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人文教育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31.11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理性思考一、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众所周知,我国大学教育重科学轻人文,重知识轻能力,狭隘、封闭的功利思想导致高校人文教育的缺失。
当前大学生人文知识匮乏,文化自觉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修养较差,审美人生与积极的人生观教育实效性低,有些学生殊不知为何而生,对前途感到茫然;人与人之间靠外部的契约维持在一起,而无内在人格灵魂的沟通,其结果是道德的边缘化、道德秩序的崩溃,使受教者在生活中产生了许多扭曲的异化现象;年轻的一代,对生养、培育自己的这片土地有可能一无所知,对其所蕴涵的深厚文化,厮守其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3]。
由此看来,大学的人文教育有其迫切需求。
当今大学教育的根本弊端毋庸置疑,即施教者给予学生基本知识、技能、技法训练及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至于最为根本性的东西,人文素质、道德修养、审美人生、民族使命感、积极人生观等教育在高校中没有提到应有的位置,学生的物质化、功利化表现越来越明显。
想要扭转局面,人文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因为它是要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只有这样, 才能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人的自信, 人的尊严, 人的自由, 人的理想。
有人会说这些本该在义务教育阶段解决的问题不应拿到大学来谈,但要明白文化自觉和人文教育都是对人的关心,塑造人格的完美,以人为最终目的,贯穿人的一生。
因此,任何一个阶段的教育都应有它所承担的责任,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这一点上不应相互推脱责任。
二、中国大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有其自身的问题和内在困难,追本溯源,我们可以试图在其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寻求症结所在。
(一)人文教育课程的纲与目问题中国大学目前对人文教育有一种普遍的误解,亦即不把人文教育课程看成是学校的主要课程和基础学术训练,而是把它看成仅仅是在主课以外扩大一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面;不是有效利用目前学分有限的通选课来着重建设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而是片面追求不断扩大选课的范围和数量,似乎人文教育的目标就是什么都知道一点,因此可供选择的通选课门类越全、课程数量越多,那么人文教育就搞得越好。
优化高校“文化育人”模式的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文化育人”是指高校在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上,通过提供思想道德教育、艺术文化熏陶、体质锻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提高,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实践过程中,一些高校存在文化育人内容单一、途径狭窄、实效性不强、缺乏科学评价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优化高校“文化育人”模式势在必行。
【背景介绍】部分旨在分析当前高校文化育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引发人们对于优化“文化育人”模式的思考和探讨。
1.2 问题意识在当今社会,高校文化育人模式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当前许多高校在文化育人方面存在内容单一、形式呆板的现象,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动力。
部分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缺乏整体规划和指导,导致教育资源分散、效能低下。
传统的文化育人模式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个性发展,缺乏个性化、多样化的育人方式。
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也使得文化育人模式无法有效评价和改进,难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成效。
面对当前高校文化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有必要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论探讨,寻求优化和创新。
2. 正文2.1 优化高校文化育人的必要性优化高校文化育人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教育的不断变革,传统的文化育人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亟需进行优化和改进。
优化高校文化育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现代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和能力。
通过优化文化育人,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优化高校文化育人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高校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压力。
优化高校“文化育人”模式的思考1. 引言1.1 当前高校“文化育人”模式存在问题当前高校“文化育人”模式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部分高校存在文化教育资源匮乏的情况,导致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缺乏参与感和归属感;部分高校过分追求考试成绩和学术成就,忽视了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的缺失;一些高校的文化育人模式过于僵化,缺乏创新和活力,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当前高校“文化育人”模式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亟需进行优化和改进。
1.2 重视高校“文化育人”模式的重要性高校“文化育人”模式的重要性在于其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其思想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提升。
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传统的学科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更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而高校“文化育人”模式正是可以为此提供重要支持的途径。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其具备更好地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校“文化育人”模式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重视高校“文化育人”模式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不断完善和加强这一模式,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优化高校“文化育人”模式的重要一环。
高校应该注重选拔具有专业知识和教育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他们应该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还应该为教师提供持续的教育培训,使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还应该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工作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成长。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优化高校“文化育人”模式的重要举措,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校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1年3期30加强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思考陈婉兰(武汉大学 工业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2)本文旨在从高校立德树人的必要性,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内在特质,探讨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加强的路径。
一、高校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近年来,部分工科大学生思想整体上较为明显地体现出爱国主义情怀弱化、集体观念淡漠、责任与奉献意识缺失,利己主义甚嚣尘上。
(一)爱国主义情怀弱化时下,许多大学生均是90后青年,他们一直生活在和平稳定、国家越来越繁荣富强的环境下,以为我们的和平幸福生活是天经地义的,对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所受的压迫屈辱,中华儿女浴血奋战团结一心把一个积贫积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变成一个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国家那段血与火的历史知之甚少。
(二)集体观念比较淡漠、责任与奉献意识不够曾几何时,我们为自己率先当上少先队员戴上鲜艳的红领巾,被推选为班长、组长等班干部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我们梦想长大当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人民解放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班级为集体为国家奉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这样的仁人志士和普通大众数不胜数,使得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
时至今日,独生子女逐渐步入社会舞台中心,他们越来越注重个人价值、个性张扬、个人愉悦及个人自由,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与规律。
然而,集体观念、责任与奉献意识与注重个性张扬、个人愉悦、个体价值的实现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的逻辑关系。
当下,许多工科学生只注重个人论文的发表、学分绩的拔尖、课题项目的参与、推荐免试研究生、出国交流资格的获得……最大限度谋取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对于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班委社团学生会任职等公益活动不够关心,进而出现公益职务无人竞争,志愿服务鲜有报名的局面。
二、高校加强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的栋梁,必须有理想、有担当,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另外,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出发,需要大学生成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文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高等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在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和迅猛变革中,高等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教育在塑造和培养高等教育的学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并阐述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
一、人文教育对知识的传承和创造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传承和创造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人文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文化和人文知识,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
人文教育的学科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通过学习这些学科,学生能够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
此外,人文教育也通过教授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人文学科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对于他们在未来的学业和职业生涯中都具有巨大的价值。
二、人文教育对个人素质的培养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机会。
人文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人文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意识。
通过学习人文学科,学生能够了解和感受到人类的智慧与情感,培养对人类困境的关注和关爱之心。
同时,人文教育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其次,人文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领导力。
人文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通过参与人文教育的活动和课程,学生能够锻炼和培养出这些综合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人文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造力。
人文精神强调对人类尊严和价值的尊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和人文关怀。
而创造力则是当今社会最为重要的素质之一,人文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创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人才。
高校中的人文教育重要性在当代社会,高校中的人文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人文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教育方式,通过人文教育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高校中的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但也带来了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
而人文教育的实施可以引导学生对人文关怀的深入思考,使他们能够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培养出一种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和责任感。
通过人文教育的渗透,学生将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高校中的人文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主张发扬人文精神,包括尊重个体、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弘扬人文精神等。
通过人文教育的引导,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的价值与尊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意发现的能力,从而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潜力。
同时,人文教育也能激发学生对艺术、文学、哲学等人文领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广博知识和卓越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此外,高校中的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养,使他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在高校中,人文教育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和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等。
这些素质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职业道路选择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他们在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中的人文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人文教育的实施,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因此,高校应该高度重视人文教育的实施,通过建立相关课程和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人文教育机会,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成效途径的思考季俊经管系工业工程12-2班22120350【摘要】本文首先提出人文素质的定义,然后提出人文教育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紧接着列出现在大学生人文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成效的途径、方法。
【关键字】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引言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
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
人文素质是关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学问。
“做人的根本在于品质培养”,发展人文素质就是“学会做人”,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启发人们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一、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认识“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人文”一词,最早见之于古籍《易经》,其中说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的“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的总称。
中国古代的“人文”特指“礼教文化”。
人文科学,最早出自拉丁文,系指人性修养、文化教育领域的学科知识。
人文科学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等等。
人文的作用在于通过教育提高素质,促进人更加和谐持续全面地发展。
我们知道,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等影响,通过自身努力养成的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基本品质和素养。
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
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爱国);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气节)。
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
人文素质就是人文科学、人文知识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的内在品格。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关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贾江【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倡导素质教育由来已久,但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
而在素质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人文素质教育,目前已经成为高教改革中的重大课题。
而现实的人文素质教育严重缺失,已经导致了高等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培养的人才无法真正适应社会需求。
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举措,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推动措施【作者简介】贾江(1971.11 ),男,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系;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引言我国教育部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开始倡导素质教育,但一直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
此后,教育部又推进了一系列有关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应把人文素质教育当作重要的构成部分。
但是,目前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一些层次相对偏低的高等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较为凸显。
很多教育界人士一再呼吁学校和社会要重视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就已经提出了“素质教育”的主题,其中的重点就是要加强对于人文素质的教育。
本文主要就如何推动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展开了研究和探讨。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涵所谓“人文”,可以指传统的礼教文化,也可以指相对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也会学到很多。
在辩论中,他们通过聆听,对自己的同伴或对方辩友的陈述会进行相应的筛选,从而得到很多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二)辩论增加了学生的可理解性输入和输出。
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语言的发展要靠习得,而习得是发生在当语言学习者获得的知识略高于现在的语言能力情况下,即“i+ 1”理论,“i”代表学生现有的语言能力,“1”代表略高于学生自己语言能力的信息。
学生在参加辩论的过程中,为了能更好的合作,会参与很多同学之间的语言交互活动。
我对人文教育的理解我对人文教育的理解人文教育一词现已用得十分普遍,然而,如果要问什么是人文教育,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这里从三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关于人文教育的定位;关于人文教育的界定;关于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
一、人文教育的定位:关于"成人"的教育教育本来是人的教育,但是现在我们却看到它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育"人"的责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质,人的教育被忽略了,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被强化了。
而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说来就不成其为教育。
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 ①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人文教育是不可以从教育中包括大学教育中抽出的,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正因为如此,人们不断地呼吁加强人文教育。
但是,对于加强什么样的人文教育,我们却面临着不同的选择和定位。
一般来说,人们谈到的人文教育,并不是一种确定的公认的含义,而常常表达着多种含义,最常见的有三种:一是人文主义教育,二是人文学科教育,三是关于"成人"的教育。
下面是这三种表达的基本含义。
所谓人文主义教育,特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
这是当时进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们从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人性论出发,冲破中世纪经院哲学和教会蒙昧主义教育的统治所倡导的以人为中心,歌颂人的价值和力量,要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提倡以培养身心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的新人为教育理想并据此进行教育革新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在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其基本精神对今天的教育仍有着有益的启示。
然而,由于其历史的局限和随后发展中脱离现实的倾向,以及越来越注重于知识掌握的目的,这种教育思想对当时以及以后欧洲的教育也产生过一些不利影响。
②关于人文学科的教育,系指以人文学科为基本内容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