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钾离子对气孔开度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教学大纲实验一钾离子对气孔开度的影响(3学时)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的观察验证气孔运动的无机离子吸收学说,通过与钠离子、蒸馏水做对照,观察钾离子对气孔开度的影响。
二、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三、实验内容钾离子对茶树叶片气孔开度的影响。
四、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一)材料:茶树叶片(二)仪器设备:显微镜,温箱,镊子,盖玻片,载玻片,培养皿(三)试剂:0.5% 硝酸钾溶液,0.5% 硝酸钠溶液,蒸馏水五、实验方法与步骤(1)每2人一组。
取三个培养皿编号,分别放入15ml的0.5% 硝酸钾溶液、0.5% 硝酸钠溶液和蒸馏水。
(2)撕茶叶表皮分别放入上述3个培养皿中。
(3)将3个培养皿放入25℃温箱中。
(4)取出培养皿置于人工光照条件下照光0.5h。
(5)分别取出叶表皮放在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气孔的开度。
六、作业1.完成实验报告。
编写人:茶学与生物系洪永聪实验二植物细胞渗透势的测定(3学时)一、实验目的渗透势与植物水分代谢、生长及抗性等有密切关系,因此,在植物的水分生理和抗性生理研究中经常需要测定渗透势。
要求学生通过本实验熟悉植物细胞渗透势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三、实验内容洋葱细胞渗透势的测定。
四、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一)材料:洋葱(二)仪器设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温度计,尖头镊子,刀片,小培养皿,试剂瓶,烧杯,容量瓶,量筒,吸管等(三)药品试剂:蔗糖、0.03%中性红溶液五、实验方法与步骤(1)每2人一组。
取培养皿9套编号,将配制好的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按顺序加入各培养皿。
(2)用镊子博取0.5平方厘米的洋葱表皮,吸去表面水分,放入0.03%中性红溶液中染色5min,吸去表面水分后浸入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30min。
(3)取出切片放在载玻片上,并滴一滴同浓度的蔗糖溶液,盖上盖玻片,于显微镜下观察。
六、作业1.完成实验报告编写人:茶学与生物系洪永聪实验三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理化性质(4学时)一、实验目的学会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的方法;了解叶绿体色素的荧光现象、皂化反应等理化性质。
气孔运动及其影响因素、钙参与ABA 调控气孔运动的信号转导姓名:李希东专业:植物学学号:200808201 日期:09.4.25 成绩:一、实验目的:1. 探明植物激素和外界环境因素对气孔运动的影;2. 证明钙参与ABA对气孔运动的调控;3. 学习剥离表皮的方法和显微镜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气孔是陆生植物与外界环境交换水分和气体的主要通道及调节机构,可通过开闭响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保卫细胞的渗透系统受钾离子调节。
光下,保卫细胞中的叶绿体通过光合磷酸化生成ATP,ATP驱动质膜上K+-H+泵,使保卫细胞能逆浓度梯度从周围表皮细胞吸收钾离子,或从外界溶液中吸收钾离子,从而降低其渗透势,使气孔开放。
植物内源激ABA(脱落酸)、SA(水杨酸)、JA(茉莉酸)等均能够影响气孔的开闭运动。
Ca2+是ABA调节气孔运动信号转导的重要组分之一。
经不同处理后,可用镜检法测量气孔开度,三、实验器皿:实验材料:蚕豆叶片实验试剂:0.4%KNO3、0.4%NaNO3 ;1mmol ABA、1mmol SA、pH6.1的10mmol/L Tris 缓冲液、蒸馏水;100 mmol/L CaCl2溶液、20 mmol/L EGTA。
实验器皿:培养皿、手术刀片、眼科剪、眼科镊、毛笔、载玻片、盖玻片、移液器(1000μL、100μL)、光照培养箱。
四、实验步骤:1. 钾离子对气孔开度的影响1. 将三个培养皿中各放2ml的0.4%KNO3,0.4%NaNO3与蒸馏水(对照)。
2. 在暗处理的同一蚕豆叶上撕表皮若干,分放在上述的三个培养皿中。
3. 将培养皿置于人工光照条件下照光4 h左右,光照强度在40001x左右。
4. 分别在显微镜下(10倍或40倍)观察气孔的开度。
2. ABA和SA等植物激素对气孔关闭的作用1. 取3~4周龄蚕豆幼苗上端刚展开的叶片,光照2~3h,诱导气孔张开。
2. 用pH6.1的10mmol/L Tris缓冲液配制不同浓度的ABA和SA溶液(0、10-4、10-5和10-6mol/L)。
变革植物生理实验教学,培育学生创新能力《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具有实验性强的特点,其实验教学是对理论课教学的验证和扩展,能加深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理论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但是,在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我发现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和活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此,我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不断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通过创新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创造有利于创新思维发挥的教学环境,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所谓的创新意识,就是敢想,富于想象。
培养创新精神需要创设利于创新思维的教学环境,也就是说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1],在这个环境里,学生的思想是自由的,不会因为有不同或奇怪的想法而受到老师的批评甚至责难,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同时老师要对有创新意识的同学给予及时的引导和鼓励,把富于创新的思考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我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在植物生理实验的学习中涌现了许多富有创新的新实验方法和思路,比如:我院生物科学专业05级李华同学成功地改进了“植物呼吸强度简易装置”,这个装置的成功改进最初就源于李华同学富于创新的思考,认为原测定“植物呼吸强度的简易装置”有缺陷,不能直读。
当时他提出了这样一个想法,我敏锐地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有价值的问题,于是及时与他共同探讨,并鼓励和启迪他通过实验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
通过这样的例子,可以看到,教师为学生创设利于创新思维的教学环境,可以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2.扩展阅读,丰富专业知识,为创新思维培养奠定宽厚的基础。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知识的获得是提升创造力品质的重要前提[1]。
2015--植物生理学实验(1) D使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张开。
四、方法步骤1、在三个培养皿中各加入0.5%KNO3。
5%NaNO3及蒸馏水15m1。
2、撕蚕豆叶下表皮若干放入上述三个培养皿中。
3、将培养皿放入25℃温箱中,使溶液温度达到25℃。
4、将培养皿置于光照条件下照光半小时,然后分别在显微镜下观察气孔开度。
五、实验报告根据实验结果,解释钾离子引起气孔张开的机理。
六、思考题钾离子引起气孔张开的原理是什么?实验三希尔反应的观察(离体叶绿体对染料的还原作用)一、原理希尔反应( Hill reaction )是绿色植物的离体叶绿体在光下分解水,放出氧气,同时还原电子受体的反应,它是光合作用反应中的重要现象。
氧化剂 2,6 –二氯酚靛酚是一种蓝色染料,接受电子和 H + 后被还原成无色,可以直接观察颜色的变化,也可用分光光度计对还原量进行精确测定。
二、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一)实验材料菠菜或其他绿色植物新鲜叶片。
(二)试剂0.1 % 2,6 –二氯酚靛酚。
(三)仪器设备研钵,石英砂,小试管,试管架,漏斗,纱布,小烧杯,剪刀。
三、实验步骤取新鲜的菠菜或其他植物叶片 0.5 g ,剪碎后放入研钵中,加少量石英砂,研磨成匀浆。
加 50 mL 蒸馏水,通过 5 ~ 6 层纱布,过滤到小烧杯中,即得到叶绿体粗悬浮液。
取试管两支。
每管中加入叶绿体悬浮液 5 mL , 0.1 % 2,6 –二氯酚靛酚溶液 5 ~ 6 滴,摇匀。
将其中一管置于直射光下,另一管置于暗处,注意日光下的试管液颜色变化。
5 ~ 8 min 后,将置于暗处的试管取出,比较两管溶液颜色变化,并解释原因。
[ 思考题 ]试管中蓝色褪色的原因是什么 ? 与光照有什么关系 ?实验四植物种子生命力的快速测定Ⅱ.染料染色法一、原理有生命力种子胚细胞的原生质膜具有半透性,有选择吸收外界物质的能力,一般染料不能进入细胞内,胚部不染色。
而丧失生命力的种子,其胚部细胞原生质膜丧失了选择吸收能力,染料可自由进入细胞内使胚部染色。
植物生理学实验教案唐为萍韩山师范学院生物系实验一、植物组织(半透膜)渗透现象的观察一、原理:利用半透膜的选择透性,观察不同浓度溶液间的渗透现象。
二、仪器、药品:铁架台、烧杯、长玻璃管、滴管、橡皮筋、1M蔗糖溶液(2000ml)、15%的HCL溶液。
三、材料:浸泡好的蚕豆或直接买鲜鸡蛋等半透膜及自备材料。
四、方法、步骤:1.取浸泡好的蚕豆种子,小心去出子叶;2.将空皮囊用橡皮筋系紧于玻璃管的一端;3.检查不漏气后,用滴管注入1M蔗糖溶液若干于玻璃管中;4.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二者液面平齐;5.过一段时间观察有什么变化?五、结果分析:结果:原因:现象如图:(注:34.23g蔗糖用蒸馏水配成100ml,即为浓度1ml/L)附:植物组织含水量的测定一、原理:植物组织中水遇热可以蒸发成水蒸气,用加热烘干法测定植物组织中的含水量。
二、仪器分析天平、鼓风干燥箱、称量瓶(铝盒)、剪刀(自带)。
三、材料:各种植物的树叶。
(学生自己采集)四、方法步骤:1、在天平上称得铝盒的重量(W1)(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
2、将待测材料——树叶剪碎放入铝盒中盖好,准确称重(W2)。
3、置于烘箱内烘干,烘干后冷却至室温称重(W3)。
(注:新鲜组织先在105℃烘4~6小时杀死细胞组织后,再烘2小时至恒温。
)五、结果分析:树叶的含水量:占鲜重%= W2-W3×100%W2 -W1占干重%= W2-W3 ×100%W3-W1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烘后一定要冷至室温称重。
②将材料置于烘干箱内烘干时,称量瓶(连盖)一起放入,注意在烘箱中打开盖子,再烘干。
③将烘干的材料从烘箱内取出时,一定先盖上盖子,再拿出来。
④烘干时温度、时间调整为105℃,2个小时。
(注:分几组测不同的树叶)实验二、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小液流法)一、原理:当植物细胞或组织放入溶液中时,如果植物的水势小于溶液的水势,则组织吸水而使溶液浓度变大,反之,如果植物的水势大于溶液的水势,则植物失水,溶液浓度变小,若两者水势相等,则二者保持水分交换的动态平衡,溶液浓度不变。
植物⽣理学实验⼀.植物组织⽔势的测定(⼩液流法)【器材与试剂】1.实验仪器试管,移液管,长弯针头,直径0.5cm打孔器,镊⼦。
2.实验试剂 1.00mol/L蔗糖溶液(342.3g/L),10%甲烯蓝(⽤⽔配制)。
3.实验材料菠菜叶⽚【实验步骤】1.⽤1mol/L蔗糖母液配制⼀系列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0.2,0.3,0.4,0.5,0.8mol/L)各10mL,注⼊5⽀编号号的试管中,各管都加上塞⼦,按标号顺序在试管架上排成⼀列,作为对照组。
将原液稀释10倍配10mL吸原液 2 mL 3 mL 4 mL 5 mL 8 mL加⽔ 8 mL 7 mL 6 mL 5 mL 2 mL2.另取5⽀试管或青霉素⼩瓶,对应于对照组各管编号,作为试验组。
然后从对照组的各管中分别取4mL溶液移⼊相同编号的试验组试管或青霉素⼩瓶中,并都加上塞⼦。
3.菠菜洗净,⽤打孔器在叶⽚中部靠近主脉附近打取页原⽚,随机取样,向试验组的每⼀试管或青霉素⼩瓶中放⼊相等数⽬(10⽚)的叶圆⽚,加塞,放置30min,每⼗分钟摇动⼀次,每次30秒钟。
4.⽤点样针头蘸⼀下10%甲烯蓝溶液(如有条件的话,⽤微量移液器吸取1µL)加⼊每⼀试管或青霉素⼩瓶中,。
震荡,此时溶液呈蓝⾊。
5.⽤5⽀⾃制长弯针头,从试验组的各管中⼀次吸取着⾊的液体少许,吸取溶液量应相等,赶⾛溶液中⽓泡,如针头有液珠必须擦⼲,然后伸⼊对照组同样浓度溶液的中部,缓慢从针头尖端横向放出⼀滴蓝⾊溶液,轻轻取出滴管。
6.观察蓝⾊液滴的移动⽅向,如果蓝⾊液滴向上移动,说明⽐重⼩,原组织细胞失⽔,溶液从叶⽚细胞中吸出⽔分⽽被冲淡,密度⽐原来⼩了外液失⽔变浓,⽐重⼤;如果液滴向下移动,则说明叶⽚细胞从溶液中吸了⽔,溶液密度变⼤,外液失⽔变稀,⽐重⼩;如果液滴不动,则说明叶⽚与溶液的⽔分交换平衡,即叶⽚的⽔势与此种浓度的溶液的渗透式相等。
7.记录液温。
⾊滴不动的相应温度。
8.书写实验报告。
实验一钾离子对气孔开度的影响
一原理:
气孔运动与保卫细胞积累K+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Na+也可以替代K+促使气孔开放,但不如K+有效。
保卫细胞质膜上具有光活化H+泵ATP酶不断水解ATP,把H+分泌到细胞壁的同时,把外边的K+等离子转移进入保卫细胞,从而降低细胞水势,保卫细胞吸水促使气孔张开。
二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
1. 实验材料:新鲜蚕豆或菠菜叶片
2. 仪器设备:显微镜,温箱,镊子,剪刀,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
3. 试剂:0.5%KNO3溶液,0.5%NaNO3溶液,蒸馏水
三实验步骤:
1. 取3个培养皿分别作编号,分别放入15ml的0.5%KNO3溶液,0.5%NaNO3溶液,蒸馏水
2. 撕取蚕豆叶片表皮分别放入上述3个培养皿中
3. 将3个培养皿放入25摄氏度温箱中,保温30min
4. 取出培养皿置于人工光照下30min
5. 分别取出叶片表皮放在载玻片上,制作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气孔开度
四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