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患者入住层流病房后的常见心理反应与对策
- 格式:docx
- 大小:28.94 KB
- 文档页数:3
血液净化病人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目的:分析血液净化病人的心理特点,探讨心理干预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142例近2年在我院进行血液净化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个71例,分析其心理特点。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比较两者效果。
结果:患者的主要心理问题有焦虑、抑郁、怀疑、失望、内疚等,通过进行心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能力评分(ADL)、症状自评量表评分(SCL-90)、焦虑(SAS)和抑郁(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分析血液净化病人的心理特点,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和生理。
标签:血液净化心理特点心理干预血液净化是危重和急重病主要抢救的方式,通过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后除去致病物质,将血液净化,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和设备的改进,使用此种方式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
但此种方法在维持患者生命和提高生存质量上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对透析技术的不了解、透析过程中产生的疼痛和透析后出现的并发症,以及患者经济条件等因素。
让患者存在多种心理问题【1】。
对此,我院加强了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干预,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临床资料本研究142例为近2年在我院进行血液净化的患者,其中男81例,女61例,年龄34-61岁。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7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心理问题分析方法:通过自制调查表,将有关的心理问题列好,发放到患者手中,对于存在的心理项打(√)。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包括透析前向患者介绍透析的方式、原理、作用、患者的感受、注意事项、配合方式。
在透析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可询问患者的感受,对透析质量进行调整。
透析完后,改之应该注意的事项。
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主要方式建立在调查分析患者心理问题上,针对不同的心理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对策。
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住层流床的观察及护理对策探讨摘要:目的:给予恶性血液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的患者层流床的居住环境和提供相应护理,对其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观察研究。
方法:本次研究样本来自我院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接诊的处于骨髓抑制期的恶性血液病化疗患者,随机筛选60例作为研究样本,其中30例对照组患者在普通病房内给予护理干预,另外30例实验组患者在层流床内给予相应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化疗期间指标和心理健康状况。
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在化疗期间的继发感染情况、发热情况,抗生素使用情况,结果表明住层流床的实验组患者化疗期间的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SAS评分和 SD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处于化疗后的骨髓抑制期时,居住在层流床内提供相应护理对策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在化疗期间的相关指标,并且患者的心理健康情况得到明显好转,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骨髓抑制期;层流房;护理恶性血液病是由于人体血液系统存在障碍导致造血功能失调引发血液异常的疾病,在临床中非常常见,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具有严重损害。
治疗恶性血液病中主要采用化疗,化疗过程中所使用药物具有的细胞毒性能够将肿瘤细胞进行抑制和杀灭,从而控制患者病情发展,但在化疗时容易由于化疗药物的使用引起患者外周血象改变,例如出现血细胞成分减少,骨髓抑制等情况。
处于骨髓抑制期的患者免疫功能相对低下,容易出现出血和感染从而损害身体健康的情况[1]。
因此在恶性血液病处于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的患者应具有良好的治疗环境,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
有研究数据表明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住层流床能够有效减少患者与危险因素的接触,提高患者化疗期间相关指标,并改善患者身心健康状况[2]。
因此本次研究以我院接诊的60例恶性血液病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居住于层流床内并提供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
层流室护士压力分析及应对策略骨髓移植(BMT)是近20余年来治疗血液病的重要进展,它使许多恶性及遗传性血液免疫患者得到根治。
为了确保移植的成功,预防和减少感染,接受BMT 的患者必须要住空气层流洁净病房(LAFR)。
BMT过程中,护理除了具有普通护士应该具备的品德修养、知识结构和护理技能外,BMT过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层流室护士工作的特殊性,以及在工作中面临的巨大压力。
本文试图就如何舒解工作压力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1 压力分析1.1 心理压力:BMT的每个阶段,包括移植前对LAFR及患者的准备、骨髓液的采集、预处理护理、骨髓液的输注、并发症的护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等,都有着特殊的理论及技术操作的要求,较其他临床护理更为严格复杂。
要求护士要配合医生对BMT每一个环节周密地计划,并高质量地完成操作,尤其对致命性并发症如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要密切观察,及时发现,能够立即进行到位的处理,才能使移植的效果得到保证。
在中夜班时单独值班,会感到责任重大。
患者在BMT治疗过程中的痛苦,也使护士担心移植患者的意外。
工作的高度责任、超负荷,高风险,使护士时常处于精神高度集中状态,可能成为护士多种身心疾病的直接影响因素。
1.2 生理压力:在BMT治疗阶段,为了预防感染,护理人员要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袜套,在室内每天不只进行复杂的治疗,还要协助患者进行大量的生活护理,对所有物体表面、墙壁、地面用无菌消毒液擦拭1次,护士会感到疲劳、全身不适。
异基因BMT患者静脉输入免疫抑制剂时,需要24小时匀速输液,护士必须集中精力,观察患者对大剂量化疗药及免疫抑制剂的反应,增加了护士的劳动强度和压力。
轮班造成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使人产生急躁,食欲不振,理解力下降等不良生理现象。
1.3 社会压力:面对花费巨资的患者及家属,时刻担心移植失败,担心产生护患冲突及护理纠纷。
由于护士在工作之外,还承担着家庭的母亲、妻子、女儿角色,进入层流室后,处于封闭的环境中,信息闭塞,作息不规律,影响了社会角色的正常担当。
血液科病人心理疾病护理【血液科病人心理疾病护理】在血液科病房,病人们往往面临着严重的疾病和治疗的不确定性,这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作为护理人员,我们需要给予他们专业的心理疾病护理,以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和恐惧,并提升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血液科病人心理疾病护理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护理策略。
一、认识血液科病人心理疾病的特点血液科疾病常常是一些严重的、慢性的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
这些疾病给病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他们往往面临着强烈的情绪波动。
常见的心理疾病包括焦虑、抑郁、恐惧等。
这些心理问题会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因此需要得到重视和及时干预。
二、血液科病人心理疾病护理的重要性1. 提升治疗效果:血液科疾病的治疗往往是一项漫长而艰苦的过程,病人的治疗效果往往受到心理状态的影响。
通过给予病人心理疾病护理,可以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和抑郁,提升治疗效果。
2. 改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全面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液科病人往往需要长期治疗,而治疗期间的心理疾病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通过给予心理护理,可以帮助病人积极应对困难,与疾病和治疗和平相处。
三、血液科病人心理疾病护理的策略1. 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作为护理人员,我们首先要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包括他们对疾病和治疗的认知、对未来的恐惧以及对社会支持的渴望等。
只有了解了病人的心理需求,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策略。
2. 提供信息和教育:血液科疾病常常伴随着复杂而艰深的治疗过程,而对治疗的不了解会增加病人的焦虑和恐惧。
因此,我们应该主动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教育,帮助病人更好地理解疾病和治疗过程,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3. 建立支持系统:血液科病人常常面临着来自疾病和治疗的巨大压力,建立一个良好的支持系统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主动与病人的家属和社会支持组织联系,帮助病人建立起强大的心理支持网。
4. 提供情感支持:疾病和治疗会带来很多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等。
血液科疾病的心理支持与心理干预心理是一个人内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患者来说,心理健康的维护同样重要。
在血液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心理支持和心理干预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血液科疾病的心理支持与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有效的实践方法。
一、血液科疾病的心理压力和负面影响血液科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还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压力和负面影响:1. 恐惧和焦虑:患者可能对疾病的恶化、治疗的效果和副作用感到恐惧,导致焦虑和不安。
2. 自我认同的改变:遭受血液科疾病的影响,患者可能经历形象改变、工作状态改变等,这可能降低他们的自尊感和自信心。
3. 社交隔离和孤独感:某些血液科疾病需要患者隔离和经常住院治疗,这可能会导致他们感到与他人的隔离和孤独感。
4. 沮丧和绝望:长期与疾病作斗争、治疗过程中的不适和身体上的限制,可能导致患者感到沮丧和绝望。
二、血液科疾病的心理支持的重要性心理支持是指通过理解、安慰和鼓励来帮助患者应对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
对于血液科疾病的患者来说,心理支持具有以下重要性:1. 提高生活质量:血液科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诸多困扰,通过心理支持,患者可以更好地应对挑战,提高生活质量。
2. 减轻心理压力:血液科疾病的治疗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焦虑,心理支持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加他们的心理抗压能力。
3. 增强治疗效果:心理支持可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积极性和合作度,从而增加治疗的效果。
4. 促进康复和社会融入:心理支持有助于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恢复信心和自尊心,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血液科疾病的心理支持和心理干预方法针对血液科疾病患者的心理支持和心理干预,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1. 信息提供:向患者和家属提供详细的疾病和治疗信息,帮助他们了解疾病的原因、治疗方案和可能的结果,减少不确定性和焦虑。
2. 情绪疏导:通过倾听和理解患者的情绪,帮助他们有效地表达内心的不安和困扰,并提供适当的情绪疏导方法,如呼吸训练、放松技巧等。
血液科病患的心理疏导与支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血液科作为医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在血液科病患治疗的过程中,除了医疗手段的应用外,心理疏导与支持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血液科病患的心理疏导与支持的方法与措施。
一、病患心理疏导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是人们维持身心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血液科病患来说,他们面临着诸如白血病、贫血等严重疾病的困扰,心理压力自然不可避免。
正确认识并处理心理问题,能够促进疾病康复、提高临床效果,缓解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二、心理疏导与支持的方法与措施1. 提供正确的信息在进行心理疏导与支持时,医务人员要及时向病患及其家人提供正确的疾病信息。
这样一方面可以协助病患建立正确的认知,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病患家属更好地理解和支持病患。
2. 倾听和沟通在心理疏导过程中,倾听是至关重要的。
医务人员应耐心倾听病患和家属的感受和困惑,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通过与病患的交谈,可以了解其内心的焦虑和恐惧,并为他们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3. 建立互助平台通过建立血液科病患互助平台,可以让他们在相互间分享经验和情感,减轻内心的压力。
医院可以主动组织相关活动,包括康复培训、主题讲座等,为病患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和支持的平台。
4. 心理治疗和咨询针对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病患,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心理治疗或咨询。
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病患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并学会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
5. 配合家属关怀血液科病患的家属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医务人员除了关注病患本身外,还需重视与家属的沟通与关怀。
了解家属的困惑和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支持与帮助,可以帮助家属更好地应对与照顾病患的困难。
三、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血液科病患心理疏导与支持的案例分析:A先生,52岁,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经历了一段痛苦而漫长的治疗。
在治疗的过程中,A先生感到极度的恐惧和绝望,对治疗结果充满了负面的预期。
患儿层流病床单间隔离后常见的心理反应与护理作者:梁梅菊张兰兰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第35期【摘要】目的探讨患儿入住层流床单间隔离后常见的心理反应与护理。
方法对我院29例入住层流床单间隔离患儿临床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经过心理护理后完全适应隔离26例,适应不良3例,无中断隔离患儿。
结论正确认识患儿入住层流床单间隔离后的心理反应,并积极给予心理护理,可以保证患儿在隔离期间各项治疗和护理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患儿;层流床单间隔离;心理反应与护理层流病床是治疗白血病、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免疫力低下患者的一种特殊的病床,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感染率,提高治愈率。
儿童具有活泼爱动的天性,入住层流病床进行隔离后,心理是复杂多变的,虽然大多数患儿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但仍有部分患儿心理反应很大,如若处理不当,则有可能因此中断保护性隔离治疗。
我院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入住层流床单间隔离的患儿共29例,在护理过程中我们积极开展了心理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进行层流床单间隔离的29例患儿,其中男孩16例,女孩13例,年龄4~10岁,平均年龄7岁。
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19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8例,粒细胞缺乏2例。
隔离最长时间60 d,最短7 d,平均18 d。
1.2 方法护理方法包括全面评估、病房布置、治疗尽量集中、疼痛和舒适度的护理、增加安全感、注意随时沟通、信息支持等护理方法。
1.3 结果 29例进行层流床单间隔离的患儿,完全适应26例,不完全适应3例,无中断隔离病例。
2 常见的心理反应2.1 愤怒与敌对刚开始入住层流床单间隔离后,几乎切断了患儿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不能上幼儿园和小伙伴玩,不能去游乐场,也不能去公园等等,这些都是孩子的最爱,从入住层流床单间隔离后,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孩子每天在层流床内发热、恶心、呕吐,有打不完的针、输不完的液,刚开始会哭闹要回家,甚至尖叫,打骂医护人员。
血液病患者常见的心理状态有哪些血液病患者是指患有各种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
这些疾病不仅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了威胁,同时也对其心理状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血液病患者常见的心理状态。
首先,血液病患者常见的心理状态之一是焦虑和恐惧。
由于血液病的治疗和预后都较为复杂和不确定,患者常常感到不安和恐惧,担心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复发。
同时,治疗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放化疗等刺激性较大的治疗,这会增加患者的焦虑感和恐惧感。
其次,血液病患者常见的心理状态之二是沮丧和抑郁。
血液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需要长期住院或频繁就诊,经济压力和家庭环境的变化等因素,都会引起患者的情绪变化。
不仅如此,治疗过程中常常伴随着身体的虚弱和病痛,这些都可能导致患者情绪低落,出现沮丧和抑郁。
第三,血液病患者常见的心理状态之三是孤独和无助。
血液病患者的治疗常常需要长期住院,与家人和社交圈的联系减少,导致患者感到孤独和无助。
同时,血液病的治疗成本较高,部分患者由于经济原因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这种无助感也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另外,血液病患者常见的心理状态之四是自卑和自责。
患有血液病的患者通常需要经历长期的治疗过程,可能会出现身体上的变化,如脱发、消瘦等。
这些变化可能引起患者的自卑感,觉得自己与他人有所区别,这种自卑感可能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
同时,患者可能会因为自身疾病的原因而自责,认为自己是病状出现的原因,这种自责感也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最后,血液病患者常见的心理状态之五是希望和积极。
尽管血液病给患者带来了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痛苦,但是大部分患者仍然保有一定的希望和积极的态度。
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治疗恢复健康,并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通过参与各种康复活动和心理辅导,来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血液病患者常见的心理状态有焦虑和恐惧、沮丧和抑郁、孤独和无助、自卑和自责以及希望与积极。
了解和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他们相应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对于他们的康复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血液病住层流床患者家属的心理反应分析及应对发表时间:2015-12-10T14:30:39.617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5月第5期供稿作者:黄娜张艳[导读] 北京航天总医院及时掌握入住层流床患者陪护人员的心理变化,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可通过家属给患者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使其增加治疗信心。
黄娜张艳北京航天总医院 100000【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病入住层流床患者家属常见的心理反应,并实施积极的心理疏导措施,使其更好地予以患者心理支持。
方法:对我科32 例入住层流床患者的55 名直系亲属的心理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2011 年1 月--2013 年7 月入住层流床的血液病患者共32 例,经过对其直系陪护家属的心理疏导,积极地影响患者,使其完全适应隔离并安全移出层流床。
结论:及时掌握入住层流床患者陪护人员的心理变化,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可通过家属给患者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使其增加治疗信心。
【关键词】血液病;层流床;患者家属;心理反应【中图分类号】R78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05-102-01家人的力量胜过自然界的法则。
对于血液病患者来说,来自家人的支持显得尤其关键。
血液病患者化疗后进入骨髓抑制期,血常规指标达最低值,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继发感染率有报道可达33.9%(1),,将这些易感人群安置在单人层流床进行隔离,可降低继发感染率,减少住院天数,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
但由于其活动空间狭小,与外界沟通减少,同时承受化疗引起的发热、呕吐等痛苦,从而比普通病床更易产生不良心理反应,导致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依从性下降,而来自陪护人员正面积极的心理支持,能使患者重建信心。
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及时掌握患者家属的心理变化,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使其对患者进行正面诱导,积极配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现将我院血液科入住层流床患者家属的心理反应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2011 年1 月--2013 年7 月我科血液病患者入住层流床共 32 例,时间7--40 天,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 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5 例,淋巴瘤19 例,骨髓瘤3 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 例。
分析血液病患者入住层流病房后的常见心理反应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入住层流病房后的常见心理反应及护理对策。
方法:将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50例血液病入住层流病房患者,双盲随机法分二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心理干预组实施心理护理。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不良心理反应评分、护理满意度。
结果:心理干预组不良心理反应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血液病入住层流病房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效果确切,可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血液病患者;入住层流病房;常见心理反应;护理对策血症患者从发病到确诊,心理都比较复杂,如恐惧、悲观、焦虑、抑郁、绝望等。
另外,目前血液系统疾病的基本治疗主要是化疗,这些药物会产生许多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痛苦,所以护士必须掌握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理特征。
有效的心理护理是根据病人不同的文化、职业、经历和心理需要而实施的。
分层病房是对免疫功能低下的血液病病人进行隔离治疗的病房环境,能有效降低病人的感染率。
因为层流病房属于特殊病房,病人入院后往往是半隔离或完全隔离。
病人对外界人群和环境的接触减少,加上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和不适,往往容易诱发或加重病人的心理异常[1]。
本研究探析了血液病患者入住层流病房后的常见心理反应及护理对策,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50例血液病入住层流病房患者,双盲随机法分二组。
每组例数25。
其中心理干预组年龄21-74岁,平均(45.21±2.78)岁,男11:女14。
对照组年龄24-71岁,平均(45.21±2.91)岁,男12:女13。
两组资料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心理干预组实施心理护理。
(1)治疗前心理护理:收集病人的心理信息,评估、分析和控制病人心理的积极与消极状态,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介绍同类治疗成功病人。
健康教育路径对血液病患者住层流室期间心理状态影响分析张洪玲【摘要】目的在血液病患者住层流室期间实施健康教育路径,探讨与分析对患者心理状态产生的影响.方法从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住层流室血液病患者中抽取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依照随机数字表的方式给予其中40例健康教育路径的护理干预(A组),另40例给予传统教育方式(B组),对两组患者前后的SAS 和SDS评分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在入室之前,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在经过相应教育之后,甲组的SAS和SDS评分要比乙组低P<0.05.结论对于住层流室期间的血液病患者来说,运用健康教育路径能够使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得到减轻,值得推广.【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4(005)007【总页数】3页(P62-64)【关键词】健康教育路径;血液病患者;住层流室;心理状态;影响【作者】张洪玲【作者单位】潍坊市人民医院,山东潍坊261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血液病患者在住层流室期间会由于隔离了外界以及陌生环境与症状的困扰而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使生存质量得到了降低,对血液病治疗效果构成了影响。
随着临床上实施健康教育路径,有效规范了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方面的标准,提高了健康教育的质量,使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得到了减轻。
1.1 一般资料资料源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住层流室血液病患者80例,均与文献[1]的诊断标准相符合。
男45例,女35例,年龄在20~68岁之间,平均为(41.3±5.2)岁,其中40例为急性白血病,25例为再生障碍性贫血,8例为淋巴瘤,5例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例为其他血液病。
依照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将患者分成A组和B组两组,每组40例。
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症状类型)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教育方式B组给予传统教育方式;A组采用教育路径的护理干预,具体如下:制定路径表。
血液病患者入住层流病房后的常见心理反应与对策
血液病患者入住层流病房后,在隔离期间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虽然部分人员能以积极健康
的心态对待。
但仍有部分患者的心理变化很大,常会出现多种异常心理反应,一旦某些改变
的程度和性质超越了正常的界限,则成为病理性的改变。
对异常心理反应的认知与恰当处理
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心理护理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保证移植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科近10
年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开展心理护理以来,取得一定的经验,总结如下。
常见心理反应
1.1 恐惧和紧张患者面对突如其来的重症血液病和入住层流病房被隔离的事实,缺乏足够的
心理准备,大部分患者都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紧张和对疾病的恐惧。
层流病房的特殊房间设计,循环风的噪音,工作人员的无菌防护隔离衣等,更会加重这种恐惧和紧张。
1.2 孤独与忧郁进入层流病房之后就隔绝了患者与外界的联系,受探视时间限制,各方面与
患者的信息交流减少。
并且仅能通过玻璃窗用电话与患者交谈,这种探视形式的改变日久也
会出现沟通障碍。
患者常表现有孤独感、忧郁,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1.3 愤怒与敌对患者得病入住层流病房被隔离后,尤其是接受较为直观的移植风险谈话,告
知移植相关费用之后,心理极不平衡,认为巨大的经济支出和患病忍受病痛折磨,对自己是
不公平的,为什么这种不幸只发生在自己身上,最终可导致其自制力下降,心理防卫机制转移,表现为对家人和医务人员面带怒容、双眉紧锁、尖叫等。
1.4 隔离综合征患者在隔离过程中出现的以精神障碍为主,兼具其他表现的一种综合征,表
现为情感障碍、思维紊乱、行为动作异常。
移植后的健康状况对移植相关隔离综合症的影响
程度最大,也是发生移植后抑郁症的最强预测因子之一。
1.5 自我形象紊乱患者对身体结构及功能可能发生的改变,在感受、认知、信念、价值观等
方面出现心理健康危机。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带给患者的思考是,将来的造血是谁的,是
否影响生育等。
移植的器官不是来自自身的就有异物感、排斥感。
2 不良心理反应的对策
2.1 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情况,移植前收集资料包括经济状况、家庭婚姻关系、工作兴趣爱好、入住层流病房前的心理状态等,评估患者的社会关系及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的支持系统,评估患者对家人提供的情感和物质支持的满意度。
严密观察患者言语、动作、行为以及
非语言情绪反应,以及与他人的交流、接触情况,是否有孤独感或失望、悲哀的感觉。
针对
不同的患者以及不同的情绪表现,制定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
2.2 根据患者性格、年龄的不同,适当改变移植层流病房的室内布置,如儿童可张贴卡通画,播放动画片等,创造安静、舒适、符合患者心情的环境。
患者经历移植预处理后,体力和精
力消耗巨大,需要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此事应把治疗、护理时间相对集中,减少不必要的
打扰,适当安排亲朋好友的探视。
2.3 心理适应性训练鼓励患者做好自我调节、保持愉悦心境,对患者在入住层流病房前进行
放松训练,自信心训练,提高应对各种应激问题的能力。
强调解决“此时此地”的问题和治疗
医生的积极态度。
尤其是联合亲属、朋友及全家人一起参与的心理适应训练,不仅对患者本
人有直接的治疗作用,对其家庭成员也会有所帮助,从而促进整个家庭建立一种更加积极、
健康的互动关系,最终使患者获益[1]。
3 心理护理措施
3.1 护士应具备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尊重患者,热诚关怀,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尽
力消除不良刺激,并取得家属的紧密配合,满足患者情感上的需要同。
稳定患者焦虑情绪要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文化素养、性格及心理承受力等进行护理。
对文化素养高、性格开朗
的患者,要采取适当方式让患者知道自己的诊断,知道将要面临的困难及风险,包括可能要
付出的医疗费用。
患者理解后常常会主动配合医生护士,尽快度过移植后的高风险期。
对性
格内向,心胸狭隘的患者,可通过细致的行为诱导,使患者情绪渐趋稳定,面对现实,配合
治疗。
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解释务求一致,不然会产生及其不良的后果[2]。
3.2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除了语言交流之外,还应利用手势、眼神、微笑等副语言形式,表达对患者的关心和同情,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减轻患者孤独感。
在交流过程中注意避免
使用刺激性语言,以免给患者造成不良影响,精细的护理可减轻患者的痛苦。
3.3 帮助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讲解有关患者病情的相关医学知识,讲解医患配合可
能带来的好处,讲解并发症防范,讲解在入住层流病房后生活上的注意事项。
让患者正确科
学地了解疾病,客观看待自己的病情,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入住层流病房后客观环境的
要求,以积极健康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3.4 为患者提供足够的支持:① 环境支持,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保证充分的睡眠和休息,减少不必要的打扰,设计个性化的探视制度。
② 精神支持,主动关心,耐心倾听,真
诚鼓励,有目的地把患者引起抑郁的原因表达出来,使其减轻心理压力,得到精神解脱。
③ 信息支持:重视入住层流病房前的宣教,强化训练有关自我调整和自我保护的知识,帮助患
者正确理解病情,鼓励有经验、恢复好的患者介绍自身在层流病房的体会。
④评价支持,运用积极语言对患者的任何努力和进步的行为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
如“你恢复得很快”“你很
棒”“治好病要考大学”等,让患者体现自我价值。
4 讨论
入住层流病房患者的护理是近年来护理学科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护理学理念在
临床实践中应用的典范。
尤其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层流病房的护理质量关系着移植成败。
随着社会健康观念的转变,心理护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护理质量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
临床实践中,尽管层流病房设备及护理监测手段日益完善,但客观现状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
满意率持续走低的反差越来越明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患者对特殊环境的异常心理反应以及
心理因素对护理质量的影响[3]。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入住层流病房的患者,采取心理干预的方法,认真分析每一个患者的
心理反应,对存在不良心理反应的患者制定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并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
结果显示接受心理护理的患者,并发症发生较少,对出院患者满意度的调查显示,接受心理
护理的患者,也普遍反应较好。
恶性血液病患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患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
入住层流病房并且接受超大
剂量化疗与放疗,治疗各种移植相关并发症,承受疾病与治疗带来的多种痛苦,是每一个患
者都有面临的现实。
因此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予以心理安慰和支持,认真做好健康教育。
探索适合各种类型病人的预防控制措施,开展多途径、分阶段、综合的、有针对性的综
合护理措施,是保证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要素之一,也是今后护理学科需要关注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王逸如,黄华兰,应文娟,等.恶性肿瘤与良性疾病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南
方护理学报,2004,11(4):74.
[2]刘铃,欧英贤.造血干细胞移植护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9.
[3]任辉,李景波,宫海燕. 医院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思考与实践.重庆医学,2006,3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