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内能热传递
- 格式:ppt
- 大小:2.13 MB
- 文档页数:19
初三物理第12章第2节内能、热传递江苏科技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12章第2节内能、热传递二、主要知识点:1、内能的概念、单位,大小的表示方法2、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
三、教学重点、难点1、利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来迁移理解内能的概念;2、热传递的概念、认识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四、知识点小结:1、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A、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热运动)所具有的能,我们称之为分子动能。
B、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也存在能,我们称之为分子势能。
C、内能是指物体所具有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D、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的动能越大,分子的内能也就越大。
2、热传递A、定义:当物体间或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着温度差,热就会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这就是热传递。
B、条件:有温度差,即两个物体(或物体的两个部分)温度不一样。
C、实质:传递的是能量。
D、方式:传导、对流、辐射【典型例题】例1. 下列与内能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低于0℃的物体不具有内能B、物体具有内能,也可以同时具有机械能C、具有机械能的物体不一定具有内能,D、内能与机械能是同一种形式的能分析: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所具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之和,而在上一章我们知道,所谓能是物体做功的一种本领,如果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物体具有能。
你知道,烧开水的水蒸气,可以将锅盖顶起,这表明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即具有能,这种能可以看成是内能,内能也可以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
温度低的物体分子也仍在运动,所以仍具有内能,所以A错。
内能与机械能不是同一个概念,一个物体可能没有机械能,但是一定具有内能。
机械能增加,内能不一定增加;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
而不是从内能多的传给内能少的物体,故C、D错。
答案:B说明:对于内能的理解需要深入,真正弄懂它的含义,是一切分子都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教案: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12.2内能热传递(共2课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的第12.2节,即内能和热传递的相关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1. 内能的概念及其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2. 热传递的定义、方式和影响因素。
3. 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2. 让学生了解热传递的定义、方式和影响因素,能够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让学生掌握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及其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热传递的定义、方式和影响因素;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
难点: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温度计、热量计、比热容计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讨论冬天烤火取暖的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内能和热传递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讲解内能的概念,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2)讲解热传递的定义、方式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例题讲解:运用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内能、热传递、热量和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5. 板书设计:内能、温度、质量、状态;热传递、方式、影响因素;热量、比热容、计算方法。
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2)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运用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1)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教案:第十二章第2节内能热传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的第2节,主要涵盖了内能和热传递的相关知识。
教材内容包括:1. 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热传递的原理及其方式;3. 热量、温度和内能的关系;4. 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内能和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影响因素;2. 使学生了解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能够分析实际案例中的热传递现象;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影响因素;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
难点:热量、温度和内能的关系;实际案例中热传递现象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温度计、热量计等);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冬季取暖为例,让学生思考取暖过程中热量的传递方式。
2. 概念讲解:介绍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影响因素,如温度、质量、状态等。
3. 原理讲解:讲解热传递的原理,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如烧水、做饭等,让学生了解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热量在不同物体间的传递过程。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内能和热传递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内能的概念、影响因素;热传递的原理、方式;热量、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内能和热传递的关系。
答案:内能是物体分子运动的能量,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在生活中,例如烧水时,热量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等方式从火焰传递给水,使水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2. 题目:请简述热传递的原理及其三种方式。
答案:热传递的原理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直到两者温度相等。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分别是:传导,热量通过物体内部的分子振动传递;对流,热量通过流体的流动传递;辐射,热量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递。
内能热传递一、教学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地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2.能结合实例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3.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二、教学重难点1.内能、热量的概念2.内能、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
三、学习与交流1.汽油所产生的能量,与煤、天然气燃烧放热和物体摩擦一样,都是一种与____有关的能量,这种能量就是_____。
2.内能是指物体内部_______做______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____的总和。
因为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并且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____运动,分子之间总存在相互作用的____和____,因此可以肯定,一切物体都具有____。
3洗衣服时,洗衣粉在冷水中需很长时间才能溶完,而在热水中很快就能溶完,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向分别盛有相同质量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各滴入一滴红墨水,隔了一会儿,我们会看到盛有_____的杯子里的水变红快。
这个现象说明了_________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实际上是______从____物体转移到____物体的过程。
8.100克的水温度升高50℃,要吸收_____焦的热量。
四、典型例题9.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跟物体的温度有关B.跟物体做机械运动的速度有关C.跟物体内含有的热量有关D.跟物体做机械运动时上升的高度有关10.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A. 0℃的冰一定和0℃的水内能一样大B. 0℃的水一定比5℃的水内能小C. 0℃的水一定比5℃的水热量小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11.在热传递过程中,被传递的是()A. 质量B. 温度C. 比热容D. 能量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任何状态下处于任何位置的物体都具有内能B.机械能大的物体内能一定大C.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无内能D.空中飞行的子弹比地面上静止的子弹内能多五、达标检测13.关于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0 ℃的冰块的内能为零B. 温度高的物体比温度低的物体的内能多C. 物体的温度降低,则物体的内能减少D. 体积大的物体的内能一定比体积小的物体内能多16.一块质量为500克的水的温度为15℃,放出8.4×103焦的热量后,水的温度为多少?17.质量为500克的铁锅中放有3千克的水,把它们从15℃加热到90℃,水需要多少热量?18.把一个质量为500克的金属块,从80℃降低到30℃,放出的热量为3.5×103焦,这种金属的比热容是多少?7.为了探索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提出如下猜想:8.猜想一:物体吸收的热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猜想二:物体吸收的热量与物体的温度有关猜想三:物体吸收的热量与_________有关(1)上述猜想中错误的猜想是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了说明猜想一是正确的,实验应如何设计,写出设计思路(3)这种研究方法叫___________法,举三例.动能势能机械能一、教学目标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