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核杂岩的定义_类型及构造背景
- 格式:pdf
- 大小:214.28 KB
- 文档页数:8
变质核杂岩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变质核杂岩不?这可不是一般的玩意儿啊!变质核杂岩就像是大地妈妈怀里的一个独特宝贝。
想象一下,大地就像一个巨大的舞台,而变质核杂岩就是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它通常有一个大大的核部,那可是由古老的变质岩组成的呢,就像一颗珍贵的宝石镶嵌在那里。
比如说,那古老的变质岩就像是家族里最受尊敬的长辈,有着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气质。
核部的周围呢,常常有一些拆离断层,这些断层可重要啦,就像是守护着宝石的卫士一样!它们把核部和上盘分开,让变质核杂岩呈现出一种特别的结构。
然后呢,在上盘还经常会有一些相对年轻的地层,哇,这就像是舞台上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在围绕着明星舞动一样。
你看,变质核杂岩不就是这么神奇又有趣的东西吗?它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出现的,那是大地经过漫长岁月的雕琢才形成的杰作呀!我们研究变质核杂岩,不就像是在探索大地妈妈的秘密宝藏吗?这多让人兴奋啊!
我觉得变质核杂岩真的是地质学里超级有趣的一部分,它让我们看到了大地的神奇和复杂,难道不是吗?它就像一本永远翻不完的神秘书籍,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去发现其中的奥秘。
所以呀,我们可不
能小瞧了变质核杂岩,要好好去了解它、研究它,说不定会有更多惊人的发现呢!。
麻栗坡老君山变质核杂岩特征及形成过程摘要:麻栗坡老君山变质核杂岩具有G.A.Davis 郑亚东定义的变质核杂岩特征,具有双层断层,核部由下元古界猛洞岩群、南捞片麻岩、上元古界新寨岩组和加里东期片麻花岗岩、燕山期的花岗岩体组成,盖层为寒武系、泥盆系和石炭系。
老君山变质核杂岩是越北古陆北部的一部分,它的形成与越北古陆、特提斯及华南加里东运动密切相关,其伸展运动和岩浆岩的形成是古特提斯洋打开及古特提斯俯冲越北古陆的结果,其核部变质是特提斯运动及加里东运动的结果。
越北古陆在区域地质研究中一直是个难解的课题,通过对老君山变质核杂岩形成过程的阐述也较系统地说明了越北古陆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形成过程,特征,变质核杂岩1老君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特征1.1上拆离滑脱带上拆离滑脱带由烟山-坡角-跌大坡脆韧性剥离断层(F)组成。
该剥离断9层西起西南部的烟山,向北至花石头后被晚期断层错断,经塘房后核杂岩西北部,向东经坡角、天生桥、三保、跌大破、白岩脚后交汇于北西向的文山-麻栗坡断裂带上,总体上呈不规则圆弧状产出。
上拆离滑脱带宽为900-1600km,其倾向背向核部,西段产状向西倾,倾角25-30º,其特征如下:从上拆离滑脱带的结构看,以大理岩和片岩的接触带作为主断面,可将烟山-坡角-跌大坡脆韧性剥离断层分为上盘和下盘。
主断面上盘出露寒武系田蓬组,以千枚岩为主体,脆韧性剪切带宽400-800m。
靠近主断面千枚岩中褶劈理密集,以后劈理密集现象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除千枚岩中发育褶劈理密集带外,在大理岩中,还可见强劈理化现象。
主断面下盘出露上元古界新寨岩组,由各类片岩夹少量碳酸盐岩透镜体组成,其脆韧性剪切带宽500-1000m。
可见片岩中微劈石中先存的面理形成揉皱,早期面理被拖曳与劈理域平行或斜截。
在漫家寨、南当厂-带片岩中发育皱纹线理,其倾伏向为向南或向北,倾伏角10-15º。
主断面由一组剪切滑动面组成,其产状与上下盘岩石中的面理产状基本一致。
探讨变质核杂岩与成矿作用的关系作者:左青龙校轶陈航来源:《西部资源》2016年第04期摘要:变质核杂岩发育结构主要有双层、三层两大类。
双层结构的特征主要是由拆离断层分开的下盘变质核与上盘脆性域构成。
而三层结构特征主要是由变质核杂岩体、中间韧性流变层以及盖层与山前半地堑沉积盆地等上部脆性变形层构成。
通过对上述两种特征进行的分析与总结,可以对其标志进行判别,且根据中国变质核杂岩出露的大地构造位置,可以将其划分成两大类:板内变质核杂岩与板缘变质核杂岩。
无论是哪类都和岩浆活动以及热异常联系紧密。
通常变质核杂岩核部均会出现多期次岩体侵入,这是探矿、寻矿的最佳构造区。
关键词:变质核杂岩;拆离断层;糜棱岩;成矿作用最初是由Coney与Davis提出变质核杂岩这一概念,其将变质核杂岩定义为在北美西部科迪勒拉造山带中一类具有特殊伸展构造与岩石的组合。
Lister等提出可将科迪勒拉变质核杂岩视为在大规模缓倾角断层之下的、在伸展与破裂的上地壳岩石下被拉出来、中地壳或下地壳岩石组成的地质体。
而Crittenden亦在对于北美西部科迪勒拉造山带中的伸展构造研究时采用了变质核杂岩一词。
直至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对变质核杂岩的研究才得到了快速的进步,并不断深化了对变质核杂岩的认识,且对变质核杂岩的成因有了新的见解。
但是,因为变质核杂岩形成所处地质情况、形成时间、构造特点都各不相同,因此,对于变质核杂岩的定义、特征在众多学者间也出现了诸多版本。
1. 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特征就现阶段而言,众多学者对于变质核杂岩的特征与构造持有不同观点,在学术界上并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定论变质核杂岩的特征与定义。
这里笔者对我国部分区域变质核杂岩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具体如下:①呈现出椭圆状、长垣状、穹状孤立隆起的空间形态,常常形成区域内的最高山。
通常情况下,耽搁变质核杂岩表现为非线性的育状地貌,而部分变质核杂岩则呈现出珠状、带状定向展布。
②变质核杂岩发育结构主要有双层、三层两大类。
庐山变质核杂岩成因的新认识
庐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其地质背景与山势之陡峭陡直密不可分。
而庐山地质背景也相当复杂,主要由变质岩组成,其中岩浆活动使得这一区域存在着折返式的异质结构。
庐山地区变质岩为主要岩石类型,其中夹杂着一些核杂岩体,其成因一度备受争议。
以往的认识认为,庐山核杂岩体是由岩浆捕虏、不同地质构造碰撞、区域性混合等作用形成的。
而南昌-茅坪断裂作为一条
明显的构造线,认为核杂岩体沿着该断裂发生了聚集作用,形成了多个裂隙中的岩石片状体。
这样的认识被誉为庐山核杂岩体的“断裂基础模型”,近些年也相当得到地质学者们的认可。
然而,最近几年考古学家们提出了新的批判性问题:为什么庐山山脊上有如此之多的断层,但是其两侧的地层却完整无缺?这种现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研究者最终做了新的实验,得出了新的认识成果:庐山核杂岩体是由地幔热柱升华(即地球内部热量的上升)和另一个与之无关的岩石体聚合,而非地球表面的地质构造所导致的。
这种结论意味着庐山核杂岩不是在地壳移动期间,而是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
研究者们还研究了不同年龄区域的岩石,通过测量其地球年龄,发现岩石的地球年龄都有一定的关系,互相之间还存在交错联系。
这表明岩石形成的时间是同步进行的,而不是在不同的构造作用期间形成。
同时,这些研究结果也与现有的庐山岩石分
类相匹配。
综上所述,庐山核杂岩体的形成与构造运动无关,而是由于地幔热柱的上升和岩石体的聚合。
这一新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庐山地区的地质背景、构造和岩石分类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究庐山核杂岩体的形态、成因和演化历史。
中国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特征刘德民(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摘要: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确立了中国变质核杂岩的三层结构,即盖层(上部脆性变形层)、滑脱层(固态流变中间韧性层)、核部(变质核、同构造侵入岩),分析并总结了各层的主要特征。
中国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时间以燕山期为主,喜山期次之,还有晋宁期、加里东期、海西期以及印支期。
依据中国变质核杂岩出露的大地构造位置,可分为板缘变质核杂岩和板内变质核杂岩两类,它们均与热异常和岩浆活动有密切的联系,变质核杂岩核部基本上都发生一期以上的岩体侵入,是找矿探矿的理想构造区。
关键词:伸展构造;变质核杂岩;三层结构;剥离断层中图分类号:P58813;P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527(2003)02-0125-06 收稿日期:2002-10-16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1∶25万定结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200013000145)。
作者简介:刘德民,男,博士研究生,1975年出生,地质学专业,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工作。
0 引 言变质核杂岩(metamorphic core comeplexes )是美国学者Crittenden 和Coney 以及Davis 等在研究北美西部科迪勒拉山伸展构造基础上提出的,主要指从破裂和伸展的上地壳岩石下被拉出来的、位于大规模缓倾的正断层之下的、由中下地壳岩石组成的地质体[1~4]。
科迪勒拉山变质核杂岩是一群由异常变形的变质核和侵入岩组成的穹形或拱形的孤立的隆起,其上为构造滑脱和扩张的不变质盖层,具有双层结构[4]。
同构造侵入岩的同位素年龄表明,科迪勒拉变质核杂岩的成型时间为第三纪(55~15Ma ),晚于前陆褶皱冲断带的拉拉米期,而早于盆—岭区新生代的高角度正断层作用期[2]。
中国构造地质学界对变质核杂岩研究的起步比国际上晚了近10年,自1991年“伸展构造专题学术讨论会”以来,中国变质核杂岩的研究有了显著的进展。
第36卷第2期西 北 地 质N OR T HWEST ERN GEO L OG YVol.36 No.2(Sum145) 文章编号:1009-6248(2003)02-0030-05甘肃北山勒巴泉变质核杂岩刘明强,龚全胜(甘肃省地勘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兰州 730050)摘 要:在多期伸展体制下形成的勒巴泉变质核杂岩构造,具有3层结构的特征,即结晶基底、中间韧性盖层、上部脆性盖层,其间分别被基底剥离断层和盖层剥离断层分割。
本文重点论述了变质核杂岩的组成、空间展布、结构构造和典型的构造样式,并分析了变质核杂岩构造的形成时代和大地构造背景。
关键词:甘肃北山;变质核杂岩;剥离断层;伸展构造中图分类号:P588.3 文献标识码:A1 区域地质概况北山造山带从震旦纪开始发生古陆破碎和裂离作用,形成多岛洋格局;沉积了震旦—寒武系马鬃山混杂岩,是一套从早到晚具有由洋壳残片蛇绿岩-深海玄武岩-盆底扇-斜坡扇重力流沉积-近滨岸沉积的建造。
从晚奥陶世开始,地壳转入收缩体制,形成沟-弧-盆构造体系;岛弧带为一套火山-沉积建造,晚奥陶世窑洞努如岩片反映了岛弧发育初期的大陆斜坡环境,志留纪公婆泉群为一套岛弧发育成熟期的以钙碱性系列为主的海相火山岩;弧后盆地为一套深海—次深海远洋、半远洋海相沉积物,底部为边缘海型蛇绿岩组合,被命名为“牛圈子混杂岩”。
志留纪末—泥盆纪,北山发生弧-陆碰撞造山,沟-弧-盆体系演化结束。
研究区地层划分(表1)。
晚古生代由于北侧红石山洋向南俯冲,形成陆缘弧-沟系,并于二叠纪发生碰撞造山,北山山系形成,结束了北山多旋回洋陆转换的造山演化历史。
在北山地区勒巴泉一带,前人将以片岩、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石英岩和碎屑岩、火山碎屑沉积岩夹火山岩的岩石组合命名为“勒巴泉群”,通过1∶25万区调填图和方法研究,将“勒巴泉群”解体为前长城系、长城系及早古生代地层[1],它是不同时代、不同物质组成经强烈变形变质改造的构造岩片-超岩片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