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的起源和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11
秘书工作的起源及各国秘书的定义秘书工作的起源及各国秘书的定义秘书是领导人的事务与信息助手,包括公务秘书、私人秘书,以下是YJBYS店铺搜索整理的关于秘书工作的起源及各国秘书的定义,供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秘书工作的起源一、转说中的秘书工作二、有文字记载的秘书工作三、产生秘书工作的条件我国秘书工作的发展1、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2、秦汉时期3、魏晋南北朝时期4、隋唐时期5、宋元时期6、明清时期7、辛亥革命时期8、国民到政府时期9、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及抗日战争时期10、解放战争时期国外秘书概况美国一、美国对秘书的定义1、全面处理公司行政工作,以减轻公司管理人员较次要的行政事务及办公室工作2、能够运用速记记录口供3、能够使用翻译机将口述或复制的记录信息译成文字4、安排上司的约见并就此提醒上司5、接待办公室的来访客人6、接打电话7、处理是上司的重要私人邮件,撰写日常信函8、对办公室奇特工作人员进行监督9、整理公司人事档案。
二、美国秘书分类1、行政秘书2、信函秘书。
日本一、日本对秘书的定义1、指“帮助上司处理各种事务的公务员”,即私人秘书2、指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中日常事务的负责人。
二、日本秘书的分类1、见习秘书2、初级秘书3、中级秘书4、高级秘书英国一、英国秘书定义1、公司、企业、办事处、营业厅中的雇员,其职责为处理通信、整理记录、安排会见,往往是有地位、有财富人士的助手2、非赢利团体的负责人3、政府官员。
二、英国秘书的分类1、国家秘书2、高级秘书3、私人秘书。
俄罗斯一、俄罗斯秘书的职责1、做好速记工作2、接受和整理来文,并在适当的时候整理发文3、接打电话,组织接待,其中包括对访问者的接待和服务工作4、做好领导人的活动日记,帮助领导人安排工作日程和活动计划,提醒领导人主义计划中等待解决的问题5、安排领导人的公务旅行,并制定路线和计划6、签收和登记公文,包括领导人的往来函件,装订文件及立卷7、组织并参加会议服务工作,包括制定日程表和做好会议记录8、即使处理领导办公室事务,使领导人摆脱大量繁杂的日常工作,保存好办公室内的文件和案卷9、准确提供信息,即提供书本知识、参考资料以及载有所需情报和资料的其它文献,在领导可能感兴趣之处作出醒目标志10、组织和领导属于秘书管辖下的全体业务员的工作11、提供领导人和工作人员使用的问句与办公用品12、制定一般性的规章制度。
秘书的起源及其发展《辞海》中,秘书有五种涵义:一指职务名称之一,是领导的助手;二指官名,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王朝曾经设有尚书、秘书监、秘书令、秘书丞、秘书郎等官职,掌握官员向皇帝奏事的奏章、皇帝宣布命令的宣示以及宫禁的图书等工作;三指使馆中介于参赞和随员之间的外交人员,分一等秘书、二等秘书和三等秘书,受使馆馆长之命,进行工作,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权;四指宫禁里的藏书。
《晋书·苟勖传》:“及得汲郡(晋泰始二年置,治所在汲县,辖境相当今河南新乡市和新乡、汲县、辉县等县地。
其后治所,辖境屡有变迁)冢中古文竹书,诏勖撰次之,以为中经 (藏于皇帝秘府中的经籍),列在秘书。
”五指谶纬图策等书。
现在所谓的秘书,指《辞海》的第一种涵义,是指人,即秘书人员。
但光把它解释为职务名称之一,是领导的助手,又嫌空泛。
比较详细的界定,大致有以下几种:秘书“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作人员职务名称之一。
其职责是协助领导综合情况,研究政策,密切各方面工作的联系,办理文书、档案,人民来信来访、会务工作以及其他日常行政事务和交办事项。
在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从事这一类工作的干部,统称为秘书工作人员,或者简称为秘书”。
(王千弓等:《秘书学与秘书工作》,第2页。
)“秘书,在我国现代主要是指党和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军队、院校内的一种行政职位。
其主要职责是辅助管理,综合服务;主要工作是撰拟文稿、管理文书、接待来访、组织会议、调查研究、处理信息、备供咨询、办理事务、联络协调、催办查办等等。
”(袁维国:《秘书学》,第 1—2 页。
)“秘书是身处领导机构或者附着个人,撰制掌管文书,辅助决策,并处理日常事务的服务人员。
而秘书从事的工作也就是秘书职业,秘书职业也是服务性的。
所以,秘书决不是一种职务,而是一种职业名称。
”(张家仪:《也谈“秘书”的定义》,载《秘书》 1986 年第 2 期。
)“秘书是领导、专家、管理人员在履行其职务时的辅助人员。
秘书工作的起源与发展秘书工作是现代办公室中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起源于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在古代社会中,各种社会组织和机构都需要有人来负责记录和管理事务,这就是秘书工作产生的最早的背景。
秘书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与古巴比伦时期。
在古埃及时期,法老王的统治需要有人来负责基于碑文与纸张的记录和管理事务,由此诞生了秘书工作。
同样,在古巴比伦时期,国王和宫殿也需要有人来负责处理文件和文件记录,这也是秘书工作发展的重要阶段。
秘书工作在古代亚洲国家和帝国的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封建社会中,各个领主和贵族需要有人来记录他们的财产、土地和人员。
这些人被称为秘书,他们的职责是处理和管理各种文书、文件和秘密信息。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教会成为最重要的组织之一,也需要有人来负责记录和管理各种重要的宗教仪式和活动。
这些人被称为教会秘书,他们的工作是记录教堂和修道院的事务,并协助教士和修士管理教堂财产。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商业和贸易活动的增加,对秘书工作需求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
各种商会、行会和商业机构都需要有人来负责处理和管理各种商业合同和文件,为商业活动提供协助。
这些人被称为商业秘书,他们的职责是管理和记录商业交易和贸易活动。
在现代社会中,秘书工作的发展与工业革命和科技的进步密不可分。
随着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各种管理和协调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繁琐和复杂。
企业需要有人来负责处理文件、安排会议和协助高级管理人员的工作。
这些人被称为行政秘书,他们的职责是协助高级管理人员管理企业的日常事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邮件、互联网和各种办公自动化工具的应用,秘书工作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文件处理和秘书的职责逐渐被自动化和信息技术所取代。
现代秘书工作不再局限于处理文件和记录事务,而是更加注重协调和组织工作、解决问题、提供决策支持等方面的工作。
总的来说,秘书工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秘书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和多样化。
秘书职位发展历史介绍秘书职位作为一个非常历史悠久的职业,自古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现代职场中,秘书职位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秘书职位发展历史,从古代到现代,一路追溯秘书职位的起源和发展。
1. 古代秘书早在古代,秘书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职人员,负责处理文书和接待外宾。
中国的古代秘书通常被称为“书记”。
特别是在明清两代,书记还负责监察地方官员,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欧洲,秘书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职业,特别是在中世纪后期,秘书经常充当皇室和贵族家庭的高级管理人员,担负着管理、策划和谋划各种事务的职责。
2. 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涌向城市,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
这个时期,秘书职位与管理职位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许多企业家开始聘请秘书帮助他们管理公司,而秘书的职责也从单纯的文书处理转向了更广泛的管理职责。
3. 二战后二战后,随着经济的繁荣和企业的不断发展,秘书职位也越来越重要。
在这个时期,秘书的职责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是文书处理和管理职能,同时也扮演了公司对外沟通的重要角色。
这个时期,许多公司首席执行官和高管都聘请了私人秘书来管理他们的日常工作和个人生活。
4. 现代化时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智能化工具的发展,秘书的职责和工作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现代企业中的秘书通常要拥有更广泛的技能和能力,比如沟通技巧和organizational skills等。
此外,聘请多个秘书团队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做法,以确保高管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总的来说,秘书职位已经从单纯的文书处理转变成了一个非常多样化的角色。
如今,秘书对于公司的发展和高层管理人员的成功扮演了重要角色。
秘书们不仅是支持高管理层日常工作的工具,还是企业文化和形象的缔造者。
尽管现代化的工具和软件可能代替了秘书的一部分职能,但其重要性在职场发展历史中不可替代。
秘书工作发展简史一,中国古代秘书工作(上古至民国)(一)中国古代秘书工作之源1.我国最早的秘书官职——史官。
虽然从理论上推断,我国秘书工作起源于黄帝之前的原始部落形成时期,但有史籍可考的最早的秘书官职则是国家出现以后的“史官”。
“史官”一职最早起于何时,现已无法准确考证,但许多典籍记载,自黄帝时代起即有了“史官”一职。
《史记》、《汉书》中都说仓颉、沮诵是黄帝的史官,负责记录黄帝的言行。
甚至还有人说,仓颉是黄帝的“左史”,主要负责“记行”;沮诵的黄帝的“右史”,主要负责“记言”。
这可能是根据后代“左史记行,右史记言”的分工来进行的主观推断,未必可言。
因为黄帝之后的有关尧、舜、禹的传说中,并没有“史官”一职。
从可考的史料看,“史官”之名见于夏代。
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距今四千多年。
有了国家,才有了严格意义上的官职。
“史官”这一秘书官职是最早设置的官职之一。
据《夏小正》载,夏朝重要官职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冠、太史令和秩宗,其中太史令是辅佐夏王处理国政的机要秘书长,其下还有左史、右史和遒人等从官。
上古时代的史官虽是主要的秘书官职,但不是唯一的秘书官职。
除了史官以外,唐虞时期和夏、商、周三代还有以下一些秘书官职。
(1)纳言传说舜当政时有“十二”官之设,其中“纳言”的职责是“出纳帝言”。
纳言是舜时特设之官,是典型的秘书职务,是一种上通下达、出纳君命的官职。
有的史家称纳言为舜的秘书长。
(2)巫祝和秩宗巫祝是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不事生产的神职人员。
巫负责在神人之间传达信息,祝在祭祀活动中负责致祝词,他们的工作带有秘书工作的性质。
秩宗是传说中尧、舜二王都设置的官职之一,其职责是司典宗教祭祀。
在夏代官职设置中,也有秩宗一职。
(3)西周天子的宫廷秘书——宰西周时,周王让宰掌管宫廷事务,使其成为宫廷秘书首领。
2.我国最早的综合性秘书机构——太史寮。
随着国家管理的正规化,秘书工作的内容越来越多,秘书官职和秘书人数也越来越多,秘书机构的设立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古代1.起源:炎黄殷商前提:A社会组织、领导者需要辅助人员;B 文字书面信息的使用2.各朝具体情况原始社会后期:皇帝设“六相”,以仓颉[jié]为史官;尧舜设百揆[kuí]、秩宗、纳言等官职兼秘书工作特点:工作范围不广,一人负责多事,分工不明,但已脱离萌芽状态,有一定雏形夏商周:我国秘书工作正式确立夏朝建立,制度完善,秘书产生,太史令、左右史、秩宗殷商:巫史合一,称为“史巫”,负责占卜、传达王命、保管文书西周:史巫分家,史官任秘书工作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对内参与国王决策、起草文书、宣布命令;对外接访、信件特点:分工明确、职责重大、地位上升、可以参政秦汉:秦:御史大夫相当于眼下的秘书长汉:尚书台掌管奏章、参与决策;主薄、书佐为中下层秘书,保管文书、写公文特点:地位空前上升,身兼多职汉魏:曹操改秘书为秘书令两晋:设秘书寺,下设秘书卿,秘书少卿,秘书丞,主簿官,形成完整秘书机构特点:汉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激烈,低级秘书提拔为高级秘书隋唐:隋:避讳“忠”,中书省改为内史省,中书监改为内史监,门下省改为纳言唐: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审议,尚书执行唐玄宗:翰林学士,内相,学士型秘书军队:秘书官,参军地方:参事,主簿,书吏特点:要求高,科举,书法,文理判事,口才,外貌宋元:宋:中央集权空前集中,只有中书省参与机密,设枢密院元:曾设行中书省,行枢密院特点:a机构更繁杂,分工细密b军政分立,秘书工作分为枢密院,中书省c严格考选制度明清:明:内阁,六科,通政司,六书房,后期有司礼监清:内阁,南书房,军机处地方:师爷特点:已形成系统完备严密的秘书工作体制,皇权统治,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现代1.清末:纯粹以“秘书”二字命名秘书工作。
2.辛亥:承政厅、秘书长、政府文秘。
3.国民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健全秘书工作,明文规定职责,加强文书工作。
4.新中国:适合社会主义的工作组织组织制度,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第一章秘书工作的历史发展【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我国历代秘书工作与秘书制度,简要了解国外秘书工作的概况,从中认识秘书工作的性质及规律,深刻理解秘书在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途径与形式。
一、我国古代秘书工作的发展(一)远古秘书性活动 1.原始社会秘书性活动从炎黄二帝到尧舜,我们的先祖已进入原始部落联盟时代。
在这一时期,部落联盟首领身边的秘书性活动,大体有以下方面:(1)纳言活动。
负责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具有上下沟通,调查研究职能;(2)原始信访活动。
采用“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等形式,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这是我国信访工作之源头;(3)原始会务活动。
这是我国秘书办会的起点;(4)记言记行的史官活动。
后世秘书办文由此发端;(5)占卜预测吉凶的巫祝活动;(6)原始文书活动。
据《尚书》和《史记》记载,原始社会已有了“典”、“誓”、“诰”、“命”“谟”等公务文书,即以书面文字记录的公务文件。
由此也就有了文件撰拟、制作、传递、保管、提供利用等一系列办文工作。
2.夏商西周时期的秘书性活动夏中央政权机构已有了左、右史负责记录国家重大事件和国王言行并掌管机要文档史料;遒人掌管王命的传达发布;秩宗及巫祝是国王与鬼神沟通“解释天意”的使者,主掌占卜、祭祀等活动,是夏王身边影响力最大的秘书性人员。
夏王朝已使用了政务文书。
为后人所知的有《甘誓》,是夏王启讨伐扈氏时发布的檄文;《胤征》,是仲康命胤侯带兵征讨出征前发布的文书。
“誓”是我国奴隶制国家最早的政务文书。
商朝的国家秘书性活动较夏朝有所发展:(1)有太宰在商王身边总管庶务和机要;(2)太史负责起草王命,发布公文,太宗负责宗庙祭祀事宜,太祝主持礼仪、会务,太卜掌管占卜和记录占卜情况等;(3)史官有了分工;(4)文书载体有了甲骨文书、金文文书和简牍文书;(5)初创了秘书性工作的管理制度,确定了公文格式、文书档案管理制度;(6)在商末出现了最早的秘书性机构——太史寮。
《秘书工作》大事记编写秘书工作是一个重要且繁忙的职位,负责协助管理者完成各种日常工作。
下面是《秘书工作》的大事记:一、1920年代至1940年代:秘书工作的起源秘书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当时的秘书主要负责打字、记录会议纪要和安排行程。
他们通常是男性,被称为“机要员”。
二、1950年代至1970年代:秘书工作的转变在50年代至70年代,随着女性进入职场,秘书的角色开始发生转变。
她们不仅仅是进行文书处理,还承担起组织会议、招待客人、协助决策等工作。
此时,秘书逐渐成为管理者的重要合作伙伴。
三、1980年代至1990年代:技能和责任的提升随着电脑和办公自动化的普及,秘书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她们需要掌握电脑技能,并能够处理电子邮件、制作演示文稿等。
此外,秘书们还开始承担更多的管理责任,如预算管理、项目协调等。
四、2000年代至今:数字化时代的秘书工作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秘书工作再次面临变革。
现代秘书需要熟练运用各种办公软件和工具,如电子日历、在线会议等。
她们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在高压环境下有效地协调和处理各种事务。
五、秘书工作的重要性与挑战秘书工作在组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她们是管理者的得力助手,能够为管理者提供各种支持和帮助。
然而,秘书工作也面临着挑战,如时间管理、多任务处理等。
因此,秘书需要具备良好的工作能力和心理素质,才能胜任这一职位。
六、秘书工作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秘书工作将继续发展。
未来的秘书可能会更加注重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同时也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此外,虚拟办公和远程办公的兴起也将对秘书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总结:秘书工作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发展机会的职业。
从起源到现代,秘书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从单一的文书处理转变为全面的协助管理者的工作。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秘书工作将继续演变,为组织提供更加高效和专业的支持。
聊聊秘书的起源与发展聊聊秘书的起源与发展秘书是直接为领导服务的办公室人员,协助领导处理政务和日常办公事务,是领导的参谋和助手。
下面咱们就来聊聊秘书的起源与发展。
秘书工作是个古老的职业、秘书的出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管理组织的出现。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没有领导和被领导之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管理组织,出现了领导和公务活动,也就需要秘书协助领导处理公务,秘书与领导有着天然的联系,先有领导,后有秘书。
二是文字的出现,有文字才能有公文,而公文的制作、传递、管理,是秘书工作的重要内容。
因此,秘书同文字、公文是密不可分的。
秘书起源于什么时代?一般地说,起源于距今4500年至4100年的黄帝至禹时期,这个时期是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国家尚未形成,社会管理组织已产生。
因为部落联盟是由多个部落组成的,地域广、人口多,单靠口头指挥难以实施管理,因为语言在空间上不能传于异地,在时间上不能传于异时,语言不能及时、准确传遍整个部落联盟。
这个时候,公文应运而生,秘书和秘书工作也就产生了。
秘书是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才产生的,秘书产生后,作为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那时已有了正规的文书,“尚书”就是一部最早的文书集,收入该书的多是帝王的作战命令。
西周时期,开始有了秘书机构,叫太史尞,就是现在的办公室,并且有了文书档案,“左传”、“国语”,就是根据文书档案编写而成的。
东周(战国)时期,开始有了私人的秘书,当时的高级官僚,养了不少门客,这些门客就是做秘书工作的,大家听说过毛遂自荐的故事,毛遂是当时赵国平原君的'秘书。
秦汉时期,秘书工作已经形成制度,并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著明的政治家、文学家李斯就是秘书出身,曾当过秦朝长史(政府秘书长)写过著名的《谏逐客书》,对秦朝统一中国,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秘书工作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公文成为独立的文种,开始对公文进行研究,涌现出秘书工作的优秀人才。
秘书的起源及其发展《辞海》中,秘书有五种涵义:一指职务名称之一,是领导的助手;二指官名,自汉以来,中国历代王朝曾设有尚书、秘书监、秘书令、秘书丞、秘书郎等官职,掌握官员向皇帝奏事的奏章、皇帝宣布命令的宣示以及宫禁的图书等工作;三指使馆中介于参赞和随员之间的外交人员,分一等秘书、二等秘书和三等秘书,受使馆馆长之命,进行工作,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权;四指宫禁里的藏书。
《晋书·苟勖传》:“及得汲郡(晋泰始二年置,治所在汲县,辖境相当今市和、汲县、等县地。
其后治所,辖境屡有变迁)冢中古文竹书,诏勖撰次之,以为中经(藏于皇帝秘府中的经籍),列在秘书。
”五指谶纬图策等书。
现在所谓的秘书,指《辞海》的第一种涵义,是指人,即秘书人员。
但光把它解释为职务名称之一,是领导的助手,又嫌空泛。
比较详细的界定,大致有以下几种:秘书“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作人员职务名称之一。
其职责是协助领导综合情况,研究政策,密切各方面工作的联系,办理文书、档案,人民来信来访、会务工作以及其他日常行政事务和交办事项。
在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从事这一类工作的干部,统称为秘书工作人员,或简称为秘书”。
(王千弓等:《秘书学与秘书工作》,第2页。
)“秘书,在我国现代主要是指党和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军队、院校的一种行政职位。
其主要职责是辅助管理,综合服务;主要工作是撰拟文稿、管理文书、接待来访、组织会议、调查研究、处理信息、备供咨询、办理事务、联络协调、催办查办等等。
”(袁维国:《秘书学》,第1—2页。
)“秘书是身处领导机构或附着个人,撰制掌管文书,辅助决策,并处理日常事务的服务人员。
而秘书从事的工作也就是秘书职业,秘书职业也是服务性的。
所以,秘书决不是一种职务,而是一种职业名称。
”(家仪:《也谈“秘书”的定义》,载《秘书》1986年第2期。
)“秘书是领导、专家、管理人员在履行其职务时的辅助人员。
”(永清:《领导秘书智囊》,载《华中师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
)“秘书是在管理系统决策者近身,以沟通信息,参谋决策、处理事务的综合职能,辅助决策者有效控制全局的工作人员。
”(清明等:《关于秘书定义的思考》,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6期。
)这些看法,各有道理。
总而言之,秘书是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团体或个人提供辅助管理、综合服务的人员。
一、秘书的起源(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夏商周战国)古代秘书工作名实不符,只能从现代秘书工作的基本职能去考察。
史官。
仓颉,造字。
太史令。
无秘书称谓,称“史”。
秘书一词出于东汉。
商周“太史寮”。
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后期,出现了一种体式较为完整的甲骨文书。
它是书刻在甲骨上的商代后期王室占卜活动的记录文字,是我国考古学家发现的最早的文书珍品。
到了西周,则设有专门管理文书与起草文书的官吏了。
据《周礼·天宫·宰夫》云:“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六曰史,掌官书以赞治。
”汉玄注:“治藏,藏文书及器物,赞治,若今起文书草也。
”这说明,在我国,作为国家管理工具的官文书的产生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
第一个时期为夏、商两代,大约1000年。
这个时期的国家规模很小,机构非常简单,还没有明确的职务分工。
国家的君主称“后”(沿用氏族首领的称号)、称“王”。
在王的左右,权力最大的是一些称为“史”(甲骨文中又称为“卿史”“大史”)的官员,古书里也常称作“巫”。
这些官员是神权的体现者,“上帝”的旨意通过他们传达给君主,由君主下令执行。
甲骨卜辞主要是商代的巫史们向上帝卜问的记录。
夏代的职官散见于文献的如“羲和”(掌历法)、“”(掌诉讼)、“道人”(掌传达君命)、“官师”(掌教育贵族子弟)等大都是由巫史担任的,而《尚书·甘誓》中的“三正”,则是执政巫史的集体称号。
巫史的职务一般是世袭的。
第二个时期从西周到春秋,大约六七百年。
这个时期国家的最高君主仍称王,又称“天子”、“天王”。
王位一般由嫡长子继承,预定的王位继承人称为“太子”,也称“东宫”。
王的正妻称“后”。
“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王是“天下”的最高统治者,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
诸侯、大夫都是天子的臣。
王室的机构是中央政府,诸侯、大夫的机构是地方政府。
从中央到地方,军政大权掌握在王的宗族和外戚手里,巫史的地位大大下降。
就中央政府来说,在王的左右,担任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职务的宗族长老和外戚地位最高,权力最大。
在王年幼或缺位的情况下,他们可以代行王的权力。
军事、行政、司法、外事等职务从巫史的手里分化出来,形成以卿士为首的政务部门,同以太史为首的神事、教育、秘书部门处于平行的地位,金文中并称为“卿士寮”、“太史寮”。
卿士是最高的政务官,通常是二至三人,兼掌军事、行政、外事等。
太史的地位仍然很高,与三公、卿士不相上下,但职权围已缩小了许多,主要掌管历法、起草政府重要文书和记载国家大事等。
史(也称“作册”)掌管策命卿大夫之事,御史(也称“柱下史”,商代称“守藏史”)掌保管档案,太卜掌管占卜,宗伯(也称“太宗”、“上宗”)掌管祭祖礼仪等事务,乐师(又称‘“乐正”、“太师”)掌管音乐与教育贵族子弟。
二、封建专制社会时期中央秘书工作简况(一)代秘书工作:第一个封建王朝的首创性,基本确立中国封建社会秘书工作体制。
中央秘书机构三个:丞相府、尚书署、御史大夫府。
还有秘书人员:博士、谒者令、主玺令史。
代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选用秘书的主要特点是世代相袭。
当时以承办文书为主要业务的秘书人员称"史"。
这是一种专门职业,世代相袭。
其后代自幼就被送入专门的学校学习,这是最早的培养秘书人员的专门学校。
律规定,凡非史之子不得混入这类学校,违者治罪。
同时,凡犯过罪的人也不能担任文书工作。
(二)汉代秘书工作:双重体制。
汉代,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王朝已趋于巩固,选用秘书人员已着重于业务能力。
当时,中央政府机构尚书台和御史府任用秘书,需经过严格的考试。
《汉书·艺文志》和《说文解字》卷十五引《尉律》中均有记载。
这些部门的秘书,年龄须在17岁以上,要能背诵书九千字以上,并考其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书、隶书等八种字体。
每年年底,先在郡一级考试,合格者由郡守移送于京城,再经太史面试,取其中优秀者派至尚书台和御史府任尚书令史,掌写文书。
尚书台中为朝廷起草公文的尚书侍郎,要求更高,除注重其文采外,还很重视实际工作的锻炼。
初入台时只能任尚书郎中,为见习官员,满一年后升为尚书郎,协助诗郎办理文书事务,三年后才能任尚书传郎(事见《东汉会要·诏令》)。
(二)晋南北朝晋南北朝时,秘书写作已发展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技艺。
统治者在选用秘书时已要求其精于业务,以提高文书工作的质量和使文书卷面字迹美观。
当时,士人中出现了文、笔之分。
文即文章诗赋,须有情辞声韵。
笔即公文,不须有韵,也不必具有文采,只须直言,着眼于叙事达意,施于实用。
凡表、奏、书、檄等公文皆称笔,它有一定的格式,多为四字一句。
能写文章诗赋的士人不一定能拟写公文。
为此,产生了许多专以拟写章、表、书、奏的著名人才。
统治者都竞相招纳、礼聘他们担任秘书。
如琳、阮路被操所聘用。
丕赞誉他们为“章表书记,令之隽也。
”又如南朝善作表、奏、书、记的任陆,先后为宋、齐、梁三朝所任用,时王公的表奏、朝廷的文诰(gao)多出其手,时人将其与当时著名诗人约并称为"诗任笔"。
这些秘书落笔神速、拟稿精确。
如阮禹在操大军出发讨伐遂时,受命作檄文。
他在马背上一挥而就,撰成《为公作书与遂》。
操审阅时,竟无法增减一字。
同时,由于晋南北朝时书法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书法家。
统治者纷纷聘请他们担任秘书。
如操四处募求,聘得梁鹄为选部尚书,掌管文书奏章;梁武帝聘用工褒为秘书郎;北齐尚书令司马子如任用彦深为文吏,掌抄写文书、参与;著名书法家王蒙之、王献之、王徽之各被聘为史、中书令、黄门侍郎等秘书官。
(三)唐代秘书工作:从未有过的开放和强大。
女人当政。
唐代选用秘书的要求已趋于全面,不但要求他们文化水平高,工于书法,擅长写作,还要求其娴于辞令和有制理公文的能力,且考虑到了外貌的要求。
唐代以科举考试取士,凡应试士人须经所在学馆或地方政府初试,合格者送礼部参加省试。
省试录取者为进土及第,他们还须通过束部主持的释褐试才能接官。
释褐试包括身(身材相貌)、言(口才)、书(书法文理)、判(判理政事的能力),先考书、判,凡“楷美道美”、“文理优长”,即书法工整、文理通顺、判事能力强者,才能再看其是否“体貌丰伟”、“言辞辨正”,即相貌端正、口齿清楚。
四项全通过者授官,其多数授予九品小品,派往地方政府任文吏,日后再逐渐提升。
文吏即从事文书工作的秘书人员。
(四)宋代秘书工作:文人当政。
宋代以直接考试拟写应用公文的能力选用秘书。
选拔目的具体,要求明确,将秘书选拔制度大大推进了一步。
由于王安石改革科举时,考试容由重文学诗赋改为重经义、策论,录取者虽通晓经学而文学水平降低,且不熟习公文拟写,使朝廷在起草诏、洁、章、表等公文时,极感缺乏专门人才。
为此,三省上书皇帝,述其严重性,指出:"今进土既纯用经术,如诏诰、章表、赦敕、檄书、露布、戒谕之类,皆朝廷官守日用不可缺者,若悉不司试,何以兼收文学博异之士。
"宋哲宗采纳此建议,特设宏词科,专门选拔朝廷所需的文字秘书,规定只有取得进土资格者才能报考,以要求考生必须博览古今、熟悉经史,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在此基础上再试其公文写作能力。
相当于今天从有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中考选文字秘书。
自此形成了两宋选拔朝廷文字秘书的制度。
南宋高宗时,改词科为博学鸿词科,并放宽报考限制,以扩大生源,不论有无出身者皆可应试。
但是,考试规则愈加严格,考试的容应用性更强,规定"以制、诏、书、表、露布,檄、箴、铭、记、赞、颂、序十二件为题。
"凡报考者,须依这12种文体各作应用公文2篇,于报名时递交礼部,由学士院中的学官审阅,合格者才准予考试。
京城外的应试者,若为现任官、须将作文交上司审阅,合格者才允许离任赴京应试。
考试时从12种文体中取6件命题,答卷要求准确、通顺、简练。
录取者分上、中、下三等授职,并可减少磨勘(升迁的考授期)年数。
(五)元代秘书工作:规模交通。
元代,秘书选拔制度已趋于成熟,不仅要求秘书须有良好的品行、业务能力、实际经验,而且还创立了逐级升补的办法。
有效地保证了上一级机构中秘书人员的素质。
元代各级官员大多由蒙古、色国人担任。
他们之中多数人不通文墨,难以胜任政务,遇有政事,往往以旧例为准处理。
而抄写、检寻旧例、援引为法的都是通文墨的椽史、令史、书写等秘书人员。
他们俸给极薄,难以维持生计,往往利用职务之便,构私舞弊,以致“刀笔下吏,遂致窃权势,舞文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