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语文本色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合理取舍,让语文课回归本色摘要教师不是不能讲、不要讲,而是要从教学规律和学生实情出发,精心选择好讲解点,精要地“点讲”,并要使自己的“点讲”能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关键词合理取舍整合学科回归本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合理取舍,让语文课回归本色。
一、整合学科,但学生不能远离语文我们先来看这样两个案例:(1)《雨后》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雨后最想干什么呀?拿出你的画笔把它画下来,传达出你的快乐。
部分学生拿起彩笔开始画画,有些小朋友在观望,因为不会画。
等画完了,课也结束了。
(2)《冰花》教学片段。
师:多么美丽神奇的冰花呀,真惹人喜爱!除了文中提到的几种,你还能想象出什么样的冰花来呢?你能把它画下来吗?(生边听音乐,边画画)师:哪个小朋友愿意把你画的冰花贴到黑板上,并说一说你画的冰花像什么?生:我画的冰花像美丽的白珊瑚。
生:我画的冰花像漂亮的白蝴蝶。
生:我画的冰花像闪闪的星星。
生:我画的冰花像一朵白云……两个案例,同样是把画画引进了语文课堂,但案例(1)的落脚点是画画,学生始终置身于语文学习之外,没有得到语文文字方面的发展。
而案例(2)的落脚点是语言实践,老师巧妙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放飞想象的情境,学生始终置身于浓浓的语文学习的氛围中,大胆地想,欢欣地画,尽情地说,语言实践的目标落到了实处。
这两个案例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无目的地、随意地整合学科。
无论何时,语文课都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融合其他学科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语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可以使语文课堂更轻松、活泼,但究竟该在什么时候结合,以什么方式呈现,仍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为语文学习目标的实现服务。
加强朗读教学回归语文本色古语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些美丽的词句还在心头萦绕;电视上,现代学童身着儒服摇头晃脑吟唱《三字经》《弟子规》,那动人的韵律犹在胸中激荡;记忆中,小时课堂上那琅琅的读书声还在耳边回响;书本上,“三味书屋”的老先生“拗过来、拗过去”的醉人神态,总在眼前闪现……可曾几何时,一切都变得是那么陌生而又模糊,语文课堂上少了那声情并茂的朗读,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非语文的东西源源不断地涌进语文课堂,充斥着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成了综合课。
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抛弃浮华,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醒童心童真,从而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与困惑新课程改革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激发学习兴趣手段多了,合作学习多了,使用多媒体多了,多元解读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学习能力都比过去提高了。
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语文课堂形式主义的东西过多,淹没了语文的本体,课堂上“语文”少了,问题集中表现在:大量声音图像信息的多媒体课件充斥课堂,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太少;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太少……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成了课堂上另一道风景,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褪去了原汁。
同时,为追求教学质量,有的教师不重视朗读,只钟情于对课文进行细琐分散、支离破碎的分析,舍不得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似乎不能出分数、不能直接见效的朗读上。
学生不会朗读,更不会在朗读中欣赏美、体会美,只知道拼命记老师的讲义。
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语文课渐渐失去兴趣,从而出现了语文课堂上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
二、朗读教学的作用与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语文本色的回归:简约之美在新课改的理念的指引下,尽管我们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但有时感觉很困惑,阅读课不知道应该怎么上更好了。
可能是因为语文课,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小语理事长家崔峦在一次“关于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讲座上提出:现在的阅读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内容太多、太杂。
教师驾驭不了,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来个一网打尽。
“课文是例子”,但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只会蜻蜓点水,劳而少功。
二是教学过程太繁,太复杂。
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
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
三是方法单一,策略不合适。
”崔峦老师曾提出:“阅读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那如何进行中高年级阅读教学呢?一、解读文本内涵,简化教学头绪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
我们现在感觉语文课难教,这第一难,就在要靠教师钻研教材,通过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
教师怎么选择应该教什么呢?具体地说,教师先要作为一般读者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会本文”“披文入情”,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确定每课的教学内容。
做到“该教该学的就教就学,不该教不该学的不教不学”。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准确解读文本,组织教学,要做到薛法根老师说的“简约之美”: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方法简便。
(一)教学目标要简明──简明而不失本位。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
教学目标要简明,“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面面俱到,等于不到”。
一篇课文或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远比蜻蜓点水似的教学要好得多。
如《黄河的主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一个:感受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领悟“黄河主人”的机智勇敢及勇于与大自然抗衡的精神。
追求诗意课堂回归语文本色语文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见真淳的精神享受。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肩负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历史传承。
语文教学离不开“美”,离不开“诗意”。
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
诗意语文,不是为语文课堂堆砌华丽的词藻,不是追求诗一般的浪漫和情调,诗意的语文课堂,是以文本为基础,根据语境和形象,用艺术的手段营造一种情境和意蕴,让学生浸润在氛围与意境中,呼唤起学生的诗意,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的情感体验过程。
那么,如何进行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呢?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营造诗意的教学情境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最讲求课堂语言的锤炼,她的课堂是学生在诗意的情境中享受诗意的乐园。
她说:“教师的语言要锤炼、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正因为于漪老师努力追求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所以她的教学语言生动隽永,能给学生如坐春风的艺术享受。
诗意的教学首先必须是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
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辅以现代的教学手段,我们可以先营造出诗的意境,让孩子们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慢慢地感悟美,细细地品味真,从而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激。
如:教学《识字5》,播放有关大海的课件,让孩子们边看美丽的大海晚景图,边配以《渔舟唱晚》的音乐,此时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描述那美丽、神秘而令人神往的大海:夕阳西下,孩子们光着小脚丫,欢笑着涌向软绵绵的沙滩,时而尽情地奔跑,时而捡起一颗颗美丽的贝壳。
海风轻轻地吹拂着,海鸥快乐地鸣叫着,大海高兴极了,捧起一朵朵雪白的浪花,把它送给黄昏。
渔船满载着珍珠、鱼虾和海带,停泊在宁静的港湾,只留下远处天边,一抹绚丽的晚霞……教师用有美的语言,使课堂像水墨画一样充满意蕴,像散文诗一样灵动优美,像交响曲一样震撼人心。
让“味儿”回归语文的本色清河黄莲树完小王宗丽语文是醇香浓郁的咖啡,让人心生陶醉;语文是广阔无际的原野让人心旷神怡;语文是瑰丽无比的山川,让人流连忘返;语文是滋润感情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也显示着他独特的韵味——‚语文味‛。
‚语文味‛可谓是一堂语文课的灵魂,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发源地,是教师的综合素养与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和谐统一。
‚语文课就应该有语文味‛之意是语文课要注重突出学科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于发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立足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
语文课堂的教学要着眼文本,融入文本;要重视学生的读,追求真实有效。
要让学生通过多方面的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
一、读出语文味儿。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说:‚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必须把情感性因素和朗读指导的技巧性融为一体‛。
因此语文课就应该要求朗读指导要隐而无痕,润物无声,就像春雨点点,沁入学生的心田。
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脉搏,读出文本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再现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表达文本中固有的情感。
要读得情意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潸然泪下。
读出文章的意、情、境。
课标说:‚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我认为第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象于永正老师说的那样,‚书不读熟不开讲‛。
‚读‛是语文学习的主线,是素养的储备积累和能力形成的主渠道。
以读为主线,内容在熟读中吸收理解,结构思路在阅读中梳理,技巧语言等,在阅读中鉴赏。
语文味儿首先要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在朗朗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感受作品所具有的那份真情美感;在朗朗书声中,学生把自己的阅读体验抒发出来;在朗朗书声中,学生体验了语言的节奏感、音韵美,受到文字的熏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语文的感悟力。
回归语文本色复活生命本性——临淄区敬仲镇中学本色语文工作室建设纪实敬仲镇中学张文强在经历了学习洋思、杜郎口,尝试了新基础教育、新教育实验之后,课堂改革迈入理想课堂建设阶段,课堂改革走上了务实求新的道路,摒弃浮华与浮躁,变得冷静与理性。
在区教研室的帮助下,敬仲镇中学通过对课堂把脉诊断,针对语文学科诸多弊病,提出了“回归语文本色”理想课堂建设目标,深入开展了系列活动:一、启动本色语文研究什么是本色语文?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有精辟的概括——“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这,就是语文本色;这,就是本色语文。
崔峦先生说:“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是的,只有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返璞归真,语文课堂才能与时俱进。
语文课不是养人耳目的表演,要回归语文本色。
针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三种情形:一是过于注重课堂组织形式,忽视文本解读;二是过于注重流于形式的文本赏析,忽视语言积累;三是过于注重思想教育,忽视语文素养培育。
学校提出了“回归本色语文”,并成立了本色语文工作室,11月27日上午,敬仲镇中学本色语文工作室揭牌仪式隆重举行,山东省特级教师刘湘玉和临淄区教研室的王桂芝老师参加了揭牌仪式,刘湘玉老师和王守政校长为本色语文工作室揭牌,王桂芝老师作了题为《与名师共成长,实现专业化发展》的讲话,对本色语文工作室的建设和语文教师的自身成长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启动仪式结束后,刘湘玉老师做了题为《余映潮课堂教学艺术述评》的报告,刘老师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从实与活、动与静、简与繁、恒与变四个方面剖析了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并介绍了余映潮的感人事迹,充分展现了于老师的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
余老师“永不说迟”、“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珍惜工作,好好工作”等内容,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全体教师。
二、回归本色语文课堂本色语文工作室成立后,以“回归本色语文,复活生命本性”为宗旨的理想课堂建设活动便迅速开展起来。
回归本色,重拾“语文味”课改理念就像一股春风吹进了广大教师的心房,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投入到“课改”的浪潮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检查教师是否践行新课程理念、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准。
由此便有了拓展延伸的环节。
著名教师王菘舟老师曾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
语文课姓“语”,语文教师在实践语文课堂时应考虑语文的本体,努力把语文课上出浓浓的“语文味”来。
一、语文教学变了味,失去了“语文味”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大语文”的理念也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与推崇,于是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更加强调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和其他课程的沟通,这也是基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提出的。
但在实践中,一些老师的把握却颇有偏失。
比如:教学《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教学的重点应该在让学生感受月文化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
但是有的老师上课时却花了许多时间津津乐道地讲了宇航和月球的知识,把语文课上成了自然科学课或综合课,这就必然导致了“语文味”的缺失。
语文不能“包打天下”,如果搞泛化教育,“语文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不仅使语文课程负担过重,也失掉了语文独有的真味。
所以,语文教学切莫“肥人田”而“荒己园”。
教师本意在于想提高学生素质,或者为了丰富课堂内容,于是将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搬进课堂:简略的背景交代变成历史演义,作家作品介绍变成人物掌故,只要课文内容稍有牵连,天文地理都可扯进去等等,这些都将导致语文课堂“语文味”的缺失。
而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势必会导致学生语言感受与领悟能力的丧失,在语言面前迟钝化,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回归“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
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本色的策略研究摘要: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也逐步深入,使得部分语文课堂变得异常热闹。
但冷静反思之后我们发现,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就此得到提高。
要想让语文课真正具有语文味,还得回归文本;要想让语文课堂真正体现有效性,还得回归本色。
关键词:语文教学本色课堂回归文本一、教学现状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课堂教学是重中之重。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很多教师对课堂教学有了一些焦虑和困惑:怎么样才是一堂好课?语文课究竟如何上?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是学生形成自身能力,并体现素质教育的落脚点。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开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开始懂得欣赏学生的发言,不用尖刻的批评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摆脱沉闷,变得活跃起来;我们开始在教学中密切关注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语文和社会的沟通以及和其他学科的渗透,努力创设大语文环境。
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革除了极端工具主义的积弊,恢复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反对“满堂灌”的陈旧僵化模式,关注课堂教学方法设计的精巧;教学方法不断翻新,教学手段日趋现代化;新理念越来越多,新形式越来越丰富。
可是,语文课却越来越不像语文课了,许多教师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致使钻研出来的各种语文课堂呈现出了不少问题。
(一)课堂教学表演味浓新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合作多了,探究多了,小组活动多了,讨论对话多了,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比以前丰富多了,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又唱又跳,热火朝天地讨论问题;教师讲得有声有色,学生发言踊跃积极,抓住一个话题,天马行空,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课文根本没有读,就忙着开展各种活动。
我曾听过我们学校一节语文优质课《风筝》,教师在讲解到文中的“我”如何撕毁小弟的风筝时,插入一个视频链接,是课前让学生演的一个课本剧(后来听那位老师说,拍了好几遍),用这个视频代替了对文本的解读。
回归语文本色专题实验反思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课,是引导学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课。
专题实验启动以来,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从实验情况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水平、综合学习水平都比过去提升了。
老师们重视了学生自主阅读精神的培养,重视了对学生阅读潜能的开掘。
通过实验,密切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和其他学科的渗透。
重视本土课程文化的发掘,也重视开掘广阔的母语教育的资源。
教学观点的更新,课程意识的提升,生动的课程范式诠释了新的课程理念,演绎了新的课程文化。
让语文课堂表现了语文课的“语文味”。
成绩有目共睹,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一、落实虚。
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花花动作多,花拳锈腿多,花里胡哨多。
内容庞杂,课件繁杂,这在公开课上更甚。
教师不范读,不板书,淡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虚,还表现在不抠词抠句,不纠正学生错误的语言,不辨析词意,不辨析字形。
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
课件把学生的兴趣提上来了,可真正对文本的时候,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
有些课画蛇添足,文本还没有弄清楚,就塞进了一些课外的东西。
二、形式闹。
课堂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也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闹,反而使课堂沉闷,学生的心灵之窗紧闭,
没有另类的声音,没有独特的感悟,没有多元的结论,没有因思维撞击而并发的火花。
三、训练杂。
因为语言文字训练不落实,语文活动没有很好地展开,因而另一形式的“架空分析”有所抬头,即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成了课堂上另一道风景。
它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是:语言文字太浅,思想内容太深。
教师用大量时间去深究文本的思想内容,而削弱了对语言形式的把握。
杂的表现之二是各种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
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与语文本身没有多大的关系。
四、双基偏。
当前在某些地方出现了轻视“双基”的现象,尤其是轻视基础知识的传授。
因为轻视知识,导致轻视讲解、讲授等这些基本的教学方法,把接受性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对立起来。
偏,还反映在弱化教师职能,不敢严格学生,廉价表扬,普通肯定。
上述现象,反映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吸纳不够。
对我国母语教学的历史经验和成果的认同,吸纳不够,对我国的国情实际特别是广大农村教育实际深入了解不够。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说明我们还缺乏辨证观,常常容易情绪烦躁,急于求成,顾此失彼,易走极端,把握不住事物发展的“度”。
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拧干了原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