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活的有心人 积写作的好素材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腹有诗书气自华作者:李晓彤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16年第25期陆游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可见,积累素材的重要性。
然而,写作的源头活水在哪里?我们说,它就在生活中,在阅读里。
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就能让作文充满真与情;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就能使作文词句畅达,妙语连珠。
一、做生活的有心人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
”从作文的角度说,观察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知觉自然或认识社会现象,从中获得写作的材料。
我们每天都和人打交道,有熟悉的,也有陌生的。
对于这些人,我们能否用几句话就说出他们的特征呢?大家都经历过春夏秋冬,能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四季之景呢?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细致的观察。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在生活中,有一些发人深省的小事、平常事,它不像独立鸡群的白鹤,让人一眼便看出它的亮和美来,如不留心观察与思考,就会一闪而过。
只要善于观察、精心选择、深入挖掘,小事也可以表现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大主题来。
朱自清的《背影》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动脑筋思考生活可以让平淡无奇的材料深刻起来,让司空见惯的景色美丽起来,让粗糙的心灵细腻起来。
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阅读就是写作的基础。
我们强调广泛阅读,其目的不仅在于学习成千上万成功的写作模式,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阅读,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开拓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
阅读积累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1)从课本中积累素材。
教材中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
这些文章不论是从选材立意、思想情感,还是从表现技巧上看,都是中学生学写作文的蓝本。
所以,认真阅读教材,充分运用课文,跟着课文学作文,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2)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
教材中的例子质量虽然高,但数量有限,因此,必须加强课外阅读。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活有关作文素材(优秀8篇)生活有关作文素材篇1“扑通”随着一阵水花溅起,我跳入了水中,像鱼儿一样在水中快乐地游着。
学会了游泳,躺在水的怀抱中,惬意地慢慢游动着,那种感觉棒极了!如今,回想起当初学习游泳的过程,虽然让我吃尽了苦头,但同时也得到了许多生活的启示。
小时候,我很怕水,尤其是不敢把头扎入水中。
学习游泳时,我怎么也不肯练习憋气,教练和妈妈费尽了心思,我才勉强同意试一试。
我极不情愿地跳入水中,吸了一口气,猛地把头扎入水中,但立刻又把头抬出了水面,原来,因为我动作过猛,水钻进了鼻孔,呛得我连连咳嗽,难受极了。
“哼,”我生气地嘟囔道,“练习憋气太难了,我再也不学游泳了!”正当我准备向困难低头时,几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孩子如快乐的鱼儿般从我身边游过,“看,为什么他们都游的这么好,而我却学不会呢?我可不能轻易被这小点儿困难吓倒啊!”“吸一口气,把头扎入水中,一定要用嘴把气吐出来,千万不要呼吸……”教练的话又回荡在我耳边。
我定了定神,一咬牙,深深吸了一口气,小心翼翼地把头扎入水中,慢慢把气吐出,看着水中一串串晶莹的气泡在向上欢快地奔跑着,我的心也豁然开朗“是啊!‘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原来困难只是一只纸老虎,能把你吓倒,却不能把你打败,我现在不也成功了吗?”我把头抬出了水面,心中溢满了成功的喜悦。
“太好了,我终于学会憋气啦!”我兴奋地拍打着水面,望着朵朵洁白的水花四处飞溅,不禁欢呼起来,最终,我学会了游泳,同时也得到了一个珍贵的启示——面对困难,不低头,不屈服,并勇敢地去克服困难,战胜困难,成功就会属于你。
生活有关作文素材篇2在我童年的宝盒中,有很多很多的傻事和趣事。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种巧克力这件事。
记得那时我才四岁,那时我很喜欢吃巧克力。
因为吃太多巧克力容易蛀牙,所以妈妈不会经常给我买巧克力。
可是这怎么能满足我呢?有一天下午,太阳非常猛,只见姑外婆拿起草帽,就风风火火地跑去了花园,我也跟着跑进了花园。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
”他还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出什么文字。
”的确如此,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我们应该带领学生深入生活之中,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生活,采撷丰富的生活素材,从而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与见闻感受。
一、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我们经常说,很多学生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疼,不是没内容可写,就是不知道该怎样写。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缺乏生活的“活水”而“无米下锅”。
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指导学生亲身去体验感受这些不起眼的细节。
生活中,有许多能令人动情的场面,却往往稍纵即逝。
只要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时时留心,处处留意,做生活的有心人,并注意记录就是很好的习作素材。
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做家务、种植花草、养小动物、春游、秋游、故事比赛、参加社会调查等活动;再如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三八妇女节、重阳节、国庆节、母亲节等组织一些活动。
我们引导学生在真实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亲身
经历,获得体验,生成要说要写的内容,产生表达的欲望,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作文,只要我们能引导学生找到“水源”,精心浇灌,学生习作的园地一定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高考优秀作文素材:生活的感悟1.高考优秀作文素材:生活的感悟篇一其实生活就象许多不同种类的书,每一本书都有它的特点,它的独特。
那么,生活也一样,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特点。
有辛酸,有甜蜜。
其实每个人从哇哇坠地,都是站在同样的生活起跑线上,只不过有的善于把握生活,而有的人不能左右生活。
一个再事业,再学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得人,会情不自禁的说道:"生活是多么的美好,是多么的丰富多采啊!而对于一个失败者来说,他会感叹道:"生活对是多么的不公平啊!我的生活总是充满了枯涩。
其实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酸甜苦辣,五味俱全。
电视剧里的人物,有的看起来很幸福,快乐。
有的看起来辛酸,痛苦。
生活的本身也就是一部电视剧,每个人都在演绎着自己的生活。
有时候,你做成功了一件事或者得到了别人的赞扬等,你就会感到快乐无比。
那么,这个时候,你就演绎着一种快乐的角色。
如果你因为挫折而失败,或者是因为被别人误解等,而使你感到痛苦不堪,那么,这个时候,你就演绎着生活中的一个悲痛的角色。
生活本身就是这样,它不会让一个人一帆风顺,同时也不会让他永远痛苦。
如果说我一定要给生活添加一种色彩,那我一定添不出来,因为没有哪一种颜色能够全权代表生活的一切。
如果没有规定用几种颜色。
那么,我会把所有的色彩给予生活。
让生活变的五彩缤纷,丰富多采。
人的一生如果只看到的是一种色彩,那他将会感到无比的厌烦。
同样,人如果在生活中只品尝到了喜悦,他的人生也就失去了意义,而使所有的人对生活都抱以新奇的心理,没有哪一个人能够预测到明天,生活将会给他怎样的感受。
小草之所以分外的翠绿,是因为有红花的衬托,红花为什么这么红?正是因为有了绿叶的反衬。
生活为什么会如此丰富?正是因为有了"五彩缤纷"的搅拌。
2.高考优秀作文素材:生活的感悟篇二每一次走在繁华的大街上,看着在自己眼前缓缓流动的人潮,我的大脑里不禁会想:我们每一个人就像是一粒尘埃,飘浮在这个繁杂忙乱的尘世。
四年级如何写好作文的方法和技巧全文共2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四年级如何写好作文的方法和技巧1一、观察是写作的基础1、注意平时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的积累是写作的源泉,就像罗丹所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
”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
只有生活丰富多彩、热爱生活的人,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2、留心观察,善于捕捉事物特征。
正如指出的:“一棵树的叶子,看上去是大体相同的,但仔细一看,每片叶子都有不同。
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相同的方面,也有相异的方面。
”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使他们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善于找出同类事物千差万别的个性和特征。
3、注重阅读,丰富间接生活积累。
生活的直接积累对写作是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但受着时间、空间的限制,人的精力和经验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任何生活都直接参与、直接体验。
因此,要培养学生善于阅读的好习惯,因为大量的知识要从书本中来获得。
同时,使学生养成写阅读笔记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只要大量阅读,善于积累,同样可以从中获得对生活的丰富感受,提高生活的认识。
二、分析题意,提炼素材没有材料或材料不足,自然写不好文章。
但有了材料如果不精心选材或选材不当,仍然也写不出好文章。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能力。
1、审明题意,选取材料。
材料是为主题服务的,因此,在选择材料前,必须要明确文章的体裁及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我们有些学生往往不舍得割舍材料,有用没用一起上,这样就会造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结果。
所以,在写作时,首先要明确主题。
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注意分析课文题目,培养审题技能以外,还可采用一些具体方法,培养学生概括、提炼的能力。
如,让学生把自己作文的中心思想浓缩为一句简短的文字,即提炼出“主题句”。
小教园地生活即文章,用心则精彩——浅谈农村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曾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农村小学生的写作实际水平及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笔者教学生积累素材的几点做法。
一、向课外阅读要写作素材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也是学生积累习作素材的重要手段。
学生多读点课外书,尽量使自己的知识面广些,这对于陶冶身心,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提高写作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著名诗人杜甫也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可见,多读课外书对作文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
二、向大自然要写作素材农村的学生,每天都在美丽的自然风光中生活,随时随地都能捕捉到写作素材。
如:日月星辰、风霜雪雨、花虫鸟兽、山川河流、田园风光等。
这些自然风光都能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走出课堂,投身到大自然中去,去体验感受。
我们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留心去观察,例如:利用组织春、秋游、踏青等户外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观察。
有一次,带学生踏青,一个女同学惊讶地指着一株草说:“这株是凉茶。
”另一个女同学说:“这叫猪耳草,不叫凉茶。
”一个男同学胸有成竹地说:“你们都错了,它叫‘车前草’,有清热利尿的功能。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
我呀,任由他们说,做个旁观者。
有学生还讲起了相关的故事,也有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理解。
由于每个人认知事物的能力不同,看问题的角度有别,因而写出来的文章就显得多姿多彩。
老师能适时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不仅锻炼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陶冶了情趣,还丰富了知识,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发展了个性。
三、向日常生活要习作素材《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要关注学生的愉悦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中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中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发布者:陶晓红发布日期:2010-12-30陆游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可见,积累素材的重要性。
然而,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却经常碰到“学生咬笔头,教师皱,耗时却不奏效。
眉头”的现象,作文教学的效果便如同“钝刀子割肉”造成学生思路不畅,无法迅速展开的的原因是他们平时不知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述?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对写作素材的积累。
一、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生活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面对瞬息万变的日常生活,时时睁大眼睛,带着一颗敏感的心灵,生活中自然而然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
这就要求学生对生活有一定的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源泉来自于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文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创造和审美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趣实感。
”要让学生写好作的前提是要让他们学会热爱生活。
古人云: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惟会心者知之。
”然而即使是丰富多彩生活世界,也常常让学生们觉得无新内容可写,他们没能是生活的“会心者”,就生活而生活,缺乏感悟,缺乏想像。
必须培养锻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指导他们去领略山川草木、碧海青天、风雪残月等美景;感受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等真情;挖掘世事变迁,物换星移的真实。
引导他们以健康、广泛的志趣积极乐观地投入生活,有意识地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感性知识,并时时联想、比较、分析、筛选、综合,学会用理性、艺术的眼光看待生活,以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而观察生活是熟悉生活的重要方法,是取得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
鲁迅先生在一封谈论写文章的信里写道:“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一点。
素材积累作文五篇素材积累作文篇1一、结合教材,激发习作爱好,落实三维目标。
对于刚进入三班级的同学,激发同学的写作爱好是很重要的。
我依据三班级的学段目标,结合教材的特点,首先把激发同学的写作爱好放在第一位。
教材中的习作在编排上努力为同学自由习作供应便利,不规定习作的题目,一般都提出一个内容的范围,使绝大多数同学都有可以写的内容。
题目由同学自己拟定,同学可以把想写的写下来,存题目也行,设题目也行。
这个宽泛的条件不再使同学感到写作的压力,同学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
另外,我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同学的习作爱好。
如让同学读自己的习作,请同学们评价;建立写作园地,自我观赏、自我评价;老师口头,书面评价等形式让同学感受习作的欢乐。
其次,我以赏识的目光看待能表达真情实感,有创意的习作并准时赐予确定,把三维目标落实在习作当中。
二、体验生活,写事实。
同学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
以往作文题目离同学的生活实际较远,同学平常没有写作材料的积累,到了写的时候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更谈不上真实情感。
很多学校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感到头疼,要么觉得没什么可写,要么心中有话说不出来。
其实,最主要的缘由就是缺乏生活的积累,导致动笔时无米下锅。
针对这一普遍现象,我结合教材对习作的要求,让那些同学留心观看四周事物,并在评价同学的习作时,既关注结果,更关注同学写作材料的积累过程,用主动的评价,引导和促进同学通过观看、调查、访谈、阅读、思索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例如,我让同学写熟识的小动物,我没有给同学划定范围,更没有念什么范文,而是让他们用眼睛去观看,把观看到的写下来。
有一个同学写我喜爱的小花猫,她不仅写出了小花猫的形状以及习性等,还写出了与小花猫之间的感情。
她写到,我每天放学回家小花猫都会跑到我的面前用它的头蹭我的腿,是在欢迎我回来,让我抱抱它,还不断地用它的头拱我的脸,伸出脖子,这是让我给它抓痒痒,一边和它说话,它似乎能听懂似的,等抓完痒痒,它就清静地回它的窝里趴着去了。
做生活的有心人积写作的好素材
有许多学生都害怕写作文,他们常抓耳挠腮:“写什么好呢?”的确,目前,学生们面对习作普遍感到两大难题:一是无话可写;二是有话写不出。
如何帮助学生解决作文中遇到的问题呢?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帮助学生“找米”,就要引导学生接触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的海洋中寻觅,因为那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
1 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能力和习惯
为了避免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假、大、空”现象,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和习惯是很有必要的。
一提到培养观察能力,有的人也许会说:“带着孩子去公园、大街上转一转不就有了吗?”其实,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所谓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当我们领着学生在校园、公园游览时,不仅看到各种颜色,听到各种声音,闻到各种气味,而且从颜色、声音、气味等方面可以认出这是什么花,那是什么鸟。
当一朵花的颜色、气味、形状等综合地反映在头脑中,就形成鲜花盛开的整体形象;当一个花园中的各个不同的部分,如亭台楼阁、假山喷泉、花草树木等综合地反映在头脑中,就形成了优美公园的整体形象。
根据人在知觉事物时没有预定的目的、任务,可以把知觉分为无意知觉和有意知觉。
观察是一种有意知觉。
如果仅仅把孩子们带到公园、大街上转一转,既没有目的、也没有计划,更不需要意志努力去完成,这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观察。
从科学意义的角度去观察,那就是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出一定的计划,仔细察看或倾听我们观察的对象,从中寻找答案。
用眼睛去“录象”,用耳朵去“录音”,用手去触摸,用鼻子去闻,从而获得对该事物多方面的感觉。
老师、家长应经常带领孩子接触生活,到大自然中去,仔细观察,寻找作文素材。
培养学生自觉注意观察的习惯,积累生活素材。
“临阵磨枪”“临时抱佛脚”都是行不通的。
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开阔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以一种愉悦的心融入其中,去仔细观察,尽情享受,积累的素材也会无意地增加,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也活跃了。
因此,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好习惯,积累多方面的生活素材。
这样在写作文时,根据题目的要求,就能调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材料,学生再也不会为“无米之炊”而咬笔头,冥思苦想了。
有一年的冬天,我们这里巧遇下雪。
这是许多学生有生以来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景,都显得非常激动、兴奋。
于是,笔者便组织学生到雪地里捧雪、滚球、打雪战、玩雪人,还让学生尝一尝积雪,引导他们观察周围饿雪景,人们的活动。
学生尽情的玩过以后,笔者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写写以这场的大雪为主题的文章,学生都有感而发,言之有物,作文比较真实、具体、生动。
2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广闻博记的习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它既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一种方法,也是巩固字词的必要手段。
阅读既要重视课上教师指导下的阅读,更要重视个人经常性的课外阅读。
教师可以多组织各项活动,如:参观各班的黑板报、看电视、看图书、上网……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大量阅读,拓宽知识渠道,增长见闻。
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里面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句式和多彩的语汇。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经历阅读的快感后,谈谈体会,写写读书笔记——摘抄佳句妙句,写读后感等。
这样持之以恒,引导学生博采众长,汲取范文的精华,为我所用,使学生的阅读与口语交际能力、作文能力相辅相成,增强语言的组织和表述能力。
3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帮助孩子积累作文的素材
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尝试着去做一做有兴趣,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学生去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除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还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中跳出来,将视野投向大自然和社会,从中摄取丰富多彩的素材。
首先,要鼓励学生在家里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这不仅培养劳动能力,体验父母辛勤操劳的机会,也是积累作为素材的有效方法。
其次,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公益劳动和集体劳动,参观工厂、名胜古迹和访问英雄人物等。
这些活动主要是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而安排的。
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个契机,指导学生,如何观察人物,如何采访等,并随时将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学、所做、所感记下来,这样积极、多渠道地积累生活素材,写起作文来就不会发怵了。
如,六月上旬我们西门小学组织学生参观永安地质博物馆。
参观前笔者结合汶川特大地震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作好充分准备;参观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倾听导游员的解说;参观完就指导学生习作。
结果,学生踊跃习作,写起来得心应手,连平时最怕作文的学生,也早早地交上作文。
在评改的过程中,发现佳作不少。
努力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就能大量积累写作的好素材,就可以克服写作时的畏惧心理,甚至会让许多学生乐于表达,享受习作乐趣。
(上接109页)
阅读一旦开始,学生的注意力、视力、思维能力等都要高度集中,不断寻求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整理提取有用的信息。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专注程度越高,收获的信息就越大。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及时发现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并教导其注重阅读方法与技巧,不断拓展其有关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此,才能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进而使其英语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冉永平.词汇语用学及语用充实[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 5).
[2]金君卫.主体化英语阅读方法及其教学实践[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
[3]C.Nuttall.外语阅读技巧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