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10
《体现盛唐气象的诗人》
李白的诗代表了盛唐气象。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是李白《上李邕》中对鲲鹏形象的生动描写:相信自己的才能,充满必胜的信心;又想像天地如此广阔,前途无限远大;不会遇到任何艰难险阻(即使“假舆马”),一飞就可以达到理想的目标。
这些都反映出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奋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和乐观豪迈的人生态度。
我国古典文学常用三言两语,寥寥数笔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而且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庄子·逍遥游》中有两句话:“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赵昀李白的诗鲜明地表现了盛唐气象,同时又发展和丰富了盛唐气象。
他像一阵惊雷,一股狂飙,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同时代的作者,影响后世。
一、政治抱负诗——自信豁达昂扬,乃盛唐气象的最强音李白在诗中歌唱理想,赞美时代,体现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
李白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他常以鲁仲连、范蠡、乐毅、谢安等人自许,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又不愿走科举入世之路或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平交王侯而立扺卿相,建立盖世功业后归隐江湖。
诗歌《出山》中“莫谓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一句表明了诗人的四方之志。
在《驾去温泉宫赠杨山人》中诗人写道:“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
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唯有君。
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诗人扬眉吐气,激昂青云。
在《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中说“高谈百战术,郁作万夫侯”,充满了自信昂扬。
二、山水田园诗——万千磅礴气势,展现盛唐昂扬气概李白对祖国山川异乎寻常地热爱,他写了很多山水诗。
在诗中,李白半是仙人、半是侠士的豪迈的性格借歌颂祖国壮丽山川极好地得到表现。
那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与前代以及后来的山水诗相比,明显体现出他的个性特色和盛唐气象。
在《望庐山瀑布》中他这样写庐山飞瀑:“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诗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奇壮丽、气象万千,可以看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热爱山河的壮丽以及自然界的一种无拘无束的境界。
诗中蕴含的那种气势,是吟风弄月者们所不能比的,而这种心胸气势也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
又如诗《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周成芳①李白,作为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以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②没有盛唐,就不会产生李白。
③天才人物左右不了时代的步伐,恰恰是随时代的推移,才不断有所谓的天才出现。
我们的目标不是用主要天才人物来界定时代,而是用那一时代的实际标准来理解、正视最伟大的诗人。
④从环境、时代的背景出发,伟大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而只是一个艺术家家族的杰出代表。
有如百花盛开的园林中的一朵更美艳的花,一株茂盛的植物的“一根最高的枝条”,而在艺术家族背后还有更广大的群众。
⑤唐诗在开元、天宝盛世全面繁荣。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等,把山水田园的静谧明秀的美表现得让人心驰神往;边塞诗人王昌龄、岑参等,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情慷慨;后人对此时期的唐诗有许多的评论,概括地说就是骨气端翔,兴象玲珑,无工可见,无迹可求,而含蕴深厚,韵味无穷。
作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诗人李白,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而又变幻莫测,情则滚滚滔滔,美如清水芙蓉。
李白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包容了那个时代所拥有的特色,又超越了那个时代,反映了那个时代昂扬的精神状态。
从某种程度上讲,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⑥自公元624年唐王朝一统中国,经过太宗、高宗、武则天、玄宗前期一百年的持续发展,唐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军事强大、文化繁荣的朝代。
国力的强盛,政策的开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儒、道、佛三家思想并行发展,这一切为唐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道路。
盛唐的士子们因此对人生普遍抱有一种积极、乐观、进取的态度,集自信与狂傲于一身。
在李白身上更具有理想色彩,使其成为盛唐精神的一个标志。
如李白的《客中作》全诗写得豁达开朗、一泻无余,充分体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⑦唐代这样一个兴旺发达的社会,生活本身就容易激起人们的诗情,而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诗人又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意的眼光看生活,因而即使是在平常的、习见的生活中也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
论盛唐气象下李白诗歌创作中的长安意象
孟子曾云:“无良者三寸,有德者千里。
”在世界文学史中,李白是典型的豪侠史诗或者一
位传奇的知识分子,他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在豪侠的气度上,以及在充满浪漫色彩的诗歌抒
情上,这在他的《长安夜行》诗歌中体现的非常突出。
“满目蒹葭苍苍,天地阔无边;崇山紫紫出,悬崖日日新。
”这首诗以长安城为背景,描绘
了盛大的城市景观。
李白以一种感性而理性的视角,酣畅地描绘出“满城春色宫墙柳”“汉上
白日五云起”的盛世繁华,这一耐人寻味的文笔,是受盛唐诗人盛放的诗风所影响的。
而李白在诗中也历数了长安的风土人情:“凭谁问,此地是何方。
大道如青天,我独行其间,信步群物到人家。
群物俱归尘,尘馀成烟雾。
世事一场大梦,梦觉流年不可断。
”这
段诗中,融合了“长安”周边徐徐而自然的风景,而“世事一场大梦,梦觉流年不可断”也是
言犹在耳,弥足珍贵,可谓是巨大的文字之绝唱。
再来说下李白诗歌创作中的长安意象,可以说,李白对长安的描绘可谓全面而又精准,他
以细腻的语言描绘了城市的繁华与热闹,长安的集市繁华,还有那种不可一世的安宁,它
不仅映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且也歌咏了古人追忆过去的伟大及不朽的历史痕迹。
总而言之,在盛唐诗人范围内,李白以其灵性的文笔和诗句,对长安形象的表述淋漓尽致,他在抒情的同时也因地制宜,唱尽了千古的长安的繁华及历史的久远,留下了一份不朽的艺术气象。
盛唐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盛唐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而李白则是盛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盛唐对李白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盛唐诗歌风格的影响
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歌风格。
李白在盛唐时期成长和创作,深受盛唐诗歌风格的影响。
他的诗歌具有豪放、奔放、气势磅礴的特点,这与盛唐诗歌风格的张扬豪放是一致的。
二、盛唐诗人的启发
盛唐时期有许多杰出的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王之涣等。
他们的诗歌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独特的风格,而且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李白在盛唐时期接受了这些诗人的启发,得到了创作上的帮助和指导。
三、盛唐文化的熏陶
盛唐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李白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和文化思想,这些都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总之,盛唐时期对李白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的诗歌更加奔放、自由和富有创造力。
同时,李白也通过自己的创作,为盛唐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1 -。
“盛唐气象”在李白诗歌中的体现众所周知,我国的唐代到了开元、天宝年间,经济文化发展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
声名大噪、威震四海。
“声教所及,唯唐之大。
”“冠带百蛮,车书万里”。
当时的诗人幸逢这个“政和世理音洋洋,开元之人乐且康”,社会安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个个皆有施展宏图的雄心壮志。
昌盛的经济文化,强大的国力,开明的政策不仅陶冶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而且也滋长了冲破传统束缚,追求自由解放的精神。
他们讴歌显赫的国势,繁荣的经济和路不拾遗的淳朴民风,还赞叹万国来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用他们苍劲有力的笔锋,谱写了一曲曲太平盛世的颂歌。
鼎盛的国力,催生了一批批名垂千古的诗人,也把诗歌的发展演变推到了顶峰。
这时候的诗歌,无论意象、声律还是风骨,无不臻于极致,精英荟萃、名家辈出、群星璀璨、竞相辉映。
诗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盛唐诗歌形成了协调和谐的统一风貌。
“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盛唐诗歌,常被诗评家概括为“盛唐气象”。
而这一概念,在唐诗学上,最早来自严羽。
严羽《沧浪诗话·考证》中说:“‘迎旦东风骑蹇驴’绝句,绝非盛唐人之气象。
”严氏辩其“非盛唐人之气象”,显然是指这句诗瑟缩委琐,没有盛唐之人的笔力,也缺少盛唐劲健的主体精神。
这与《答吴景仙书》中说的:“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可以说是分别从正反两面对“盛唐气象”涵义的一种阐发。
因此,“盛唐气象”指的是诗歌风貌,具体指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与内容上是否直接歌颂国家之盛、文治武功,乃至粉饰太平毫无关系。
具有“盛唐气象”的诗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感动激发,希望趁时而起,建功立业;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矛盾,针对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发出怨怼之词。
感激与怨怼看似相反,但实际上联系非常紧密。
感激而渴望功成名就,一旦遇挫即成怨怼。
在具体作品中,两者常常交织在一起,而且在风貌上往往都具有“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特点。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取得极高成就的时期;盛唐(一般指玄宗开元元年至代宗永泰元年)乃是唐诗的黄金时代。
李白、杜甫的出现标志着唐诗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李白、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银河中的两颗巨星。
“阖辟纵横,变幻超忽,疾雷震霆,凄风急雨,歌也;位置森严,筋脉联络,走月流云,轻车熟路,行也。
太白多近歌,少陵多近行。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 盛唐精神哺育了李白,盛唐之衰又无情地粉碎了他的期望,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迸发出*** 的火花,构成了李白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基本内容。
早年也深受盛唐文化的熏陶,生活态度基本是盛唐的,诗歌创作也受到了“盛唐气象”的影响,高唱自己的理想。
但由于社会矛盾的巨流把他卷入生活的底层,使他接触到“安史之乱”的现实和苦难的人民,再加上谋官的失败,使他从追求理想的生活境界,逐渐转向对人生的现实思考,沉郁的心境代替了他早期的自豪,最终磨练成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成了盛、中唐转折期一位承上启下的伟大诗人。
李白生于唐朝盛期。
其家庭是一个官宦之家。
生于书香门第的他天生就是为诗而生。
在李白20岁时以才华与剑术而闻名乡里,当时的唐朝为官的有两中办法入仕一是参加科举另一是他人举荐。
李白诗气冲天才华横溢他决定要人为他举荐。
当时的白居易在朝为官。
当他看到李白的诗时大呼文曲星下凡。
李白在一群重才的官员举荐下进入了朝廷。
但是他那放荡不羁的性格却不可能在官场混下去。
终究李白是李白。
他最终选择了离开李白身上的爱国情怀为盛唐所称颂、、、其身的性格与盛唐的文化分不开的、、、、、“开元全盛日”、“天宝承平时”,讲的是盛唐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繁荣昌盛状况,如政治开明,思想比较开放,社会秩序稳定,人口增加,经济繁荣,各族间联系密切,国际交往频繁等,史称“开元盛世”。
生活于这样环境、条件中的知识分子,大多具有积极进取、追求功名、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
因此,对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大胆的批判精神和昂扬进取劲头就成了盛唐诗歌的重要特征,亦有人称之为“盛唐气象”。
李白诗与盛唐气象李白诗与盛唐气象[摘要] 文学史上空前光辉灿烂的盛唐气象,形成了诗国高潮,这种政治的、经济的以及与相适应的社会风气,孕育了这个时代的诗人,李白之个性,天才及深厚的文学素养,终于使他成为了盛唐最杰出的诗人并让唐时代的诗坛朝气蓬发。
[关键词] 李白浪漫主义、乐观、自信、豪迈公元八世纪的前半个多世纪中,唐帝国以高度开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称雄与世,巍然屹立与亚洲的东方。
在这百年前后,中国诗坛出现了群星灿烂的局面。
有以李白、杜甫“双子星座〞,“惊天地、泣鬼神〞的时代巨人,初唐四杰,白居易、无瑱的新乐府运动,韩愈的古文运动??一时种流派迭起,或仿效古人、或改革新、编著立说。
遂名人辈出。
韩愈在《调张籍》中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光辉照耀着国内诗坛。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被保存下来的诗约有千余首,这些诗篇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进步的政治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就一个作家在同时代所产生的轰动而论,中国文学上没有谁可与李白相匹敌,李白就像一把火炬,一股狂风,挟着惊天泣地的文势,以流畅的文笔,虚异的想像,诗画的语言震撼着同时代的读者。
他的诗各体背工,乐府、古诗、咏怀、送行、临别、寄赠等都不乏精美绝伦之作,既有雄奇奔放的阳刚之美,又有平淡秀丽的阴柔之美,都被以效仿和推崇。
在李白二十多岁时,就以文章渴见益州长史苏颋,苏见文章后曰“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
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假设广以学,可以相如经肩也〞。
杜甫在赴长安的途中与李白相遇竟改变路线,随之车下。
别后终身念念不忘,赞之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廋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说晁公武云:“白天才英丽〞,其辞旬逸荡隽伟,飘然有超世之心。
王屋山人魏万国固慕其才,追踪数千里,后于广陵相见,頌其人为“横海鲲,负天鹏〞,誉其诗为:“鬼出神入〞。
就连八十高龄名振朝野的贺智章一见李白“奇白风骨,呼为谪仙子〞,“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些赞许,集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李白诗的崇拜。
李白《将进酒》:牢骚、怨怼中的盛唐气象-中学语文论文李白《将进酒》:牢骚、怨怼中的盛唐气象■ 谈胜轶一生以大鹏自喻的天才诗人李白,在天宝元年(742)终于获得了振翅而起、飞抵长安的机会。
他怀揣建功立业的理想,却只能待诏翰林,不久因恃才傲物,遭权贵诋毁,于天宝三载(744),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而梦断长安,又开始了其求仙访道的漫游生活。
“中天摧兮力不济”(《临路歌》),一只飞振八裔的大鹏,半空跌落,铩羽而归!此后,他只能以受伤的双翼拍击茫无边际的人生苦海,那簸却的沧溟之水,更多的却是政治失意的牢骚与怨怼。
而此类情绪一经酒精的刺激,便朝着极大化的方向膨胀,最终以火山爆发的气势喷涌而出,表现出既豪且狂的抒情风貌。
或许有人会以为这是一种消极的情绪,没有传递正能量,不过是“吃货”兼“酒徒”的李白在泄一己私愤而已。
其实,诗人李白的牢骚、怨怼是基于他对大唐盛世的热望,对国家君主的忠诚而抒发的。
此中饱含诗人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极富家国之忧患意识,他不一定具有经世之才,但他确有“奋其智能,愿为辅弼。
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之志。
若问李白的诗里为何常含幽愤,答案只能是:他对自己所处的时代爱得太深沉,其理想之翼,若垂天之云,大唐帝国“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因而,其怨怼之作同样富有元气内充、真力弥满的盛唐气象。
①他的传世名篇《将进酒》便是典型诗例。
《将进酒》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长安被弃约八年之久。
其“落羽辞金殿”的伤痛并未痊愈,反而时常旧病复发,且一发则斗转天动、山摇海倾。
虽空举世之酒樽亦不足以发抒其幽愤。
本篇是古题乐府,题意为“请人饮酒”,系汉乐府《鼓吹曲·铙歌》中的曲辞,因声辞杂写,现已难辨其意,只能从古辞“将进酒,乘大白”大略可知内容多写“饮酒放歌”。
李白大概是借此发挥而已。
那么,其《将进酒》是如何在牢骚、怨怼之中折射出盛唐气象的呢?本文拟就此作一粗浅探讨。
诗篇甫一发端便石破天惊,气势非凡。
第四讲李白与盛唐气象一、导入“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
无人不沽gū酒,何处不闻乐。
”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百花行》,描写的是长安城人们赏花的盛况。
唐朝前期,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
后世将这种盛世景象称为“盛唐气象”,那么盛唐气象的表现是什么?我们如何理解盛唐气象,这就要从盛唐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民族关系、文学艺术方面等方面来了解。
二、盛唐气象的表现(一)经济的繁荣1.农业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
唐王朝非常重视兴修水利,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曲辕犁的法发明,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有《雨中耕作图》为证。
筒车发明给灌溉提供了便利。
2.手工业(重点:丝织业、陶瓷业)唐朝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
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其中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
陶瓷业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此外,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看一些史料图(仕女图、蜀锦、唐三彩)3.商业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
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两市,是主要的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居住人口达百万。
当时,国内各族和国外的商人、使者、艺人、学子、僧侣、工匠等云集长安。
长安的建筑布局和城市规划独具特色,在世界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1.吐蕃统一唐太宗时,吐蕃[bō]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lásà)(今拉萨),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制度的措施。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关键词:盛唐气象;李白;诗歌创作“盛唐气象”是南宋文学批评家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提出来的,“林庚先生曾经做过精彩的阐释‘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
’”[1]盛唐气象是在盛唐高度发达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这一现象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的一个必然结果。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全盛时代,生活在盛唐时代的诗人李白有着笼盖古今的气魄,他充满了自豪、骄傲与自信,自视甚高,看不起那些目光短浅的凡夫俗子,更没有比人低一头的自卑心理。
自信、乐观、向上、青春活力高涨,政治热情澎湃,有着投身现实与改造现实的强烈欲望和要求,这就构成了李白诗歌盛唐气象的内容。
一、对理想的呼唤唐朝国力强盛,人们精神奋发,一般的士人均渴望建功立业,李白也表现的十分突出。
早在青年时期,他就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雄才大略,以济苍生,安社稷为已任,以宰相辅与帝王师自期,希望登上政治舞台,作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他常常梦想着皇帝有一天忽然发现他非凡的政治才能,委以重任,一步登天,爬上宰相辅的地位,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他每每以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自比,大政治家吕尚、管仲、张良、诸葛亮等都是他崇拜的对象,以为他们都是风流倜傥,有政治才能,并大都以偶然的机会得到皇帝的重用,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如果自己幸运,完全可以和他们一样载入史册而千古不朽。
他编织了美丽的、颇为神奇的宏图,他坚信,这终将会变成现实。
李白这种高涨的政治热情,正是当时国力强盛所唤起的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欲为国效力的精神。
李白在(《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中说: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
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
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
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
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纵然不受赏,羞与世人同。
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
李白给杨贵妃写了三首诗,开篇就是千古名句,诗歌再现了盛唐气象,却让他的人生轨迹急转直下《清平调》三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杰作,至于诗歌好在哪里?可以毫不讳言地说,这三首诗是赞美杨贵妃的,诗歌展现了盛唐气象,也成为了李白人生的高光时刻。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三诗也给李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让他在体制内更近一层的追求彻底化为泡影,于是乎,他被“赐金放还”,人生轨迹也由此急转直下。
为什么会有这样反转的结局呢?且听小话诗词细细道来:中国是诗的国度,在源远流长的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诗歌又是这条长河中一朵璀璨,耀眼、惊艳的浪花。
在诗的国度里自然而然地孕育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唐诗又是这个国度里的高峰。
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人里,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那一颗。
杜甫盛赞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还褒扬李白的诗歌“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这样评价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李白的诗歌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
他将超凡的想象力,流转自然的清新飘逸的语言,华丽的辞藻,和谐多变的音律融合交织在一起,织就了一首首色彩瑰丽绚烂的篇章,谱写了一曲曲雄奇豪放的诗歌。
不管从李白的诗歌成就来说,还是从他的人生际遇来说,在长安的时日里,都是他的高光时刻。
李白从青年时期就离开家乡安州,开始漫游名山大川,饱览祖国壮丽的山河的游历行程。
他在游览东岳泰山时,结识了道教人士吴筠,李白的才华给吴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吴筠进入宫廷,他便向朝廷举荐了李白,这当然是后话了。
天宝元年,李白的足迹踏上了繁华的都城长安,当时的长安名流如云,全国文化界的名人都汇集在这里。
在长安,李白结识了贺知章,两人意气相投,豪放纵逸是他们共有的气质特征。
他们一见如故,饮酒赋诗建立了深厚的友情,“金龟换酒”的典故说的就是贺知章和李白饮酒的故事。
得到好友贺知章、吴筠等人的极力推荐,在文化气息浓厚的长安城里,李白的诗名广泛传播。
盛唐气象与诗仙李白同学们,晚上好。
首先,欢迎大家来听这个讲座。
让我们来看一下今天的题目——“盛唐气象与诗仙李白”。
盛唐气象最重要的代表就是李白,而李白身上最集中地体现了盛唐气象。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诗的王国,唐朝又是诗的王朝,所以林庚先生以前总说:“我们不单要学唐诗,我们还要知道诗唐。
”唐朝是诗歌的唐朝,而诗仙李白又是盛唐诗坛最为璀璨的一颗明星。
就一个作家在当时的影响而论,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无人能比。
他像一股狂飙,一阵雷霆,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前所未有的艺术魅力和情感力量,震荡着人们的心灵,这就是李白。
下面我们就来探寻、阐释李白身上所特有的那种诗的天才以及独特的人格。
所以今晚这个讲座主要从李白的人格、人生与诗风这三个方面来解读和认识。
我还达不到和他进行对话这个层次,只能尝试着带领着大家,和大家一起学习李白,解读李白。
首先,我们来看他复杂而独特的文化心态。
李白是复杂的,李白是独特的,那么这种独特性和复杂性从何而来呢?我认为又可以分为三点:第一,是地域文化的融合;第二,是唐之前的多种思想的交融与升华;第三,是李白所处的特定的时代精神的熏陶。
李白身上体现的是中西南北文化的激荡与新生。
在中国古代,很少能在一个诗人身上体现这种中西南北文化的激荡与新生。
因为盛唐文化,是以中国本土文化为主体,广泛地吸收了域外文化,那种兼容并蓄的伟大气魄,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对盛唐时代诗人的心灵和气质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给诗的创作也带来了新鲜的活力。
那个时代,是一个新的时代,产生了许多新的事物,呈现出一种新的气象,诗人们就有了一种新的追求,这些都使得当时的诗人们以一种开天辟地的气势去创造,去攀登,去追求,去打开一个又一个诗歌和人生的新的局面。
终于,盛唐诗歌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而李白,又出生于初盛唐之交,成长于盛唐前期,适逢其会。
于是,他走在了这个时代最前沿。
首先,我们来看他身上所体现的西方文化。
我们可以从他的家室、出生地与家人的名字上看出西域文化因子。
1.盛唐的背景2.李白的创作3.李白创作与盛唐气象的关系4.小结唐代自开元至大历年间,为唐诗的全盛时期,史称盛唐。
当时的唐朝,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交往密切,四方丰稔,百姓殷富。
李白的诗歌创作飘逸豪放,是盛唐之音的典型。
李白善于描绘大鹏、天马、瀑布和黄河等壮美意象。
在盛唐之期,挥笔迅疾,掩抑收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含蓄地展现了李白的创作。
翰林遭到贬谪,他没有沉沦,吟诵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后毅然继续前行。
李白从不寄托高堂的庄严,从不奴颜媚骨地谄媚统治者,也从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与勾结,他只有平心而写,随性而写,为精神而活,虽然一生无仕途行为,但却留下了千古传唱的佳诗。
假使李白当初参与了政治格斗,像一个士大夫一样地追求金钱与名利,那么他也不可能写出“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千古名句,也不可能梦游天姥,举杯畅饮,留下山间最潇洒自如的身姿……当然,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个人,也就不是李白了。
纵观之,我认为李白的创作与盛唐气象有着以下几点鲜明的联系。
首先,盛唐作为唐朝的鼎盛时期,甚至是中国古代堪称最繁华的时候,其文化的自由与开放为李白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前提条件。
如果没有开放的思想交流,没有远至东南亚各国等欣羡中国的文明与繁荣,李白的诗歌纵使写出来了,也只能是孤芳自赏,无人传唱的。
盛唐一定的文化水平也就决定了李白的诗歌能火。
当今社会就很少听到李白式的飘逸诗歌了。
不是因为没有李白这样的诗人,而是这个时代是一个文化多元,品味相异,多少个“李白”也会烟消云散在这世间。
假使现在的“李白”创作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样的诗歌,会有多少人笑着称他为自恋狂,略带鄙夷的眼光瞅着他说没有自知之明呢。
其次,盛唐经济与政治的繁荣,使得当时贵族阶级生活安定,李白打小也是出身于贵族家庭,小时便博览群书,这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良好坚实的基础。
从小深受道教思想和任侠风气的熏染,也为其而后的个人创作添加了飘逸浪漫的色彩。
李白山水诗与盛唐气象作者:陈立群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11期摘要:本文从盛唐气象入手,结合盛唐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概括出李白山水诗中盛唐气象的三个特征:多宏伟意象、意境开阔、意韵飘逸,并结合李白作品加以分析。
结合李白的生平和性格,浅论李白对盛唐时代精神的独特表达。
盛唐时代精神成就了李白,李白的人格和诗歌也充分体现了盛唐气象。
关键词:李白;山水诗;盛唐气象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019-01古人云:“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盛唐时代国力昌盛,国家安定,经济空前繁荣,到处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的繁华景象。
与此同时,强大的国力孕育了唐人恢弘的胸怀气度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知识分子集自信与狂傲于一身,积极入世,希望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凡此种种反映在诗歌创作上,我们称之为“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盛唐时代精神风貌的反映,不仅指的是诗歌中的蓬勃气象,更重要的是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
“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和盛唐之音的本质。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是朝气蓬勃,这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
庄子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盛唐的时代精神独具魅力,博大、雄浑,活力充沛,以壮阔为美。
生逢其时的李白,加之其独特的经历更易接受时代潮流的影响。
“那种兼容并蓄的伟大气魄,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对盛唐诗人在心理和气质上所造成的影响,给诗歌创作带来的活力,的确是不可低估的。
因循守旧的习惯势力,在盛唐没有立足之地。
新的事物、新的气象、新的追求,带动着诗歌以开天辟地般的气势去创造、去攀登、去打开一个又一个新的局面。
终于,盛唐诗歌达到了中国这个古老的诗国的高峰,而李白又是适逢其会,走在这个新潮流的最前列。
”李白山水诗中盛唐气象的的第一个特征是多宏伟意象。
他的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气势磅礴,雄奇壮伟。
李白的诗风是什么李白的诗风是什么李白的诗歌,情绪高昂,境界开阔,充分反映了美学家艳称的盛唐气象。
其诗作中存在大量的“风”意象,有“东风”“秋风”“香风”“长风”“雄风”“风雪”等等,不同的风体现了李白的个性和政治抱负。
李白的诗风是什么?请看下文。
【内容提要】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最璀璨的一页,而李白又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
他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
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
他的诗歌题材相当广泛,无论是山水诗、闺怨诗、或是边塞诗,都写得相当精彩。
他以其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多样的诗歌风格开辟了古典诗歌的新境界,将盛唐诗歌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
他存世的九百多首诗是我国诗歌史上一笔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曾哺育过杜甫、李贺、苏轼、陆游等一代又一代的伟大诗人,直到今天,仍是人们丰富、发展文艺创作、学习和借鉴的宝贵源泉。
本文试图以李白创作的诗歌为切入点,初步探究了其诗作所反映出的不同的诗风。
【关键词】李白诗风一、导言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之音的杰出代表,素有“诗仙”之称。
他自幼博观奇书,熟谙百家,形成复杂的思想性格。
他一方面有儒家的用世思想,希望“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又浮云富贵,粪土王侯,隐逸求仙。
他一生怀着崇高的理想,但始终没有得到实现的机会,只好把抑郁之情寄之于酒,将激情倾注于诗。
他是个高产的诗人,他以其天才的艺术创造力,极大地开拓了诗歌的艺术领域,在古代诗坛上独树一帜,形成了他独特的诗风。
“以豪放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
这就是李白诗风的主导风格。
二、李白的诗风(一)豪迈雄放豪迈雄放是李白诗歌最显著的风格特征。
诗中充沛的激情,奔腾的气势,高昂的格调,突出体现了其诗的艺术个性。
李白出生在一个比较富有且颇具文化素养的家庭。
他青少年时代漫游过蜀中雄奇壮伟的名山大川,与隐者高士常有交往,这些,造就了他任侠仗义的性格和追求浪漫、爱好新奇的气质,也形成了他纵情豪放的诗风。
从李白诗中观盛唐气象从李白诗中观盛唐气象摘要: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在此期间涌现了一大批天赋极高的诗人。
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与抒情感慨情怀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气势磅礴,情感真挚。
正如殷璠所说的“神来、气来、情来”,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这就是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而李白,则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
他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乐府歌行和绝句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美不胜收。
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关键词:盛唐气象李白诗歌艺术个性影响一、盛唐气象最早提出“盛唐气象”这一概念的林庚先生写过“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的蓬勃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
这时代性格是不能离开了那个时代而存在的。
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是有了几百年来成熟了的封建社会中民主斗争的方式。
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
一种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大道如青天’、‘明月出天山’,这就是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同为解放的歌声,而又不全然相同的地方。
这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解放时代,它孕育了鲜明的性格,解放了诗人的个性,他的那些诗篇永远是生气勃勃的,如旦晚才脱笔砚的新鲜,它丰富到只能用一片气象来说明。
”[1]而郑振铎先生则从艺术风格方面提出“虽只有短短的四十三年(713年—755年),却展布了种种的诗坛的波澜壮阔的伟观,呈献了种种不同的独特的风格。
这不单纯的变幻百出的风格,便代表了开、天的这个诗的黄金的时代。
在这里,有着飘逸若仙的诗篇,有着风致澹远的韵文,又有着壮健悲凉的作风。
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1954年,林庚在《诗人李白》中认为,“李白的时代不但是唐代社会上升的最高峰,也是中国整个封建时代健康发展的最高潮”,“这个当时全世界封建社会中最先进的民族,正走在她胜利的高峰上,她的无限的展望,带来了自由的丰富的想像,少年的解放的精神,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与礼赞,她需要尽情的歌唱,这乃是人民普遍的愿望,无数诗人都努力在满足人民这一个愿望,也就是在这高峰上,于是出现了李白”,“李白就是最优秀的完成了这个时代的使命的人。
没有李白,我们今天对于盛唐高潮的认识就要减低,没有李白,盛唐的高潮就要为之减色,这就是李白诗歌的现实性”。
林庚此文先是在1954年6月下旬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举行的讨论会上发表的,有些与会学者对林文中所说的“太平盛世”的性质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学者并没有否认李白对盛唐的歌颂,如赵树理在同意林文对盛唐性质的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李白的诗作既反映了盛唐好的一面,但他对现实还是不满的,因此也反映了盛唐坏的一面。
此文在报刊上正式发表以后,在学术界引发了一场关于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的讨论。
有些学者表示了不同的意见。
如胡国瑞在其《评〈诗人李白〉》中认为林文“对李白诗歌所表现的要求解放的精神力量的历史意义估价过高”,裴斐在《谈李白的诗歌》中认为,“李白诗歌贯穿着怀才不遇与人生若梦这样两个基本主题,其感情基调不是乐观、少年解放、青春奋发,而是忧郁和愤怒”,“当李白以一个卓越的诗人姿态出现时,面对的已经不是‘上升发展的现实’,而是唐帝国开始崩溃的时期了”。
还有一些学者持调和的观点。
如时萌在《谈研究李白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既不同意林庚的观点,也不同意裴斐的观点。
他认为李白“既然经历过那个全盛阶段,那么他诗中的反映‘盛唐气象’,也真是反映了生活的真实”,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转变,李白的笔尖逐渐转向,笔上的彩色逐渐沾上了天宝以后的现实生活的灰黯色彩,诗篇里流露着忧愤的控诉”。
1958年,林庚又发表了《盛唐气象》一文,对其“盛唐气象”的观点进行补充和伸发。
他在该文中认为,“盛唐气象”是指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而“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盛唐之音’的本质”,“整个盛唐气象是歌颂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这里面反映了这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也就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
八十年代初,裴斐陆续发表了《历代李白研究述评》、《论李白的政治抒情诗》等文章。
他在这些文章里指出,李白天宝初供奉翰林是他一生当中的重大转折,由此分出创作的前后期,而安史之乱又使他的后期创作进入了一个更加辉煌的阶段。
李白正是“站在当时社会所处的时代顶峰,看见的不是更美妙的前景,而是黑暗的深渊”,“他对现实的看法是悲观的”,“李白作品的基调,决不是所谓‘盛唐气象’的反映”,“诗人并没有对他面临的现实唱赞歌,相反,政治上的失意,使他感到现实中简直毫无出路”。
而李泽厚在《盛唐之音》一文中,对林庚的观点表示了赞同。
他指出,“盛唐之音在诗歌上的顶峰当然首推李白,无论从内容或形式都如此”,他还认为李白的《将进酒》、《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六首诗是代表盛唐的最强音,并用以论证“他们这个阶级(指世俗地主阶级)在走上坡路,整个社会处于欣欣向荣并无束缚的历史时期中”1982年在西安举行的唐代文学研讨会上,“盛唐气象”再次成为与会者热烈讨论的议题,会后发表的《唐代文学研究的新局面》介绍了与会者讨论的意见。
他们普遍认为,“盛唐气象”是盛唐社会政治安定、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力和思想解放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从前研究李白,往往只着眼于李白对现实的揭露和批判,也基本上不提早期的杜甫。
须知李白的揭露和批判,正是那个时代强盛、青春的活力、思想解放的反映,把李白单看作批判诗人,是贬低了李白。
盛唐气象,中晚唐的作家不断怀念,人民也怀念,这说明盛唐气象从来都是鼓舞人们实现理想、激发民族自信心的一股力量。
否定了盛唐气象,不利于古为今用,不利于激发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忱。
针对与会者的这些意见,裴斐又发表了《唐代历史转折时期的李杜及其诗歌》和《“盛唐气象”再质疑》两文。
他认为,前人所谓的“盛唐”仅是指诗之盛,与当代论家所说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历史之盛,是两个概念,不容混淆;李白创作成熟于玄宗后期,当时盛世已是一种虚弱的假象,而李白的卓越之处恰恰就在惟有他觉察出了正在酝酿之中的社会危机;李白和杜甫所反映的不是盛世,而是一个危机四伏和充满灾难的时代;李白的艺术个性不仅是豪,而是豪中有悲,“悲感至极而以豪语出之”,这才是李白的本色。
与此同时或稍后,多数学者撰文认为李白诗歌确实反映了“盛唐气象”。
如罗宗强在其《李杜论略》中指出,李白的政治思想和生活理想、美学理想、艺术风格各方面,都鲜明地体现了盛唐的时代精神,与杜甫有着明显的区别。
黄天骥的《李白诗歌研究的几个问题》也认为,盛唐时代经济繁荣的景象,是李白构思壮美形象的直接推动力。
李白诗中所表现的浩瀚气魄和雄伟的景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盛唐的国力。
王昌猷、梁德林的《李白诗歌的时代特征榷议》不同意裴斐关于李白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盛极而衰的历史转折过程”、“反映了盛世的崩溃”的观点,他们认为安史之乱虽使唐朝元气大伤,也只是衰落之始,而不是“全面崩溃的时代”,他们将李白的诗歌创作划分为三个时期,认为早期反映了盛世的繁荣,晚期反映了盛世的衰落,中期是过渡期,仍然反映了盛唐气象。
袁行霈的《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则认为,“盛世文化的繁荣乃是南北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而李白一生又和盛唐时代相始终,恰恰处在这两种交流的高潮中,再加上他本人特殊的教养和经历,终于使他和盛唐文化一起登上高峰”,“李白是盛唐时代最完美的人物,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此后虽然还有一些学者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但总的看来,在论点和论据等方面都无多少新意,故不再赘述。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2008-06-24 17:35:39)标签:文化文学学识交流稿件人生分类:读书笔记摘要:在现实生活中矛盾是不可能没有的,然而那压倒一切的辉煌的形象,它说明了一个经得起风浪的时代性格的成长。
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
是李白成就了盛唐气象还是盛唐气象早就了李白关键字:李白诗歌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
它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它涵盖了盛唐文人在文学中表现出的开阔的眼界,自由活跃的思想,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激奋昂扬的气概。
它展现了强大民族鼎盛时代的整体精神风貌。
【1】唐开国至“安史之乱”前,国家一直处于上升状态,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四海升平,国泰民安,已达到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这种空前盛世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时代优越感。
怀着繁荣时代强盛民族的优越感、自信心和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远大的政治抱负,盛唐诗人的诗歌明显的体现出积极向上、昂扬奋进、和出仕报国的情怀,这种情怀空前绝后的强烈。
成为盛唐诗歌与其他时期诗歌的最大不同。
其成就明显的高于其他任何时代,在这种氛围下诗歌所呈现的境界、意念也突出的高于其他时期。
诗人禁不住内心的激动而放声歌唱,赞美这个时代,并决心献身这个时代。
如李白的《古诗五十九》(其四十六):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像星月,宾客如云烟。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如杜甫的《忆昔二首》(其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再如:杜甫在他的《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盛赞唐玄宗,将其与古代圣明君王尧舜相比,进而抒写自己的报国热情:“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里以洞庭湖为喻,表明他生当盛世,又逢明主,就必须有为于天下,而不能无所事事地“端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李白是我国盛唐时期最伟大的诗人。
他的诗作是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最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他的诗表现了唐代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并转向衰落时代的特点。
首先:李白诗中反映了盛唐时期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
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也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这些积极用世、奋发向上的精神,正是盛唐的时代精神。
其次:李白诗中表现了强烈的反权贵意识,也有着明显的否定功名富贵的思想。
这与盛唐时期开明的政治以及开放的思想环境关系密切,如果没有当时盛唐的开明的政治,李白不可能又如此高的成就。
他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豪气横溢的诗句结尾,千载之下,使人们也不难领略其英风豪气。
杜甫说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保持独立人格是取得创作成功的基本前提之一,不摧眉折腰事权贵又是保持独立人格所必须做到的,这是古代几乎所有伟大的作家都“穷”、都不“达”的缘故。
第三:是李白对祖国山川异乎寻常的热爱。
李白半是仙人、半是侠士的豪迈的诗人性格也只有借祖国壮丽山川才能极好地得到表现。
他笔下“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那“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天姥山;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中华民族母亲河;那“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清溪……或雄伟壮美,或光明澄澈,均折射出诗人高尚的品行与人格,也写出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对高洁、光明的追求。
李白的诗从各个不同侧面表现盛唐气象,其诗歌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使之成为中国诗歌遗产中的瑰宝。
其诗“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2】,“太白胸怀高旷,有置身云汉、糠粃六合意,不屑为体物之言,其言如风卷云舒,无可踪迹。
”【3】在盛唐的壮丽山河面前,李白的报国热情是浓烈深沉的,信念是坚定的,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不放弃。
当入仕受阻时,他愤慨赋诗:“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
”(《鞠歌行》)“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古诗五十九》其三十九)。
但不管他怎样慷慨陈词,怎样说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对自己的能力,对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他始终信心十足。
“他拒绝满足于珍馐贺美酒,而一旦李白在困境中抽出宝剑,他就进入了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狂放世界”【4】如他的《行路难三首》(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