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塞下曲》
- 格式:ppt
- 大小:936.50 KB
- 文档页数:10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2 古诗三首》塞下曲 (教案)教学内容:《22 古诗三首》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登鹳雀楼》、王维创作的《相思》和王昌龄创作的《塞下曲》三首古诗的合集。
本节课主要教学《塞下曲》一首。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塞下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塞下曲》,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诗,欣赏古诗的美,陶冶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如“塞下”、“雪”、“月”等。
2. 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22 古诗三首》的课件、教学参考资料、教学录音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22 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
2. 学生齐读《塞下曲》,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二、学习古诗1.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塞下曲》,分析诗句的意义。
2.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理解诗句中的生僻词汇。
3.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与背诵1. 学生自由朗读《塞下曲》,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 教师挑选学生进行示范朗读,其他学生评价、学习。
3. 全班齐读《塞下曲》,感受古诗的韵味。
4. 学生分组背诵《塞下曲》,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学生谈收获,分享学习心得。
板书设计:《22 古诗三首》之《塞下曲》作者:王昌龄内容:塞下曲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塞下曲》。
2.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热爱古诗,欣赏古诗的美,陶冶高尚情操。
作业设计:1. 背诵《塞下曲》。
2. 收集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进行阅读欣赏。
3. 写一篇关于《塞下曲》的读后感,字数不限。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说课稿第【1】篇〗《塞下曲》说课稿一、说教材:《塞下曲》唐代乐府名,是古时边塞地区的一种军歌。
唐朝很多诗人尤其是边塞诗人用过此题写诗,比较著名的有王昌龄、高适、李白、卢纶、李益、许浑等人的诗歌。
《塞下曲》是唐朝诗人卢纶的代表作品,全名为《和张仆射塞下曲》,共六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该诗取材于《史记.李将军列传》,借西汉飞将军李广以石为虎而射之的故事,赞美唐朝戍边名将的勇武。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写将军巡夜时的情景。
“草惊风”,以拟人的手法烘托出当时紧张的气氛。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则是对李广“中石没镞”故事的夸张和诗化,使戍边将军的形象呼之欲出,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味道醇厚。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目标:1.正确掌握本课2个生字,掌握4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即每首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3.把握《塞下曲》中“将军”的形象,体会《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了解陆游的生活时候的社会背景,理解诗人的处境和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借助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和故事取材,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学习《塞下曲》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先对“塞下曲”进行简单介绍,让学生知道“塞下曲”是唐代乐府曲名,多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李白、王昌龄等很多诗人都以此为题写过古诗。
教师在学生开始阅读这首古诗之前,可以给学生讲述汉将军李广的相关故事。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阅读课后“我的资料夹”中提供的资料,将培养学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能力和古诗教学结合起来。
有了前面的铺垫,以文带文可以说这首诗学起来就很容易了。
可以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以“这首古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为话题,让学生来讲述通过阅读而了解到的古诗的内容。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塞下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塞下曲》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的古诗三首之一。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和他们对家乡的思念。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边塞戍卒的生活状况,感受到他们的英勇和坚韧,同时也能领略到古诗文的韵味和美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文的韵律和节奏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边塞戍卒的生活和情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塞下曲》,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和英勇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塞下曲》,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文中的情感,感受边塞戍卒的生活和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和手段: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和节奏,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提高他们的表达和理解能力。
3.图像展示法:通过图像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边塞戍卒的生活环境,增强他们的直观感受。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简单的边塞风光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进入边塞的世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塞下曲》,感受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3.讲解:对诗文进行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感受边塞戍卒的生活和情感。
4.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5.表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6.总结:对诗文进行总结,强调诗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诗文的标题《塞下曲》和诗文的韵律节奏,同时将用图像展示边塞戍卒的生活环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名师精品教案1一. 教材分析《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雁群飞翔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敬畏。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同时也能了解到中国古代的狩猎文化和鸟类的生态习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难点:诗句的翻译和解读,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图片、PPT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夜晚雁群飞翔的壮观景象,引导学生产生对诗歌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followed by a second reading where students can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onation andexpression.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古人吟诵诗歌的方式,体会诗歌的意境。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关于诗文内容、诗句翻译等方面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优秀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歌描绘了夜晚雁群飞翔的壮观景象,表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想象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他们对于自然景物和动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资料,用于营造情境。
2.准备诗歌的注释和翻译,方便学生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营造一个夜晚大自然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然后教师呈现诗歌的注释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朗读诗歌,并尝试背诵。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歌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还能想到其他的夜晚景象吗?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译文翻译
《芙蓉楼送辛渐》
译文: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塞下曲》
译文:
林密草深树高,野兽出没其中。
夜静时,能听到它们的叫声,但它们身形狡猾,难以被发现。
将军发现一只狐狸高高地趴在密集的草丛中,正准备张弓搭箭去射它。
但狐狸似乎有所警觉,突然逃走。
将军手疾眼快,迅速发射一支箭,一下就射中了目标。
他深为自己的好箭法而自得。
《墨梅》
译文:
洗砚池边有一棵梅花树,淡淡的墨迹和泪迹斑斑点点是她亲吻印迹。
不要在画梅花时标上圈圈点点,不要给人落下话柄。
愿我的一生淡泊名利就像这梅花一样。
以上是对《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的译文翻译。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说课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说课第【1】篇〗一,教学目标二,重点、难点已混点三,教学准备六、课时安排七、方式、手段知识与技能: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3、把握《塞下曲》中将军的形象。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1、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解释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已混点:《塞下曲》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当时的心境。
教师:课件学生预习课文,课前查找资料。
1 课时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激情引入,解题质疑. 一、激情引入,解题质疑. (预设 5 分) 1、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位著名的将军,他们都凭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和高超武艺,建立了丰功伟绩。
那么,你知道古代的那位将军,给大家介绍一下! 今天,老师也想给大家介绍一位著名的将军,他就是西汉名将李广。
李广驻守边疆的时候,让敌人闻风丧胆,号称飞将军。
这节课,我们就可以从唐代诗人卢纶笔下的古诗《塞下曲》中,领略这位飞将军的风采! 2、课前交流搜集的有关西汉名将李广的资料。
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 。
(10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10 分) 1、板书课题。
指名学生解题,简介作者及背景。
2、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古诗读几遍,读通顺,注意古诗的停顿。
3、小组内互读。
纠正字音,将诗歌读正确,读通顺。
小队长检查词语。
(1).指读生字词,分析字词,理解词义。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三⾸》课⽂朗读、知识点、图⽂解读电⼦教材▼▼▼▼《塞下曲》塞下曲[唐]卢纶⽉⿊/雁/飞⾼,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雪/满/⼸⼑。
作者介绍:卢纶(约742—约799)字允⾔,唐代诗⼈,⼤历⼗才⼦之⼀。
从军多年,他所做的边塞诗富有战⽃⽣活⽓息,雄壮感⼈。
主要作品:《塞下曲》《长安春望》《逢病军⼈》等。
主题:《塞下曲》的⼤意是:敌军溃逃,将⼠在严寒环境中奋勇追敌,⼀逃⼀追的故事情节,情景交融的⼿法,让读者⾃⼰想象战事的激烈,突出表达了战⽃的艰苦性和将⼠们奋勇精神的赞赏。
译⽂:没有⽉亮的晚上,⼤雁⾼飞,单于趁着⿊夜逃跑。
想要率领轻骑兵追赶,纷飞的⼤雪堆满了⼸⼑。
注解:【⽉⿊】没有⽉光。
【单于】匈奴的⾸领,这⾥指侵扰唐朝的契丹等贵族⾸领。
【遁】逃⾛。
【将】率领,这⾥读jiàng。
【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鉴赏:本诗情景交融。
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场⾯,但留给⼈们的想象是⾮常丰富的。
表现了战⼠奋勇杀敌爱国爱家的精神品格。
第⼀、⼆句,写敌军的溃退。
趁着漆⿊寂静的夜晚,敌⼈悄悄地逃跑了。
“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尽管有夜⾊掩护,敌⼈的⾏动还是被我军觉察了。
第三、四句,写我军准备追击的场⾯,表现了将⼠们威武的⽓概。
最后⼀句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的艰苦性和将⼠们奋勇的精神。
情景交融,⼀逃⼀追,虽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场⾯,但留给⼈们的想象是⾮常丰富的。
《墨梅》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夸/好颜⾊。
只留/清⽓/满乾坤。
作者介绍:王冕(1287—1359)字元章,号煮⽯⼭农,亦号 “⾷中翁”“梅花屋主”等,元朝著名画家、诗⼈、篆刻家。
⼀⽣爱好梅花,种梅、咏梅,擅长画梅。
主要作品:《⽩梅》《梅花》《读史》等。
主题:《墨梅》这⾸诗表⾯是诗⼈赞美墨梅不求⼈夸,只愿给⼈间留下清⾹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喻,表达⾃⼰对⼈⽣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尚情操。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简介】《塞下曲》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其中的第二首。
本单元以“人物品质”为主题,呈现出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习作要求是“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
《塞下曲》是一首边塞诗,诗人描述了一个精彩的边塞战斗场景,赞扬了戍边将士的英勇威武,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
作者在塑造戍边战士的威武形象时,并没有进行直接描写,而是运用细腻的笔法,详细描写了战前沙场的景物,利用“月黑”“雁飞高”“遁逃”“大雪”“弓刀”等景象,烘托出了一个大战将起,战场之上紧张的肃杀之气。
【设计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尽量设计出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的学习活动。
重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与学习方法。
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学习态度。
【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完全用意志力约束和管理自己,感性学习的要求远远大于理性学习的需求。
其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借助直观的、具体的内容调动其感性认识,促进思维发展。
四年级的学生,其情感和情绪都比较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想方设法使课堂上教与学充满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学习。
同时,四年级的学生思维开始从模仿向半独立和独立转变,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发散性,继而形成创造性,在四年级尤其关键。
【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判断多音字的读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认识生词“单于”并理解其代表意义,会写“雁”字。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4.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感受戍边将士的英勇威武,体会借助场景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判断多音字的读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会写“雁”字。
四年级下册塞下曲这首诗的意思
1、四年级下册塞下曲这首诗的意思: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2、原文: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
“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
“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该诗情景交融。
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
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
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第【1】篇〗壹教材解读-组诗线索教材解读:统编教材四上、四下、五下、六下都有“人物”单元。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单元《古诗三首》一课编排了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卢纶的《塞下曲》和王冕的《墨梅》,教参指导2课时完成,笔者选择尝试组诗教学《塞下曲》和《墨梅》。
《塞下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这两首诗语言风格不同、表达内容不同,但是他们都通过描写事或物,来展现诗人自己的精神和品质。
组诗线索:这两首诗歌组在一课时教学,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这两首诗歌无论是从诗歌题材、语言风格、写作方法上都大相径庭。
要将这两首诗放在一起教学,首先要找到共同点,那就是同为赞美人物品格。
第一首诗重画面,把一幅画读成一首诗,从丰富的画面中看到了人物品格;第二首诗重诗中词,把一首诗读成一幅画,从寻“墨梅”品“清气”中体会到人物品格。
在尾声处唱响“人生如画,人品如诗”,诗画交融的清新隽永将两首诗紧紧融合在了一起。
你看,抓住“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个角度,就可以将两首诗歌进行合理串联。
人生如画,画中之景就是我们向往的样子;人品如诗,清淡隽永却源远流长。
贰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四年级的学生,自己已经基本可以做到字词认读和书写,初步把诗歌读准确读出节奏,所以可以将读和写放在预习环节自主学习,但可能还会读错一些难读的字词,如多音字,通假字等,需要教师稍做点拨。
学生也已经学过借助注释、查找资料等方式理解诗句的大意。
四年级上册已经学过一组边塞诗,学生对于边塞诗歌的特点已经不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