点,f 不能离开s存在,这是本体论上的断定。
f和s的区别在于f在别的东西当中,是属性non substantial。
而S不在别的东西当中,是substantial,即存在不取决于任何不不同于它的东西。
这样组合起来有四种实体said of in –eg white, said of not in-eg人,马(在亚里士多德分类体系中叫spieces,种或属)not said of in-eg苏格拉底的白,not said of not in-eg苏格拉底。
范畴篇接下来讨论中,前面的区分主要来说明s is f这样一个谓述prediction的时候暗含本体论图景,S和f两个词项所对应,意指的存在。
S is f这个谓述可以做进一步的分类,即十个范畴,对十个不同问题的回答。
通过问题的方式,可以了解主谓陈述揭示对象世界的哪一方面。
What it is-苏格拉底是白的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对应其的谓词应是substance。
还可以问how it is,严格翻译应该是what sort of thing it is 要对它的性质加以界定,要对它进行qualify对应的谓词quality。
范畴,即category,后面加个??表示希腊的市场,在市场里面说话(苏格拉底被处死的地方)。
Category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谓词,但亚里士多德不把它作为简单的谓词类型理解,而意指他对世界的理解和分类,存在,in。
读书整理: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s/blog_514aaed001008uzs.html(2006-03-11 22:40:00)转载▼标签:分类:阅读过去※读的书亚里士多德范畴{由随堂讲义参考资料整理而成,有待修改,请勿转载}[1]形而上学:对所有事物进行的研究;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神,形而上学思辨的最高境界是思考神或像神那样思考。
形而上学的首要研究对象:being关于being的研究:就某物自身去询问“是”是什么,就“作为是的是(being qua being)”展开的研究。
目的是理解事物本身是什么。
具体两种研究__/ 范畴理论:逻辑的/概念上的分析;为当代形而上学研究提供基本框架。
\ 神学(theology):从事物的解释性原则展开。
=>在神学意义上理解形而上学,则形而上学是寻求智慧的学问,即为第一哲学。
神学——原因(cause):用来解释事物的东西;不同于现代哲学中所说的因果关系(causation)。
四因说:质料因(material cause)、形式因(formal cause)、动力因(efficient cause)、终极因(final cause)。
神:最高的原因,不动的推动者,最高的目的,所有事物的原因。
/ 亚里士多德神学:所研究的神是理性思辨的一种预设。
\ 亚`之后的神学:对信仰的超验对象进行的研究。
[2]being,是——1.等同(identity):being前后的词都代表对象。
eg. 2 plus 2 is 4.= 4 is 2 plus2.2.述谓(predication):being所引导的部分对主语所表示的对象有所描述(description);主语和谓语的功能不同__/ 主语:指称作用,代表一个对象\__ 功能不对称,不能互换。
eg. The rose is red.≠Red is the rose.\ 谓语:描述作用,描述这个对象/范畴理论建立在being的述谓意义上,通过范畴划分来分析being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