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2
- 格式:doc
- 大小:517.50 KB
- 文档页数:7
文学概论贰1.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
根据这个定义,可以说意识形态就是一种思想观念,但不是一般的思想观念。
它有三个特征:第一是群体性,即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已经被某个群体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代表这个群体的利益并指导其行动第二是系统性,即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形成了体系。
第三是历史性,即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2.康德认为【审美活动】有哪些特点何为审美——A、审美是感性的;B、审美是无功利的;C、审美的对象是纯粹的表像与形式。
康德认为:“为了分辩某物是美的还是不美的,我们不是把表像通过知性联系着客体来认识,而是通过想象力(也许是与知性结合着的)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相联系。
所以鉴赏判断并不是认识判断,因而不是逻辑上的,而是感性的[审美的],我们把这种判断理解为其规定根据只能是主观的。
”“要说一个物件是美的并证明我有品味,这取决于我怎样评价自己心中的这个表像,而不是取决于我在哪方面依赖于该对象的实存。
”康德认为审美无功利。
康德认为:“那规定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
”“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康德的这一审美无功利说诚然存在忽视审美的某种功利性的偏颇,但毕竟有其合理的一面:审美在其直接性上是无功利的。
由于是无功利的(即无利害的),文学才能是审美的。
换言之,审美正是无功利的。
康德认为:“既然问题在于某物是否美,那么我们并不想知道这件事的实存对我们或对任何人是否有什么重要性,哪怕只是可能有什么重要性;而只想知道我们在单纯的观赏中(在直观或反思中)如何评判它。
”3.审美意识形态分析:英雄赞歌以《英雄儿女》赞歌为例,其特点是1将自然景物包含其中,歌词中就描写了青山青天还有大海。
2极力刻画敌我双方形象的落差。
1、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创造。
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
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
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文学概论第二章读后感篇一文学概论第二章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文学概论第二章,我这心里头可真是五味杂陈呐!这一章讲的东西,刚开始我觉得挺玄乎的,什么文学的本质、特征啥的,好像离我特别远。
我就寻思着,这跟我有啥关系呢?我不过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学生,读这些能有啥用?但是读着读着,也许是我慢慢进入状态了,可能是被那些有趣的例子吸引了。
我觉得好像文学也不是那么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
它就像一个神秘的盒子,你不打开永远不知道里面装的是啥宝贝。
比如说吧,书里提到文学是对生活的反映,我就在想,那我平时写的日记算不算是一种文学呢?我每天记录的那些小心情、小烦恼,也许也是在反映我自己的生活呀!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也在不知不觉中搞了点文学创作呢?不过,我又觉得困惑了,那如果每个人的生活都能变成文学,那文学的门槛是不是太低了?这是不是说随便写写就能称为文学作品了?我觉得可能也不是这么简单的事儿。
再比如说文学的审美特征,书里说文学能让人感受到美。
可我就想问了,美这东西不是很主观的吗?你觉得美的,我可能觉得一般般,那这还能算是文学的普遍特征吗?反正读完这一章,我脑子里是一堆问号,又好像有点明白了什么。
也许这就是读书的魅力所在吧,让你又迷糊又清醒,在这纠结的过程中还能有点收获。
我觉得这一路读下来,还挺好的,说不定以后我能从这里面挖出更多的宝藏呢!篇二文学概论第二章读后感嘿,朋友们!读完文学概论第二章,我真是感慨万千啊!一开始,我觉得这第二章简直就是给我出难题,各种理论、概念,搞得我晕头转向。
我心里直犯嘀咕:“这都是啥呀?跟我有半毛钱关系吗?”然而,当我耐着性子读下去,突然发现,好像也没那么糟糕。
就像书中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我就琢磨,那平时我跟朋友聊天时说的俏皮话,算不算是一种小小的语言艺术呢?也许算吧,哈哈!不过呢,我又想,要是仅仅把文学定义为语言的艺术,是不是太狭隘了?难道一幅画、一首音乐就不能算是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我觉得这个定义可能有点不太全面。
00542 《文学概论二》名词解释知识点第一章绪论文艺学:实际上是指研究文学的学位,因而应该叫“文学学”,人们通常把它称为“文艺学”。
它包括三个分支: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是以人类历史和现实中的所有文学现象为对象,归纳总结文学的性质、特征和功能,阐释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的规律,进而发现和论证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研究方法的学科。
第二章文学观念文学文本:是指作家创作出来的、未被读者阅读的“文学作品”。
模仿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文学艺术是人对自然和社会模仿的结果。
巫术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的思想和仪式活动之中。
(代表人物:爱德华·泰勒和弗雷泽)游戏说:认为文学艺术产生于原始人的游戏冲动和游戏活动。
(有系统思想的理论家:席勒和斯宾塞)劳动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普列汉若夫《没有地址的信》、鲁迅)第三章文学创作文学创作:建立在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了解、感受、体验的基础上,作家经过艰辛而复杂的精神劳动,创造出特殊的精神产品——文学作品。
艺术积累:指作家在进入艺术构思之前,从审美的角度去认识、体验社会人生,并收集、积累创作材料的动。
所谓“取精用宏”,是说作家在创作中对材料应该尽可能地精炼、提纯,而这种精练、提纯必须以对丰富材料的大量占有为后盾。
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艺术积累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通过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头脑中把生活素材转化为整体内心形象结构的思维过程。
内心形象:艺术构思中的形象,也称为内心形象,与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有别。
它是在原始材料、原始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艺术的提炼、概括,在作家的头脑中逐渐成形的。
形象孕育:即作家将已经萌发的内心形象,进一步加工、充实、改进、完善。
形象形成:即内心形象在作家头脑中基本完成、定型。
强化突出,是在构思中调动多种材料和手段去集中表现形象的某一特征。
夸张变形,是在构思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改变常态、违反常规的方式去塑造形象。
文学概论自考题-2(总分100, 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各种文学观念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的是______ A.表现说B.再现说C.实用说D.客观说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B[考点] 本题在2009年10月考季第2题考查过,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要的文学观念。
A项是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C项是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D项认为文本诞生后具有完全客观的性质。
答案选B。
2.狭义文化概念的涵义是______A.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B.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C.人类的符号活动及其产品D.人所需要、制作和发明的一切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B[考点] 本题在2007年10月考季第5题考查过,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化概念。
文化是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包括人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高低等,这是狭义的文化概念。
3.黑格尔说“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他的意思是说______ A.文学形象不能融合抽象思维B.文学形象是具体可感的C.文学形象应该逼肖自然D.文学形象只为感官的愉悦而存在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B[考点] 本题在2009年10月考季第4题考查过,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学形象的特征。
黑格尔说:“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
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可见文学形象对于文学的重要,而文学形象最明显的特征是其具体可感性。
4.在德国,最早提出“特征”概念的是______A.黑格尔B.希尔特C.歌德D.席勒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B[考点] 本题在2008年10月考季第6题考查过,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典型的特征性。
“特征”的概念,是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提出来的。
国开文学概论第二章讨论
【实用版】
目录
1.概论第二章的主要内容
2.第二章的核心观点:文学的定义与分类
3.文学定义的探讨
4.文学分类的方法
5.结论
正文
国开文学概论的第二章主要讨论了文学的定义与分类。
在这一章中,作者对文学的定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种分类方法。
首先,作者对文学的定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通过文字来表达人类的思想和情感。
文学作品不仅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也包括散文、随笔、回忆录等。
在这个定义中,作者特别强调了文学的语言特性,认为这是文学与非文学的重要区别。
接着,作者介绍了一种文学分类的方法。
他将文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虚构文学,另一类是非虚构文学。
虚构文学是指通过作者的想象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戏剧等。
非虚构文学是指基于事实的文学作品,如报告文学、传记、历史等。
这种分类方法不仅简单明了,而且能够涵盖所有的文学作品。
总的来说,国开文学概论第二章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研究文学的新视角。
第1页共1页。
综合练习一一、填空题1、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是:宇宙、作品、艺术家和观众。
2、中国古代的“观物取象”、“度物象而取其真”等类似主张,反映了文学观念的模仿论;中国古典文论中的“风教”或“教化”说以及西方的“寓教于乐”说等类似说法,反映了文学观念的实用论;我国先秦的“诗言志”之说,反映的文学观念是表现论;孔子提出的“兴于诗”说法以及歌德《浮士德》的创作实践,反映的文学观念是体验论;20世纪文学理论普遍倾向于“语言是创造意义的东西”、“相信语言的地位高于意义”等之说,反映的文学观念是语言论;在文学读者问题上,“强调阅读是处于特定文化语境中的读者的阅读行为”之说,反映的文学观念是文化论。
3、文学作品的意义或价值的实现不能脱离它和主体的关系。
当文学作品孤立存在时,其价值和功能此刻都处于潜在状态。
4、文学给予我们的形象感,是我们在感受和理解语言的基础上,依靠联想和想象才形成的。
5、我国文学理论遗产十分丰富,先秦的《尚书·尧典》里就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说法。
到魏晋时期出现了第一部文学理论论文,它是曹丕的 <<典论.论文>> ;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则是刘勰的 <<文心雕龙>> ;到唐代则有司空图的 <<二十四品诗>> ;到清代则有金圣叹的《六才子书》,还有李渔的 <<闲情偶寄>> 。
6、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 <<文艺对话集>> 以及亚里士多德的 <<诗学>> ,是开文艺理论研究先河的代表作品;在古罗马,则有贺拉斯的 <<诗艺>> 。
集西方文学理论思想之大成的则是德国的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和康德,他们的代表著作分别是美学和三大批判。
7、有“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是文学阅读过程中(差异性)的特征。
名词解释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文学概论》(二)课程教学大纲大纲执笔人:张海燕大纲审核人:周云鹏课程编号:05010022英文名称:学分:2总学时:32。
其中,讲授28学时,实验0学时,上机0学时,实训4学时。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先修课程:文学概论(一)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文学作品论和文学接受论的研究理路,揭示文学作品的存在形态和话语特色,文学接受活动的类型、性质和规律。
二、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完整、准确地把握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掌握整个课程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以及概念与原理的基本观点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初步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具体的作家作品和各类文艺现象。
三、重点与难点1.重点: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学典型、文学意境、文学意象、叙事理论与叙事学、文学风格、文学接受过程、文学批评的形态、文学批评的标准等。
2.难点: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鉴赏与批评。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五、课程知识单元、知识点及学时分配见表1。
表1 课程的知识单元、知识点及学时分配知识单元知识点讲课序号描述序号描述1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1文学作品论的学习目的和作用6 2文学作品类型的概述及解读3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2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1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划分5 2文学典型的内涵及艺术意蕴3文学意境和内涵和艺术意蕴4文学意象的特征和分类3叙事性作品1叙事界定32叙述内容3叙述话语4抒情性作品1抒情界定32抒情性作品的构成3抒情方式5文学风格1风格的诸种观念和思路52风格的定义和内涵3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4文学风格与文化6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1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3 2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3文学接受的理论背景一一接受美学7文学接受过程1文学接受的发生3 2文学接受的发展3文学接受的高潮8文学批评1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42文学批评的模式3文学批评的实践11总计32六、实验、上机与实训教学条件及内容七、作业要求课堂作业2次,课后作业2次八、考核方式与要求1•知识考核占总成绩的60%,主要采用期末书面考试的方式评定。
一、单项选择题1、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文化论以外还有 ()。
A.反映论B.信息论C.意志论D.语言论参考答案:D2、文学语言具有一种陌生化特征。
“陌生化”一词,是俄国() 文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A.新批评B.解构主义C.形式主义D.结构主义参考答案:C3、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参考答案:B4、以暗示方式披露隐含的哲理的文本是() 文本A.象征型B.表现型C.再现型D.再现型参考答案:A5、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A.亚里士多德B.钱钟书C.王夫之D.布封参考答案:D6、在研究长篇小说的文体语言的时候,俄国学者() 创造了“杂语”这个概念A.什可洛夫斯基B.高尔基C.车尔尼雪夫斯基D.巴赫金参考答案:D7、著名的“陌生化”概念提出的理论学派的是()A.俄国形式主义B.新批评C.接受美学D.结构主义参考答案:A8、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A.领悟B.延留C.净化D.共鸣参考答案:B9、在西方典型理论的背景下,其文学文本大多在情节丰富的故事中塑造性格鲜明又复杂的典型形象,在 () 中塑造典型,追求那种细腻感和真实感。
A.情节B.语言C.人物D.细节参考答案:D10、文学文本是有待于阅读的具有蕴藉性与开放性的,其特征主要包括语言系统、蕴藉、开放性、阅读期待和() 。
A.表意B.表象C.表情D.表志参考答案:A11、艺术构思中作家最基本和常用的构思技能与方式是()A.突出B.综合C.简化D.变形参考答案:B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A.黑格尔B.姚斯C.刘勰D.布封参考答案:B文学“四要素”理论,是指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即宇宙、作品、艺术家与()13、A.文采B.情感C.观众D.文化参考答案:C14、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A.伊瑟尔B.加达默尔C.英加登D.弗洛伊德参考答案:A15、文学观念是关于文学的普遍属性的理性认识。
00542 《文学概论二》选择、填空题汇总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2022.04)2018年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1.“知人论世”观的提出者是( B )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2.奠定西方文学分类基础的人物是( D )A.歌德B.柏拉图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3.把典型人物称为读者的“熟悉的陌生人”的文论家是( C )A.柏拉图B.巴尔扎克C.别林斯基D.金圣叹4.文学艺术的根本属性是( B )A.创造性B.符号性C.历史性D.文化性5.我国古代长篇小说最常见的叙事模式是( A )A.情节模式 B. 心理事件模式C.象征模式D.环境模式6.刘勰就文章的风格,提出了( C )A.“四体”说B.“六体”说C.“八体”说D.“二十四体”7.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 B )A.《诗品》B.《诗经》C.《诗学》D.《尚书》8.除论说散文外,在其它文体的创作中,都是作为形象系统的补充形式而适当采用的表现手法是( C )A.叙事B.描写C.议论D.抒情9.认为文学的本质存在于文学的接受史中的文艺理论是( D )A.现象学B.解释学C.建构主义D.接受美学10.把王维的诗画称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 C )A.李白B.杜甫C.苏东坡D.孟浩然11.文学史上最早产生的文学体裁是( A )A.诗歌B.散文C.小说D.戏剧12.整个文学创作活动的中心环节是( C )A.体验生活B.艺术积累C.艺术构思D.艺术表现13.在当代西方文论中,最先提出“隐含作者”这一概念的人是( B )A.萨特 B.布斯C.康德D.福勒14.标志着中国小说的正式形成的是( A )A.唐传奇B.志大小说C.志怪小说D.白话小说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15.文学的存在是一种历史性的过程。
16.“第七艺术”指的是电影和电视。
17.构成风格的主导要素是作家的创作个性。
00542 《文学概论二》简答、论述题知识点第一章绪论学习“文学概论”的意义:1、“文学概论”较为集中地提供了有关文学的普遍知识。
2、“文学概论”对于从事文学活动的人具有“工具”的义务。
3、学习“文学概论”,有助于人们建立理论化的思维。
4、“文学概论”对文学教育的意义也是不可低估的。
学习“文学概论”的方法:1、注重基本原理的掌握。
2、注重各个问题之间的关系。
3、注重力量联系实际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4、注重教材内容的知识背景。
第二章文学观念文化有哪些特性? P12 2005简答对文化内在本质的共同认识:一是人的创造性,文化是人类思维过程和劳作过程的结果,蕴涵着人对世界和自身的理解和构想。
二是符号性,任何创造活动都一定借助某种符号的媒介。
三是文化是历史的,这种历史性一方面表现在文化具有继承性;另一方面表现为文化又具有时代性,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文化的实际存在形式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文学的文化属性:(2004论述)(2018简答)(1)文学能够使人自身成为一种本质性存在。
文学的文化属性的基础和核心就是能够使人成为一种本质的存在。
首先,文学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文学使人实现了人的独特属性。
其次,文学还能使人成为“原创者”。
此外,文学还能够通过自身的效果对人的精神世界施加影响,并借以改善人的精神状态。
(2)文学典型地体现着文化的符号性。
人的语言是人类应用最广泛的符号系统,也是人类创造的最富有表现力的符号系统。
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一种艺术形式。
恩斯特·卡西尔和苏珊·朗格——符号美学(3)文学集中地体现着文化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属性。
文学与科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P16 2004简答文学与科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反映对象上的区别,文学的主要反映对象是人生;科学的反映对象则是自然规律。
二是科学家和文学家在从事各自事业时的理想态度不尽相同。
三是科学与文学在思维习惯上不同。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内涵(一)深刻论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确立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首先提出,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的问题”。
文艺如何为人民服务?文艺工作者要树立无产阶级立场、世界观,应当把自己的立足点和思想感情转移到工农兵群众方面来。
文艺工作者应当深入到人民群众生活中去向社会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理解,熟悉各种人和各种事情。
文艺工作者应当从人民群众的实际思想水平和精神需要出发,正确处理文学艺术的普及和提高的关系。
文艺工作者要树立无产阶级立场世界观,应当把自己的立足点和思想情感转移到工农兵群众方面来。
文艺工作者应当深入到人民群众生活中去向社会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理解,熟悉各种人和各种事情。
文艺工作者应当从人民群众的实际思想水平和精神需要出发,正确处理文学艺术的普及和提高的关系。
(二)全面阐述了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为革命和社会主义文艺实践指明了道路。
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关于文艺的源与流的关系,文艺创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三)深刻揭示了文艺和社会本质和社会功用,回答了文艺与社会,文艺与政治,文艺与革命事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四)深入阐述了文艺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统一的基本艺术规律,为文艺创作与批评奠定了理论基础。
(五)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推陈出新的方针,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繁荣文艺创作和促进文艺发展的基本方针。
第一,新时期文艺思想的形成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产物。
第二,新时期文艺思想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三,新石器文艺思想是对新的文艺经验和中外优秀文艺理论成果的科学总结。
第三章文学的性质第一节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一、认识性(一)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二)文学作品蕴含了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三)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二、倾向性(一)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阶级性)(二)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三、实践性(一)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接影响。
一. 单选题(共10题,共6分)
1. 文学阅读涉及四个基本要素,即、语境、文学文本、读解。
(0.6分)
A.消费
B.读者
C.媒体
D.交流
☆考生答案:B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2. 评论是对某一时期或某一地区的文学发展总体面貌进行分析批评。
(0.6分)
A.综合性
B.文学思潮
C.文学作品
D.作家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3. 小说家的语言意识、语言功力归根结底是建立在其上的,借此小说家才能捕捉并表达出对事物的独特感受。
(0.6分)
A. 母语
B.书面语
C. 口语
D.标准语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4. 小说中的时间是,它既遵循时间的客观性,同时赋予人的主观感觉因素。
(0.6分)
A.主观时间
B.叙述时间
C.客观时间
D.心理时间
☆考生答案:B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5. 随笔这个名称和形式都是法国作家创造的,随后不久这种文体被引进了英语。
(0.6分)
A.歌德
B.培根
C.蒙田
D.席勒
☆考生答案:C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6. 文学中的“电影性”体现在现代小说文本中主要是的自觉运用。
(0.6分)
A.语言符号
B.叙述场景
C.具体形象
D.人物活动
☆考生答案:B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7. 评论是对某一时期或某一地区的文学发展总体面貌进行分析批评。
(0.6分)
A.综合性
B.文学思潮
C.文学作品
D.作家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8. 文体是批评和历史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一个作家总体性的思想和艺术的评价。
(0.6分)
A.随笔式
B.评点式
C.序跋式
D.评传式
☆考生答案:D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9. 是表现正义与邪恶两种力量斗争冲突中前者失败或毁灭的戏剧。
(0.6分)
A.悲喜剧
B.喜剧
C.正剧
D.悲剧
☆考生答案:D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10. 文学中的“电影性”体现在现代小说文本中主要是的自觉运用。
(0.6分)
A.语言符号
B.叙述场景
C.具体形象
D.人物活动
☆考生答案:B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二. 多选题(共10题,共8分)
1. 批评者的主体条件是多方面的,主要应具备以下几方面条件:。
(0.8分)
A.审美感受力
B.理性分析能力
C.语言感受力
☆考生答案:A,B,D,E
★考生得分:0.8 分评语:
2. 关于文学批评在历史上的种种学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0.8分)
D.表现说
☆考生答案:A,B,C,E
★考生得分:0.8 分评语:
3. 从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和文学阅读的实际状况看,文学批评者的角色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
(0.8分)
A.媒体型
B.学者型
☆考生答案:A,C,D
★考生得分:0.8 分评语:
4. 一般来说,文学缺乏绘画所具有的等自然符号的具体性而带有一定的抽象性。
(0.8分)
★考生得分:0.8 分评语:
5. 一般来说,文学缺乏绘画所具有的___________等自然符号的具体性而带有一定的抽象性。
(0.8分)
★考生得分:0.8 分评语:
6. 读者的主体条件是读者据以阅读的自身条件因素,大致包括。
(0.8分)
A.
★考生得分:0.8 分评语:
7. 由于批评家具有较为系统的知识修养与理论背景,其思维更加。
(0.8分)
A.
C.规范化
☆考生答案:A,B,D
★考生得分:0.8 分评语:
8. 西方小说更直接的来源是中世纪的。
(0.8分)
A.
★考生得分:0.8 分评语:
9. 散文的结构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有。
(0.8分)
A.
★考生得分:0.8 分评语:
10. 从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和文学阅读的实际状况看,文学批评者的角色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
(0.8分)
A.媒体型
B.学者型
★考生得分:0.8 分评语:
三. 判断题(共10题,共6分)
1. 文学中的“电影性”体现在现代小说文本中主要是叙述视角的自觉运用。
(0.6分)
错误
正确
☆考生答案:错误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2. 读者与同时代语境,是指读者阅读行为发生的年代与文本所描述的年代大体相同的情形。
(0.6分)
错误
正确
☆考生答案:正确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3.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形象直接地诉诸读者的想象。
(0.6分)
错误
正确
☆考生答案:错误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4. 文学与影视得以汇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叙事艺术。
(0.6分)
错误
正确
☆考生答案:正确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5. 文学写作的双重属性是指文学写作兼具个人创造与机构制作特点。
(0.6分)
错误
正确
☆考生答案:正确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6. 抒情性散文以作者的情感体验为结构线索,突出情感的强烈和激越,以情感为文本构成的主体。
(0.6分)
错误
正确
☆考生答案:正确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7. 影视文学语言必须简练,它不允许冗长繁多的对话,否则会破坏影视的运动节奏。
(0.6分)
错误
正确
☆考生答案:正确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8. 读者与跨文化语境,是指读者在阅读中跨越本民族生活界限而尝试理解其他民族生活的情形。
(0.6分)
错误
正确
☆考生答案:正确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9. 文学阅读作为消费活动,与一般的物质商品消费表现为个人对物质产品的占有、享受和耗费是一致的。
(0.6分)
错误
正确
☆考生答案:错误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10. 文学批评标志着从普通文学阅读过程向文学理论的发展。
(0.6分)
错误
正确
☆考生答案:正确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