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早期现代化教育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250.09 KB
- 文档页数:3
严复“三民”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标签:严复;民智;民德;民力;当代价值严复开发民智、更新民德和强化民力的主张是其思想的重要闪光点,直接来源于西方,有严谨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支持。
“民力”是基石,“民智”是资源,“民德”是保障。
国民的道德水平、智力程度与体力现状决定着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发展方向与道路选择,这是严复思想的核心所在。
严复“三民”思想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同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两座丰碑,开中国近代讨论国民性之先河,成为现当代中国教育思想的核心。
作为近代中国最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文化大师,严复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思想财富和精神遗产。
其中,他的“三民”思想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样,相得益彰,始终是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为人敬仰和叹服。
本文试图从当代国民性塑造的角度,重新解读严复的“三民”思想,借以挖掘其深刻内涵,揭示其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严复“三民”思想的理论渊源严复“民力”、“民智”与“民德”的“三民”思想,直接来源于英国著名思想家斯宾塞与赫胥黎的社会有机体论。
斯宾塞在其1861年出版的《教育论——智育德育和体育》一书中,对三者关系及其重要性做了系统阐述和剖析。
严复指出,斯宾塞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濬智慧、练体力、厉德行”。
斯宾塞认为,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明程度与进步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身体、知识与道德的综合素质:国民体力强健、智慧聪明、道德高尚,社会就进步,国家就强大;国民体弱多病、愚昧无知、道德低下,社会便退步,国家就衰弱。
斯宾塞指出:“群之变也,视民德之进退,群性与民性,群德与民德,相待为变,其例则群学之所有事也。
”群之能事,必视其民,常于二者之间,求其对待之公例”。
“一群之立于天地也,有发生,有滋长,有形制,有功能,凡皆其民性情才力所遘会,磅礴而成之。
”“天生蒸民,德不虚立,于其身有性情才力之可指,于其群则有强弱衰盛之可知”。
“凡群者皆一之积也,所以为群之德,自其一之德而已定,群者谓之拓都(Total总体——引者注),一者谓之么匿(Unit个体——引者注)。
严复思想之特色——三育说作者:邱添韵来源:《陕西社会科学论丛》2012年第02期摘要:严复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最大特色在于首倡体智德的三育说。
三育说的形成与严复留学经历以及期间接受的西方学说有极大关系;鼓民力、开民智、兴明德是三育说的基本内容;而三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最高政治、教育主张。
关键词:严复;思想特色;三育说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070-02严复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也是中国资产阶级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中最大的特色是比较系统的提出了资产阶级的基本教育内容,即首倡体智德的三育说。
一、三育说的来源严复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即民力、民智和民德。
严复认为:“盖生民之大要三,而强弱存亡莫不视此: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虑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
是以西洋观化言治之家,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断民种之高下。
”而严复的这种观点来源与严复的留学经历以及留学期间接受的西方学说有着极大的关系。
严复于1877年被福州船政学堂派赴英国学习。
留学期间,严复深受西方学说的影响。
达尔文在其著作《物种起源》中提出生物进化论学说,宣扬优胜劣汰的进化论。
而斯宾塞则将进化论原理应用到人类社会,宣揚社会达尔文主义。
严复对斯宾塞这种德、智、体三育论的教育学说十分钦佩,并将其作为救亡图存、兴国利民的方案介绍给国人。
他阐述道:“《明民论》者,言教人之术也。
《劝学篇》者,勉人治群学之书也。
其教人也,以濬智慧、练体力、厉德行三者为之纲。
”①可见,严复将力、智、德推崇为对斯宾塞教育学说的概括与总结。
1896年,严复翻译出版了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的前半部分,并更名为《天演论》,在书中宣传介绍进化论,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即必须以普遍进化和必然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和研究一切事物与现象。
严复将进化论介绍给国人,“就其社会效果而论是给中国人民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以强大思想武器,但就其直接原因来说却在于关注国民素质。
一、引言严复,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翻译家,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之父”。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以改革教育为己任,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严复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以及教育成果三个方面,探讨严复的教育实践。
二、严复的教育思想1. 教育救国严复认为,国家要富强,必须先从教育入手。
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有道德、有才能、有责任感的国民,以此来振兴国家。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振兴的基石,教育救国是当务之急。
2. 民主与科学严复强调民主与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民主教育能够培养国民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科学教育能够培养国民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他主张将民主与科学教育相结合,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国民。
3.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严复主张教育要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他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根本,智育是教育的核心,体育是教育的基础,美育是教育的灵魂。
只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出有道德、有才能、有责任感的国民。
4. 实用主义教育严复主张教育要注重实用性。
他认为,教育要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有用人才。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三、严复的教育实践1. 创办新式学堂严复在教育事业上的实践主要体现在创办新式学堂。
他先后创办了福建船政学堂、北洋大学堂等,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这些学堂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我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教育改革严复在我国教育改革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主张改革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质量。
他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实行新式教育。
他还主张改革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3. 教育普及严复认为,教育普及是国家振兴的关键。
他主张通过创办平民学校、设立奖学金等方式,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他还主张改革教育经费,保障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四、严复的教育成果1. 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严复创办的新式学堂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蔡元培、胡适、梁启超等。
浅析严复若智若愚的教育思想摘要:严复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教育家,学贯中西,教育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又极为复杂,主要表现在他的思想中既有传统思想的深刻烙印,同时又深受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
严复在英国留学两年的特殊经历使他在中西文化冲突下对中国传统教育与洋务教育进行反思、批判,对西方文化教育进行研究和传播,形成他的新教育思想,并将其教育思想付诸于实践。
他提出的教育救国理论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并激起了改革的浪潮,对当时的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就起对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教育实践的变革产生过的深刻影响来看,其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育思想,三育论,教育救国严复是一个反对顽固保守、力主复法的维新派思想家,他信奉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的庸俗进化论。
这是他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而正是受此二人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是纠结矛盾的,虽然很难找出很符合当时我国适行的教育制度,但是他的一系列教育思想还是发挥了突出作用的。
他幻想通过资产阶级的体、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强国威。
“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这种“教育救国论”自然是要君主立宪制政体来支撑,而当时我国改革派、维新派、革命派和立宪派各执己见,这些思想自然也是没有在政治上得到很切实的支持,所以他的思想更多都是存在在理论层次,而未得到普遍的推行。
严复首先思及的是国民素质教育问题。
严复认为国家民族危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国民素质——民力、民智、民德低下,为何低下?如何拯救?1895年严复集中发表的《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等文章,分析认为国民素质低下表现为腐败、失德、无知、无战斗力,这些正是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皇权专制、科举制度和八股取士、落后的礼俗、贫穷是造成国民素质低下的几个主要原因。
尤其是皇权专制,长期实行愚民政策,钳制人民的思想和智慧,致使中国民智进步缓慢,国家竞争力衰退。
严复:教育就是要“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严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研究和翻译西方资本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与文化思想代表性著作的杰出启蒙思想家,著名翻译家、教育家。
毛泽东曾将严复与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并列为“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之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一派人物”,更有后人誉之为“西学圣人”。
从洋务运动开始,严复就是坚定的教育救国论者,他不相信李鸿章等鼓吹兴办洋务能够救国的神话,也反对像孙中山那样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宣传,他的理想是走教育救国的道路,他认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标本兼治,才能救亡图存,使中国日臻富强。
一、新学的人生起点,留学的西方经历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今闽侯)人。
186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洋务派兴办的福州船政学堂,成为该校首届学生,接受了广泛而严格的近代西方自然科学教育。
在船政学堂期间,严复与近代史上著名人物如詹天佑、邓世昌、刘步蟾等先后同学。
福州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意义上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又是中国近代海军教育的发祥地和首批近代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学校最早引进西方教育模式,最早创立留学生教育制度,最早实施产学结合、多元教育。
1871年严复以最最优等成绩从船政学堂毕业,在中国兵船上实习5年,先后远赴新加坡、日本及我国台湾、辽东湾等地,眼界大开。
1877年严复作为我国第一批赴英留学生被公派英国留学。
严复与后来成为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当年都曾在英国留学,均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浓厚兴趣。
当时的英国正是资产阶级理论思潮非常活跃的时期,对严复震撼最大的是达尔文、赫胥黎、斯宾塞三人,其中严复尤以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
1879年严复回国后,先回母校船政学堂担任担任教师,不久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先后担任教务长、副校长、校长。
后又历作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徽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北京大学校长等职。
二、以译才启蒙思想,向西方寻找真理作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和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首先是以他的“译才”闻名于世的。
严复教育思想特点之研究孙永强【摘要】The educational thought of YAN Fu is in 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with practice in pursuit of saving the nation as his aim,in appreciation of communica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western culture as the basic features of his research,and in establishing the theory of Illuminating the People's Wisdom as his core of the thought.His thought is not only out of the cotemporary educational thought cognition but also his educational concept and practice mak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moder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严复的教育思想以救国为目的追求,以中西会通为基本特点,以"开民智"为核心,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他的教育思想,不仅超出了同时代的教育思想认识,其教育理念与实践也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8)004【总页数】2页(P140-141)【关键词】严复;教育思想;特点【作者】孙永强【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严复不仅是政治思想家、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想家。
他的教育思想,不仅超出了同时代的教育思想认识,对后来中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发展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从近代化的角度看严复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从近代化的角度看严复的教育思想与实践近代化是一个以科技和工业革命为标志的历史时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教育被视为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各国都在努力提高教育水平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严复作为近代中国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不仅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而且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仍有借鉴意义。
首先,严复强调实用主义的教育观念。
在近代化的过程中,世界各国都注重培养实用型人才,以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严复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他主张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提倡实用主义的教育观念,即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与现代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理念是一致的。
其次,严复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近代化的发展使得社会变得复杂多样,人们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严复认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他主张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
这与现代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理念相契合。
此外,严复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近代化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
严复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他主张学生应该从小培养社会责任感,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
这与现代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理念相一致。
最后,严复在教育思想与实践中注重教师的角色。
在近代化的社会中,教师的作用愈发重要,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引领者。
严复主张教师应该具备宽广的知识视野,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广泛的人文素养。
严复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严复,清末民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他的思想与实践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严复精神,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至今仍对我们这个时代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严复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严复精神的内涵1.爱国主义精神:严复关心国家民族命运,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积极投身于救亡图存的伟大事业。
2.科学精神:严复提倡实证主义,强调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反对封建迷信和教条主义。
3.民主精神:严复主张民主政治,提倡平等、自由、人权,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
4.教育精神:严复关注教育改革,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强调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严复精神的时代价值1.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在新时代,严复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有助于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优秀人才。
2.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严复的科学精神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启示,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3.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支撑:严复的民主精神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对于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教育改革的借鉴和启示:严复的教育精神为我们提供了教育改革的借鉴和启示,有助于我们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
三、严复精神的实践意义1.提高全民族素质:学习和弘扬严复精神,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促进社会和谐:严复精神强调民主、平等、自由,有助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3.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严复精神为我国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有助于我们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4.增强国家软实力:严复精神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传承和弘扬严复精神,有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地位。
总之,严复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倡导者严复的教育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历程中,严复被誉为重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他以其独到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在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探讨严复的教育思想以及其在教育实践中所做出的贡献。
一、教育思想严复的教育思想颇具独特性,他主张:“为国家、为社会的根本改革,全在教育。
”他深谙教育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坚信只有通过改革教育,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人才,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 人性教育严复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性,他主张培养学生的“仁义之心”。
他强调个人品德的塑造,并认为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的根本。
他通过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行和思想道德,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德育与才育并重严复在教育实践中坚持将德育与才育相结合。
他认为德育是培养学生优秀品格的基础,而才育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途径。
他主张要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将其与学生的道德修养相结合,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 强调实践教育严复的教育思想中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亲身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他主张将学生引导到社会实践中,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育实践严复的教育思想得到了他在实践中的充分体现。
他积极倡导教育改革,并亲自创办了“天启书院”来实践他的教育理念。
1. 精心设计的教学大纲严复在创建“天启书院”时,制定了一套严密的教学大纲。
他将学科知识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分类和组织,以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并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种科学的教学大纲为后来的教育实践提供了范本。
2. 注重实践教学严复注重实践教学,他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他采用讨论、实验等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这种实践教学方法对中国近代教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3. 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严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倡导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严复:一个被长期“误读”的思想家作者:萧功秦导语:据日前的人民日报新媒体报道,正在福州考察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专程来到严复故居进行考察。
李克强赞誉严复:严复学贯中西,是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严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是举世公认的,但在长期以来,他又是一个受到误解的思想人物。
本文清晰地梳理了严复的政治思想。
严复(文/萧功秦)近代以来,在如何吸收西方文化以推动中国现代化的问题上,存在着激进主义与渐进主义两种政治选择与思潮倾向之间的对峙。
激进主义者认为,传统文化与价值,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障碍。
他们主张彻底扫除旧传统,并迅速地、大幅度乃至全方位地输入西方政教与价值,以促进中国现代化的实现。
而渐进主义者则认为,传统文化乃是实现一个民族现代化所不可缺少的媒介与杠杆。
在他们看来,只有逐步地导入西方先进的制度文明,并使之与传统的基质相融合,才可能促成这一现代化过程的实现。
就这种主张相对于激进主义的反传统性而言,它是保守的;就其所具有的现代化导向性而言,这种思想趋向又完全不同于近代的儒家那种把“三纲五常”视为“天经地义”的“原教旨主义”的守旧派。
因为如此,我们可以把这种从现代化的意义上来重新肯定民族传统的价值的政治态度与思想,称之为现代化过程中的“新保守主义”(Neo—conservatism)。
近代新保守主义变革思想是作为对激进主义的批评思潮而出现的。
自本世纪初以来,激进主义与新保守主义之间的分歧与冲突就始终存在。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激进主义思潮在近现代知识分子中总是占主流地位,而新保守主义的思想代表人物严复,则被指斥为不适时势的“守旧派”。
他在中国现代化问题上提出的一系列富有启示的思想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与重视。
本文试图对以严复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思想进行简要的分析。
严复:一个被长期“误读”的思想家严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是举世公认的,但在长期以来,他又是一个受到误解的思想人物。
他在甲午战争以后连续发表的那些气势恢宏的时论文章,使人们自然而然地把早年的严复归入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激进的变革派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