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嫡系
- 格式:doc
- 大小:194.00 KB
- 文档页数:7
孔氏族谱的辈分说明孔氏家族,作为“天下第一家”,是由同一始祖孔子繁衍下来的一个庞大家族。
其中,衍圣公是孔子的嫡系后裔,世袭公爵,在家族中是大宗;其余旁系等则为小宗。
随着孔子后裔的不断繁衍,为数益众。
为便于管理,在孔氏家族内部建立起了一整套组织系统。
最初曾分为“五位”,后又分为“十二派”,到明清两代,发展到高峰时期,又增为60户。
每户设有户头户举一至三人。
清代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六十户户头户举点名清册》中一一列举了60户的名称,诸如:大宗户、道沟户、终吉户、栗园户、泗北户……等等。
这60户孔氏家族各设族长一人,负责管理全部孔氏族人,另设林庙举事一人辅佐族长。
族长是由衍圣公在孔氏族人中检选的,在家族中德高望重,辈长年高。
孔氏族人把族长的办事处叫做“族长衙门”,“族长衙门”和“知县衙门”、“百户衙门”、“管勾衙门”合称“孔府四衙门”。
60户的户头户举则是“每户族众表率,必得老成持重,心地明白,衣冠整齐,为本户所钦服者,始克充选。
”曲阜的孔氏家族自分为60户以来,至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修谱时,仅在谱的人数就多达2万多人,每户约有数百人不等,人数多的达千人以上,只有极少数户为数十人。
孔府还要给族长约十大亩土地作为养赡,户头户举也拨给二、三大亩作为养赡,外地的户头户举则“各赐衣巾,赏给劄付”。
孔子的家乡在曲阜,对于所有迁居外地的孔氏族人,均称做“流寓户”。
孔氏的流寓户经过多年来的迁徙,已遍及全国,他们分布于浙江、江西、山东、四川、江苏、广西、福建、河北、安徽、岭南、湖南、山西、甘肃、吉林、青海、陕西、黑龙江、云南、贵州、湖北等20余省。
这些流寓户在异地一般都是聚族而居。
孔氏家族还有一条规定,就是不准随意取名,要严格按照皇帝赐给的行辈取名。
孔府曾专门颁布过《孔氏行辈告示》:“立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所以别长幼。
迩来我族人满数万丁,居连数百里。
岂唯目不能偏识,而且耳不能遍闻。
若无行辈则昭穆易紊,无表字则称谓不论。
介绍孔府作文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邸,是孔子的后代世袭官员的居住地。
孔府位于山东省曲阜城的中央,北依梁山,南临微山湖。
是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府邸。
孔府建于公元前479年,孔子四十六代孙孔腾任曲阜县令时开始兴建。
当时的“曲阜”只是鲁国的一个县。
公元前479年,孔子四十六代孙孔腾被任命为“衍圣公”,将曲阜改称“曲阜”,意思是孔子后代居住的地方。
孔子死后,他的儿子孔鲤、孙子孔鲋继续奉祀孔子后裔。
至宋代,衍圣公改称“衍圣公”。
元代在衍圣公之上设“奉圣州”、“奉祀司”,开始出现了与朝廷平行的地方官府。
明代又将“奉圣州”和“奉祀司”改称为“衍圣公府”和“衍圣公府第”。
衍圣公是孔子嫡系后裔子孙中的最大者,是孔门七十二贤之后之一。
从元顺帝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始封衍圣公,至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赐封衍圣公府第于鲁城北门内,在历代封建统治者的统治中一直延续到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停止了袭封。
—— 1 —1 —。
孔府内宅秘事:孔子第76代嫡孙孔令贻和他的女人们-搜狐滚动孔府内宅秘事齐鲁网7月12日讯山东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山东往事》报道生活在曲阜小城,身处深宅大院、饱受传统思想侵润,秉持家法礼道的衍圣公府,在男女关系上,就像衍圣公府里古老的建筑格局所规定,内宅和前衙永远隔着一道'内宅门',传统婚姻制度死死地笼罩着这座千年深宅大院。
但是,孔圣人的第七十六代嫡孙,清朝末年的最后一位衍圣公孔令贻,作为孔儒文化和孔氏家族的近代代言人,却不顾祖训,先后娶了四个女人。
并且,身份显赫,贵为'天下第一家'的衍圣公府,孔令贻娶进门的四个人中,除了慈禧太后亲自指婚的权臣之女,其他三位的身份地位,似乎都有违孔家的祖训家规,一个是小商贩的女儿,一个是三十多岁未出阁的'老姑娘',还有一个竟然是未婚先孕的陪嫁丫鬟。
孔令贻为至圣先师孔子的第七十六代嫡系承传子孙。
清代光绪三年,公历一八七七年,年近五岁的他,因为父亲过早离世,便依例袭封'衍圣公',成为世传'衍圣公'第三十一代。
由于孔令贻年幼,所以孔府的内务便一直由母亲彭氏主管。
彭氏的父亲曾做过军机大臣,是慈禧太后的心腹,因此,慈禧太后对彭氏也非常照顾。
不仅封彭氏为一品诰命夫人,并且经常召彭氏入宫伴驾。
光绪十四年,也就是公元一八八八年,六月,刚刚十七岁的孔令贻,随母亲彭氏遵旨进京入觐。
孔令贻没有想到,这次进京之后,慈禧太后竟然亲自为他保媒,定下了婚事。
女方是军机大臣、兵部尚书孙毓文的女儿孙氏,比孔令贻大一岁。
慈禧太后亲自做媒指婚,让孔令贻受宠若惊,再加上孙氏的父亲孙毓文,是大权在握的朝廷重臣,答应这桩婚事,既迎合了慈禧太后的心意,又攀上了朝廷重臣,于是,孔令贻和母亲彭氏不仅高兴地答应了婚事,还决定马上就在北京举行婚礼。
两家都非常认可这桩婚事,于是很快就在北京孔府举行了婚礼。
在孔府档案馆,保存着一篇《衍圣公孔令贻奏为肯恩给假完婚事》奏折。
孔子的嫡系玄孙为什么如此“放肆”?素材汇编0930 1417孔子的嫡系玄孙为什么如此“放肆”?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60周年。
刚写了一篇文章《孔子智慧》被强国文化专栏目推荐,感到犹意未进,故写此文章。
我写孔子的智慧,无非想说明一点,孔子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的结晶,而非孔子个人怎么样的过人。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阿凡提也是一个智慧象征。
孔子则不然,是被列代尊儒的儒家誉为“至圣先师文宣王”。
列代孔姓也沾了这位至圣先师的浩荡王恩。
现在想点评一下孔庆东那些“放肆”的话。
孔子第73代传人孔庆东,从他的博文《45岁风满楼》看,大约这位孔子的嫡系玄孙出生于1954年9月22日。
今天,即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60周年。
用这个基本数据推测,即用中华民族的谱系公式计算,那孔子的后代孔庆东大约是35岁右左。
这与中华民族传存代系大相庭径。
孔庆东是不是孔子的嫡系后代,在他的文章中记录得很清楚。
我把他的文章关于孔氏家族的传承摘要如下:历史上多少次劫难都没有灭掉孔门。
孔子之后,八代单传。
到东汉年间,定居曲阜者才繁衍到二十多户。
五代后梁时,有个叫孔末的小时工,趁社会动乱,将曲阜孔子后裔杀害殆尽,自称圣人嫡系。
但孔子43代孙、不满周岁的孔仁玉藏于外祖家,幸免于难。
后唐明宗诛孔末,复正统,孔子后裔再度繁盛。
孔仁玉有四子,到46代时分为5位,到53代时分为20派,到56代时分为60支,亦称60户。
我孔庆东就属于这5位、20派、60支里的第一位、第一派、第一支,家谱里叫做“圣人位、圣人派、圣人户”,我的58代祖便是衍圣公。
五胡乱华、蒙古灭宋、满清入关,都没有动摇孔门的地位。
乾隆年间修谱时,曲阜孔子后人已过2万,咸丰年间4万,民国期间战乱频仍,一直徘徊在5万多。
新中国后,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建设,使孔门高速繁衍,至今仅曲阜孔子后裔就超过10万,全世界孔子后人已达300多万。
看看,孔庆东他说他就属于这5位、20派、60支里的第一位、第一派、第一支,家谱里叫做“圣人位、圣人派、圣人户”。
孔子后世家族的的疑云,孔末乱孔到底怎么回事,孔仁玉又是谁呢?说起孔子,想必大家是耳熟闻详。
从小到大,我们都听了不少,诸如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此类的话语,那么,其中的子,就是孔子了。
孔夫子是谁中华大地上没有一个人不知道的,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而到了汉朝汉武帝刘彻统治时期,需要一种官方学说来稳定统治,安稳人心,董夫子提出的废除百家思想,遵从儒家思想的想法正好契合了当时汉朝统治的需求,就这样儒家学说得以在我中华民族的大地上,人心中延续两千多年。
直至今日,我国又推出了孔子学院,可见儒家思想对我国影响之重。
按照我们的想法,孔子做出了如此伟大的贡献,那么他的后人也应该受到了他的福泽,应该受到历代皇帝的尊重,不是高官厚禄,也应该衣食无忧。
但有的古籍中却记载着这样一件可怕的事情,差点使得孔子之后从我中华大地上绝迹。
孔仁玉乃是孔光嗣之子,孔子四十三代孙。
生于后梁太祖乾化二年,卒于后周世宗显德三年,享年45岁。
孔仁玉被称为孔氏中兴之祖,孔氏也是在他之后才得以发展壮大的。
为何被称为中兴之祖呢?这来源于一桩历史大案件--孔末乱孔案!关于孔末乱孔这件案子的是非曲直,孔氏后人一直代代相传,并且对此深信不疑。
这是唐朝末年的事情,当时藩镇割据,中原动荡不安,朝廷尚且自顾不暇,哪里顾得上孔子之后的嫡系是谁的问题。
在此时,孔氏的一位名字叫做孔末的仆人,当然,此人本姓为刘,应为成为了孔府的仆人,所以改姓为孔。
此人心生歹念,联合外人杀害了孔子的第四十二代后人孔光嗣,并且抢夺了孔族族长之位,声称自己为孔子嫡系,主张孔子祭祀。
当时的孔仁玉只有九个月大,正巧被奶妈抱去了外婆家居住才逃过了一命,但是孔末仍然想要斩草除根,最后张家的一位妇人抱出了自己的孩子顶替,才保下了孔仁玉的性命。
待孔仁玉长大成人后,便上报给了当时的明宗皇帝,皇帝查实后,处死了孔末,才使得中断的孔家得以延续,而孔仁玉也被纪念为中兴祖。
然而,真的有这样一件事情吗?孔仁玉真的有做过这样的事情吗?那么,孔仁玉又是怎样的人?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
世界文化遗产——孔府 孔庙 孔林曲阜孔庙、孔府、孔林位于山东省曲阜市,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
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历经2400多年而从未放弃祭祀,是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庙宇,也是中国现存最为著名的古建筑群之一;孔林延续使用2400多年,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延用时间最长的氏族墓地;孔子嫡孙保有世袭罔替的爵号,历时2100多年,是中国最古老的贵族世家,其府第孔府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最为典型的官衙与宅第合一的建筑群。
孔庙、孔林、孔府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集中体现在它所保存的文物上。
300多座、1300多间金、元、明、清古建筑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建筑规制和特点;1000多件汉画像石、孔子圣迹图、石仪、龙柱等反映了石刻艺术的变化和发展;5000我多块西汉以来的历代碑刻既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经济、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10余万座历代墓葬是研究墓葬制度的重要实物,17000余株古树名木是研究古代物候学、气象学、生态学的活文物。
10余万件馆藏文物中,以元明衣冠、孔子画像、衍圣公及夫人肖像,祭祀礼器最为著名;其中元明衣冠是中国罕有的传世同类文物,对于研究古代服饰、纺织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30万件孔府明清文书档案是中国为丰富的私家档案,是研究明清历史尤其是经济史的重要资料。
“三孔”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孔 府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的东侧。
孔府是孔子嫡系子孙居住的地方。
汉元帝封孔子十三代孙孔霸为“关内侯,食邑八百户,赐金二百斤,宅一区”。
这是封建帝王赐孔子后裔府第的最早记载。
宋至和二年(1055年)•封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宋徽宗时封为世袭“衍圣公”,孔府也就称“衍圣公府”。
孔府孔府,亦称“圣府”、“衍圣公府”,是孔子嫡孙世袭衍圣公的衙署,是中国现存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衙宅合一的古建筑群。
孔子去世后,子孙一直依庙而居。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过曲阜祭祀孔子,始封孔子九代孙孔腾为奉祀君,主孔子祀事及守卫孔子林庙,此后历代遂加爵秩;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宋仁宗改封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其官署仍置孔庙东路,东北隅设阙里袭封宅;明初奉敕创建衍圣公府;不久衍圣公官秩正一品,朝会班列文臣之首,孔府亦经明清数次扩建,形成现规模;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改封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给予特任待遇。
现存孔府除东路部分建筑坍塌外,基本完整保持了明清时期的主体格局。
孔府曾占地达12万平方米,现占地约8万平方米,有建筑480余间。
建筑风格以明清为主,三路布局,九进院落,功能分区明确,建筑排列有序。
中路前为官衙,后为内宅。
东路前为东学,是衍圣公读书、接待官员场所,中为家庙,后为一贯堂,供衍圣公次子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使用。
西路为西学,是衍圣公学诗学礼、诗文会友之处;后为花园,供衍圣公休憩消闲。
孔府大门全景大堂是官衙的主体建筑,是当年衍圣公府举行迎接圣驾、御史,宣读圣旨、衍圣公继位等重大仪式的地方。
三堂供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员、申饬族规家法之用。
上悬乾隆皇帝御赐的“六代含饴”等匾额。
前上房前上房是接见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客厅,也是举办家宴和婚丧仪式的场所。
前堂楼前堂楼是孔府内宅中主楼,现布局复原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及三位夫人的卧室陈列。
后堂楼后堂楼原是衍圣公母亲的住所,现布局复原七十七代衍圣公孔德成1936年大婚时场景。
衙宅合一园宅结合的范例孔府,孔子嫡系长支世代居住的府第,是中国现存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衙宅合一的古建筑群,有“天下第一家”之称。
孔子去世以后至宋代以前,长子长孙依庙居于阙里故宅,看管孔子遗物,奉祀孔子,称“袭封宅”。
历代帝王在尊崇孔子推行儒家文化的同时,对其子孙一再地加官封爵,赐地建府。
龙源期刊网
“衍圣公”:中国最后的世袭官职
作者:袁婷
来源:《百姓生活》2015年第06期
1935年1月18日,15岁的孔子第77代孙孔德成接到国民政府一道政令,上书孔子嫡系裔孙孔德成将由“衍圣公”改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以特任官待遇”。
从这天起,孔德成“衍
圣公”的生涯宣告结束。
作为孔子嫡系裔孙,孔德成不仅是中国最后一任“衍圣公”,实际上也成为中国最后一位世袭的官员。
“ 衍圣公” 官至一品,觐见皇帝时列百官之首
衍圣公,是孔子嫡系长子长孙的爵号,自宋仁宗起加封,延续至公元1935年,传承近900年。
因世人尊崇孔子,孔子的后裔不断得到加封恩泽,历代封建王朝虽迭经改朝换代,但孔子后代都被眷顾有加。
史料记载,对孔子后裔加封始于秦朝,宋代是孔氏受朝廷恩宠较为兴盛的时期,“衍圣公”的爵号开始于宋仁宗。
公元1039年,孔子46代孙孔宗愿获授国子监主簿,1055年,改封為衍圣公。
这一爵号从此固定下来,历宋、金、元、明、清、民国六个朝代,世次相承32代。
孔子的后世孔子诞生至今2555年,他的后世子孙遍于海内外,据有关部门统计,现有400多万人,在曲阜定居的有11万人。
历史上,孔子的嫡孙居住在曲阜孔府。
宋朝时宋仁宗下令46代嫡孙孔宗愿的封号由文宣公改为衍圣公,世袭罔替,并正式建造了衍圣公府(孔府)。
衍圣公这一封号由46代孔宗愿传到77代孔德成,延续了31代,历时近千年。
末代衍圣公孔德成的父亲,76代衍圣公孔令贻幼年丧父,是独子,没有兄弟姐妹,5岁袭封爵位,1919年去世,享年48岁。
孔令贻有二女一子,即77代嫡孙:长女孔德齐(早年去世);次女孔德懋,现在北京;子孔德成,现在台湾,均是一母所生。
孔德成是遗腹子,出生百日即袭封爵位。
孔德成和其胞姐孔德懋在孔府一起生活,上家学读书,在孔府长大。
孔德懋出嫁北京,“七七事变”前夕孔德成远赴重庆。
从孔子到孔德成,77代嫡孙中,只有三代离开故乡曲阜。
一是第8代孔鲋,当听说秦始皇焚书坑儒要来曲阜时,他连夜将祖传经书藏于夹皮墙内,只身去嵩山投奔陈胜起义军,被尊为军师。
以后因病死在军中。
二是第48代孔端友奉命随北宋皇帝南迁,定居浙江衢州。
金朝金太宗封仍在曲阜的孔端友之弟孔端操为衍圣公,由此分为南北两宗100多年。
元朝统一中国后,元世祖认为只应有一个衍圣公,南宗的孔洙让爵位给北宗的孔治。
以后改为翰林院五经博士,世袭400多年。
三是第77代孔德成,国难当头,不被敌人所用,离开了千年祖业和故土辗转到后方,路经武汉时,即在报上发表了《抗日宣言》。
抗日胜利后,孔德成随当时的中央政府由重庆迁都南京,接胞姐孔德懋及其子女到南京官邸共同生活,后因时局变迁,又两岸相隔数十年。
终于天遂人愿,姐弟得以团聚。
孔子后世一律都要按照字辈取名,否则不准入家谱。
字辈的字先是明朝明太祖朱元璋钦定10字,以后崇祯皇帝又钦定10个字,清朝乾隆皇帝又钦定10个字,民国时期,76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续定20个字,报经北洋政府批准,由北洋政府下令各省县将这50个字布告周知。
孔子嫡系后人叫做衍圣公现在这个衍圣公在台湾对孔子之后的册封始于西汉,西汉平帝封孔子后裔为褒侯,曹魏改号宗圣侯,晋、南朝宋改号奉圣侯,北魏称崇圣侯,北齐改恭圣侯。
北周时,晋封邹国公。
隋朝,文帝封邹国公,炀帝改绍圣侯。
唐初,封为褒圣侯,然后爵位上升为公爵,称褒圣公,宋仁宗至和二年改封衍圣公,一直到现在必须说明,衍圣公不是守坟的!孔氏家族[编辑]家谱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
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
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
:明天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
后续二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
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
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
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
这并非是孔孟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的顺序的。
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3],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编辑]世系卌七世祖黄帝轩辕氏卌六世祖少昊金天氏(玄嚣)卌五世祖蟜极卌四世祖帝喾高辛氏卌三世祖契卌二世祖昭明卌一世祖相土四十世祖昌若卅九世祖曹圉卅八世祖冥卅七世祖振(王亥) 王恒卅六世祖上甲微卅五世祖报乙卅四世祖报丙卅三世祖报丁卅二世祖主壬卅一世祖主癸三十世祖商王成汤(太乙)廿九世祖太丁商王外丙商王仲壬廿八世祖商王太甲(太宗)廿七世祖商王沃丁商王太庚廿六世祖商王小甲商王雍己商王太戊(中宗)廿五世祖商王仲丁商王外壬商王河亶甲廿四世祖商王祖乙廿三世祖商王祖辛商王沃甲廿二世祖商王祖丁商王南庚廿一世祖商王阳甲商王盘庚商王小辛商王小乙廿一世祖商王武丁(高宗)二十世祖商王祖庚商王祖甲十九世祖商王廪辛十八世祖商王康丁十七世祖商王武乙十六世祖商王文丁十五世祖商王帝乙十四世祖商王帝辛(纣) 微子微仲衍十三世祖宋公稽十二世祖宋丁公申十一世祖宋闵公共十世祖弗父何九世祖宋父周八世祖世子胜七世祖正考父六世祖孔父嘉五世祖木金父高祖祁父曾祖防叔祖父伯夏父叔梁纥孔子子孔鲤孙孔伋曾孙孔白玄孙孔求六代孙孔箕七代孙孔穿八代孙孔谦九代孙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 十代孙孔忠十一代孙孔武十二代孙孔延年十三代孙孔霸,汉元帝封为“褒成侯”,赐食邑八百户。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甚至是民国时期,孔家都是居于万人之上的。
尽管如今这个贵族世家好像已经没落,但孔子的后代依旧活跃在中国各个领域,其中不乏佼佼者。
如今,孔子已经有了第79代传人,一起来看看他是什么模样吧!孔垂燊(shen),他的名字源自梵文,是印度享有盛名的佛教上师起的名,意思是“太阳神”,希望他可以像太阳一样给大家传递能量。
如今已经是个6岁的宝宝了,他的父亲来历显赫,母亲还是台湾女星,继承了不少优良基因,看起来相当的英俊帅气。
孔垂燊的父亲叫孔众,是孔氏家族的商业领袖,除了商业上的才能之外,他还是一位慈善家,身份和为人都相当正派。
爷爷孔德墉曾担任中央音乐博物馆长,还帮阿炳制作过著名的《二泉映月》。
孔垂燊的母亲叫安雅,是台湾一位性感迷人的女星。
如果你没听过她的名字,但是一定听过《赤裸特工》,这是她早期的代表作之一,也曾因吸食摇头丸差点被封杀,如今也在从事慈善工作,一家人过的相当低调。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可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子孙后代竟成了“世界第一贵族世家”。
从宋朝年间开始,孔子的嫡系后代世袭“衍圣公”爵位,并且无论朝代如何更替,不管谁当了皇帝,孔家“衍圣公”的爵位都不会取消。
在封建社会,“衍圣公”可不是随便给的一个名号,而是有特权的大贵族,享受免田税、免差役、优先科举选拔的恩惠。
孔众在宋朝时,“衍圣公”只相当于八品官,但是到了明朝,已经是一品文官。
清朝还特许孔子后裔在紫禁城骑马、走御道,这可是皇家贵族才有的待遇。
除此之外,孔家后人居住的孔府,也是仅次于皇宫的府邸。
难怪英国国王会见孔祥熙时自嘲:“英国王室与孔家相比,就是蘑菇比大树!”。
孔融是孔子的后人吗_孔子世系有哪些人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融是东汉文学家,鲁国人,字文举,那么孔子和孔融二人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孔融是孔子的后人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融是孔子的后人吗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简介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
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
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
在郡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
建安元年(196),征还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大中大夫。
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为曹操所杀。
能诗善文。
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
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
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孔北海集》。
孔融不但是孔子世孙、天下名士,家世出身、政治背景与立场都与宦官之后的曹操有明显差异,而且他非常坚定的效忠于日趋式微的汉朝天子,成为当权的曹操推行自己政策的最大障碍之一,最终招来杀身之祸。
而且由于曹操杀孔融的罪名极重,甚至直到西晋时陈寿著写《三国志》时,都不敢为孔融立传,成为该史书中缺少的最著名人物之一。
由于全家被杀和曹操所加的严重罪名,孔融的作品大部分流失,后世整理的《孔北海集》残缺不全。
但是孔融的品格与言论仍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影响。
杀孔融被视为曹操执政的污点之一,而孔融反对肉刑等的作品甚至到隋唐时期仍然被用作朝廷政策讨论的论据。
但是从此后,孔融作为孔子的二十世孙,一千七百多年来,孔融的文学才能和品格一直被广泛流传着颂扬,这也可能与曹操很长时期在中国历史上都反而被妖魔化了有关。
孔子世系都有哪些人“孔子世系”是指以中国春秋时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丘为为中心,建立的家族谱系。
自黄帝至孔子父叔梁纥,历四十七世。
自孔子始,至清末民初衍圣公孔令贻,孔子家世正系历七十六代。
清朝的孔府贵族地主屯地山东曲阜衍圣公孔府,是孔子嫡系后裔之府第和祭祀孔子的常设机构。
孔府拥有大量田地,其中,屯地的比重最大。
清代孔府共有六屯:郓城屯,地五百四十六大顷(七百二十步成亩)余,坐落郓城、巨野、寿张、范县、汶上、邹县、阳乔诸县;巨野屯,地四百六十四大顷,坐落巨野县;平阳屯,共四百四十八大顷(包括厂地),坐落巨野、曹州、定陶、濮州(今鄄城);独山屯,共二百三十八大顷(包括厂地),坐落鱼台、邹县;东阿屯,共七十六大顷,坐落东阿县;洸河屯,地七十三大顷,坐落滋阳(今兖州)、济宁。
耕种五屯土田的佃户分为两类,即实在户和寄庄户。
爵府在移山东布政、按察司的文中说:“本府查五屯系钦拨为圣庙祭田,屯户亦系钦拨,令承种完粮以供祀事,世为本府户人,名载档案,一切差役向皆轮流膺差。
嗣因屯户中有逃亡故绝以及无力种田,有民愿种完粮者,亦准其承种完粮。
遂以屯户为实在户,轮流膺差。
而民人为寄庄户,但种地完粮,而不执役。
”不入地方烟户册籍,同地方有司几乎没有什么关系。
爵府对实在户管辖很严,只准附籍纳粮当差,不准脱籍,就是所种屯地已全部出卖,也还是要给公府当差服役。
公府如果发现实在户脱籍便千方百计捉拿归案。
寄庄户是国家的编民,他们佃种屯地,交纳地租,负担地方政权的差徭,而不服公府差役。
这种寄庄同唐以后出现的寄庄户颇相似。
五屯的实在户和寄庄户一律向公府按亩纳银,只是数量有异。
“查得五屯祭田一项..其地亩向照荒田之例,均以七百二十步成亩,每亩额派正银六分征收..原有米麦一项以充粢盛。
缘五屯散处他邑离曲窎远,诚恐佃民负载完纳维艰,是以议令每官亩折银八厘以抵米麦之供..佃户迂有祀典仍当差徭,至寄庄民户因无林庙差徭,每亩又加银二厘,原以为雇觅帮帖祀典差徭之用。
”①就是说实在户每亩纳银八分四厘,寄庄户每亩纳银九分。
乾隆七年(1742)五屯上也实行了“摊丁入亩”,通计每大亩摊入银四厘六丝三忽五微,这样实在户每亩八分八厘,寄庄户九分四厘。
孔子嫡系后人叫做衍圣公现在这个衍圣公在台湾对孔子之后的册封始于西汉,西汉平帝封孔子后裔为褒侯,曹魏改号宗圣侯,晋、南朝宋改号奉圣侯,北魏称崇圣侯,北齐改恭圣侯。
北周时,晋封邹国公。
隋朝,文帝封邹国公,炀帝改绍圣侯。
唐初,封为褒圣侯,然后爵位上升为公爵,称褒圣公,宋仁宗至和二年改封衍圣公,一直到现在必须说明,衍圣公不是守坟的!孔氏家族[编辑]家谱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
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
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
:明天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
后续二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
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
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
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
这并非是孔孟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的顺序的。
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3],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编辑]世系卌七世祖黄帝轩辕氏卌六世祖少昊金天氏(玄嚣)卌五世祖蟜极卌四世祖帝喾高辛氏卌三世祖契卌二世祖昭明卌一世祖相土四十世祖昌若卅九世祖曹圉卅八世祖冥卅七世祖振(王亥) 王恒卅六世祖上甲微卅五世祖报乙卅四世祖报丙卅三世祖报丁卅二世祖主壬卅一世祖主癸三十世祖商王成汤(太乙)廿九世祖太丁商王外丙商王仲壬廿八世祖商王太甲(太宗)廿七世祖商王沃丁商王太庚廿六世祖商王小甲商王雍己商王太戊(中宗)廿五世祖商王仲丁商王外壬商王河亶甲廿四世祖商王祖乙廿三世祖商王祖辛商王沃甲廿二世祖商王祖丁商王南庚廿一世祖商王阳甲商王盘庚商王小辛商王小乙廿一世祖商王武丁(高宗)二十世祖商王祖庚商王祖甲十九世祖商王廪辛十八世祖商王康丁十七世祖商王武乙十六世祖商王文丁十五世祖商王帝乙十四世祖商王帝辛(纣) 微子微仲衍十三世祖宋公稽十二世祖宋丁公申十一世祖宋闵公共十世祖弗父何九世祖宋父周八世祖世子胜七世祖正考父六世祖孔父嘉五世祖木金父高祖祁父曾祖防叔祖父伯夏父叔梁纥孔子子孔鲤孙孔伋曾孙孔白玄孙孔求六代孙孔箕七代孙孔穿八代孙孔谦九代孙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 十代孙孔忠十一代孙孔武十二代孙孔延年十三代孙孔霸,汉元帝封为“褒成侯”,赐食邑八百户。
十四代孙孔福,汉成帝绥和元年封为“殷绍嘉侯”十五代孙孔房,褒成侯十六代孙孔均,褒成侯十七代孙孔志,褒成侯十八代孙孔损,褒亭侯十九代孙孔曜,奉圣亭侯二十代孙孔完、孔赞,褒成侯二十一代孙孔羡,宗圣侯二十二代孙孔震,奉圣亭侯二十三代孙孔嶷,奉圣亭侯二十四代孙孔抚,奉圣亭侯二十五代孙孔懿,奉圣亭侯二十六代孙孔鲜,奉圣亭侯二十七代孙孔乘,崇圣大夫二十八代孙孔灵珍,崇圣侯二十九代孙孔文泰,崇圣侯三十代孙孔渠,崇圣侯三十一代孙孔长孙,恭圣侯三十二代孙孔嗣悊,绍圣侯三十三代孙孔德伦,褒圣侯三十四代孙孔崇基,褒圣侯三十五代孙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兖州长史三十六代孙孔萱,文宣公三十七代孙孔齐卿,文宣公三十八代孙孔惟晊,文宣公三十九代孙孔策,文宣公四十代孙孔振,文宣公四十一代孙孔昭俭,文宣公四十二代孙孔光嗣,泗水主簿四十三代孙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县令四十四代孙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赞善大夫四十五代孙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县令历代衍圣公:第46代衍圣公孔圣佑,文宣公兼知县事、孔宗愿,宋仁宗改称孔子嫡长孙为衍圣公,第47代衍圣公孔若虚、孔若愚、孔若蒙第48代衍圣公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宗)第49代衍圣公孔琥、孔璠、孔玠(南宗)第50代衍圣公孔拂、孔摠、孔晋、孔拯第51代衍圣公孔元用、孔元孝、孔文远(南宗)、孔元措、孔元纮第52代衍圣公孔之厚、孔之全、孔万春、孔之周第53代衍圣公孔浣、孔治、孔贞、孔洙(南宗)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孔思诚、孔思许(南宗)第55代衍圣公孔克坚、孔克忠(南宗)第56代衍圣公孔希学、孔希路(南宗)第57代衍圣公孔讷、孔议(南宗)第58代衍圣公孔公鉴、孔公诚(南宗)第59代衍圣公孔彦缙、孔彦绳(南宗)第60代衍圣公孔承庆、孔承美(南宗)第61代衍圣公孔宏绪、孔宏泰(字永实)、孔弘章(南宗)第62代衍圣公孔闻韶)、孔闻音(南宗)第63代衍圣公孔贞干、孔贞宁)、孔贞运(南宗)第64代衍圣公孔尚贤、孔尚干(南宗)第65代衍圣公孔衍植、孔衍桢(南宗)第66代衍圣公孔兴燮、孔兴燫(南宗)第67代衍圣公孔毓圻、孔毓垣(南宗)第68代衍圣公孔传铎、孔传锦(南宗)第69代衍圣公孔继濩、孔继涛(南宗)第70代衍圣公孔广棨)、孔广杓(南宗)第71代衍圣公孔昭焕)、孔昭烜(南宗)第72代衍圣公孔宪培、孔宪坤(南宗)第73代衍圣公孔庆镕、孔庆仪(南宗)第74代衍圣公孔繁灏、孔繁豪(南宗)第75代衍圣公孔祥珂、孔祥楷(南宗)第76代衍圣公孔令贻(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时承袭衍圣公,1919年11月8日病逝于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
第77代衍圣公孔德成(1920年生),母王氏夫人。
出生百日,奉徐世昌大总统明令,承袭衍圣公爵位。
1935年,国民政府改封号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1936年,娶前清名宦孙家鼐孙女孙琪芳女士。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孔德成随中华民国迁往台湾,复建台北家庙,历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考试院院长、总统府资政,兼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开设商周青铜彝器、三礼综合研究、金文等课程。
长女维鄂,子维益(卒)、维宁,长孙垂长。
[编辑]后人孔子后人繁衍,有名的后人包括:第10代西汉孔藂(?-前171),早年追随汉高祖砀山起义,屡立战功,曾官左司马、将军、都尉。
高祖五年(前202年),孔藂领军军夹击项羽楚兵,大胜。
次年六月被封为蓼侯。
卒谥“夷”。
第11代西汉孔臧,孔藂之子。
汉文帝时嗣蓼侯,迁博士,拜太常,位列九卿。
在官数年,著书十篇,赋二十四篇。
第11代西汉孔安国第14代西汉孔光(前64-5),字子夏,自幼随父孔霸徙居长安,通经学,年未二十即举为议郎。
后举方正,入朝任谏大夫。
汉成帝即位,举为博士,迁大将军,拜相,封博山侯。
哀帝刘欣即位,封为千户。
汉平帝即位,拜太傅、拜太师,称病辞职。
卒谥简烈侯。
第19代东汉孔宙(103- 163),字季将。
少好学,治严氏《春秋》,举孝廉,授郎中,迁元城令。
是时,泰山附近动乱,孔宙为泰山都尉,旬月而平。
故吏门人立碑示后,即《孔宙碑》。
碑今存曲阜孔宙东庑。
第20代东汉末年的孔融第26代晋孔坦(285-335),字君平,居会稽。
任世子文学,后补为太子舍人,迁尚书郎,任吴郡太守,后迁尚书,疾笃未任。
晋元帝年间,建议申明贡举之制,崇修学校。
死赠光禄勋,谥“简”。
有集传世。
第32代南朝孔奂(514-583),字休文,居会稽。
好学善属文,通经史百家。
侯景之乱,孔奂独傲然自若,自谓不以取媚凶丑以求全。
陈武帝永定三年(559年)任晋陵太守,后为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
有集传世。
第32代唐孔颖达,经学家。
最重要的著作为《五经正义》,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
第37代唐孔巢父(?-784),字弱翁,冀州人。
少时与李白、韩准、张叔明、陶河、裴政隐居徂徕山,称“竹溪六逸”。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授左卫兵曹参军,累官至给事中、河中、陕、华等州招讨使,兼御史大夫。
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受命为魏博宣慰使,成功劝说藩镇田悦归顺。
后为藩镇李怀光部众所杀。
第38代唐孔述睿(730-800),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唐代宗召为大常寺协律郎,转国子博士,迁尚书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后升为谏议大夫兼皇太子侍读,改秘书少监兼右庶子,复为史馆修撰。
“述睿每迁,即至朝谢,俄而辞疾归。
”述睿精研地理,重修《地理志》。
卒赠工部尚书。
第45代北宋孔道辅(985-1039),字原鲁。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举进士第,授宁州军事推官。
九年(I016年)迁大理寺丞,知仙源县(今曲阜县),主孔子祀事。
曾受命出使契丹,契丹宴使者,优人以孔子为戏,道辅怒退,契丹陪罪,后不敢侮慢宋使。
后知兖州,曾访得孟子墓,建庙于墓之西南。
卒后,受祀于邹县孟庙,称先儒孔氏。
第46代北宋孔宗翰,字周翰,孔道辅次子。
登进士第,知仙源县(今曲阜县)。
司马光上章推荐,迁为太常博士,后为司农少卿,后迁鸿胪。
编有《孔氏宗谱》、《阙里世系》等。
第47代北宋孔平仲,字义甫。
姓刚直,而仕途坎坷,一生多次贬官。
长于史学,工文词,著有《续世说》等书。
与兄文仲、武仲俱有文名,黄庭坚论元佑人才,誉称“二苏(苏轼、苏辙)联璧,三孔分鼎”。
第54代元孔思迪,字凝道。
以国子生授胶西主簿、安庆录事,转光山尹,迁陕西行台御史、湖广都事、太常礼仪院判、太常礼仪使。
元文宗时,楚中因灾动乱。
迁思迪为湖广都事,以宣抚安定为主策,动乱遂告平息。
第60代明孔承倜,字永冠。
博学工诗,尤精颜真卿书法,明代孔庙石碑多出其手。
一生为官清正,笃信阳明之学,足迹所至,均开馆会生徒。
著有《易经代言》、《诗经代言》、《书经代言》、《四书代言》等。
第62代明孔闻诗(?-1643),字四可。
天启二年(1622年)举进士,授中书舍人。
崇祯元年(1628年),向明思宗条上八事,以革新政治。
时清兵已入昌平,下京畿州县,闻诗应援守御,战绩卓著。
编有《奏议》数卷。
第63代明孔贞运(1574-1644年),字开仲。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以殿试第二名赐进士第,授翰林院编修。
官至东阁大学士,晋太子太保,代为辅相。
编著有《词林典类》等书。
第63代清孔贞瑄,字壁六,清顺治庚午举人,博学多才,潜心研究经史,尤精算学、韵学。
由泰安学正升云南大姚知县,因争公道不得而辞官。
晚年专事著述,著有《聊园文集》等。
第64代清戏剧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第69代清孔继汾(1725~1786),经学家。
有《阙里文献考》100卷,《孔氏家仪》14卷,《乐舞全谱》2卷,《匡仪纠谬集》3卷,《行余诗草》2卷,并校刻《文献通考序》1卷。
第69代清孔继涵(1739~1783),校勘学家。
有《微波榭丛书》。
第70代清孔广森(1752-1786),经学家、音韵学家。
著有《春秋公羊通义》、《大戴礼记注》、《经学卮言》、《诗声类》等。
第70代清孔广陶(1832-1890),广州藏书名家。
藏书处称“三十三万卷书堂”,与伍崇曜“粤雅堂”、潘仕成“海山仙馆”、康有为“万木草堂”,合称“粤省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