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2019高考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指导
- 格式:ppt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48
2019年高考古代诗歌比较鉴赏真题例析作者:韦秉文来源:《读写月报(高中版)》2019年第11期2019年的全国高考,共命制了8份语文试题。
除了上海卷笔者至今未见其“庐山真面目”之外,其余7份语文试卷(全国Ⅰ、Ⅱ、Ⅲ卷和北京卷、天津卷、浙江卷、江苏卷)的古代诗歌鉴赏题中,有3道比较鉴赏题。
顾名思义,比较鉴赏,就是拿两首或两首以上古代诗歌做对比赏析。
一般来说,命题人喜欢将自己选中的课外诗歌(指未曾在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古诗作品)与课内诗歌(指曾经在中学教材中出现的古诗作品)做比较鉴赏;也有不涉及教材,直接拿两首或两首以上课外诗歌做比较赏析的。
下面,就以2019年的3道比较鉴赏题为主要示例,并联系历年的高考古诗鉴赏真题,做一些具体分析。
【例一】(2019年全国Ⅲ卷第15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答:【考题分析】文学史上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在意境、内容、语言上往往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今年全国Ⅲ卷要求分析《插田歌》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语言风格的不同,就是要求对同一作者不同作品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做对比赏析。
因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蜀水凄凉地)》是初中的课文,也已进入高考的指定背诵篇目,所以,考题除出示诗作标题外,不再向考生提供其任何内容方面的信息。
考生则需要通过回忆来比较,将课内、课外的诗作相互勾连,完成对比赏析的任务。
其操作步骤为:(1)回忆课内古诗,明了其语言风格:《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选入教材的名篇。
这首诗多用典故,描绘了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的景象,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了抽象的哲理。
文辞雅致,风格遒劲,表现了诗人历尽坎坷而不甘屈服、沉沦的精神。
高考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诗歌形象比较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陈焕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梅花绝句陆游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问题:这两首诗的头两句分别写出了梅花绽放时的不同状态,请加以简析。
答案:陈诗的头两句写出梅花初绽,傲然独立,美艳动人的状态。
“独树春”表明梅花初绽,“惊起晓妆匀”五字写出了梅花的美艳动人。
风韵嫣然。
陆诗的头两句写出了梅花不畏寒风,遍开山中的状态。
“坼晓风”表明梅花迎风盛开,“雪堆遍满四山中”写出了梅花不畏寒冷,漫山遍野竞相开放的状态。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问题:概括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野步者形象。
答案:周诗描写了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赵诗描写了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诗歌语言比较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祈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无题白胜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尽枯黄。
农夫心内如汤煮,王孙公子把扇摇。
问题:你认为两首诗的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前一首含蓄曲折,后一首明快直接。
《观祈雨》第二句表面写农民吹奏箫管、表演节目,恭迎龙神,场面热热闹闹,其实热闹之下不难看出百姓的心急如焚,焦虑不已,语句表达比较含蓄。
后一首诗第三句用比喻形象描绘农夫焦急忧虑的心理,语言比较明快直接。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古典诗词对比鉴赏第27讲古典诗词对比鉴赏教材版本全国通用课时说明2课时知识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复习目标能够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进行对比复习重点诗歌思想异同分析复习难点对比鉴赏诗歌的方法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11分)(豫北重点中学2017届联考试题试题)鹭篦杜牧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晩风。
郑谷闲立春塘烟淡淡,静眠寒苇雨飕飕。
渔翁归后汀沙晚,飞下滩头更自自由。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两首诗都对鹭鷲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杜诗以雪、青玉为喻,突出了鹭鹭的惊艳形貌; 郑诗以“闲” “静”來刻画鹭贅的安静情态。
B.两首诗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营造意境。
杜诗以静衬动,以碧山衬托鹭贅的动;郑诗以动衬静,以鹭鹭的动衬托坏境的静。
C.两首诗都以鹭鹭为描写对彖,但形彖大不相同。
杜诗中的鹭贅嘴青毛白,矫健敏捷; 郑诗中的鹭蛊娴静从容,口rti口在。
D.两首诗的写景顺序相反,杜诗由近及远,从近处的鹭鹭转向碧绿的远山;郑诗由远及近,从远处的池塘转向近处的鹭鸳。
E.两首诗的意境不同,但热爱生活的情趣相近。
杜诗描绘的是鹭蹩捕鱼图,充满生趣; 郑诗描绘的是鹭蛊休憩图,娴静自在。
(2)将杜诗中的“惊飞”与郑诗中的“飞下”互换,可以吗?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 BD(2)不可以。
杜诗中的“惊飞”准确地写出了鹭鸳受到惊吓的敏捷反应,与“群捕” 一致; “飞下”是由高到低,而杜诗是由低到高,不合事理。
(3分)郑诗屮的“飞下”与全诗的闲适意境一致,“惊则与后面的“自由”相悖。
(3分)【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B项,“杜诗以静衬动”“郑诗以动衬静”错。
杜诗写鹭鹫“惊飞”,更显环境的幽静,是以动村静;郑诗前三句极写静,在渔人都已经归去的静谧的环境屮,鹫在滩头自由自在,益显其动,是以静衬动。
2010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指导1、了解古代诗歌从内容的角度的大致分类。
2、掌握各类诗歌的共同特征。
3、学习并掌握各类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4、借助近几年的高考题,强化对各类诗歌特征及相应的鉴赏方法的认识和掌握。
【古代诗歌按内容分类】1、怀人思乡诗2、赠友送别诗3、边塞征战诗4、田园山水诗5、咏史怀古诗6、托物言志诗7、忧国伤时诗 8、建功报国诗 9、人生际遇诗10、闲适隐逸诗 11、生活杂感诗 12、即景抒情诗【“怀人思乡诗”的特点与鉴赏】“怀人思乡诗”一般与三类人相关:飘泊在外的游子、长年征战的将士、独守闺中的离妇。
“怀人思乡诗”特有的一些意象:大雁、望月、客居、佳节、羌笛、关山等“怀人思乡诗”抒写的主要情感包括:思念、离愁、哀怨、厌恶战争、渴望团聚。
“怀人思乡诗”抒写情感的方式: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等。
【鉴赏示例1】蝶恋花【宋】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试从“景”与“情”的关系进行分析。
2、历来评家认为,这首词的点睛之笔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两句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参考答案】答1:“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
“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
“伫倚”的结果却是“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草色烟光”之景却与“无言谁会”之情结为一体,徒自凭栏、希望成空。
答2:(1)从“不悔”入手结合全词分析坚贞(执着、挚诚等),意合即可;(2)从“憔悴”入手,扣“春愁”分析“愁绪”(思归、思念等),意合即可。
【鉴赏示例2】蝶恋花·槛菊愁烟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高考诗歌对比阅读示例及应对策略设题类型:1、同一诗人不同诗作:求同、求异2、不同诗人:求同求异、同中求异设题角度:1、诗作内容2、诗人情感3、表现手法4、语言风格5、抒情方式题型列举:同一诗人不同诗作1、求同: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4、15题。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三) 姜夔黄帽传呼睡不成,投篙细细激流冰。
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五) 姜夔三生定是陆天随,只向吴松作客归。
已拼新年舟上过,倩人和雪洗征衣。
[注]①光宗绍熙二年冬,诗人访范成大,除夕乘舟归苕溪,途中写了一组诗,共十首。
②黄帽:即俗称艄公,汉代称为“黄头郎”。
③陆天随:唐代陆龟蒙号天随子,隐居不仕,常携带书、茶具灶、钓具,乘舟浪迹江湖。
④倩:请。
15.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6分)答:①悠然之情。
其三中最后一句,旧年未尽,湖上却已春意盎然,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悠然之意;其五结句画面生动、情趣盎然,一种悠然之趣溢于言表。
②思归之情。
其三首句“睡不成”,表现了思归情切;其五前两句写归,表现了思归之情。
③凄凉无奈之感。
其三第三句“分明旧泊”等道出了水上夜行,江南漂泊,隐含凄凉之感;其五第三句“拼”是不得不然之意,不得不在一叶扁舟上度过新年,其飘零生涯可知,透出了一种哀愁与无奈。
2、求异:例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Ⅲ卷】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译文: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
齐唱田中歌,嘤伫如竹枝。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高中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比较评价题型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
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
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步骤二)。
林结霞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比拟鉴赏阅读题型及设题角度.2.学习答题思路,掌握诗歌形象、语言、手法、思想感情比拟鉴赏的方法。
3.学会标准答题。
重难点:准确理解,找准比拟点,标准表达。
一、了解高考诗歌比拟鉴赏阅读题型及设题角度选材。
题目材料一般选用不同的人所写的相同或相似的题材,或是思想感情不同,或是表达技巧不同,或是语言风格不同。
命题角度。
从命题角度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拟。
题型设置上,既有单一比拟,但更多的应是综合比拟。
可以分为“同中求异〞“区分异同〞两种类型,但又较多是“同中求异〞这一类型。
二、应对策略〔一〕读懂诗歌,理清大意。
两首诗放在一起比照阅读,难度是增加了,但是,只要读懂每一首诗,然后再比拟。
〔结合林小冰老师的集体备课资料〕〔二〕区分异同,知同辨异。
诗歌鉴赏比拟阅读应遵守的根本原那么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如题材相同;“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
“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比照点上去,都要从诗作中找到具体依据。
鉴赏答题之际,可以从题干对另一诗的解说中得到启示,从“同〞中比拟,开掘出“异〞处。
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
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假设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土。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那么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
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
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柳诗之“望〞〔2〕两诗都写到了“山〞。
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