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小东公开课之诗歌鉴赏比较阅读
- 格式:ppt
- 大小:387.00 KB
- 文档页数:37
高效课堂模式下“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案例分析作者:宋光成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5年第02期【导入新课】昨天咱们用了一节课做了导学案的预习部分,同学们通过独立自做、查找资料、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的非常好,从我批改情况来看,做得好的有这些同学(教师公布优秀学生名单),特别是汤志欣、周永鑫、皮傲丽、李静、童莹莹、陈群这几位同学(教师出示这些同学导学案),同学们看看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李健:卷面工整!师:是的,卷面是考生的脸面,书写工整、整洁的卷面可以让我们赏心悦目,希望同学们多向他们学习!虽然导学案同学们按规定时间完成了,但在答题规范上仍有待提高,这是个共性问题,咱们慢慢来。
今天这节课专门解决课堂探究部分。
【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鉴赏比较阅读的规律,掌握其答题思路和答题步骤,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学习品味我国古代诗歌,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3.在课堂中大胆亮出自己,精彩展示评点,提高综素质。
(笔者点评:该目标涉及到规范答题,提高鉴赏诗歌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感受诗歌魅力等,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
高效课堂模式下要求首先出示课堂目标,这样做可以避免课堂活动的盲目性:一是出示目标后,学生就非常清楚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避免在课堂上因为目标不明而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二是出示目标后,学生对课堂目标一目了然,学生无形中就成为教师授课的监督者,促使教师上课有意识地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避免教师上课时因为目标指向性不明而出现的天马行空、东拉西扯式的随意。
)师:现在对这几首诗歌在学科组长的带领下反复诵读,开始!……师:时间到,现在请同学们看到课堂探究部分,围绕这几个问题七分钟时间讨论,现在开始。
(全体学生开始讨论,教师深入到小组中间巡视,不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笔者点评:在仅有的45分钟内,怎样实现大容量呢?可以说高效课堂模式下小组合作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它应有的优势:通过A-A,B-B,C-C为单元的小组座位模式,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来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为学生创设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各小组成员在讨论交流中通过互动式、互助式、讨论式进行学习,使每个成员的语言、思维和胆量得到训练,进而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达到主动与别人交往,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的目标。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学习目标: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题型及设题角度。
学习重点:学习答题思路,掌握比较鉴赏的方法。
一、探知部分(学生独立完成)(一)、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
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
真题再现:(2015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闻说”表明不是亲眼所见,又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也间接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尾联把作者忠君报国之志与思乡之情巧妙融合在一起。
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小结:答题思路1、审题,找出比较点。
2、依照比较点,在单篇诗歌赏析的基础上进行求同寻异,比较鉴赏。
二、研究部分(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师生或生生评价)诗歌比较鉴赏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角度设置题目:1、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2、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鉴赏3、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4、诗与画的意境比较5、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6、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7、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比较(一)不同诗歌同一意象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诗歌鉴赏中的对比阅读题浅析作者:李志军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年第08期诗歌鉴赏题是高考语文试卷必考题,培养和提高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对比阅读是训练这种能力的有效方法。
对比阅读就是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诗文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式的阅读。
诗歌的比较阅读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对比热点:(一)比较诗作所描写的意象及其创设的意境意象是诗歌所描写的客观物象。
意境则是情和景的和谐统一,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的结合。
比较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意象的异同,还应透过其表象,注意诗歌所包含的旨趣、所体现的情调及其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等方面的异同,注意思想感情或艺术境界的异同。
作答时应在指出意象或意境的同时,指出它的思想感情或艺术境界。
问:试析二诗意象的异同。
答:同——都以春天景物为描写对象,都有春雨、落花、啼鸟。
异——王诗“桃红”“宿雨”“柳绿”“朝烟”色彩鲜艳,重在视觉形象,描绘了一幅雨后清晨田园生活的宁静闲适而又美好的生活图景,表现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孟诗“啼鸟”“风雨声”重在声音,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二)比较诗作的情感和感情基调诗歌的出现伴随着诗人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感情之于诗,如血液之于人体,如水分之于花草,它是诗歌的生命。
对思想感情的领悟是诗歌鉴赏的重中之重。
作答时应该从诗歌的意象出发,仔细体味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找出其具体的细微差别,准确表述。
问:试比较二诗感情异同。
答:同——两诗都以春为话题,都有惋惜春光流逝的诗情。
异——白诗中的一个“始”字表现作者在春花落尽后见到盛开的桃花时,充满惊讶和喜悦的感情。
黄诗中“春无踪迹”“无人能解”表现了希望一点点破灭,无限怅惘和苦闷的心情。
(三)比较诗歌语言彻底的了解语言文字是诗歌鉴赏的基础。
高考中的鉴赏必须从语言入手,要做到准确理解词语,体味词语的内涵。
在对比阅读中,要注意相同或相近词语在不同意境中的差别,对于表达情感的差别要准确作答。
关于高考诗歌鉴赏中比较阅读的教学思考【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在高考诗歌鉴赏教学中比较阅读的重要性和作用。
首先介绍了比较阅读的定义和特点,然后分析了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以及与传统鉴赏方法的区别。
结合实践案例探讨了比较阅读在高考诗歌鉴赏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如何有效地开展比较阅读教学的建议。
最后总结指出,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作品,是高考诗歌鉴赏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应不断探索有效的比较阅读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提升高考诗歌鉴赏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关键词】关键词:高考,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学思考,定义,特点,方法,技巧,区别,实践案例,有效性,学生理解,重要手段,教学实践。
1. 引言1.1 高考诗歌鉴赏教学的重要性高考诗歌鉴赏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高考诗歌鉴赏是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通过学习和欣赏优秀的诗歌作品,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培养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高考诗歌鉴赏教学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分析诗歌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分析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高考诗歌鉴赏教学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感,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加具有人文关怀和文化素养。
高考诗歌鉴赏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2 比较阅读在高考诗歌鉴赏中的作用比较阅读在高考诗歌鉴赏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比较阅读不同的诗歌作品,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诗歌的风格、主题和写作手法。
这有助于他们拓展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独立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在高考中,诗歌鉴赏是一个重要的考试内容,而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准备和应对这一部分。
通过比较阅读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题材的诗歌作品,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从而更好地把握考题要求,准确理解和解答问题。
关于高考诗歌鉴赏中比较阅读的教学思考高考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考查学生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学生的高中阶段,诗歌鉴赏是一个常见的学习任务,而比较阅读作为课程教学的一种常见形式,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就关于高考诗歌鉴赏中比较阅读的教学思考进行探讨。
高考诗歌鉴赏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而比较阅读则是一种有益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学习形式。
将两者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文学素养的提升。
在高中阶段,学生经常通过比较阅读不同的诗歌作品,通过对比分析诗歌的内容、形式、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差异与联系,来理解诗歌的内涵,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比较阅读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比较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诗歌,比较不同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艺术手法等,进而更深入地审视和体味诗歌的内涵和形式美。
在高考诗歌鉴赏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比较阅读的专题,例如比较两首或多首具有共同主题的诗歌,比较同一主题下不同诗人的表现方式,让学生通过多视角的比较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诗歌鉴赏的深度和广度。
比较阅读也有助于学生扩展文化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诗歌作为文学的精髓,承载着不同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灵的共鸣。
通过比较阅读多种文化背景下的诗歌作品,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对多元文化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安排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诗歌作品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来自不同文化的魅力,开拓视野、丰富心灵。
比较阅读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可以发现诗歌之间的联系和差异,进而激发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判断力和批判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比较所得的结论,进行诗歌创作或者撰写诗歌评论,提高学生的文学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