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脑
- 格式:ppt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30
预防流脑的措施什么是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通常也被称为流脑,是一种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严重传染病。
这种疾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例如咳嗽、打喷嚏或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口鼻分泌物而传播。
流脑一旦不及时治疗,可以导致死亡或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例如听力损失、认知障碍,甚至导致肢体瘫痪。
预防流脑的措施为了预防流脑的传播,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措施:1. 接种疫苗接种流脑疫苗是预防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目前有三种主要的流脑疫苗可供使用:结合疫苗(针对婴儿和儿童)、多糖疫苗(针对2岁以上的人群)和扩散型疫苗(应用范围较广)。
根据个人的年龄和健康情况,咨询医生并接种适当的疫苗是关键。
2. 高风险人群的保护流脑的传播速度较快,因此,在高风险群体中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至关重要。
高风险人群包括学生宿舍、军营、医疗单位和长期护理机构等集体居住和人员密集的场所。
在这些地方,应加强卫生和清洁措施,提供优质的食物和水源,并定期进行卫生检查。
3. 注意个人卫生个人卫生对于预防流脑的传播也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个人卫生措施:•经常用肥皂和水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咳嗽或打喷嚏后。
•避免接触他人的口鼻分泌物,例如不与患者共用餐具、毛巾等。
•随身携带纸巾,用纸巾掩住口鼻打喷嚏或咳嗽,并及时处理使用过的纸巾。
•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特别是在疫情期间。
4. 加强室内空气流通流行性疾病传播的另一个要素是空气传播。
为了减少室内空气中病原体的传播,以下是一些建议:•经常开窗通风,以促进空气流通。
•在空调系统中使用过滤器来过滤空气中的微粒。
•避免在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特别是在空气质量差的地方长时间停留。
5. 接触感染者后的措施如果接触到流脑感染者,应尽快采取以下措施:•立即寻求医疗帮助并接受相应的检查。
•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并且在需要的情况下接受抗生素治疗。
•在治疗期间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特别是与高风险人群。
结论流脑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但通过简单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流脑。
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传播途径病原菌借咳嗽、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因其在体外生活力极弱,故通过日常用品间接传播的机会极少。
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喂乳、接吻等对2岁以下婴儿传播本病有重要意义。
传染源是带菌者和病人人群易感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从2~3个月开始,6个月至2岁发病率最高,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
新生儿有来自母体杀菌抗体故发病少见[诊断](一)流行病学资料本病在冬春季节流行,多见于儿童,大流行时成人亦不少见。
(二)临床表现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在病程中增多并迅速扩大),脑膜刺激征。
(三)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一般在10~30×109/L以上。
中性粒细胞在80~90%以上。
有DIC者,血小板减少。
2.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在病程初期仅可压务升高、外观仍清亮,稍后则浑浊似米汤样。
细胞数常达1×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蛋白显著增高,糖含量常低于400mg/L,有时甚或为零。
暴发型败血症者脊液往往清亮,细胞数、蛋白、糖量亦无改变。
对颅内压高的病人,腰穿要慎重,以免引起脑疝。
必要时先脱水,穿刺时不宜将针芯全部拨出,而应缓慢放出少量脑脊液作检查。
作完腰后患者应平卧6~8小时,不要抬头起身,以免引起脑疝。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流通。
给予流质饮食,昏迷者宜鼻饲,并予知量输入液体,使每日尿量在1000ml以上。
密切观察病情。
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防止角膜溃疡形成。
经常变换体位以防褥疮发生。
防止呕吐物吸入。
必要时给氧。
2.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用酒精擦浴,头痛剧烈者可予镇痛或高渗葡萄糖、用脱水剂脱水。
惊厥时可用10%水化氯醛灌肠,成人20m/次,儿童60~80mg/kg/次。
或用冬眠灵、安定等镇静剂。
3.病原治疗①磺胺在脑脊液中的浓度可达血液浓度的50~80%,常为首选药物。
定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它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m ) 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是严重威胁 人类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三要素: 流脑的传染源是流脑病人和病菌携带者, 主要通过人与 人之间飞沫或者呼吸道分泌物传播。
由于 Nm 对于外界环境反抗力弱, 普通经过密切与长期接触后感染机会较大。
人群普遍易感, 以 5 岁 以下儿童特别是 6 个月到 2 岁儿童发病率为最高。
Nm 为革兰氏阴性菌,根据荚膜表面特异性多糖的化学结构不同,可 分为 13 个血清群, 。
,国际上 95%以上流脑病例是有 A 、B 、C 、 W135、Y 群引起的,而其中90%又是 A 、B 、C 群引起的,常见致病 菌群中, C 群致病力最强, B 群次之, Y 群最弱。
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 及脑膜刺激征, 严重者有败血性休克及脑实质伤害, 脑脊液呈化脓性 改变。
因此在流脑流行时期,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工作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脑膜炎球菌的致病性主要与4 种毒力因子有关--脂多糖(LPS)、 荚膜多糖(CPS)、外膜蛋白(OMP)和菌毛(pili )。
LPS 是脑膜炎球菌感染,尤其急性暴发型感染的主要致病物质; 也是型特异性抗原。
CPS 为构成脑膜炎球菌荚膜的多糖聚合物, 是细菌的主要侵袭性 毒力因子和分群依据。
Nm 导致人体疾病的致病因素有多种,主要的是菌体的荚膜、菌毛、菌体产生的IgA1 蛋白酶和菌体细胞壁外壁层的脂寡糖,诸多致病因素协同作用,完成对人体的入侵、繁殖、扩散、死亡的生命循环,同时对感染者造成各种不同程度的病理后果。
而导致流脑危害严重的致病因素当属脂寡糖,它是构成Nm 细胞壁外壁层的组分之一,是一种由亲水性糖类和疏水性脂质 A 组成的两亲份子,在菌体死亡、自溶以后才被释放出来。
实验证明Nm 的内毒素就是脂寡糖,其组分脂质A 是一种特殊的糖磷脂,亦是内毒素的主要毒性成份。
附件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疗方案(2023年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s,又称脑膜炎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脊髓膜炎,在世界范围内散发或小范围流行,但也可大规模流行或暴发。
暴发型流脑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存活者可遗留严重后遗症。
流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为进一步规范流脑临床诊疗工作,降低病死率、致残率,在2005年原卫生部印发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疗要点》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流脑病原体为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也称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为革兰染色阴性、肾形的双球菌,有荚膜和菌毛。
在35~37℃,5%CO2条件下生长良好。
在患者脑脊液中,脑膜炎奈瑟菌多位于多形核白细胞内或细胞外,形态典型。
培养后可成卵圆形或球形,排列不规则。
脑膜炎奈瑟菌的荚膜主要成分为荚膜多糖。
根据荚膜多糖的特异性,脑膜炎奈瑟菌至少可分为12个血清群,引起侵袭性疾病的脑膜炎奈瑟菌主要为A、B、C、W、Y、X六个血清群。
脑膜炎奈瑟菌能产生自溶酶。
脑膜炎奈瑟菌对环境的抵抗力低,对寒冷、干燥、高温、日光及紫外线都敏感。
1%苯酚、75%乙醇、0.1%苯扎溴铵等可将其灭活。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病原菌在体外生活能力极弱,通过物品间接传播机会极少,但同寝、哺乳和接吻等密切接触对2岁以下婴幼儿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6月龄至2岁时发病率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
三、发病机制脑膜炎奈瑟菌自鼻咽部侵入人体,如人体免疫力强,可迅速将病原菌杀灭,或成为带菌状态;若体内缺乏特异性杀菌抗体,或细菌毒力较强时,病菌可从鼻咽部黏膜进入血液引起菌血症、败血症,如通过血-脑屏障累及脑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