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师版
- 格式:docx
- 大小:17.29 KB
- 文档页数:6
专题09古代诗歌阅读(对比阅读)年份卷别试题简析题材考点2022浙江卷唐诗两首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情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全国甲卷宋诗两首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鉴赏诗歌事物形象2020浙江卷唐诗两首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思想感情、分析艺术手法命题趋势古代诗歌阅读中,对比阅读的题型通常选择两首同一时代、或同一描写对象的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考查对诗歌内容、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的鉴赏能力。
一、(2022·浙江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楼前[中唐]王建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
飞龙老马曾教舞,闻著音声总举头。
过勤政楼[晚唐]杜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
【注】①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
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
飞龙,马厩名。
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
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
19.这两首诗中都写到的和,寄寓鉴戒之意。
20.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
【答案】19.勤政楼千秋节20.情感不同:①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②杜诗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
写法不同:①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②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营造荒凉氛围。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王建的《楼前》首句点明写的是天宝年间唐玄宗的勤政楼;前两句写唐玄宗每年都在勤政楼庆生,而且要热闹三天;三四句写曾经在勤政楼前表演过飞龙舞的老马还记得曾经被教过的音乐节奏,听见音乐声总是会抬起头。
可见此诗主要写了勤政楼和千秋节,寄寓鉴戒之意。
杜牧的《过勤政楼》题目点明所写内容——勤政楼;前两句写当年唐玄宗生日的千秋节而今只留空名,那贺寿的承露丝囊世上也不再存在;后两句写只有那紫苔得意地生长着,因雨水浇灌它长得很旺很盛,直长得上了那门扉上的铜座铜环。
【二轮复习】诗歌鉴赏比较阅读精讲精练解一、意象类比较(5练)【典型例题1】人物形象对比分析·不同诗歌中的同一人物(“渔夫”)【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引洪适子月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
圉圉从它归丙穴,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
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
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
【注】①子月:农历十一月。
②圉圉:困而未舒的样子。
丙穴:地名,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南,这里借指巨鱼所生活的深渊。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片“子月”一句为环境描写,既点明了渔人捕鱼的节令气候,也为下文诸多内容作了张本。
B. “巨鱼”以下三句,写巨鱼漏网,圉圉而去,但是渔人不以为意,因为他本来就志不在鱼,是想表达壮志难酬的无奈。
一个“从”字尽显其洒脱旷达状。
C. 下片“昨夜”二句不仅勾勒了优美的意境,也通过时间和场景的迅速变换,表现了渔人生活的旷放无拘。
D. “不知”一句,藏辞锋于婉转之中,由对渔人一家生活描写,转向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示,名为渔人的“不知”,实为作者的“深知”。
【参考答案】14 B项【解析】“不以为意”“志不在鱼”“壮志难酬”错误,从词中来看,尽管水寒风烈,渔人仍须下水捕鱼,可叹的是“巨鱼漏网”,圉圉而去,渔家生活,便无着落,连暂时缓解窘迫生活的希望也成为“虚设”了,所以对巨鱼漏网,渔人并非不以为意,而是无可奈何;“从”,“任从”的意思,任从那巨鱼摇头摆尾地回到深渊,结合渔人的心理活动:“谋自拙”来看,这是对“巨鱼漏网”的反省,自认谋拙、晦气,至于别人怎样说,那就由他去吧!渔人毕竟是旷达的,对于巨鱼漏网,渔人委心任运,超然物外,并没有壮志难酬的无奈。
★★(比较阅读题型)15. 渔夫(渔父或渔翁)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
试将本词中的渔夫与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的渔翁作个比较,说说二者的不同之处。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案第一篇: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案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案一、真题导入、考情分析1、真题(1)(14年全国卷Ⅱ)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韦诗翻译】常常在外漂泊流离,已经习惯于远别家乡亲人。
随意地挥一挥衣袖,就远走客居异乡。
一觉醒来,归梦破碎,孤灯之下,依然身在江南。
心情惆怅,起身出户,见一轮明月,已斜挂山顶。
【郭诗翻译】世代生活在海边,芦苇深处掩映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
晚上灯前主客相聚,笑声不断,渔人讲述,海上捕鱼晚上归来,有青天一轮明月伴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答案】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1分)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2分);郭诗中,“灯前”表现了住宿在渔家(1分)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2分)。
【解析】韦诗和郭诗都写到“灯下”,但景象不同,感情迥异。
韦诗是“灯前”梦醒。
可以想见诗人夜不成寐,或读或写,排遣愁思,在困倦中睡去。
及至醒来,残灯犹明,乡梦幻灭,沉重的现实显现灯前,孤寂惆怅充塞心头。
“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郭诗是“灯前”谈笑。
形象地描写出欢乐景象。
渔家热情待客,主客无拘无束,掌灯言欢。
虽然主人渔业艰辛,但此刻都化入笑谈,轻松融洽的气氛洋溢在字里行间。
2、考情诗歌比较鉴赏成为近年来高考诗歌考查的热点。
14年的全国卷Ⅱ考查了情感的比较,15年全国卷Ⅰ考查了描写景物的角度的比较。
2013年-2015年,这类题型在其他省的考题中出现了9次,频率较高。
这类题型一般是两首诗词的比较阅读,信息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好地考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第六讲比较阅读——诗歌鉴赏命题的新亮点教学重点:1.掌握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2.在比较阅读中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典例探究(05辽宁卷第17题)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宋·方惟深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分析:王安石的诗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为人们所称道。
他的诗意境空灵、用语精警、富有画意。
《江宁夹口》是其后期作品,回荡在前期诗作中的强烈的政治热情锐退,诗风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表现为或闲淡,或凄婉,或孤寂。
《舟下建溪》是一首描写旅途夜泊的七言绝句,诗中选用最有特征的景物,通过精心选材,巧妙构思,写出荒村月夜泊舟的静谧境界,使人如临其境。
诗中化用前人成句不露痕迹,另出新意,清新隽永。
⑴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⑴两位诗人都借“月黄昏”三字来营造氛围,为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
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从而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分析:第二问答案不唯一,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答案。
但一定要结合原诗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不能只答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
⑵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⑵①“应有”更好。
王诗中“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②“犹有”更好。
方诗中“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学习目标: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题型及设题角度。
学习重点:学习答题思路,掌握比较鉴赏的方法。
一、探知部分(学生独立完成)(一)、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
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
真题再现:(2015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闻说”表明不是亲眼所见,又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也间接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尾联把作者忠君报国之志与思乡之情巧妙融合在一起。
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小结:答题思路1、审题,找出比较点。
2、依照比较点,在单篇诗歌赏析的基础上进行求同寻异,比较鉴赏。
二、研究部分(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师生或生生评价)诗歌比较鉴赏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角度设置题目:1、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2、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鉴赏3、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4、诗与画的意境比较5、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6、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7、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比较(一)不同诗歌同一意象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学习目标: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题型及设题角度。
学习重点:学习答题思路,掌握比较鉴赏的方法。
一、探知部分(学生独立完成)(一)、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
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
真题再现:(2015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闻说”表明不是亲眼所见,又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也间接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尾联把作者忠君报国之志与思乡之情巧妙融合在一起。
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小结:答题思路1、审题,找出比较点。
2、依照比较点,在单篇诗歌赏析的基础上进行求同寻异,比较鉴赏。
二、研究部分(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师生或生生评价)诗歌比较鉴赏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角度设置题目:1、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2、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鉴赏3、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4、诗与画的意境比较5、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6、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7、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比较(一)不同诗歌同一意象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冋题。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 ,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4 分)【参考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
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解题要领:1、积累传统意象的寓意:(大雁南飞——思乡、盼归)2、仔细捕捉关键词语:(送、望,流尽年光)3、善于联想类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对比问题: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 分)【参考答案】: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解题要领:1、要熟悉课本诗句,并能准确鉴赏。
2、了解作者生平,熟悉作者思想,结合全诗的感情基调分析。
3、恰当使用思想感情鉴赏术语。
4、分层或分句分析,先找同再找异(三)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比较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魏野)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
对比问题:这两首诗都以《寻隐者不遇》为题,意境、主题也相似,都是写寻隐者终未得遇。
请从形式、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二诗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形式:贾诗为五言绝句;魏诗为七言绝句。
贾诗为问答体,以答为主;魏诗为自问自答。
内容:贾诗有目标可见,特意寻访,童子知其去向,“只在此山中” ;魏诗中所寻者无具体行踪,“采芝何处未归来” 。
贾诗主要是对话,通过对话体现诗意;魏诗写景抒情都有。
表现手法:贾诗寓问于答,虚实相生,含蓄简练;贾诗景略情在,情中见景。
魏诗自问自答,透露出怅然若失的感情;描写以白描为主,青松、白云构成鲜明的艺术形象。
解题要领:1、立足诗歌本身,理解诗歌具体的内容。
2、理解表达技巧的具体运用,并注意区分。
3、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四)对古诗中某一字词的比较鉴赏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 。
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①“绕”字好,围绕。
具体地描绘了绿水环抱人家,村民安静生活的场景。
此词使之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拂晓。
清晨,燕子自由自在飞翔,绿水缓缓流淌。
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五)古诗中某一诗句的比较鉴赏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问:此诗第四联"多病所需惟药物",有的版本作"但有故人供禄米" ,你觉得哪一句更好,为什么?【参考答案】:“但有故人供禄米”更好。
(表明态度)只是因为友人供给我钱粮。
(析句意)此句表面上虽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
说“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说“更何求” ,正说明已有所求。
诗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正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满含寄人篱下的伤感,也包含着自已没有得到赏识与重用的不满。
(析妙处)而诗中“多病所需惟药物”则只有身体的多病与潦倒,没有这些丰富感情的倾泻。
(比较句的劣势)答题指导①正面回答,观点要鲜明,至于孰优孰劣,一般可自由选择。
②比较鉴赏时应有所偏重,可采用正反对比的方式进行鉴赏,得出一有一无的结论。
答题步骤词语比较题:(表态度一一比较词劣势)①析词义。
②描画境。
③点作用。
诗句比较题:(表态度一一比较句劣势)①析词义。
②明妙处。
③点作用。
(六)对同一诗人同一题材的两首诗的比较鉴赏【甲】小池(杨万里)泉水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问:宋朝杨万里的这两首小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1】:我更喜欢甲诗。
因为它从“小”处入手,写得细致入微。
此诗取景很特别,“流”是“细流” ,荷是“小荷” ,叶是“尖尖角” ,且这“尖尖角”上还立着个小小的蜻蜓。
不仅如此,本诗还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
诗人捕捉到新荷刚出水面,那小小蜻蜓已自立于其上的稍纵即逝的一瞬,让蜻蜓和荷花相依相偎这一自然界的和谐情景在一瞬间留下永恒。
这种写法是乙诗所不具备的。
【答案示例2】:我更喜欢乙诗。
因为它从“大”处着眼,显得境界开阔。
诗前两句虚写,直陈西湖六月的风光不与四时相同;后两句实写,再现西湖六月的特异风景:满湖莲叶、荷花,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与艳红真是好看极了。
虚实结合写法的运用,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七)对不同诗人同一题材的两首诗的比较鉴赏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问:两首诗都是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的咏史之作,其议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但都能言之成理。
你认为哪一首更好,为什么?【答案示例】①杜诗好。
杜诗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好男儿应包羞忍辱,永不言败。
凭着胸怀壮志的江东子弟,是完全可以东山再起的。
全诗格调昂扬乐观,积极向上。
②王诗好。
王诗冷静客观理智地思考了当时的形势,指出项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是历史的必然,指出江东父老是不会跟随他卷土重来的。
课堂小结:对比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对比阅读多了一道“作比较”这一程度。
三、应用部分(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展示、评价)(14年新课标卷II)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 ,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答案要点】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 ,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
韦诗的“灯前”透露出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
郭诗的“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14年山东卷)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 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4 分)【参考答案】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11 湖北卷)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 分)登城望湖楼晚景刘敞苏轼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4 分【参考答案】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