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物质在水中的溶解3
- 格式:ppt
- 大小:334.50 KB
- 文档页数:15
八年级上科学笔记物质的溶解冲糖水的故事:女孩:“妈妈,我要喝糖开水。
”(妈妈将一玻璃杯放在桌上,向玻璃杯中倒水,然后向其中加两勺糖,搅拌,糖全部溶解;又取了一勺糖放入杯中,搅拌,杯底有糖剩余。
)女孩:“妈妈,再加点糖吧~”妈妈:“已经很甜了,再加也不会更甜了。
”女孩:“为什么呀?”【提出问题】:某种物质在水中能无限制地溶解吗?一、物质的溶解性定义:一种物质(溶质)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溶解能力。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P25)3.物质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P26)实验结论:有的物质溶解时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浓硫酸。
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
还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如氯化钠、蔗糖。
4.影响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搅拌能够加快溶解;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更快溶解;颗粒变小是溶解加快。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注意:在描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时候,①必须要指明“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因为是否饱和不仅与温度有关,也与溶剂质量有关;②必须要指明是何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2.溶液是否饱和的判断方法根据溶液中是否有剩余的溶质固体判断:在一定条件下,若溶液底部有稳定存在的溶质固体,且该固体不再减少,则该溶液属于饱和溶液。
在溶液中加入溶质固体判断:一定温度下,向溶液中再加入少量原溶质,如果不能继续溶解,说明该溶液是饱和溶液;若果还能继续溶解,标明该溶液属于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一般情况下,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有如下的转化关系:注意:以上适用于大多数固体溶质,极少数固体和所有气体物质不熟用,如氢氧化钙、氧气、二氧化碳等。
【思考】一杯硫酸铜的饱和溶液,能否继续溶解食盐呢?硫酸铜的饱和溶液指不能继续溶解硫酸铜,但还能溶解其他溶质4.浓溶液和稀溶液1、定义:浓溶液:在溶液配制过程中,有的溶液溶有较多的溶质,称为浓溶液。
第15课时1.7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三)学习目标1.巩固对溶解度的涵义的理解。
2.理解溶解度计算的基本思路。
3.学会对有关溶解度的简单计算。
课堂学习设计[课前练习]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在 一定的温度下,在 100 克溶剂里达到 饱和 状态时所 溶解溶质的质量,单位是 克 。
2.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大小主要由 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决定,还与 温度 有关,与 溶质和溶剂的多少 无关。
3.M 、N 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见图1—37。
现有两杯各盛20℃饱和M 溶液和固体N 溶液的 烧杯,杯底各有少量未溶解的固体M 和固体N ,现将两杯溶液升温到40℃,杯中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 B )A.溶液中M 减少,N 增加B.杯底固体M 减少,N 增加C. 溶液中M 、N 均减少D.溶液中M 、N 均增加[科学探究]一、探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小与温度的定量关系1.提出问题:温度与硝酸钾的溶解度大小定量关系怎样?2,设计实验:(1)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大试管、玻璃棒、大烧杯、蒸发皿、铁架台、酒精灯、硝酸钾、蒸馏水等。
(2)实验时注意:①为保持温度恒定,应该用水浴加热;②为便于计算,水可定量为10毫升(可看成10克);③加入KNO 3粉末的质量应精确称量。
(3)为测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可分别选择20℃、40℃、60℃等。
3.根据实验所得的数据,可计算出硝酸钾在某一温度时的溶解度。
如果用S 表示溶解度,m 质表示溶液中溶质质量,m 剂表示溶液中溶剂质量,则有: S =剂质m m ×100克二、根据溶解度的计算1.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可知,要计算物质的溶解度,溶液一定要是 饱和 的。
2.由于在饱和溶液中,溶液、溶剂和饱和溶液的质量比是确定的,因此溶解度跟饱和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和溶液质量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定量关系:剂质m m =克100S 或液质m m =SS +克100 3.根据上述关系式,可以进行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但计算时还应注意格式的规范化。
第5节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课堂笔记1.物质的溶解性(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①不同的物质在中的溶解性不同。
②同一种物质在中的溶解性不同。
③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有关。
2.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1)有些物质溶解时,会放出,溶液的温度,如氢氧化钠(NaOH)。
(2)有些物质溶解时,会热量,溶液的温度,如硝酸铵(NH4NO3)。
(3)有些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如氯化钠(NaCl)。
分层训练A组基础训练1.(某某中考)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形成溶液的溶质都是固态物质B.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大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D.所有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都要吸收热量2.下列对物质的溶解性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物质的溶解性有强也有弱,强弱不同B.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水中,物质不能无限地溶解C.溶解性大小只跟物质的性质有关,跟其他因素无关D.物质的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物质中的溶解能力3.在一小杯碘水中加入少量菜油,搅拌一下后静置,发现浮在水面上的菜油变成了紫红色而下面的水层颜色明显变浅,几乎变成了无色。
此实验现象说明()A.碘在菜油中比在水中难溶解B.碘在菜油中比在水中易溶解C.碘在菜油和水中都难溶解D.碘在菜油中不溶解4.下列方法中不能加快蔗糖在水中溶解速度的措施是()A.升高温度B.用玻璃棒搅拌 C.将颗粒磨碎D.多加些蔗糖5.向20mL水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搅拌后蔗糖很快溶解了;再向水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搅拌后有部分蔗糖不再溶解。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A.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无限的B.20mL水中不能溶解一药匙蔗糖C.加入的蔗糖越多能够溶解的也越多D.一定条件下,物质能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6.为研究食盐和蔗糖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强弱,四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实验,其中较为合理的是()A.在20℃时,分别把10克食盐和10克蔗糖放入50克的两杯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食盐和蔗糖的溶解能力相同B.在20℃时,分别把10克食盐和20克蔗糖放入50克的两杯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C.在20℃时,分别把20克食盐和20克蔗糖放入50克的两杯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食盐只有部分溶解而蔗糖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D.把20克食盐放在15℃的5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只有部分溶解;把20克蔗糖放入20℃的5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7.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如下:20 碘2克水10克部分溶解从上表中分析可知,与物质溶解能力大小有关的因素是()A.温度B.溶质的性质C.溶剂的性质 D.溶质的质量8.取4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入等量的水。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5节物质的溶解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2.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的区别和联系;3.通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学习,使学生接受事物是相互联系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科学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1.演示实验——引导讨论模式:2.实验探究模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并不是只限于科学家的行为,感受科学并不神秘;2. 通过阅读科学家琴纳的故事,感受科学家的魅力;3. 通过STSE教育,体验科学探究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感;4. 感知科学探究是一个多角度、多方面收集证据的过程。
1.通过实验现象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2.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归纳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仪器:天平、砝码、量筒、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铁架、温度计、火柴、放大镜。
师:老师知道仓南有一项传统的文化遗产——晒盐。
你们知道吗?它的历史已经有3千多年了。
有没有同学知道晒盐呢?你能说说晒盐的过程或原理吗?生:蒸发水。
把海水引入盐田,然后太阳晒,盐就出来了。
师:对,古代仓南人民就是利用这些溶解的知识来生产食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引出课题》师:那么,关于溶解,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生:默不作声。
师:你想深入研究溶解吗?(——想)那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研究有关溶解的这些问题(出示问题)师:这些问题,哪些是你现在就能回答的?生:第一个问题。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初一学过。
或者举例说明。
师:(表扬),那剩下的问题我们的同学现在不能回答,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做做实验,看能否从实验中找到答案。
(出示实验任务,简要说明:分别把5克蔗糖、1克硫酸铜、5克硫酸铜、0.2克熟石灰分别加入盛有10毫升水的烧杯中,并充分搅拌。
)三、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10分钟)(说明:重点了解学生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并初步了解其判断理由。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考点精突破】【例1】下列有关溶液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混合物B.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C.食盐水能导电是因为食盐水中含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D.海水是盐溶液,所以冬天海水不易结冰【解析】选A。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可以有颜色,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A错;溶液加水稀释前后质量有变化的是溶剂和溶液,溶质的质量不变,B正确;溶液导电是溶液中的离子自由移动的结果,C正确;溶液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故D正确。
【例2】日常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的是()A.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B.洗发精洗去头发上的油脂C.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D.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解析】选A。
汽油洗去油污属溶解,溶解和乳化的根本区别在于分散颗粒的大小不同,溶解是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而乳化则是以细小液滴的形式比较均匀地分散。
故选A。
【课时速达标】一、选择题1.在家中,小明取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其中能形成溶液的是()A.面粉B.蔗糖C.芝麻糊D.植物油【解析】选B。
题目选项物质中,只有蔗糖溶于水能形成溶液。
2.一杯食盐溶液,实验测得其上部密度为a g/cm3,下部密度为b g/cm3,则a与b的关系为()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解析】选A。
溶液具有均一性,均一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相同,包括密度。
3.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作用的是()A.用自来水洗手B.用汽油清洗油污C.用清洗剂清洗油腻的餐具D.用砂纸清除铁锈【解析】选C。
用自来水洗手是借助水的冲力和溶解作用将手上的脏东西去掉,汽油能溶解油污,用砂纸清除铁锈是利用摩擦力将铁锈从铁器上打磨下来。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中只含有溶质分子、溶剂分子B.盐水是溶液,糖水是溶液,混合在一起仍然是溶液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液体D.一杯调好的糖水,喝第一口特别甜,越喝越不甜,说明后面喝的糖水含糖少【解析】选B。
1.7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一)学习目标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的区别和联系。
3.通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学习,使学生接受事物是相互联系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科学观点。
课堂学习设计[课前练习]1.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1)高锰酸钾溶液,溶质是 高锰酸钾 ,溶剂是 水 ;(2)碘酒溶液,溶质是 碘 ,溶剂是 酒精 ;(3)食盐水,溶质是 食盐 ,溶剂是 水 ;(4)油脂的汽油溶液,溶质是 油脂 ,溶剂是 汽油 。
2.溶液和浊液的根本区别是溶液具有 均— 性和 稳定 性。
3.将一些泥沙放入水中,用玻璃棒搅拌,得到的体系中溶质是泥沙,溶剂是水。
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答]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泥沙不能溶解在水中,将泥沙放入水中得到的是悬浊液,而不是溶液,而溶质和溶剂是相对溶液而言的,即悬浊液中是不能讲溶质和溶剂或溶质溶剂是什么。
[科学探究][实验] 在烧杯中加约20毫升水,用酒精灯加热约至70℃,往烧杯中加硫酸铜晶体,每次加一匙,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结果看到加到一定时间 硫酸铜晶体不能再溶解了 。
[讨论] 上述实验说明什么问题?能得出什么结论?上述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可以说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溶解物质的能力是有限的,即溶解可以达到一个最大值。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涵义:在一定 温度 下,在一定量的 溶剂 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 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 不饱和 溶液。
2.在描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时候,一定要强调:(1) 一定温度 ; (2) 一定量的溶剂 ; (3) 某种溶质 。
[讨论] 为什么要强调上述条件?你能设计实验来说明这一问题吗?强调一定量的溶剂,可以在上述烧杯中再加水,原来不能溶解的又能继续溶解;强调一定的,温度,可以给上述烧杯再加热,原来不能溶解的又溶解了,说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整理实验一:观察物体的溶解过程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了解物质的溶解特性。
实验步骤:1. 准备三个透明玻璃杯,分别标记为A、B、C。
2. 将A杯中加入盐,B杯中加入糖,C杯中加入小苏打粉。
3. 将每个杯子中的物质与等量的水混合,搅拌均匀。
4. 观察每个杯子中的物质是否完全溶解。
实验结果:- 盐溶解在水中,形成透明溶液。
- 糖溶解在水中,形成透明溶液。
- 小苏打粉溶解在水中,产生气体并形成浑浊液体。
实验结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不同,有的能够完全溶解,有的产生气体并形成浑浊液体。
实验二:测量物体的密度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的密度来判断其材质。
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并称其质量为m1。
2. 在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并称和水的总质量为m2。
3. 将待测物体放入中,记录和水的总质量为m3。
4. 计算物体的质量,即m3 - m2。
5. 计算物体的体积,即水的体积(m3 - m2)除以水的密度(水的密度为1g/cm³)。
6. 计算物体的密度,即物体的质量除以物体的体积。
实验结果:- 物体质量:50g- 物体体积:50cm³- 物体密度:1g/cm³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断该物体的密度为1g/cm³。
实验三:测量物体的温度变化实验目的:观察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温度变化。
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温度计。
2. 将温度计插入待测物体中,记录初始温度。
3. 将物体放置在不同环境中,比如阳光下、阴凉处等,记录一定时间后的温度变化。
4. 比较不同条件下物体的温度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 初始温度:25°C- 在阳光下,温度上升到35°C。
- 在阴凉处,温度下降到20°C。
实验结论:实验结果表明,物体的温度会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以上为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整理,希望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