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布剂概念以及中药巴布剂
- 格式:doc
- 大小:2.95 MB
- 文档页数:7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巴布剂(综述)系别: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完成时间: 2011年 10月15日【课题背景】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药剂学术及其应用的迅速发展,经皮给药系统所独特具有的用药简便性和安全性使它成为21世纪药品开发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
不同于西医内病外治(指采用化学药物进行对症治疗,主要根据皮肤通透性而定,以经皮给药系统为代表),中医内病外治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依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中药穴位或病位给药,主要通过穴位经络效应与透皮吸收的药理作用,以膏剂、贴剂为代表剂型[1]。
中国的穴位、经络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面对当今药源性疾病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中医外治法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
本文现择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巴布剂进行综述。
【巴布剂概述】一.剂型简介巴布膏剂系指药物提取物、药材或和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与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Ⅰ贴膏剂)。
中药巴布剂系是以亲水性聚合物或亲水性物质为基质,与中药或中药提取物混合后,涂于布/无纺布上制成的外用制剂[2]。
二.适应症目前巴布膏剂产品多用于炎症、疼痛类疾病,包括挫伤、跌打损伤、肌肉痛、关节痛、骨折痛、变形性关节炎、肩周炎、腱鞘炎等的治疗。
从这一剂型的特点考虑,也适用于中药敷贴治疗哮喘、腹痛、儿童物理降温以及美容、化妆品(如抗老化、美白、祛皱、维生素、中草药,保湿面膜等疗效型化妆品)。
三.巴布剂构型巴布剂的一般构型属于均质骨架系统,其膏剂组成及其结构特点决定它的优势如下:(1)贴敷舒适;(2)载药量大、适用范围广,可用于水溶性或脂溶性药物、中药及中药提取物等;(3)生产无“三废”,完全避免了使用有机溶剂;(4)不需要加热干燥,有利于药物稳定和保持挥发形成分;(5)对皮肤几无刺激性及致敏性;(6)基质含水、甘油、山梨醇等保湿成分,具有滋润皮肤、促进皮肤水化,有力吸收。
中药巴布剂基质配方的研究中药巴布剂是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外用贴敷剂。
此制剂早于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开发成功,在中国起步较晚,直至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附录中才将其正式收载。
巴布剂作为外用贴剂,具有使用简单、既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胃肠道反应,又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等特点;与传统的黑膏、橡胶膏相比,具有生产中无“三废”,透皮效果较好,对皮肤无刺激性及致敏性,并能反复揭贴等诸多优点。
有专家预测,巴布剂将成为21世纪药品中的新宠。
一、中药巴布剂的基本构成中药巴布剂系指药材提取物、药材和或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合后,涂布于无纺布上而制成的外用贴剂。
从构成上来看,主要包括支持层、膏体层、背衬层三层结构。
支持层又称底层或裱褙,主要起承载膏体的作用;膏体层即基质和主药部分,是巴布剂的核心,在贴敷中产生适度地粘附性使之与皮肤密切接触,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背衬层即膏体表面的覆盖物,起到保护膏体、防止膏体粘连的作用。
二、中药巴布剂基质的研究1.基质常用原料及用量基质对主药和巴布剂的成型影响很大,所以基质原料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
根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通则附录所载,巴布膏剂常用的基质原料按其作用大致可分为粘性剂、骨架材料、保湿剂、填充剂四部分。
粘性剂:外用贴剂首先应当具备一定的粘附性,才能满足临床需要。
目前,最常用的高强度粘性剂当数聚丙烯酸及其钠盐;一般用量约占基质的3~10%。
骨架材料及增稠剂:骨架材料有天然、半合成和合成高分子聚合物,在基质中起赋形及增稠作用;一般用量约占基质的20%。
常用的有明胶、羧甲基纤维素及其钠盐(cmc-na)、卡波姆(carbopol)、聚丙烯酸钠(paa-na)、聚乙烯醇(pv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
保湿剂:保水、保湿是基质制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入适当的保湿剂,可防止水分的挥发,且能溶解活性成分和分散高分子材料;其一般用量为基质的30~50% 。
巴布剂概念以及中药巴布剂巴布剂是一种传统中药剂型,也称为膏剂。
巴布剂的特点是质地柔软,能够在皮肤上均匀涂抹,常用于外用,具有舒筋活络、止痛消肿、解毒止痒等功效。
巴布剂的制备方法比较复杂,需要配合多种中草药,经过炮制、破壁、煎煮、过滤、提取等多个工序,才能获得质量稳定、药效有效的巴布剂。
巴布剂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医药文献,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均有关于巴布剂的记载。
然而,由于巴布剂的制备方法繁琐,传承有限,因此在现代化的医药生产中使用较少。
不过,随着中药制剂的推广与发展,巴布剂逐渐受到重视与关注,成为了中药制剂领域中的一种重要剂型。
中药巴布剂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选择适宜的中草药材,根据其功效和“配伍禁忌”制定处方。
然后,对药材进行炮制、破壁、煎煮、过滤等一系列工序,使其具有更好的药效和药效稳定性。
接着,将处理好的药液慢慢加入适量的药粉中,搅拌均匀,不断添加药液直至形成具有一定粘度的巴布状。
最后,将巴布剂装入容器中,通过冷却、晾干等方式进行后续加工处理,变成实用的中药制剂。
中药巴布剂可以广泛应用于外科、内科、妇产科等多个临床领域。
例如,用于缓解肌肉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治疗风湿类疾病的银屑病外用巴布剂;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烧伤、湿疹、脱发等皮肤病的中药巴布剂;用于治疗妇科炎症、月经不调、阴道炎等疾病的妇科巴布剂等。
中药巴布剂的优点在于其药效较快、副作用小、能够针对局部病变点进行治疗,同时还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感和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中药巴布剂是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中草药剂型,发挥着重要的临床作用。
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和应用,巴布剂的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制备方法也更加科学化。
中药巴布剂不仅成为了中药制剂领域中的一种重要剂型,也将继续为临床医疗带来更多的创新与发展。
巴布剂是以水溶性高分子材料或亲水性物质为基质的一种新型外用贴剂,加入药物或药材提取物,经炼合、涂布、剪切等工艺制成外用制剂。
具有载药量大、给剂量准确、保湿性、粘性适中、不过敏(与皮肤相容性好)、可反复贴用、作用时间长、药物穿透性好、无副作用、病人应用依从性佳、携带方便、物美价廉等优点,克服了传统黑膏药油腻性强、易污染皮肤衣物,橡胶硬膏易过敏、作用时间短的缺点,是黑膏药和橡胶硬膏的换代产品。
巴布剂系药材提取物,药材或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
它属于透皮给药系统或经皮吸收制剂的一种,是经皮肤贴敷方式用药,药物由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疾病治疗或预防的一类制剂。
药效成分的提取及巴布剂基质的配比和粘贴性是巴布剂制备的核心内容。
巴布剂基质材料主要有粘着剂、保湿剂、交联剂、无机填充剂和透皮吸收促进剂等组成。
粘着剂是巴布剂膏体产生粘性的主要物质,有天然、半合成和合成高分子材料三大类。
其中常用的有海藻酸钠、西黄耆胶、玉米淀粉、明胶、阿拉伯胶、桃胶、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及钠盐、聚丙烯酸钠、聚乙烯醇等,一般用量为15%~50%。
增稠剂又称胶凝剂,它的主要作用是提高物系粘度,使物系保持均匀稳定的悬浮状态或乳浊状态,或形成凝胶。
增稠剂的种类很多,可分为无机类和有机高分子类,其中有机高分子类又可分为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类。
无机增稠剂包括低分子量和高分子量两类,低分子量增稠剂主要是无机盐与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体系。
目前所用的无机盐主要有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铵、硫酸钠、磷酸钠和三磷酸五钠等,其中氯化钠和氯化铵的增稠效果较好。
基本原理是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形成胶束使体系的粘稠度增加,但当电解质过量时会影响胶束结构,从而使体系粘稠度降低。
无机高分子量增稠剂有膨润土、凹凸棒土、硅酸铝、海泡石、水辉石等,主要的增稠机理是由具有吸水膨胀而形成触变性的凝胶矿物组成。
天然高分子类增稠剂大多为多糖类,主要有纤维素醚、阿拉伯胶、角豆树胶、瓜耳豆胶、汉生胶、甲壳糖、海藻酸钠和淀粉及其变性产品等,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和羟乙基纤维素(HEC)是纤维素醚类产品中使用范围最广的产品。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巴布剂(综述)系别: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完成时间: 2011年 10月15日【课题背景】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药剂学术及其应用的迅速发展,经皮给药系统所独特具有的用药简便性和安全性使它成为21世纪药品开发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
不同于西医内病外治(指采用化学药物进行对症治疗,主要根据皮肤通透性而定,以经皮给药系统为代表),中医内病外治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依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中药穴位或病位给药,主要通过穴位经络效应与透皮吸收的药理作用,以膏剂、贴剂为代表剂型[1]。
中国的穴位、经络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面对当今药源性疾病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中医外治法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
本文现择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巴布剂进行综述。
【巴布剂概述】一.剂型简介巴布膏剂系指药物提取物、药材或和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与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Ⅰ贴膏剂)。
中药巴布剂系是以亲水性聚合物或亲水性物质为基质,与中药或中药提取物混合后,涂于布/无纺布上制成的外用制剂[2]。
二.适应症目前巴布膏剂产品多用于炎症、疼痛类疾病,包括挫伤、跌打损伤、肌肉痛、关节痛、骨折痛、变形性关节炎、肩周炎、腱鞘炎等的治疗。
从这一剂型的特点考虑,也适用于中药敷贴治疗哮喘、腹痛、儿童物理降温以及美容、化妆品(如抗老化、美白、祛皱、维生素、中草药,保湿面膜等疗效型化妆品)。
三.巴布剂构型巴布剂的一般构型属于均质骨架系统,其膏剂组成及其结构特点决定它的优势如下:(1)贴敷舒适;(2)载药量大、适用范围广,可用于水溶性或脂溶性药物、中药及中药提取物等;(3)生产无“三废”,完全避免了使用有机溶剂;(4)不需要加热干燥,有利于药物稳定和保持挥发形成分;(5)对皮肤几无刺激性及致敏性;(6)基质含水、甘油、山梨醇等保湿成分,具有滋润皮肤、促进皮肤水化,有力吸收。
巴布剂调研报告目录一、优缺点 (2)二、与其他剂型比较 (2)三、制备工艺 (2)四、临床应用 (3)五、申报获批情况 (3)六、在骨骼与肌肉用药治疗类别中的市场情况 (5)七、存在的问题 (6)八、前景 (6)附件:申报情况 (6)巴布剂指中药提取物或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和适量比例的辅料混匀后涂于布上制成的外用制剂,是新型外用透皮贴剂,已在国外大量应用。
一、优缺点1、优点:(1)巴布基质与水溶性、脂溶性药物相容性好,基质载物量大,非常适合重要多组分,大剂量的用药特点。
(2)巴布剂通常含有超过50%的水分,易使皮肤角质层软化,有利于药物的经皮吸收。
(3)巴布剂透气性、对皮肤粘着性、保温性均优于传统贴膏剂,对皮肤刺激性小,因而具有使用舒适,可以反复揭扯和贴敷、不污染衣物、无残留、使用后揭扯无痛感等。
2、缺点:(1)巴布剂易脱水,失去黏性。
(2)巴布剂为水性基质,可能影响有效成分的释放,造成药物浓度梯度不足,影响药物的透皮速率。
二、与其他剂型比较巴布剂与口服剂型相比,无肝脏首过效应,不受胃肠道降解的影响,生物利用度高;与注射剂相比,使用方便无疼痛;与软膏剂相比,给药剂量准确,吸收面积固定,故血药浓度稳定;与橡胶膏剂相比,无松香等增粘剂可能引起的致敏作用,对皮肤刺激性小。
三、制备工艺在巴布膏剂工艺条件的研究中,主要分为基质成型工艺的研究、制剂成型工艺的研究、涂布工艺的选择和工艺流程的选择。
1、基质成型工艺的研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1)不同的基质原料;(2)不同的原料规格;(3)不同的基质配比以及调制顺序;(4)炼合温度的选择。
根据研究结果最终选择最佳的成型工艺。
2、涂布工艺的研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延压涂布;(2)热熔涂布;(3)溶液涂布法。
3、巴布剂一般制备工艺如下图:四、临床应用巴布剂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局部止痛、抗炎方面,其对软组织挫伤、跌打损伤、肌肉痛、变形性关节炎、肩周炎、腿鞘炎等外伤和骨疾病方面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也可应用巴布剂治疗内科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痛经、急性前列腺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
巴布剂概念以及中药巴布剂
巴布剂是一种固体制剂,是中药制剂中常见的一种。
其主要成分是贝类的粉末,如合泥贝、巴西贝和龟板等。
这些贝类会经过特殊的制作工艺,将它们煅烧、打磨成粉末状,然后与药材粉末等混合,最终制成巴布剂。
巴布剂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剂型,具有药效稳定、服用方便等优点。
在中药方面,巴布剂在解热、止咳、平喘、镇痛等方面有很好的功效,能够有效地改善人体的症状。
中药巴布剂的制作原理是将药材粉末与贝类粉末混合,然后加入适量的结合剂(如三七粉、蜂蜜等),用水进行混合制作,最终形成固体制剂。
在中药巴布剂的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药材应先研磨成细粉末,以便与贝类粉末进行混合。
2.贝类粉末制作的质量应该比较均匀,以便保证巴布剂的
药效稳定。
3.结合剂的选择应当适当,不可超过一定比例,否则会影
响巴布剂的质量。
4.在巴布剂制作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搅拌,保持混合均匀,以便保证巴布剂的质量。
中药巴布剂的服用方法是将制剂切成小块,用开水冲服。
一般来说,成人每次服用2-3克,儿童每次服用1-2克,每日
2-3次。
中药巴布剂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治疗感冒、急性胃肠炎、支气管炎、咳嗽、哮喘、骨折等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巴布剂不能作为单方治疗,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总之,中药巴布剂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剂型,具有药效稳定、服用方便等优点。
在中药疗法中,巴布剂的应用广泛,但需要注意使用方法以及医生建议。
巴布剂概述巴布剂(拉丁学名为Cataplasma)是指药材提取物、药材或和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属经皮给药剂型,是对传统外用贴剂(Patch Technology) 的创新和发展,也是中药外用贴剂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具有稳定性高、无致敏性、载药量大,黏性保持时间长,可反复粘,释药效率高等优点。
因为从目前来看,人们用药的途径主要以口服和注射为主,其普遍存在血药浓度波动,以及通过消化道吸收时易受消化液、食物等因素的干扰,又有部分被肝脏破坏,致疗效降低,需频繁给药,还可引起疼痛,依从性差,使用不方便等问题,从而便应运而生了第三代剂型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 TTS) ,是指经皮肤给药而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
巴布剂便是这一剂型研究的产物之一。
上世纪60~70 年代,欧洲、日本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巴布剂的概念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试图克服传统外用贴剂的种种弊端。
最终日本于20 世纪70年代中期宣称已研制出了巴布剂并且进行工业化生产,20世纪80 年代成功打入欧美市场,目前其产品已在欧美、日、韩等国家普遍使用。
我国对巴布剂的研制起步较晚,基础很薄弱,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对巴布剂的研究几乎是个空白。
1999 年雷允上集团的复方紫荆消伤膏是国内第一个药准字的巴布剂外用膏药,从此, 在我国药典上开启了巴布剂药膏的先例。
巴布剂组成巴布剂的外观与橡胶硬膏相近,主要由3部分组成:①衬层,又称支持层或底材,主要起膏体的载体作用,一般选用人造布、无纺布等。
②膏体层,即基质和主药部分,具有适宜的黏附性,能黏附于皮肤上,以达到治疗目的。
③保护膜,即膏体表面的覆盖物,一般选用聚丙烯及聚乙烯薄膜、玻璃纸、聚酯等。
基质是巴布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成分为:①粘合剂:有天然、半合成和合成高分子材料3 大类,是巴布剂能产生黏性的主要物质,常用的有明胶、淀粉、琼脂、甘露聚糖等,也可用以上物质的金属盐和以上物质与有机或无机交联剂的交联产品,其用量为0. 5 %~50 %(重量百分比,下同) ,最好为5 %~25 %。
巴布剂巴布剂概念:巴布剂是一种外用贴膏剂,在日本有较久的应用历史。
系药材提取物、药材或/和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合后,被涂布在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由背衬(常用无纺布、弹力布)、膏体、防黏膜(膏体表面的隔离膜)组成。
其载药量大,保湿性强,与皮肤的相容性好,耐老化;可以反复揭贴、随时终止给药;剂量准确,血药浓度平衡无峰谷现象,可减少毒副作用;在工业生产中无有机溶媒污染,符合环保要求污染,符合环保要求特点如下1、基质成分不同众所周知,一般的橡皮膏基质都采用橡胶或高聚化学材料,而这些材料是由酒精提取的化合物,且对皮肤有较大的刺激,虽然目前国内有些企业和研究所已对该剂型进行研究和开发,但是大多选用热熔胶,而热熔胶熔点在135℃以上,只不过是对橡皮膏进行改良加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本产品采用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为主要成分,很好的避免了橡胶和高聚化学材料基质带来的缺点。
2 药物包容大一般的橡皮膏贴剂,其基质经加药后在0.1毫米左右的厚度,且含药量低,本产品经试验结果证明,添加中药(浸膏、药泥、干药粉体),膏体在其厚度1毫米到1.3毫米,面积65×90毫米或者70×100毫米时,大约3克;药泥在2.5-3克;干药粉体在1克左右。
且药物与基质的比例进一步提高。
一般的透皮药贴其基质与药物的比例在90:10,而该产品实验证明可将比例上升至65:35,相比之下药物比例的增加和含药层的增厚能够完全满足单位给药和药效持久。
进一步保证和加强了药物治疗的效果。
该剂型经多年试验表明基质与药物的可调可控以及高浓度载药非常适合中国中药多组方大剂量给药的特点。
3 强渗透、控缓释效果好本品采用亲水性高分子材料,使药物始终处于活性状态,提高了药物活性成分的皮肤渗透,使药物迅速直达病灶且在药物的控缓释方面有明显的效果,药物可在24小时至120小时以至更长时间内均匀释放药效,避免了药物的峰谷现象,这样可以提高药物成分的有效利用率,而且做到长效恒定。
中药膏药巴布剂(现代膏药巴布剂)1. 中药膏药巴布剂简介中药膏药巴布剂是一种外用贴膏剂,属于经皮给药剂型。
在巴布剂加工过程中所选用的药物为中药,运用中药经典君臣佐使配伍理论,制成超微中药粉体、水提或醇沉中药浸膏、经浸泡后的中药药泥等中药剂型,与巴布剂独特基质混合均匀加工制成的新型膏药,是对传统外用贴剂的创新和发展,也是中药外用贴剂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 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由原上海中药三厂引进巴布剂生产设备和技术,并将其引入中药,由于基础薄弱,起步晚,这一剂型虽引入多年却无大发展。
随着国内厂家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的不断努力,我国在该剂型上取得了一定进展。
目前我国主要生产巴布剂的企业包括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西安千禾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哈药集团人民同泰制药厂、云南白药集团无锡药业有限公司等。
产品以易康源牌系列产品(前列安贴、经舒宁贴、乳之宁贴),复方紫荆消伤膏,骨友灵巴布膏等为代表。
目前我国中药巴布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巴布剂基质辅料的选择,巴布剂透皮吸收促进剂的选择,巴布剂基质配方和制备工艺研究、巴布剂临床应用效果研究等方面。
3.基本构成及制备工艺中药膏药巴布剂的基本构成包括:○1支持层,又称背衬层,是膏体的载体,起支撑作用。
一般选用人造棉布、无纺布、法兰绒等;○2载药层,即基质和主药部分;○3保护层,即载药层表面的覆盖物,一般选择聚丙烯、玻璃纸、聚酯等。
巴布剂制备工艺主要包括基质成型工艺和制剂成型工艺,主要工艺流程如下:主药支持层保护层基质载药层涂布裁剪包装成品4.中药膏药巴布剂特点○1基质独特巴布剂基质与主药互相作用对药物安全以及使用安全有很大影响。
巴布剂在基质的选择上应具备以下条件:基质本身无毒副作用,不与主药发生化学反应,不影响主药有效成分发挥作用;制成的膏体应具有一定的黏性,且具有保湿性;对皮肤无刺激和过敏反应;易剥离且不伤皮肤无残留;具有一定的定型作用,不受外界环境影响,能够保持巴布剂的形状;在使用期间具有稳定性。
收稿日期:2007-01-10作者简介:徐敏(1966-),女,浙江嘉兴人,副主任药师,硕士,主要从事临床药学和制剂研究工作。
[4] 吴瑛,袁守亮,卢士林.超声提取甘草色素及稳定性研究[J ].现代食品科技,2006,22(1):40[5] 谢凤霞.浸提法与超声波提取法提取栀子黄色素的比较[J ].南昌大学学报,2005,29(3):279[6] 李巧玲,陈学武.微波条件下提取天然色素的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02,23(6):28[7] 马宝娟,吴川,刘文花,等.微波辅助提取栀子色素的研究[J ].中药材,2006,29(1):71[8] 薛伟明,张效林.红花黄色素的酶法提取应用研究[J ].化学工业,1999,27(1):42[9] 孙体健,王浩江.栝楼黄色素的提取及性能研究[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5,17(3):228[10] 刘宁芳,刘建飞,郑毅.天然商陆色素稳定性研究[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8(4):13[11] 胡迎芬.女贞果红色素稳定性的研究[J ].化学世界,2000,5:262[12] 李小平,陈锦屏.山茱萸果皮红色素稳定性的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2,23(4):25[13]吴晶,黄澜,吕圭源.天然色素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9):915[14]王建英.沙棘色素的研究[J ].山西化工,1995(1):7[15]冯彦博.黑色食品的营养价值及开发利用[J ].西部粮油科技,2003(2):36[16]俞红,吴克枫.食用天然色素密蒙黄稳定性分析研究[J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1,8(1):57[17]王海棠,尹卫平.赤豆中黄色素芦丁的分离与鉴定[J ].洛阳工学院学报,2000,21(1):77[18]赵文恩.类胡萝卜素抗氧化性质的研究[J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24(1):38[19]陈书安,王晓东,赵兵,等.藏红花的研究进展[J ].中草药,2001,32(12):1173[20]车双辉,杜琪珍,钟立人.栀子成分的开发研究进展[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2,14(5):57[21]霍文兰.天然紫草色素的提取及性能研究[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18(5):15[22]李立荣,崔志高,肖润禾,等.对紫草中紫草色素的初步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0(2):25[23]王贤纯.姜黄色素及其提制方法[J ].生物学杂志,2000,17(1):36[24]张建清.姜黄素的抗诱变、抗癌作用[J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0,27(3):161第25卷 第6期中 华 中 医 药 学 刊Vo.l 25No .6中华中医药学刊巴布剂的研究及新方向徐 敏,马伟斌(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310006)摘 要:介绍国内巴布剂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巴布剂的特点、基质的选择、制备工艺、巴布剂的质量评价、临床应用、中药巴布剂、中药巴布剂的研究新方向。
综述巴布剂的研究进展摘要:巴布剂是适用于水溶性药物的外用制剂,与其他外用制剂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中药巴布剂的研究情况,分别从巴布剂的基质研究、工艺研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以及对巴布剂在治疗痛风方面的研究前景作出阐述。
关键词:巴布剂;基质研究;工艺研究;临床研究;痛风1.巴布剂简介巴布剂系指药材提取物、药材或和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1]。
“巴布”是日语的译音[2]。
巴布剂是在泥罨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巴布剂与泥罨剂共有一个拉丁学名—Cataplasma [3]。
巴布剂为三层,,即保护层:贴剂表面一层聚酯保护膜,使用前揭去;储药层:一层含水分子和药物的水溶性高分子框架结构;支持层:一层容许空气流通的无纺布,非常接近动物人的皮肤含水状况。
在这样的环境下,小分子药物可以在其中沿着浓度梯度自由移动,,由此造成膏体内药物最大限度地渗透人皮肤进入局部组织。
由于巴布剂采用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或亲水性物质作为基质,故使其与皮肤有较好的相容性、亲和性。
使用过程中,皮肤无刺激性及致敏性,无疼痛感,使用舒适。
其以无纺布为支持层,故透气性、耐汗性好,且可反复揭贴,不影响疗效。
此外巴布剂载药量较大,起效迅速,最重要的是,巴布剂可长时间连续给药,从而维持必要水平的血药浓度,更有利于发挥药物的作用。
综上所述, 与传统的橡皮膏、软膏、黑膏药等外用膏剂相比, 巴布剂具有无残留,不污染衣物;载药量较大,起效迅速;保湿性能好;透气性能良好;使用舒适;皮肤无刺激性及致敏性,无疼痛感,且可反复揭贴,不影响疗效等优点。
2.巴布剂的基质研究2.1基质的选择原则巴布剂的基质需具备以下条件:(1) 对主药稳定性无影响, 无副作用; (2) 有适当弹性和粘性;(3) 对皮肤无刺激和过敏反应;(4) 不在皮肤上残存,能保持膏体的形状;(5)不因汗水作用而软化,在一定时间内有稳定性和保湿性。
中药膏药巴布剂(现代膏药巴布剂)1. 中药膏药巴布剂简介中药膏药巴布剂是一种外用贴膏剂,属于经皮给药剂型。
在巴布剂加工过程中所选用的药物为中药,运用中药经典君臣佐使配伍理论,制成超微中药粉体、水提或醇沉中药浸膏、经浸泡后的中药药泥等中药剂型,与巴布剂独特基质混合均匀加工制成的新型膏药,是对传统外用贴剂的创新和发展,也是中药外用贴剂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 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由原上海中药三厂引进巴布剂生产设备和技术,并将其引入中药,由于基础薄弱,起步晚,这一剂型虽引入多年却无大发展。
随着国内厂家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的不断努力,我国在该剂型上取得了一定进展。
目前我国主要生产巴布剂的企业包括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西安千禾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哈药集团人民同泰制药厂、云南白药集团无锡药业有限公司等。
产品以易康源牌系列产品(前列安贴、经舒宁贴、乳之宁贴),复方紫荆消伤膏,骨友灵巴布膏等为代表。
目前我国中药巴布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巴布剂基质辅料的选择,巴布剂透皮吸收促进剂的选择,巴布剂基质配方和制备工艺研究、巴布剂临床应用效果研究等方面。
3.基本构成及制备工艺中药膏药巴布剂的基本构成包括:○1支持层,又称背衬层,是膏体的载体,起支撑作用。
一般选用人造棉布、无纺布、法兰绒等;○2载药层,即基质和主药部分;○3保护层,即载药层表面的覆盖物,一般选择聚丙烯、玻璃纸、聚酯等。
巴布剂制备工艺主要包括基质成型工艺和制剂成型工艺,主要工艺流程如下:主药支持层保护层基质载药层涂布裁剪包装成品4.中药膏药巴布剂特点○1基质独特巴布剂基质与主药互相作用对药物安全以及使用安全有很大影响。
巴布剂在基质的选择上应具备以下条件:基质本身无毒副作用,不与主药发生化学反应,不影响主药有效成分发挥作用;制成的膏体应具有一定的黏性,且具有保湿性;对皮肤无刺激和过敏反应;易剥离且不伤皮肤无残留;具有一定的定型作用,不受外界环境影响,能够保持巴布剂的形状;在使用期间具有稳定性。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巴布剂以及中药巴布剂
巴布剂概念
巴布剂是一种外用贴膏剂,在日本有较久的应用历史,系药材提取物或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合后,被涂布在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
由背衬(常用无纺布、弹力布、水刺布),膏体,防粘膜(膏体表面的隔离膜)组成。
其载药量大,保湿性强,与皮肤的相容性好,耐老化,可以反复揭贴,随时终止给药,剂量准确,血药浓度平衡无峰谷现象,可减少毒副作用,在工业生产中无有机溶剂污染符合环保要求。
中药巴布剂,是指在巴布剂加工过程中所选用的药物必须是中药成份,如超微粉碎的中药粉体,水提取或乙醇提取的中药浸膏,经浸泡后的中药药泥,以上中药剂型和巴布剂基质混合搅拌均匀后,加工而成的巴布剂,简称中药巴布剂。
我们再总结一下中国传统贴膏包括近年一些医药科技公司所推出的系列膏贴,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一,传统黑膏药
该剂型就是将中药材用植物油在高温情况下进行煎熬,到一定的程度后再加入铅丹,至“滴水成珠”状,然后再降温,滩涂在棉布或牛皮纸上,使用时必须用文火加热,该剂型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民间到正规制药厂该工艺和剂型还在使用,但是随着医药科技的不
断发展和各种检测手段的完善,该剂型逐渐被淘汰,其不足有以下几点:
一,重金属超标,铅丹本身有毒。
二,高温加工破坏药物有效成份
三,遇热流油污染严重。
四,工艺和技术很难达到国家GMP标准。
二,橡皮膏贴剂
该剂型就是选用化工合成胶体,将中药粉或西药粉和胶体混合后,涂在棉布或弹力布上,再附一层瓦楞膜或防粘纸。
由于该剂型本身工艺的限制,只能起到暂时止痛的目的。
现在也在被淘汰。
其不足可归纳一下几点;
一,由于选用化工胶作为基质,虽然通过打孔来解决透气差的问题但是过敏率还是很高。
二,药物含量低,涂层只有0.1mm,大多只靠添加西药止痛成份来暂时的起到止痛效果。
三,胶体分子结构紧密,将药物包裹在内,药物有效成份根本无法渗透,只能起到封闭的作用。
四,采用汽油等作为溶剂,加工即危险又有污染。
三,常温压敏胶贴膏
97年左右市场上出现的一种剂型,主要是一些生物科技公司使用,其工艺是将中药微粉后,添加在常温压敏胶中搅拌,用类似于工业胶带的工艺一样涂布于水刺布或无纺布上,然后选用防粘纸附在上面,由于生产成本低,又能量化,外观又好看,被很多厂家所采用,和橡皮膏相比,只是在制作工艺和备材上有进步,只是注重其表面,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该剂型从在以下几种不足:
一,药物含量低,和橡皮膏一样涂层超不过0.1mm。
二,靠添加西药成份来起到暂时的止痛效果。
三,粘度不好控制,不是粘不上就是揭不下来,不稳定。
四,热熔胶贴膏
2001年左右市场上流行起来的一种剂型,该剂型是选用熔点在135度左右的热熔胶作为载药平台,具体工艺是先将热熔胶用明火或电加热溶解后,再加入中药粉或西药成份,用工业热熔胶喷涂机或刮涂在无纺布或水刺布上,收卷后再用分条切片机或模切机切成片状,由于使用工业涂布机喷涂,贴膏表面平整光滑,涂层又能加厚,再加热熔胶冷却后富有弹性,业内称其“假巴布”,被国内很多厂家所推崇。
但是放在经皮给药的角度讲,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胶体分子结构紧密,中药根本无法渗透,只是依靠西药成份来
作暂时的止痛作用。
二、感觉富有弹性,但绝对不是具有保湿功能,只是将涂层厚度加厚,
根本起不到保湿和控缓释作用。
五、凝胶贴
凝胶贴就是采用一种水性树脂胶粉,在水中溶解,然后添加化学药或中药提取物,如市面上看到的日本退热贴,韩国冷巴膏就是采用该剂型,该剂型已经接近真正的巴布剂,但是基本内部结构和赋形性,包括粘贴力方面欠佳,由于选用水性胶,人体贴敷出汗后就溶解或脱落,水分挥发后贴剂基质层又全部干化,无保湿型。
六、药包贴
目前中国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奇正藏药消痛贴,就是将中药粉碎后用包装机灌装热封在无纺布或水刺布袋中,使用时在添加液体的增效剂进行湿润在贴敷在人体,其特点是:如果选用地道药材确实能起到很好的透皮治疗效果,目前国内很多临床骨科医院和诊所采用该剂型,但是存在的缺点是,如果药粉的粉碎,包括增效剂的配置很难把握,使用又不太方便。
七、蜡贴膏
该剂型是一种蜂蜡或工业蜡油为基质,将药粉搅拌在内,用压面机压成片状,用刀板滚切成所需规格,使用时必须有文火加热,但是配比控制不好,大多出现僵硬干裂现象,业内称之为“假黑膏药”。
随着传统熬油收丹工艺的失传,很多厂家只能选择此工艺。
但是从膏贴状态到透皮吸收效果都达不到透皮给药的要求。
八、湿敷贴剂
就是将药水用灌装机灌装在5毫升至20毫升塑料或铝箔袋中,然后将一块厚水刺布或吸血棉固定在膏药备布中央,将药水涂在上面进行湿润,然后贴敷在人体使用,该剂型在中国也有上千年的历史,只是加工工艺不同,由于使用麻烦和不适合大规模生产,只是在临床骨科使用比较多,市场流通环节一般。
九、热灸贴
该剂型是将中药药粉和铁粉、活性炭混合在一起,添加氧化剂然后用包装机包装密封成袋装,使用时打开包装,和空气产生氧化反应,从而达到热疗和药疗的作用,对风湿骨病有一定的疗效,但对其他症
状效果不明显。
天津瑞康巴布亲水性巴布剂制造设备及样品:
天津瑞康巴布400型巴布剂涂布机
天津瑞康巴布50L巴布剂卧式搅拌器
天津瑞康巴布异型巴布剂模切机
中药巴布剂样品(巴布剂基质添加中药提取物)
巴布剂设备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