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的心理护理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4.36 MB
- 文档页数:20
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疾病,患者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除了需要身体上的护理,也需要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
白血病患者在面对疾病的挑战和治疗的不适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这时候,心理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希望能够帮助患者克服心理困难,更好地面对疾病。
1. 沟通和倾诉白血病患者在面对疾病时,常常会感到无助、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
这时候,患者需要有倾听和理解的对象,可以是家人、朋友、医护人员或心理咨询师。
他们可以通过倾诉自己的情绪和困难来减轻心理压力,同时获得支持和鼓励,这对于患者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2. 积极面对白血病患者需要在治疗过程中面对很多不适和痛苦,这时候需要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
患者可以通过接受心理咨询,学习压力管理和情绪调节的方法,来增强自己的心理抵抗力,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压力和困难。
3. 建立支持系统白血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得到家人、朋友和医护人员的支持和关爱。
家人和朋友可以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鼓励患者坚强面对疾病,医护人员可以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帮助患者理解疾病和治疗过程,减轻心理压力。
4. 生活调整白血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由于疾病和治疗的影响,往往需要进行生活调整。
这时候患者需要学会面对新的生活方式和角色,积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运动、休息等方面的调整。
患者也需要学会如何处理疾病带来的不便和困难,保持心情愉快,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5.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白血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如长期的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和咨询,帮助患者应对心理困难,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医护人员应该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及时进行心理评估,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患者本人也需要积极配合,通过学习和锻炼,增强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应对疾病的挑战,度过难关,实现康复。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通过对家属的亲身护理体会和21例急性旱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病友及家属的走访观察后分析,发现他们存在否定期、恐惧期、抑郁期、悔恨期、接受期、侥幸期、疏忽期7个相似的心理特征。
而针对不同特征进行良好心理护理的病友康复治疗效果就更好。
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以及心理护理中的整体配合和自我调节,是急性旱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康复和防止复发的重要因素。
标签: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心理特征;心理护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
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一种特殊类型,被FAB协作组定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3型(简称M3),其特点是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有大量白血病细胞无限制地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而正常血细胞的制造被明显抑制,早期死亡率较高的一种白血病[1],目前对APL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利用三氧化二砷及全反式维甲酸等药物进行联合治疗,完全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较以前有大大的提高,治愈率达到了90%以上,是白血病中治疗效果最好的一型白血病,因此白血病M3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患者没有信心和不敢勇于面对,所以患者走出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信心,保持良好心态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对家属的亲身护理体会和对病友的走访观察发现,要真正达到上述效果,必须首先要分析掌握患者的心理特征,然后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心理护理才能,为此,笔者总结了21例急性旱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患者朋友治疗恢复时期的心理特征,提出了如下医护人员、家属、患者三者配合的心理护理方案。
1 临床资料回顾性调查和交流走访了2002年8月~2011年8月期间2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13~61岁,平均37岁,其中学生3例,教师2例,驾驶员2例,个体9例,农民工2例,公务员2例,退休1例。
治疗后复发3例,其中经过缓解和强化治疗未完成维持治疗疗程2年和3年后各复发1例,2002年完成规范疗程治疗后忽视后期养生复发1例,其余无复发病例生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