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理论
- 格式:pdf
- 大小:663.92 KB
- 文档页数:72
理论基础:定义:利息,从其形态上看,是货币所有者因为发出货币资金而从借款者手中获得的报酬;从另一方面看,它是借贷者使用货币资金必须支付的代价。
利息实质上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利润的特殊转化形式。
解释:1.因存款、放款而得到的本金以外的钱(区别于‘本金’)。
2.利息(interest)抽象点说就是指货币资金在向实体经济部门注入并回流时所带来的增值额。
利息讲得不那么抽象点来说一般就是指借款人(债务人)因使用借入货币或资本而支付给贷款人(债权人)的报酬。
又称子金,母金(本金)的对称。
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也就是时间)。
概念的界定:利息(Interest)是资金所有者由于借出资金而取得的报酬,它来自生产者使用该笔资金发挥营运职能而形成的利润的一部分。
是指货币资金在向实体经济部门注入并回流时所带来的增值额,其计算公式是:利息=本金×利率×时间x100%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利息实质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货币本身并不能创造货币,不会自行增值,只有当职能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才能在生产过程中通过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剩余价值。
而货币资本家凭借对资本的所有权,与职能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
因此,资本所有权与资本使用权的分离是利息产生的内在前提。
而由于再生产过程的特点,导致资金盈余和资金短缺者的共同存在,是利息产生的外在条件。
当货币被资本家占有,用来充当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就成为资本。
货币执行资本的职能,获得一种追加的使用价值,即生产平均利润的能力。
所有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利益驱使,利润又转化为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分割成利息和企业主收入,分别归不同的资本家所占有。
因此,利息在本质上与利润一样,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反映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工人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观点:实质利息理论是实际节制的报酬和实际资质利息理论在利息研究领域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利息理论知识点利息理论是金融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逐步深入探讨一些关键的利息理论知识点。
第一步:什么是利息?利息是指在借贷交易中,贷款人向借款人提供资金时产生的费用。
它代表了借款人使用贷款资金的成本,也是贷款人的回报。
第二步:利息的计算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利息的计算方法有很多种。
其中最常见的是简单利息和复利息。
简单利息是指在固定的时间段内,基于贷款的原始本金计算利息。
它的计算公式为:利息 = 本金 × 利率 × 时间。
复利息是指在每个时间段结束时,利息会被加到本金上,下一个时间段的利息将基于更新后的本金计算。
它的计算公式为:利息 = 本金 × (1 + 利率)^ 时间 - 本金。
第三步:利率和影响利率的因素利率是计算利息的重要参数,它代表了借款的成本或者投资的回报。
利率的水平由多种因素决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可以直接影响利率水平。
例如,央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
2.市场需求和供应:市场上的借贷需求和供应也会对利率产生影响。
当借款需求大于供应时,利率通常会上升,反之亦然。
3.风险因素: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贷款的风险水平也会影响利率。
风险越高,借款人通常会面临更高的利息成本。
第四步:利息的作用和影响利息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对个人、企业和整个经济体都有重要的影响。
1.个人:对于个人来说,利息是负担债务的成本,也是储蓄和投资的回报。
了解利息理论可以帮助个人做出更明智的借贷和投资决策。
2.企业:对于企业来说,利息是融资成本的一部分。
通过掌握利息理论,企业可以更好地评估贷款和债务的风险和回报,从而制定更有效的财务战略。
3.经济体:利息的水平和变动也会对整个经济体产生影响。
低利率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和投资活动,但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高利率则可能减缓经济增长,但有助于控制通货膨胀。
利息理论概述及其应用1 利息理论总结1.1 新凯恩斯主义的信贷配给理论新凯恩斯主义认为,信贷配给的大量存在是金融市场的突出特征,而利率的“逆向选择效应”和“风险承担刺激效应”的存在是产生信贷配给的根本原因。
信贷配给理论要求重新认识利率机制和信贷配给机制,该理论认为,在金融市场上,利率并不能迅速调整以使市场出清,与利率机制相比,信贷配给机制更为重要些。
关于利率的决定,新凯恩斯主义认为,投资者面临的利率变动并不能简单的由资金或货币的供求来解释,“借主偿付的实际利率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投资的风险项目和安全项目的概率”,即他们之间的相对风险及其变化。
关于货币政策,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即使利率在“流动性陷阱”中不变,货币政策仍可通过对信贷量的影响作用于经济。
政府干预能提高信贷市场资金配置效率,降低市场风险,稳定金融。
并指出政府干预信贷的必要条件是借款人的还款概率不可观察且借款人之间的还款概率存在差异。
还款概率差异越大,政府干预市场的效果越明显。
1.2 利率结构理论预期理论是最早用来解释长短期利率关系的,该理论认为,金融市场上实际存在的利率取决于贷款的期限结构。
任何长期证券的利率都同短期证券的预期利率有关,长期利率是该期间内预期短期利率的几何加权平均数,因此,预期理论对期限不同的利率存在差异的解释是因为人们对短期利率有着不同的预期。
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债券市场可以分割为不同期限的互不相关的市场,这些市场的利率由各自的供求所决定,彼此之间并无影响。
因此,不能简单地把长期利率看成是预期的短期利率的函数,长期利率的高低应该决定于长期债券市场各自资金的供求状况。
流动性偏好利率结构理论将预期理论和市场分割理论进行了综合,认为普遍避免风险的现象和对未来利率变动的预期都会影响利率结构。
由于经济活动存在风险,对未来短期利率是不能完全预期的,因此长期债券比短期债券的利率风险要大。
投资者为了减少风险,偏好于流动性较强的短期债券,而对于流动性相对较差的长期债券,投资者则要求给予风险补偿。
第一章利息的基本计算一、利息基本函数(一)累积函数本金:初始投资的资本金额累积值:过一定时期后收到的总金额利息:累积值与本金之间的金额差值积累函数a(t)表示0时刻的本金1经过t年的连续累积得到的积累值,也称作累积因子。
总量函数A(t)表示本金为k的透支在时刻t>=0是的积累值。
A(t)=k∗a(t)累积函数a(t)的倒数a-1(t)为t期折现因子或折现函数,把一期折现因子a-1(t)简称为折现因子,记为v(二)单利和复利将从投资之日算起的第n个时期内所获得的利息金额记为I,有I n=A(n)−A(n−1),n≥1利率等于一定的货币量在一段时间(计息期)内的变化量(利息)与期初货币量的比值利息计算公式:利率=利息/期初本金*100%1.单利如果其在t时的积累值为a(t)=1+it 其中i为某常数。
那么,我们就说该项投资以单利i计息,并将这种计息方式称为单利(计息方式)。
2. 复利如果其在t 时的积累值为a (t )=(1+i )t那么,我们就说该项投资以复利i 计息,这种计息方式称为复利。
3. 单利计算与复利计算的区别1) 若单利率=复利率,当0<t<1,时单利>复利,而当t>1时,单利<复利2) 两者短期差距不大,长期两者有显著差距3) 复利几乎用于所有金融业务,单利只用于短期计算或复利的不足期近似计算 (三) 贴现函数 如果在期初投资(1+i )-1则期末是恰好累积到1,把v=(1+i )-1称为是贴现因子,即期初本金=期末累积值*贴现因子 一个计息期内的利息收入与期末货币量的比值称为实贴现率 贴现率d 的计算公式:d n =A (n )−A(n −1)A(n)=I n A(n)=a (n )−a(n −1)a(n)1. 单贴现贴现函数为a −1(t )=1+dt,0≤t ≤1d ,其中d 为单贴现率2. 复贴现3.贴现函数为a−1(t)=(1+d)t,0≤t,其中d为复贴现率●如果对给定的投资金额,在同样长的期间类,它们产生同样的积累值,则称两个“率”是“等价”等。
货币金融学·第十三章利息理论引言利息是货币金融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涉及到资金的借贷和投资等方面。
在第十三章中,我们将对利息理论进行详细的探讨。
本文将从利息的定义、影响利息的因素以及利息理论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利息理论。
利息的定义利息是指在借贷资金的过程中,贷方向借方收取的一定的费用。
在现代货币经济中,利息是货币资金的价格,反映了资金的使用价值。
利息的支付方式通常有两种,即正回现和负回现。
正回现是指在借贷期限结束时一次性支付全部利息和本金,负回现则是在借贷期限内按一定时间间隔支付利息,到期一次性支付全部本金。
影响利息的因素利息的形成和决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将介绍一些主要的因素:1. 供求关系资金的供求关系是影响利息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资金供应相对紧缺,需求相对旺盛时,利率往往会上升;反之,当资金供应相对充裕,需求相对不旺时,利率会下降。
2. 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也对利息产生影响。
通常情况下,通货膨胀率越高,利率越高。
这是因为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贬值,借款人在还款时所偿还的债务相对减少,因此,贷款人要求较高的利息来弥补货币贬值所带来的损失。
3. 政府政策政府的货币政策也是影响利率的重要因素。
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政府可以影响市场上资金的供求关系,从而对利率产生调控作用。
4. 风险风险水平也会对利息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风险越高,利息也会越高,以作为对风险的补偿。
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以及所进行的投资项目等都会对风险水平产生影响。
利息理论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利息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演化。
以下是一些利息理论的发展概述:1. 时期结构理论时期结构理论强调了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之间的关系。
根据时期结构理论,长期利率通常会高于短期利率,这是因为长期借款涉及到更多的风险,借款人要求更高的利率来对冲风险。
2. 流动性偏好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人们通常更倾向于持有流动性较高的资产,而非流动性较高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