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城市建设史简述共17页
- 格式:ppt
- 大小:2.41 MB
- 文档页数:17
2010年大学生科研与创新训练项目东京大都市圈形成发展的历程及启示项目主持人:丁旭辰项目指导老师:祝尔娟教授2011-9-5目录1 前言 (4)2 文献综述与理论探讨 (5)2.1都市圈的涵义与界定 (5)2.1.1概念的提出 (5)2.1.2都市圈的界定 (5)2.2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要素 (7)2.3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7)2.4都市圈形成发展的内在机理 (8)3东京大都市圈形成与发展历程 (10)3.1东京大都市圈形成条件 (10)3.1.1东京大都市圈基本情况 (10)3.1.2东京大都市圈的形成要素 (11)3.1.3东京大都市圈形成条件的启示 (12)3.2东京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13)3.2.1东京大都市圈的形成 (13)3.2.2东京大都市圈的壮大 (16)3.2.3东京大都市圈的成熟 (24)4 东京大都市圈发展历程的启示 (32)4.1 政府科学指导,发展规划因势而变 (32)4.2 东京都市圈职能分工各具特色 (33)4.3 发挥中心城市的中枢作用 (33)4.4 土地利用率高,可持续性强 (33)4.5 拥有便捷的交通网络 (34)5 对推进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34)5.1京津冀都市圈发展阶段的判断 (34)5.1.1时代背景及发展条件 (34)5.1.2发展特征 (35)5.1.3阶段判断 (36)5.1.4主要问题 (36)5.2对策建议 (38)参考文献 (43)课题组成员名单 (44)东京大都市圈形成发展的历程及启示内容摘要:在对国内外都市圈理论进行系统梳理、探讨都市圈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从分析发展要素、产业分工以及人口分布三个方面入手,重点研究东京大都市圈形成发展的阶段、模式与路径,力图从个例分析中提升出世界城市与所在都市圈共生互动的一般规律,为推进京津冀首都圈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东京都市圈京津冀世界城市1 前言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区域一体化逐渐成为实现地区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全球化必要的实现途径。
东京近代城市规划:从明治维新到大正民主曹康陶娅摘要:本文研完东京近代城市规划从明治到大正时期的一段发展历程在概述了自1868 至1931 年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后,本文依据规划主体的不同、分三个方面付该时期东京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实践进行论述、即西方思想的影响、企业家的自发实践和本国之路的探索。
最后,总结了明治时期和大正时期日本城市规划的持征及不足。
日本的城市规划历史可大致分为五个时期古代.中世、近世、近代和现代。
1868 年后的近现代又可细分为四个阶段:明治(1868 一1912 ) ;大正至昭和早期(1912 一1931 卜战时(1931 一1945 )战后(1945 一至今)。
日本封建时代结束以来的三个天皇政权各因其鲜明的特征而被当世称为”国家主义的明治‘’、”民主主义的大正’‘和”军国主义的昭和”。
从年号上看.大正时期是从1912 年到1926 年但日本史学家公认的”大正民主”时期是从日俄战争结束开始到1931 年满洲事变为止(Sorensen , 2002 : 86 )。
本文选取了日本近代城市规划草创时期的典型城市―明治维新到大正民主时期(1868 一1931 )的东京―作为研究对象。
关键词:城市规划;东京:明治;大正l 政治、经济、社会背景l . 1 社会变迁―从明治到大正日本明治时期(1868 一1912 )是日本近代历史的开始也是日本脱离封建社会,步入发达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明治政府成立后即开始推行富国强兵、脱亚入欧的国策,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思想风尚和生活方式等领域进行近代化、西方化的普及(万峰,1981 )。
新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包括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地税改革、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措施(依田惠家,2004 ; 213 一223 ) .为日本成为现代强国奠定了基础。
大正年间<1912 一1926 )爆发了各种社会运动及普选运动.不少政治立场各异的社会政治团体成立推动了1925 年普选法的颁布。
东京是日本的首都,全称东京都,东京人口1301万,东京都市圈人口达3670万。
东京是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日本的海陆空交通的枢纽,扩张相连的繁华都市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巨型都会区。
东京都是由23个特别行政区和26个市、5个町、8个村所组成的自治体,面积约为2188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达到了16773人每平方千米。
为什么游览的第一站放在了东京,是因为我觉得这座城市的发展和我们的城市有很多相似并且可以借鉴之处。
首先,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第一眼就是很亲切的感觉,排除到处都是汉字不谈,跟传统的欧洲城市经历了漫长岁月不同,东京这座的历史很短,前身江户是在1457年才建立的,二战时间东京更是遭受了毁灭性的轰炸再加上传统木结构建筑不易保留,所以基本上东京的建筑都是近100年内兴建的。
日本人在城市规划中有着东方人固有的一些自然主义的思想,同时看重功能而非外观或形式务实精神。
二战之后深受东西方各种设计思潮的影响,所以东京从空中看,跟中国的城市一眼,仿佛没什么规划,建筑各式各样,街道脉络乱七八糟。
这也是很多不明真相的的中国人在网上吐槽的依据,但是事实真的是表象看上去那样?也许不尽然。
首先,从“东京效率”谈起,东京的GDP总量世界城市第一名,是世界上拥有最多财富500强公司总部的城市。
以不到全国面积10%的土地资源,东京贡献了日本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而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贡献更是高达60%,这两个产业领域正是日本现代化的支柱。
东京发展到今日的规模,精于算计的日本人没少动脑筋,一般认为,从1889年开始,东京经历了4个大的规划阶段,在发展最快的20世纪中叶至今,东京一共进行了5次规划,每次规划都是为东京进一步膨胀做功课,即遏制城市过度扩张、维持适度规模、调整产业区划,不断修正城市边界,一是不得已而为之,二是追求更好的效果。
1958~1975年,人口产业大规模转移至东京,基本确定半径100公里都市圈,区域人口达到2660万,力图抑制23个城区人口;1968~1975年,确立一都七县区划,预测人口规模3300万,着手细分产业和功能区;1976~1985年,面对人口暴增压力,强调抑制人口,以多中心形式分散压力;1986年~1998年,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预测人口4090万,强调人口自然增长,避免人口过度聚集于一点,形成多个分都市圈;1999~2015年,日本人口进入银色浪潮高峰,东京人口开始负增长,预计2015年将比2011年的4190万人下降10万人,再次强调分都市圈的独立性和分中心之间的互补性。
北宋东京城市建设探讨[内容摘要]:北宋东京城的建设不是短期的有规划的建设,而是在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本文首先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结合开封的地理状况以及当时社会经济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化,阐述了东京开封作为北宋都城的天然优势,并对北宋以前开封前期建设略作讨论。
其后对北宋时期开封城市的形态功能以及城市建设规划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性总结归纳,其中涉及到城市总体建设、宫城官署的分布、城市园林建设和绿地规划以及商业区的发展等方面,意欲表达开封城市建设的众多杰出的方面以资今日之学习。
关键词:地理条件城市规划三重城墙官署宫城园林建设绿地商业区正文部分:1.北宋东京作为都城的地理条件我国历史悠久,王朝更替,彼此消长,统一王朝之外,或有割据政权林立,或有附庸国家并存。
各国都有自己的都城,或新建,或因袭,有的甚至还不只一处,然而各朝各代选择都城所在地及其建设,均为关系国家存亡的大事。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其如何成为一个王朝的都城,又如何因之而发展,是城市体系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建邦设都,皆冯险阻,山川者天之险阻也,城池者人之险阻也,城池必依山川以为固。
”---郑樵:《通志》卷41,《都邑略一》。
“天下四冲八达之地也,非如函秦天府百二之固,洛宅九州之中,表里山河,形胜足恃。
”《乐全集》卷23《论京师军储事》、洪迈《容斋随笔》卷1《地险》国都的选择关系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者,大也,国都,国之大者,焉能不谨慎从事。
历代的王朝或政权都期望以其都城为基础统治或控制其所据有的地区或整个的国土,更期望其都城不为外力所攻陷或摧毁,使其国运能够长治久安,亿万斯年。
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只有利用地理的优势和人为的努力,也就是注意地利和人和。
古人说过“王公设险,以守其国”1[1],试看古都长安: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在选都问题上,有大臣娄敬进言:“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
”2[2]秦地乃四塞之地,早在战国时期苏秦就曾提出这样的看法,加之东有黄河天险,且四周皆有险峻之地,当为冷兵器时代都城要地;再看古都洛阳,洛阳地处伊洛盆地,北依邙山面对龙门,东有虎牢之险,西接函谷要隘,地处九州腹地,河山拱戴,形势甲天下,亦是都城理想之地。
【名城】建在铁轨上的东京东京最为成功的就是轨道交通。
百年中,其经历了民营建设的无序,国有收购的无奈以及重新民营的高效率。
在规划先行的轨道发展模式中,东京形成了先有车站,后发展城市,以车站为中心,建立起商圈,慢慢发展成为城市中心的独有特点。
【名城】建在铁轨上的东京2010年11月27日20:5 6:51东京最为成功的就是轨道交通。
百年中,其经历了民营建设的无序,国有收购的无奈以及重新民营的高效率。
在规划先行的轨道发展模式中,东京形成了先有车站,后发展城市,以车站为中心,建立起商圈,慢慢发展成为城市中心的独有特点。
圣诞和新年假期之后,东京交通堵塞。
(CFP/图)初到东京新宿地铁站的人一定恍入迷宫:这里至少有17条铁道线路,还有3个地下通道通往附近的地铁站。
四通八达的通道,头顶上满是各条线路的黄色标识,长度足可媲美长途铁路的火车站台,这就是日本东京的地铁站。
每天有364万人次通过新宿车站的闸口,这相当于横滨市的城市人口的总和。
这个惊人的规模使它成为世界上使用人次最高的铁道车站。
有时候你刚下车,尚未走到出口,又有一台列车呼啸而至。
环绕着这个车站,附近商肆林立,集中了各大商场、酒店、写字楼以及著名的歌舞伎町街道。
新宿车站只是东京轨道交通的缩影。
与东京塔、高物价、潮流文化一样,东京的轨道交通同样闻名于世,这包括地铁和地上轨道交通,将近1000公里,其中地铁约304公里,曾位列亚洲第一。
这张如同蜘蛛网一样的地铁网络串联起这座近1300万人口的世界大都市,徒步10分钟就能找到地铁口,在市中心,时间只需5分钟。
这使得东京的公路交通相形见绌。
“东京城市最为成功的就是公共交通。
”东京大学教授大西隆说,“它的特点是,先有车站,后发展城市。
以车站为中心,建立起商圈,慢慢发展成为城市中心。
”“只要申请就能建地铁”大泽昌玄拿出一张图片,这是八十三年前,东京第一条,也是亚洲第一条地铁开通时候的广告海报。
在一条铁道旁边的站台上,挤满了候车的洋人,穿着貂皮大衣,神态悠闲,一副上等人士做派。
日本建筑之十九:东京建城500周年东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
早在12世纪的时候,平安时代末期的书史吾妻镜曾经记载了这个地方。
名字的由来有多种说法,较普遍的说法为,江户的“江”字是指河流入江之意,而“户”字是指江的入口。
约在10世纪,江户氏在这里建立了村庄,并在樱田(其后的江户城)建立了高台。
约13世纪左右,江户村逐渐形成(今天的东京站附近。
后来,因为南北朝的骚动,本据地改为多摩郡喜多见(今世田谷区喜多见)。
直到15世纪中叶,扇谷上杉家的家臣太田道灌开始在旧江户村的高台遗迹建设江户城,1457年筑起了江户城。
扇谷上杉氏面对了积极扩张的后北条氏,扇谷上杉氏连番失利,1522年北条氏纲率领大军攻陷了江户城,城主由远山直景担任,其后一直由远山氏担任城主,直到1590年为止,丰臣秀吉大军围攻小田原城,虽然江户城不受战争影响,但是因为北条军败北,秀吉任命德川家康改封关东六国,他选择了江户城为他的主城,他将江户城扩建,加上积极发展城下町,加上避免了朝鲜战争征收额外的军费的影响,江户地区得以建全面发展。
当时称为“江户”,1603年德川家康在这里建立德川幕府后城市开始繁荣起来。
作为日本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江户在十八世纪中叶开始成为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这一时期,天皇一直居住在京都,京都是国家正式的首都。
江户时代持续了将近260年,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德川幕府统治瓦解,皇权复兴。
天皇迁移到江户,将江户改名为东京,从此东京成为日本的首都。
在明治时期(1868-1912),日本开始热中于吸取西欧文明。
封建领主的宅地里建起了大量由石头砖瓦结构的建筑物,主要城市的马路都由圆石所铺成。
1869年,日本在东京和横滨之间开通了第一条电信线路,1872年第一辆蒸汽机车开始在新桥到横滨之间运行。
西欧的发型取代了男人们传统的发髻,硬圆顶礼帽、高领和带有裙撑的裙子成为时尚高峰。
1882年,日本第一个动物园在上野开放。
1885年,政府采用了内阁制,伊藤博文成为日本第一任首相。
日本东京的城市发展史日本东京的城市发展史摘要:分析了日本东京“多中心”城市发展模式的演变过程,指出东京“多中心”模式的形成原因,主要是为了减少对中心城区基础设施的压力,并且通过在中心城区之外创造新的就业中心来缩短通勤距离。
了解日本东京的城市发展,从中吸取经验,有利于解决现如今国内一些大城市的“城市病”关键词:城市“多中心”发展模式日本东京都,位于日本列岛东南侧,濒临东京湾,总面积2187km2,人口近1256万,人口密度为5742人/km2[1]。
从江户时代起400余年来,东京都一直是日本的首都和最大的都市。
它不仅是日本的政治中心,更是经济中枢。
在这块仅占日本国土总面积0.6%的土地上, 创造了16.9%的总生产额,集中了13.5%的就业者和16.7%的企业。
无论从经济规模、还是从其都市功能来说,东京在日本经济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东京又被称为“日本的心脏”。
东京这一特大城市在形成过程中,也面临过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目前出现的交通拥堵、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大城市病”,但它通过有效个规划和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多中心”模式,有效的解决了这些问题。
早在1920年,东京已是一个拥有330万人口的大城市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快速工业化,以及由于市内有轨电车和铁路系统的建成而带来的越来越多的劳动大军的流动,为东京城市的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由于1923年关东大震灾摧毁了城区60%的建筑物,使得大量人口涌入郊区,加大了城市扩张的动力。
19世纪末,以东京为辐射中心的日本全国铁路系统已经建成,到1919年,城区中心著名的山手环线全线贯通,通勤交通方式的改变使得以山手环线各站点为核心的东京副中心(如新宿、涉谷、池袋等)迅速发展起来。
同期,许多郊区的私人铁路线路也把终点站延伸到山手线的各站点,这极大地推动了东京周围农村地区卫星城镇的发展。
在1930年代,在离东京中心30km半径的范围内有相当数量的郊区城镇和大学校园小镇在铁路沿线建设起来[4]。
日本城市化发展历程及经验借鉴发布时间:2014-06-06 阅读:12193日本城市化开始于明治维新时期,但直到1940年,城市化水平仍落后于当时欧美工业化国家。
其后,在快速工业化带动下,城市化进程加快,仅用了5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欧美国家100年的城市化进程。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WDI,2013),在1960年,日本城市人口比重就已经达到63.3%,1975年跃升至75.9%,其后一直缓慢上升.本研究从城市人口增长、城市产业发展、城市空间变化三个角度分析日本城市化发展历程及经验借鉴.图1 1890—2000年日本城市化率一、日本城市化发展历程1.1城市化起步阶段(1868~1930年)日本城市化开始于明治维新时期,其主要特点是产业革命带动人口向城市聚集。
1868年,明治天皇迁都东京,日本开始学习西方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目标。
在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的同时,增强军事力量和培植资本主义经济,在1868~1885年间,在接收幕府和各藩经营的军工厂和矿山的基础上,引进英国等西方先进国家的技术设备,聘用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建设了一批兵工厂、采矿场,以及以生产纺织品、水泥、玻璃、火柴为主的民用“模范工厂”,开始了产业革命。
这一阶段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找工作.明治22年(1889年)开始设立市制,1890 年日本城市人口约为320 万,占全国总人口的7.8%;1920年开展全国第一次国情调查时,城市人口约为1000多万,占总人口的18%;在产业革命后期,1920 年到1930 年的10 年间,城市人口达到了1544 万人,占全国总人数的24%,但当时绝大部分人仍生活在农村地区. 1。
2城市化停滞阶段(1931~1945年)这期间,新兴产业发展带动城市人口持续增加,但受“二战"影响,城市化进程受阻。
20世纪30年代,日本政府加大了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这个时期的日本城市人口继续增加,1931-1940年间,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超过1%,1940 年全国城市人口的比重达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