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沁园春 雪》知识讲解

《沁园春 雪》知识讲解

《沁园春雪》知识讲解

责编:薛燕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高清课堂:感悟帝王之气——读《沁园春雪》】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知识积累

1.惟.(wéi)余莽莽.(mǎng):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2.大河上下:指黄河的上上下下。

3.顿失滔滔:指黄河因结冰而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蜡象,白色的象。原,作者自注指秦晋高原。

5.天公:指“天”。

6.须:等到。

7.红装素裹.(guǒ):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8.妖娆.(ráo):娇艳美好。

9.折.(zhé)腰:鞠躬,倾倒。

10.秦皇汉武:指秦始皇嬴政和汉武帝刘彻。

11.输:和下文的“逊”,都是差、失的意思。

12.文采:本指文艺方面的才华。文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13.唐宗宋祖: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

14.风骚.(sāo):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文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

15.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汉朝人称匈奴单于

..(chán y ú)为天之骄子,后来称历史上北方某些少数民族君主为天骄。

16.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铁木真。

17.弯弓:拉弓。

18.大雕:一种凶猛的鸟,飞得又高又快,不易射中,古人常用“射雕”来比喻善射。

19.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20.数.(shǔ):称得上。

21.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22.沁.园春(qìn) 23.分.外(fèn) 24.稍逊.(xùn) 25.今朝.(zhāo)

考题例析

1.(2015•呼和浩特中考)

学校开展诗词诵读活动,参加这项活动的有知名的研究毛泽东诗词的专家,听说他不仅要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还要请同学们回答问题。如果他问你下面这些问题,你怎样回答?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首词分为上下两阕,请写出上阕的最后一句。

(2)首词的下阕是“惜”字统领下文,到哪句为止?请你把这个句子写下来。

(3)首词上阕的前几句写了眼前的实景(现实景象),后几句写的是虚景(想象景象)。请把写虚

景(想象景象)的句子写出来。

(4)首词下阕中的“略输文采”与“稍逊风骚”含义相同吗?请写出理由来。

(5)首词上阕与下阕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分别是什么?(各写一种)

(6)请写出这首词中既是对偶又是比喻的句子。

2.(2016•辽宁大连中考)默写填空。

(1)北国风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雪》)

(2)一鼓作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丕论战》)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4)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5)在《渡荆门送别》中,李白用游动的视角写群山的渐渐远去,江水向广阔的平原奔腾而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真正的贤人雅士能够安于贫困。即使“短褐穿结,箪瓢屡空”,陶渊明仍能“晏如也”;即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子仍能“乐亦在其中矣”。(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作答)

解析:

1.(l)分外妖娆。

(2)只识弯弓射大雕。

(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素裹”是核心句。)

(4)①含义相同。②“略输”与“稍逊”都是稍差之意,“文采”与“风骚”部指广义文化。

(5)描写;议论。

(6)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2.(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再而衰,三而竭。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4)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6)短褐穿结,箪瓢屡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这首词写景论史,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激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理清结构

写作特色

1.本文用词精确、形象,修辞生动、贴切。

这首词运用词语非常精确,达到了千锤百炼的程度。如“惟余莽莽”“顿失滔滔”中的“惟”和“顿”都是副词,起修饰限制作用,“惟”字有力地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惟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在句中强调黄河上上下下波涛滚滚的气势一下子失去,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的速度。再如“舞”和“驰”这两个动词,“舞”,起舞、飞舞,形容群山披雪似“银蛇”逶迤曲折;“驰”,奔驰、奔跑,形容白雪覆盖的丘陵如巨象奔驰。这两个动词用得极为传神,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本词不仅用词精炼,而且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上阕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就是巧用比喻并构成对偶。再把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美景象,比作少妇的衣装,更是想象奇特,比喻贴切。“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便把“山”“原”人格化了,生动地写出了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

2.巧妙运用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上阕融情于景,融入赞美祖国山河之情;下阕寓情于议,评古论今,注入颂扬当代英雄之意。下阕的议论抒情,由上阕的景而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迈壮志。

把握重点

1.一个“望”字,写登高纵目远看。这个“望”字贯穿到哪一句,或者说,诗人“望”到哪些景物?“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欲”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这里指的是谁在想?

贯穿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最后一句虽然主要是想象,但这想象还是“山”“原”与天相接的景象而引起的。一个“望”字,领起下文,这7句,都由“望”字所贯穿,写出了诗人登高远望所见。

这里“欲”是“想要”的意思。

此处指群山、高原想要“与天公试比高”。显然作者把这二者人格化了。把群山、高原赋予了人的心态,生动地表现出群山与高原雄心勃勃、与天公比一比高低的精神面貌。至此构成了一幅生①概写北国风光 ②具体写北国风光 ③想象雪后北国风光 ①承上启下(过渡) ②惜五位帝王文治不足 ③颂今日风流人物 上片描写 下片议论 北国壮丽雪景 抒发热爱之情 惜历代帝王 赞当今英雄 沁园春 雪 热爱祖国山河 歌颂当代英雄

机蓬勃,充满活力的壮丽雪景,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感情。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都成了动态的景物了?

山、原这些静态的景物化为动景,有多种因素:第一,视觉的因素:作者站在高处,看得很远,由于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视觉随着地势望去,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第二,精神的因素: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因而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生动活跃。第三,时代的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运用比拟手法,赋予群山和高原以生命和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3.上阕最后三句写实景,还是虚景?为什么?

“须”是等到的意思。等到就是未到,所以这是作者从实写转入了想象。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我们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雪后天晴,红日照在白莽莽的雪原上,红色和白色交相辉映,在银白的世界中,天空一轮红日,色彩鲜艳、和谐,确实给人一种“分外妖娆”的感觉。作者这一虚写的景象,创设了一个新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看到这如此壮丽雄伟的祖国山河,爱国之情怎能不油然而生呢?

4.仔细的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要结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大背景以及诗人作为革命领袖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所负的历史使命,来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含义: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历史人物持批判的态度。这些人物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佼佼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但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才能也颇有欠缺,诗人对这些英雄人物加以委婉的批评。这三句主要是写自己,即抒发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具有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是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在线阅读

电子课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拓展阅读

“雪”的丰富喻义与“自注”的“画地为牢”

──毛泽东《沁园春·雪》新解

姜耕玉

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其诗词中大都写及历史与战争,《沁园春·雪》可谓写得最为出色的一首。它既不像有些篇章直抒胸臆,也不是一般地运用中国诗歌传统的比兴手法,而是“比”“赋”得体,善于将“赋”的陈述方式融于“比”之中,从而形成了比较雄浑的词风与宽阔深厚的境界。

作者立意,诚然直接影响作品涵义的构成,但作品的意蕴越出乃至违反作者的意旨,也已成了文学史上常有的现象。这是由“形象大于思想”的艺术规律所致。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似乎也接近这类现象。历来诗词咏雪的很多。“雪”,是富有诗意的自然景物,不少诗人对“雪”都成功地作了新的发掘。毛泽东这首词因“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而起兴。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又作过批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这段“批注”可能带有当时日渐滋长的极左思想的印记,但也从某种程度上透露出作者的立意。毛泽东断定“别的解释是错误的”,大有“一言堂”之意,明显与古人所云“诗无达诂”相悖。而不少毛泽东诗词鉴赏版本都沿袭毛泽东“批注”的解释,不知是不了解艺术规律,还是受着“两个凡是”的影响?毛泽东的自注(批注)可以作为理解他的词作的参照,但不应该成为诠释作品的唯一依据,那样做只能画地为牢。何况,30年代的毛泽东与五六十年代的毛泽东的思想状态很不一样。再何况,毛泽东还在提醒人们“须知这是写诗啊”。他拥有诗家的真实情怀与个性、才华,特别是这首词的起兴得心应手,合乎形象思维的规律,作者真正投入创作状态,往往就不受主观意志的限制,因而取得了这首词创作的成功,也使我们获得意外的惊喜。

词分上下片。上片因雪起兴,借雪景抒写情怀。起笔不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先写“雪”字,而首推“北国风光”,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接着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雪覆盖了一切,黄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动貌,无边无际的茫茫雪景。这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十分准确、传神,凸现了北方雪景的深度。“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谓静中写动,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兀。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来“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句。“银蛇”“蜡象”两个生动比喻,一下子赋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多么自然巧妙的联想,使雪境发生阴晴之间的转化,一个“红装素裹”的美人的象征,初步形成这首词的意境。下片首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这一双关语词,与上片中的“长城”“大河”相融合,具有画龙点睛之意,“江山如此多娇”,可以理解为这首词的基本构架。作为政治家的词人,对“北国风光”的抒怀,最终还是对江山社稷的关怀。1935年末,毛泽东领导中央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中国革命有了新的转机。毛泽东怀着拯救中华民族、创建新中国的政治抱负和雄才大略,必然会在这首词中曲折地反映出来,并且不同凡响。古往今来,

无数英雄豪杰为江山社稷奔走操劳。词中列举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作者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一一作了贬谪,从而烘托出不同于封建社会的“无产阶级革命”。“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成为六七十年代称誉“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绝句。

实际上,作者所说“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只能从下片中理解,而在上片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来。窃以为,下片过于明朗的用典和陈述,造成了这首词的美中不足,虽然这种用典和陈述融入了上片形成的雪的境界中。我更赞赏上片从对雪的象征中表现出的“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革命精神和情操。从全词看,“雪”的喻义、“雪”的意境,指向美好的风光或事物,既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颂扬,也有为守护“江山”而奋斗的雄伟气魄和壮阔情怀的抒发。词中对有赫赫功业的封建皇帝的褒贬,仅仅表现了傲视群雄的气概,并未构成“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

这首词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毛泽东讲究词章格律,但又不刻意追求。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人以面貌一新之感。

【高清课堂:感悟帝王之气——读《沁园春雪》】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雪》课文讲义

一、词文基础梳理 1、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解题:“沁园春”,词牌名。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作诗以咏其事,调名由此而得。有名“寿星明”“东仙”“洞庭春色”“大圣乐”等。分上下两阕,共114字。“雪”,是这首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 3、注音:沁(qìn)园春莽莽(mǎng)素裹(guǒ)妖娆(ráo)稍逊(xùn)分(fèn)外成吉思汗(hán)数(shǔ)风流人物竟折(zhé)腰成吉思汗(hán)还看今朝(zhāo) 4、断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5、结构: 6、主旨:本文借景抒怀,通过描写北国雪景,纵论历代英雄,赞美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 二、分析词文内容 1、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可分三层,第一层概括描写北国的壮丽雪景。“北国”,即祖国北方,点明了所写的地域。“千里”“万里”是互文,应合起来理解,意思是千万里范围之内到处是“冰封”“雪飘”。作者登高望远,视野开阔,并在想象之中扩展视觉形象,使视线远达千万里,形成了广阔的意境,显示了宏大的气魄。一动一静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壮丽雄奇、玉砌银妆的冰雪世界。第二层具体描写北国风光。一个“望”字领起了以下七句。“望”,有登高远眺之意。作者“望”到了哪些呢这个“望”又显示了作者自己的形象,他的身影是那么高大,真是顶天立地,他的意兴是那么豪迈,真是壮志凌云。“望”中所见,有静景,有动景。静景,写“长城”,写“大河”。写这些景物,最能反映北国风貌。“惟余”,是“只剩下”的意思,“莽莽”,指白茫茫的一片,照应第一层中“万里雪飘”,“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景色,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气势奇伟而雄浑。“顿失滔滔”写了变化之速,照应“千里冰封。”通过以上静态的描写,使北国壮丽的雪景更加形象具体,显示了作者博大宽阔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热爱华夏大地的深情。动景,写群山,写高原。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驰”,这样化静态为动态,有多种因素。第一,视觉的。作者站在高处,看得很远,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第二,精神的。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因而在他的心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第三,时代的。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运用比拟手法,赋予群山和高原以生命和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第三层写雪后晴天的美丽景色。“须晴日”,是等到晴天的意思。如果说,前三句写的是眼前的实景,那么由此转入想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红装素裹”,指阳光与白雪交相辉映,装点着祖国的河山。“分外妖娆”,是更加娇艳动人的意思。“看”与“望”字照应,用字富于变化,也似在引导读者展开想象,欣赏那一幅绚烂多彩的美丽图景。 2、下阕:评论历史上人物,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也可分三层。第一层承上启下,由描写转入评论历史人物。“江山如此多娇”,承接上文,再一次赞美祖国山河。“娇”是一种女性美,正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出下文,指出历史上有很多英雄人物,为祖国的壮丽河山而倾倒。两句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有机的整体。第二层具体评论历史人物。一个“惜”字贯穿这一层意思的始终,委婉地指出历代帝王的不足,句句饱含惋惜之情。“惜”字的意味非常丰富。第一,“惜”中含褒,以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为前提,他们具有雄才大略,一生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肯定他们也就是肯定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惜”字又委婉地批评了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第三,“惜”字包含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强自信。“秦皇汉武”的弱点是“略输文采”。“略”,略微,“输”,差的意思,“文采”指文化方面的才华与成就。意思是说他们在文治方面略嫌不足。“唐宗宋祖”,指出他们的不足是“稍逊风骚”。“稍”是稍微,“逊”差的意思,“风骚”也指文化方面的才华和成就。意思也是说他们在文治方面稍微差一些。而“成吉思汗”,先称他是“一代天骄”,欲抑先扬,再说“只识弯弓射大雕”,只注重武功,而忽视文治。评古是为了论今,这一层有针对性地批评古代帝王的不足,是为了下文更好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第三层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俱往矣”一句,有力地结束了对历史的回顾,指出历代帝王都已成为过去。“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的,还要看今天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这句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一层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三、词文思考 1、词的上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描写北国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词的下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议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今英雄,表达了作者作为人民革命领袖的自信。 3、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北国赏雪的豪迈情怀。 4、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5、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明确:“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6、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明确: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7、词的上阕在写景的时候用了什么样的顺序和哪些写法先总写后分写,先实写后虚写。动景和静景相结合,虚景和实景相结合。 8、请指出上阕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 9、“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和“驰”,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10、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怎样理解“折腰”明确:①“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②“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11、“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他们都长于武功,短于文治。 12、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部编版语文九上第1课《沁园春·雪》知识梳理

沁园春·雪 【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字音】 妖娆(ráo) 【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 惟余:只剩下。余:有版本作“馀”。莽莽:即茫茫,白茫茫一片。形容空旷无际。 顿失:立刻失去。顿:顿时,立刻。滔滔:滚滚的波涛。 原驰蜡象:作者原注“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驰:有版本作“驱”。蜡象:白色的象。 须:待、等到。 “看红装”二句: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的外衣,格外娇媚。红装:身着艳丽服饰的美女。一作银装。妖娆(ráo):娇艳妩媚。 竞折腰:争着为江山奔走效劳。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 “秦皇汉武”二句:是说秦皇汉武,功业甚盛,相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秦皇:秦始皇赢政,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汉武帝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略输:稍差。文采:本指辞藻、才华。这里引申为文治。 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唐朝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宋祖:宋太祖赵匡胤,宋朝的创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逊:差。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天骄:汉时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以后泛称强盛的边地民族。

成吉思汗:元太祖铁木真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思是“强者之汗”。 “只识”句:是说只以武功见长。识:知道,懂得。雕:一种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作家、作品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年),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著有《毛泽东诗词》《毛泽东文集》等。 【创作背景】 1936年,红军组织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红军从子长县出发,挺进到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时,部队在这里休整了16天。2月5日至20日,毛泽东在这里居住期间,曾下过一场大雪,长城内外白雪皑皑,隆起的秦晋高原,冰封雪盖。天气严寒,连平日奔腾咆哮的黄河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失去了往日的波涛。毛泽东当时住在农民白治民家中,深夜。见此情景,颇有感触,填写了这首词。《沁园春·雪》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后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主要内容】 上片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

《沁园春 雪》知识讲解

《沁园春雪》知识讲解 责编: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知识积累 1.惟.(wéi)余莽莽.(mǎng):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2.大河上下:指黄河的上上下下。 3.顿失滔滔:指黄河因结冰而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蜡象,白色的象。原,作者自注指秦晋高原。 5.天公:指“天”。 6.须:等到。 7.红装素裹.(guǒ):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8.妖娆.(ráo):娇艳美好。 9.折.(zhé)腰:鞠躬,倾倒。 10.秦皇汉武:指秦始皇嬴政和汉武帝刘彻。 11.输:和下文的“逊”,都是差、失的意思。 12.文采:本指文艺方面的才华。文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13.唐宗宋祖: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 14.风骚.(sāo):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文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 15.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汉朝人称匈奴单于 ..(chán yú)为天之骄子,后来称历史上北方某些少数民族君主为天骄。 16.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铁木真。 17.弯弓:拉弓。 18.大雕:一种凶猛的鸟,飞得又高又快,不易射中,古人常用“射雕”来比喻善射。 19.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20.数.(shǔ):称得上。 21.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22.沁.园春(qìn) 23.分.外(fèn) 24.稍逊.(xùn) 25.今朝.(zhāo) 考题例析 1.(2015?呼和浩特中考) 学校开展诗词诵读活动,参加这项活动的有知名的研究毛泽东诗词的专家,听说他不仅要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还要请同学们回答问题。如果他问你下面这些问题,你怎样回答?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雪》课文讲解、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第一课《沁园春—雪》课文讲解 课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沁(qìn)园春分(fèn)外妖娆(ráo)成吉思汗(hán)数(shǔ)风流人物 点拨:“分”、“汗”、“数”是多音字,要注意课文中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惟余莽莽惟:只。 (2)须晴日须:等到。 (3)略输文采输:差、失。 (4)俱往矣俱:都。 二、重点句子 1、用原文填空。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望“字统领的句子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全词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写出采用比喻、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是:山舞银

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解释下列句子。 (1)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统统都过去了,要说真正的英雄人物,还得看今天。 三、文学常识 《沁园春·雪》的作者是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四、整体把握 《沁园春·雪》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五、课后练习答案 一、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 答: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空间极其广阔,景色极为壮丽,令人感受到诗人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二、仔细的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这些人物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佼佼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但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才能也颇有欠缺,这是作者以形象思维和文学语言对这些英雄人物加以委婉的批评。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现出后来者居上的气概,理解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 三、下面这首词的内容也与雪有关。反复朗读这首词,说说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如有条件,课外抄录或背诵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与同学交流心得。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1930年2月)

《沁园春·雪》知识点及重点分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沁园春·雪》·重点分析 一、关于词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做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有词牌名。 二、作者思路 《沁园春·雪》 第一部分:词的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景色,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第二部分:词的下阕,评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歌颂当代无产阶级英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此句承上启下。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是全词的点睛之笔,亦是全词的主旨句。 《沁园春·雪》·知识点 一、词语积累 沁园春(qìn)数风流人物(shǔ)妖娆(ráo) 素裹(guǒ)惟余(wéi)成吉思汗(hán) 分外(fèn)还看今朝(zhāo) 二、作家作品 《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1945年公开发表,写作时间是1936年2月,当时中央红军已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在1935年当红军长征快近尾声时,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于19 36年2月20日渡黄河东征取道山西,奔赴抗日前线,东征前夕,毛泽东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指挥渡河准备工作时,眺望北方茫茫的大雪,一口气写成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三、词里的古代英雄人物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汉武帝:对内巩固中央集权,对外抵抗匈奴,加强同西域的文化交流。 唐太宗:恢复社会生产,选贤任能,抗击突厥入侵,开创了大唐盛世。 成吉思汗:蒙古族军功卓著的领袖,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尊其为元太祖。 四、课文简析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作诗以咏其事,调名由此而得。

九年级语文《沁园春雪》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语文《沁园春雪》知识点总结《沁园春雪》是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毛泽东。这篇课文是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通过对冬天雪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下是对《沁园春雪》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一、诗歌背景和作者背景 1.《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在1925年冬天写的,当时他任职于湖南农民运动讲 习所。这篇诗歌是他在思乡之情中创作的作品。 2.诗歌的背景是冬天的雪景,通过对雪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 情。 二、诗歌主题和意境 1.《沁园春雪》的主题是思乡之情。通过对冬天雪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 乡的思念之情。 2.诗歌的意境是寒冷而纯净的冬天雪景。作者通过对雪的形状、颜色、纯净度 等细节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寒冷而纯净的氛围,使人感受到了冬天的寒冷和雪的美丽。 三、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 1.《沁园春雪》是一首四言诗,每句四个字,共十六句,没有押韵。 2.诗歌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如“雪”象征着纯洁和清高, “春”象征着希望和美好,“园”象征着家乡,“农舍”象征着平凡的生 活,“杏花”象征着家乡的美景等。 四、诗歌的情感和意义 1.《沁园春雪》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作者身在湖南,却对家乡的山 河、农舍、杏花等情有独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2.诗歌通过对冬天雪景的描写,表达了对纯洁和清高的追求。作者通过对雪的 纯洁和清高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纯洁和清高的向往和追求。

3.《沁园春雪》还表达了作者对农民阶级和农村生活的赞美。作者通过对农 舍、农田、农民等的描写,表达了对农民阶级和农村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五、诗歌与现实的关联 1.《沁园春雪》是一首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作者通过对农舍、农田、农民等 的描写,反映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美好,表达了对农民阶级的关怀和热爱。 2.《沁园春雪》也体现了作者的革命情怀。作者身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和革 命者,通过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纯洁和清高的追求的表达,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革命的追求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通过对《沁园春雪》的知识点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感受到作者对家乡和社会的情感表达和思考。这也有助于我们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沁园春雪》教案(精选13篇)

《沁园春雪》教案 《沁园春雪》教案(精选13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沁园春雪》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沁园春雪》教案1 一、导学目标 1、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能有感情的背诵全词; 2、掌握上下阕所写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重点) 3、学会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揣摩,并能体会其作用。(难点) 二、导学引领,自主学习 (一)基本知识学习 1、识记文常,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识记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以及文章注释中注音的字词。 3、反复朗读全词,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1)词的上下两阙各写了什么内容?主要采用那些表达方式? (2)作者欣赏这幅图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从词的上阙中哪个字能看出来? (3)上阙中的有虚写的景色也有实写的景色,请你把它在文中勾画出来。 (4)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 (5)下阕中哪句话是过渡句?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价?作者这样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6)本词的主旨句是那句?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二)重难点突破 词的下阙部分作者评论历代的帝王,分别用了“略输”、“稍逊”

和“只识”三个词语,请问它们有什么含义? 点拨:“略输”、“稍逊”两个词语一方面表明了毛泽东对秦皇汉武 的惋惜之情,同时又对他们在历史上的贡献;而 “只识”一词则表现了毛泽东对成吉思汗只重武功忽视文治的之情。 (三)学法指导 学习本词,应该先弄清它的创作背景,在掌握上下阕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困惑所在: 三、组内合作,收获共享 (1)我们组讲解的问题是: (2)我们组讲解的思路是: (3)讲解中需要强调的关键点和重难点是: 四、课前热身,自我完善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沁()分()外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 2、“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是词的()“雪”是词的()上下阕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课堂交流流程建议: 导入→课前热身→介绍背景→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揣摩关键词句→小结练兵 (二)交流点拨 可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弄清词各部分的内容;再细读课文,分上下两阙进行讲解分析;最后三读课文,揣摩关键词句,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当然也可以把揣摩关键语句放到细读课文时进行交流。 六、课后练兵,体验成功 1、“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_______,全句表

沁园春雪原文及解读

沁园春雪原文及解读 沁园春雪原文及解读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诗词名篇,于1936年(丙子年)2月在山西省石楼县留村创作。1945年10月,毛泽东远赴重庆谈判,将诗作抄录送给诗人柳亚子,随后刊登在重庆各大报纸,广为流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沁园春·雪》原文及解读,希望大家喜欢。 沁园春·雪 毛泽东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

九年级语文《沁园春 雪》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语文《沁园春雪》知识点总结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峰、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饱含激情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抗战胜利后公开发表。1945年8月重庆谈判期间,爱国民主柳亚子向毛泽东“索句”,毛泽东即赠此词。柳读后,评价道:“展读之余,以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未能抗,况余子乎?”公开发表后,在中国革命何去何从的紧要关头,给人民以鼓舞。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提问: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词的上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 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 3、“千里冰封”与“万里雪飘”在情态描写上有何不同? 前者是静态描写,后者是动态描写 4、讨论: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5、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由此可见,上阕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先总写,后分写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体会“惟余”和“顿失”的作用,并说出所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惟余”体现白雪覆盖的范围之广,“顿失”表现冰封速度之快,用了夸张的修辞。 6、讨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雪》知识点全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雪》知识点全 词句注释 1.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双调,一百 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 2.惟余:只剩下。余:有版本作“馀”。莽莽:即茫茫,白茫茫一片。形容 空旷无际。 3.顿失:立刻失去。顿:顿时,立刻。滔滔:滚滚的波涛。 4.原驰蜡象:作者原注“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驰:有版本作“驱”。 蜡象:白色的象。 5.须:待、等到。 6.“看红装”二句: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 色的外衣,格外娇媚。红装:身着艳丽服饰的美女。一作银装。妖娆(ráo):娇艳妩媚。 7.竞折腰:争着为江山奔走效劳。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 8.“秦皇汉武”二句:是说秦皇汉武,功业甚盛,相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 就略有逊色。秦皇:秦始皇嬴政,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汉武帝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略输:稍差。文采:本指辞藻、才华。这里引申为文治。 9.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唐朝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宋祖:宋太祖赵匡胤, 宋朝的创业皇帝。

10.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逊:差。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 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11.天骄:汉时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以后泛称强盛的边地民族。 12.成吉思汗:元太祖铁木真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思是“强者之汗”。 13.“只识”句:是说只以武功见长。识:知道,懂得。雕:一种鹰类的大型 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 白话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知识点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沁园春雪》知识点

《沁园春雪》知识点 《沁园春雪》知识点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韶山冲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词。其诗词作品气魄雄浑,意境开阔,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画面,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情怀。 二、故事背景 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际。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曾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他不禁感慨万千,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去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诗人柳亚子向毛泽东“索句”,毛泽东就赠以《沁园春·雪》。 三、文体知识 词,兴于隋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是配乐歌唱的,称为“曲子词”。后来词也跟乐府诗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按字数多少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90字)、长调(91字以上)。 结构上一般由词牌、标题、上阕(片)、下阕(片)组成。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它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平仄等。题目一般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四、理解词义 1.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词中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2.须:等到。 3.红妆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词中指红日照耀着大地。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词中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4.妖娆:娇艳美好。 5.折腰:鞠躬,倾倒。 6.文采:本指辞藻。词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7.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词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8.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沁园春雪原文及注解知识讲解

沁园春雪原文及注解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f

沁园春雪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沁园春雪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想知道初中语文沁园春雪都有哪些重要的知识点吗?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沁园春雪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沁园春雪》课文原文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茫茫。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誓比高。 须睛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昔秦皇汉武, 略疏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课文知识点 一、重点单词 1、注音。 沁(qìn)园春分(fèn)外妖娆(ráo) 成吉思汗(hán) 数(shǔ)风流人物 点拨:“分”、“汗”、“数”是多音字,要注意课文中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惟余莽莽惟:只。 (2)须晴日须:等到。 (3)略输文采输:差、失。 (4)俱往矣俱:都。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望”字统领的句子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全词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写出采用比喻、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解释下列句子。 (1)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统统都过去了,要说真正的英雄人物,还得看今天。 三、段落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沁园春·雪》下阕词的内容。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

沁园春雪全诗重点诗词解释

沁园春雪全诗重点诗词解释 《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名。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写下了这首词。 沁园春·雪 毛泽东/近代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注释译文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 惟余:只剩下。余:有版本作“馀”。莽莽:即茫茫,白茫茫一片。形容空旷无际。 顿失:立刻失去。顿:顿时,立刻。滔滔:滚滚的波涛。 原驰蜡象:作者原注“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驰:有版本作“驱”。蜡象:白色的象。 须:待、等到。 “看红装”二句: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的外衣,格外娇媚。红装:身着艳丽服饰的美女。一作银装。妖娆(ráo):娇艳妩媚。 竞折腰:争着为江山奔走效劳。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

“秦皇汉武”二句:是说秦皇汉武,功业甚盛,相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秦皇:秦始皇赢政,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汉武帝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略输:稍差。文采:本指辞藻、才华。这里引申为文治。 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唐朝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宋祖:宋太祖赵匡胤,宋朝的创业 皇帝。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逊:差。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天骄:汉时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以后泛称强盛的边地民族。 成吉思汗:元太祖铁木真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思是“强者之汗” 。 “只识”句:是说只以武功见长。识:知道,懂得。雕:一种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 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 沁园春雪创作背景 1936年,红军组织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红军从子长县出发,挺进到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时,部队在这里休整了16天。2月5日至20日,毛泽东在这 里居住期间,曾下过一场大雪,长城内外白雪皑皑,隆起的秦晋高原,冰封雪盖。天气严寒,连平日奔腾咆哮的黄河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失去了往日的波涛。毛泽东当时住在农 民白治民家中,深夜。见此情景,颇有感触,填写了这首词。《沁园春·雪》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后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沁园春·雪》知识总结

《沁园春·雪》知识总结 爱旅游的寒江整理 考点一、作家作品知识 选自《毛泽东诗词选》,作者毛泽东,字润之,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湖南湘潭韶山人。 考点二、重点词语解释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蜡象:白色的象。 2、须:等到。 3、竞折腰:这里指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折腰:倾倒,弓着腰侍候。 4、文采:文学才华。 5、风骚: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指文学才华。 6、风流人物:这里指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7、红装:原指妇女的艳妆,这里指红日普照大地。

8、素裹:原指妇女的淡妆,这里指白雪覆盖大地。 考点三、理解评价与赏析 1、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 2、从表达方式看,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议论抒情。 3、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答:描绘了一幅冰天雪地,广袤无垠,气势雄浑的北国雪景。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豪迈情怀。 4、“望”字有什么作用? 答:领出下文对北国雪景的描绘。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运用了比喻、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作用是:前者以动写静,形象地写出了山、原活泼奔放的气势。后者则暗示出词人的远大抱负。 6、作者写北国雪景,为什么要写到长城、黄河、高山、高原? 答:这些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且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还与千里、万里相照应,展示了地域的辽阔。

7、下阕中的“惜”字包含了丰富的感情,试做分析。(另一种问法:怎样认识作者对历代帝王的评价?) 答:(1)含褒义,肯定他们是历史上的杰出人物。(2)指出了他们在文治、文学才华方面的欠缺(3)自信新的风流人物必将胜过前人。 8、指出词中描写静景、动景的词语,简析其意境。 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动静结合,意境开阔,气魄恢弘,格调非凡。 9、风流人物指:当今的无产阶级英雄和人民大众。 10、“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答:前者批评意味较轻,后者批评的意味较重。 11、评论古代帝王的目的是什么? 答:指出古代帝王只重视武功,忽视文治,为下面歌颂无产阶级英雄做铺垫。 12、归纳段意(另一种问法:这首词写景抒情议论是怎样结合的?)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寓情于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下阕:评论历代帝王,指出今天的无产阶级必将胜过他们,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