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混凝理论(第二讲)
- 格式:pdf
- 大小:1.47 MB
- 文档页数:44
混凝土构造设计原理其次章课件.ppt1、第2章混凝土构造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浙江农林高校暨阳学院土木工程教研室杨锦组成构造主要材料:水泥、水、砂、石混凝土:一般混凝土是由水泥、石子和砂用水经搅拌、养护和硬化后形成的一种复合材料。
2.1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2.1.1单轴向应力状态下混凝土强度1.立方体抗压强度fcu,k〔强度等级〕标准尺寸:150mm×150mm×150mm养护条件:20℃±3℃,湿度≥90%;28d试验方法:恒定的加载速度,垫板不涂润滑剂强度保证率:95%承压板试块摩擦力不涂润滑剂涂润滑剂立方体抗压强度是区分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指标,我国标准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有:C15,C20,C25,C302、,C35,C40,C45C50,C55,C60,C65,C70,C75,C80表示混凝土Concrete 立方体抗压强度30MPa≤fcu,k0.8fc,徐变急剧增长,造成混凝土破坏加荷时混凝土的龄期,越早,徐变越大水泥用量越多,水灰比越大,徐变越大骨料越硬,徐变越小.养护条件:温度高,湿度大,水泥水化作用充分徐变越小。
徐变对混凝土构造的影响PAsPAs s1c1P s2As s2P拆去,钢筋受压混凝土受拉,可能会引起混凝土开裂徐变:s ,c使构件变形增大;在轴压构件中,使钢筋应力增加,混凝土应力减小〔引起应力重分布〕;在预应力构件中,使预应力发生损失。
〔3、3〕收缩定义:混凝土在空气中结硬时体积减小的现象。
特点:早期快,收缩值随着时间而增长。
收缩对构造的影响:当收缩受到约束时,引起构件开裂。
削减收缩的措施:限制水泥用量;减小水灰比;加强振捣和养护;加强构造钢筋配置;设置变形缝;掺膨胀剂。
影响因素:混凝土的组成及协作比,尤其是水灰比;养护条件;使用时的温度与湿度。
其次章钢筋和混凝土的材料性能2.1混凝土◆混凝土的疲乏混凝土的疲乏是在荷载重复作用下产生的。
如钢筋混凝土吊车梁、钢筋混凝土桥以及港口海岸的混凝土构造等都要受到吊车荷载、车辆荷载以及波浪冲击等几百万次的作用。
第二章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刘艳辉副教授2016.9.1带你一起看建筑——奇妙无比的耶鲁大学贝尼克珍本与手稿图书馆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古籍善本图书馆,藏有50余万册的珍本书及数百万册手稿。
建筑样式极为特别,本身也可称得上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孤本”,被誉为“过去两百年中最有想象力的建筑”,有人说像棋盘,而另有人说像集邮册。
图书馆外墙全部由产自佛蒙特州的半透明大理石拼接而成,看不到一扇窗户,像一个密不通风的闷罐子,从而避免了阳光直接照射,有利于馆内古籍的保护。
在阳光充足的时候,这种大理石墙也能透过斑驳的光影。
图书馆楼的外部是用镶嵌在伍德伯里花岗岩里的佛蒙特大理石砌成的。
馆内最主要的装饰物是书籍本身。
书库是外露的,共分六层,每层有七格书架,所有的书一律书脊朝外,环绕着大厅中央。
室内的灯光经条纹大理石的映衬,显得色彩丰富绚丽。
这是一座集中各种优点的图书馆:阅览室大厅雍容华贵,行政管理简明便利,还有一个金碧辉煌的展览大厅,自中欧的巴罗克图书馆以来绝无仅有。
上讲复习回顾今天的讲课安排第2章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2.3 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2.3.1 简单受力状态下混凝土的强度2.3.2 复杂受力状态下混凝土的强度2.3.3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变形2.3.4 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及剪切弹性模量2.3.5 混凝土的徐变与收缩2.3.1单轴应力状态下的混凝土强度混凝土结构中,主要是利用它的抗压强度。
因此抗压强度是混凝土力学性能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指标。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是用抗压强度来划分的。
●立方体抗压强度f cu我国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由立方体抗压强度确定,确定强度等级有四个条件:✓试件:150×150×150mm✓养护:t=20±3℃ ,φ≥90%✓龄期:28d✓用标准试验方法(加载速度0.15~0.25N/mm2/s,两端不涂润滑剂)混凝土试件混凝土养护混凝土试件加压●抗压强度,用符号C表示。
第 2 章 混凝(1)课程名称:水质工程学(Ⅰ)本课内容:混凝机理,混凝剂和助凝剂授课对象:给水排水专业本科生授课时间: 90 分钟一、教学目的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双电层理论,电性中和,吸附架桥, 卷扫网捕等混凝基本理论,了解硫酸铝在水中的水解特征,了解水处理混凝 剂种类及特点,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意义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双电层理论,电性中和,吸附架桥, 卷扫网捕等混凝基本理论,了解硫酸铝在水中的水解特征,了解水处理混凝 剂种类及特点,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重点混凝机理;硫酸铝在水中的水解;混凝剂与助凝剂四、教学难点混凝机理五、教学方式电子课件课堂讲授。
六、讲授内容第2 章 混凝第 2章 混凝2.1混凝机理2.1.1水中胶体的稳定性2.1.2硫酸铝在水中的化学反应2.1.3混凝机理一、压缩双电层二、吸附电性中和三、吸附架桥四、网捕或卷扫2.2混凝剂和助凝剂2.2.1混凝剂2.2.2助凝剂七、讲授方法第 2章 混凝2.1混凝机理混凝是水中胶体粒子以及微小悬浮物的聚集过程;混凝可去除的颗粒大小是胶体及。
混凝过 部分细小的悬浮物,是一种化学方法。
范围在:1nm~0.1m m(有时认为在1m m)程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水中胶体的性质、 混凝剂 在水中的水解与形态、胶体与混凝剂的相互作用。
2.1.1水中胶体的稳定性一、胶体的稳定性所谓胶体稳定性系指胶体粒子在水中长期保持分散悬浮物状态的特性。
胶体稳定性 分为:动力学稳定和聚集稳定。
1、动力学稳定:颗粒布朗运动对抗重力影响的能力。
颗粒越小,动力学稳定性越高。
2、聚集稳定:系指颗粒胶体粒子之间不能相互聚集的特性。
胶体粒子很小,比表面积大从而表面能很大,在布朗运动的作用下,有自发地相互 聚集的倾向,但由于粒子表面同性负荷斥力作用和水化膜的阻碍使这种自发聚集不能发 生。
如果胶体粒子表面电荷或水化膜消除,便失去聚集稳定性,小颗粒便可以凝聚成大 的颗粒。
第二章、混凝第一节、混凝机理一、水中胶体稳定性常规处理工艺中主要去除对象是悬浮物和胶体,而重点是去除胶体。
水中的胶体颗粒可分成憎水的和亲水的两大类。
(1)憎水胶体指与水分子间缺乏亲和性的胶体。
如水中粘土以及投加的无机混凝剂所形成的胶体等无机物质。
(2)亲水胶体指与水分子能结合的胶体。
如蛋白质、淀粉、细菌、部分藻类及胶质等有机物质则属于亲水胶体。
亲水胶体靠它所特有的极性基团来吸附水分子,故能吸附大量的水分。
其实,水处理中的典型憎水胶体粘土颗粒表面也可能吸附了一层水分子,但比起亲水胶体所吸附的水分来则微不足道。
胶体颗粒在水中长时间保持分散状态的性质称为胶体的稳定性。
对于憎水的胶体,其稳定性可以通过它的双电层结构来说明;对于亲水胶体虽然也具有一种双电层结构但它的稳定主要由它所吸附的大量水分子所构成的水化膜来说明。
1、胶体的表面电性及双电层结构双电层结构是由于胶体颗粒具有巨大的比表面而产生的,巨大的比表面便产生了巨大的吸附能力,吸附了大量的离子就形成了所谓的双电层结构。
天然水中胶体杂质通常带负电荷,由于胶核表面吸附了水中与其电荷符号相反的离子(反离子)且电荷相等,故整个胶体(胶团)在水中表现为电中性。
其双电层结构如图2-1所示(以粘土为例)。
双电层一般包括内层和外层两部分,内层为Stern 吸附层,即紧靠胶核表面被吸附较紧密的一层反离子,厚度为δ;外层为离子扩散层,即吸附层外围的反离子层,厚度为d 。
吸附层与扩散层之间的分界面称为滑动面。
胶核表面电位为总电位,以0φ表示,胶体滑动面上的电位为动电位,即Zeta 电位,以ζ表示。
胶体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ζ电位,而不是0φ电位。
各种杂质的ζ电位是不相同的,ζ电位可用电泳法来测定。
2、胶体稳定性胶体稳定性指胶体粒子在水中长期保持分散悬浮状态的特性。
胶体稳定性分为:1)动力学稳定性,指胶粒由于布朗运动而无法下沉的特性;2)聚集稳定性,指由于静电斥力或水化作用所引起的使胶粒之间保持分散稳定状态的特性。
②由于ζ电位的存在,胶粒不能聚集。
粘土 ζ=-15~-40mv ; 细菌 ζ=-30~-70mv ; 藻类 ζ=-10~-15mv 。
检测电位可用电泳法和激光多普勒电泳法。
πηζ4⋅=DE u V DEu41094⨯⨯=πηζ u -电泳速度(㎝/s)E - 静电系电势单位(ν/㎝) /s )①双电层理论:呈现电性的是滑动面中的胶粒。
天然水中胶体一般带负电。
包括:粘土、细菌、病毒、藻类、腐植物等都呈现胶体性质。
②由于ζ电位的存在,胶粒不能聚集。
粘土 ζ=-15~-40mv ; 细菌 ζ=-30~-70mv ; 藻类 ζ=-10~-15mv 。
检测电位:可用电泳法和激光多普勒电泳法。
πηζ4⋅=DE u VDE u 41094⨯⨯=πηζD —介质的介电常数 —介质粘度ρ(泊)E —电场强度(v/cm )静电系电势单位E (ν/㎝) 1 E (ν/㎝)=300ν 故上式×9×104V ζ—电动电势(V )。
这就是胶团稳定的原因。
③ 两个胶团的相互作用力与距离的关系: 存在的力:范德华引力静电斥力DLVO 理论:(Derjagnn) (landon) (Verwey)(Overbeek) 认为当双电层发一重叠时ⅰ产生静电斥力与X有关:用排斥势能Er表示, Er随X增大按指数关系减小。
ⅱ存在范德华引力X有关:用吸引势能EA表示, EA与X的二次方成反比。
ⅲ总势能:E=Er+EA当X=oa~oc间时,斥能占优势;当X=ob时,Emax(斥能能峰)最大;当X<oa时,吸引势能占优势,产生聚集。
布朗动力↗沉淀←聚凝←布朗动力克服Emax ←Emax↘DLVO理论与Schulze-Hardy(叔采-哈迪)理论是一致的。
ⅳ水化膜作用:某些亲水胶体表面的水化作用是阻止聚集的主要因素。
水是极性分子,颗粒表面的极性基团对水分子有强烈的吸附作用,使颗粒周围包裹一层水化膜。
水化膜阻碍胶粒相互靠近→使范氏力不能造成颗粒聚集:某些亲水胶体的稳定主要是水化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