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欧阳询楷书笔法(三)
- 格式:ppt
- 大小:12.09 MB
- 文档页数:97
唐代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中地重要历史时期,一方面楷书经魏晋六朝地不断演变,法度已臻成熟,体势亦趋完备,气骨刚健、端庄平正地优美楷书为世人立极,以晋人之理而立法,从而表现出一种理性地时代风格;另一方面在草书地书写上,特别是狂草(大草),于理法中溶入性情,以类乎于颠狂地即兴创作,从而又表现出一种极其浪漫地风格.在规矩法度森严地楷书中当首推欧阳洵地楷法,其骨力地刚健、笔法地精到、结构地森严,堪为后人立法,历代书家,莫不受其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唐人楷法,作为学书地基础,迄今仍具有十分重要地作用.下面我们试从三方面来介绍欧书地艺术风格.欧阳询生平欧阳询,字信本,历太子率更令,故世称欧阳率更,又因封爵为“勃海县男”,人呼之为“渤海”、“欧阳勃海”.欧氏祖籍潭州临湘(湖南),生于陈武帝永定元年,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享年岁(公元年).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欧阳询出身世家望族,自幼敏悟过人,博贯经史.作为书家,欧阳询孜孜求学,博采众家之长,且不拘泥于先人,他以破胆夺气地个性,创出自己地独特风格,世人以欧体相称,其时书名远播域外,高丽亦曾遣使求书.欧阳询书法“戈戟森然”之笔势,主要受北派书风影响,但又兼容南方“秀骨清相”之气象.入唐以后,渐臻佳境.“欧体”书承“王书”,都“风神严于智永(张怀灌语),于是,它与“虞(世南)体”之圆滑,“褚(遂良)体”之流动与薛(稷)体之瘦硬而被世人称之谓“初唐四大家”.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欧体”地艺术特色上承汉魏六朝,下启宋元明清,故历代诸家,无不取法唐人.“欧体”有戈戟森然之险劲,又不失精妙之秀骨清相,为后人楷法之师宗,可见其艺术造诣之高妙.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对于欧阳询书艺特点之评说,历来众说纷纭.《新唐书欧传》:“欧初效王书,后险劲过之,固自名其体.”张怀灌《书断》:“真行之书,虽于大令亦别成一体,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杨士奇《东里全集》:“询书虽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论者谓虞得晋风之飘逸,欧得晋之规矩.”翁方纲《复初斋文集跋醴泉铭》:“欧书以圆笔为性情,而以方整之笔为形貌,其淳古处乃直根抵篆隶.”苏轼:“欧阳率更书,妍弩拔群,尤工于小楷,率更貌寒寝,敏悟绝人,余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高貌耳.”上述评家,对欧字笔力之险劲,结体之严整,可谓“共识”,而东坡“劲险刻厉”四字,实为精要之概括.欧阳洵楷书刻碑举要:、《欧阳询书兰亭记》唐太宗贞观二年立,岁书.、《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也名《化度寺碑》)贞观五年立,岁书.、《九成宫醴泉铭》贞观六年四月立.岁书.、《虞恭公温彦博碑》贞观十一年十月立.岁书.、《皇甫诞碑》,此碑作于贞观年间,具体年限不详.究其如入化境之书风推测,一般认为是欧阳询晚期之作.欧字地书写笔法不善学欧字者,往往失之过猛“剑拔弩张,方棱出角),原因是只知其“方”而不知其“圆”.所谓“不方不圆,亦方亦圆”,乃指欧字方圆兼容之特点.就用笔而言,自古有方圆之说,所谓“圆”则强调中锋运笔,得其骨力;“方”则运用侧锋取妍,求得精神.圆笔中锋源于“篆法”,方笔侧锋源于“隶法”.各种书法,除篆书这外,隶、楷、行、草诸体都离不开侧锋用笔.实践证明,书写楷、行、草诸体,要达到笔笔中锋是不可能,也没有这个必要地.正如姜夔《续书谱》中所说:“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正锋(中锋)与侧锋,构成了笔法中既对立又统一地一对矛盾,用笔时两者都不可偏废,当以正锋为主.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欧体”兼用侧锋隶法,其特征表现为点画起笔、收笔、波撇、转折、钩趯之处常现棱角或露锋.故其透出一种竣利沉着、骨气雄强、斩钉截铁地明快风格.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欧体楷法主要笔法简介如下.一、折法折以成方,是欧体地主要笔法.“折”又分为右折和左折两种.(一)右折、引笔右行,至折角时以腕法将锋提至画地右上角,以笔不离纸为度.、然后迅速翻笔,笔锋在纸面上作一暗圈,将锋由阴面翻到阳面.、然后顺势朝右下作点,稍一挫动笔锋(调锋后)再引笔下行(例图).右折称之为“提翻法”.此法较难,初学者可分两步练习:第一步先练横画收笔之提和竖画发笔之顿;第二步再练提翻时地暗圈动作.难就难在作暗圈须“笔不离纸”,其实这种动作无非是在转折时将两笔吻合得自然些罢了.折法宜干净明利,竣快爽捷,提翻动作要轻捷.如提得太高,超出画外,翻笔后即形成“扛肩”;如不到翻就向下作斜横落点即形成“塌角”;如提翻时犹豫不决,墨迹即渗透外画外而形成“鹤膝”.这是右折时常见地误笔(例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左折、引笔向下,至折角时以腕法将锋提至竖地左下角,以不离纸为度.、然后迅速侧势一翻,笔锋在纸面上作一暗圈.、翻笔后顺势朝右下切入作点,点后逐步顿挫笔锋向右上挑出(例图).二、侧法“侧法”即是点法.称之为“侧”,实际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在笔画形态上呈斜伏状,点以斜势居多,斜则多姿;二是作点时皆顺势落笔,尖锋入纸,以侧取势,十分便捷.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点”法要重,笔力要深入沉着,其势如“高峰坠石”.“点”法化势:凡露锋之点,起笔时用尖锋入纸,顺势落笔;方笔之点,即用逆势切入,收笔出锋方向,应与下一笔点画地起笔相呼应,则自然盼顾有情,血脉相连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点”法化势举例如下:半蚁点、蝌蚪点、粟子点、直三角、横三角、杏仁点、悬胆点、打点、柳叶点、曾头点、反捺点、直波点、三开点、悬珠点、三往一复点等(例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勒法所谓“勒法”,即横画地写法.“勒”有欲行不行,意存所顾,强抑力刺,愈收愈紧地意思.故写横画时,不宜顺锋平过,用笔轻滑则意思浅薄.写横画时要注意三个方面.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一)势欲平而画欲曲楷法虽以“画平竖直”四字为律,但决不是平直机械地排列,而是一种动态地平衡.横之平,指势而言,有了轻重、粗细、曲直地变化,不但能够产生笔力,还可以产生韵律、点画就会生动起来.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逆入、涩行、紧收是行笔大法“画如长锥界石”.可以设想,锥在石面上要划出痕迹,锥尖势必与石面形成一种对抗地力,而锥尖深入石面后又十分艰涩地用力划过去,这就很形象地比喻写横画时“勒”地意思.所以,写横画时要锋先笔后,逆势涩进,令笔画丰实.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凡横画重叠时要富有变化、笔形变.包括长短、肥瘦、仰覆、起止处地方圆藏露以及用墨处地浓淡枯润等,特别是发笔处变化最大.、角度大.或平,或斜向右上,或斜向右下.几种常见横画地具体写法:()平画.逆势切入,调锋后铺毫提运,逆势涩行,至收笔时,将锋略提至右上角,然后向右下顿一顿,再反揭回锋收笔.所谓落笔时取“逆势”,即笔锋在离纸面不远处“空中作势”,也可用尖锋轻触纸面逆入.欧体多用“切入平出”法(例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写平画要注意其势上平,首尾俱低,中段略细,宜丰实而不可空怯.这种笔常为一字主画. ()露锋短画.尖锋入纸,顺势落笔后着力右行,力量偏于上侧,至收笔时轻提、轻顿,疾收.(例图).写露锋短画,发笔要尖,收笔要圆.这种笔画常为一字之次画.()仰势和覆势.仰势用笔用露锋短画,只是画势微曲,有上仰之意;覆势同平画用笔,只是画势微曲,有下俯之态(例图).四、努法“努法”即竖画地写法.“努”有用力之意.“谓作直画必笔管逆向上,笔尖亦逆向上,平锋着纸(即斜横落点后中锋运笔),尽力下行.有引弩两端皆逆之势(即发笔时逆入,收笔时上缩,画地中段绷得紧紧地,故名努也.”(包世臣语)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几种常用竖画地具体写法:(一)垂露轻锋逆上即将锋略提至竖地左上角,然后迅速向右下方切入作一斜横落点,调锋提运,着力向下,至收笔时将锋向上略提,然后向下顿两顿,再向右上或左上回收(例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悬针发笔同垂露,至收笔时以腕带动笔尖,微微上下挫动笔锋,边走边提,由中抽出后迅速于空中作收势.关键是出锋收笔用劲得当,令竖画饱满尖锐,而切忌“针尖”细长(例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曲头此画发笔尖锋入纸,顺势落笔,至收笔时轻提、轻顿、疾收,书写起来有便捷爽利之势.在楷书“尖按法”中运用(例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四)向背此两竖相对之法.所谓“背”,即两竖势微弯,如两人背向而立,欧楷喜用此法而少用向势(例图).向势略.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五、掠、喙法“掠”即长撇地写法,“喙”即短撇地写法.“掠”字形象地比喻写长撇时末锋飞起之笔法,有如妇女梳长发之态,而“喙”则形容写短撇地动作如禽鸟啄食一样迅疾,且短小、锐利、饱满地笔形亦像鸟喙,有双重意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写长撇,可用“努”法向左下斜行;出锋时,势微曲而力匀.“掠”法当地腕送,决不可以指头挑剔,而作虚尖斜拂.写短撇时用逆势切入后,稍一顿挫,即向左下斜出,以轻捷劲利为胜(例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六、策法“策法”就是挑法.谓之“策”,因为好比用马鞭子策马一样,发力于执鞭处,得力在鞭稍处,这十分形象地比喻挑法地发笔和收笔地动作,力量要聚在收笔地锋尖处.起笔时,笔肚着纸,侧锋斜铺,然后转中锋于空中暗收(例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七、趯法“趯法”即钩法.“趯”含有跳跃之意,是书法用笔中地重要笔法,也是写欧字最难掌握地笔法.其难在钩多有棱角,书写时要充分利用侧锋,在蹲锋同时须运腕得当,即出钩前笔杆微倾(倾倒地方向与运笔地方向相反),笔毫铺开(用力不匀称,一般借力于钩之外侧),而笔身仍保持斜挺之状——这是关键之关键.有地学者在理论上虽有所悟,但在书写时往往不能得心应手,应题就在于笔力不够,未能做到笔身挺而笔毫斜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几种常见地钩法:(一)直侧锋钩轻锋逆入,如作竖画切入作斜横落点,稍一调锋后即将笔杆倒向右侧,使笔毫斜铺展开,引笔下行,同时笔杆渐向右上方欹侧,至出钩时借力在毫外侧,轻轻向下快速一顿(即蹲锋),并运腕力向左前方猝然趯起,钩法自然尖锐饱满(例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心钩、戈钩、浮鹅钩这三种钩地运腕方法类似,均为右钩,且比直钩易于掌握.关键是发笔时手腕皆微左仰,笔管微右倾,取其侧势,而出锋时手腕均需向右侧微微翻动(例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平钩平钩地关键在于掌握右折法(详见折法),行笔至折角处,翻笔作暗圈后朝右下点,再微微挫动笔锋,得势后方可向左下钩出,出钩方向当与下笔相呼应(例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八、磔法所谓“磔法”,即捺法,是书法用笔中地主要笔画.捺法势宜开张,一波三折(起笔向右上为一折,中驻向右下为二折,末笔平出为三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平捺(例图).“道”、“之”等字用之.、侧捺(例图).“文”、“是”等字用之.一字中有数捺,则以合代开,敛其捺脚,不可多捺,如“途”、“森”等字.。
卢中南欧阳询楷书教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卢中南是当代著名的楷书书法家,他潜心书法数十年,精研楷书艺术,对欧阳询的楷书风格有着特殊的研究和理解。
他的楷书作品不仅形神兼备,严谨规整,而且典雅大气,极富韵律美,让人过目难忘。
在他的指导之下,许多学生从中汲取了深厚的书法修养,掌握了欧阳询楷书的要诀和技巧。
本文将探讨卢中南教学欧阳询楷书的特点和重要性。
一、卢中南授课的特点1.注重基础功力的打磨卢中南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强调书法基础功力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打好基础,扎实练习,才能在楷书创作中游刃有余,自由发挥。
他经常安排学生在临帖和模写中,反复练习基本笔画和结构。
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和消化,才能在欧阳询楷书的学习中更上一层楼。
2.注重传统文化的研究卢中南深知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因此他在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他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儒家经典和古代文化,从中挖掘书法的源头和内涵。
只有深刻理解书法艺术的渊源,才能更好地领悟欧阳询楷书的神韵和特色。
3.注重个性创作的培养在教学中,卢中南不拘泥于模仿,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创作能力。
他鼓励学生保持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在学习欧阳询楷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个人的创作风格和表现形式。
他的学生作品多姿多彩,各具特色,展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采。
二、欧阳询楷书的教学要点1.笔法准确欧阳询楷书的笔法严谨而准确,要求学生掌握每一划的力度和轻重。
在书写时,要注重笔画的延展和收敛,使之既端庄稳重,又不失灵动飘逸。
只有通过反复练习和体会,才能真正掌握欧阳询楷书的笔法要领。
2.结构规整欧阳询楷书的结构规整,蕴含着严密的秩序和美妙的韵律。
学生在学习时,要注重字体的整体布局和结构关系,做到线条通畅,整体协调。
只有掌握了结构规范,才能写出气势磅礴、庄重典雅的楷书作品。
3.筆法相得益彰欧阳询楷书的笔法丰富多样,既有直劲劲挺,又有圆劲丰满,要求学生掌握好不同笔画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衔接。
欧阳询有“楷书八决”,领悟了这八层意义,书法才算真正入门原创2019-07-04 18:03文/彧白三余书社原创文章中国书法从发展到成熟,经历了几千年的流变,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社会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的变化,形成了诸多不同的书体,比如秦朝的篆书、两汉的隶书、魏晋的行草书、唐朝的楷书等等。
在这么多成熟的书体当中,应用最多,受众最广,也最为基础的便是楷书了,但想将楷书写好并不容易,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如何才能写好楷书?我们曾屡次说过,任何一门传统艺术都有着技术和艺术另个维度,艺术是在技术完善的基础之上抒发性灵,靠的是天赋和学养,而技术则存在于古人的碑帖与书论当中。
下面我们就欧阳询的一段书论聊聊写楷书的一些技巧!欧阳询有楷法“ 八诀”,掌握好这“八诀”,才能领悟楷书妙旨[点]如高峰之坠石,[卧钩]似长空之初月,[横]若千里之阵云,[竖]如万岁之枯藤,[斜钩]劲松倒折,落挂石崖,[横折钩]如万钧之弩发,[撇]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捺]一被常三过笔。
[点]如高峰之坠石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之前的卫夫人《笔阵图》当中有过论述,讲的是一种险势,石头在高空将落未落之时,就造成了一种“险势”,正是这种“险势”才构成了欧阳询字法的险峻。
我们看这个“永”字,上边的点称之为“打点”,与第二笔的钩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在物理学上讲,高度越高势能越大,我们看右边的坠石,亦同此理。
欧阳询点的写法同右边的辅助线,向右边顿出之后,有一个折锋挑回的动作,是为了衔接下一笔,从而使这个点不孤立,这种“势态”一定是巧妙衔接的,才能不是笔画隔离。
我们再看这个字的“势态”,取的是将坠未坠之意,“上”字的点与左边的竖笔轻微衔接,构成险势,而不是直接写成一横,正如同右边高山之石将坠未坠一般。
正是这种险势,才是欧楷的精彩之处,也是书法之美的体现。
[卧钩]似长空之初月初月其实就是上弦月,上弦月有三个特点,一是边缘锐利,在书法上的表现就是用笔爽利,不迟疑,另个一个特点就是弧度挺健,有峭拔之态,最后就是要有粗细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均匀的,这三点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我们看下面两张图:在欧楷中写这个钩比较难写,要求露锋入纸,下笔的时候要缓缓按下去,然后立峰弹起。
欧阳询楷书教学基本笔画(第一节)一、欧阳询简介欧阳询(557一641年),唐代,汉族,潭州临湘(今长沙)人,字信本,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之一。
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欧阳询祖父欧阳颁(498~563年)曾为南梁直阁将军,父欧阳纥曾任南陈广州刺史和左卫将军等职。
因举兵反陈失败被杀,并株连家族。
欧阳询因年幼幸免于难,被父亲好友收养。
欧阳询聪敏勤学,涉猎经史,博闻强记。
隋朝时,欧阳询曾官至太常博士。
因与李渊交好,在大唐盛世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也称“欧阳率更”。
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
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
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
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他的字有多人评论。
二、欧阳询的楷书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唐代碑刻。
公元632年镌立于麟游(今属陕西)。
魏徵撰文,欧阳询正书。
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
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图片当代书法家田英章临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三、楷书的基本笔画横、竖、撇、捺、点、钩、提、转折是楷书的8种基本笔画。
四、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
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xx〃八决[点]如xx之坠石。
[竖弯钩]似长空之初月。
[横]若千里之阵云。
[竖]如万岁之枯藤。
[斜钩]劲松倒折,落挂石崖。
[横折钩]如万钧之弩发。
[撇]xx截断犀象之角牙。
[捺]一被常三过笔。
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
虚拳直腕,指齐掌空,意在笔前,文向思后。
分间布白,勿令偏侧。
墨淡则伤神彩,绝浓必滞锋毫。
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
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
心眼准程,疏密欹正。
筋骨精神,随其大小。
不可头轻尾重,无令左短右长,斜正如人,上称下载,东映西带,气宇融和,精神洒落,省此微言,孰为不可也。
xx〃三十六法一、排叠就是书写时,根据每个字的点画多少和长短安排好体形大小与疏密,使其匀称停当,阔狭适度。
对笔画多的,如“焘、藁、馨、窦、墨、颦、羸、爨”等字,虽然排叠紧密,但能互不触犯,对横排“糸”旁、“言”旁的宇,点画也须各有位置。
在《八诀》中所说的“分间布白”,又说,“调匀点画”,都是这个道理,唐高宗《书法》中讲的“堆垛”,也是此意。
(文内所举字例,将“寿、画、笔、丽”换用了“焘、馨、墨、颦”,皆因原字已经简化。
以下诸条类同)二、避就就是使字体结构的疏密、险易、远近,彼此变化得当,映带合宜。
例如作撇,“庐”字的外撇既长又尖,内撇就要短些,避免雷同,“府”宇的长撇已经向下,短撇就应向左,使其有所变化。
再如作捺,“颇”字的皮捺要缩短,就叫作避;“昶”字的永捺伸长,则称为就。
另如平钩,“鸠”字的钩收当是避,“馗”字的钩展出则是就。
还如“逢”字的下?拔出,则上边必作一点,也是避重叠而就简径的缘故。
三、顶戴指的是字体组成,以下承载上者居多,但对上大下小的字,就须顶正而不偏侧,视为上重下轻的字,要稳重而不浮漂。
例如“叠、蘖、鸳、鹭、骞、譬、聱、聚”等之类,就是这种情形。
《八诀》中所谓“斜正如人,上称下载”,又说“不可头轻尾重”,也是这个意思。
四、穿插指的是通过横竖笔画贯穿,和斜势线条交错方法来协调疏密、长短、大小的字形,达到均衡间架结构的目的。
欧阳询楷书笔法教学反思
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教育学生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
现我对执教的的书法课《斜捺和平捺》,进行如下反思:
1.对教材理解不够透彻。
小学《书法练习指导》教材,从三年级至六年级上册均学习颜体字,六下学习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对比中感悟不同字体的美,而我在备课时忽略了这一点,没有把两种笔画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导致在教学欧体捺画时,很多同学仍用了颜体捺的写法。
2.教学环节相似的地方过多,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充分激发。
在教学笔画和整字的环节,都是采用先看视频,再书空,最后临写、展评、再练习的步骤,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缺乏趣味性。
3.展评环节不够充分。
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两次展评,目的是为了以评代讲,但留给学生评议的时间不充分,对学生的指导也就不有些欠缺。
展评的作业都是不同学生的,没有对同一份作业进行前后对比评价,对比之后才能发现不同,才能了解学生听课情况,对孩子不足与进步之处才能给予更精确的指导。
4.练习时间较少。
书法课以练为主,一节书法课要保证20分钟的练习,有效练习20个左右的字,在我的课堂未能保证学生的练习量,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5.对学生的指导不够具体、精确。
在学生练习时,我只是相机指导两至三名学生书写,对于其他同学,没有用
红笔及时点出他们写的好与不足的地方。
6.课堂语言还要加强。
包括普通话、课堂衔接语、评价语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课堂是生成的,学生是灵动的,针对课堂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会积极改正,争取越来越好。
欧阳询楷书的书法艺术内涵□龙莺鑫/文时至今日,人们一提到书法中的楷书,首先想到的大多依然是欧阳询,也有很多人是从欧阳询的楷书临摹,开启了自身的书法学习道路[1]。
之所以欧阳询的楷书能够取得这样的历史成就,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喜爱和学习,少有争议,原因在于其楷书书法所表现出来的丰富艺术内涵,给人以端雅、质朴而又险绝的审美感受。
本文将分别从用笔、结字和章法三个层面,对欧阳询的楷书书法艺术进行分析,希望能以此加深和拓宽对欧阳询楷书书法艺术的学习认知。
1 欧阳询楷书的用笔1.1 方整劲挺纵观欧阳询的楷书作品,其在用笔上最大的特点之一,便是方整、劲挺,这完美地符合了人们对楷书的第一印象、第一要求。
特别是在欧阳询楷书的横画中,方整、劲挺的用笔表现得尤为突出,从书法脉络的承接,以及欧阳询楷书横画的形态,可以看出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汉隶的笔法,对用笔和笔画的掌控非常匀称,从横画的起笔到收笔整个过程,提按和粗细的变化非常有限[2]。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完全没有变化,而是对变化的掌控非常细微、精密,因此一眼看上去虽然笔画方整、劲挺而又平直、明朗但是却并不呆滞、僵硬。
特别是从欧阳询最为成熟的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图1)来看,其中的大量横画都表现出了这样的艺术特色,起笔为方,简洁明朗,行笔平直劲挺,细微的控笔提按,筋力内裹,收笔也果断、流畅,宛若“千里之阵云”。
这与柳公权和颜真卿的楷书用笔是完全不同的,颜真卿的起笔、收笔动作明显更多,而柳公权的行笔提按又非常明显,三家各具特色,不过其中依然以欧阳询给人的感受最为端雅、质朴。
1.2 敛势挺拔除了方整、劲挺之外,敛势和挺拔是欧阳询楷书的另一个突出用笔特点。
如欧阳询在书写竖画的时候,就存在着明显的敛势,将气势、气韵内收,用笔沉稳、有力,敛而不放,为储势之状态,这一点不论是在其悬针竖还是垂露竖的书写中,均是如此。
正是因为欧阳询对用笔的敛势,使得其用笔具有了曲中见直的视觉效果,以及筋骨有力的视觉感受,不会让人觉得纤弱无力[3]。
西泠印社六年级书法下册教学设计第 1 课欧阳询楷书笔法(一)学习目标:1 、使学生认识和掌握汉字的结构特点。
2 、通过教学,让学生根据字的笔画多少决定书写的疏密、匀称。
3 、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正确的写字姿势,导入新课。
1 、同学们,谁能说说正确的写字姿势是什么样的?(身体坐正,脚平放,注意做到“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寸,眼睛离桌面一尺,胸离桌边一拳。
)2 、一起做一做。
随学生的回答,出示学生正确书写姿势的画面。
二、学习新课1、打开书第 1 页,指名读题目。
2 、指导观看“之”“玉”。
( 1 )请学生注意观察这 2 个字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名说。
( 2 )教师相机介绍临摹过程中要注意通过与范例字的对比,调整字形的长短及笔画的伸缩,使外形接近范例字。
( 3 )各学习小组讨论其余的字。
三、临习指导。
1 、让学生观察“玄、宫、注、云”在田字格的位置。
1 、学生用钢笔描描、临写。
四、拓展思考。
1 、让学生观察“成、乎、灼、庶”的疏密变化。
2 、学生交流。
3 、小结。
五、课堂总结。
六、作业。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写好毛笔字的意义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2 、掌握不同方位的占格及写法。
3 、培养学生初步的书法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写法技巧、占格,并将它们写美观。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新课。
(1)集字解读。
讲解杜甫的五言律诗《月》。
(2)临习指导。
指导学生了解“立、州、三、盖、华、中”的疏密关系。
(3)作品展示。
让学生欣赏书上的作品。
(4)书写要点。
指导学生阅读要点,了解如何正确书写。
三、学生临摹书写。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完成课后的临摹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一个字中两笔后两部分背对背书写变化和书写特点。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一个字中两笔后两部分背对背书写变化和书写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新课。
(一)要领图解。
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