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体楷书基本笔法精讲-合光九成宫字帖
- 格式:pdf
- 大小:710.88 KB
- 文档页数:33
九成宫醴泉铭-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是唐代碑刻,公元632年镌立于麟游县。
《九成宫醴泉铭》碑原碑现藏于碑亭国家4A级景区(今陕西宝鸡麟游县)。
魏徵撰文,欧阳询正书,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
全碑共24行,行满50字。
碑高2.44米,宽1.18米。
宋代碑帖拓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九成宫醴泉铭》碑被称为"三绝"碑,即唐太宗的事儿,魏徵的词儿,欧阳询的字儿。
《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是欧体楷书的典范,被誉为"天下第一铭"。
书法内容:秘书监检校侍中钜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维贞观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宫,此则隋之仁寿宫也。
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岩耸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
仰视则迢递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珠璧交映,金碧相晖,照灼云霞,蔽亏日月。
观其移山回涧,穷泰极侈,以人从欲,良足深尤。
至于炎景流金,无郁蒸之气,微风徐动,有凄清之凉,信安体之佳所,诚养神之胜地,汉之甘泉不能尚也。
皇帝爰在弱冠,经营四方,逮乎立年,抚临亿兆,始以武功壹海内,终以文德怀远人。
东越青丘,南逾丹徼,皆献琛奉贽,重译来王,西暨轮台,北拒玄阙,并地列州县,人充编户。
气淑年和,迩安远肃,群生咸遂,灵贶毕臻,虽藉二仪之功,终资一人之虑。
遗身利物,栉风沐雨,百姓为心,忧劳成疾,同尧肌之如腊,甚禹足之胼胝,针石屡加,腠理犹滞。
爰居京室,每弊炎暑,群下请建离宫,庶可怡神养性。
圣上爱一夫之力,惜十家之产,深闭固拒,未肯俯从。
以为随氏旧宫,营于曩代,弃之则可惜,毁之则重劳,事贵因循,何必改作。
于是斫雕为朴,损之又损,去其泰甚,葺其颓坏,杂丹墀以沙砾,间粉壁以涂泥,玉砌接于土阶,茅茨续于琼室。
仰观壮丽,可作鉴于既往,俯察卑俭,足垂训于后昆。
此所谓至人无为,大圣不作,彼竭其力,我享其功者也。
然昔之池沼,咸引谷涧,宫城之内,本乏水源,求而无之,在乎一物,既非人力所致,圣心怀之不忘。
《欧楷九成宫》姚孟起临本与李琪藏本对照字帖(上册)九成宫碑 - 简介九成宫碑(Stele in the Jiucheng Palace)是中国唐代著名碑刻。
全名为《九成宫醴泉铭》。
碑身为黑色大理石,高2.7米,宽0.93米,厚0.27米。
承以青绿色麻石龟趺。
螭首。
碑额篆书“九成宫醴泉铭” 6字。
碑侧左有宋元丰年间,右有宋绍圣、明正德、嘉靖年间诸家题名。
碑文为唐代名臣魏征撰,欧阳洵76岁书。
书法高华浑穆,丰厚挺拔,既有晋人风韵,又开唐人新风,是千余年来楷书登峰造极之作。
此册为宋拓明驸马李祺本,是现存善本之最。
曾经清高士祺、赵怀玉收藏。
清初高氏重新装裱。
后归张明善所有。
文字为3.5厘米见方的楷书,每行50字,共24行,总计1100余字。
《唐九成宫醴泉铭》,作者魏徽(580—643),字玄成,魏州曲城(今河北省巨鹿县)人,青年时曾为道士,后参加隋末李密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起义失败后,投奔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魏徵成为重要辅臣,以直谏知名,官至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拜太子太师,卒溢文贞。
他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
《醴泉铭》的书写者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人。
仕隋为太常博士,唐太宗时官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
他是著名的书法家,尤工于楷书,《宣和书谱》称:“询工书为翰墨之冠”,所书《醴泉铭》为其代表作之一。
后人亦称他为欧阳率更。
“九成宫”遗址,在今陕西麟游县城西2.5公里,原为隋之“仁寿宫”,唐贞观五年(631)加以扩建,更名“九成宫”,并置禁苑、武库及宫寺。
“九成”之意:“成”训“重”,“九”训“多”,“九成”形容多层,高峻。
“铭”,文体之一,多用韵语,如作山川、宫室、器物之铭前面多用散文叙述,然后是韵语铭文。
《九成宫醴泉铭》撰作和书写于唐贞观六年(632)夏历四月,全文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逐字解读 简介——《九成宫醴泉铭》,作者魏徵(580—643),字⽞成,魏州曲城(今河北省巨⿅县)⼈,青年时曾为道⼠,后参加隋末李密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起义失败后,投奔唐⾼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魏徵成为重要辅⾂,以直谏知名,官⾄左光禄⼤夫,封郑国公,拜太⼦⼤师,卒溢⽂贞。
他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
《九成宫醴泉铭》书写者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
另据史料记载欧阳询祖籍⼭东,祖辈在湖南做官后居住湖南。
)⼈。
仕隋为⼤常博⼠,唐太宗时官太⼦率更令、弘⽂馆学⼠,封渤海男。
他是著名的书法家,尤⼯于楷书,《宣和书谱》称:“询⼯书为翰墨之冠”,所书《醴泉铭》为其代表作之⼀。
后⼈亦称他为欧阳率更。
《九成宫醴泉铭》,贞观六年(632)四⽉刻,碑⽂⼆⼗四⾏,⾏四⼗九字,额阳⽂篆“九成宫醴泉铭”六字。
在陕西麟游。
传世宋拓尚多,以明驸马李琪藏北宋拓本为最早,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晚年所写书法,浑厚沉劲,意态饱满,写撇、捺常⽤圆笔,显得圆融流畅,写弯钩⽤转法,曲圆较长,适成全字有⼒的⽀撑,这些表现了溶⾪于楷的特点。
《九成宫醴泉铭》被誉为”天下第⼀铭”。
铭⽂与碑⽂分别出⾃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和以直⾔谏君⽽闻名的宰相魏征之⼿,加之当朝皇帝李世民是中国封建社会数以百计帝王中⼀位较英明的君主,特别是”贞观之治”被公认为是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撰⽂铭记,因此《九成宫醴泉铭》碑也被誉为”三绝”碑。
其碑布⽩疏朗,结体化长为⽅,点画⽐较淳厚,⽤笔稳健含蓄。
原碑⽴于陕西省麟游县博物馆。
唐贞观五年,太宗皇帝命令修复隋⽂帝之仁寿宫,改名九成宫。
第⼆年,太宗帝避暑来到九成宫,在游览宫中台观时,偶然发现有⼀清泉。
太宗帝万分欣喜,便令魏征撰⽂,欧阳询书写⽽⽴⼀⽯碑。
这便是”九成宫醴泉铭”。
碑载:贞观七年四⽉唐太宗到此,”历览台观,闲步西城之阴,踌躇⾼阁之下,俯察厥⼟,微觉有润,因⽽以杖导之,有泉随⽽涌出。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碑》书法欣赏一、《九成宫醴泉铭》简介《九成宫醴泉铭》可谓欧体楷书的登峰造极之作;其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
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
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
《九成宫醴泉铭碑》由魏征撰文,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泉水之事。
此碑立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
碑高2.7米,厚0.27米,上宽0.87米,下宽0.93米,全碑共二十四行,每行四十九字。
今石尚存,但剜凿过多,已非原貌。
传世最佳拓本是明代李琪旧藏宋拓本,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碑身和碑首连成一体,碑首有六龙缠绕。
正面隶书“九成宫醴泉铭”六个大字。
贞观六年四月,刻成了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由魏徵所撰,碑文总共有二十四行,每行有四十九个字,碑额是由阳文篆的“九成宫醴泉铭”六个字。
存于陕西麟游。
留于后世的以宋拓为最多,最早的是明朝驸马李琪收藏的北宋拓本,保管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欧阳询晚年做成《九成宫醴泉铭》,全碑在书写过程中浑厚沉劲,意态饱满。
写撇、捺多以圆笔为主,让字看起来体态圆融又存流畅之感 . 写弯钩多以转法为主,曲圆较长,能够有力地将全字支撑起来。
所有这些表现了欧阳询想要把隶书溶于楷书的特点。
因此《九成宫醴泉铭》碑也被誉为”三绝”碑。
其碑布白疏朗,结体化长为方,点画比较淳厚,用笔稳健含蓄。
原碑立于陕西省麟游县博物馆。
唐贞观五年,唐太宗修复隋文帝的仁寿宫,将它改名为九成宫。
第二年,唐太宗到九成宫避暑的时候,在游览到宫中台观的时候,偶然发现有一个清泉在那里。
太宗帝欣喜若狂,随即下令让魏征撰文,欧阳询书写而立一石碑。
这便是”九成宫醴泉铭”。
碑文记载了醴泉是怎样来的。
二、《九成宫醴泉铭》的艺术特点分析(一)风格构成的承前启后《九成宫醴泉铭》在初唐时期是楷书史上一件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欧体基本笔画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吉峰书法讲座/钩的写法/2、横折钩的写法横折钩的写法:欧阳询说“,如万钧之弩发。
”钧是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
<文选·张衡·西京赋>中说“洪钟万钧”。
薛综注:“三十斤曰钧”。
一钧三十斤,万钧有多重,万钧可就重了。
当然了,这里的“万钧”也只是对“力”的形容。
弩是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而要发射由一支支集中起来有上万钧重的箭,发弩的力要有多大,由此可想而知。
欧阳询以“万钧之弩发”来形容写横折钩,使人一看就明白,横折钩,有弯金屈铁的力。
横折钩的力,最为显耀的地方就在折和钩。
折,一说是笔法,用在一笔一画的起和止;一说是将线条折成转成角。
我们现在要学的也就是将线条折转成角,也就是折和钩。
横折钩的折和钩有方圆之分,方用折,圆用转。
所谓折,也就是写到转折处,笔锋稍驻。
稍驻,也就是轻顿笔铺毫、力到行笔。
姜夔说“驻则有力”,以腕的动作,使笔锋借助于自身的弹力“折”成棱角,然后向下运笔,到出钩的地方,再稍驻、折笔铺毫、提笔出锋成钩。
欧体的横折钩是典型的折笔。
起笔如峰峦起伏;折处如断金切玉;钩处出锋严谨,用力周全,形同坠石。
曲直劲挺匀净,铁画银钩,有拔山扛鼎之力。
所谓转,也就是写到转折处笔锋稍驻,以腕的动作,使笔锋借助于自身的弹力“转”成圆角,然后向下运笔。
但转笔时不要以指拔弄。
一是指力小;二是指的移动会影响力到毫端。
运笔要有轻重徐疾的节奏,有节奏才能血脉贯通。
前人形容运笔是“抵押毫芒”,抵有“推、挡”的意思,押有管束的意思。
管束的目的是为我所用。
由此看来,“抵押”二字,非常形象贴切。
运笔到出钩处,稍驻,转笔铺毫,提笔出锋成钩。
颜体的横折钩藏筋包骨,遒劲婉媚,浑然天成,是典型的“转”。
(文章、图片均为本人原创。
转载、引用请与本人联系。
)钩的写法:竖弯钩的写法:竖弯钩,也许是钩势向外的缘故,又称外掠钩、外略钩、外擘钩。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特点
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笔势灵活生动。
用笔精细,动作幅度小。
藏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特别是横竖划的起笔,多用凌空取势,折锋起笔,收笔亦须回锋。
点画呼应,笔势连贯,相同的点画并列要求变化。
钩画特殊,竖钩形小而丰满;竖弯钩取法如隶书“波华”;而心钩波钩则翻笔如魏碑。
树画多与字心取相背之势,这与颜体之外拓刚好相反。
捺画中平捺的落笔多用折笔藏锋,斜捺的落笔多为露锋。
而且捺脚都驻笔成方,提笔出锋,弧度很小。
结字的第二个特点是紧结,即内紧外松或内密外疏。
笔画往中宫靠拢,向四周放射,也称为辐射性结体。
结字的第三个特点是纵长。
《九成宫醴泉铭》向有“楷书之极则”、“天下第一铭”、“天下第一楷书”、“天下第一正书”等美誉,被历代书家奉为“欧体”的楷模,倍受人们喜爱。
第三讲欧阳询《九成宫碑》第二章楷书鉴赏方法:了解作者作者的学养、功力、审美取向、以及性格各方面的信息,都会反映在作品中,正所谓“书如其人”。
从根本上来说,好的作品跟人是相通的,人的学养、内心世界,会有一个外化,有一个物化,通过书法的形式表现出来。
所以了解作者的家庭背景、性格、学养等才能真正走进他的作品世界。
一、欧阳询生平(1)欧阳询生平(南朝)欧阳询,字信本,唐代潭州临湘( 今湖南长沙)人,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557-641年),终年85岁。
陈宣帝太建元年(569年),皇帝因猜疑其父欧阳纥怀有二心拜其为左卫将军。
欧阳纥于是据广州起兵反叛,兵败被擒,举家上下仅欧阳询一人因逃匿而豁免。
此时欧阳询年仅13岁,此后两月,皇太后驾崩,大赦天下,欧阳询因此免死,逃过一劫。
从此也成为了孤儿,幸好被父亲生前好友江总收养。
长期寄宿在别人家,随养父20余年,长居建康(今江苏南京)。
(2)欧阳询生平(隋朝)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欧阳询任太常博士。
14年后,宇文化及自称天子,欧阳询作为朝臣亦被他掳持。
一年后窦建德攻破聊城,欧阳询被东夏朝留用,授予太常卿一职。
(3)欧阳询生平(唐朝)两年后,秦王李世民大破窦建德于虎牢,平定河北,欧阳询又一次死里逃生,后来因为他在隋朝时与高祖李渊交情甚厚,所以被授予侍中一职,当时年已65岁。
在大唐盛世他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南,故也称为“欧阳率更”。
二、欧阳询的书法成就欧阳询的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分别是南朝陈,隋和唐朝。
在隋朝,欧阳询的书法就已经非常出名,唐朝时期,更是炉火纯青。
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
欧阳询楷书代表作有《九成宫碑》、《化度寺碑》等。
《九成宫碑》《化度寺碑》三、《九成宫碑》简介《九成宫碑》全称《九成宫醴泉铭碑》,由魏征撰文,说的是贞观六年(632),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泉水,这泉水如美酒般甘淳,因此命名为“醴泉”。
《九成宫醴泉铭》笔法教程及赏析《九成宫醴泉铭》笔法教程及赏析马忠金,又名中金,字润之,号草青堂主人.爱书法、好文学、喜艺术、攻篆刻。
常读书明志,品茶陶情,泼墨怡性。
作品散见报端,曾多次获得全国性书法大赛大奖~现为山东泰安书法家协会会员~一、欧阳询生平二、九成宫的艺术风格三、《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1)四、《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2)五、《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3)六、《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4)七、《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5)八、如何将欧字写活九、《九成宫》临习指导(樊建峰)十、《九成宫》临习指导十一、欧阳询楷书浅说一、欧阳询生平欧阳询,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生,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卒(公元557-641年),终年84岁。
复姓欧阳,名询,字信本。
据《唐书?欧阳询》记载,他是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欧阳询一生经历了3个朝代。
少年及青年时期生活在南朝陈。
他出身贵族,聪明敏悟,勤奋好学,读了不少书。
他的父亲在33岁时因犯谋反罪被杀,欧阳询由于得到父亲好友江总的保护才幸免一死。
江总字写得很好(是一位书法家。
在他的教育指导下,欧阳询受到了良好的书法熏陶。
他天资聪颖,加上刻苦好学,当了掌管宗庙礼仪等事务的“太常博士”。
以后,他与后来成为唐朝开国皇帝的李渊交往密切。
李渊建唐时,欧阳询已年逾60,他深受李渊、李世民(即唐高祖、唐太宗)的器重,曾作过修改政令的“给事中”、掌握时辰的“率更令”和专门修编文章的“弘文馆学士”等官职。
作为—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主持编纂了长达100卷的著名类书——(艺文类聚),同时他还足唐朝初期著名的碑文撰写大家。
他的楷书,博采南北朝宏碑巨制(兼有铭石之书与魏晋尺牍真迹之长,刚健险劲,法度森严,在书法史上,他的影响之大,除二王、颜真卿之外,很少有人可与比拟。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所见到的欧阳询楷书(主要是碑刻)字迹,大约有十几种。
但其中确定为欧阳询真迹的,只有4种,其余10多种,根据有关专家考证,均为后人伪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