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在中国风筝史上的几个第一
- 格式:pdf
- 大小:70.90 KB
- 文档页数:4
潍坊风筝节导游词潍坊国际风筝节是风筝运动最有影响力的活动,每年举办一次。
潍坊国际风筝节一般定于每年4月20日至25日在风筝都潍坊举行。
潍坊风筝节导游词范文1:潍坊,位于中国第一大半岛山东半岛的中部,是风筝文化的发祥地,是举世闻名的世界风筝都,中国画都、中国海盐之都,是享誉国内外的“中国电子城”、“中国动力城”、“中国纺织城”、“中国农机装备城',正在创建“中国光都”、“中国国际动力城”、“中国国际汽车城”,为国际风筝联合会组织总部所在地,潍坊是中国五大特色魅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得主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中国最有魅力湿地城市、中国十大节庆城市、中国最具魅力节庆城市、“中国十大最具活力的会展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创新力城市,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是全国现代农业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中国国际农业合作示范区。
目前正在争创国家森林城市、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潍坊是中国新二线城市,是国家确定的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城市、首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市、全国首批中美低碳生态试点城市、全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首批试点城市、全国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试点城市、全国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全国首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试点城市、首批国家基本医疗改革试点城市、首批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首批全国社会办医国家联系点城市、首批全国国家广告聚集园试点城市、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试点城市、全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三个试点城市、全国“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城市、全国首批国家餐厨废弃物利用处理试点城市、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全国家政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全国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全国多式联运无缝衔接工程试点城市、全国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工程城市、全国“区域集优”债务融资试点城市、全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试点城市、全国首批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城市、全国首批“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全国首批商务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城市、全国组织机构代码产品信息库建设试点城市、国家首批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全国首批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全国首批公共场所卫生动态管理试点城市、全国农业现代化试点城市、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试点城市、全国首批金融IC卡推广应用试点城市、全国首批水环境治理模范试点城市、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及先进城市、国家首批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试点城市、全国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城市、全国首批新课改试点城市、全国首批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全国首批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试点城市、国家首批国家物流税收政策试点城市、国家APEC商务旅行卡的颁发试点城市、全国现代水利示范市创建试点城市、全国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试点城市……仅在2013年,潍坊市就承担了国家先行先试试点任务29项。
风筝的主要流派导读: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民间艺术,自然也有它的流派。
我国地域辽阔,风筝的种类、样式繁多,千姿百态,风筝的特色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
一、潍坊风筝潍坊地处齐鲁之邦,古称潍县,是一文化名城,又是历史上著名的手工业之乡,这里所出产的泥塑、首饰、剌绣、杨家埠木版年画和风筝都是非常有名的,只要你到潍坊去一趟,就能感受到做为国际风筝都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悠久的文化历史,形成了潍坊风筝特有的地方色彩。
潍坊风筝自宋代开始流行民间,明代更加普及。
到清乾嘉年间盛行乡里。
曾在潍县任七年县令的杨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在他《怀潍县》一诗中就形象地描绘了清明时节潍坊一带放飞风筝的情景:“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同时期的潍县人郭麟也曾写过此类诗句:“纸鸢儿子秋千女,乱草新米春燕多”。
记述了当地人民在风和日丽、草木竞发的清明佳节,争相到白浪河两岸游春放风筝的热闹场面。
潍坊风筝艺人经过几代人苦心研究探索,他们把国画、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技巧与风筝制作工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又形成了杨家埠风筝、国画风筝和象形风筝三个分支流派。
在潍坊风筝中最具代表性的风筝分别为龙头蜈蚣风筝,硬翅人物类风筝等。
二、北京风筝北京风筝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记载。
清明时节出游放飞风筝是北京一带的民间习俗,《见闻杂志》说:“二三月高梁桥踏青,万柳堂明莺,弄箜篌。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也把放风筝写得活灵活现:“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盆,轮毂相望。
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京师纸鸢,极尽工巧,有价值数金者。
”清《帝京岁时记胜》记载了当时倾城男女“各携纸鸢”,清明扫墓后施放较胜的盛况。
近人沈太侔《春明采风志》载:“常行沙燕,一尺以至丈二,折竹结架,作燕飞式,纸糊,绘青蓝色,中按提线三根,大者背着风琴或太平锣鼓,以索绕,顺风放起,昼系线条,夜系红灯,儿童仰首追逐,以泄内之积热,盖有所取意也。
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作者:来源:《小天使·六年级语数英综合》2020年第04期代表风筝:沙燕风筝北京明、清以来,北京就是风筝的传统产地,以制作精巧而著称,制作一只风筝一般要经过十道工序。
代表风筝:龙睛鱼天津天津风筝的制作,历史久远,工艺精湛,大多以软翅风筝为主。
民国年间,天津风筝最为杰出的一个代表人物就是魏元泰。
魏元泰十六岁时开始学做风筝,学得了一手扎风筝的好手艺。
魏元泰对风筝十分有研究,经常观察飞禽和飞虫的飞翔姿态,后来,他创造出了一種新型风筝,这种风筝最大的特点是可以把一尺多长的大风筝,折叠后放在一个信封里,便于收藏和携带。
风筝在着色上也吸收了我国古建筑中的彩绘技法,使风筝更富有民族特色。
魏元泰一生从事风筝制作,苦心钻研,大胆创新,一生研制风筝200余种,被人称为“风筝魏”。
代表风筝:板鹞风筝南通风筝是江苏南通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俗称“板鹞”。
南通风筝保存了古代“弦响碧空称风筝”的特点,以独特的音响效果著称,板鹞上缀满几十甚至上百只大小不一的哨口,升空后哨口就会发出高高低低的声音,犹如一支大型乐队在空中合奏。
在造型上南通风筝以平板六角或六角的变形“七连星”至“十九连星”居多,一般大小都在一米以上,最大的竖起有五米高,需卡车运载。
南通风筝在造型上与北方的风筝分为南北两派。
代表风筝:仙鹤童子潍坊潍坊(旧时称潍县)在中国山东省,因特产风筝,又称鸢都、潍都。
潍坊风筝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制作第一只“木鹞”,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清朝中叶,潍坊开始出现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民间艺人。
如今潍坊早已成为“世界风筝之都”,享誉中外。
潍坊风筝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精细、品种繁多,风筝的题材也非常广泛,包括历史人物、飞禽、鱼虾、文玩器物、神话传说等等。
潍坊风筝简介30字篇1中午离开了蓬莱,踏入中国的风筝之都潍坊。
风筝有一个别名——纸鸢,它是用纸糊成的。
风筝起源于中国,在23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墨子就琢磨“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虽然没有成功,但将技术传给了弟子鲁班,鲁班改木为竹,把珠子劈开削光滑,在火上烤弯曲,做成喜鹊的样子,这只喜鹊在空中飞行达3天之久,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只风筝。
偌大的风筝馆,有几款风筝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福禄寿三星。
它有个特点——人物的衣摆、胡须都可以随风摆动,栩栩如生,如同三位神仙驾凌人间一般。
往前走,看见了一个江苏南通六角板风筝,又叫哨口风筝,上面小的是哨,大的是口,会在空中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在空中发出的声音九里之外都能听得见。
咦,那是什么?人头和身体怎么那么混乱啊?我可以看到三个娃娃的头部,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每个娃娃的头部都连接了2个身子,看出来了吗?它是一左一右,一趴一仰,六个娃娃环连在一起,叫做“六子筝头”。
挺逗的风筝吧?篇2我小时候就爱上了放风筝。
长大了,就对风筝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渐渐就想了解风筝有什么用处和风筝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等等。
在中国,风筝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初的风筝是用木头做的,叫木鸢,后来改用纸做,叫纸鸢。
在纸鸢上装上竹哨,便发出像古筝一样的声音,因此有了风筝的称呼。
山东潍坊是著名的风筝之都,从1984年开始,那里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国际风筝节。
世界最大的风筝博物馆也在潍坊。
我们继续看看下面的故事吧!这个故事是讲古代纸鸢的大用处。
从前一个国家很强,而另一个国家却很弱,强国骄傲自大,想霸占别的国家,强国来到郊外,第二天就攻打别的国家。
别的国家知道后就很害怕。
而有一个人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趁敌人吃饭的时候,放纸鸢,使敌人想起童年、思念着自己的家。
第二天敌人没心情打仗了,结果打败仗了。
我的故事好玩吗?关于风筝的故事可多呢,只等我们去发掘它们。
潍坊杨家埠导游词3篇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潍坊杨家埠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潍坊杨家埠导游词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原杨家埠风筝厂),建于1986年5月,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风筝厂。
风筝场是集风筝生产、年画印刷与民俗旅游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大观园,产品获“山东省工艺美术百花奖、“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银奖、“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优秀产品奖、“国际风筝博览会金奖等多项大奖。
杨家埠风筝,内容祥瑞吉利、有鸟、兽、鱼、虫风筝,有版式、硬翅风筝,有串式、软翅风筝,杨家埠人制作的350米龙头蜈蚣风筝,被称为“世界风筝之最,戏曲人物,无不栩栩如生,年年有余、招财进宝、榴开白子更是反映了劳动人们的欣欣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盼。
杨家埠大观园的风筝作坊、年画作坊、风筝年华陈列馆、明清民俗陈列室、明清古典铺一条街、婚俗民俗表演以及新开展的住农家屋、随农家俗、吃农家饭、民风民俗游,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成为潍坊市与世界各地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纽带。
杨家埠大观园以民风民俗为主体、年画风筝为主导、游客参与为时尚的庆新春过大年活动,以其独特的民风民俗,浓郁的乡土气息,吸引了来自马来西亚、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来此观光旅游。
一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大雕塑,那两个人一个人手拿法杖,另一个人手里拿着一个桃子。
不断的还有水喷出来。
走了一会,我们来到了风筝博物馆,一进去,我们就被各式各样的风筝迷住了,有鸟、兽、虫、鱼风筝……据导游介绍,馆内陈列着串式、立体、软翅、硬翅、自由等六大系列,一百多个品种,还展出不同时期的各类风筝1200多只。
还为风筝会制作的长350米的龙头蜈蚣,被誉为“世界之最。
我们来到了木板年画制作坊,一走进去,各式各样的年画琳琅满目,让我们看得眼花缭乱。
导游说,“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曾是杨家埠年画的盛世写照。
杨家埠年画线条简练流畅,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构图饱满,造型夸张,且多以象征、寓意和谐音等手法来表达画意。
中国风筝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在中国古代,木鸢一直是战争时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并能带上火药用作战争进攻的武器,除此之外,更有进行测距、越险、载人的历史记载。
风筝,大多数的人认为风筝起源于中国,而后广传于全世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
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年以上历史了。
一、历史发展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
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
传“墨子为木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汉代:楚汉相争,韩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风筝,并装置竹哨弓弦,于夜间漂浮楚营,使其发出奇怪声音,以瓦解楚军士气。
北齐:文宣帝高洋,将人绑上翅膀,令人从高塔跳下摔死,名为“生”。
南北朝:风筝曾是被作为通讯求救的工具。
梁武帝时,侯景围台城,简文尝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结果被射落而败,台城沦陷,梁武帝饿死,留下这一风筝求救的故事。
唐代:被用于军事上的风筝,已渐转化为娱乐用途,并于宫廷中出放风筝。
宋代:人们把放风筝作为一项锻炼身体的运动,百姓在清明节时,将风筝放的高而远,然后将线割断,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之霉气明代:以风筝载炸药,依“风筝碰”的原理,引爆风筝上的引火线,以达成杀伤敌人之目的。
清乾隆:即有双纸控制风筝详图尺寸与解说。
日伪时期:因军事的理由禁止放风筝,因为鲜艳的风筝可传递给敌方讯息,并提供飞机轰炸的目标。
二、风筝的寓意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风筝造型据研究,清代风筝的造型已有下列几类:鸟形:如鹞、鸽、大雁、凤凰、仙鹤等。
虫形:如蝉、蝴蝶、蜻蜓等。
水族形:如鱼、螃蟹、青蛙等;人形:各种神话人物、戏曲人物如孙悟空、寿星、哪吒、钟馗、关公、和合二仙、白娘子等。
潍坊在中国风筝史上的几个第一
风筝源于中国,什么地方是中国最早的风筝起源地,至今还没有人提出来,但潍坊从史料上查证,有着目前中国风筝文化的几个第一,从而显示出潍坊风筝在中国风筝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潍坊至今流传着缧女当年饲蚕,为驱赶鸟雀,“则以篾为骨,缀以干树叶,做成鸟雀的天敌鹞状,以丝牵之,借地气升腾将假鹞送上天空。
这便是最早的风筝”缧女为公元前约二千多年时居住在今潍坊寒亭一带的寒浞的祖上。
关于缧女“鹞”虽无史料可查证,但这个传说中的故事,将幻想和愿望变成了“鹞”,并“借地气升腾”飞上天。
这个传说中的“鹞”,也应该是潍坊在中国风筝历史上的第一个传说故事中上天的鹞风筝。
墨翟曾有“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的文字记载。
目前风筝届将此“木鹞”作为中国最早的风筝。
(注:对于这只木鹞,大多认为是一只比风筝更先进的可能带动力的飞行器,或许还有比这只木鹞更早得类似风筝的飞行器,可能曾经出现在潍坊大地的上空,但目前还未发现有关的记载。
)墨翟所居住的鲁山在今潍坊青州一带。
看来中国的这只有文字记载最早的木鹞风筝,是出自潍坊地域了。
那么这只木鹞也就成了潍坊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只有文字记载的“木鹞”风筝。
据《风筝与国际风筝》一书载,“北宋末年画家张择端(今潍坊市诸城人)的《清明上河图》……是当时社会的真实记录,其中就有放风筝的场景”。
张择端从小生活在潍坊,对家乡的风筝非常了解,因此能自然的在画中表现出来,借以更加明确衬托画中节气和时间性,这是目前中国最早的风筝实物依据,也是潍坊风筝史上最早的风筝实物依据。
我国江苏省的南通市中国著名的风筝盛地之一,历史上就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而成为中国风筝中的一大派系。
但据史料分析,南通风筝始于韩信,而韩信是从潍坊得到的风筝技艺,然后才用于军事和测距,也就是说南通风筝晚于潍坊风筝。
从此而看,又很大的承袭和渊源关系,是在潍坊风筝巷调上的再提高、再创新,尔后独树一帜,成为中国风筝信派。
韩信应该是潍坊风筝的第一个应用于实际者,同时也是第一个将潍坊风筝传播出去的人。
我国清代大文学家曹雪芹,他在风筝制作和研究方面造诣颇深,并编写了《南鹞北鸢考工志》风筝谱一书,书中对风筝的扎、糊、画、放等技法和工艺一一详述,文图并茂,水平极高。
由他创始的曹氏风筝已成为北京传统风筝最典型的代表作品,与潍坊风筝流中不可多得的、富有特色的风筝体系。
历史上潍坊风筝的传播也形成了自己的方式和线路。
从现有的史料分析,最早最有影响的传播人物应是韩信,他在西汉初年,将从潍坊一带得到的风筝技艺,主要带到家乡苏北和汉代的都城地域。
当时汉政权初定,战事频繁,军队四处征战,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方式;后来,西域之来汉政权
日益壮大,与各地各民族和交流深广,以汉都长安为中心,对其他民族地域文化传播交流很自然的形成了。
秦代山东半岛就已经成为秦始皇帝的寻仙之路,山东半岛各个天然港口,是当时中国从海洋之路与世界各民族交往的重要地方。
最富代表的就是徐福,传说他曾经受秦始皇之命带童男童女各五百东渡海上寻仙,并一去不返,当时他带去了中国全部的先进文化,想来风筝当在其中不应怀疑。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潍坊风筝竟能在中国风筝文化中出现这么多的“第一”,并在发展和传播中有一个合理的系,和独立形成自身的从发明到发展、壮大、成长的过程。
从这些方面看,还不能肯定潍坊是中国风筝的起源地,但潍坊风筝在中国历史上也确实功不可没。
应该说,潍坊风筝在中国风筝文化史上,在中国风筝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在中国风筝历史的各个阶段,起到了重要的主导作用。
潍坊风筝在中国风筝的历史上是最伟大的,但是,我们潍坊应该清醒地认识和“淡”对历史的第一,因为历史上的潍坊风筝及其功绩,与现代潍坊风筝,以及现在潍坊风筝所追求的方向、状况等是两回事。
我们要牢记过去的功绩,要研究她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继承和发扬潍坊风筝所蕴藏的巨大宝贵遗产;最主要的和重要的是如何将今后的潍坊风筝文化的工作做好,如何发展和提升潍坊风筝的水平,永葆潍坊风筝都在中国、在世界风筝文化中的排头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