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献给守林人的女儿》
- 格式:docx
- 大小:12.10 KB
- 文档页数:2
《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意境,体会诗歌的美感。
3. 引导学生理解守林人的辛勤付出和女儿的无私奉献,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4. 通过对诗歌的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故事情节概括:让学生概述《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
3. 诗歌意境分析: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意象,如森林、守林人、女儿等,体会诗歌的美感。
4. 主题讨论:让学生探讨诗歌中表达的感恩、奉献、守护等主题,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的故事情节,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美感,以及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实例分析法:以诗歌中的具体意象为例,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故事情节概括:让学生概述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
4. 诗歌意境分析: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意象,如森林、守林人、女儿等,体会诗歌的美感。
5. 主题讨论:让学生探讨诗歌中表达的感恩、奉献、守护等主题,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6. 总结课堂: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美感和主题思想。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中感恩、奉献、守护等主题的理解和体会。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引导学生比较《献给守林人的女儿》与其他描写守林人生活的文学作品,分析不同作品的表现手法和主题思想。
课文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课文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读后感今天我读了《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这篇课文深受启发。
课文讲的是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当她十八岁时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这个大城市。
这天,姑父带她参加公园举行的露天演唱会。
菩提树的彩灯,庄严华丽的舞台,交响乐的美妙旋律,她陶醉了。
忽然报幕人再向台下人报告:“下一个节目是音乐大师爱德华。
葛利格的得意作品:《献给守林人的女儿——当她满十八岁的时候》。
”她听到了森林的喧哗,大海的咆哮,小鸟的歌唱,牧童的笛声······这一切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啊!她明白了,她想起十年前的一件事情,那时,她还是个八岁的小女孩,秋天,她提着篮子到森林里捡枞果在林间小道她遇到散步的高个儿先生。
他头发斑白,非常和气。
他们愉快地交谈起来,她告诉他今天是她的生日,还告诉了他许多关于她的事,高个儿先生送她回家,先生微笑地说:“今天是你的生日,我什么也没有,我一定要送,但不是现在。
达格妮听完后,从音乐的旋律中听到了大音乐家对她的祝福:你是黎明的曙光,愿幸福陪伴着你。
这个课文给我们的启发是:做什么事都要信守承诺。
课文《触摸春天》教学反思花的勇气课文读后感挑山工课文读后感篇一:刘胡兰读后感一个个革命烈士其实仿佛就像一块雨石花,静静地,深深地躺在泥土之中,铺起一条五彩的路,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欢乐。
而在其中,有一颗小小的雨花石,她让我感动,让我震撼,她就是刘胡兰。
刘胡兰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农家庭。
刘胡兰十岁就加入了儿童团,1945年5月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国预备党员,并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土改运动。
1946年,国名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刘胡兰主动要求要留下来坚持斗争。
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们。
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被抓,刘胡兰在威逼利用面前不为所动,牺牲在敌人的铡刀下。
《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的故事情节,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 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优美的文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讨论和思考,让学生理解作品传达的环保主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主人公形象特点的分析,作品优美的文字欣赏。
2.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传达的环保主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形象特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作品的环保主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优美文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献给守林人的女儿》原文。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守林人的工作及其对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环保主题。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献给守林人的女儿》原文,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形象特点。
3. 文本欣赏: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优美文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讨论作品的环保主题,让学生谈谈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环保。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环保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从现在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可以是心得体会或者环保建议。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守林人的工作对于生态环境的贡献,以及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如何做到环保。
2. 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研究,寻找更多关于环保的资料,了解我国环保政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七、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主人公形象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在文本欣赏方面的进步,以及对环保主题的认知和参与度。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思考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的教案第一章:简介【教学目标】1. 让学牛了解和掌握《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的故事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牛对阅读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故事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主题。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是否有过送礼物给别人的经历,礼物背后有什么寓意。
2. 简介故事背景:介绍守林人的工作及女儿的情况。
3.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4. 讨论: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主题。
【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讲述故事内容及自己的感悟。
第二章:词汇学习【教学目标】1. 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
2. 培养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
2. 词汇的运用练习。
【教学步骤】1. 学生自读课文,标记出生词。
2. 教师讲解生词,让学生理解并记忆。
3. 词汇运用练习:学生用所学生词造句。
【作业】1. 学生回家后,用所学生词编写句子,家长签字确认。
第三章:语法学习【教学目标】1. 学生掌握课文中使用的语法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表达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中的语法知识。
2. 语法运用练习。
【教学步骤】1.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使用的语法知识。
2. 教师讲解语法知识,让学生理解并记忆。
3. 语法运用练习:学生用所学语法知识进行表达。
【作业】1. 学生回家后,用所学语法知识编写句子,家长签字确认。
第四章:阅读理解【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理解题目。
2. 阅读理解技巧的讲解与应用。
【教学步骤】1.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阅读理解题目。
2. 教师讲解阅读理解题目,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题技巧。
3. 学生完成阅读理解题目,检验学习效果。
【作业】1. 学生回家后,完成类似的阅读理解题目,家长签字确认。
《献给守林人的女儿》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献给守林人的女儿》是西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美好心灵、美好情感”是这四篇课文中共同流淌的旋律。
几篇课文从精读、批读到略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读写训练的重点是“阅读课文,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
”《献给守林人的女儿》是这一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在本单元落实训练重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文记叙了挪威音乐大师爱德华·格里格,十年前他答应送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一件很好的礼物,十年后他用奇妙的方式将礼物送给了达格妮,使达格妮感到无比激动和幸福的故事,热情讴歌了爱德华·格里格信守诺言,热爱生活的美德。
作者运用插叙的方法,将现实与回忆交错描写,使整篇文章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二、教学目标第一课时教师已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初步疏理课文,了解全文基本内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课标要求,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2、创造性地运用文本,完成语言训练;3、在品文析句中,感受大音乐家信守诺言的崇高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及达格妮的心理变化为教学重点,理解“你是黎明的曙光,愿幸福陪伴着你”这句话的含义。
四、说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语言的感知能力,对文字的感知能够感性与理性共重,因而,本节课我依据学情,找准切入点,以学定教。
五、教法学法教法:1、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
2、精选训练点,激励学生有效地实践语言。
3、感情朗读法。
学法:依据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以下学法:读、悟、画、练,学生在读中感悟,并借助文本,进行语言训练。
六、说教学过程本课时共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一)激情导入,整体感知(二)品读赏析,语用训练(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七、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整体感知1、同学们,礼物是漂亮的项链,礼物是精美的书夹,礼物还是一曲奇妙的旋律,今天,我们再次去分享音乐大师格里格送给达格妮的礼物,板题:《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请同学们回顾: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一环节一开始我用一句过渡句“文中葛利格送给达格尼的礼物是普通的吗?”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献给守林人的女儿教案设计献给守林人的女儿教案设计教材简析:《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挪威音乐大师爱德华.葛利格信守诺言的故事,十年前他答应送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一件很好的礼物,十年后他用奇妙的方式将礼物送给了达格妮,使达格妮感到无比激动和幸福。
这篇课文的内容离学生较远,全文的内容简短,但读懂它还是较难的。
因此,我把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围绕诚信为主题,重在体验上,全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以一种师生共同走进达格妮内心的过程,就是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运用语言的过程。
就是学生对诚信步步加深理解的过程教学目标:A类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并运用.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语、句子体会中心,理清文章脉络。
B类3.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文中心灵的美,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5.学习文章插叙的写作手法.C类 6.你想对爱德华说些什么?收集成信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预习作业: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词。
第三板块——理清文章脉络7.标出自然段,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
(谁干什么) 小组交流,选代表回答8.本文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有什么好处? 插叙,恰当的运用插叙,可以补充人物和事件,是文章内容丰富充实,结构曲折有致。
第四板块——细读课文,体会情感8.轻声读课文,画出感动你的地方,并仔细读一读。
边读边找,小组交流9.有感情朗读课文,深入体会课文中蕴含的美。
第五板块——延伸你想对爱德华说些什么?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舞钢市第六小学蔡小丽。
小学语文课文《献给守林人的女儿》
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梳着金色的长辫,淡绿色的眼睛闪着美丽的光芒。
当她18岁的时候,第一次离开家乡的大森林来到这个城市。
今天,姑父带她参加一个在公园举行的露天音乐会。
菩提树上的彩灯,庄严华丽的舞台,交响乐的美妙旋律,使她陶醉了。
忽然,她坐直了身子,睁大了眼睛,她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因为,台上的报幕人分明在向观众报告:"下一个节目是音乐大师爱德华·葛利格的得意作品:《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当她年满18岁的时候》。
";
"是给我的吗?这是怎么回事?这么伟大的音乐家怎么会将一支乐曲献给我呢?";由于激动,她起初无法静听音乐。
可音乐的旋律是那样的美,她不由自主地沉浸到乐曲中去。
她听到了森林的喧哗,大海的咆哮,小鸟的歌唱,牧童的笛声这一切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啊,她明白了,她想起了10年前的一件事
那时,她还是个8岁的小姑娘。
秋天,她提着篮子到森林中去捡枞果。
在铺满金色落叶的林间小道上,她遇到了一个正在散步的高个儿先生。
他头发斑白,非常和气。
他们愉快地交谈起来。
她告诉他今天是她的生日,还告诉他许多关于她爷爷、守林人小屋、玻璃帆船和洋娃娃的事。
最后,高个儿先生帮她提着装满了野果的篮子,送她回家。
先生微笑着说:"咳,真糟,今天是你的生日,可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
我口袋里连一根丝带也没有,更不要说会唱歌的洋娃娃";
达格妮打断他的话说:"谢谢您。
今天我很快乐,我不要您再送什么礼物了。
";
"我一定要送的,但不是现在。
";高个儿先生神秘地眨眨眼,微笑着说。
现在,她知道了,那个曾提着枞果篮子送她回家的人就是富有魔力的大音乐家爱德华·葛利格。
他信守了10年前的诺言,而且用这样奇妙的方式来传送这份礼物--他的乐曲会传遍四方,也就将礼物送给了她!这是最好的礼物,是比华美的衣服、漂亮的项链更珍贵的礼物。
音乐在空中流淌,达格妮仿佛又看到了她的森林,她的高山。
她仿佛听到了玻璃船在水中掀起波浪的声音,听到了百合花在风中摇动着愉快的小铃铛,还有儿时游戏时的欢笑
达格妮听完乐曲,眼泪流满了双颊。
她竭力抑制住呜咽,把脸埋在双手里。
她从音乐的旋律里听到了音乐家对她的祝福:你是黎明的曙光,愿幸福陪伴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