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条”研究述评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9
“二十一条”与日本侵华战争臧运祜【期刊名称】《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年(卷),期】2022()3【摘要】日本自1915年提出对华“二十一条”并逼签“大四条约”以后,虽然在一战结束后被迫归还了中国的山东主权,但又拒绝了中国政府的废约要求,继续坚持并努力实现其既定要求。
日本对此可谓是念念在兹,必欲得之。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首次向南京政府提出了要求承认其“二十一条”与“大四条约”的要求,作为双方直接谈判的重要条件之一;伪满政权成立后,日本先以“日满密约”、再以《日满议定书》,将“二十一条”要求中的“满蒙权益”完全确立下来并加以继续扩大。
华北事变期间,日本外交当局在发起的与南京政府的两次谈判中,无论广田三原则还是具体要求,均包括了甚至于超出其“二十一条”中未得之要求。
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日军在华北、华中地区扶植傀儡政权,并派驻大量日本顾问进行控制;汪精卫集团投敌之后,日本通过“日汪密约”与《日华条约》的签订,继续巩固与扩大了包括“二十一条”在内的更多侵华要求。
“二十一条”不但是日本发动十五年侵华战争的“远因”之一,也是其侵华政策要求的重要内容,它亦随着日本的战败投降而告结束。
【总页数】16页(P67-80)【作者】臧运祜【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相关文献】1.日本侵华暴行的铁证:评《耶鲁大学图书馆馆藏日本侵华战争珍稀档案汇编与翻译》2.日本学者坚持揭示日本侵华战争的真相r——以日本学者松冈环、记者井上佳子为考察中心3.书讯:王向远著《“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4.走向全面侵华战争之路——“七·七”事变爆发前日本侵华政策初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附件一:宁波市人才资源研究课题管理办法(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宁波市人才研究课题管理(以下简称“人才课题”),实现人才研究课题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更好地为市委、市政府有关人才工作决策服务,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用于社会招标课题的管理。
委托课题、重点课题,参照本办法实行。
第三条招标课题均由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公开发布、管理,市人才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人才所”)为人才课题管理的职能处室。
第四条本办法主要包括课题确立、课题研究时限、课题发布、课题申请、课题立项评审与批准、课题管理、课题经费、课题鉴定、结题与评选和成果推广等九个方面。
二、课题确立第五条课题研究方向课题研究主要包括全市人才战略、人才规划、人才政策法规、人才管理与方法等方面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第六条课题确立程序(一)每年初人才所根据本办法中有关规定,初拟年度研究课题指南;(二)涉及市委、市政府的课题,事前须与有关部门做好请示汇报工作,确定课题研究方向;(三)涉及其他部门或县(市、区)的课题,事前须做好沟通,初步选定课题研究方向;(四)人才所负责形成年度招标课题指南等材料,报中心研究决定。
三、课题研究时限第七条课题负责人须自觉遵守本办法管理要求,组织好研究力量,按时提交课题成果。
第八条课题研究时限一般控制在自签订合同日起,一年内提交成果。
具体时限应在合同中予以明确。
第九条课题研究需要延长研究时间的,课题负责人须在合同时限前一个月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延长。
四、课题发布第十条课题发布方式每年初由中心向社会公开发布年度课题指南。
(一)向有关单位发放研究课题招标公告文件;(二)在《宁波日报》上发布研究课题招标信息;(三)在中心网站上发布研究课题招标公告。
第十一条配套材料发放配套材料发放在中心网站上,并与课题发布时间同步,供申请者下载。
(一)课题投标申请书;(二)课题(论证)评标活页;(三)课题中期报告书;(四)课题合同书;(五)课题研究成果鉴定申请书;(六)课题文档排版格式要求说明。
中外学术界近30年来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述评摘要:本文从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和思想起源、内容及实质、提出的背景与意义三方面综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学术界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该研究的成果及不足之处。
关键词:“门户开放”政策;美国;中国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学术界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一些以前已下“定论”的研究课题亦被学者重新拾起。
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风潮的鼓励下,近30年来,中外世界史学术界开始了以新的视野、新的角度,再一次审视、探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华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
系统整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研究的新成果,有助于深化对美国在华外交政策的认知。
相比起建国初期中国学术界一致地认为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反映了美帝国主义阴险、虚伪的侵略本质不同,近30年来中外学术界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有了更多元化的认知。
一、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和思想起源大多数的中外学者从经济政策的角度出发,认同美国是“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和起源国家,承认美国国务卿约翰·海于1899年9月6日和1900年7月3日两次向英、德、俄、日、意、法诸国发出的照会表明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出台。
然而,部分学者对此表示质疑。
蒋相泽、吴机鹏就在《简明中美关系史》一书中把“门户开放”政策的起源追溯到1843年美国政府派遣顾盛来华订立五口通商章程时国务卿韦伯斯特下达的训令[1](P28)。
而美国学者塞缪尔·比米斯则在其著作《美国外交史:第3分册》中界定“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时间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同中国建立条约关系至19世纪终结之间[2](P3)。
马士·宓亨利同意塞缪尔·比米斯的观点,在其著作《远东国际关系史》中指出“门户开放”政策可溯源至十九世纪的上半叶[3](P419)。
还有学者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英国起源说。
牛大勇在《英国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缘起》一文中专述了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是由英国最先于19世纪末向列强提议实行的观点,认为由于英国倡导“门户开放”政策和参与瓜分活动的双重身份导致其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破产,不得不转而通过对美国施加影响促使其出面争取各主要侵华国家承认“门户开放”政策;该文章还进一步探讨得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经济原则,提出最惠国条款写进中英《虎门条约》是“门户开放”政策缘起的标志的看法[4]。
袁世凯时期中日“二十一条”要求事件历史研究综述作者:黄文治王鹍来源:《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04期[摘要] 1915年日本政府对华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以及有关的中日交涉,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外关系史、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
袁世凯时期围绕着“二十一条”要求展开的交涉,其后形成了民国史上最为屈辱的一批不平等条约——“民四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有关袁世凯时期中日“二十一条”要求事件的研究,学术界给予了较多的关注。
本论文试图在2007年前出版的已有的资料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袁世凯时期中日“二十一条”要求事件之研究状况,作一个系统的历史考察。
[关键词]中国;日本;“二十一条”要求;袁世凯[中图分类号] K25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738(2008)04-0053-031915年元月十八日,日本对华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在当时被称为“二十一条”要求事件①。
日本对华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分成五部分、二十一项要求,其中以第五号7条最为苛酷[1]。
有关袁世凯时期中日“二十一条”要求事件的研究,学术界给予了较多的关注,本论文主要对袁世凯时期中日“二十一条”要求事件研究状况,作一个历史考察。
笔者认为一个课题的建立及成熟研究的标志,就是要有可以代表这个学科研究水平的高质量研究著作、史料的出版及相关论文的发表。
涉及“二十一条”要求事件研究著作(中国这方面无完整的专著,只是相关民国史研究著作涉及)、史料、论文的出版发表实际上已成为这个课题建立的标志,也是迄今为止涉及“二十一条”要求事件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包括研究著作、史料、人物传、大事记、微观研究论文在内的系统的著作及论文。
下面就中日“二十一条”要求事件,就笔者所见到的日中双方相关研究状况作一历史考察。
一、日方研究状况有关“二十一条”要求事件,日本的研究非常丰富。
松本忠雄的《近世日本外交史研究》使用大量日本方面的原始资料,对日本对华提出“二十一条”要求时美、英等国的对策进行了明确的论述[2]。
“二十一条”要求之汉冶萍公司交涉案述评*李海涛内容提要“二十一条”要求第三号汉冶萍公司交涉案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经济、历史背景。
汉冶萍对日本钢铁工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包藏着日本巨大的战略利益。
民国成立后,北京政府不承认汉冶萍对日借款合同,并强势介入公司事务。
汉冶萍为重新构建与政府连接的纽带,主动提出官商合办计划。
同时,民初中国社会的动荡局面对汉冶萍的经营产生消极影响,这都对日本在汉冶萍的既得利益构成威胁,迫使其在“二十一条”中提出汉冶萍交涉案。
该案以寻求中日“合办”汉冶萍为主要目标,借以强化日本对公司的控制。
“二十一条”的签订确立了中日两国政府处理汉冶萍问题的原则,迫使北京政府确认日本在公司的既得利益,并使日本“合法”地取得“合办”汉冶萍的资格。
然而,仅凭一纸条约文本无法解开实施汉冶萍“合办”计划的症结,北京政府和社会舆论的态度以及汉冶萍的处境制约着“合办”计划的实现。
关键词汉冶萍公司“二十一条”“合办”1915年1月,为打破列强在华势力均衡局面,确立对华优势地位,日本政府利用一战之机向北京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要求。
关于“二十一条”的整体研究,国内学界已取得较多成果,相比而言,对“二十一条”第三*基金项目: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招标项目(2014KYWH03)、湖北理工学院优秀青年科研创新团队资助计划项目(13XTR04)。
541号汉冶萍公司交涉案的专题研究显得较为薄弱。
①汉冶萍公司只是当时中国一家商办企业,什么原因促使日本政府将它与山东、“满蒙”等重大问题并列,放在中日两国间如此重要的外交交涉中?1912年,日本方面曾提出“合办”汉冶萍计划,迫于种种阻力,未获成功。
短短3年后,日本政府为什么又要在“二十一条”交涉中重提“合办”要求?“二十一条”的签订对中日汉冶萍纠纷到底造成什么影响?对这些问题,迄今为止,学界并未进行深入的专题探讨。
近五年来袁世凯研究述评作者:郭常英王燕来源:《中州学刊》2013年第09期摘要:改革开放后,袁世凯研究逐步成为学界关注的一大热点。
近五年来,袁世凯研究不仅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而且呈现出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对袁世凯评价更加理性、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等一些新的特点。
但毋庸讳言的是,尽管近五年袁世凯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一些明显不足。
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化拓展袁世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加强海内外袁世凯研究的交流与互动,深入发掘和利用好新的史料,发展壮大研究队伍。
关键词:近五年来;袁世凯研究;新突破;特点;分析与展望中图分类号:K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9—0139—06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的促动下,本已成为学界关注热点的袁世凯研究得以进一步升温,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涉及领域不断扩大。
据不完全统计,2008—2012年这五年间,仅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袁世凯研究学术论文就近200篇,出版论著20多部,另有不少学位论文。
相比之下,海外相关研究成果较少,目前仅见3部论著。
当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的大幕缓缓落下之际,笔者在盘点和梳理近五年袁世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对袁世凯研究的基本情况做些简单介绍和评说,并对其未来走向做些简要展望,以期推动袁世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一、近五年袁世凯研究的新突破(一)对思想政治方面相关问题有新的认识关于袁世凯起家。
杨天石认为袁世凯借用清廷推行新政,使北洋集团迅速崛起①。
马诗书、邵文翠认为袁世凯在朝鲜的活动及其所展现的政治才能,为其起家奠定了基础②。
关于袁世凯告密。
关威提出改良派决策不当是袁告密的重要原因之一③。
戴逸认为,袁世凯之所以告密是因为害怕在慈禧太后训政后受康有为等人的连累而采取的被动行为④。
关于袁世凯罢官。
侯宜杰论证了徐世昌密赴彰德会见袁世凯的非真实性⑤,认为袁不是因聘用了得罪李鸿藻的徐世昌而被李参劾⑥。
苏全有对袁世凯奏辞八项兼差的“被迫说”和“有名无实说”进行了辩驳⑦。
“二十一条”
随着世界变化的不断加快,我们需要坚持不懈地创新,为21世纪的奋斗者们提供真正有利的发展技术——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是一套对社会上许多问题进行全面审视、督促行动和制定改革措施的政策倡议。
1、改善教育资源分配,遏制非正规教育的动荡。
2、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改善民生环境。
3、改善社会保障制度,重视帮扶弱势群体。
4、强化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均衡发展。
5、优化交通运输架构,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6、推进环境保护,依法维护生态环境。
7、规范性收入分配,消除收入分配不公正。
8、维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公共利益。
9、加强公共管理,规范政府机关行为。
10、优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社会诚信。
11、扩大金融信贷,改善农村环境。
12、强化旅游业管理,保护生态文化。
13、完善体育健身设施,加快体育发展。
14、加强经济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15、坚决打击以欺诈、暴力、骚扰、抢劫为手段的犯罪,维护社会公共安全。
16、完善就业创业政策,建立严格有序的就业机制。
17、加强社会治理,加强法治平衡社会管理。
18、强化社会支持体系,支持社会组织发展。
19、强化重点城市管理,改善城市容貌。
20、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完善宗教政策。
21、促进文化改革创新,实施中华文化复兴战略。
中日21条条约内容解析
中日21条条约内容解析
各位听好了,咱来摆一摆那个让人气恼的“二十一条”的事儿。
这条约呀,是日本在1915年塞给我们的,明明是我们大中国的土地,却要被这二十一条束缚得喘不过气来。
这些条款,简直就是不公平到了极点。
日本不仅妄图控制我国的经济、政治,甚至还企图吞并我国的一些重要地区。
那些条款,就像是一座座沉重的大山,压得中国人民抬不起头来。
就说那第五条吧,日本继承德意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吗?我们的山东,就这么被割让给了日本,真是让人心痛如绞。
还有那条允许日本在中国内地驻军的条款,更是让我们的人民生活在一种无尽的恐惧和不安之中。
那些年里,中国人民受到了极大的屈辱和剥削,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但咱们中国人向来都是硬骨头,面对这样的压迫和不公,我们并没有屈服。
咱们挺起胸膛,举起手中的工具,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反抗斗争。
虽然过程艰难,但我坚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如今,我们早已摆脱了那些枷锁,过上了自由、平等的生活。
这一切,都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倍加珍惜。
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铭记历史,不忘国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十一条”研究述评1915年,日本趁欧战之际提出了其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此后,“二十一条”不仅作为民国史上最为屈辱的不平等条约之一,而且作为袁世凯卖国为己的典型广受关注。
笔者就管见所及,对有关“二十一条”的研究情况作简要的述评,请老师批评指正。
一、1915年至1949年这一阶段是“二十一条”研究的起步与奠基阶段,重在对条约本身的宣传和介绍以及对时论等的整理,对后来的研究有重要的史料意义。
笔者所见著作主要有:陕西省立西安民众教育馆编的《袁世凯卖国》,书中用韵文演述“二十一条”,并附有“二十一条”原文。
义隐编,恨亡等著的《五月九号国耻史》辑录了当时报刊关于签订“二十一条”的评论及有关史料。
周霁光等编的《五九国耻十周年纪念特刊》,收集了有关“二十一条”的照片、题词、言论、选论、函电、新闻、小说、杂俎、纪事等资料。
知耻社编的《国耻》和青溪散人著的《救亡第4册中日交涉纪事本末》介绍了“二十一条”的提出,签订过程,中日两国政府的态度,国内外的舆论。
除上述重资料收集的著作外,研究性的著作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出现,主要有:徐淑希的《民四条约效力问题》、沙大仁编著的《“二十一条”与“日汪密约”之比较研究》以及吴一心编的《二十一条》。
整体来看,此时期人们对“二十一条”的研究多带有强烈的民族感情,意图通过“二十一条”进一步唤起国人的自强意识,1924年国民党发行的《五七国耻纪念》,其目的就是通过叙述“二十一条”来号召抗击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
不仅如此,“二十一条”从其签订之日起就与袁世凯卖国相联系,这两方面使研究的政治性和民族性较强,缺乏客观的理性的思考。
此外,此时期虽然有学者对“二十一条”的诺干问题进行了有一定深度的探讨,但没有能够形成持续、系统的研究,研究成果是零散的,很多重要问题尚未涉及。
二、1949年至1978年就笔者能力所及,笔者没有找到这一时期有关“二十一条”的专题论著,所见的有关“二十一条”研究多分散在相关人物传记,尤其是袁世凯传记,帝国主义侵华史、不平等条约史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等论著中。
此时期,大陆学者的研究由于受到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研究范围较窄多为对条约形成的背景、条约本身进行简单的叙述;结论单一,将“二十一条”定性为袁世凯卖国外交的典型;缺乏新史料的挖掘和运用,一些著作为了烘托袁世凯卖国的丑陋,甚至使用一些没有依据的史料。
①同时期的台湾学者对“二十一条”的研究也比较薄弱,代表性论著为台湾学者叔絧的《民四条约之商租权问题》,内容上文章中主要论述了商租权形成的政治背景,商租地亩权条约上的依据,商租权中国所让与之范围,日本方面对商租权之解释,日本推行商租之办法,日本非难中国对商租之妨碍以及九一八后①青谷、林言椒编著:《袁世凯》,三联书店1963年版。
黎乃涵:《辛亥革命与袁世凯》,三联书店1949年版。
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日本攫取土地权之情形。
在资料使用方面,作者不仅使用了中国的材料而且参阅和引用了日本的论著,主要有:佐田弘治郎的《满蒙要览》,今井氏的《商租权》文,真继大朗的《现代蒙古之真相》以及长野朗《日本国民之生存与满洲》,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综上,建国后至文革结束后这段时间,有关“二十一条”的研究并没有在之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而是趋于沉寂。
已有研究多重述而缺乏论,结论多承前人,鲜有新观点提出,缺乏争鸣性的文章。
三、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学术研究的正常化,有关“二十一条”的研究开始活跃起来。
总体来看,学者们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对“二十一条”进行了细化深入的研究。
1、北京政府与中日“二十一条”交涉袁世凯称帝与“二十一条”的关系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但以往人们多将两者视为必然的联系。
改革开放之后,不少学者对这一定论提出了质疑。
米庆余在《对<袁世凯的帝制计划与二十一条>一文的质疑》一文中通过研究《日本外交文书》、《宗方小太郎文书》、《日本外交文表及主要文书》、栗原健编著的《满蒙政策史的侧面》等日本的资料以及日本学者的相关论著指出:日本对华提出二十一条要求是蓄谋已久的,是其侵华政策的必然结果,袁世凯要求支持帝制只是为二十一条的提出提供了客观条件;日本对袁世凯的帝制野心一直是支持的,1911年日本驻华公使伊集院彦吉向袁世凯表明中国适合君主立宪制,其后日本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一直提供帮助,助长了袁世凯的野心;日本在“二十一条”中提出的有关满蒙和山东的问题分别在1912年和1914年即以成型,至1914年日本国内军部、财界以及右翼“民间”团体便已经为日后提出二十一条,提出了各类建议,由此可见,日本政府对华提出“二十一条”是居于主动地位的。
因此,相比较袁世凯,日本政府应该承担主要的历史罪责。
①马良玉在《袁世凯与“二十一条”》一文中指出,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主要是出于两国国力、自身地位以及国际环境的考虑,是外交妥协而不能称之为卖国。
在中日交涉过程中,袁世凯也并非欣然接受而是通过据理力争、拖延时间、故意泄密以及刺探日方情形等措施力求减少中方的损失。
即使在条约签订之后,袁世凯仍然通过消极的行政破坏来抵制条约。
这些使日本对袁世凯的态度由扶持转为破坏,加速了袁世凯的倒台。
②(资料多运用资料汇编缺乏第一手资料)张国平、吴佩林在《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与袁世凯帝制野心无关——读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一文中通过论证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一书中史料的不可信,认为日本直到1915年10月才真正看穿袁世凯的帝制野心,在递交“二十一条”之时也没有以支持帝制相引诱,因此,“二十一条”的提交与袁①米庆余:《对<袁世凯的帝制计划与二十一条>一文的质疑》,《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1期。
②马良玉:《袁世凯与“二十一条”》,《历史教学》2005年第2期。
世凯的帝制野心无关。
①在上文的基础上,张国平、吴佩林通过引用日本外务省档案、《三水梁先生谱》、《顾维钧回忆录》、《胡适留学日记》、曾叔度《我所经手的二十一条内幕》以及《申报》和《东方杂志》的相关报道等新的史料,又论证了中华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指责——认为“二十一条”交涉是由袁世凯要日本承认他称帝而引起的,美国公使芮恩施的袁世凯的让步是为了换取日本支持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进一步指出“二十一条”的提出以及交涉结果与袁世凯帝制野心无关。
②(一些论点缺少直接史料论证,采用推论的形式进行论证)苏全有通过研究《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和天津市档案馆藏的一批袁世凯的档案材料,尤其是袁世凯对“二十一条”的说帖殊批的原件等材料,指出日本对袁世凯一直是仇视政策,日本提出“二十一条”既有侵华的用意,也有去袁的打算。
袁世凯对于“二十一条”“总体上认为不能接受,并进行了相当的抵抗,他寄希望于‘掣制日本’,但由于一战,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故而袁世凯的‘以夷制夷’幻想只能破灭,最终还是接受了修正了的《二十一条》。
”③宋开友、曹俊、郭玉富、张根生等学者也都撰文指出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但是袁世凯对“二十一条”也确实做过相当的抵抗,并且,时至今日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袁世凯与“二十一条”的提出有关,因此,对袁世凯不应该全盘否定。
④王海晨和王秀华两位学者根据1916年至1918年间张作霖与北洋政府的往来电文,探讨了张作霖在中日交涉过程中的主张以及他任奉天督军兼省长后对日本的抵制。
尽管张作霖屡电北洋政府,促其与日强力交涉。
北洋政府也采纳了张的许多建议并向日方提出声明和交涉,但日本并未放弃欲在“南满”及东部内蒙古地区设立领事馆的要求。
在此后一段时期,日本提出设立领事分馆及由此派生出来的设立警察所的问题,一直是日本与北洋政府及奉省当局交涉的外交问题之一。
王秀华进一步分析了张作霖抵制日本侵略要求的原因:一方面是随着张作霖地位的提高,逐渐产生了维护其统治权威、摆脱日本控制的自主欲;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民反日声势的影响与震慑,意识到卖国可耻,民族意识未泯的缘故。
⑤(两篇文章内容相同,发表时间不一样)金光耀依据档案材料和大量英文资料论述了顾维钧围绕中日“二十一条”交涉所开展的对美外交活动。
他认为顾维钧当时虽然只是北京政府外交部的参事,但他在对美外交中尤其在向美国透露“二十一条”的这件事上起了主导作用。
袁世凯改变初衷决定透露“二十一条”,主要就是采纳了顾维钧的主张。
这使得①张国平、吴佩林:《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与袁世凯帝制野心无关——读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5卷第1期。
②张国平、吴佩林:《重论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与袁世凯帝制野心的关系》,《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2卷第2期。
③苏全有:《袁世凯与<二十一条>新论》,《船山学刊》,2005年第4期。
④宋开友:《袁世凯与日本对华“二十一条”谈判》,《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曹俊:《袁世凯与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安徽大学2007年硕士生毕业论文。
郭玉富、张根生:《也谈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与袁世凯帝制的关系》,《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3卷第6期。
⑤王秀华:《张作霖与二十一条交涉》,《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第4期。
王海晨:《张作霖与“二十一条”交涉》,《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
这一时期北京政府的外交具有明显的联美制日的特征。
①李永春以《申报》为主要文本论述了“二十一条”交涉期间中日关于新闻策略的交涉以及袁世凯政府的新闻策略,他认为在日本强烈要求“密约”的情况下袁世凯大肆运用新闻策略,将日本要求内容及会议情形漏泄于外报驻京访事,以制造国际舆论,争取各国的同情与暗助。
同时,纵容国内报纸自由地发抒爱国反日言论,以为政府对日交涉的凭藉。
但出于日本方面的压力和防止国民“干预”外交的考虑,袁世凯政府又尽量控制过激舆论,使之不至妨碍交涉的和平解决。
因而国内舆论未能达到既监督政府外交使之顺从民意,又引导国民爱国言行使之成为政府对日交涉后援的目的。
②2、“二十一条”的提出及对日本侵华政策的影响作为“二十一条”的提出国,日本政府提出“二十一条”的历史背景、“二十一条”与大陆政策的关系以及“二十一条”对日本侵华政策的影响等内容都已经被国内学者所关注。
米庆余较早的关注了日本对华提出“二十一条”的历史背景,与上文提到的《对<袁世凯的帝制计划与二十一条>一文的质疑》相同,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日方材料和著作,从三个方面阐明了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历史背景:首先,通过论证1904年之后日本对华政策的沿革以及辛亥革命中日本企图分裂中国,增兵中国试行干涉,策划“满蒙独立”,乘机扩大在华利益等所作所为指出“二十一条”是日本侵华政策的必然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