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的语义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78.79 KB
- 文档页数:19
语言分析的名词解释概述语言分析是对语言现象进行系统研究和解释的学科领域。
它通过研究语言结构、语义、语音和语用等方面的规律,揭示语言的运作原理,并对语言的使用、功能以及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将对语言分析的几个关键术语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
语言结构分析语言结构分析是对语言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过程。
在语法学领域,它主要关注句子的构造和语言的规则。
在句法分析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句子中的元素(如主语、谓语和宾语)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来理解句子的结构。
此外,语言结构分析还包括对词汇的分析,如词类、词形变化和词汇关系等。
语义分析语义分析是研究语言中词汇和句子意义的过程。
它关注词语之间的义项、上下文的语义关系以及句子的语义结构。
通过语义分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词语的含义以及它们如何在不同上下文中发生变化。
此外,语义分析还涉及到逻辑推理、语义角色、语用推断等方面,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逻辑关系和表达意图。
语音分析语音分析是研究语言音素和音系的过程。
它关注语言音素(语音的最小单位)的发音和音系(指语音系统中所有音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组成。
通过语音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语言之间的音位差异,研究语音的演变规律以及人类语音产生和感知的机制等。
语用分析语用分析是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和交际功能的过程。
它关注言语行为、言外之意和话语效果等方面。
语用分析通过分析话语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和关系,推断听话者在特定上下文中对话语的理解和反应。
语用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的语言策略,以及如何解读和回应他人的话语。
语言分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语言分析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研究方法,它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语言教学中,了解语言结构、语义、语音和语用等分析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技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广告和媒体中,语言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解读和分析各种宣传和媒体内容,从而增强对信息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关于日语基础阶段教材中三种语气词“らしい”“ようだ”“そうだ”语义描述的调查分析刘雯【期刊名称】《科教文汇》【年(卷),期】2015(000)028【摘要】本文选取了《新大学日语标准教程》《实用日语教程》《新大学日本语》等7套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为考察对象,以揭示教材中所解释的“らしい”“ようだ”“そうだ”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教材发现:①“らしい”“ようだ”“そうだ”零碎地分散在教材中;②“らしい”“ようだ”“そうだ”的导入顺序不恰当;③未明确区分“らしい”的传闻和推量用法;④关于“らしい”的语义解释具有不当之处;⑤混同了“ようだ”的推量和委婉用法;⑥未系统介绍三种语气词的语义关联和区别。
针对以上问题点,本文认为需在明确三种语气词的语义关联和区别的情况下合理导入“らしい”“ようだ”“そうだ”,以期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框架。
并且就在教学中该如何有效地教授三种语气词提出自己的见解。
【总页数】4页(P180-183)【作者】刘雯【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大连 116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6【相关文献】1.根据调查分析现代日语中的推量表达——以「らしい」、「(し)そうだ」、「ようだ」为例 [J], 王景辉2.「ようだ」「みたいだ」「らしい」「そうだ」习得研究r——以二本院校的青年日语教师为对象 [J], 江小容3.“ようだ」「らしい」的日汉对比(7)”ようだ·らしい」与“好像·似乎” [J], 李光赫;张建伟4.日语中「らしい」「ようだ」「そうだ」的区别 [J], 韦红雁5.「ようだ」「らしい」的日汉对比(3) 「ようだ」「らしい」的区别 [J], 李光赫;张北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义结构关系语义结构是句法形式和语义内容的统一体。
对语义结构不仅要做形式分析,如句法层次分析、句法关系分析、以及句型分析等,还要做种种语义分析。
语义结构中的语义分析主要指语义关系、语义指向、语义特征三种分析法。
一、语义关系(一)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在语义结构中,词语与词语之间不仅发生种种语法关系,主谓、述补、述宾、偏正、联合等,而且发生种种语义关系。
语义关系,语义学中指语言成分所表示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语义关系是指动作和动作者、动作和受动者、动作和工具、动作和处所、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等。
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⑴吃面条。
/削苹果。
(句法、语义关系一致。
)⑵我吃完了。
/饼干吃完了。
/文章写好了。
(句法、语义关系不一致)前者“我”与“吃”是动作者(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后者“饼干”和“吃”是受动者(受事)和动作的关系,结果和动作的关系。
一种语义结构关系,可能包含着多种语义关系,如:修理家具。
/挖了一个坑。
/来了一个客人。
/写毛笔。
(述宾关系,受事、结果、施事、工具。
)反之,一种语义关系也可能构成多种语义结构关系。
⑶沙发上坐着一个人。
⑷那个人坐在沙发上。
⑸那个人在沙发上坐着。
这几个语义结构的语义关系基本相同,“人”“沙发上”与“坐”之间都是“施事”“处所”与“动作”的关系;但语义结构关系却不一样。
(二)动词和名词语义关系的类别汉语语义结构中的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句法分析的重点是动词跟名词性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
在各种语义关系中,名词性成分担任了一定的语义角色,如“受事、结果、施事、工具”等,这实际上也就是揭示了名词性成分跟动词之间的关系。
名词性词语经常担任的语义角色主要有:1、施事:指动作的发出者(可用介词“被、叫、让、给”引进)他在看书。
/小狗啃完了骨头。
/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2、受事:指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可用介词“把、将”引进)。
小牛吃草。
/张三修桌子。
/毛把花瓶打碎了。
中日同形词的分析比较作者:杨雁晶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04期【摘要】中日两国自古以来便一直在频繁地进行文化交流,众所周知,汉语和日语中存在着大量词形相同的汉字词。
这些词语词形一样,但词义却不尽相同。
本文从语义的角度介绍了中日同形词的类型,并对其中的同形类义词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比较。
之后对于中日同形词的来源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汉语;日语;同形词;同形类义词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我们大致可以将汉语和日语里书写形式相同的词语称为同形词,如“学生”“数学”。
但是由于中日两国的文字都各自发生了一些改变,一些原来字形相同的词现在已经不同了,如“压力/圧力”“道德/道徳”。
习惯上,人们仍然把这些词也看作同形词。
一、中日同形词的分类从语义分析的角度,中日同形词主要可以分为同形同义词、同形异义词和同形类义词三类。
(一)同形同义词同形同义词在汉语和日语两种语言中不仅词形相同,而且意义也相同,以数词、动植物名称和学术用语居多。
比如一、二、花、草、春、夏、秋、冬、社会、科学、法律等等。
(二)同形异义词同形异义词虽然词形相同,但是词义有很大的差异。
如“丈夫”在汉语中有两个词义:①女性称呼自己的配偶为丈夫,例如他是我的丈夫。
②指有所作为的人,例如大丈夫能屈能伸。
但是在日语中,“丈夫”的词义为:①健康,例如おかげ様で丈夫です。
/ 托您的福,我很健康。
②坚固、结实,例如この織物は丈夫で長持ちする。
/ 这个料子结实耐用。
(三)同形类义词同形类义词的词形相同,词义相近但不完全相同,这些词在义项、褒贬、搭配等方面有着各种差异,这一点我们将在后面仔细分析。
如“事情”在汉语中指人类生活中的一切活动。
例如:我还有点事情。
日语中“事情”的词义是:①物事がある状態になった役や原因(理由,缘故)。
例如:どういう事情で昨日学校を休んだの。
/ 你为什么昨天没有来上课?②その結果、物事が今どのような状態にあるかということ。
(情况,情形)。
例如:事情のゆるすかぎり会に参加します。
语义-义素-音素第四节语义的组合一、句义的构成逻辑意义、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
(一)逻辑意义句子的逻辑意义反映语句与现实的关系,在逻辑学中,一般用真假值来分析。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句子的逻辑意义是由句子中实词本身的意义和相互间的语义关系构成的,不涉及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性质。
如下面三个句子的逻辑意义是相同的,即在逻辑上等值。
(1)小王打破了杯子。
(2)小王把杯子打破了。
(3)杯子被小王打破了。
“施事一动作一受事”等语义关系就是逻辑意义。
(二)语法意义句子的语法意义是由词语的语法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主要由词语的语法形态、虚词或语序等表示。
如(1)小王打破了杯子。
(2)小王把杯子打破了。
(3)杯子被小王打破了。
“主语、宾语、状语”等就是语法意义。
汉语表示这些语法意义,主要靠语序和虚词。
(三)语用意义句子的语用意义是说话人说出该句子时的交际意图和交际价值。
交际意图与语言环境密切相关。
如“今天是星期天。
”种种交际意图就是句子的语用意义。
“客人来了”和“来了客人”这两个句子具有不同的交际价值,种种不同的交际价值也是语用意义。
二、句法的二重结构和句法成分的二重性• 句法结构关系是指结构中成分与成分之间具有的“主谓”、“动宾”、“定中”、“状中”等关系。
句法结构关系是通过表层结构能看到的,称为显性语法关系。
•语义结构关系是指结构中成分与成分之间具有的“施事和动作”、“动作和受事”、“动作和工具”、“动作和对象”等关系。
语义结构关系是看不到的、隐藏在表层结构之后的,称为隐性语法关系。
显性语法关系(句法结构关系)有以下几种:(主谓)fire burns(火会燃烧);China is advancing (中国在前进)?支配(述宾或者动宾)关系。
例如:汉语:来客人了;吃苹果to love motherland(热爱祖国);to like him?辅助(定中、状中和中补)关系,例如:汉语:他的父亲;迅速前进;做好the door of the room(房间的门);very enthusiastic (很热情);is yet(还是)?联合关系,例如:汉语:他和父亲;学习与讨论英语:black and white(黑的和白的);by boat or by train (坐轮船或者坐火车)隐性结构,又叫做深层结构,是语法结构中实词与实词之间存在的逻辑语义关系。
汉语句子语义的逻辑分析与表达方式汉语作为一种表意丰富的语言,其句子语义的逻辑分析与表达方式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句子中,由于词语的搭配和语序的排序不同,意义也会随之产生变化。
因此,理解和分析汉语句子的语义是非常重要的。
一、句子语义的逻辑分析在进行句子语义的逻辑分析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词语语义的分析:一个句子由多个词语组成,每个词语都有其自身的语义。
因此,我们可以从每个词语的语义入手,分析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和影响。
例如,动词在句子中直接表达动作,名词则表示事物的名称,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属性,副词表示程度或方式等。
2. 句子结构的分析:句子结构对句子语义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例如,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通常表达出一种客观的事实关系,而倒装句则会使语义变得更加复杂。
因此,句子结构的分析需要考虑每个成分的语义作用及其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关系。
3. 关联词的分析:关联词在句子中起到了连接词语或句子的作用。
例如,“但是”、“然而”等连接词表示转折关系,而“因为”、“所以”等则表示因果关系。
因此,在句子分析时,需要特别关注这些关联词所连接的原因和意义。
二、句子语义的表达方式在句子语义的表达方式上,我们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文章。
1. 用词丰富多样:汉语有着丰富的词汇,而且同一个词语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义项。
因此,在句子中使用丰富多样的词语,可以使句子更加准确和生动。
例如,“蹒跚”、“踉跄”、“蹒跷”等单词虽然意思相近,但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细节。
2. 谨慎使用口语化表达方式:汉语中有许多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如“玩完了”、“不用这样”等。
这些口语化的表达方式通常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模糊性,容易引起歧义和误解。
因此,在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中,应尽量谨慎使用这些口语化的表达方式。
3. 注重句式和语态的变化:中文的句式和语态变化非常多样,可以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出不同的语气和情感。
例如,使用被动语态可以使句子更加客观和中立,使用询问句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汉语形容词的语义与语用分析汉语形容词是表达某种属性、特征、状态等性质的词汇,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一类修饰词。
它们在句子中担任着修饰名词、代词或其他词汇的作用,能够丰富句子的意义,表达出更多的信息。
本文将从语义和语用两个方面来分析汉语形容词。
一、语义分析语义是指词汇在语言中所代表的意义。
汉语形容词的语义可分为基本语义和附加语义两个部分。
基本语义:指形容词所固有的意义,即描述某个事物的属性或特征。
例如:漂亮、高兴、可爱、笨等词语,都可以用来形容事物的具体属性或特征。
附加语义:指形容词在指代事物时,可添加的一些额外意义。
例如:“笨”一词不仅可描述一个人的智商低,还可能含有这个人缺乏机智或智慧的意义。
又例如:“黯淡”一词不仅可表示光线阴暗,还可能表示情绪低落或缺乏生气的意义。
形容词的语义可通过下面三个方面来体现:1、形容词的修饰范围。
汉语形容词常常修饰名词或代词。
例如:红苹果、美女、好朋友等。
2、形容词所描述的事物的属性或特征。
例如:蓝天、白云、清晨等词语,都能描述具体的属性或特征。
3、形容词所引起的话题或情感。
例如:有些形容词可能引起人们的喜悦、悲伤、愤怒等情绪反应。
这种情绪或话题可能是由特定的语境决定的,例如:感人的电影、漂亮的衣服、残酷的现实等。
二、语用分析语用是指语言在实际交际中所发挥的作用。
汉语形容词在交际中起到丰富语言表达的作用,因此可以进行语用分析。
在语用分析中,我们需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1、形容词的修饰对象。
形容词的表达往往与所修饰的名词或代词有很大关系。
例如:“漂亮的女孩”和“漂亮的地方”所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
2、形容词的修辞效果。
在汉语中,形容词具有很强的修辞效果,例如:夸张、比喻、简洁等。
例如:“天真无邪”、“冰清玉洁”等使用了比喻手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此之外,语用分析还需要考虑下面几个方面:1、形容词与其他修饰词之间的关系。
汉语中常常使用多个修饰词来修饰一个名词,这些修饰词之间可能存在“并列”、“串联”、“递进”等关系。
第一节辞书中有关“日”的释义古人最初创造文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最初的文字其所取之物,可见《说文解字.叙》和《周易.系辞下》里提及的四个方面:(1)观象于天——日月星辰;(2)观法于地——山川土石;(3)鸟兽之文——动物,鸟兽虫鱼等;(4)地之宜——土地栽种的植物。
1“日”最初金文写作,象太阳之形。
甲骨文因刻契不方便而改成方形;中间一点象形何物,有的学者认为是古人早已观测到太阳黑子的活动,即神话传说中的“三足乌”,然而学术界对这种说法质疑甚多,较为广泛接受的说法是以便区别于方形之“丁”字。
以下为各大辞书对“日”的释义:《说文解字注》2:“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
从O一象形,凡日之属皆从日,人质切。
古文象形。
”段注曰:“O象其轮廓,一象其中不亏。
”可见,“日”本义是太阳,字形以其轮廓象形而来,在几千年的使用过程中,衍生了多个义项。
《康熙字典》3:1.太阳。
2.君象也。
3.光明,明亮之意。
4.与火相对应。
5.记历的单位。
6.从夜半到第二天夜半,十时辰为一日。
7.白天。
8.往日。
9.卜筮占时的日者,日官。
其中,“光明”和“火”都是太阳自身的特征,可归入义项“太阳”中,因此,《康熙字典》中的“日”义项可归为:1.太阳;2.白天;3.国君;4.记历的单位;5.一天;6.往日;7.日者,日官。
《汉语大词典》4:1曾宪通,林志强.《汉字源流》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2.9. 第59页2 [汉]许慎撰 [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981年10月第一版3中华书局出版 1958年1月第1版4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世纪出版集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9月第2版1.太阳。
2.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
白昼3.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
4.每天,一天一天地。
5.他日,改日。
6.过去,从前。
7.记历的单位,特指一个月内的某一天。
8.光阴、时间。
亦指时候,时辰。
9.时代,时期。
10.日子,日期。
亦指某个时日。
11.人君,国君。
12.旧时指日辰的吉凶禁忌。
《汉语大字典》5:1.太阳。
昼,白天。
2.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一晝夜。
3.每天,一天天地。
4.他日,改天。
5.計歷的單位。
特指一個月內的日子。
6.光陰,時間。
7.節度。
8.舊時指日辰的吉凶禁忌。
9.二。
10.國名。
1、日本國的簡稱。
2、日斯巴尼亞(西班牙)的簡稱。
其中,“二”、“节度”两个义项与本义联系无可考察,笔者在本文中不做讨论,“国名的简称”亦与其他义项联系不大,因此在本文中皆不作讨论。
《王力古汉语词典》6整理了“日”多个义项之间的引申关系:(1)太阳。
引申为昼,白天。
又引申为一昼夜,一天。
又用作状语,指每天,一天天。
(2)往日,从前。
又指他日。
(3)时间,光阴。
(4)指日辰的吉凶禁忌。
《古今汉语词典》7:1.太阳。
2.白天。
3每天。
4.一昼夜。
5.往日,从前。
6.他日,改天。
7.日子。
8.泛指一段时间。
9.时光,光阴。
10.指日辰的吉凶禁忌。
11.指日本。
综上,笔者将辞书中收录的“日”义项整理如下:1、太阳。
2、白昼,白天。
3、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
一昼夜,一天。
4、每天,一天一天地5、记历的单位,特指一个月内某一天。
6、他日,改天。
7、往日,从前。
8、泛指一段时间。
9、光阴、时间。
也指时候、时辰5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 1987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6王力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社发行 2000年6月第一版7李润生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发行1993年9月第一版10、日期。
亦指某个时日。
11、时代,时期。
12、君主、国君。
13、日辰的吉凶禁忌。
笔者通过对这13个义项进一步进行梳理并考察各义项之间的联系,可以发现:(1)除日1,日12,日13之外,其他义项之间都与时间有关,泛指或者特指某个时间段,只是所指范围有差别。
日5、日10是特指某个时间,其他义项都是泛指,如日6泛指过去的时间,日7则泛指将来某个时间,但基本都是围绕着中心义“表时间”。
(2)参照《王力古汉语词典》可知,义项2、3、4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引申的关系。
其中义项3是义项2的词义扩大,包含了义项2的范围,义项4是义项3在文字中经过长期词类活用——名词用作状语并逐渐固定化的结果。
(3)义项12在《汉语大词典》和《康熙字典》中作为独立的义项,而其他词典则并未收录该义项,通常意义上该义项在使用中常被当做是本义“太阳”的比喻义,因此在本文中也归并入义项1,不分开做独立义项讨论。
(4)义项6、7以及11可归并于义项8之内。
义项6侧重于将来的某个时间,义项7则侧重于过去,义项11则是指某个较长的时间段,三者共同的特征在于泛指某个时间或某段时间。
(5)义项5可归入义项10内,是义项10词义缩小的结果,二者是泛指与特指的区别,义项10泛指发生某事的具体某个时日,而义项5则具体到确切的日期,指向精确的某一天。
因此,笔者最终归并整理出“日”的8个义项具体如下:1.太阳。
2.白天,白昼3.一昼夜,一天。
4.每天,一天天地。
5.指具体的某一天。
6.泛指一段时间。
7.日辰的吉凶禁忌。
8.光阴,时间。
它们之间的引申关系如下:从上图可以看出,日1(太阳)引申出日2(白天,白昼),日3(一天的时间,一昼夜),日8(光阴,时间)。
再经由日3引申出日4(每天,一天天地)、日5(具体某个时间)和日6(泛指一段时间),日5又引申出日7(日辰的吉凶禁忌):(1)日1→日2:太阳→白昼,白天借代引申:词语的最初产生通常都与人们直接的生活生产经验有关,人们以直觉的感官经验来提取事物的特征。
8太阳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人们以太阳运行到天空的那个位置来判断时间,以太阳的东升西落来区分白昼与黑夜,有太阳便是白天,月亮即是黑夜,太阳为白昼的象征,故日1借代引申为日2属于特征代指本体。
(2)日1→日3:太阳→一天,一昼夜借代引申:引申途径与日2类似。
古人以太阳出没周期为十二个时辰,即为一日。
沈括《梦溪笔谈.补第二集.象数》:“凡日一出谓之一日,月一亏盈谓之一月。
”太阳出现一次则代表一天时间的过去,故以太阳指代一天,属于特征代指本体。
通常“日”与“夜”对举时,“日”做白昼解,如 《诗经·唐风·葛生》:“夏之8 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7-98页.5.指具体某一天 7.日辰的吉凶禁忌6.泛指一段时间 2.白天,白昼 1.太阳 8.光阴,时间 3.一天,一昼夜 4.每天,一天天地日、冬之夜、百歲之後、歸於其居”。
而若只出现“日”表时间,如《诗经.邶风.泉水》:“有怀于卫,靡日不思”9,那么通常指日3,表示一昼夜的时间。
(3)日3→日4:一天,一昼夜→每天,一天天地借代引申:日3引申为日4是词义活用的结果,“日”有表时间的功用,因此在古汉语中常用作状语修饰动词,“日”用作状语时,词性为时间名词。
日3(一天,一昼夜)引申为日4(每天,一天天地),是部分代指整体的借代引申。
《易.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
”(4)日3→日5:一天,天天→具体某个时间借代引申:(5)日3→日6:一天,天天→泛指一段时间借代引申:(6)日1→日8:太阳→时候,光阴,时间借代引申: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分别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可以看出,从太阳升起到太阳落下之间的时辰划分,基本以太阳为参照物。
如“平旦”指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候。
可知,人们在早期就意识到时间流逝与太阳不断地日升月落的关系,太阳的初升则意味着旧时光一去不返,时间流逝不回。
如《汉语大字典》对日8的语料说明:《三国演义》第一○一回:“却説司马懿引兵逕到卤城下,日已昏黑。
”其中,“日”即指时辰。
因此,日1引申为日8是特征代征本体的借代引申。
(7)日5→日7:具体的某一天→日辰的吉凶禁忌借代引申:“太阳”引申为“日辰的吉凶禁忌”是经由语素“日”参构的词语——“日禁”实现的。
《汉语大词典》对“日禁”的解释为:旧时迷信以为某日不宜做某事,谓之“日禁”。
汉王充《论衡·讥日》:“世俗既信歲時,而又信日。
舉事若病、死、災、患,大則謂之犯觸歲月,小則謂之不避日禁。
歲月之傳既用,日禁之書亦行。
”9《诗经.邶风.泉水》在古代社会,人们对社会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常常根据自然界的种种预兆来指示行动,主要是根据天象变化,历法的制作便是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而形成,以此指示人们按照规律进行耕种收获。
而历法之书除了标志日期之外,更重要的内容是以周易天干地支的历法指示每日的吉凶运程,这种预测往往是根据二十八星宿位置的上升变化以及方位、季节气候共同制定的。
因此,“日禁”之“日”是指历法中的具体日期。
从“日禁”到日7,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的经济原则作用的结果,然而其基本义已经完全脱落,与“日”其他义项亦无任何联系。
第二节语素“日”参构的单义词语的语义分析《汉语大词典》中收录语素“日”参构的单义词词语848个,分类结果如下表所示,具体词目参见附录。
“日”的义项语素“日”参构的单义词语数量(单位:个)1.天体太阳3212.白昼,白天443一天,一昼夜1314.每天,一天天地715.具体某个时间1516.泛指某段时间317.日辰的吉凶禁忌88.时间,光阴92由表中统计数据,可知:(1)日1生成词语能力最强。
日1作为本义从古至今都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义项,且义项独立,具有其他义项完全没有的义位。
日1的参构词语除了含有[+天体太阳]之外,还有众多指向太阳的自然属性的属性,如光线、日影、热度、天气、太阳在空中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等等,这些属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应用广泛。
而且日1也是唯一一个有明确指认对象的义项,它指向具体的实物太阳,在使用中最为方便且准确,而其他义项都是抽象名词,指向不可感知的时间概念。
日1参构词日9的生成词大多指向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如“日辔”指“帝王的车驾”,“日角龍顔”暗指帝王之相。
按理说中国封建皇权社会历时两千年,与帝王相关的词语应该不少,而日9生成词如此之少,笔者认为,原因在于在大量指代君主的文字中,除了“日”,还有如“金”“玉”“天”等都用以指称君王之贵。
“龙”的象征性最强,帝王被称为“真龙天子”,大量地合成词用以指称君主及相关事物,如“龙足”指皇帝的踪迹,“龙心”指皇帝的心思,从而间接地抑制了日9的使用范围。
(2)日3和日5的生成能力仅次于日1,远远高于其他义项,可见,日3和日5也是时间名词也是基本义项在日常生活中频率被使用,是太阳运行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直接结果,古籍《易》《诗经》等也大量出现。
日5经由日3引申而来,是日3具体化的表现。
(3)生成词语能力最弱的是日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