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盛唐气象
- 格式:pptx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21
《体现盛唐气象的诗人》
李白的诗代表了盛唐气象。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是李白《上李邕》中对鲲鹏形象的生动描写:相信自己的才能,充满必胜的信心;又想像天地如此广阔,前途无限远大;不会遇到任何艰难险阻(即使“假舆马”),一飞就可以达到理想的目标。
这些都反映出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奋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和乐观豪迈的人生态度。
我国古典文学常用三言两语,寥寥数笔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而且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庄子·逍遥游》中有两句话:“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李白描写盛唐气象的诗
盛唐,为华夏历史上的一个兴盛期,后世以赞叹的目光看湮。
西川的宽厚,大江的滚滚,写出他的伟大。
苏武牧马,文成公主,唐朝风范示万世。
为历史而游,他们定会赞叹这段明媚古老曲折的故事;书写盛唐江山如画,千年万古见证光辉;为诗抒发深奥情愫,折射时空长江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壮阔的江山令人醉,峰峦相向起伏连。
凤凰万里长安道,马来芬芳汗水盈;缥缈集市声欲断,凡尘朝觐令身清。
彩马飞黄翻风骤,丝衣舞莺融呈潇洒,细柳清芬竞芬蕊,犹记盛唐内宫奇花绽放。
白屋盈门金帷垂,朱楼金童画凤舞,人来人往琴瑟撩弄,寂寞宫墙复添忧。
延安军魂四处求,金风玉垒绣楼台;英雄辈出临云泣,斗指畅说降龙岂可终止?野火烧不尽,松柏称不竭,牛马犁歌涉笔为证,将书倾倒乱芳华。
太行翠峰凌远岭,汉月熠熠思华樯:古井古树拂青衫,寂寂瀑布凝雪汤。
紫台俨然太和殿,回首青史山河更广;朝夕清高放浪心,百思不解乐穿襦。
北风缥缈春愁早,盛唐风色不可忘;红尘中故乡难寻,泛舟归去期若忙。
盛唐气象将永存,铁马衔尘遗迹闪;鹤舞三秦生死地,无尽情愫沉浮篇。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赵昀李白的诗鲜明地表现了盛唐气象,同时又发展和丰富了盛唐气象。
他像一阵惊雷,一股狂飙,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同时代的作者,影响后世。
一、政治抱负诗——自信豁达昂扬,乃盛唐气象的最强音李白在诗中歌唱理想,赞美时代,体现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
李白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他常以鲁仲连、范蠡、乐毅、谢安等人自许,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又不愿走科举入世之路或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平交王侯而立扺卿相,建立盖世功业后归隐江湖。
诗歌《出山》中“莫谓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一句表明了诗人的四方之志。
在《驾去温泉宫赠杨山人》中诗人写道:“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
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唯有君。
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诗人扬眉吐气,激昂青云。
在《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中说“高谈百战术,郁作万夫侯”,充满了自信昂扬。
二、山水田园诗——万千磅礴气势,展现盛唐昂扬气概李白对祖国山川异乎寻常地热爱,他写了很多山水诗。
在诗中,李白半是仙人、半是侠士的豪迈的性格借歌颂祖国壮丽山川极好地得到表现。
那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与前代以及后来的山水诗相比,明显体现出他的个性特色和盛唐气象。
在《望庐山瀑布》中他这样写庐山飞瀑:“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诗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奇壮丽、气象万千,可以看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热爱山河的壮丽以及自然界的一种无拘无束的境界。
诗中蕴含的那种气势,是吟风弄月者们所不能比的,而这种心胸气势也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
又如诗《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1954年,林庚在《诗人李白》中认为,“李白的时代不但是唐代社会上升的最高峰,也是中国整个封建时代健康发展的最高潮”,“这个当时全世界封建社会中最先进的民族,正走在她胜利的高峰上,她的无限的展望,带来了自由的丰富的想像,少年的解放的精神,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与礼赞,她需要尽情的歌唱,这乃是人民普遍的愿望,无数诗人都努力在满足人民这一个愿望,也就是在这高峰上,于是出现了李白”,“李白就是最优秀的完成了这个时代的使命的人。
没有李白,我们今天对于盛唐高潮的认识就要减低,没有李白,盛唐的高潮就要为之减色,这就是李白诗歌的现实性”。
林庚此文先是在1954年6月下旬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举行的讨论会上发表的,有些与会学者对林文中所说的“太平盛世”的性质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学者并没有否认李白对盛唐的歌颂,如赵树理在同意林文对盛唐性质的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李白的诗作既反映了盛唐好的一面,但他对现实还是不满的,因此也反映了盛唐坏的一面。
此文在报刊上正式发表以后,在学术界引发了一场关于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的讨论。
有些学者表示了不同的意见。
如胡国瑞在其《评〈诗人李白〉》中认为林文“对李白诗歌所表现的要求解放的精神力量的历史意义估价过高”,裴斐在《谈李白的诗歌》中认为,“李白诗歌贯穿着怀才不遇与人生若梦这样两个基本主题,其感情基调不是乐观、少年解放、青春奋发,而是忧郁和愤怒”,“当李白以一个卓越的诗人姿态出现时,面对的已经不是‘上升发展的现实’,而是唐帝国开始崩溃的时期了”。
还有一些学者持调和的观点。
如时萌在《谈研究李白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既不同意林庚的观点,也不同意裴斐的观点。
他认为李白“既然经历过那个全盛阶段,那么他诗中的反映‘盛唐气象’,也真是反映了生活的真实”,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转变,李白的笔尖逐渐转向,笔上的彩色逐渐沾上了天宝以后的现实生活的灰黯色彩,诗篇里流露着忧愤的控诉”。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德阳赵昀就个人与社会而言,个人的生存发展总是受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制约和影响的,在其身上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时代的特点,并且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与个人的思想情绪是不同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也会呈现不同的风格特点。
主要生活在盛唐时代的李白,时代精神,文艺风格,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加上个人的思想性格与非凡的文才,使他成为了盛唐时代杰出的诗人。
在李白身上,爱国主义,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侠客精神可谓交织融合,难分彼此。
他二十五岁出巡远游,隐居安陆,客鲁郡。
期间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而归;至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不久又被谗出京,漫游各地。
安史乱起,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受囹圄,长流夜郎。
途中遇赦东归,往依族叔李阳冰,不久病逝。
在他六十二年的生命里,李白足迹踏遍祖国大好河山。
在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多舛,再加上诗人横溢的才华,至今有存诗九百余首,内容及其丰富,而由此而生的万千气象,也可以说是盛唐气象的折射吧。
他的诗歌充分地体现了盛唐诗歌的“神来气来情来”,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
杜甫说他的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又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一言概之,李白的诗鲜明地表现了盛唐气象,同时又发展丰富了盛唐气象。
他像一阵惊雷,一股狂飙,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同时代的作者,影响后世。
盛唐气象继承北朝体系建立的唐王朝,在开疆拓土稳定边疆国内的政治秩序以后,将重心转向如何构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采取了一系列比较适应当时生产力的措施。
同时社会风气开放,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这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融,对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有重要意义。
唐朝强大的国力为唐士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人生道路。
使其有更为恢宏的胸襟、气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这种怀着繁荣时代强盛民族的优越感、自信心和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远大的政治抱负反映到文学上来,便是文学中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情调;再者,经过初唐四杰的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陈子昂的高举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联系的大旗,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和瑰丽的文学。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周成芳①李白,作为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以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②没有盛唐,就不会产生李白。
③天才人物左右不了时代的步伐,恰恰是随时代的推移,才不断有所谓的天才出现。
我们的目标不是用主要天才人物来界定时代,而是用那一时代的实际标准来理解、正视最伟大的诗人。
④从环境、时代的背景出发,伟大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而只是一个艺术家家族的杰出代表。
有如百花盛开的园林中的一朵更美艳的花,一株茂盛的植物的“一根最高的枝条”,而在艺术家族背后还有更广大的群众。
⑤唐诗在开元、天宝盛世全面繁荣。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等,把山水田园的静谧明秀的美表现得让人心驰神往;边塞诗人王昌龄、岑参等,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情慷慨;后人对此时期的唐诗有许多的评论,概括地说就是骨气端翔,兴象玲珑,无工可见,无迹可求,而含蕴深厚,韵味无穷。
作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诗人李白,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而又变幻莫测,情则滚滚滔滔,美如清水芙蓉。
李白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包容了那个时代所拥有的特色,又超越了那个时代,反映了那个时代昂扬的精神状态。
从某种程度上讲,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⑥自公元624年唐王朝一统中国,经过太宗、高宗、武则天、玄宗前期一百年的持续发展,唐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军事强大、文化繁荣的朝代。
国力的强盛,政策的开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儒、道、佛三家思想并行发展,这一切为唐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道路。
盛唐的士子们因此对人生普遍抱有一种积极、乐观、进取的态度,集自信与狂傲于一身。
在李白身上更具有理想色彩,使其成为盛唐精神的一个标志。
如李白的《客中作》全诗写得豁达开朗、一泻无余,充分体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⑦唐代这样一个兴旺发达的社会,生活本身就容易激起人们的诗情,而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诗人又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意的眼光看生活,因而即使是在平常的、习见的生活中也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
论盛唐气象下李白诗歌创作中的长安意象
孟子曾云:“无良者三寸,有德者千里。
”在世界文学史中,李白是典型的豪侠史诗或者一
位传奇的知识分子,他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在豪侠的气度上,以及在充满浪漫色彩的诗歌抒
情上,这在他的《长安夜行》诗歌中体现的非常突出。
“满目蒹葭苍苍,天地阔无边;崇山紫紫出,悬崖日日新。
”这首诗以长安城为背景,描绘
了盛大的城市景观。
李白以一种感性而理性的视角,酣畅地描绘出“满城春色宫墙柳”“汉上
白日五云起”的盛世繁华,这一耐人寻味的文笔,是受盛唐诗人盛放的诗风所影响的。
而李白在诗中也历数了长安的风土人情:“凭谁问,此地是何方。
大道如青天,我独行其间,信步群物到人家。
群物俱归尘,尘馀成烟雾。
世事一场大梦,梦觉流年不可断。
”这
段诗中,融合了“长安”周边徐徐而自然的风景,而“世事一场大梦,梦觉流年不可断”也是
言犹在耳,弥足珍贵,可谓是巨大的文字之绝唱。
再来说下李白诗歌创作中的长安意象,可以说,李白对长安的描绘可谓全面而又精准,他
以细腻的语言描绘了城市的繁华与热闹,长安的集市繁华,还有那种不可一世的安宁,它
不仅映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且也歌咏了古人追忆过去的伟大及不朽的历史痕迹。
总而言之,在盛唐诗人范围内,李白以其灵性的文笔和诗句,对长安形象的表述淋漓尽致,他在抒情的同时也因地制宜,唱尽了千古的长安的繁华及历史的久远,留下了一份不朽的艺术气象。
李白诗与盛唐气象[摘要] 文学史上空前光辉灿烂的盛唐气象,形成了诗国高潮,这种政治的、经济的以及与相适应的社会风尚,孕育了这个时代的诗人,李白之个性,天才及深厚的文学素养,终于使他成为了盛唐最杰出的诗人并让唐时代的诗坛朝气蓬发。
[关键词] 李白浪漫主义、乐观、自信、豪迈公元八世纪的前半个多世纪中,唐帝国以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称雄与世,巍然屹立与亚洲的东方。
在这百年前后,中国诗坛出现了群星灿烂的局面。
有以李白、杜甫“双子星座”,“惊天地、泣鬼神”的时代巨人,初唐四杰,白居易、无瑱的新乐府运动,韩愈的古文运动……一时种流派迭起,或仿效古人、或改革新、编著立说。
遂名人辈出。
韩愈在《调张籍》中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光芒照耀着国内诗坛。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被保存下来的诗约有千余首,这些诗篇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进步的政治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就一个作家在同时代所产生的轰动而论,中国文学上没有谁可与李白相匹敌,李白就像一把火炬,一股狂风,挟着惊天泣地的文势,以流畅的文笔,虚异的想像,诗画的语言震撼着同时代的读者。
他的诗各体背工,乐府、古诗、咏怀、送行、临别、寄赠等都不乏精美绝伦之作,既有雄奇奔放的阳刚之美,又有平淡秀丽的阴柔之美,都被以效仿和推崇。
在李白二十多岁时,就以文章渴见益州长史苏颋,苏见文章后曰“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
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以学,可以相如经肩也”。
杜甫在赴长安的途中与李白相遇竟改变路线,随之车下。
别后终身念念不忘,赞之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廋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说晁公武云:“白天才英丽”,其辞旬逸荡隽伟,飘然有超世之心。
王屋山人魏万国固慕其才,追踪数千里,后于广陵相见,頌其人为“横海鲲,负天鹏”,誉其诗为:“鬼出神入”。
就连八十高龄名振朝野的贺智章一见李白“奇白风骨,呼为谪仙子”,“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些赞许,集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李白诗的崇拜。
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1954 年,林庚在《诗人李白》中认为,“李白的时代不但是唐代社会上升的最高峰,也是中国整个封建时代健康发展的最高潮” ,“这个当时全世界封建社会中最先进的民族,正走在她胜利的高峰上,她的无限的展望,带来了自由的丰富的想像,少年的解放的精神,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与礼赞,她需要尽情的歌唱,这乃是人民普遍的愿望,无数诗人都努力在满足人民这一个愿望,也就是在这高峰上,于是出现了李白” ,“李白就是最优秀的完成了这个时代的使命的人。
没有李白,我们今天对于盛唐高潮的认识就要减低,没有李白,盛唐的高潮就要为之减色,这就是李白诗歌的现实性” 。
林庚此文先是在1954年6月下旬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举行的讨论会上发表的,有些与会学者对林文中所说的“太平盛世”的性质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学者并没有否认李白对盛唐的歌颂,如赵树理在同意林文对盛唐性质的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李白的诗作既反映了盛唐好的一面,但他对现实还是不满的,因此也反映了盛唐坏的一面。
此文在报刊上正式发表以后,在学术界引发了一场关于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的讨论。
有些学者表示了不同的意见。
如胡国瑞在其《评〈诗人李白〉》中认为林文“对李白诗歌所表现的要求解放的精神力量的历史意义估价过高”,裴斐在《谈李白的诗歌》中认为,“李白诗歌贯穿着怀才不遇与人生若梦这样两个基本主题,其感情基调不是乐观、少年解放、青春奋发,而是忧郁和愤怒”,“当李白以一个卓越的诗人姿态出现时,面对的已经不是‘上升发展的现实',而是唐帝国开始崩溃的时期了” 。
还有一些学者持调和的观点。
如时萌在《谈研究李白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既不同意林庚的观点,也不同意裴斐的观点。
他认为李白“既然经历过那个全盛阶段,那么他诗中的反映‘盛唐气象',也真是反映了生活的真实”,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转变,李白的笔尖逐渐转向,笔上的彩色逐渐沾上了天宝以后的现实生活的灰黯色彩,诗篇里流露着忧愤的控诉”。
李白《将进酒》:牢骚、怨怼中的盛唐气象-中学语文论文李白《将进酒》:牢骚、怨怼中的盛唐气象■ 谈胜轶一生以大鹏自喻的天才诗人李白,在天宝元年(742)终于获得了振翅而起、飞抵长安的机会。
他怀揣建功立业的理想,却只能待诏翰林,不久因恃才傲物,遭权贵诋毁,于天宝三载(744),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而梦断长安,又开始了其求仙访道的漫游生活。
“中天摧兮力不济”(《临路歌》),一只飞振八裔的大鹏,半空跌落,铩羽而归!此后,他只能以受伤的双翼拍击茫无边际的人生苦海,那簸却的沧溟之水,更多的却是政治失意的牢骚与怨怼。
而此类情绪一经酒精的刺激,便朝着极大化的方向膨胀,最终以火山爆发的气势喷涌而出,表现出既豪且狂的抒情风貌。
或许有人会以为这是一种消极的情绪,没有传递正能量,不过是“吃货”兼“酒徒”的李白在泄一己私愤而已。
其实,诗人李白的牢骚、怨怼是基于他对大唐盛世的热望,对国家君主的忠诚而抒发的。
此中饱含诗人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极富家国之忧患意识,他不一定具有经世之才,但他确有“奋其智能,愿为辅弼。
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之志。
若问李白的诗里为何常含幽愤,答案只能是:他对自己所处的时代爱得太深沉,其理想之翼,若垂天之云,大唐帝国“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因而,其怨怼之作同样富有元气内充、真力弥满的盛唐气象。
①他的传世名篇《将进酒》便是典型诗例。
《将进酒》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长安被弃约八年之久。
其“落羽辞金殿”的伤痛并未痊愈,反而时常旧病复发,且一发则斗转天动、山摇海倾。
虽空举世之酒樽亦不足以发抒其幽愤。
本篇是古题乐府,题意为“请人饮酒”,系汉乐府《鼓吹曲·铙歌》中的曲辞,因声辞杂写,现已难辨其意,只能从古辞“将进酒,乘大白”大略可知内容多写“饮酒放歌”。
李白大概是借此发挥而已。
那么,其《将进酒》是如何在牢骚、怨怼之中折射出盛唐气象的呢?本文拟就此作一粗浅探讨。
诗篇甫一发端便石破天惊,气势非凡。
新纪实·诗词品鉴362021.05[摘 要] 李白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体现出盛唐气象的诗歌。
在李白流传下来的一千多首诗中,含有“长安意象”的诗歌在他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李白诗歌创作中所使用的长安意象,简要归纳李白诗歌中这些长安意象分别代表的具体含义,从而得出长安意象在李白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影响与积极意义。
[关键词]李白 长安意象 盛唐诗歌[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03(2021)05-0036-03论盛唐气象下李白诗歌创作中的长安意象□ 陈安祺信阳学院文学院李白是盛唐时期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历朝历代都有大量研究李白诗歌的名家名作。
他诗歌中所出现的“月”“花”“酒”等意象都曾反复被后人推敲玩味。
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在李白的一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诗歌中的“长安”,虽然没有上述意象数量多,但却是李白诗歌创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长安意象为我们研究李白的生平和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李白诗歌研究中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一、李白长安意象概述1.白衣打马长安道——入长安李白诗中长安意象的具体概况,根据时间可以大致分为入访长安和离开长安两个阶段。
在李白三入长安的经历中,他写下了很多含有长安意象的诗歌。
这些诗歌或描写长安繁华,抒发对长安城的热爱,或书写与长安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在长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对统治者的讽谏劝诫,从而达到抒发自己的政治远见与理想抱负的目的。
李白三入长安的经历,要数第二次入长安官拜翰林对他的影响最深。
天宝初年,唐玄宗诏李白入都城长安为官。
当时已经四十岁的李白迎来了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他毫不掩饰内心深处的激动,在行至南陵与亲人告别时,写下了著名的《南陵别儿童入京》:“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这首诗最直接地体现了李白西入长安时溢于言表的激动心情。
其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也成为传诵不衰的名言佳句,是李白人格和才华的最好诠释。
李白给杨贵妃写了三首诗,开篇就是千古名句,诗歌再现了盛唐气象,却让他的人生轨迹急转直下《清平调》三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杰作,至于诗歌好在哪里?可以毫不讳言地说,这三首诗是赞美杨贵妃的,诗歌展现了盛唐气象,也成为了李白人生的高光时刻。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三诗也给李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让他在体制内更近一层的追求彻底化为泡影,于是乎,他被“赐金放还”,人生轨迹也由此急转直下。
为什么会有这样反转的结局呢?且听小话诗词细细道来:中国是诗的国度,在源远流长的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诗歌又是这条长河中一朵璀璨,耀眼、惊艳的浪花。
在诗的国度里自然而然地孕育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唐诗又是这个国度里的高峰。
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人里,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那一颗。
杜甫盛赞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还褒扬李白的诗歌“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这样评价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李白的诗歌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
他将超凡的想象力,流转自然的清新飘逸的语言,华丽的辞藻,和谐多变的音律融合交织在一起,织就了一首首色彩瑰丽绚烂的篇章,谱写了一曲曲雄奇豪放的诗歌。
不管从李白的诗歌成就来说,还是从他的人生际遇来说,在长安的时日里,都是他的高光时刻。
李白从青年时期就离开家乡安州,开始漫游名山大川,饱览祖国壮丽的山河的游历行程。
他在游览东岳泰山时,结识了道教人士吴筠,李白的才华给吴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吴筠进入宫廷,他便向朝廷举荐了李白,这当然是后话了。
天宝元年,李白的足迹踏上了繁华的都城长安,当时的长安名流如云,全国文化界的名人都汇集在这里。
在长安,李白结识了贺知章,两人意气相投,豪放纵逸是他们共有的气质特征。
他们一见如故,饮酒赋诗建立了深厚的友情,“金龟换酒”的典故说的就是贺知章和李白饮酒的故事。
得到好友贺知章、吴筠等人的极力推荐,在文化气息浓厚的长安城里,李白的诗名广泛传播。
李白最具有盛唐气象的三首诗
盛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物质富裕的时代,而李白是盛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充满了盛唐气象,表达出了盛唐时期的繁荣、豪放和浪漫之美。
以下是李白最具有盛唐气象的三首诗。
首先,李白的《将进酒》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
诗中他表达了对人生苦短的触动和对豪情壮志的追求。
他以喝酒来象征对人生的享受和挚爱,展现了盛唐时期人们豪迈奋发的精神风貌。
诗中的壮语浓烈,气势磅礴,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
其次,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一首展现盛唐自然山水之美的诗。
他通过对庐山瀑布的描绘,展示了盛唐时期人们对大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
诗中描绘的瀑布气势磅礴,声势浩大,颇有震撼力,与盛唐时期的繁荣和富饶相得益彰。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李白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展现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旷达豪放的心态。
最后,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表达盛唐时期宁静祥和氛围的诗。
诗中描绘了一个深夜静谧的场景,展现了盛唐时期夜晚的宁静与安详。
诗中的月光和庭院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体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既展现了李白对自然的感悟,也折射出盛唐时期社会治安良好、人民生活安稳的景象。
总的来说,李白的诗歌充满了盛唐气象,表达了盛唐时期的繁荣、豪放和浪漫之美。
无论是豪情壮志的《将进酒》,还是自然山水之美的《望庐山瀑布》,又或者是宁静祥和的《静夜思》,都体现了盛唐时期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景象。
这些诗歌不仅是李白个人的艺术创作,也是盛唐时期文化繁荣的真实写照。
盛唐气象与诗仙李白同学们,晚上好。
首先,欢迎大家来听这个讲座。
让我们来看一下今天的题目——“盛唐气象与诗仙李白”。
盛唐气象最重要的代表就是李白,而李白身上最集中地体现了盛唐气象。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诗的王国,唐朝又是诗的王朝,所以林庚先生以前总说:“我们不单要学唐诗,我们还要知道诗唐。
”唐朝是诗歌的唐朝,而诗仙李白又是盛唐诗坛最为璀璨的一颗明星。
就一个作家在当时的影响而论,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无人能比。
他像一股狂飙,一阵雷霆,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前所未有的艺术魅力和情感力量,震荡着人们的心灵,这就是李白。
下面我们就来探寻、阐释李白身上所特有的那种诗的天才以及独特的人格。
所以今晚这个讲座主要从李白的人格、人生与诗风这三个方面来解读和认识。
我还达不到和他进行对话这个层次,只能尝试着带领着大家,和大家一起学习李白,解读李白。
首先,我们来看他复杂而独特的文化心态。
李白是复杂的,李白是独特的,那么这种独特性和复杂性从何而来呢?我认为又可以分为三点:第一,是地域文化的融合;第二,是唐之前的多种思想的交融与升华;第三,是李白所处的特定的时代精神的熏陶。
李白身上体现的是中西南北文化的激荡与新生。
在中国古代,很少能在一个诗人身上体现这种中西南北文化的激荡与新生。
因为盛唐文化,是以中国本土文化为主体,广泛地吸收了域外文化,那种兼容并蓄的伟大气魄,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对盛唐时代诗人的心灵和气质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给诗的创作也带来了新鲜的活力。
那个时代,是一个新的时代,产生了许多新的事物,呈现出一种新的气象,诗人们就有了一种新的追求,这些都使得当时的诗人们以一种开天辟地的气势去创造,去攀登,去追求,去打开一个又一个诗歌和人生的新的局面。
终于,盛唐诗歌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而李白,又出生于初盛唐之交,成长于盛唐前期,适逢其会。
于是,他走在了这个时代最前沿。
首先,我们来看他身上所体现的西方文化。
我们可以从他的家室、出生地与家人的名字上看出西域文化因子。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关键词:盛唐气象;李白;诗歌创作“盛唐气象”是南宋文学批评家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提出来的,“林庚先生曾经做过精彩的阐释‘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
’”[1]盛唐气象是在盛唐高度发达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这一现象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的一个必然结果。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全盛时代,生活在盛唐时代的诗人李白有着笼盖古今的气魄,他充满了自豪、骄傲与自信,自视甚高,看不起那些目光短浅的凡夫俗子,更没有比人低一头的自卑心理。
自信、乐观、向上、青春活力高涨,政治热情澎湃,有着投身现实与改造现实的强烈欲望和要求,这就构成了李白诗歌盛唐气象的内容。
一、对理想的呼唤唐朝国力强盛,人们精神奋发,一般的士人均渴望建功立业,李白也表现的十分突出。
早在青年时期,他就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雄才大略,以济苍生,安社稷为已任,以宰相辅与帝王师自期,希望登上政治舞台,作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他常常梦想着皇帝有一天忽然发现他非凡的政治才能,委以重任,一步登天,爬上宰相辅的地位,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他每每以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自比,大政治家吕尚、管仲、张良、诸葛亮等都是他崇拜的对象,以为他们都是风流倜傥,有政治才能,并大都以偶然的机会得到皇帝的重用,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如果自己幸运,完全可以和他们一样载入史册而千古不朽。
他编织了美丽的、颇为神奇的宏图,他坚信,这终将会变成现实。
李白这种高涨的政治热情,正是当时国力强盛所唤起的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欲为国效力的精神。
李白在(《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中说: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
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
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
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
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纵然不受赏,羞与世人同。
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