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命题及其推理
- 格式:ppt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19
民法规范中条件判断及推理一、充分条件的推理如恩吉施所述,法律规范是一种充分条件的论述,也即法律规定“假如某一案件符合该规范的事实构成,那么该案件发生该规范的法律结果。
”通过事实构成与法律后果的连接,立法者部分地表达了他们如何组织社会的设想。
从这个角度出发,司法的三段论可以理解为一个由条件前提和一个直言前提组成的混合假言三段论。
条件前提法律规范,这是由制定法保真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之间的关联。
第二个直言前提是关于案件事实的判断,也即该案符合构成要件的直言判断。
结论是该案适用该规范法律效果的命令。
当然,这种推理也是演绎推理,可以简化为审判格的直言三段论形式。
充分条件的三段论形式可能进一步丰富司法推理的形式,加深对法条适用理解。
例如,充分条件:假如A命题成立则B命题必然成立。
那么我们把A命题叫做B命题的充分条件,把B命题叫做A命题的必要条件。
换成法律表述则是:如果具备T的要件,则适用R的法律效果。
T→R。
这个命题由法律规定有效,那么,T的要件就是R法律效果的充分条件。
(一)正确推理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充分条件的三段论有效的推理有形式逻辑上所谓肯定前件式推理和否定后件式推理。
肯定前件式推理:大前提:如果具备T的要件,则适用R的法律效果。
T→R。
小前提:如果该案件事实符合构成要件S=T;结论:S→R(得出结论S即适用R的法律效果)例如,大前提:物权法第三十四条(构成要件)无权占有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法律效果)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
小前提:张三无权占有李四的动产(案件事实满足构成要件)结论:李四可以请求张三返还占有的动产。
该推理主要用于起诉状的撰写和权利主张,找到能够支持我方请求的请求权基础后,就要根据该请求权基础进行事实主张和证明,证明该案满足请求权基础的构成要件,从而适用该法律效果。
否定后件式推理:大前提:如果具备T的要件,则适用R的法律效果。
T→R。
小前提:不能适用R的法律效果。
结论:S不符合T的构成要件。
逻辑学名词解释1、概念: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单独概念:是指仅反映一个特定对象的概念,它的外延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事物。
普遍概念:是指由若干个分子所组成的类的概念。
它的外延包括许多的对象。
集合概念:把一类对象作为一个集合体来反映的概念。
非集合概念:不把一类对象作为一个集合体来放映的概念。
正概念: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负概念: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只有带否定词并使用其含义的,才是负概念。
论域:指一个正概念与其相对的负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组成的类。
定义:就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的方法。
划分: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就是将外延较大的属概念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出若干个外延较小的概念,从而明确概念全部外延的逻辑方法。
概念的限制: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减少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方法。
即概念的限制就是从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的逻辑方法。
究具体命题内容上真假,只研究命题形式真假性质和命题形式之间的真假关系。
模态命题:就是包含“必然”等模态词的命题。
复合命题:就是包含其他命题的命题,包括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和负命题。
简单命题:就是没有包含其他命题的命题,主要包括直言命题和关系命题。
推理:就是由一或若干个命题推出另一个命题的思维形态。
直言命题:就是陈述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性质命题)肯定命题:就是陈述事物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联项一般用“是”表示。
单称命题:就是陈述一个特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主项专有名词,不需量词。
全称命题:陈述一类事物的全部分子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主项普遍概念,量省。
特称命题:就是陈述一类事物中至少存在着一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主项普遍概念,量项不可省为“有的、有些”(其逻辑含义就是“有”即至少有一个,不排斥全部)周延性:是直言命题主项与谓项在量的方面的逻辑特征,是直言命题形式中对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的陈述情况。
逻辑学复习知识点前言:逻辑学:传统逻辑、现代逻辑;它是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更直接,更系统)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什么是逻辑学1.“逻辑”的含义:源于古希腊,原意:思想,言辞,理性,规律。
逻辑是一门学科,即逻辑学(思维科学)。
2.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
逻辑学的研究目的:总结出人们正确运用各种思维形式的逻辑规律。
思维: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概念,命题(判断),推理)思维的形式结构(思维的逻辑形式):包括逻辑常项和变项逻辑常项:不随思维具体内容变化而变化,是判定一种逻辑形式具体类型的唯一依据。
传统逻辑:自然语言(日常用语)现代逻辑:人工语言(符号语言:表意符号,公式,公式序列)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逻辑规则:仅适用于某种思维形式。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普遍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思维形式。
(传统逻辑定义)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表现方式:现代逻辑的基础部分:经典命题逻辑,经典谓词逻辑(表现方式:重言式(重言蕴涵式,重言等值式))第二节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1.逻辑学的性质:工具性,全人类性(没有民族性,阶级性)2.逻辑学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规定的七大基础学科:逻辑学、数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三方面作用:促成逻辑思维由自发向自觉转变;培养和提高人们认识事物、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帮助识别、驳斥谬误和诡辩。
3.第三节逻辑简史逻辑学的历史:两千多年逻辑学的三大源头:古中国、古印度、古希腊。
西方逻辑:以古希腊逻辑为先河,在发展的历程中完整地经历了传统和现代两个形态。
(以此为例)传统逻辑的诞生与发展:传统逻辑:由亚里士多德开始直至莱布尼兹之前的整个逻辑类型。
特点:借助自然语言,主要范围是常见日常思维类型。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著名学者,第一次全面、系统研究逻辑学主要问题,首创逻辑学这门科学。
逻辑学中的命题与推理形式逻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研究人类思维的规律和方法,其中命题与推理形式是逻辑学的基本概念。
命题是指陈述或主张的句子,可以判断真假;而推理形式则是根据已知命题推出新的结论的方法。
本文将就逻辑学中的命题与推理形式进行探讨。
命题在逻辑学中具有核心地位。
一个命题要么是真,要么是假,不存在模糊或含糊不清的中间状态。
命题可以是一个简单陈述,也可以是由多个简单命题组成的复合命题。
例如,“今天是星期一”是一个简单命题,“如果今天是星期一,那么我要去上班”是一个复合命题。
命题在逻辑学中常用符号表示,比如用P表示“今天是星期一”,用Q表示“我要去上班”,那么复合命题可以表示为P→Q。
逻辑学通过对命题的分析和推理来研究真理和谬误的问题,为人类思维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规范。
推理是逻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由一组前提命题推出一个结论命题的过程。
推理形式是指在逻辑上有效的推理规则,保证了推理的正确性。
在逻辑学中,常见的推理形式有假言推理、假言三段论、陈述推理等。
其中,假言推理是指根据一个条件命题和它的结论命题推出新的结论。
例如,“如果今天是星期一,那么我要去上班;今天是星期一”,可得出结论“我要去上班”。
假言三段论是指以两个假言命题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
例如,“如果今天是星期一,那么我要去上班;我要去上班,那么我不会迟到”,可得出结论“如果今天是星期一,那么我不会迟到”。
陈述推理则是根据陈述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推出新的结论,其重点在于真理值的推导。
逻辑学中的命题与推理形式贯穿于整个逻辑推理过程中,可以帮助人们准确理解复杂命题和推理关系,避免因不合逻辑而产生的疑惑和错误。
通过学习逻辑学中的命题与推理形式,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辨析能力,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
总之,逻辑学中的命题与推理形式是逻辑学的基石,对于推动人类思维的发展和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逻辑学中的命题与推理形式,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从而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哲学中的逻辑原理与推理规则引言逻辑是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思维和推理的规律。
在哲学讨论中,逻辑原理和推理规则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本文将介绍哲学中的逻辑原理和推理规则,探讨其在哲学思考和论证中的应用。
逻辑原理的基本概念1. 矛盾律矛盾律是逻辑中的基本原理之一,它认为任何命题与其否定命题之间存在矛盾关系。
换言之,一个命题与其否定命题不可能同时为真。
例如,命题A为“天是蓝色的”,那么它的否定命题为“天不是蓝色的”。
根据矛盾律,这两个命题不可能同时为真。
2. 排中律排中律是逻辑中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它认为对于任何命题,它要么为真,要么为假。
排中律排除了命题的中间状态,即命题不可能既为真又为假。
例如,命题B 为“这个苹果是红色的”,那么它只能是真或假,不存在其他可能。
3. 引入与消去规则引入规则指出如何从已知命题中得到新的命题。
例如,从命题C:“Socrates是人类”和推理规则“如果一个东西是人类,那么它是动物”,我们可以得到新的命题:“Socrates是动物”。
这个过程称为引入规则。
消去规则则是引入规则的逆过程。
它告诉我们如何从已知的命题中去除条件。
例如,如果我们已知命题D:“Socrates是动物”,以及条件命题“如果一个东西是动物,那么它是人类”,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消去规则得出新的命题:“Socrates是人类”。
推理规则的运用推理规则是基于逻辑原理的具体应用,它们用于构建有效的推理过程。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推理规则。
1. 全称量化推理规则全称量化推理规则用于处理带有全称量词的命题。
它指出,如果我们知道一条命题在一个特定范围内都为真,那么我们可以推断这个命题的全称量化是真的。
例如,如果我们知道“所有人类都是有思维能力的”,那么我们可以推断“John是人类,所以John是有思维能力的”。
2. 特称量化推理规则特称量化推理规则用于处理带有特称量词的命题。
它指出,如果我们知道某个命题在一个特定个体上为真,那么我们可以推断这个命题的特称量化是真的。
《法律逻辑学》教学大纲(2024)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法律逻辑学课程性质:基础必修课开课时间:第三学期开课对象:法学专业本科生学时 /学分:48学时/2.5学分二、课程目标《法律逻辑学》课程是一门结合了法律学与逻辑学的交叉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达成以下目标:课程目标1:透过法律逻辑培育学生的法治信仰,培养学生对法律的准确理解和尊重,培养学生对通过推理实现法律正义的兴趣和信心,并进而形成对法律职业的深层次认同和高度专业精神。
课程目标2:掌握法律逻辑知识体系,掌握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如概念分析、归纳推理、简单命题及其推理、复合命题及其推理、思维基本规律等;了解法律论证的逻辑形式,包括证明和反驳。
课程目标3:运用法律逻辑方法解决法律问题,掌握法律分析方法:学习如何运用逻辑工具分析法律问题,包括案例分析、法律条文解释等;训练学生批判性地分析法律问题,识别逻辑谬误和不合理的论证;通过案例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法律逻辑进行有效推理的能力;教授学生如何构建有说服力的法律论证,包括论点的提出、证据的组织和反驳的技巧。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四、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对应关系五、课程目标与考核内容方式的对应关系六、课程成绩评定与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1.成绩评定方式(百分制)课程总成绩=期末考核总成绩(百分制)×50% +所有过程性考核总成绩(百分制)×50%2.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式七、考核标准八、课程学习资源1.选用教材《法律逻辑学》,王洪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推荐参考书《法律逻辑学教程》,张大松、蒋新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法律逻辑学》,雍琦著,金承光增订:法律出版社2022年第二版。
《法律应用逻辑》,齐姆宾斯基著,刘圣恩等译,群众出版社1988年版。
《法律的逻辑——法官写给法律人的逻辑指引》,亚狄瑟著,唐欣伟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