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孔子
- 格式:ppt
- 大小:79.50 KB
- 文档页数:17
“郑风淫”是朱熹对孔子“郑声淫”的故意误读摘要:“郑风淫”是朱熹《诗集传》对《诗经?郑风》的定性,他不仅将《郑风》中的15篇作品认定为淫诗,而且称其“皆为女惑男之语”,是淫诗之最。
这一认定并不符合作品文本实际。
《诗经?郑风》21篇作品包含了郑人好贤、游乐、恪守礼俗、担忧国事、兄弟友爱、夫妻和睦等各种内容;而表达男欢女爱的所谓“淫诗”仅有8篇,这一比例与其他国风相比,并无特别之处,表现程度也远不及《召南》露骨。
朱熹《四书集注》也明确阐释“郑声”为“郑国之音”、“淫”为“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
他之所以以“淫诗”斥《郑风》,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否定毛序的“美刺”传统,建立自己的诗学体系,因此故意将孔子的“郑声淫”曲解为“郑风淫”,借圣人之言壮自己的声威。
关键词:朱熹;郑声淫;郑风淫;故意歪曲;不合文本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曾说过“郑声淫”,此处之“郑声”主要指郑国的音乐格调,不含《诗经?郑风》作品文本本身。
孔子对包括《郑风》在内的305篇诗歌文本都持肯定态度,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即是。
朱熹则在《诗集传》中提出“郑风淫”一说,与孔子“郑声淫”仅一字之差,其对《诗经》中郑国诗歌作品的态度就完全不一样了。
由于朱熹的崇高学术地位,这一观点对后世的《诗经》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故而,很有澄清的必要。
一、“郑风淫”的提出及影响《郑风》共21篇,被朱熹《诗集传》认定为“淫诗”的就有15篇之多。
朱熹讥讽郑人“几于荡然无复羞愧悔悟之萌”,这在理学盛行的南宋可谓是较为严厉的斥责,似乎《郑风》成了诲淫乱民的洪水猛兽。
朱氏对15首郑诗的具体评价为:1.《将仲子》:“莆田郑氏曰,此淫奔者之辞。
”2.《叔于田》:“或疑此亦民间男女相悦之辞也。
”3.《遵大路》:“淫妇为人所弃,故於其去也,揽其袪而留之曰:‘子无恶我而不留,故旧不可以遽绝也。
’”4.《有女同车》:“此疑亦淫奔之诗。
”5.《山有扶苏》:“淫女戏其所私者。
“克己复礼”的百年误读与思想真谛对孔子“克己复礼”的误读和批判,主要是近代以来的事情,特别是新中国思想界。
人们把孔子讲的“复礼”理解为恢复“周礼”,说孔子是要恢复西周奴隶制度,是妄图复辟奴隶制度的思想家。
中国思想界的大家,如李泽厚、任继愈、杨荣国、匡亚明、蔡尚思等,无不持这样的观点和看法。
这种观点一度在中国思想界盛行,并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影响了国人,成为一种十分流行的定论。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这种看法的前提,是把孔子的“克己复礼”当做了一个政治性命题,归入政治思想的范畴;而这种做法,既不符合孔子原话的语言环境,有断章取义之嫌,又不符合孔子的一贯思想,不符合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
如果我们尊重孔子这句话的真实的语言环境,并能从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出发去判断孔子与“周礼”的关系,那么,毋宁说,孔子则是周礼的颠覆者和叛逆者。
本文的探讨,就是力图对孔子的“克己复礼”作出新的解读,以恢复其“复礼”思想的本来面貌。
一、何谓“克己复礼”?关于“克己复礼”,孔子的原话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里首先要弄清的是,在这段话中,孔子是在谈论一个什么样性质的问题。
很显然,他的“克己复礼”说,是在颜渊问“仁”的情况下提出的,只有“复礼”才能达到“仁”的要求,“复礼”的目的是为了“仁”的实现。
联系到后边的“为仁由己”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对颜渊的教诲,完全是讲的一个道德修养问题,是伦理学范畴的问题,是“修身之学”,而决不是什么政治学范畴的问题,与所谓的恢复周礼的政治理想没有任何关系。
在中国思想史上,一般思想家都是从“修身之学”的角度来理解孔子这段话的。
诸如:又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观夫子之所予,则颜子修身之学可知矣。
孔子十句话被误读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只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更强调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即要不断地温故知新,多加练习。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是简单地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善待,更强调了自己的修养和道德规范。
3. '君子不器':不是说君子没有才能和技艺,而是强调君子应该超越功利和狭隘利益,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4.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是只强调友情的重要性,更强调了开放心态和包容他人的胸怀。
5.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是只强调学习他人的长处,更强调了辨别是非和自我反省的能力。
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是简单地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更强调了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7.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是强调学习和思考的两者必须兼备,更强调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8.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是只强调自己的学识和才华,更强调了关注他人和尊重他人的价值。
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是简单地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更强调了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10.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了共同利益和公共价值,而不是简单地强调个人利益和私人权益。
- 1 -。
论语中被误读的句子以下是 7 条关于论语中被误读的句子及例子:1.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哎呀呀,这句话可被误解大啦!很多人觉得孔子是歧视女性,但其实这里的“女子”和“小人”可不是单纯指所有女性和品德不好的人呀。
举个例子,就好像说“那种爱占小便宜又不讲道理的人和特别爱闹脾气的人真难相处啊”,这里是特定的一些人,可不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哟!孔子他老人家怎么会歧视女性呢,对吧!2. “父母在,不远游”,好多人一看到这句话就觉得是让我们一直守在父母身边。
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呀!比如说,现在有个机会能让你去外地学习特别厉害的技能,然后回来更好地照顾父母,这能不去吗?孔子的原意是要在父母健在时,多关心照顾他们,而不是啥也不干就守着呀!3. “三思而后行”,很多人以为这就是让我们啥事都要想三遍再行动。
不过想一想哈,要是遇到紧急情况,还慢悠悠地想三遍,那不坏事了嘛!就好比着火了,难道还在那想三遍要不要跑呀!孔子其实是告诉我们做事要慎重思考,但也别太磨蹭了呀!4. “三十而立”,总有人觉得就是三十岁要有一番大事业才算立起来了。
哎呀呀,这太片面啦!像有的人三十岁虽然事业一般,但是家庭幸福美满,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这不也是一种“立”嘛!不是只有功成名就才叫立呀,大家说是不是?5. “学而优则仕”,这可不是说学习好了就一定要去当官呀!好比说一个人学习特别好,他去搞科研,去做公益,为社会做贡献,那也是很好的呀!不要看到这句话就觉得只有当官这一条路嘛!6. “吾日三省吾身”,难道就只是每天反省三次吗?不是的呀!就好像你今天做了件事觉得不太对,难道就等晚上再反省呀,可能当下就该想想啦!这是告诉我们要经常自我反思,而不是死板地规定次数呀!7. “君子不器”,很多人误解成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被局限。
浅析佛教对孔子的误读作者:任桂磊来源:《西部学刊》2019年第13期人的任何思维活动、言语活动,都会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融入自己的主观倾向,从而得出或附带有非绝对客观的结论偏差,在集中体现思想存留及交换的著述与阅读活动中,这种偏差会愈发明显,而且以一种多向连续的态势不断向外传播,正如著名文学批评家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所说的“一切阅读皆是误读”。
著者写作时有意无意的偏差,读者阅读时有意无意的误读,后续著述人的偏差,后续读者的误读,在历史长河中接续形成了一条偏离客观真相的认知链条,并不断影响误导着更多的人。
在这种情形下,越来越多的著作被这种扑朔迷离的“历史伪相”催生出来,堆积成暗含历史真相的“伪真资料库”。
但如果在阅读时将著述人的主观意图提前考虑进去,并对“伪真资料”加以辩证地抽丝剥茧,辩证地透过表面现象看内在本质,那么就会发现,包涵诸多偏差和误读的“伪真资料”,本身就暗含客观、暗示正解。
在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儒佛之争就是典型例证,在历史文献中,佛教对孔子歪曲解读得越离谱,越说明孔子地位的难以动摇;两派争论的越激烈就越说明双方融合得越深入。
一、“如来弟子”与“儒童菩萨”在许多佛家经典中,孔子被描写为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此类记载在宋之前的佛经中比比皆是,其中最为有名的当数道安《二教论》中“服法非老第九”引《清净法行经》所载:“佛遣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萨,彼称孔丘,光净菩萨,彼称颜渊,摩诃菩萨,彼称老子。
”除此之外,《广弘明集》卷四载《舍事李老道法诏》中云:“老子、周公、孔子等,虽是如来弟子而化。
”卷十二载明概《决对傅奕废佛法僧事》中“第七决破”载:“故《清净法行经》云:‘儒童菩萨化作孔丘’”。
“第八决破”载:“故《须弥图经》云:‘宝应声菩萨化为伏羲,吉祥菩萨化作女娲,儒童应化作孔丘,迦叶化为李老,妙德讬身开士,能儒诞孕国师。
紧接着,该条又引《涅槃经》说:“所有经书、记论、伎艺、文章皆是佛法,以此而推,三皇、五帝、孔、李、周、庄皆是菩萨化身。
孔子“思无邪”的误读李吉东【摘要】“思无邪”一语出自孔子,是孔子教学生以《诗经》修学应持的态度,在孔门弟子那里不存在理解上问题,中国古代学者如朱熹等人在理解上也没有大的分歧.它可以用孔子的另外一句话“克己复礼”来解释,二者都是孔子教学大纲“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灵活运用与表述.但是在近现代学术上,却成为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这是由于东西方治学之差异造成的,是在西方学术话语系统之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严重误读.【期刊名称】《枣庄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6)001【总页数】6页(P28-33)【关键词】“思无邪”;克己复礼;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作者】李吉东【作者单位】枣庄学院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山东枣庄2771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2引言“思无邪”一语出自《论语·为政》,是孔子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从现代学术的角度来看,它涉及《论语》、孔子和《诗经》,因而,“思无邪”是现代学术史上关于孔子研究、《论语》研究,同时也是《诗经》学史上的一个问题。
在上博简出来之后,则与“孔子诗论”联系在一起,又成为孔子诗论、或者说是孔子诗学的问题了。
从现存的文献来看,最先讲解这句话的是东汉经学家包咸,他注《论语》遇到孔子的这一句话时说:“‘蔽’,犹‘当’也。
‘思无邪’,归于正也。
”在包咸看来这并不是一个问题,但既然作注,又不可以不解,所以只用一语带过即可。
到了西晋之时,卫瓘解释说:“不曰思正,而曰思无邪,明正无所思邪也,邪去则合于正也。
”邪去则合于正,也就是邪去则“归于正”的意思,二人所解相同,但卫瓘所解较为明白,按他的意思即是思之邪去则归于正。
唐代孔颖达《论语正义》又曰:“此言为政之道在于去邪归正,故举《诗》要当一句以言之,……《诗》虽有三百篇之多,可举一句当尽其理也。
‘曰思无邪’者,此《诗》之一言,《鲁颂·駉篇》文也。
……止僻防邪,大抵皆归于正,故此一句可以当之也。
鲍鹏山,男,1963年3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市。
民革成员。
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申请支边,至青海教育学院(即今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
现为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潜心研究先秦诸子数十年,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研究,出版《寂寞圣哲》、《论语新读》、《天纵圣贤》、《彀中英雄》、《绝地生灵》、《先秦诸子十二讲》、《说孔子》、《中国文学史品读》等十余部著作。
被误解的孔子之一孔子是个官迷吗曾经一次接受一个年轻记者采访,记者突然说了一句话:“我们大家都知道,孔子就是一个官迷。
”我愤怒而愕然。
愕然的是,她如此年轻,怎么会有这样的观点;愤怒的是,她怎么用这样鄙夷不屑的口吻来和我谈孔子。
稍微冷静一下后,我直视她的眼睛,告诉她:你一句话有两个错误,知道吗?现在是她愕然了。
我告诉她:你说“我们大家都知道”,这是双重的强加于人。
首先,你强加给我们一个所谓的“事实”:“孔子是一个官迷”。
其次,你还拉来大家一起做你的附议,也就是说,你不仅自己认为“孔子是一个官迷”,而且你还认定所有人都这样认为,从而造成一种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的效果:“孔子是一个官迷”于是成了一个人人承认并皆知的事实。
那么,我告诉你:第一,也许你这么认为,但并不是“我们大家都”这么认为,比如,我就不这么认为。
第二,“孔子是一个官迷”不是事实。
事实是什么呢?首先,“我们”——从司马迁到今天的诸多孔子研究者——都知道孔子大约在20岁时就已经开始“仕”——也就是做官了。
那一年孔子生子,鲁昭公给他送了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
联系到三年前孔子赴季氏家宴被阳货赶出,我们说,孔子的“士”的身份随着这条鲤鱼被送回来了。
还不仅如此。
鲁昭公这样的抬举,表明这个20岁的年轻人出类拔萃,被上层社会认可。
所以,接下来,顺理成章地,他就去季氏家里做家臣了。
家臣就是官啊。
因为,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这个“家”,不是我们今天的人人有家的家,而是指一个世袭了很多特权和政治地位的“家族”,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就是“官府”,季氏当时是执政,他的“家”,就相当于鲁国的“政务院”,阳货这样的首席家臣,实际上就是“政务院办公厅主任”。
被读书所误和所害的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一、前言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有些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因为被后人所误解和曲解,从而给他们带来了不公正的评价和伤害。
这些误解往往源于历史传记、文学作品中的夸张和刻意渲染,也有可能是因为后人对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的认识水平不够,导致对其言行和行为的理解不当。
为了更加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我们有必要对这些误解和伤害进行澄清和修复。
二、历史人物的误解和伤害1. 孔子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家,他对我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由于历史文献的局限性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孔子在后世被误解为保守、僵化的代表人物,甚至被指责为狭隘、排外的思想家。
这种误解和伤害导致了对孔子思想的扭曲和对其形象的贬低,不利于对孔子思想的深入理解和传承。
2. 屈原屈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歌作品被后人视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然而,由于一些历史文献的片面性和后人对其诗歌作品的误读,屈原在后世被误解为一个悲观、消极的形象。
这种误解给屈原的形象造成了伤害,也影响了后人对其诗歌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3. 奥古斯都大帝奥古斯都大帝是罗马帝国的一位伟大统治者,他在位期间实现了罗马帝国的繁荣和稳定。
然而,由于一些历史传记对奥古斯都大帝的评价存在偏颇,使得后世对他的形象产生了误解和伤害。
在某些文学作品中,奥古斯都大帝被描述为一个冷酷、残暴的暴君,这种形象与历史事实并不相符,给了他不当的评价和伤害。
三、文学形象的误解和伤害1. 西施西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美女,她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被塑造成了一个有着千娇百媚的形象。
然而,由于文学作品的夸张和想象,西施在后世的形象被误解为一个贪婪、阴险的女人。
这种误解给西施的形象带来了不公正的评价和伤害,也影响了人们对她的真实形象的理解。
2. 哥白尼哥白尼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他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对后世的天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由于宗教的影响和对哥白尼理论的误读,他在后世被误解为一个异端、背教的形象。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其言行被后人整理成《论语》一书,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然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孔子的文言文被误译的现象屡见不鲜。
以下举几例以供参考。
一、误译“仁者爱人”原文:《论语·颜渊》曰:“仁者爱人。
”误译一:仁者爱人类。
误译二:仁者爱所有人。
正确翻译:有仁德的人爱人。
解析:这里的“人”并非指整个人类,而是指具体的人。
孔子强调的是仁者对人的关爱,而非对整个人类的关爱。
二、误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文:《论语·颜渊》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误译:自己不想要的,不要给别人。
正确翻译: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解析:这里的“不欲”和“不喜欢”是同义词,表示个人主观的感受。
孔子主张以己度人,推己及人,关爱他人。
三、误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原文:《论语·学而》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误译:学习并且经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正确翻译:学习了知识并且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解析:这里的“时习”指的是按时复习,而非经常复习。
孔子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及时巩固。
四、误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原文:《论语·颜渊》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误译:君子很坦荡,小人总是忧愁。
正确翻译:君子心胸开阔,小人总是忧虑。
解析:这里的“坦荡荡”和“长戚戚”分别表示君子和小人的心态。
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则心胸狭窄。
五、误译“三人行,必有我师”原文:《论语·述而》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误译:三个人一起走,一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正确翻译: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解析:这里的“三人”并非指具体的三个人,而是泛指多个人。
孔子认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可以从他人身上学到东西。
总之,在翻译孔子文言文时,我们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含义,避免误译。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被人曲解的孔子十大名言「今天是孔子诞辰2566周年的纪念日。
关于孔子,他曾经被长期地供于神坛,也曾经被当作是反面教材。
在人们可以正视他的今天,他也终于以一个智者、令人尊敬的长者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
不管你承不承认,他的思想、他的价值观体系对于整个民族来说,早已深入骨髓、根深蒂固,可以修正但不容抹杀。
今日,我们便一起回顾下,那些年被曲解的孔夫子。
一、言必信,行必果现常被后人当作美德来肯定、赞扬,可这个典故最早的意思却不怎么样。
《论语·子路第十三》中,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一流人才”,孔子认为第一等人才是“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外交人才);第二等是“宗族称孝、乡党称弟”(道德楷模);而“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则是“硁硁然小人哉”(是个认死理的低档人物),但“抑亦可以为次”(也还是可以算再次一等的人才)。
当然比起被孔子鄙薄为“斗宵之人”(器量浅薄的废物)的“今之从政者”,那还是强很多的。
二、三思而后行我们常常用这句话劝别人或自己凡事要仔细斟酌。
其实孔子恰好是不赞成这样做的。
《论语·公冶长》中,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说:再,斯可矣。
就是说,考虑两次就行了,不必太谨慎。
三、以德报怨以德报怨乍听确实符合仁者爱人的思想,但事实上呢?原文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应用公正的、率直的、磊落的人格,正确面对有过失的和行为不端的人。
而不是姑息养奸,纵容犯罪。
四、愚不可及现多为愚蠢之意,但原意却是装傻充愣的意思。
语出《论语·公冶长第五》:“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武子在政治开明时则发挥才智,君主昏庸时则装傻充愣等待时机。
孔子是称赞宁武子处世有方,这种“愚智”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五、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让孔子背上了歧视女性的骂名,事实上,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卫国国君邀请孔子去卫国,而孔子发现卫灵公和他夫人南子的目的却是以此抬高身望,公开炫耀,便愤而离去。
涨姿势!原来孔子的这10句话,你都理解错了一直以来,孔子的很多名言因名气过盛、解读过多而常为人误解,甚至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然而这些名言的真相却会让你大吃一惊。
1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几个男人能说出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小史表示,这句话并非歧视女性,孔子也并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
真相: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理解“小人”这个概念,《论语》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现了二十四次“小人”,这些“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
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所以,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讲述的是相处之道,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
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怨恨。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又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譬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这里的“为”是动词,句意为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而并非讨伐人类的趋利性。
2以德报怨误解:这句话出自出自《论语·宪问》,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孔老先生是极力反对打完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感化做法的。
真相:《论语》里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咋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电影《孔子》对孔子的误读《民生直通车》王春雷无论题材还是导演、演员都让我对《孔子》这部电影充满期待,但看完之后,有几分失望。
这是部电影,电影的本质是娱乐,因此对部分内容进行一定的艺术想象和创作无可厚非,不必完全拘泥于历史真实,但如果这种想象和创作误读甚至篡改了历史原貌就不能让人原谅了,更何况《孔子》是高举“史诗电影”的招牌。
且不说电影中孔子的儿子“孔鲤”的“鲤”错写成“锂”的技术层面问题,更重要的是电影中存在两处对孔子的严重误读。
影片进行到大约一半,孔子被排挤出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后,孔子问弟子颜回:“我究竟哪里错了?”言下之意,为什么我在鲁国的改革进行不下去?为什么我的主张得不到认同?颜回答道:“夫子错在不该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鲁君一个人身上。
”又说道:“夫子曾经教导我们,如果外部世界不能改变就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
”本人认为后一句是对孔子的极大误读。
孔子最大的人格魅力恰恰在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是个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是责任的承担者,时代的引领者,理想主义者是真的猛士,他们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理想主义者先天带有悲剧色彩,他们值得尊重,令人敬仰。
孔子说:“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孔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孔子不是一个轻易妥协于外部压力的人,不是一个随遇而安,逢迎骑墙的投机主义者,孔子怎么可能遭遇挫折就改变内心,改变初衷,放弃人生理想呢?若真如此,他大可不必颠沛流离,四处碰壁,大可不必“累累若丧家之犬”。
论语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得爬不起来。
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途末路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穷途末路的时候也坚守节操,坚持理想,小人便会动摇原则,胡作非为。
”(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由此可见,孔子怎么可能因为境地的不如意就轻易改变自己内心,放弃自己的理想呢?第二处误读,“子见南子”一节,影片中南子问孔子:夫子可否留在卫国,我们可常见面?孔子不答应,南子问原因,孔子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好德如好色“的人。
被误读的经典在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名著和名人名言中,有一些话被人刻意或无知地曲解,背离了话语者本身的意旨与初衷,迷惑了天下万千受众……笔者试着列举几例:一、一直被误读的经典诗词很多古典诗词,已成为公众耳熟能详的语句,人们往往能脱口而出,掰开揉碎地解释,几乎到了约定俗成的地步。
其实,随着现代生活远离古代社会,诸多常识性的文字也日渐生疏,难免后世生吞活剥,以讹传讹。
仅举五个手边的例子,便可见一斑。
(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床,不是卧榻的意思;而作“井栏”解。
《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
李白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现在的湖北安陆。
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
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
”。
《古乐府·淮南王篇》:“后栏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 床”也就是这种意思。
在李白另一首《长干行》中,有四句:“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看来也是绕着“井床”嬉戏了。
在冷落的秋夜,诗人看到井栏处洒落的月光,望着天上明月,满怀思乡之情。
由井而及乡思,背井(故里)离乡嘛。
何况,在唐代,人睡的一般叫“榻”,很少叫“床”,如王勃《滕王阁序》:“徐孺下陈蕃之榻”。
(二)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船,不是船只;而是“衣襟”的意思。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了当时八位著名的诗人,其中一段专门写李白的醉态。
据说,唐玄宗想亲自召见,李白先生仍然保持一副牛哄哄的高人派头儿。
所谓“不上船”,并非不登龙舟;而是敞开衣襟,连扣子都不系。
《康熙字典》里明确记载:“衣领曰船”,“或言衣襟为船”。
(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不是云霞的意思;而是指“零散的飞蛾”。
这个句子,出自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要了解王勃此序的意义,当时当地的风物不可不晓。
对此,宋代吴曾在其《能改斋漫录·辨霞鹜》中说:“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
第一篇:孔子《论语》悟读,误读?孔子《论语》误读?悟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和“乐”在这里和现代文不同,都是通假字,“说”“乐”都通“悦”。
据说二者字义还有差别,“说”指的是内心的愉悦和满足,而“乐”是表现在外的快乐、喜悦。
古人写错字也太离谱了,错得还十分有理。
三个句子构成的排比句,能没有递进的意思吗?第一句讲学习之道,第二句讲求学之道,第三句讲的是为学之道。
学习到的知识寻找时机去使用,在运用中获得提升和更深的理解,这种愉悦和满足是渐次获得的,有一个积累的过程,那一份快乐是淡而弥久。
朋友从远方来,应该不是为了享受你的招待,而是为了与你共同探讨学习,在交流的碰撞中彼此收获,那种快乐自然要发自内心,溢于言表。
越是远方的朋友,学习背景不同,受到的同一种文化的影响不同,在思维上应该能发生更多的碰撞,产生更多思维的火花,所以朋友还是远方的好啊。
做学问,总是会有学问上的意见相左,或者理论分歧,不因为这种分歧而厌恨、生气,孔子已经能达到有容乃大的境界,这样的人当然是君子,有德行的人,伟大的人。
学习有三种途径吧:实践-学而时习,交流-有朋自远方来,包容-人不知而不愠。
快乐和平静的态度更是学习必不可少的积极情绪。
第二篇:读《论语》悟读后感读《论语》悟淮三小彭洋孔子、老子是伟大的,《论语》、《道德经》是伟大的,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人类历史与世界各国共同的宝贵财富。
一讲到《论语》,一讲到孔子,就如同讲到《道德径》,讲到老子一样,内心不但充满着崇敬,高尚与豁然开朗之感,而且沸腾着亲切、自豪与活力无穷之情。
别说中国人,看外国人怎么讲吧!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认为,孔子讲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思想,是超过基督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
在1988年1月巴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聚会上,瑞典的汉内斯·阿尔夫就讲过:“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