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内能,教材分析与交流
- 格式:ppt
- 大小:7.12 MB
- 文档页数:59
教学设计一、课前安排学生复习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的知识点二、教学过程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针对初三学生第一轮复习设计。
对于学生来说本章知识已经学习过,没有什么新意,对问题的梳理、简单知识的解决往往兴趣差。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面临的是中考,一提到涉及中考的问题注意力就高度集中,通过教学活动中他们的一举一动,一个眼神都能体现出这点。
本章学生对于基础掌握知识较好,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对典型例题中的题目,对于中考真题部分错误率也较低,主要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对于方法的总结归纳,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上有待进一步提高。
效果分析在典型例题的选择上,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学生能掌握这部分知识,知道考察的知识点,但在方法的点拨方面总结不到位语言表达能力差。
在问题的设计上直击中考,直接选取了部分地市的(特别是本市的近几年的中考考题)使学生明确中考靠什么怎么考,大部分学生能把握理解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做做中考题也是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一种考验。
考试不单单考知识点,还要考学生的心理素质。
总体来看,基础知识学生掌握的不错,但是归纳做题的方法方面以及语言表达方面仍然欠缺。
教材分析1. 教材地位和作用:“十三章内能与热机”总共包括了四节内容涉及了热学中内能、热值、热机、比热容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在中考中涉及的主要考点有:改变内能的途径、比热容的计算和应用、内燃机、热值和相关的计算问题。
集中了热学知识中的大部分考点,其中热量的计算公式是各地中考的必考题目。
2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对“物体的内能”了解内能的概念,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了解热量概念,能正确使用“热量”和“内能”陈述相关的物理过程。
对“物质的比热容建立比热容的概念,能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在能力的培养上侧重培养“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这一要素。
重视师生间学生间讨论交流和实验结果的评估。
对“内燃机”理解内燃机工作过程中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过程。
对“热值”知道“完全燃烧”的意义。
物理十三章说课稿各位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内能》,是人教版的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教材的内容和意义本单元的教材内容是是人教版的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的内容,是九年级物理的的第一单元。
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机械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更为抽象的能的形式,也为后面学习电热器打基础,也是学生从前面研究宏观物体到本单元研究微观分子的转变,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加强。
因此本节在整本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二.说学情初三学生经过之前2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学习物理的方法。
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
本单元主要是从实验现象入手,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使学生对微观的分子进行讨论,进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
所以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学习是不存在题的。
三.说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1.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对内能的初步了解、及内能的改变途径。
3.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②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认识物质的扩散现象,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使学生深刻体会内能及比热容的概念,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1.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 通过对科学家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法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
新课改的要求可谓三管齐下:知识传授、过程方法和情感培养。
要达到这么高的要求必须充分贯彻“主体、互动、生成、发展”的原则。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三章《内能》说课稿《分子热运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分子热运动》是人教社新课标九年级物理全册中第十六章《热和能》的第一节。
从所在位置来看,它被直接安排在《机械能》之后,作为内能的基础知识,讲述了内能的本质,引出一种区别于机械能的另一种主要形式的能量——内能。
其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通过宏观的扩散现象验证物质微观世界的分子热运动本质,二是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材一开始复习了本册教材第十一章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识。
接下来,以香皂的香味引出扩散现象,再由扩散现象引出分子的热运动,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接着用一个简单易懂的演示实验说明了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然后,用一句“既然分子在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导出分子间的作用力。
整节内容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根据教材安排及新课程标准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同时参考初中生特别是我所在的农村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2、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4、初步认识分子动理论。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从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并培养学生想象力。
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实验和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重点是分子的热运动,因为他揭示了内能的本质,将是下一节内能学习的前提;教学难点:难点让学生明白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如何同时存在的。
二、教学方法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制定的三维目标,以及所针对的不同知识要求,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有如下安排:对于“分子热运动”,主要以转换法为主;而在“分子间的作用力”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类比法。
内能教学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课题:十三章内能教学目标:1、说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能识别扩散现象并通过实例说明分子间存在作用力;2、运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描述内能的影响因素;3、通过实例说出改变内能的途径;4、陈述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的过程、方法,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并会解释简单的现象;5、会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
教学重点: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内能、热量及改变内能的途径;3、比热容的概念,热量的计算。
教学难点:1、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2、内能及比热容的概念.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2、合作交流3、质疑讨论4、师生互动5、练习及应用教学方法:1、引导自主学习2、组织组内交流、讨论 3 鼓励展示、辩论 4、演示实验 5、靖江。
实验准备:火柴、粗铁丝、冷热各一杯水等设计流程1 学案导学,引导自学 2创设情境,引出课题3目标导学,展示效果 4网略构建,深度整合5经典剖析,提炼方法 6课堂达标,能力内化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实质↑温度内容与机械能不同热传递→热量←→比热容↓↑↑↑扩散→分子动理论→内能→改变内能↓↓↓↓识别例证影响因素做功↓实质教学反思:【学情分析】_内能_物理_初中__学生通过对化学的学习,已经初步了物质由分子构成的认识,对分子的特征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同时,学生初三一年的学习对学习物理的方法如实验、观察、应用已经有了较深刻的感受,同事,对控制变量法、转化法也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已经初步培养起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物理的能力。
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但鉴于学生年纪较轻,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好奇心较强,也给教学设计和教学推进带来挑战。
本课题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列举大量来自学生生活的生动实例、设计了针对教学重、难点的,生动的形象化的课件,演示了一些可感、可触、好玩的演示实验以及采用合理分组,交流合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学习激情饱满,思维活跃,展示踊跃。
《内能与热机》课堂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课程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知识的力量,养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2、能力: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思考的能力。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初步分析概括能力,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3、知识: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理解并能应用比热容,知道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学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
二、教学内容分析:内能是在学生认识了热现象之后,进一步探究热现象本质的开始篇,由此开始了解内能,了解热的本质。
内能跟八年级时所学的看不见的运动有一定的联系,这要求学生要重拾旧课本,使知识前后连通。
内能是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因为内能与分子的热运动相关,而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紧密相联,故将内能的概念的建立放在温度之后,并用与机械能作类比的方式来建立,限于初中学生的认识与能力,改变内能的途径是通过生活事例与实验分析来认识的。
比热容概念是通过科学探究方式建立的,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历制定探究计划和设计实验的过程,要重视通过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的意识,初步具有整体观点。
建立了比热容的概念后,更要重视其与自然、生活和社会的联系。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对能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认识,对于学习内能有了一定的帮助,比如刚接触内能,一定会想知道影响内能的因素,具体是怎么影响的,这非常有利于学生掌握内能这一重点内容。
四、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内能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2.理解比热容和热值的的概念,会进行热量的相关计算;3.知道四冲程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会计算热机效率。
五、学习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重点: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及应用实例,比热容的理解与应用计算,热机效率的相关计算和提高措施。
学习难点:综合计算。
解决办法:重难点内容逐一展开、由浅入深、逐一突破、循序渐进。
六、设计思路按照知识点回顾—知识点理解---知识点应用的步骤来逐一展开,达到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对知识点融会贯通、活学活用的的课堂效果。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教学设计一、复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了解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分析事例,逐步形成用能量的观点看世界的意识。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三、复习重难点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知识回顾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分子热运动1.物质的构成: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构成的。
2.扩散现象(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范围:扩散现象可在_____、______和__ __中发生,但扩散快慢不同。
(3)扩散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 ________还说明分子间有_________。
(4)分子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__________运动叫分子热运动.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与____________有关。
_______越高,分子热运动越________,扩散现象越_________.3.分子间作用力(1)分子之间存在着______力和______力.(2)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3)简述固体液体气体三态物质的宏观特性和围观特性。
4.分子动理论:(1)物质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2)一切物质内部的所有分子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子间有________力和________力.内能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为0.2.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