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NICE NG80指南解读
- 格式:pptx
- 大小:8.73 MB
- 文档页数:22
1、哮喘得急性发作主要表现为患者得症状与肺功能由正常状态变为急剧恶化,甚至有些急性发作患者在以往并未被诊断为哮喘,首次急性发作即表现为哮喘得发作症状。
2、应筛选具有致命性哮喘危险得患者,进行反复得评估。
3、哮喘急性加重期得管理就是一项系统工作,包括患者记录哮喘日记,进行自我管理,症状加重期初期得管理与院内急性加重期得管理。
4、所有得哮喘患者都应建立适合自己病情得哮喘记录,以便更好地应对哮喘急性发作。
(1)哮喘记录应包括何时及如何改变药物使用,口服激素及症状治疗失败时得相应处理措施。
(2)哮喘症状急性恶化患者应立即至就近急诊治疗。
(3)患者得行动计划应根据症状或呼气峰值流速而安排。
5、为哮喘急性发作提供初始及急症处理设施。
(1)根据呼吸困难程度、呼吸频率、脉搏及氧饱与度、肺功能评估急性加重得程度,同时应用氧疗或短效β2 受体激动剂(SABA)治疗.(2)患者出现急性发作应立即转移至急诊治疗,如出现嗜睡、昏迷或寂静胸提示重症哮喘,应送往 ICU进一步治疗,转运过程中应用 SABA 及异丙托溴胺、控制性氧疗及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
(3)治疗措施包括重复吸入SABA、早期应用口服糖皮质激素,控制性氧疗,1小时后根据患者症状、氧饱与度、肺功能评估治效。
(4)异丙托溴胺仅推荐用于重症哮喘。
(5)静脉给予硫酸镁可以用于初始治疗无效得重症哮喘。
(6)胸部X 线检查不建议作为常规检查手段。
(7)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肺功能、初始治疗得反应、最近及既往急性加重情况及家庭护理能力决定就是否住院治疗。
(8)出院后应继续进行后续治疗,包括维持或逐步加量药物治疗 2 ~4周,并根据病情改善情况逐步减药减量.6、抗生素不用常规推荐用于治疗哮喘急性发作。
7、哮喘急性发作后得后续管理工作(1)回顾患者症状控制情况及有无急性发作得危险因素。
(2)对大多数患者而言,给药维持治疗 2 ~4周以预防进一步加重。
(3)检查吸入装置有无异常。
什么就是哮喘发作? 哮喘急性发作表现为逐步加重得咳嗽、气喘、胸闷、呼吸困难及肺功能进行性下降等,这些变化常常表明患者需要改变治疗得方案。
2020支气管哮喘指南中文版引言1.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的健康。
本指南的目的是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最新的治疗建议,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支气管哮喘,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病因与发病机制2.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环境、免疫系统等多种因素有关。
哮喘的特点是支气管通畅度下降,痉挛增强,黏液分泌增加,导致气道狭窄和呼吸困难。
哮喘的发作通常与过敏原、感染、气候变化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3. 哮喘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咳嗽、气促、胸闷、喘息等症状。
在发作期,患者可能感到气短和呼吸困难。
严重的哮喘发作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诊断4. 诊断哮喘需综合患者临床症状、家族史、过敏史、体格检查、肺功能测试及变应原检测等信息。
对于哮喘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
治疗5. 哮喘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控制性治疗和急性发作治疗,主要药物包括吸入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抗白细胞介素等。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避免过敏原、生活方式调节、运动训练等。
预后6. 通过规范的治疗和管理,大部分哮喘患者可以良好控制病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但仍有一部分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甚至发展为难治性哮喘。
结语7.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的慢性疾病,患者和医生需要共同努力,合理规划治疗方案,同时加强患者教育,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本指南将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最新、权威的治疗建议,有助于改善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参考文献:1.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2020[G].2. 支气管哮喘诊疗指南(2019版).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中华中西医杂志,2019,42(8):548-597.注意事项:1. 本指南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综合判断。
第1篇摘要: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对2023版哮喘临床指南进行了详细解读,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提高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一、哮喘的定义和病因哮喘是一种以气道慢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疾病。
其病因复杂,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易感性。
哮喘患者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
二、哮喘的诊断1. 哮喘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病史和辅助检查。
(1)临床表现:哮喘患者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夜间或清晨发作较为常见。
(2)病史: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过敏史、家族史、吸烟史等。
(3)辅助检查:1)肺功能检查:包括肺容量、通气功能、流速-容积曲线等指标,是哮喘诊断的金标准。
2)过敏原检测:包括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皮肤点刺试验等,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过敏情况。
3)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光、CT等,可排除其他肺部疾病。
2. 哮喘的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夜间或清晨发作较为常见。
(2)肺功能检查: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预计值)<80%。
(3)排除其他可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
三、哮喘的治疗1. 哮喘的治疗原则(1)长期、规律、个体化治疗。
(2)控制气道炎症,缓解症状。
(3)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2. 哮喘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1)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布地奈德等,可减轻气道炎症,缓解症状。
2)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如福莫特罗、沙美特罗等,可扩张气道,缓解喘息、气促等症状。
3)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等,可减轻气道炎症,缓解症状。
4)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等,可扩张气道,缓解喘息、气促等症状。
5)茶碱类药物:如氨茶碱、多索茶碱等,可扩张气道,缓解喘息、气促等症状。
(2)非药物治疗:1)健康教育:指导患者了解哮喘的病因、症状、治疗等知识,提高患者对哮喘的认识。
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解读一、概述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并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支气管哮喘如诊治不及时,随病程的延长可产生气道不可逆性缩窄和气道重塑。
近年来,我国哮喘的患病率、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对哮喘进行积极有效的防治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为了规范我国哮喘的诊治,提高哮喘的防治水平,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在参考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于1997年制定了《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简称《指南》),并于2003年和2008年进行了修订。
新版《指南》更强调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应以患者的临床表型为基础制定治疗方案提出哮喘控制水平是哮喘治疗和管理的主要目标并强调了评估哮喘控制水平在哮喘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新版《指南》还更新了一些治疗方案,包括增加了一些新药和新的治疗方法,为哮喘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本文旨在对新版《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进行解读,帮助广大临床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指南,提高哮喘的诊治水平,促进哮喘的有效防治。
1. 简述支气管哮喘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社会负担。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流行病学特征表现为全球范围内的高发病率和患病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2019年全球约有62亿人患有哮喘,其中5万人因此死亡。
在中国,哮喘患者的数量也相当庞大,据估计约有4000万人受到该疾病的影响。
支气管哮喘的社会负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哮喘的急性发作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甚至导致残疾或死亡。
哮喘的反复发作会对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孕妇来说,哮喘的严重发作可能导致胎儿发育迟缓或宫内窘迫。
对于儿童来说,哮喘的发作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
2020支气管哮喘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一、概述(一)定义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了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和发展。
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 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 同时伴有可变的气流受限。
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哮喘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提示可变气流受限的一些辅助检查等, 综合分析确定。
根据以下一些临床特征, 并排除其他疾病时可诊断为哮喘。
1. 临床表现:(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 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 夜间及晨间多发, 常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或化学性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 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2. 辅助检查:(1)支气管舒张试验: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12%, 且其绝对值增加>200 ml。
(2)呼气流量峰值(PEF)及其变异率测定:连续2周或以上监测PEF, 平均每日昼夜PEF变异率>10%。
(3)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
3. 鉴别诊断:哮喘应与左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上气道阻塞性病变、支气管扩张、嗜酸细胞肉芽肿性血管炎、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等疾病相鉴别。
(三)疾病严重程度分层哮喘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
急性发作期根据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危重度4级;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属于非急性发作期, 其严重度评估采用哮喘控制水平分级, 分为良好控制、部分控制和未控制3个等级。
非急性发作期的长期规范管理是哮喘治疗的重点。
二、药物治疗原则不同的分期、分级, 哮喘的治疗不同, 最终目标是既要达到当前控制, 又要降低未来风险。
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持续期的治疗目标不同: 急性发作期治疗目标主要为尽快缓解症状、解除气流受限和改善低氧血症。
2008新版《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解析2008新版《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解析作者:林江涛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2008-5-8 15:36:37 点击:2008年3月20日,最新修订的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颁布。
中国哮喘联盟总负责人、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林江涛教授对新《指南》进行了解析,以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理解和践行新《指南》。
新《指南》重要变化之一诊断、分期与分级■ 修改了诊断标准中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的判断标准,即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
■ 将哮喘分期定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
与国外不同的是强调了“临床缓解期”的概念,明确指出其判断标准为经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 主张继续使用病情严重程度分级。
该分级法主要用于治疗前或初始治疗时对严重程度的判断,在临床研究中更有价值。
强调在哮喘长期管理中使用更易被临床医师掌握的、依照控制水平的分级。
■ 增加了诊断试验相关内容,包括肺功能测定、支气管激发试验、呼气峰值流速(PEF)变异率、痰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呼出气一氧化氮(NO)检测及变应原皮试和血清特异性IgE测定。
新《指南》重要变化之二治疗方案选择■ 明确指出哮喘的主要治疗目标为达到并维持哮喘症状的控制。
强调虽然目前尚无法根治哮喘,但以抑制气道炎症为主的治疗能控制临床症状。
尽管控制哮喘的花费似乎很高,但治疗不当代价更大。
■ 在确定长期治疗方案时应以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为基础,根据控制水平选择适当方案。
选择药物时既要考虑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也要考虑患者实际状况如经济收入和当地医疗资源等。
要为每名初诊患者制定防治计划,定期随访监督,改善患者依从性,并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方案。
■ 参照GINA文件将长期治疗方案分为5级,并对初始治疗和升降级治疗作了比较清楚的规定。
对未经规范治疗的初诊患者可选择第2级治疗方案,对病情较重者应直接选择第3级治疗方案。
我国《哮喘防治指南》解读作者:林江涛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9年第01期《指南》的整体框架主要包括引言、定义、诊断、常用药物简介、治疗和管理几个方面。
与国际上指南比较,文字简洁、图文并茂、突出实用并结合国情,希望能够达到指导日常临床工作的作用。
本次《指南》的重要变化点首先强调了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开展哮喘的长期管理对提高哮喘的控制水平有重要作用。
因此,指南从哮喘分级、治疗目标、药物治疗方案和管理等方面贯穿了一条主线,强调了哮喘的控制。
诊断诊断标准中修改了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的判断标准,即要求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
分期在分期上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
但强调了“临床缓解期”这一概念,这是与国外指南不同的地方。
并且明确指出临床缓解期的判断标准为: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分级分级上变化较大,这是需要广大医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的。
与国外指南不同的是,主张继续使用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认为主要用于治疗前或初始治疗时严重程度的判断,在临床研究中更有其应用价值。
强调应学会在哮喘的长期管理中使用按控制水平的分级,这种分级方法更容易被临床医师掌握,有助于取得更好的哮喘控制。
增加了相关诊断试验的内容,包括对肺功能测定、支气管激发试验、PEF变异率、痰液中嗜酸粒细胞计数、呼出气N0检测以及变应原皮试和血清特异性IgE测定的临床意义。
常用药物治疗哮喘的药物分为两种:①控制性药物:是指需要长期每天使用的药物。
这些药物主要通过抗炎作用使哮喘维持临床控制,代表性药物为糖皮质激素吸入剂(Ics)等;②缓解性药物:是指按需使用的药物。
这些药物通过迅速解除支气管痉挛从而缓解哮喘症状,代表性药物为速效B2 受体激动剂吸入剂等。
再次强调了激素是最有效的控制气道炎症的药物,ICS是长期治疗哮喘的首选药物。
介绍了哮喘药物的新剂型,如透皮吸收剂型的B2受体激动剂,现有产品有妥洛特罗。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版)解读阅读提示:1.哮喘控制药物:推荐首选ICS-福莫特罗,不再推荐单独使用沙丁胺醇等SABA。
(见阶梯治疗方案)2.阿司匹林及药物诱发性哮喘的定义更新为:应用某些药物而引起的哮喘发作。
诱发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降压药、β受体阻滞剂、抗胆碱药、抗生素或某些生物制剂。
3.重症哮喘的药物治疗:通常使用大剂量ICS;LABA、LTRA、LAMA 以及茶碱都需要与ICS联合使用。
哮喘流行病学01 哮喘患病率逐年上升2014年亚洲哮喘研究荟萃分析显示:亚洲成人哮喘患病率在0.7%-11.9%,平均不超过5%。
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全球哮喘患者达 3.58亿,较1990年增加了12.6%。
2019年中国肺健康研究显示:20岁以上哮喘患者4570万,患病率为4.2%。
02 哮喘的控制现状2017年我国30个省市城区门诊支气管哮喘患者控制水平的调查显示:我国城区哮喘患者总体控制率为28.5%。
其中参与2008年哮喘控制调查的10个城市在2017年调查中哮喘控制率为39.2%,较2008年哮喘控制率28.7%明显改善。
图1:2008年和2017年我国10个城市哮喘控制情况03 2020版哮喘分期(根据临床表现)急性发作期:喘息、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加重,并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刺激物或呼吸道感染诱发;慢性持续期:每周均不同频度或不同程度地出现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临床控制期:患者无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4周以上,1年内无急性发作,肺功能正常。
哮喘诊断与评估01 哮喘诊断标准典型哮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反复发作喘息、气促、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夜间及晨间多发,常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发作时及部分未控制的慢性持续性哮喘双飞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版要点完整版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年版)》要点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患病率正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气道疾病之一。
规范化的诊治是提高哮喘防治水平的基础。
一、定义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由多种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以及细胞组分参与。
其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同时伴有可变的气流受限和气道高反应性,随着病程的延长可导致一系列气道结构的改变,即气道重塑。
近年来认识到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
二、流行病学一)哮喘的患病率全球哮喘患者至少有3亿人,中国哮喘患者约3000万人。
二)哮喘的控制现状近年来哮喘规范化治疗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使我国哮喘患者的控制率明显提高,但仍低于发达国家。
三、诊断一)诊断标准1.典型哮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反复发作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夜间及晨间多发,常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发作时双肺可闻散在或弥慢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2.可变气流受限的客观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呼气流量峰值(PEF)平均每日昼夜变异率>10%,或PEF周变异率>20%。
符合上述症状和体征,同时具备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任一条,并除外其他疾病所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及咳嗽,可以诊断为哮喘。
二)不典型哮喘的诊断1.咳嗽变异性哮喘:咳嗽作为惟一或主要症状,无喘息、气急等典型哮喘的症状和体征,同时具备可变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咳嗽。
2.胸闷变异性哮喘:胸闷作为惟一或主要症状,无喘息、气急等典型哮喘的症状和体征,同时具备可变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胸闷。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版)解读阅读提示:1.哮喘控制药物:推荐首选ICS-福莫特罗,不再推荐单独使用沙丁胺醇等SABA。
(见阶梯治疗方案)2.阿司匹林及药物诱发性哮喘的定义更新为:应用某些药物而引起的哮喘发作。
诱发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降压药、β受体阻滞剂、抗胆碱药、抗生素或某些生物制剂。
3.重症哮喘的药物治疗:通常使用大剂量ICS;LABA、LTRA、LAMA 以及茶碱都需要与ICS联合使用。
哮喘流行病学01 哮喘患病率逐年上升2014年亚洲哮喘研究荟萃分析显示:亚洲成人哮喘患病率在0.7%-11.9%,平均不超过5%。
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全球哮喘患者达 3.58亿,较1990年增加了12.6%。
2019年中国肺健康研究显示:20岁以上哮喘患者4570万,患病率为4.2%。
02 哮喘的控制现状2017年我国30个省市城区门诊支气管哮喘患者控制水平的调查显示:我国城区哮喘患者总体控制率为28.5%。
其中参与2008年哮喘控制调查的10个城市在2017年调查中哮喘控制率为39.2%,较2008年哮喘控制率28.7%明显改善。
图1:2008年和2017年我国10个城市哮喘控制情况03 2020版哮喘分期(根据临床表现)急性发作期:喘息、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加重,并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刺激物或呼吸道感染诱发;慢性持续期:每周均不同频度或不同程度地出现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临床控制期:患者无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4周以上,1年内无急性发作,肺功能正常。
哮喘诊断与评估01 哮喘诊断标准典型哮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反复发作喘息、气促、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夜间及晨间多发,常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发作时及部分未控制的慢性持续性哮喘双飞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