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血液及尿液分析仪的过筛作用及质控
- 格式:pdf
- 大小:50.93 KB
- 文档页数:2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尿液分析是临床常规检查之一,其检查结果对泌尿系、消化系、心血管、内分泌等多种疾病的鉴别、诊断及对健康人群的身体检查都有重要意义。
尿液成分复杂,影响因素较多,保证尿液分析的准确性尤为艰巨。
本文对影响尿液分析的常见因素,尿液检查的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及操作方法作一简单介绍。
1 尿液分析前的质量控制许多问题发生在样品分析前,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是整个分析过程的先决条件和保证。
它是指从医生开化验单起至将尿液送到检验科这一段时间的质量控制。
包括标本的采集、运送和保存等诸多环节。
1.1 尿液标本的采集收集方法有自然排尿法和膀胱导管或穿刺法。
自然排尿法适用于尿常规检查、细菌检查和细胞学检查。
采尿时注意防止尿道口分泌物的污染,特别是女性病人易受阴道分泌物污染,避免经期做尿液化验。
临床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中段尿法。
对于自然排尿困难的病人或为了避免女性病人阴道分泌物的污染,可采用膀胱导管。
为了获得单次尿标本,在耻骨弓上穿刺膀胱取尿时常被用来代替导管取尿。
此法可用于婴幼儿的尿标本的采集。
1.2尿液标本的种类尿液标本的种类包括首次晨尿标本、随机尿、空腹或餐后2 h尿及24 h尿。
首次晨尿标本最适合于尿液常规检查特别是细菌及亚硝酸盐、尿蛋白和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的显微镜检查。
随机尿标本不受条件的限制,此类标本容易获得,是尿常规检查最常用的方法,但受饮水、饮食和收集时间等多种因素影响,病理成分容易漏诊,仅适用于门诊、急诊病人的常规过筛检验。
空腹或餐后2 h尿标本对于糖尿病患者尿糖测定更为敏感。
24 h尿液分析一般多用于24 h尿蛋白测定。
1.3尿液标本的保存尿液化学物质和有形成分不稳定,排出后即开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如胆红质、尿胆原被氧化;抗坏血酸消失;细菌生长导致尿液成分的改变,尿素经细菌酵解生成氨,尿pH升高,使尿液有形成分破坏;葡萄糖被细菌降解,使病理性尿糖消失。
因此应提倡常规检查在排尿后尽快送检,最好不超过2 h,如不能及时送检或分析,必须采取保存措施,常用方法有两种:冷藏法和化学防腐法。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尿液分析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人体内的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
为了确保尿液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步骤。
一、质量控制的定义和目的质量控制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保证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旨在监测和评估实验室的分析过程,以确保每次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质量控制的标准1. 内部质量控制标准内部质量控制是指实验室自行制定的标准,用于监测和评估分析过程中的误差和变异。
内部质量控制标准应包括以下内容:a. 样本稳定性:确保样本在分析过程中的稳定性,避免样本的降解和变化。
b. 样本准备:确保样本的准备过程符合标准操作规程,避免人为误差的引入。
c. 仪器校准和验证:定期对尿液分析仪器进行校准和验证,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d. 质控品的使用:使用合适的质控品进行日常分析,监测仪器和方法的稳定性。
e. 分析过程的控制:监测分析过程中的温度、时间、pH值等因素,确保分析条件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2. 外部质量控制标准外部质量控制是指实验室参加由相关机构组织的质量评估项目,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对和交流。
外部质量控制标准应包括以下内容:a. 参加质量评估项目:定期参加由相关机构组织的尿液分析质量评估项目,与其他实验室的结果进行比对和交流。
b. 结果的评估和分析:对比实验室的分析结果与其他实验室的结果,评估实验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及时发现和纠正分析过程中的误差和问题。
c. 持续改进: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改进措施,提高实验室的分析能力和质量水平。
三、质量控制的步骤1. 制定质量控制计划: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制定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计划,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的内容和频率。
2. 确定质控品和参考范围:选择合适的质控品,根据质控品的浓度和稳定性确定参考范围,以便监测和评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尿液分析是临床诊断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用于评估人体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
为了确保尿液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标准,包括质量控制的目的、方法、标准值的确定和监测频率等。
1. 质量控制的目的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旨在确保实验室的分析结果准确可靠,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通过质量控制,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实验室分析过程中的误差,减少结果的偏差,保证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重复性。
2. 质量控制的方法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方法主要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
(1)内部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是实验室自行进行的质量控制,通过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物质进行校准和监测。
常用的内部质量控制方法包括:- 标准品的使用: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品进行校准,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 质控样品的使用:每天分析一定数量的质控样品,检测结果应在预定范围内,以验证分析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质控图的绘制:根据质控样品的检测结果,绘制质控图,及时发现和纠正实验室操作中的误差。
(2)外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控制是由第三方机构或者实验室提供的质量控征服务,通过定期发送质控样品进行检测,评估实验室的分析能力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室应定期参加外部质量控制活动,并及时纠正和改进实验室操作中的问题。
3. 标准值的确定尿液分析的标准值是根据大量的正常人群的尿液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的。
标准值的确定应基于临床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和国际、国内相关标准的要求。
常用的标准值确定方法包括:- 统计分析法:采集大量正常人群的尿液分析结果,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确定标准范围。
- 参考文献法: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标准值,结合实验室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 专家共识法:由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根据临床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和国内外相关标准的要求,共同制定标准值。
4. 监测频率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应定期进行监测,以确保实验室的分析过程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尿液分析是临床诊断中常用的一项检查方法,用于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
为了确保尿液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的标准格式文本。
一、质量控制的目的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旨在确保实验室的分析结果准确可靠。
通过进行质量控制,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实验室分析过程中的误差和偏差,提高尿液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质量控制的内容1. 样本质量控制:选择合适的尿液样本进行分析,确保样本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样本应符合临床诊断要求,并进行正确的采集、保存和运输。
2. 仪器质量控制:定期进行仪器校准和维护,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校准应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记录校准结果并进行审查。
3. 内部质量控制:每日进行内部质量控制,以评估分析过程中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内部质量控制包括以下内容:a. 日常质控品:使用稳定的尿液样本或商用质控品,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分析。
记录分析结果,并与预期结果进行比较,评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b. 质控图:绘制质控图,记录每日的质控结果。
质控图应包括每个分析项目的平均值、标准差和质控限。
通过分析质控图,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分析过程中的偏差和异常。
4. 外部质量控制:参加外部质量评估计划,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对和交流。
参加外部质量控制可以评估实验室的分析水平,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分析过程中的问题。
三、质量控制的操作步骤1. 样本质量控制操作步骤:a. 选择合适的尿液样本,确保样本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b. 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尿液样本的采集、保存和运输。
2. 仪器质量控制操作步骤:a. 定期进行仪器校准和维护,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b. 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仪器校准,记录校准结果并进行审查。
3. 内部质量控制操作步骤:a. 准备稳定的尿液样本或商用质控品。
b. 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质控样本的分析。
c. 记录分析结果,并与预期结果进行比较。
血液检验的质量控制和结果管理【摘要】血液检验是临床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质量控制和结果管理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和可靠的关键步骤。
本文首先介绍了质量控制和结果管理的重要性,探讨了常见的质控方法,以及结果管理在检验中的作用。
同时还分析了质量控制与结果管理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注意事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帮助医疗机构更好地管理血液检验结果,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的研究对于提升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了展望。
质量控制和结果管理在血液检验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血液检验、质量控制、结果管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常见的质控方法、结果管理的重要性、质量控制与结果管理的关系、注意事项、总结、展望、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血液检验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种生化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指导临床治疗。
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着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为了确保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质量控制和结果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过去,由于仪器的精确度和操作者技术水平的限制,血液检验结果常常存在一定的误差。
为了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各种质控方法应运而生。
质控方法可以帮助实验室监控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及时发现并纠正可能存在的问题,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常见的质控方法包括内部质控、外部质控、并行测试等。
质量控制和结果管理在血液检验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只有通过严格的质控和良好的结果管理,才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液检验中质量控制和结果管理的重要性,以期提高血液检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深入探讨血液检验的质量控制和结果管理,分析其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我们旨在了解质量控制在血液检验中的具体意义和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质控方法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尿液分析是临床实验室中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用于评估身体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
为了确保尿液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标准格式,包括质量控制的目的、方法、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
1. 质量控制的目的质量控制的目的是评估尿液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及时发现和纠正分析误差,确保尿液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通过质量控制,可以监测仪器的性能、试剂的稳定性和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尿液分析的质量和可比性。
2. 质量控制的方法质量控制的方法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
2.1 内部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是指实验室内部使用的标准物质来评估尿液分析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常用的内部质量控制方法包括使用质控品、校准曲线和质控图。
2.1.1 质控品质控品是一种已知浓度的标准物质,用于模拟真实尿液样本,评估尿液分析的准确性。
质控品应具有稳定性、可追溯性和与真实样本相似的特性。
实验室应定期检测质控品的浓度,并与已知浓度进行比较,计算偏差和变异系数。
2.1.2 校准曲线校准曲线是通过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物质制备的,用于校准仪器的测量范围和灵敏度。
校准曲线应包含至少三个浓度的标准物质,并覆盖尿液分析的常见浓度范围。
实验室应定期检查校准曲线的线性关系和斜率,以确保仪器的准确性。
2.1.3 质控图质控图是用来监测尿液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变异性的工具。
质控图应包含每日质控品的测量结果,以及质控品的目标范围和允许范围。
实验室应定期绘制和分析质控图,及时发现和纠正异常结果。
2.2 外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控制是通过参加外部质量评估计划来评估尿液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室应定期参加由权威机构组织的质量评估计划,提交尿液分析结果进行比对和评估。
外部质量控制可以帮助实验室发现潜在的分析误差,并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较,提高尿液分析的质量和可比性。
3. 数据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分析是评估尿液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的关键步骤。
浅析尿液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摘要:目的:探讨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100例临床尿常规检验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
结果:尿常规检验中存在的质量控制问题影响检验结果,但通过合理的相应措施可以避免影响,取得丰富检验经验。
结论:临床尿液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十分重要,直接影响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值得广泛重视。
关键词:尿液标本;质量控制;问题;对策尿液的分析主要用于检测肝脏、泌尿以及肾脏疾病,复查慢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筛查临床中无明显症状表现的疾病。
准确有效的尿液检测结果对临床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今,对检测标本的分析前质量控制逐步开始受到我国各个实验室的重视,有相关研究报道,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是整个检测过程的前提,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好与差将直接导致最终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尿液标本从收集至分析完毕的过程中主要存在运输、保存及验收等环节难以掌控,易发生标本污染等情况,导致尿液检验结果出现差错,造成在临床治疗中出现误诊,增加患者痛苦。
对此,本文选取100例我院近年来临床尿液检验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尿液检验前标本质量控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及对策,具体情况如下。
1 临床资料本次研究中100例患者均选自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在15~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7岁。
2 尿液分析前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2.1 患者准备问题临床实践证明,患者的尿液标本会因情绪、时间、运动、生理状况、饮食状况、生活起居等的不同而变化,直接影响临床检测结果,容易干扰临床准确诊断。
2.2医护人员操作问题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尿液标本容器不合格。
标本容量小、不透明、不洁净,容易造成患者留取污染检验单及存放桌面。
二是尿液标本采集时间不当。
如患者取样前服药、剧烈运动、大量饮水等均会影响检验结果。
三是尿液标本污染。
未告知患者留取尿样目的和方法,容易发生纸屑、烟灰、精液、经血、白带等异物混入而污染尿液标本。
力作用的器件使用完毕后要让它回到自然松弛状态。
任何可调节的部位最好都不要让它处于极端位置。
电源开关不要短时内频繁开关。
显微镜使用间歇中要调低照明亮度。
决不可把标本长时间留放在载物台上,特别是有挥发性物质时更应注意这一点。
2 常见故障的排除2.1 镜头成像质量低 由于镜片膜层损坏,或者是镜片表面生雾生霉,致使成像质量下降。
对于生霉的镜头宜分别用水杨酸甲脂等化学药品熏蒸杀死霉菌的孢子,并擦净之。
对膜层破坏的镜头需更换。
2.2 视场中的光线不均匀 首先检查物镜、目镜、聚光镜等光学面是否受污受损,若受污,可用擦镜纸擦净;若受损,则按前面所述修理。
然后检查物镜是否正在光路中,视场光阑是否聚中、是否太小。
故障原因确定后一般经调整便可解决。
2.3 图像模糊不清 如不是因镜头等元件损坏造成的,则检查物镜是否在正确位置,各个光学面是否变脏,根据情况按前面所述处置。
若使用浸液物镜,则有可能浸液使用不当或浸液中混有气泡或杂质。
2.4 调焦后自动下滑 调焦后自动下滑的原因多数是夹在手轮与齿杆套端面之间的垫圈因长期使用而磨损,引起端面静摩擦力减小所致。
修理时可根据不同结构形式采取相应方法排除。
对于有粗调钮张力调节环的显微镜,有可能是由于张力调节环过松引起的,可调节张力大小来排除。
2.5 定位不稳定 这种故障多半是由于定位槽磨损或钢珠松动所致,也有因长期使用后转轴配合松弛引起,若要彻底修复必须换用新的零部件。
以上是笔者对显微镜维护、保养及常见故障排除方面的若干体会。
长期使用显微镜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科学正确地使用显微镜,才能发挥它的功能,并延长其使用寿命,提升更大的效益。
(收稿日期:2008206218)浅谈血液及尿液分析仪的过筛作用及质控许锡麟(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湛江524003) [关键词]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过筛作用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5098(2008)2523455202To D iscu ss the Funct ion of S i f t O ut an d Q ua lity C on trol of B lood Ana lyzerand Ur i n e Ana lyzerXU Xi2lin(The Second People’s H os pita l of Zha njiang,Z hanjiang,Gua ngdong524003,China) Key wor d s:B l ood ana lyzer;U rine ana lyzer;The functi on of sift out 血细胞分析仪(三分类及五分类)及尿液分析仪(8A、10A、11A等)在各大医院甚至某些城镇医疗机构已普遍使用。
这些仪器的出现,不仅提高了临床检验的效率,例如血细胞分析仅用1m in完成,减轻劳动强度;丰富检测手段,而仪器所反映出来的比传统方法即手工方法多了许多结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及精密度(机器的重复性较好)。
血细胞分析仪是根据细胞大小、内部和表面结构,加入特殊试剂(如溶血剂、化学剂及染色剂等)后细胞的变化。
利用荧光技术、高频技术、酶技术、散光技术及染色技术等光电生物技术对细胞直接或间接地加以区分和计数。
这些方法经历了数十年的实践及研究创新,应该说已经很可靠了。
但是它们毕竟不是经过镜检(人工法)来观察细胞。
如病理情况下血液中的幼稚细胞、有核细胞、寄生虫等;尿液中的非典型细胞如肾小管上皮细胞等、管型及结晶等,这些情况是仪器所不能及的。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人工操作、制片进行镜检复查非常必要。
因此说,这类仪器是一种具有过筛价值及实用性的仪器,已广泛为临床及检验界所接受。
当然,在对仪器过筛作用的问题上,存在着完全依赖机器,即对异常结果不作复检。
这里除了认识上的问题以外,主要是怕麻烦及责任心问题,这是极端错误的。
无论多么先进的仪器均不可能完全代替手工操作(如镜检)。
故在仪器提示出异常结果时,则应及时制片镜检;另一种人则不相信仪器,认为应镜检,这种倾向的人较为主观,他们只相信手工操作,认为这样的结果可靠、真实。
否定了血尿分析仪的过筛价值及预见性。
未免有点固执、守旧。
1 传统方法的血常规及尿常规检验所谓传统方法,亦即手工法。
在有些临床医生和检验人员眼中是最为可靠最为“经典”的方法,是仪器所不能替代的。
下面作简单的对比分析。
1.1 血常规 血液经一定量稀释倍数后充入计数板,计数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等。
方法很简单,但要求的技术较高,较为麻烦、费时,速度很慢。
技术难点在于计数板的准确性、吸样管,充池后细胞分布情况不均匀,以计数红细胞为例,由于红细胞的数量相当大,在计数板上很容易造成计数的误差(C V值常>15%以上)。
可见其精密度和准确性均较差。
而白细胞分类计数时,人们多数分类个白细胞。
细胞在血片上分布不均匀,精密度较差。
对于某些异型的细胞如白血病细胞等,没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和经专业培训的检验人员,经5543实用医技杂志2008年9月第15卷第25期(旬刊) J P MT,Sep t ember.2008,Vol.15,No.25(Iss ued Every Ten Days)100常看漏或报错结果。
手工法的质控难度较大,难以标准化,人为因素多,对结果差异不易控制。
1.2 尿常规 传统的理化检验,操作烦琐,精密度和准确性差,尤以化学检验为著以尿蛋白为例,方法很多,如磺柳酸法、加热醋酸等,没有标准化、灵敏度和特异性存在诸多问题。
而尿沉渣检查同样是一个难点,容易出现问题,对于沉渣中的白细胞、管型、结晶或寄生虫等的辨认来说,有相当大的难度,对检验人员来说技术水平、专业知识理论的要求相当高。
操作费时、费力,当标本量较多时,则很难应付。
而由于操作方法、试剂等诸多因素,检验结果的质量难以保证。
这种情况下全自动(或半自动)的分析仪开始呼之欲出。
它们将取代传统的陈旧方法,为临床检验带来新的理念。
2 血细胞及尿液分析仪的先进性及过筛作用2.1 血细胞分析仪 血细胞分析仪从面世至今已有50年历史。
各种型号的分析仪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科[2]。
而随着现代物理、化学、生物学及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结合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于血细胞仪,从而使细胞仪在性能、准确性及适用性等方面有了长足进展。
对正常标本的检测准确性、异常标本检出灵敏度及各类标本的准确定量,充分显示其分析功能前瞻性及过筛价值。
血细胞分析仪速度快、效率高,并有一套完整的标准和质控体系。
试剂多采用厂家的统一试剂,检测结果相对可靠、准确。
分类方面由于仪器计数的细胞多,对整体结果影响较小,另外仪器的直方图可反映某些细胞的异常情况,此时则提示我们应进行镜检复查(我们工作时建议无论是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中性分叶核细胞或酸性细胞的其中一项异常增高时均应制片镜检)。
当然,仪器由于不能识别细胞内部结构,如细胞核仁、核染质、胞浆及颗粒等情况,而这些均为鉴别细胞异常的重要指标应涂片染色镜检,将结果作对比,若未发现有异常细胞则按仪器结果报告;尚若镜检发现与仪器不相符合的结果则应加以描述及报告。
例如对中性粒细胞增高的标本,多数人认为与感染挂钩,默认仪器结果而放弃手工分类,这种情况仪器对未作异常提示的标本,镜检未发现幼稚细胞[1],但对部分患者的粒系成熟障碍程度和中毒性改变程度仍无法全面评价,这种情况应引起重视。
面对血液中各种细胞的多形态、多变化性,由于仪器识别能力有限,因此不能取代镜检。
以仪器为主,结合必要时的镜检手工复检,已成为当前国内外血细胞分析采用的模式。
据统计,自用了细胞分析仪后,手工分类平均减少60%,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2.2 尿液分析仪 我们知道,尿检在泌尿系统疾病及一些全身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尿分析过程包括仪器检测及沉渣镜检两个方面。
用试剂条技术代替手工进行尿化学测定已应用多年。
由尿中的血红蛋白、亚硝酸盐和白细胞酯酶等间接反映是否存在红细胞、细菌和白细胞的过筛作用及实用性,已为临床医师及检验人员所接受。
经研究表明,试条的过筛价值是无庸置疑的[2]。
而令人头痛的尿中抗坏血酸的干扰问题阳性率达3%~%现已完全解决,新一代试条在相关的试剂垫块中,加入抗坏血酸氧化酶或碘盐以分解或氧化抗坏血酸。
另外有的试条加一个空白块,用于消除尿本身有深颜色时对结果的干扰。
关于试条,目前比较成熟并经NCCLS列入GP162A文件的有10项。
这些在国内外刊物上已有很多评价文章。
尿分析作为一种过筛试验,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是可信的,只要尿标本采集、送检合格,在温室2h 内并按操作说明完成试验,结果应该没问题。
目前尿比密测定试条上含多聚电解质和酸碱指示剂,强酸尿使结果升高,而碱性尿使结果降低。
故建议在评价肾脏浓缩稀释功能时测尿比密采用折射仪法。
尿液过筛白细胞是基于白细胞的酯酶反应,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均含有酯酶,在泌尿系统感染时,可呈阳性反应。
尿液分析仪虽不能识别管型、上皮细胞、结晶等有形成分,但它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过筛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必要时做针对性的沉渣镜检或其他化学试验(如乳糜尿等)。
作为尿液分析的过筛试验,临床上作为入院常规检查及健康体检等,化学检查项目以8A、10A为宜。
但对某些特定疾病的病情观察、疗效评定及预后判断,根据病情需要组合选择过筛试验试条,如糖尿病患者可选择包括尿糖、酮体及微量白蛋白;尿路感染选择包括白蛋白、白细胞酯酶、隐血、亚硝酸盐和氯化三苯四氮唑(TT C)试验;急性腹痛可选蛋白质、隐血、白细胞、淀粉酶、胰蛋白酶原22等等。
这些选项的过筛作用明显,协助临床医师作出诊断。
我们需要重视尿液有形成分的检查,但不要求对每份过筛正常的标本均作沉渣检查。
这样做费时费力,使患者的费用增加。
尿沉渣检查可根据NCC LS的GP162A文件的三条标准执行:临床医师要求做;检验科自定的规章确定要做;任何一项物理、化学试验出现异常结果时。
3 血尿分析仪的质量控制关于质量控制,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却又不得不说,这是检验科至关重要的问题。
习惯上我们用室内质控(I Q C)和室间质控(I Q A)来确保检验结果的质量。
从这两方面来考核检验结果的精密度及准确性。
因此,我们必须每天在接受检查患者的标本之前,对仪器校正、定标后,以校准品或质控物(省临检中心购买)同患者标本一样操作检验,所得的参数如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在已定值质控物范围内,此时方可对患者标本作检查。
以血细胞分析为例,质控物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主要参数不能在定值范围外。
同理,尿液分析仪每天用机配的校正条进行测试,从而确保检验的质量。
室间质控是通过各实验室间比对来确定实验室能力的活动,也是对实验的能力考核、监督和确认的一种验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