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 格式:doc
- 大小:755.50 KB
- 文档页数:11
浅谈德国表现主义影片特点131605223 翟志鹏首先谈到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就不得不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处于这样的惶惶不安的社会氛围下,人们急需要一个渠道来表达出内心的惶惑与不安。
所以,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就应运而生。
其是在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德国出现的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原则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
表现主义电影用荒诞离奇的手法,曲折而准确地反映出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人民带来的极度恐慌和惶惑的心情,银幕上呈现的是高度夸张、变形、主观化的世界。
德国表现主义影片的特点及其与其他类型电影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它的题材类型选择。
在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品中,题材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恐怖、灾难、犯罪题材是最常见的,表现主义电影艺术家们往往从被扭曲的、阴暗的世界中去寻找素材,在那似乎与现实隔绝的、封闭的世界中,去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残暴、恐怖、狂乱的精神状态。
比如罗伯特·威恩执导的在1920年上映的《卡里加里博士》,影片通过一个精神病患者梦魇般的回忆,叙述了一个身兼心理学博士和杀人狂双重身份的卡里加里的生活,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
保罗·威格纳的《泥人哥连》(1920年),描写了一个由社会政治所造就的专制暴君的残酷性,并借此转喻为威玛共和国初期德国的命运。
弗立茨.朗格的《三生记》(1921年,又译《疲倦的死》),在命运之神囚禁着千万条生命的高垒坚壁的城堡中,一次爱情与死亡的冲突,终于征服了命运之神。
《吸血鬼诺斯费拉杜》、《三生记》、《泥人哥连》等一系列影片出现,他们同是关于谋杀、死亡和暴力的主题的表现,同样突出了表现主义影片的恐怖、幻想和犯罪的特色,都是以主观的手段创造出来充满神秘主义的作品。
表现主义电影导演们往往关注畸形社会中的心理非常态,和那些焦虑与紧张的情绪,力图找出那些狂乱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和原因,用主观化的影像风格来反证社会事实,作品因此具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关于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知识点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知识点: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是20世纪20年代初在德国兴起的一种电影风格,它是表现主义艺术运动在电影领域的延伸。
这种电影风格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情绪化的表演风格而闻名。
首先,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视觉效果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该电影风格通过运用黑白对比、夸张的场景布置和配乐以及扭曲的摄影和摄像技术,创造了一种阴郁、压抑、甚至恐怖的氛围。
这种独特的视觉表达方式使得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与其他传统电影风格截然不同。
其次,德国表现主义电影通常以反映社会和人类的内心世界为主题。
这些电影多以黑暗而扭曲的情节为背景,探索人类的梦境、噩梦和幻觉等主题。
它们常常揭示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惧、压抑和痛苦,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这些内心体验可视化。
此外,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还注重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这些电影经常以对社会结构的质疑和对当时政治和经济状况的关注为背景,传达着对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的担忧。
这种批判的精神使得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成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重要反应。
最后,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对后世的电影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著名的导演如弗里茨·朗、弗里茨·昆克、洛伊德·博纳和罗伯特·维恩等都深受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影响,并将其风格和技术运用于自己的作品中。
这种影响使得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成为电影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总结起来,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情绪化的表演风格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而闻名。
它不仅仅是一种电影风格,更是对社会和人类内心的深入探索和反思。
通过它的影响,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对后世的电影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海外教育学院对外汉语系郑迪081281024 摘要:本文阐述了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背景及兴起,具体分析代表电影《卡里加里博士》,探究了德国精神及表现主义电影的影响。
关键词:表现主义,德国精神,卡里加里博士一、表现主义①电影定义表现主义电影是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德国出现的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原则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
表现主义电影用荒诞离奇的手法,曲折而准确地反映出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人民带来的极度恐慌和惶惑的心情,银幕上呈现的是高度夸张、变形、主观化的世界。
代表作品是:罗伯特·维内②的《卡里加里博士》。
二、表现主义电影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签署《凡尔赛合约》面临叛乱和无政府状态的为吗共和国在风雨飘摇中无所适从。
通货膨胀形势严峻,人民失业,食物短缺,经济恶化,社会的现实状况强化了人民对生活的失落感和危机感,于是,人们开始呼唤心灵,整个时代变成了一种求救的呼声。
艺术反应时代,与时代脉搏息息相连,此时艺术也向着光明呼唤。
为达到表现内在意识的要求,德国电影人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电影世界,它用心灵王国代替物质世界:整个宇宙被极度夸张变形,风格化地表现为我们所感受到的世界。
三、表现主义电影特点1.影像:表现主义的导演注重具有象征意味的造型,倾向于电影的平面艺术。
构图中建筑物倾斜,地面失去水平线,光的存在不真实。
超现实的扭曲形式,不寻常的幻觉世界有效体现了作品的叙事背景和情调要求,也起到了视觉主导作用。
常用人物特写和富有象征意义的空镜头,注重明暗对比,完全使用人工照明。
2.表演、化妆:迅速的变动、舞蹈般的动作、变形或扭曲的表情,奇装异服、戏剧脸谱式的化妆。
3.题材和类型:恐怖、灾难、犯罪,从中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残暴、恐怖、狂乱。
内容荒诞离奇,生与死、梦幻和现实没有明显界限。
四、《卡里加里博士》在上述社会背景和表现主义绘画及戏剧的直接作用下,《卡里加里博士》于1920年诞生了,并取得了强大反响和商业上的成功。
2020-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艺术特质———从《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到《大都会》马晓阳(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006)摘要: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是一个富有特色的电影学派,它把人们对真实的探索引入人的主观世界,进而主张通过主观心理去发现社会的现实。
在1920年至1927年间,从《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上映到《大都会》取得全面成功这7年内,德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表现主义影片,其给当代电影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直至今天,仍然有许多影片与导演广泛吸收借鉴表现主义影片的优秀成果。
因此,表现主义影片及其风格仍然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表现主义;德国电影;主观感受;风格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7-0077-02一、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起源表现主义最早出现在欧洲绘画之中,其主要特征是摈弃自然主义摹写客观现实的创作方法,而代之以用简单、平面的构图,浓重的色彩与夸张变形的手法,强调表现人的主观现实与心理感受。
这种富于表现力的、反传统的艺术倾向很快影响到了电影领域内,使表现主义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先锋运动。
1918年,一战结束后,表现主义全面兴起,艺术成为了德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成为了时代潮流的反映。
战败的德国政治动荡不安,经济萧条,工人失业,人民饱受饥馑之苦。
这一切不可避免地对德国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思想、精神和道德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他们产生了一种失落感与危机感,他们需要寻找一个空间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因此,面对此类无力改变的严酷现实,德国艺术家纷纷从外部世界归返内心世界借此予以自我安慰,艺术家们逐步构建起以自我为中心的且拒绝外部现实世界的态度并开始寻求新的创作方法。
为了能够将自身悲观、苦闷的思想表达出来,艺术家们吸取了绘画界表现主义的反传统特质,往往从暴力、死亡、幻灭、扭曲的人性等社会黑暗空间出发进行创作①,电影界的表现主义便因此在20世纪初的欧洲先锋电影运动之中诞生。
分析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艺术特色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艺术特色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艺术特色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表现主义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简介】电影《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海报一、关于表现主义在德国表现主义兴盛之前,意大利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法国的艺术电影都将电影的想象力局限于对社会的真实反映,对于电影的探索尚在爬行之中,而从罗伯特维内开启了表现主义的大门,电影进入一个疯狂的幻想世界。
尽管这疯狂的幻想世界也只是昙花一现,但是却使电影艺术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其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值得肯定。
表现主义原为艺术史与批评的专用语,意指不再把自然视为艺术的首要目地,以线条、形体和色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作为艺术的唯一目地。
表现主义电影发源于1920年的德国,“电影中的演员、物体与布景设计都用来传达情绪与心理状态,不重视原来的物象作用。
表现主义电影典范《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运用这种手法而闻名。
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影响到默片时代的一些好莱坞电影与1940年代的黑色电影,希区柯克与奥森.威尔斯亦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表现主义的巨大成就在于首先形成了一种新的美学表现形式,其次是使得电影艺术化,从表现表象到剖析本质表现心理探讨人类社会的救赎策略。
先锋派的表现主义运动则在1910年前后开始于慕尼黑。
它是一种反对印象主义及自然主义的流派,同时表现在音乐、文学、建筑、绘画等各个方面。
在德国战败之后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表现主义入侵柏林的街道上,广告画、剧场、咖啡馆的装饰,商店招牌和窗饰上都蒙上了表现主义的色彩。
而《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的诞生也与一个重要前提紧密相关——魏玛共和国时代。
民主的议会制整体的建立,包括妇女选举权在内的公民权的进步,推动了社会上的一系列深刻变革。
除了受政治的影响,表现主义的诞生还受到其它方面的影响。
首先是三位“狂飙社”表现派画家:赫尔曼·伐尔姆、华尔特·罗里希与华尔特·雷曼。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代表作城市之光
《城市之光》是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导演并主演的一部无声影片,1931年3月7日上映,这也是他第74部作品。
电影讲述了一个流浪汉与卖花女的爱情故事。
影片诞生之时正是美国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时期,卓别林也将此社会现实融入到影片的创作中。
《城市之光》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成功,深受世界各地观众的喜爱。
本片也成为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指定典藏珍品。
卓别林在本剧中饰演一名流浪汉,虽然身无分文,但心地善良。
一日,他邂逅一名卖花女,这个女孩虽然拥有清纯的容貌但眼睛却是盲的,流浪汉用仅有的钱买了一朵花,他将这朵花时刻带在身上。
他看到卖花女的处境非常艰难,和奶奶相依为命,微薄的收入让两人艰难度日,流浪汉决定竭尽全力的帮助卖花女,在卖花女的心中,他是一位高大、善良、富有的人。
他竭尽全力的赚钱,并决心为盲女治好眼睛。
意外的他救了一名富翁,还被富翁请回家去,待为上宾,喜出望外的流浪汉以为自己这次能彻底帮助盲女,可是第二天清醒之后的富翁却翻脸无情,还将他赶了出去,无奈的他只能到拳击俱乐部去打拳赚钱,瘦小的他不堪重击,晕倒在拳击台上。
后来,在街上徘徊的他又遇到自己救过的富翁,这次富翁对他非常热情,还给了他1000元让他资助盲女,喜极而泣的他决定马上去
帮助盲女,他与富翁两人却遭遇到强盗抢劫,流浪汉拼命保护自己的财产,却被警察误会入狱。
两年后,刚刚走出监狱的他意外在街上再次邂逅卖花女,此时的她已经双目复明,还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花店,流浪汉的双眼定格在看到卖花女的瞬间。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名词解释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是20世纪初在德国兴起的一种电影艺术运动,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情感表达而闻名。
这一电影运动在德国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受到德国表现主义文学和绘画的影响。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核心特征是通过扭曲的摄影技术、夸张的布景和化妆以及显著的光影效果来传达情绪和内心体验。
这些视觉元素的运用使得电影画面具有梦幻般的氛围和诡异的气氛,强调人物内心的冲突和痛苦。
在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中,常见的主题包括人性的黑暗面、社会矛盾和个人心理的困扰。
这些电影通常涉及到犯罪、狂热和死亡等主题,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批判。
例如,经典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卡尔·海因茨·鲍尔》(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以一个疯狂的催眠师展现了一个扭曲的现实世界,同时暗示了当时德国社会的精神困境和权力斗争。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德国本土。
它对后来的电影运动,如美国的黑暗电影和法国新浪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视觉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将艺术和电影结合起来,为后来的电影创作者提供了新的创作灵感和技术手段。
总之,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成为了电影史上的重要一部分。
它不仅开创了电影艺术的新领域,还对后来的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学艺术如果不知道德国表现主义,是不能原谅的,这个学派时间虽然不长,却广泛地影响到电影、戏剧、音乐、美术等诸多艺术领域,很多精力充沛、感情丰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都曾喜爱并尝试过表现主义。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是一个富有特色的电影学派,它再一次把人们对真实的探索引入人的内部,进而通过个人去发现社会的现实。
时间:从1919年一1924年大致经历了5年的时间。
人物:罗伯特·维内、弗里茨·朗、弗莱德立希·茂瑙、保罗·莱尼、乔治·威廉·派伯斯特、保罗·威格纳意义:1.表现主义派的艺术家们在扩展表现真实的角度和手段上功不可没。
他们认为艺术应该反对对现实的描摹,艺术的品质和力量都来自于对内在的实质的揭露。
艺术家家理应穿越日常经验的表层和外在世界的环境,直接抵达灵魂的处所。
一切外在的表象的东西都是暂时的偶然的,并且是不重要的。
从这样的立场出发,表现主义作家们反对印象主义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的肤浅,同样也反对自然主义对生活现象的陈旧摹写。
他们的中心在于——穿过具体可感的表象,获得对抽象的永恒的内质的把握。
2.表现主义大大拓展了电影的表现手段,造型的风格化以及对于环境、气氛的渲染手段后来被很多主流电影使用,如今,在恐怖片、犯罪片等电影类型中,表现主义手法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起因:1. 源于绘画:在1901年巴黎举办的一场画展中,法国画家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的一组作品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组油画作品的总题名就是《表现主义》。
摄影术的出现使绘画走向抽象主义的道路。
而电影作为新兴技术形式(当时普遍不认可电影是真正的艺术)也迫切得需要得到艺术界的认可。
2. 超现实倾向:表现主义受后印象主义的影响,反对印象主义中残存的中心透视的传统空间法则,他们尤其受到高更“野人画派”的影响,强调作品的直觉感受和主观创造,不求复制现实、对理性不感兴趣,他们崇尚原始艺术的非实在的、装饰性的美,并以浓重的色彩、强烈的明暗对比创造出一种极端的纯精神世界,致使超现实倾向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德国视角的二战影片45部(附其他优秀德国电影)作者:北欧海盗文章发于:新浪博客当你厌倦了美国的“大话片”和苏联的“政策片”后,不妨换一下口味,尝试着从二战的发起国——德国的视角去看待这段历史。
据笔者个人的观感,德国的二战影片有以下这些特点:其一:以人为本,从普通民众出发,很少有像苏联的“某些”电影那样为政治家和当权者服务的作品(如《易北河两岸》);其二:具有反思,大多时候以思考战争中的人性为主,表现战争的残酷,很少出现歌颂战争、鼓吹个人英雄主义和领导英明的片子;其三:正视历史,几乎没有像日本影片《自尊——命运的瞬间》那样为军国份子“招魂”的片子(而且德国法律明确地规定了,敢胆发表否认犹太大屠杀言论的人,将会面临5年的牢狱之灾);其四:并不张扬,德国电影向来以严肃出了名,影片气氛往往很沉闷、很压抑,甚至很消沉,很少追求场面的奢华,让人觉得缺乏激情,但除此之外几乎无可挑剔;其五:视野广阔,虽然影片的制作水平可能不如好莱坞,但诚意可佳,不刻意去讨好观众,作品题材从纳粹领导到德国民众、从加害者到被害人、从残忍杀戮到人性光辉……应有尽有。
为了纪念1945二战结束,笔者就选在这里列举45部作品吧,其中35部由德国本土拍摄、10部由德国以外的国家(主要是美国)拍摄。
通过电影的方式让大家尝试理解一下德国人对待二战的心态(同时也和某国比较一下),也是颇为有意思的事儿,尽管这些只是毛皮,只是冰山的一角……注:本文提到的德国影片,也包括了一些合拍片,但不列入《兵临城下》等有德国人参与、但不是以德国为主拍国的作品。
本文提到的影片基本上能在迅雷、快车、电驴、P 8、BT网等下载到,或者百度视频上有提供在线观看的地址,注意某些影片有多个译名。
(对于电驴上没有提供字幕的影片,可试着去“射手网”等网站找字幕)[德国本土优秀二战影片]01.《从海底出击》(西德)推荐:★★★★★类型:单视角战争备注:又名《潜艇风暴》。
改编自真人真事;这部影片有三个版本,分别是公映版(2个半小时)、加长版(3个半小时)、完整版(5个小时),建议首次观看的朋友先看删节版的(影片的完整版长达293分钟,绝大多数时间是在狭隘的潜艇内渡过的,枯燥、乏味、沉闷、压抑、无聊、平淡……这些电影往往唯恐避之不及的“不良”元素,到了本片却成了经典中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