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桃花扇_中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168.53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九年第二卷第六期︵总第八期

《桃花扇》中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

岳利梅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晋城048026)

《桃花扇》是继《鸣凤记》和《清忠谱》之后又一

部演绎明代历史的历史剧。有人甚至说它“记录”

了南明弘光朝一代覆亡的悲剧历史,写的是有根

有据的历史。应该说,整个剧中所展现的人与事,

基本上是“实人实事,有根有据”。但是作为一部成

功的剧作,仅有对历史的真实再现是不足以让它

流传千古的,更重要的是剧作的艺术性以及它的

思想高度。那么孔尚任是如何在以历史为基础的

情况下又具备了那样高的艺术成就呢?我想这和

他能成功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是分不

开的。

一、当年真如戏

孔尚任之所以选择了南明弘光王朝灭亡的这

一段历史为题材,与这段历史的戏剧性、传奇性有

很大的关系,也与作者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是历史背景的复杂性。公元1644年,在

中国干支纪年中为甲申年。这一年的历史上充满

了风云突变、波涛叠起的重大事件,阶级搏斗和民

族征战都达到高潮,又搅合在一起,在中华大地上

演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惊心动魄的活剧。拿纪年

来说,在明朝是崇祯十七年,清朝是顺治元年,大

顺政权是永昌元年。三种纪年代表着三个互相敌

对的政权,从此开始了逐鹿中原的斗争。

甲申三月十九日,大顺军攻克北京,明朝崇祯

皇帝朱由检自缢身死,当天大顺皇帝李自成进入

北京,标志着明朝的覆亡。以崇祯帝为首的明中央

朝廷葬身于农民起义的烈火中,并不意味着明朝

统治的全面结束。当时,明朝残余势力盘据的地方

还很大。除了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军正处于进军四川

途中以外,江淮以南的半壁江山仍然在明朝委任的

各级官员统治之下,他们自居正统,继续奉行崇祯

年号,南明的历史也从北廷的覆灭开始了。《桃花

扇》的故事就是在这样动荡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其次是男女主人公的传奇性。李香君,又名李

香,为秣陵教坊名妓。侯方域,复社领袖,在南京期

间与复社同仁评议朝政,参与攻击阮大铖的活动。

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辟疆合称明复社四公子,又与

魏禧、汪琬合称清初文章三大家,才华横溢。一个是

风流倜傥的翩翩少年,一个是娇柔多情、蕙质兰心

的青楼玉女。由于侯方域的身份,使二人的感情与

政治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三是孔尚任个人的经历。孔尚任在淮扬的三

年中,广泛结交当地名士,其中不少是前朝遗老,如

黄云、许承钦、邓汉仪、冒襄等。身在这些知情人身

边,听他们有声有色的讲述,触动了他创作的欲望。

最引他注意的是冒襄,他是明末南京四公子之一,

揭发阮大铖的《留都防乱揭帖》的署名人,对侯方

域、李香君非常熟悉。一次冒襄不顾80高龄、百里

路途,从如皋到孔尚任的住所兴化,“同住三十日”,

应当是非常详细地讲述了南明弘光小朝廷的兴亡

之事。下河衙门解散后,孔尚任待命扬州,乘机去南

京游览,在秦淮河船上听人讲明末旧事,看了已经

残破的明故宫,到栖霞山访问了隐居的身历北京甲

申之变和南京弘光败局的张怡,也就是写进了《桃

花扇》中的历史见证人张瑶星道士。这无疑是一次

有意识的创作访问。孔尚任到淮扬治河,没有做出

收稿日期:2009-07-23

作者简介:岳利梅(1980-),女,山西泽州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摘要:《桃花扇》的故事情节以史为据,但作者孔尚任并不是单纯记录历史,而是把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完美结合:当年真如戏,今日戏如真,以史鉴今,使这部剧作成为历史剧的典范,明清传奇的杰作。

关键词:历史剧;真实;虚构

中图分类号:I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078(2009)

06-0082-03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九年第二卷第六期︵总第八期︶

什么业绩,却成了《桃花扇》创作的机缘,并为其日后的创作做了极其充分的准备。

当年历史的复杂和丰富,又得以使作者在面向历史,从历史出发,力图忠实地再现客观历史的同时,表现出了戏剧独特的美学特征。所以这段真如戏的历史被孔尚任成功地搬到了舞台之上。

二、今日戏如真

《桃花扇》前专列了《桃花扇考据》一篇,指明剧中情事之依据。但这并不是说

《桃花扇》就是写历史的。虽然说南明弘光王朝这一历史是适合作家描写兴亡之感的,但是只要有一丝一毫的不适合,作者就要对这些事件进行加工改造。历史剧艺术成就的大小,与所写事件真实性的程度不成正比。历史剧成就的高下,

不取决于已经发生过的历史,而是取决于作家在这段历史的躯壳中装入多少作家所处时代的当代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优秀的历史剧,都是借古人古事衍述作家所处时代的当代戏。

《桃花扇》“真实”再现历史并不是完全符合作品的实际。它所写内容与史实的关系,就其大者而言,有四点不合:

一是更动主要事件的发生时间。《桃花扇》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离合之情既是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李香君之事,其事本在崇祯己卯(1639

)、庚辰(1640)间,与甲申(1644)之变相隔相当一段时间,作者却有意改在癸未(1643)至乙酉(1645)之间,用抒兴亡之感。二是改变了主要人物的结局。按诸史实,侯方域入清后曾于顺治八年出山应试,中乡试副榜,剧中改为保持民族气节,与李香君双双出家入道;史可法、杨龙友都是力战抗清,兵败被擒,不屈而死的。剧中改为史可法沉江自尽,杨龙友弃友逃生等等。

三是人物事件移花接木,张冠李戴。为阮大铖说合纳交侯方域的本是王将军,剧本改为杨龙友;向史可法建福王“三大罪五不可立”之说者,事本吕大器等“七不可立”之说,而剧中则移归侯方域。

四是无中生有凭空结撰。刻划香君形象的重头戏“却奁”“守楼”“寄扇”“骂筵”等出,历来被选

家重视,然而却于史无征。

[1]

虽然有以上四个方面的改变,仍能让剧中亲历其事的老赞礼叹曰:“今日戏如真”,这不得不归功于作者成功的艺术再现。

虽然作者选取的这段历史已是达到“真如戏”的地步,但它本身并不是戏剧。戏剧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搬上舞台演出,要受到种种限制,为了使历史和戏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作者必须主观的去取舍一些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戏剧所要的效果。

孔尚任对侯、李感情发生时间的改变,才得以将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离合之情与显示弘光王朝的兴亡之迹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做到了将整部作品的外在真实、

历史真实和内在真实、艺术真实的结合。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结合,本是明末南京清流文人的一件风流韵事,又是复社和阉党余孽斗争的一个小插曲。作者以此事作为戏剧的开端,既表现出复社文人的作风和争门户的意气,又使全剧从一开始便将儿女之情与兴亡之迹紧紧结合在了一

起。侯、

李两个人物的特殊身份使得他们的离合之情时刻反映着时局的变化,弘光朝廷覆灭后,侯李二人重聚,双双入道,表现的是二人儿女私情的幻灭,而促使二人割断花月情肠的又是国家的灭亡。弘光王朝的兴亡始末就这样被集中地、艺术地再现了出来。

戏剧本身就给了观众一些想象的空间,他们首先重视的是剧中的故事情节,虽是真人真事的历史剧,人们又十分熟悉,但在舞台上为了表演的需要,对于不影响艺术真实,反而是为了更真切地去表现历史的改编,观众是可以接受的。

欣赏主体(观众或读者)之于审美对象之间的认同,除了遵循必要的外在历史表象制约,究其实,主要是对审美对象的一种心理上、情感上的认同。这种心理上、情感上的认同,就是艺术所要求的历史真实感或假定性的历史真实。

《桃花扇》剧中塑造了几个十分成功的社会下层人物形象:李香君、艺人柳敬亭、苏昆生等。从当时的等级贵贱观念来说,他们属于为衣冠中人所不齿的倡优、贱流。在剧中却是最高尚的人。李香君毅然却奁,使阮大铖卑劣的用心落空,孤身处在昏君、权奸的淫威下,誓不屈节,感于怒斥权奸害民误国。这些虽是于史无征,却也不是空穴来风。侯方域曾著《李姬传》,其中再现了风尘女子李香识大义、辩是非的品德和节操。当时青楼中的名妓们多于名士交往,尤其是复社名士。“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这句话中可以透露出当时社会中对东林党人及复社文人的推崇程度。具有正义感的李香君对阉党余孽阮大铖等人的过激态度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