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 格式:pptx
- 大小:1.96 MB
- 文档页数:16
实验动物尿液采集的标准操作规程(SOP)常用的采集方法较多,一般在实验前需给动物灌服一定量的水。
(一)代谢笼法:此法较常用,适用于大、小鼠。
将动物放在特制的笼内。
动物排便时,可以通过笼子底部的大小便分离漏斗将尿液与粪便分开,达到采集尿液的目的。
由于大、小鼠尿量较少,操作中的损失和蒸发,各鼠膀胱排空不一致等原因,都可造成较大的误差,因此一般需收集5小时以上的尿液,最后取平均值。
(二)导尿法:常用于雄性兔、狗。
动物轻度麻醉后,固定于手术台上。
由尿道插入导尿管(顶端应用液体石蜡涂抹),可以采到没有受到污染的尿液。
(三)压迫膀胱法:在实验研究中,有时为了某种实验目的,要求间隔一定的时间,收集一次尿液,以观察药物的排泄情况。
动物轻度麻醉后,实验人员用手在动物下腹部加压,手要轻柔而有力。
当加的压力足以使动物膀胱括约肌松驰时,尿液会自动由尿道排出。
此法适用于兔、狗等较大动物。
(四)输尿管插管法:动物麻醉后,固定于手术台上。
剪毛、消毒,于耻骨联合上缘之上在正中线做皮肤切口(长约3~4cm),沿腹中线切开腹壁及腹膜,找到膀胱翻出腹外。
辨认清楚输尿管进入膀胱背侧的部位(膀胱三角)后,细心地分离出两侧输尿管,分别在*近膀胱处穿线结扎。
在离此结扎点约2cm 处的输尿管近肾段下方穿一根丝线。
用眼科剪在管壁上剪一斜向肾侧的小切口,分别插入充满生理盐水的细塑料管( 插入端剪成斜面),用留置的线结扎固定。
可见到尿滴从插管中流出( 头几滴是生理盐水),塑料管的另一端与带刻度的容器相连或接在记滴器上,以便记录尿量。
在适用过程中应经常活动一下输尿管插管,以防阻塞。
在切口和膀胱处应盖上温湿的生理盐水纱布。
(五)膀胱插管法:腹部手术同输尿管插管。
将膀胱翻出腹外后,用丝线结扎膀胱颈部,阻断它同尿道的通路。
然后在膀胱顶部避开血管剪一小口,插入膀胱漏斗,用丝线做以荷包缝合固定。
漏斗最好正对着输尿管的入口处。
注意不要紧贴膀胱后壁而堵塞输尿管。
下端接橡皮管插入带刻度的容器内以收集尿液。
尿常规检验操作规程一、仪器设备准备1.尿液收集容器:应选择干净、无污染的容器,通常使用无菌尿杯。
2.尿液分析仪:如尿常规分析仪、尿沉渣离心机等。
二、操作步骤1.提示被检者收集尿液:尽量让被检者收集早晨第一次排尿的尿液,收集方法是先用流水彻底清洗外阴部,然后正常排尿,将中段尿收集在尿液容器中,尽量避免尿液污染。
2.检测样本标记:在尿液容器上标记被检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检查日期、床号等。
3.尿液性状观察:首先观察尿液的外观特征,包括颜色、浑浊度、气味等。
然后用左手持尿杯,右手打开尿杯盖,将尿液倒入尿杯模具,注意避免污染。
4.尿比重测定:使用尿比重计或折射仪,将尿液滴于尿比重计的比重尺上,进行读数。
5.尿液pH测定:将pH试纸或电极插入尿液中,待试纸充分反应或电极稳定后,观察读数。
6.尿液蛋白定性检测:将尿液离心,取上清液与几滴百蛋白试剂滴于白板上对照核对颜色变化,根据颜色深浅判断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
7.尿液糖定性检测:将尿液离心,取上清液与葡萄糖试剂混合,观察颜色变化,根据颜色的变深程度判断尿液中糖的含量。
8.尿液酸碱度定量检测:使用酸碱度试纸或电极,进行测定。
将试纸或电极插入尿液中,待试纸充分反应或电极稳定后,观察读数。
9.尿液沉渣制备:将尿液离心机的离心管插入相应的插槽,设置离心时间和转速,启动离心机进行离心。
10.尿液沉渣检查:将离心后的尿液管取出,用吸管取约0.5mL的尿液沉渣滴于载玻片上,加一滴液体检查,盖上草绿色滑片,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
三、结果判断1.尿液性状:根据尿液的颜色、浑浊度、气味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尿液的异常情况,如红色尿液可能是尿液中有血液;浑浊尿液可能是尿液中有白细胞、脓液等。
2.尿比重:尿比重正常范围为1.003-1.030,高于1.035可能是尿液浓缩,低于1.003可能是尿液稀释。
3.尿液pH:尿液pH正常范围为4.6-8.0,高于8.0或低于4.6都可能提示尿液出现酸碱失衡。
尿液标本采集和运送标准操作规程(SOP)
一、采集时机
宜为抗菌药物使用之前的清晨第一次尿液。
二、采集方法
(一)清洁中段尿
1、女性:采样前用肥皂水或0.1%的高锰酸钾溶液等冲洗外阴,用手指分开阴唇,弃其前段尿,不终止排尿,留取中段尿10-20ml于无菌容器内。
2、男性:采样前用肥皂水或0.05%-0.1%的聚维酮碘(碘伏)溶液等消毒液清洗尿道口,擦干后上翻包皮,弃其前段尿,不终止排尿,留取中段尿10-20ml于无菌容器内。
(二)导尿管尿
1、直接导尿法:使用0.05%-0.1%的聚维酮碘溶液等消毒剂消毒会阴局部,用
导尿管直接经尿道插入膀胱,先弃其前段尿液约15ml,再留取中段尿液10-20ml于
无菌容器内。
2、留置导尿管法:医院内尿路感染中,临床最常用此法。
采集前先夹住导尿管,采集时则松管弃其前段尿液,使用0.25%-0.5%的聚维酮碘溶液等消毒剂消毒导尿管的采样部位,使用无菌注射器斜刺入导尿管(从采样口或靠近尿道的导尿管管壁)抽取10-20ml尿液于无菌容器内。
三、标本运送:
标本采集后及时送检并接种,室温下保存时间不应超过2 h(夏季保存时间应适当缩短或冷藏保存)。
如果不能及时运送或接种,应4℃冷藏,但保存时间也不应超过8h。
四、注意事项
1、不应从集尿袋中采集尿液。
2、尿液中不应加防腐剂或消毒剂。
3、若尿液培养前患者曾使用抗菌药物,应反复多次送检。
4、多次采集或24h尿不应用于尿液培养。
5、除非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不应对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常规进行尿液培养。
6、培养结果应结合临床表现、菌落计数以及微生物种类等,进行综合判断。
尿路感染细菌学检查规范一、相关临床知识(一)概述尿道感染是指尿道内有大量微生物繁殖而引起的尿路炎症。
从肾脏排泌出来的尿液正常情况下是无菌的。
如果在尿液中分离出细菌(排除污染因素)即称为菌尿,同时伴有感染症状者称为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并非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种临床综合症。
根据感染部位可分为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及下尿路感染(膀胱炎),男性还可出现前列腺炎。
不同部位同时感染也很常见。
(二)易感人群尿路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感染之一,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好发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10。
(三)发病机理及常见致病菌1、上行感染:肠道菌群逆行感染是泌尿系感染最常见的方式。
女性尿道宽而短,且尿道口距肛门较近而常被粪便细菌污染,故更易感染;此外,女性阴道菌群也是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又一个主要来源。
这种方式引起的感染多为单一细菌感染,大肠埃希菌是主要致病菌,其次是克雷伯菌属和变形杆菌属(后两者远远少于前者),有时也会发生混合感染。
2、泌尿系统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改变引起的感染:如留置导尿管,肾盂造瘘术,尿路结石,尿路重建、前列腺肥大,膀胱排空能力受损等,不仅有利于微生物的粘附和侵入,使感染易发,而且改变了尿路感染的致病菌范围,其感染菌除上述的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和变形杆菌属以外,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如肠杆菌属,普罗威登菌属、沙雷菌属、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也是常见的致病菌;此外,由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和酵母菌等引起的感染也很常见;并且容易发生多种微生物的混合感染,易被误认为标本污染。
3、血行感染: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感染方式。
菌血症病人,血液中的细菌可通过血流进入肾脏,引起感染。
常见的病原菌有葡萄球菌、伤寒沙门菌、念珠菌和结核分枝杆菌等。
4、直接感染:外伤或肾周围器官发生感染时,细菌可直接侵入肾脏引起感染。
5、淋巴管感染:更为少见,当盆腔器官炎症、阑尾炎和结肠炎时,细菌可经淋巴管引起肾盂肾炎。
(四)临床表现尿路感染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和耻骨上压痛。
尿常规操作规程尿常规操作规程一、操作目的:尿常规是一项基础临床检查,能够提供有关肾脏和泌尿系统的信息,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案。
本操作规程的目的在于规范尿常规检查的操作流程,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操作人员和条件:1. 操作人员:医疗技术人员或经过培训合格的护士执业人员。
2. 操作环境:清洁整洁的实验室或医疗检验室。
三、操作前准备:1. 检查仪器与试剂的准备:- 尿杯、胶塞、尿液分析试纸、显色卡、检验用纸、显微镜、尿沉渣离心机等。
- 检查前应检查试纸的有效期和存储条件。
2. 病人准备:- 向病人解释检查目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 告知病人尿常规检查无创伤、无痛苦。
- 告知病人排尿前注意尽量保持尿液的新鲜性。
四、操作步骤:1. 病人取样:- 提供干净的容器,要求病人在容器内采集全尿。
- 提醒病人采集中段尿,不采集首尿和末尿。
- 应避免使用含有杀菌剂和药物的容器。
2. 尿样标签:- 在收集的尿样容器上粘贴标签,标明病人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采集日期和时间。
- 确保标签清晰、粘贴牢固。
3. 试纸检测:- 打开尿液分析试纸包装,取出试纸。
- 将试纸通过尿液流动法浸入尿液中,确保试纸所有反应区都能接触到尿液。
- 取出试纸,用吸纸轻轻擦去多余的尿液。
- 根据试纸上方的显色卡,比较试纸上各个反应区的颜色变化。
4. 结果记录与解读:- 根据试纸上方的显色卡,将试纸各反应区的颜色变化与显色卡上对应的颜色进行比较。
- 记录各项检测结果,包括尿液颜色、透明度、比重、pH、蛋白质、葡萄糖、酮体、胆红素、尿胆原、尿潜血、亚硝酸盐、白细胞等项目。
- 根据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判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病变。
5. 尿沉渣检查:- 将部分尿液放入离心管中,使用尿沉渣离心机进行离心,通常为3000rpm离心10分钟。
- 将离心后的尿液倒入显微镜载物上,覆盖玻璃片。
- 用适当倍数的镜头在显微镜下观察尿沉渣的形态和结构。
尿标本采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注意事项
1.女患者经期不宜留取尿标本。
2.会阴部分泌物过多时,应先清洁或冲洗会阴后再留取。
3.避免白带、精液、粪便或其它异物混入标本。
4.选择在抗生素应用前留取尿培养标本。
5.不能留取尿袋中的尿液标本送检。
6.留取标本前不宜过多饮水。
7.尿标本留取后要及时送检。
8.留取24小时尿蛋白定量标本,集尿桶应放在阴凉处,根据检验项目要求在桶内加防腐剂,防腐剂应在患者第一次留尿后加入,不可将便纸等物混入。
尿常规标准操作规程一、收集尿液1.告知患者收集尿液的时间和注意事项。
通常采用随机尿样,早晨第一次尿液的中段尿最佳。
2.确保患者已清洁尿道口,并告知其排尿时不要混入粪便或其他物质。
3.收集尿液于专用的清洁尿杯中,避免污染。
二、记录信息1.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就诊科室及尿标本采集时间等信息。
2.询问并记录患者的身体状况、症状等,以供后续分析。
三、样本处理1.将收集的尿液尽快送检,避免长时间保存导致细菌繁殖等问题。
2.若不能及时检测,将尿液放置于4℃冷藏保存,但不得超过24小时。
3.如有特殊要求,如细菌培养等,需按要求进行相应处理。
四、显微镜检查1.制作尿沉渣涂片,并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初步判断,并记录数据。
五、试纸分析1.根据检测项目选择合适的试纸条,并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操作。
2.将试纸条浸入尿液中,然后取出平放,待其反应完毕后进行结果判读。
3.根据判读结果,记录数据并进行初步判断。
六、结果分析1.根据显微镜检查和试纸分析的结果,结合患者的病史等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2.参考正常值范围,判定尿液成分及浓度的异常情况。
3.对于异常结果,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诊断性评估。
七、记录结果1.详细记录尿液分析的结果,包括显微镜检查和试纸分析的数据。
2.根据诊断性评估,填写相应的诊断意见或建议。
3.将记录结果妥善保存于病历中。
八、异常处理1.对于尿液成分或浓度的异常结果,应及时告知患者或其监护人,并进行必要的进一步检查或治疗。
2.若尿液检测结果显示可能的疾病或病症,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相应处理。
尿液常规检查操作规程1.目的通过对尿液颜色、浊度、PH、比重、蛋白、葡萄糖、酮体、亚硝酸盐、胆红素、尿胆原、红细胞、白细胞的检测,对泌尿系统疾病进行诊断。
2.检测项目尿液PH、比重、蛋白质、葡萄糖、酮体、亚硝酸盐、胆红素、尿胆原、红细胞、白细胞、维生素C。
3.检测原理3.1PH:酸碱指示剂法,试带测试区模块中含有甲基红和溟麝香草酚兰,用以测试尿液酸碱度。
3.2尿比重:试剂条中的多聚电解质含有随机尿标本中离子浓度而解离的酸性基团,由模块中酸碱指示剂颜色变化换算成尿液比密值。
3.3蛋白质:指示剂蛋白误差法,漠芬蓝产生阴离子,与带阳离子的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发生颜色反应。
此反应对白蛋白最为敏感,而对其他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本-周氏蛋白、粘蛋白等)稍次。
3.4葡萄糖: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陶作用下生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下释放出[0],使色源产生颜色反应。
3.5尿液酮体:乙酰乙酸在碱性条件下可与亚稍基铁氟化钠反应,生成紫红色化合物。
3.6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在强酸条件下与二氯苯胺重氮盐偶联反,生成偶氮燃料…3.7尿胆原:尿胆原在强酸条件下与重氮盐与偶联,生成紫红色燃料。
3.8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与芳香族氨基磺氨发生重氮化反应,生成重氮化合物,而重氮化合物与四氢苯并奎琳-3-酚偶联,生成红色偶联燃料。
3.9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具有过氧化物酶样活性,可使过氧化物分解释放出新生态氧[0],[0]氧化指示剂,使指示剂出现颜色变化。
3.10白细胞:I此咯酚酯在中性粒细胞中酯酶的水解作用下,产生游离酚,游离酚与苯基重氮盐偶联,生成紫色重氮燃料。
3.11维生素C:根据Tilllnan'sReagent原理,维生素C将染料由蓝色还原成红色。
3.12空白(校正块):尿在试纸上分布的状态及尿本身的颜色,一般都会给测定结果带来误差,高空白块就是为了排除这些产生误差的因素,各项目都使用同一空白块。
尿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操作规程SOP微003汉源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尿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操作编号:LAB/SOP/HY/微-003日期:2010年5月3日版本:第一版,第0次修订第1页,共3页一、【标本采集】1.使用无菌导尿法,取尿液5-10ml,盛于无菌试管中送检。
2.尿路感染通常采集中断尿:其方法为:(1)女患者先用肥皂水及1:1000高锰酸钾水溶液冲洗外阴部及尿道口,留取中段尿;(2)男患者应先翻转包皮冲洗,用2%红汞或者1:1000苯扎溴铵消毒尿道口,留取中段尿;(3)儿童、婴儿先消毒其阴部,将无菌小瓶直接对准尿道,待排尿后立即送检。
3.若取左右两侧肾盂尿,应由泌尿科医师采取,左右侧的标签应标记明确,以免出现错误。
4.做结核杆菌检查时,可收集24h尿液,将沉淀部分盛于洁净瓶内送检。
伤寒杆菌等其它细菌的培养检查,可取清晨第一次尿液送检。
5.膀胱穿刺:此法要紧用于厌氧菌培养。
二、【检验方法】1.直接涂片检查(1)通常细菌涂片:以无菌方法吸取尿液10—15ml置于无菌试管内,经3000r/min,离心沉淀15-20分钟,倒去上清液,取沉渣涂成薄膜镜检,自然晾干,革兰染色镜检,能够得出初步报告“找到革兰ⅹ菌,形似ⅹⅹ细菌”。
(2)结核分枝杆菌:尿液经高压消毒后,将尿液离心取沉淀物涂片,抗酸染色镜检,根据镜检可报告:“找到或者未找到抗酸杆菌”。
(3)假丝酵母菌涂片:取尿液离心沉淀物置于洁净玻片上,加以盖玻片,轻轻加压,用高倍镜检查。
如沉渣太多可滴加100g/L的KOH 溶液使其溶解后再镜检。
若发现有发亮的芽丝胞子与假菌丝,经革兰染色镜检时有酵母样细胞时,可报告“找到酵母样细胞,形似假丝酵母菌”。
否则可报告“未找到假丝酵母菌”。
2.细菌培养(1)通常细菌培养:将接种环灭菌后挑取离心沉淀物,分别接种在血平板及中国兰平板上,35℃培养18-24h,观察有无细菌生长,根据菌落特征与涂片、染色结果,选择相应的方法做进一步鉴定,如培养2天无细菌生长,则报告“经48h培养无细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