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陆九渊1
- 格式:ppt
- 大小:325.50 KB
- 文档页数:21
原文一:陆九渊,字子静。
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
遂深思,至忘寝食。
及总角,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
谓人日:“闻人诵伊川语,自觉若伤我者。
”又日:“伊川之言,奚为与孔子、孟子之言不类?近见其间多有不是处。
”初读《论语》,即疑有子之言支离。
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翻译一:陆九渊,字子静。
他三四岁的时候,就问父亲天地尽头在哪里,父亲笑而不答。
于是他深思,以至于忘记了吃饭和睡觉。
到了童年时代,他的举止与别的孩子不同,见到他的人都对他表示尊敬。
他对别人说:“听到别人诵读程颐的语录,感觉像是在伤害我。
”又说:“程颐的话,为什么和孔子、孟子的话不相类似?最近我发现他学说中有很多错误的地方。
”他开始阅读《论语》,就怀疑有子的话有些支离破碎。
有一天他读古书,读到“宇宙”这两个字,解释者说:“四方上下叫做宇,往古来今叫做宙。
”他忽然醒悟道:“宇宙内的事情就是自己的分内事,自己的分内事也就是宇宙内的事情。
”原文二:后登乾道八年进士第。
至行在,士争从之游。
感发,闻而兴起者甚众。
教人不用学规,有小过,言中其情,或至流汗。
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
亦有相去千里,闻其大概而得其为人。
尝曰:“念虑之不正者,顷刻而知之,即可以正。
念虑之正者,顷刻而失之,即为不正。
”翻译二:后来在乾道八年(1172年)考取进士。
到了朝廷,士人们争相跟随他学习。
他深受感动,听到他的学说后都纷纷兴起。
他教导学生不拘泥于学规,对于学生的过错,他能准确指出,让学生汗颜。
对于那些心中有所疑惑却不能自己明白的人,他帮助他们分析原因,使他们豁然开朗。
有些人虽然与他相隔千里,但听到他的学说大概,就能了解他的为人。
他曾说:“思考不端正的人,立刻就能发现,就可以改正。
思考端正的人,一旦失去,就变得不端正了。
”通过以上翻译,我们可以看到陆九渊的文言文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哲学思想。
陆九渊(1139年-1193年),字子静,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南宋哲学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
因讲学象山书院(位于江西省贵溪县),世称“象山先生”,学术界常称其为“陆象山”。
兄弟陆九龄,亦儒学名家。
[1]生平事迹陆九渊出身于一个九世同居、阖门百口的封建世家。
他的八世祖陆希声曾为唐昭宗之相国,陆九渊是个神童,三、四岁时向父亲提出“天地何所之”的疑问,久思竟至废寝忘食。
乾道八年(1172年)三十四岁中进士,先任隆兴建安县主簿,后改建安崇宁县。
大约十年后,他被荐为国子监正,不久,又迁“编修敕令所”的“删定官”。
陆九渊少年时曾读三国、六朝史,有感于当时“夷狄乱华,后又听长辈讲“靖康之耻”,于是曾剪断指甲,学习弓马,慨然要为大宋朝廷复仇。
在任“删定官”时,他便“访知勇士,与议恢复大略”,朝廷论对时,“遂陈五论:一论仇耻未复,愿博求天下之俊杰,相与举论道经邦之职;二论愿致尊德乐道之诚;三论知人之难;四论事当驯致而不可骤;五论人主不当亲细事。
”(《宋史·陆九渊传》)淳熙十三年(1186年),他被差管台州崇道观,因这只是个管理道观的闲职,于是他便归江西故里讲学,汇集了四方学者。
直到宋光宗即位时,又被任荆门知军,此间他治绩显著,“厚风俗”,“申严保伍之法,盗贼或发,擒之不逸一人”(《宋史·陆九渊传》);并因荆门处江汉之间,为四战之地,而议筑城壁以御边防。
但在任仅一年有余,就卒于荆门任上,棺殓时,官员百姓痛哭祭奠,满街满巷充塞着吊唁的人群。
出殡时,送葬者多达数千人,谥为“文安”。
陆九渊墓位于金溪县陆坊官桥,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哲学思想陆九渊的思想接近程颢,偏重在心性的修养,他认为朱熹的“格物致知”方法过于“支离破碎”。
陆九渊是“心学”的创始人,其主张“吾心即是宇宙”,“明心见性”,“心即是理”,重视持敬的内省工夫。
即是所谓的“尊德性”。
朱熹言“理”,侧重于探讨宇宙自然的“所以然”,陆九渊言“理”,则更偏重于人生伦理,明代王阳明赞赏陆九渊的学说,使得陆九渊的“心学”得以发扬,因此学界称之为“陆王”学派,实际上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陆九渊一生讲学及心学主旨的概述心学的起源,不得不提及南宋时期的著名儒者陆九渊。
陆九渊,字子静,世人尊称为象山先生,他的故乡是现今的江西抚州金溪县。
早年,他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了进士,并在仕途上担任了一些官职,但最终因病在任上去世。
陆九渊的一生致力于讲学,虽然他的著作并不多,但他的学术思想却影响深远。
他主张“心即理”和“自存本心”,认为人的内心就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理,而追求圣贤之道,只需要明了自己的本心,无需向外寻求。
他明确指出:“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陆九渊的学说深深植根于孟子的性善论。
他坚信,古人教导人的方法,无非是存心、养心、求放心。
他认为,人心本善,这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但人们往往因为不知道如何去保养它,而让它受到伤害、迷失。
如果人们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时刻防范伤害和迷失的源头,日日夜夜去保养、灌溉它,让它像手足保护头面一样自然地运作,那么生活中又怎么会有艰难困苦和支离破碎的事情呢?由于陆九渊的学说中多次强调“心即理”,并注重“存心养心”,因此,他的学说被世人称为“心学”。
这一学派在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了儒家思想中的重要一支。
陆九渊,一位卓越的学者和教育家,他的一生致力于讲学,虽然著述不多,但其学术思想却影响深远。
他的学术主旨主要围绕“心即理”和“自存本心”这两个核心理念展开。
陆九渊强调,“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
他认为,人心是天赋的,是宇宙间最宝贵的存在。
每个人心中都蕴含着这种天赋的、普遍的道理或原则,即“心皆具是理”。
因此,他提出“心即理也”的命题,认为心与理是内在统一的,心就是理的体现。
在这一基础上,陆九渊进一步提出,成为圣贤的关键在于讲明本心,而无需向外寻求。
他认为,人的内心本自清明,只要能够保持这种清明,不被外界的物欲所迷惑,就能够达到圣贤的境界。
因此,他主张人们应该通过内心的自省和修养,来恢复和保持这种本心的清明。
综上所述,陆九渊的学术思想以“心即理”和“自存本心”为核心,强调内心的清明和自省是成为圣贤的关键。
1.事兄嫂如父母陆九渊的父亲陆贺生有六子,陆九渊排行第六,除他之外,还有四兄陆九韶,五兄陆九龄,都以博学而闻名于世,号称“三陆子之学”。
陆九渊出生时,其父因儿子多,打算让乡人抱养,长兄陆九思之妻刚好生有儿子(焕之),陆九思即令妻乳九渊,而将自己的儿子给别人奶喂。
陆九渊长大之后事兄嫂如事父母。
陆九渊自幼聪颖好学,喜究问根底,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四岁时,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他就日夜苦思冥想。
长大后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说时,终于弄明白了其中奥妙。
他初读《论语》,即指出其讹误之处。
2.人的本心陆九渊创立了理学中的另一派“心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先天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心,这就是人的本心。
人的一切恶行都源于“失其本心”,所以人的一切修养功夫都应该力求保持本心,而不让其丧失。
在他眼中“本心”即存在于人心,又充塞在宇宙之中。
什么是人的“本心”,有两个关于陆九渊以禅宗机锋的方法来说明什么是“本心”的故事。
一个是:陆九渊坐在那里,他的学生詹阜民陪着他坐着,陆九渊突然站了起来,詹阜民也跟着站了起来,陆九渊对詹阜民说“还用按排否”。
另一个故事是:南宋时期浙江慈溪县的杨简,自幼聪颖,博览群书,文才出众。
乾道五年(1169)考中进士,到富阳为官,适值陆九渊途经富阳,杨简慕名邀其至寓所,交谈之间有相见恨晚之感,杨简问陆九渊“如何是本心?”陆九渊以孟子的“四端”回答杨简,说“此即是本心”。
杨简说:“你所讲的,我儿时便已知晓,然而毕竟如何是本心。
”陆九渊只好重复前边的说法,如此几次,仍然无法解杨简之惑。
正讨论间,有一桩纠纷告到县衙,由杨简负责审理这个案子,原来是一件关于“扇子”的讼案,杨简听完双方的理由后,片刻便断定了双方的曲直。
案毕,又问陆九渊“如何是本心”。
陆九渊因势利导,对杨简说:“今天你听讼时,诉讼双方,必有一是一非。
你当时见得孰是孰非,即决定为谁是谁非,这不是本心又是什么呢?”杨简听后,急问陆九渊:“仅仅如此吗?”陆九渊厉声问道:“除此还有什么?” 杨简退下,拱坐达旦,终悟本心之旨,虽陆仅长他二岁,于是执弟子礼,正式拜陆九渊为师。
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72陆九渊编辑张书林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为南宋心学理论体系的创建人。
五代末年,先祖避难至抚州金溪(今属江西)居延福乡之青田。
陆氏为一方宗族大姓,迁至江西后二百年间,合族数千人聚居,族规严密。
父陆贺,字道乡,究心典籍,重践履躬行,在州里颇有声望。
时家道中衰,没有田产,一门之衣食,皆仰仗药肆供给。
九渊兄弟六人,九渊最幼。
大哥九思,字子强;二哥九叙,字子仪。
三哥九皋,字子昭,力学成名,是为庸斋先生。
四哥九韶,字子美,与朱熹论学,辩《太极图说》,这是理学史上一件重要事情。
子美在梭山与学者讲学,称为梭山先生。
五哥九龄,字子寿,登进士第,因斋名为“复”,称为复斋先生。
九渊在应山讲学,改应山为象山,自号象山翁,称为象山先生。
他同子寿齐名,时人称为“二陆”先生。
也有的将梭山列入,称为江西“三陆”。
他们兄弟自相师友,讲学授徒,及门受业者数千,在东南有相当大的影响。
三陆对心学的形成都有贡献,“三陆子之学,梭山启之,复斋昌之,象山成之”。
其中陆九渊成就最大。
陆九渊在绍兴三十二年(1164)23 岁以前,是他青少年求学时期。
陆九渊5 岁入学读书,这是启蒙学习。
他自己说:某七岁读书,十三志古人之学,亦时习举子之文,不好也。
二十四以书见先达李公,今经略广西者。
书辞才百余言,而李公嘉之。
是岁,实今天子新即位,颁科诏,而某独殊无应书之意,李公以为不可。
乃以向为举子业云李公亦谓为能,其秋竟就试中选。
这是他把自己入仕途之前的生活所作粗线条的介绍。
7 岁读书,9 岁能属文。
所谓13 岁志古人之学,是这一年,他思考出人与天地万物,皆在无穷之中;进而体悟出宇宙便是吾心等一系列认识。
陆九渊自小不爱嬉戏,静重如成人,他的求学一个重要特点是“读书有觉”。
首先,这是一种探索的精神。
他遇不明白的事,要问个原委究竟。
4岁时,就询问天地何所穷际,因为没有得到回答,深思以至于忘寝食。
他提倡读书不能满足记诵,“书非贵口诵,学必到心斋”。
我国著名教育家对教育的贡献(13)陆九渊.陆九渊1139--1193号象山,字子静。
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
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
陆九渊是中国“心学”的创始人。
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陆九渊一生的主要活动,不在于仕途,而是将毕生的精力置于哲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中,成为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陆九渊把佛教禅宗“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的旨义和儒家思孟学派的主观唯心主义结合起来,创立了“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一整套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称之为“心学”。
陆九渊创立的“心学”,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从哲学根本问题上看,“心学”为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提供了理论根据。
具体体现在社会思想上,它主张在绝对“皇权”前提下进行改革。
他主张“检吏奸而宽民力”和“民为邦本”,赞扬王安石变法,要用任贤、使能、赏功、罚罪“四君子汤”来医治社会。
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反对一面不变地拘泥于儒家繁琐经学之中,打破了当时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1176年,他与朱熹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县)鹅湖寺展开了一场面对面的学术争论,互相批评对方唯心主义体系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对推动当时哲学思想的发展和明清哲学家对这两派学说的批判、吸收、改造都有较大的作用。
陆九渊不仅在哲学思想研究上有独树一帜的贡献,而且他对教育也是独到见解。
他本人出身于教育世家,兄弟六人,就有四人从事教育工作,而且在当时都的一定的影响,其中以陆九渊最为突出。
他在中进士后,并没有马上做官,而是回到家乡开“槐堂”(私学)执教。
淳熙十三年(1186年),他辞官回到故里,主管台州崇道观讲学。
次年,他登上贵溪象山(原名应天山),修建书房,兴办学校,讲学五年。
在此期间,全国各地来求学的学生和经常参加听讲的很多,他们每年二月份登山听讲,九月末下山。
陆九渊,字子静,号存斋,浙江金华人也。
生于宋理宗宝祐元年,卒于宋度宗咸淳五年。
九渊幼而聪颖,过目成诵,才识过人。
弱冠之年,以文章名世,为时人所推重。
九渊生于儒学世家,自幼受家学熏陶,尤喜读书。
及长,博览群书,通经史,善文章,尤精于《易经》。
其学以心学为主,主张“心即理”,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一切道理皆源于心。
此说在当时儒学界引起极大反响,被誉为“心学之宗”。
九渊初仕为县令,政绩卓著。
后调任监察御史,弹劾贪官污吏,为民请命,颇得民心。
然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谪至南康军。
在南康,九渊致力于讲学,弟子众多,其中不乏才子佳人。
他提倡“以德服人”,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使南康一带风气大变。
宋度宗咸淳五年,九渊病逝,享年五十八岁。
其一生,为官清正,讲学不倦,致力于传播心学,影响深远。
后人尊称其为“存斋先生”。
九渊之学,以心学为核心,主张“心即理”。
他认为,宇宙万物皆源于心,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此说与程朱理学有所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而心只是理的体现。
九渊认为,心是万物的本源,一切道理皆源于心。
此说在当时儒学界引起极大反响,被誉为“心学之宗”。
九渊之学,不仅影响当时儒学界,而且对后世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弟子杨时、张栻、吕祖谦等,均为一代宗师。
杨时创立了“杨氏心学”,张栻创立了“张氏心学”,吕祖谦创立了“吕氏心学”,均为后世心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九渊之学,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心学思想的发展。
九渊之学,使心学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儒家伦理道德的传承。
九渊之学,强调“以德服人”,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使儒家伦理道德得到传承。
三、教育思想的发展。
九渊之学,注重教育,提倡“以德服人”,使教育思想得到发展。
四、文化传承。
九渊之学,为后世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使儒家文化得以延续。
总之,陆九渊一生致力于传播心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关于陆九渊的故事有哪些陆九渊是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陆九渊开创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一派,不仅仅进士及第,做过很多的官职,具有不俗的政绩,而且还积极的开坛讲学,将自己的见解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希望能够为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培养出有志之士,甚至是想要结交有识之士一雪靖康之耻。
陆九渊故事一:陆九渊出生的时候其父亲已经拥有了很多的儿子,陆九渊出生之后父亲想要将陆九渊送给别人抚养,这个时候陆九渊的兄长陆九思刚好也生了一个儿子,于是陆九思让自己的妻子喂养陆九渊,将自己的儿子送给别人抚养,因此陆九渊长大之后视自己的兄嫂如同父母一般。
陆九渊故事二:湖北荆州的城墙是现在保存下来的几个保存比较完好的城墙之一,这座城墙与陆九渊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1190年,陆九渊被派往荆门担任知军,陆九渊千里迢迢从江西到荆门上任。
那个时候,金兵经常南侵,荆门属于南宋的边防前线。
陆九渊看到荆门没有城墙,于是下定决心要在这里修筑一座城墙,以抵御金军的进攻,陆九渊认为荆门位于江汉平原,道路四通八达,南面可以捍卫江陵,北面可以支援襄阳,东面可以守护随州、钟祥,西面能够扼守宜昌;只有荆门非常的巩固了,四邻才可以有依靠,不然就会出现腹背受敌的局面。
于是,陆九渊下令修筑了现在还存在着的这座荆门城墙。
陆九渊之墓在哪里陆九渊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江西抚州市金溪县陆坊青田村人,1193年去世之后被安葬在了江西抚州市金溪县陆坊青田村东山之上,现在这里已经是著名的旅游景区,陆九渊之墓地青山绿水,很多崇慕陆九渊的人都来到这里凭吊这位南宋时期的一代大家,陆九渊之墓已经是远近驰名的一个旅游目的地。
陆九渊之墓已经在1957年被列为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陆九渊字子静,号象山,因此陆九渊之墓又被称为陆象山之墓,在南宋时期是与当时的理学大家朱熹齐名的一代儒家学派的分支创始人,是主观唯心主义学派心学的创始人,后来陆九渊的学说被王阳明继承并且发展,所以陆九渊的学派被称为陆王学说。
中国历史故事-存斋先生陆九渊简介陆九渊是怎么死的?人物档案姓名:陆九渊别名:存斋先生字:子静号:象山国家:中国所处朝代:南宋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西抚州市金溪县陆坊镇青田村出生时间:公元1139年去世时间:公元1193年信仰:儒家职业: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代表作品:《陆九渊集》主要成就:开创心学陆九渊出生在一个九世同居的封建儒风大家族之中。
陆九渊在家排行老六,上面还有五个哥哥。
他出生的时候,陆父因为家里已经有了五个儿子,于是便想让乡人收养陆九渊。
当时陆九渊的长兄陆九思的妻子,刚好升了一个儿子,于是陆九思便将幼帝抱到自己这儿,让自己的妻子喂养陆九渊。
与此同时,自己的儿子却拿给别人喂养。
要不是有长兄在,陆九渊可能就被陆父送给乡人了。
长大之后的陆九渊知道此事之后,对待兄嫂犹如对待亲生父母。
陆九渊自幼聪颖好学,喜欢刨根问底。
生在儒风世家,良好的家庭教育也让他得以成才。
乾道八年,学有所成的陆九渊进京赶考,毫无意外的高中进士,进入仕途。
进士及第之后,陆九渊最开始担任的是隆兴府靖安县主簿一职,后来改任建宁府崇安县主簿,以功绩迁国子正、敕令所删定官等职。
淳熙十三年的时候,因为提出了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是医国“四君子汤”,被宋孝宗看重,步步高升。
绍熙二年你,出知荆门军,任职期间,尽职尽责,事必躬亲,政绩显著,使得当地社会风气大变。
此事还被当时的丞相周必大加赞赏,因而陆九渊在朝中地位进一步巩固。
此后他多次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政治法度进行点评,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渐渐的陆九渊名望提升,受到世人敬仰。
不过不等他能为当时的政治做出具体的贡献,就因为得罪给事中王信而一切成空。
原本都要作监丞的陆九渊,不仅不能如愿任职,反而还被罢官,落职还乡。
回到家乡之后,陆九渊凭借自己的声望开设讲学,学者聚集,“户外履满,耆老扶杖观听”。
在这一时期,陆九渊不仅巩固了自己的学识,同时在教育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光宗继位之后,陆九渊被起用知荆门军,任职期间,认真尽责,经过他的治理荆门“政行令修,民俗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