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气词“吧”的偏误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70.39 KB
- 文档页数:2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把”字句偏误研究有关对外汉语“把”字句的研究,可以分为本体研究和教学研究。
对于本体中的“把”字句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24年,至今历时八十余年之久,可以说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历时最为悠久的课题之一。
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重视。
所以从上世纪末开始,对于“把”字句的对外教学习得研究在学术界掀起了狂潮。
正是由于被研究者们一次又一次得从不同的角度提及,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可以把对于“把”字句的研究看作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从开始到发展再到繁荣的一面镜子。
(一)“把”字句本体研究状况1、新中国成立前“把”字句的研究状况(1)“提宾”说1924年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中从句法结构分析入手,首创“提宾”说。
认为“把”的作用在于把原先位于动词之后的宾语,提到动词之前。
例如:“他把狗洗得很干净。
”“邮递员把信交给我。
”黎锦熙先生的“提宾”说,对后来始于七十年代后,盛行于九十年代的“把”字句与其相关句式间互相转换等的动态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力和吕叔湘也认为“把”字句的宾语是动词的宾语前置。
(2)“处置”说王力先生从“把”字句表示的语法意义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处置”说,开了“把”字句语义研究的先河。
他认为“‘把’字本来是‘握’的意义。
到了现代,更渐渐由实变虚,由动词变为助动词。
后来‘把’字的本来意义渐渐消失,只剩一种语法上的意义。
”[1]例如“把衣服穿上”。
王力先生还给这类句子定了个规律:“处置式既然必须是表示一种处置的,如果行为不带处置性质,就不能用处置式。
”(3)吕叔湘“三说”吕叔湘先生在1924年《中国文法要略》中,从动词的意义限制、“把”字宾语的性质、谓语动词前后的成分要求三个方面,相当全面而细致地分析讨论了近代汉语“把”字的用法,提出“行为动词说”、“宾语有定说”、“谓语复杂说”,【2】成为“把”字句综合研究的第一人。
朝鲜族小学生“把”字句偏误分析
“把”字句是现代汉语常用句式之一,也是第二语言(汉语)教学的难点之一。
本文在调查大量的自然习作和问卷语料的基础上,运用中介语理论,对朝鲜族小学生在习得“把”字句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进行了统计、分类,并分析了致误的原因。
本文认为:朝鲜族小学生“把”字句偏误主要出现在“把”字句的宾语、谓语、状语、补语等各个成分以及语序上。
其中“语序”偏误占的比例最高,其次为“把”字句的补语成分。
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是母语干扰和目的语干扰。
通过调查、统计,我们排出了“把”字句各补语类型的准确度顺序,它反映了习得顺序,即准确度越高,难度越小,习得越快。
其顺序为:第1级—V+结果2,V+对象,V+空间;第2级—V+情状,V+动量,V+了;第3级—V+结果1,状语+V,V+着。
在此基础上,我们与教材“把”字句补语的安排顺序做了比较,计算习得顺序之间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发现两个顺序基本一致。
据此,本文还对“把”字句的的教学及教材编写提出了一些建议。
韩国留学生汉语语气词“啊”、“吧”、“呢”、“吗”习得偏误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韩国对中国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兴趣日益增加,越来越多韩国留学生选择到中国学习与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的汉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逐步熟悉和运用汉语的表达方式和文化习惯。
在这其中,汉语语气词作为汉语中重要的文化元素,不仅给听者留下良好的印象,还可以增强表达者的语音语调和语言语气效果。
其中,“啊”、“吧”、“呢”、“吗”作为常见的汉语语气词,经常被韩国留学生们使用,但是他们在实际的汉语交际中往往习得偏误,使用不当甚至会引起交际误解。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韩国留学生在汉语语气词“啊”、“吧”、“呢”、“吗”使用上的偏误情况,分析其原因,加深对汉语语气词的理解和使用,提高汉语交际能力。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选取韩国留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语料收集的方式,探讨其在汉语语气词“啊”、“吧”、“呢”、“吗”使用上的偏误情况和可能的原因。
具体内容包括:1. 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韩国留学生在汉语语气词使用上的偏误情况,从语音语调、语法用法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
2. 语料收集:采用听说教学法,通过听说练习和实际对话收集韩国留学生在汉语语气词使用上的实际语料,分析其语言现象和使用情况。
3. 偏误原因分析:通过对问卷调查和语料收集结果进行逐一分析,找出韩国留学生在汉语语气词使用上偏误的原因,探讨语言背景、文化差异等因素对其偏误产生的影响。
4. 反思与建议: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韩国留学生在汉语语气词使用上的反思和改进建议,以提高其汉语交际能力。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韩国留学生在汉语语气词使用上的偏误情况和原因,探讨语言背景、文化差异等因素对其汉语学习和交际产生的影响。
同时,本研究将对汉语教学和韩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及汉语语言交际能力提高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现代汉语语气词“吧”的偏误分析摘要:本文从偏误分析的视角研究现代汉语语气词“吧”的习得情况。
首先将语气词“吧”主要的的语法意义作简要描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语气词“吧”的分布和意义进行分类;然后对语气词“吧”的偏误类型进行分类,包括与其他语气词误用、漏用、使用冗余三种偏误类型;最后对语气词“吧”的偏误来源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气词;“吧”;偏误分析一、引言在汉语教学中,对学习者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有利于帮助我们了解学生在习得过程的各个阶段对某一语言点的掌握。
对汉语学习者在汉语语气词“吧”的习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偏误分析,有助于进行一些规律性总结,更有利于帮助他们向目的语过渡。
本文在进行偏误分析类型分析时所采纳的语料来自HSK动态语料库。
二、语气词“吧”语法意义1.“分”的观点持“分”的观点的学者主要有朱德熙、吕叔湘先生。
朱德熙(1982)根据语气词“吧”出现的语境,将语气词“吧”分为两种:一是表示疑问语气;二是表示祈使语气。
吕叔湘先生(1999)认为“吧”可出现在祈使句末尾,表示命令、请求、催促、建议等;可以用在疑问句句末,待遇揣测的语气;可以用在“好、行、可以”等后面,表示同意;用在句中停顿处,表示左右为难、犹豫不决的意思;或用在“动词+就+动词”的句子后面,表示没关系、不要紧的意思。
张斌(2000)根据“吧”作为语气词表示语气的职能,将“吧”的语气职能分为表示陈述语气、表示疑问语气和表示祈使语气三种。
2.“合”的观点主张语气词“吧”的“合”的观点的主要代表有陆俭明和胡明扬。
陆俭明(1984)认为语气词“吧”可以出现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中,但不可以出现在感叹句中,“吧”是个半疑问语气词。
胡明扬(1988)则认为“吧”是“表态语气助词,赋予说话内容以不肯定的口气”,尽管其与其他词语和语调结合起来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气,但是语气词“吧”的作用是单一的,“吧”的语气意义是表示不肯定的陈述意义。
学位论文学生姓名:丁乂宇专业:对外汉语学号:导师姓名:陈克禄二〇一四年四月摘要以往关于对外汉语语气词“呢、吧、吗、啊”的分析研究存在过于概括和过于繁杂两种倾向。
本文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整理了“呢、吧、吗、啊”的意义、用法以及偏误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材编排建议和教学研究建议。
希望对对外汉语语气词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气词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气词“呢,吧,啊,吗”的研究一、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语言是一门学科的同时更是一种交际工具,我们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留学生提高使用汉语交际的能力。
不同于世界上大多数的其他语言,汉语中的虚词特别多,这是因为汉语既缺乏形态标志和曲折变化,同时也没有豁着形式。
因此,虚词便成为现代汉语中十分具有重要性的表达手段。
[1]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大多数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通常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越高的虚词,就越是难以讲清楚它的用法和意义,有时甚至因为给学生们讲得不准确而带来误导,从而引发新的错误。
如今,对外汉语的虚词教学己经逐步地从语法教学中单独被列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
这体现了对外汉语虚词教学的重要性,同时这也是对外汉汉语语气词教学的重大进步。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留学生虽然在讲汉语时字正腔圆,但是我们听起来依然觉得不地道、生硬。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地使用语气词。
由此可见,对外汉语语气词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加强对外汉语中语气词的教学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语感,同时还会使他们的口音听起来更地道。
1.2 研究范围和任务1.2.1研究范围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语气词有六个,它们分别为:了、的、呢、吗、啊、吧。
在本文中,我们将选择“呢”“吧”“吗”“吗”这四个使用频率最高,用法与意义相对较为广泛和复杂,而且具有一定相似性的语气词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呢”“吧”“吗”“啊”这四个语气词的分析研究,来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及教学实践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汉语国际教育初级阶段“把”字句偏误研究及相应教学对策-精选教育文档汉语国际教育初级阶段“把”字句偏误研究及相应教学对策1、引言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是对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中所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研究,把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作为观察学生二语习得状况的一个窗口,从而了解学习者第二语言的学习水平。
本文的理论出发点有以下两点:一是以句法结构为基础,来揭示语义规则和语用规则,从而进一步讲明句法的用法。
二是注重汉语和英语语法规则的对比,通过语言的双向影响研究,阐明两种语言的异同,并进一步凸显母语和目的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负迁移影响,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
2、“把”字句偏误总结与归类“把”字句是用来强调动词对宾语的影响,强调对宾语的处置,“把”字句的主要句法形式为“主语+把+宾语+动词+其他成分”。
“把”字句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大难点,在学习“把”字句的过程中,学生有很多偏误,这里指针对五类主要偏误进行分析。
2.1回避“把”字的偏误“把”字句对学生来讲是一种陌生的语法结构,英语中并没有与“把”字句类似的句型。
因为学生刚刚学完“把”字句,短时间内对“把”字句的掌握程度不是很好,加之学生本身汉语水平不是很高,所以学生在运用“把”字句的时候会自觉不自觉的对“把”字句采取回避态度。
①留下了帽子在我的车里面②钱存在银行(图片是有关于投资,应该把钱存在银行还是买股票)③请你关灯在这3个偏误例子中,学生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都对“把”字句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在课堂上,有板书提示,学生的偏误就会降低,而在写作过程中没有板书提示,学生偏误就会普遍增高,这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把”字句的语法系统。
2.2“把”字宾语无定的偏误“把”字句的宾语应该是有定的、确指的,即“把”的宾语是谈话双方都知道的。
③我把一本书看完了④我把一瓶饮料喝了在例子③④中,“一本书”和“一瓶饮料”都是不定指。
例④在一定的语境中成立,但是当除去语境,“一瓶饮料”是泛指的时候,这就是一个偏误的例子。
2023-11-01•引言•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的界定和分类•留学生习得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的偏误分析•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的教学设计与建议•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
现代汉语作为一门高度发达的语言,其丰富的语气副词表达方式是汉语学习者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之一。
然而,在留学生的汉语学习中,语气副词的正确使用一直是难点之一,常常出现偏误。
因此,对留学生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的习得偏误进行分析,有助于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策略,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留学生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的使用偏误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偏误产生的原因,为进一步探索有效的汉语教学方法提供参考。
要点一要点二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语料分析法和调查法等多种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相关研究,明确语气副词的定义、分类和使用规则。
其次,运用语料分析法对留学生实际使用的汉语句子进行统计和分析,找出偏误的类型和分布特点。
最后,通过调查法收集留学生对语气副词学习的认知和反馈情况,以便提出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建议。
研究目的与方法02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的界定和分类语气副词的界定语气副词的定义语气副词是一种表示情态或语气的副词,用于修饰整个句子或句子中的某个成分,表达说话者的态度、情感或语气。
语气副词的作用语气副词在句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用来表示强调、疑问、否定、肯定等不同的语气,从而影响整个句子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4. 表让步的语气副词分类方法根据语气副词所表达的情感和语态,可以将它们分为以下几类2. 表否定的语气副词如“不”、“没”、“并非”等,用于表示否定或反驳。
3. 表疑问的语气副词如“是否”、“到底”、“究竟”等,用于表示疑问或询问。
常见的现代汉语语气副词包括“难道”、“简直”、“难道不”、“何尝不”等。
常见的语气副词1. 表强调的语气副词如“确实”、“实在”、“的确”等,用于强调说话者的观点或情况的真实性。
泰国大学生对汉语语气词“啊”“吧”“呢”“吗”的“误代”偏误分析汉语语气词在日常用语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是汉语的一个重要语法点,同时也是泰国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难点。
为了考察泰国大学生对汉语语气词“啊”“吧”“吗”“呢”的混用情况,笔者以泰国商会大学中文专业的大三学生作为考察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发现泰国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错误为“吗-呢”的误用和“吧-啊”的误用,这两种偏误类型占了所收集到得偏误的46.66%,而最不容易犯的错误为“啊-吗”的误用,仅占6.67%。
笔者希望本研究能够对国内外对泰国学生学习汉语语气词的研究成果进行补充,引起更多学者对泰国学生学习汉语语气词的习得特点进行研究,促进对泰汉语教学的发展。
标签:偏误分析语气词泰国学生一、引言语气词是表示语气的虚词,常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它们是表示句子的语气或神态的一种重要手段,数量虽少但使用频率较高。
对泰国学生而言,如果想要学习汉语,掌握汉语的语气词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在笔者的自身学习过程中,发现汉语语气词的学习和使用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很容易出现各种偏误,因此,对泰国学生的汉语语气词的偏误进行系统分析,探究泰国学生学习汉语语气词的规律,是推进泰国汉语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理论上,它能帮助我们了解学生对汉语语气词的习得规律,把握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在教学实践中,它能指导我们改进教学思路,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汉语语气词。
本文主要是对泰国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四个汉语基本语气词“啊”“吧”“吗”“呢”的情况进行偏误分析。
根据鲁健骥(1984)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他把偏误分为“遗漏、误加、误代和错序”四大类。
由于语气词常用在句尾,因此,在语气词的偏误中,较少出现错序的偏误类型。
此外,由于一些语句中既可以使用语气词,也可以不会用语气词,如“你别当真”与“你别当真吧”,这两个句子都是正确的,它们的区别在于使用了语气词“吧”可以使句子带有一种商量的语气,使语气变得委婉。
把字句的偏误分析摘要:“把”字句一直是现代汉语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由于“把”字句是一个具有特色的语法句型,广大学者对它的研究都有不同的侧重点。
“把”字句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特别是对外国留学生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把”字句的偏误进行简要分析,希望对广大学生学习“把”字句提供具有实际价值的指导。
关键词:“把”字句;偏误;教学“把”字句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种句式结构,同时,也是容易误用的句型。
由于“把”字句的特殊性,使得广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偏误,不利于汉语的发扬和传承。
随着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来华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学习汉语几乎成了他们在华生活和学习的必要途径。
“把”字句是现代汉语中特殊的句型,也是用得最多的句型之一。
外来留学生只有将这种常用句型学习好,才能掌握现代汉语的精髓,才能将汉语的魅力发扬光大。
本文从“把”字句的语法特征,重点分析“把”字句偏误的几种类型,并提出相关的教学对策。
一、“把”字句的含义及语法特征(一)“把”字句的含义“把”字句是指在谓语动词前面用介词“把”引出受事,并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一种主动句。
介词“把”字不能单独成句,后面必须有动词性谓语才成句,就算带宾语也不行。
例如,我们不说“小红把”,也不说“小红把小猫”,但我们可以说“小红把小猫抱走了”,所以,“把”字句后必须有动词性谓语。
需要指出的是,“把”字句是指具有一定语调的带“把”字的句式,是一个句子,是完整的语言使用单位,而不是不具有一定语调的没成为句子的带“把”字的格式,通常我们把这种格式叫做“把”字式。
从语义上看,“把”字宾语名词表示的事物在意念上大都是谓语动词所代表的动作的对象,即动作的承受者。
例如,“小红把小猫抱走了”,“把”字带宾语“小猫”,“小猫”又是“抱走”的对象,联系主语“小红”来看,“把”字句也是主动句的一种。
(二)“把”字句的语法特征1.谓语中主要动词不能是个光杆动词,动词后必须有一点别的成分。
印尼学生汉语语气词“吧”、“吗”、“呢”偏误研究汉语语气词特别得多,但常使用的只有十几个。
虽然很少,可是很多外国学生掌握不了语气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譬如在口语交际的时候,经常发现应该用语气词时他们不用,而不应该用语气词时他们用,还有发现误用等。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错误呢?我们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应该研究研究。
语气词看起来很容易习得,其实特别难。
因为它们用法多意义也多,还有语气词“甲”和“乙”有相同点与不同点,若没有掌握好规律容易造成偏误。
许多教师在教学或者学生在习得语气词时忽略了它们的重要性,因此学生没能把握好语气词。
其实,还有很多各种各样原因引起了偏误而影响了交际,对于印尼学生也不例外。
针对印尼学生学汉语语气词习得、偏误研究还没有发现相关资料,所以本文针对他们的习得情况和规律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首先本文针对58名还在中国学汉语的印尼学生发了一份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错误率为40%作了偏误分析。
然后本文简单的对汉印语气词“吧”、“吗”及“呢”进行了对比,从汉语语气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角度进行了考察。
最后对语气词“吧”“吗”“呢”提出了教学策略,希望能对我们有所帮助。
初级阶段韩国留学生“把”字句偏误分析“把”字句是现代汉语里最具特点的语法现象之一,同时又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韩国留学生在初级阶段学习“把”字句时,因为不了解“把”字句的意义是什么,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把”字句,又不了解和掌握“把”字句在运用时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的限制规则,所以初级阶段留学生普遍存在着“把”字句使用不足甚于回避使用“把”字句的情况,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是结合语义采取设计具体语境背景来帮助留学生建立语感,增加对“把”字句的理性认识。
本文针对初级阶段韩国留学生中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偏误句子,从语义、句法和语用的角度进行透彻分析,我们还对初级阶段韩国留学生“把”字句习得情况与中国儿童作了对比分析,并讨论了韩国留学生受母语负迁移和目的语规则干扰的情况,中国儿童“把”字句习得过程中所运用的替换、扩展、移位、联结、纠错等方式,对留学生“把”字句教学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最后,我们对初级阶段留学生的“把”字句教学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韩国留学生常用汉语语气词使用偏误分析论文摘要语气词是准确理解句子语气意义的关键,韩国留学生在语气词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遗漏、多余和误用的偏误,这不仅由于母语负迁移带来的影响,同时二语学习者和所用的教材、所选的教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语气词的正确使用产生着影响。
关键词韩国留学生汉语语气词对比分析一、导言语气词常常是附在句子或者词组后面,给句子注入语气,对思维的逻辑和对话的建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齐沪扬(2002)[1]指出,现代汉语语气系统可分为功能语气和意志语气,功能语气的形式标志是语气词“了、的、吗、吧、啊、呢”。
所以本文以齐沪杨所分类的这几个常用语气词作为研究对象,对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语气词的偏误进行归类分析。
二、偏误分析本文对北京语言大学HSK语料库中韩国留学生习作进行字符串为“啊、吧、呢、的、了、吗”的检索,从中找出语气词使用存在偏误的句子,并对这些句子进行偏误归类,从而发现,韩国留学生在使用语气词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偏误。
(一)遗漏句子中该用语气词却没有用的偏误现象,我们称作遗漏。
(1)你没听说过失败是成功之母[吗]?这是一个疑问的句子,用“吗”来传达语气的疑问意义,如果去掉这个语气词,就会显得语气不够委婉,暗含反问的语气。
(2)真是[的],都来了这边还不过来找我。
这里缺的是一个表示确信意义的语气词“的”,同时加上“的”语气也会稍显缓和、委婉。
(二)多余句子中不该用语气词却用了的偏误现象,我们称作多余。
(1)我们现在都很平安地生活,你们千万别担心[了吧]!这例中,语气词叠加使用,我们可以看作是语气词了的偏误。
这里表示的是确信和呼吁意义,不用任何语气词,前面的小句就可以传达出完整的意义。
(2)在学校就能学习,观察异性的各种性格和想法,这不就能趁早了解异性[了吗]?在这例中,前面的句意已经是完整的,不需要语气词来附加任何意义。
“了”在语气意义上主要强调变化完成的效果,这两句中并不需要这样的意义。
语⽓气词“吧”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摘要:本⽂文总结归纳了语⽓气词“吧”的语⽓气功能,并在对北京语⾔言⼤大学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关于“吧”的偏误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对外汉语教学中“吧”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语⽓气词吧对外汉语教学绪论学好⼀一门语⾔言的标准就是要说得地道,因此语⽓气绝对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大问题,⽽而语⽓气词是汉语特有的⼀一类词,再加之其意义较抽象,留学⽣生使⽤用语⽓气词时常常出错,所以这要语⽓气词教学须引起对外汉语教师们的⾜足够重视,尽量找到简明易懂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一.语⽓气词“吧”的语⽓气功能语⽓气词“吧”在不同类的句⼦子中的表达语⽓气的功能虽不尽相同,但总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其主要功能就是缓和句⼦子的语⽓气。
1.表疑问语⽓气语⽓气词“吧”可以⽤用在是⾮非疑问句末表疑问,这时说话⼈人往往已经有了肯定的猜测,或者希望对⽅方给予肯定的回答,这也是“吧”和“吗”最⼤大的不同之处,“吗” 也可以⽤用在是⾮非疑问句末表疑问,但⽤用“吗”表疑问时说话⼈人的⼼心⾥里往往没有任何猜测,全凭对⽅方告诉⾃自⼰己答案。
试对⽐比:①今天去的⼈人很多吧?②今天去的⼈人很多吗?第⼀一句说话⼈人的意思是肯定地陈述“今天去的⼈人很多”这个事实;第⼆二句是说话⼈人猜测“今天去的⼈人很多”,⽤用是⾮非疑问句表⽰示⾃自⼰己不太确定,希望对⽅方给⾃自⼰己肯定的答案;第三句话是说话⼈人不知道今天去的⼈人多还是不多,想要对⽅方给⾃自⼰己肯定或否定的答案。
也正因为如此,是⾮非疑问句中的“吧”往往和“可能”“也许”“⼤大概”“⼀一定”“肯定”等副词搭配使⽤用来修饰说话⼈人猜测的确定程度,如:“今天去的⼈人肯定很多吧”;⽽而“吗”则不能和这些副词搭配。
除此之外,表⽰示疑问语⽓气的“吧”和“呢”都可以置于特指疑问句或选择疑问句的末尾,不同的是“吧”表⽰示不满的态度,⽽而“呢”⽤用于表疑问,或商量的语⽓气①,试⽐比较:①你今天去不去吧?②你今天去不去呢?第⼀一句说话⼈人的态度不满,急着催促对⽅方给出最后的答复,⽽而第⼆二句则是单纯地表⽰示疑问。
现代汉语语气词“吧”的偏误分析发表时间:2019-12-27T14:57:39.74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7期作者:邓舒[导读] 本文从偏误分析的视角研究现代汉语语气词“吧”的习得情况。
首先将语气词“吧”主要的的语法意义作简要描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语气词“吧”的分布和意义进行分类;然后对语气词“吧”的偏误类型进行分类,包括与其他语气词误用、漏用、使用冗余三种偏误类型;最后对语气词“吧”的偏误来源进行分析。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24)摘要:本文从偏误分析的视角研究现代汉语语气词“吧”的习得情况。
首先将语气词“吧”主要的的语法意义作简要描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语气词“吧”的分布和意义进行分类;然后对语气词“吧”的偏误类型进行分类,包括与其他语气词误用、漏用、使用冗余三种偏误类型;最后对语气词“吧”的偏误来源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气词;“吧”;偏误分析一、引言在汉语教学中,对学习者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有利于帮助我们了解学生在习得过程的各个阶段对某一语言点的掌握。
对汉语学习者在汉语语气词“吧”的习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偏误分析,有助于进行一些规律性总结,更有利于帮助他们向目的语过渡。
本文在进行偏误分析类型分析时所采纳的语料来自HSK动态语料库。
二、语气词“吧”语法意义1.“分”的观点持“分”的观点的学者主要有朱德熙、吕叔湘先生。
朱德熙(1982)根据语气词“吧”出现的语境,将语气词“吧”分为两种:一是表示疑问语气;二是表示祈使语气。
吕叔湘先生(1999)认为“吧”可出现在祈使句末尾,表示命令、请求、催促、建议等;可以用在疑问句句末,待遇揣测的语气;可以用在“好、行、可以”等后面,表示同意;用在句中停顿处,表示左右为难、犹豫不决的意思;或用在“动词+就+动词”的句子后面,表示没关系、不要紧的意思。
张斌(2000)根据“吧”作为语气词表示语气的职能,将“吧”的语气职能分为表示陈述语气、表示疑问语气和表示祈使语气三种。
2.“合”的观点主张语气词“吧”的“合”的观点的主要代表有陆俭明和胡明扬。
陆俭明(1984)认为语气词“吧”可以出现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中,但不可以出现在感叹句中,“吧”是个半疑问语气词。
胡明扬(1988)则认为“吧”是“表态语气助词,赋予说话内容以不肯定的口气”,尽管其与其他词语和语调结合起来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气,但是语气词“吧”的作用是单一的,“吧”的语气意义是表示不肯定的陈述意义。
三、语气词“吧”使用偏误类型本文结合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语料,对汉语为二语学习者使用语气词“吧”时出现的偏误类型进行归类分析。
(一)“吧”与其他语气词的误用3.“吧”与“吗”的误用语气词“吗”一般用在疑问句中,表达说话人询问某事,希望听话者将会给予比较强的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
语气词“吧”表示疑问语气时常有半信半疑的语气,语气较弱,主要表示对某件事情的不确定的推测。
除此之外,“吧”还有建议、协商之意,语气比较缓和。
汉语学习者在使用语气词时容易出现“吧”与“吗”的误用,例如:(1)*像她这样开朗的人也可能得那种病吗?(2)*因此,既然在这“反吸烟”的社会中苦苦地抽下去,不如就为自身健康和周围的美丽环境而戒烟吗。
以上两例都是对语气词“吧”和“吗”的误用所造成的偏误。
句尾应该用语气词“吧”,例(1)来表示对事情的不确定性的推测,例(2)来表示建议大家戒烟,类似于一种呼吁,两句中都不可以用语气词“吗”来替代“吧”。
4.“吧”与“了”的误用(3)*跟你们一起生活已经二十多年吧,我也知道我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
(4)*死前他跟他的朋友们说:“现在我很后悔……你们别抽烟吧……”所以我认为,我要健康,我就不吸烟。
(5)*我很长时间没给你们写信吧。
(6)*所以为了别人也为了自己,尽量少吸烟了。
语气词“了”是成句的主要成分之一。
例(3)“了”与已经连用,表示对现在(说话时)来说已经完成了的事,意思是到现在为止“跟你们已经一起生活了二十几年了”,“吧”则不表示此意。
“吧”带有商量的语气,例(4)中应使用“了”,此处表示一种强烈的请求,没有缓和和商量的语气,所以不能用“吧”。
例(5)中应用“了”来表示已经完成的事情,不应用“吧”。
例(6)将“吧”误用成了“了”,表示说话者的建议、请求,“了”通常表示新情况的出现或者行为变化后的结果,所以此处应该用“吧”。
5.“吧”与“呢”的误用(7)*在学习中肯求一些趣味,那么,不但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还可以为自己增添一些情趣吧!例(7)中本该使用语气词“呢”误用成语气词“吧”,语气词“呢”与“还”连用,形成“还……呢”这种句式,在这种句式中不能用“吧”,“呢”在此处表示对某种现实情况的强调。
6.“吧”与“啊”的误用语气词“啊”在祈使句中昌常常表示嘱咐,命令,带有比较强烈的要求或者催促的情绪,不含有商量的语气。
(8)*你们也别忘记吧!(二)“吧”的漏用语气词“吧”漏用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可能因为学习者母语中并语气词或者并没有与汉语语气词相对应的语气词,二是语气词“吧”没有具体的实在的词汇意义,汉语学习者可能会忽视其存在,在使用时采取回避态度造成语气词缺失。
(9)*你们帮我,让我安乐死!(10)*我跟我哥哥都会好好学习的,你们放心。
(11)*如果人们重视下一代,就慢慢改掉吸烟的坏习惯。
以上例句没有语气词“吧”似乎也不会影响表达句子的本意,但是不太符合中国人说话的习惯,而且语气词的有无也会造成实际语义的不同。
例(9)语语气词“吧”用于祈使句句末,表示强烈的请求。
例(10)(11)如加上“吧”会有缓和的语气,让对方更容易接受,如果缺少语气词“吧”就会略显生硬,达不到理想的交际效果。
(三)“吧”的使用冗余汉语学学习者在完整的句子中加上语气词“吧”,即在不该出现语气词“吧”的句子中使用了“吧”,造成句子表达不符合语法规范的偏误现象,就可称作“吧”的使用冗余。
在动态语料库中,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偏误是语气词“吧”的使用冗余现象,说明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语气词“吧”的时候存在过度使用的情况。
“吧”虽然表示缓和的语气,但是如果句子表达强烈、绝对的语气,就不适合使用语气词“吧”(12)*妈妈,您一定要长寿,跟我们去国外旅游吧。
这个世界多么美丽啊。
“吧”表示揣测的语气,说明说话人对某件事情不确定,因为不能和表示既定的事实连用。
(13)*我怎样也忘不了那年的暑假吧。
(14)*然后,她给我说:“我生孩子的时候你不在吧,我一个人没有勇气。
(15)*从父母的立场来看,我觉得这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吧。
四、语气词“吧”偏误来源分析(一)语际偏误语际偏误发生在目的语和学习者母语之间,是由学习者的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造成的。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已经形成关于第一语言的成熟的认知体系,在习得二语的过程中会存在认知上的与第一语言的差异。
对于不同背景的学习者来说,母语迁移会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他们对语气词“吧”的掌握和使用。
语言迁移一般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当母语中的某些特征与目的语相似或完全一致时,学习者在目的语习得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正迁移的现象;反之,当学习者的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征存在差异时,学习者在目的语习得过程中很可能会产生负迁移现象。
正迁移对学习者目的语的习得是有利的,负迁移则相反,会对学习者目的语的习得产生阻碍。
对于语气词“吧”的习得亦是如此,如果学习者母语中缺乏与汉语语气词相对应的词汇,就会对学习者语气词“吧”的习得和使用造成不利的影响。
除此之外,因为学习者在初学目的语时,会下意识地使用自己掌握熟练的语言进行思考,使用自己所熟悉的语音、词汇及语法,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语气词“吧”的过程中会出现漏用的偏误,如果教师不加以纠正,或者学习者不以为然,认为有无语气词并不会影响他们的日常交际,就会影响“吧”的习得。
(二)语内偏误语内偏误发生在目的语的内部,因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掌握程度不够或者归纳错误造成。
现代汉语语气词“吧”是虚词的一种,虚词也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汉语相比其他语言中比较特殊的一点。
语气词“吧”从词汇意义上来说是没有具体、实在的意义的,很多学习者的母语中没有这类词语,不同的语气词相互之间的微妙差别是学习者学习和使用过程中的难点,本文所讨论的语气词“吧”又可以凭借不同的语境来表达不同的语气意义,对学习者来说很难区分其用法。
另外,汉语语气词“吧”能够表达不同的语气,有时同一种语气也可以由不同的语气词来表达,这种语气和语气词之间的关系也给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在习得目的语时,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的掌握程度不够或者归纳错误,就会产生偏误。
所以,学习者在习得汉语语气词“吧”时,由于对汉语语法规则以及“吧”的不同语气意义的掌握程度不够,就容易产生误用、冗余等偏误。
五、结语通过以上的偏误分析可以发现,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使用语气词“吧”的偏误类型很多,主要会与其他语气词误用、漏用以及多用,使得句子成分冗余。
从偏误类型的分布来看,出现偏误较多的是“表示建议、请求”“表示揣测”以及“表示缓和”三个常用义上。
经过分析发现,语气词“吧”作为虚词意义较弱,几乎完全需要依附于句子本身,很大程度上会给学习者带来困扰,所以习得类似语气词“吧”的这类虚词的时候,也许需要依附一些意义较强,标记性比较强的一些词语和句型。
参考文献[1]陈叶 2013 高级水平日本留学生汉语语气助词“吧”、“吗”、“呢”习得研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胡明扬 1988 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汉语学习》第6期。
[3]胡明扬 1993 陈述语调和疑问语调的“吧”字句,《语文建设》第5期。
[4]吕叔湘 1982 《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
[5]吕叔湘 2010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6]陆俭明 1984 关于现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中国语文》第5期。
[7]王建勤 2009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8]阴佳宁 2012 留学生现代汉语语气词“吧”习得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张斌 1998 《汉语语法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0]朱德熙 1982 《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作者简介:邓舒(1996.05—),女,山东省菏泽市人,中国传媒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