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_邵敬敏
- 格式:pdf
- 大小:258.33 KB
- 文档页数:9
语义特征分析语义特征分析一、含义语义特征是语言单位之间相互联系或相互区别的语义要素,它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语言单位相互组合的可能性以及组合的方式,反映了语言单位的组织形式跟现实世界的对应关系。
语义特征分析为进一步分化同形句式,为根据句法研究的需要对同一类实词划分小类,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句法、语义依据,因此语义特征分析无疑使语法研究朝着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迈出了更可喜的一步二、作用语义特征分析能够促使语法研究的精密化,从而使语法研究更具解释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除朱德熙以外,陆俭明、邢福义、马庆株、邵敬敏等都是积极实践者。
概括起来,语义特征分析在以下诸多方面有很强的解释力,具有广泛的实践价值。
(一)语义特征分析能够较好的揭示一个句法组合能否成立的原因。
“香蕉、苹果、梨子、杨桃”因为共有[+水果]的范畴特征而被认为是有意义的组合,而“香蕉、石子、泉水、黄土”因为缺乏共同的范畴特征而不被理解。
“笔墨纸砚”、“桌椅板凳”、“锅碗瓢盆”、“油盐酱醋”都是这种类型的并列。
“吃馒头”可说而“喝馒头”不能被接受,同样“喝汤”可说而“吃汤”不能被接受。
“吃”和“喝”的这种对立可以用语义特征表示为:吃[+施事;+固体食物;+咀嚼;+吞咽],喝[+施事;-固体食物;-咀嚼;+吞咽]。
(二)语义特征分析可以揭示某些词语的比较隐蔽的语义特征。
例如“写、搛、留、舀”等动词本身并不包含“给予”的意义。
但当说到“写信、搛菜、舀汤、留座位”的时候,就有可能取得“给予”的意义[6]。
这时,它们可以跟“卖、送、递、让”等本身包含“给予”意义的动词一样,可以出现在“V+NP(受)+给+NP(与)”或“V+给+NP(与)+NP(受)”格式中。
例如:?(2)写一封信给老王? 写给老王一封信舀一瓢水给小张(喝)? 舀给小张一瓢水(喝)留一个座位给老大爷? 留给老大爷一个座位“写、搛、留、舀”等的这种特性使它们有别于其他行为动词,如“看、读、撞、拉”等。
《现代汉语通论》导论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1.现代汉语的含义见教材*第2页现代汉语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现代汉语的历史来源见教材第2-3页白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书面形式的来源。
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官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口头形式的源头。
3.现代汉语的地域变体——方言见教材第4-5页3.1.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北方话、官话)以北京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北方方言可以分为四个次方言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
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以上海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赣方言(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湘方言(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湘方言可以分为新湘语和老湘语两个方言片。
客家方言(客话)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闽方言(福佬话)以福州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闽方言可以分为五个次方言:闽南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东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北以建瓯话为代表、闵中以永安话为代表、莆仙以话为代表。
粤方言(广东话)以广州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3.2.九大方言区(新增):徽语皖南徽州一带方言,原属江淮官话。
晋语山西保留入声调的地区,原属北方方言。
4.现代汉语规范化见教材第6-7页语言规范的两层含义:形成规范、遵守规范语言规范的必要性(为什么要制定语言规范):保障人际交流和信息传递的有效性语言规范的可能性(实现语言规范的两个基本条件):建立合适的规范化标准、加强语言规范化的研究和教育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标准:语音方面以北京音为基础,词汇方面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语法方面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规范。
语言规范化的持续性第二节现代汉语课程第一章语音第一节现代汉语语音概述1.语音的属性1.1.语音的三种基本属性:物理属性(与语音四要素的关系,详下)、生理属性、社会属性(语音的本质属性)见教材第14页1.2.语音四要素见教材第14-15页音高主要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频率音强主要取决于发音体的振幅音长取决于发音体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以上属语音的韵律特征,与音色相对音色主要取决于声波振动的形式——音色又分绝对音色和相对音色,相对音色主要取决于发音方法和共鸣器形状(结合以下元音、辅音的发音原理)1.3.语音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语音区别于其它声音的本质属性见教材第17页语音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是约定俗成的,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第3章词汇3.1复习笔记一、现代汉语词汇概述(一)词汇1.词汇的含义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词和语的集合体。
现代汉语词汇是现代汉语所有词和语的总汇。
广义的现代汉语词汇包括现代汉民族各方言所有的词语,狭义只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一一普通话中的词语。
2.词汇的构成(1)词汇的主体是成千上万的单词,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是“语”,“语”是指固定短语,包括熟语和专用短语两类。
(2)词汇其基本系统和多种组成成分构成。
基本系统,包括多义词和同音词、同义词和反义词、上下位词和类义词等。
(3)现代汉语的词汇有多种来源,其中包括传承词、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行业词和新造词语等,它们都是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4)根据不同的需求,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常用词通常被分为常用词、次常用词和通用词。
(二)词和语素1.词和语素的定义(1)词的含义词,指一定的语音形式跟一定意义相结合,并且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这句话有四层含义:①词的语音形式是固定的,这不仅指一个词的声韵调是固定不变的,而且也指词的内部结合紧密,不允许有停顿出现。
②词都有跟语音形式相匹配的完整而明确的意义。
③词还表现出一定的语法功能,所谓“独立运用”,不仅指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或者单独成句,更是指可以跟别的词语自由组合。
④在前面三个前提下,词还应该是最小的语言单位,这一方面跟短语区别开来,另一方面又跟语素区别开来(2)语素的含义语素是音义相结合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对一个语言片段,不断地进行切分,得到的最小语言单位,就是语素。
2.语素和音节、汉字的关系判断汉语语素,通常是从字形入手,同时结合字音和字义进行考察。
它们的关系大体上有下面几种情况。
(1)同一个汉字,可以代表不同的语素①汉字虽然相同,但读音不同。
②汉字和读音都相同,但是词性不同。
③汉字、读音和词性都相同,但是意义不同。
(2)一个语素可以是两个以上音节这主要有三种情况:联绵词、口语词和音译词。
(3)同一汉字是否为语素因场合而异一个汉字在不同场合,有的是语素,有的不是语素。
“片付ける”的语义研究作者:魏丽琴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6年第2期魏丽琴(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语义与句法相对应,词语组合时要受到语义搭配的选择性限制,语义特征不相容的词语一般不能组合。
本文以“片付ける”一词为研究对象,对与其搭配的名词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说明该动词的语义引申情况。
关键词:“片付ける”;名词;语义特征;语义引申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2.035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2—0122—03收稿日期:2015—05—21作者简介:魏丽琴(1978—),女,福建古田人,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日语教学与研究。
项目简介: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50181)成果之一。
一、以往的研究索绪尔认为“: 在语言状态中,一切都是以关系为基础的。
语言各项要素间的关系和差别都是在两个不同的范围内展开的。
每个范围都会产生出一类价值;这两类间的对立可以使我们对其中每一类的性质有更好的了解。
”这里所说的要素就是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或者称为组合、聚合的关系。
邵敬敏、周芍对语义特征进行了界定,通过与义素的对比分析,揭示语义特征的本质内涵。
文章提出,虽然语义特征分析法还存在一些不足,但作为一种语言研究方法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卉指出,义素分析法不仅有助于提高词语释义的精确性,使我们全面了解词义的特征属性,还可以考察词语组合,说明词语组合的语义限制条件,使得同义词、反义词的辨析更加清晰。
姜红认为,语义的引申主要基于以下3种类型:1.メタファー(形態類似、特性類似、機能類似);2.シネクドキ―(種で類、類で種);3.メトニミー(空間、時間、特性)。
本文参考以上研究理论,以“片付ける”一词为研究对象,对与其搭配的名词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说明该动词的语义引申情况。
第三章词汇第一节现代汉语词汇概述1.词和语素重点见教材第113-114页1.1.词,是指一定的语音形式跟一定的词汇意义相结合,并且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第一,词的语音形式是固定的,声韵调固定不变,内部结合紧密,不允许出现停顿。
第二,词都有跟语音形式相匹配的完整而明确的意义。
第三,它还表现出一定的语法功能,可以跟别的词语自由组合。
第四,在前三个前提下,它还应该是最小的语言单位,这一方面跟短语区别开来,另一方面又跟语素区别开来。
1.2.语素是音义相结合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2.语素和音节、汉字的关系见教材第114页(1)同一个汉字可以代表不同的语素字形同,读音异字形、读音同,词形异字形、读音、词形同,意义异(2)一个语素可以有两个以上的音节连绵词口语词音译词(3)一个汉字在不同场合有时是语素,有时不是语素3.确定语素的方法——“同形替代法”重点见教材第114-115页4.语素的类别重点见教材第115页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自由语素和粘着语素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5.词和语素的区分重点见教材第115页语素的意义不太明确,也不太稳定。
语素不能独立运用。
6.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重点见教材第115-116页(1)语素以单音节为主,词则以多音节为主(2)词语有明显的双音化趋势a.汉语词语双音化的主要原因第一,汉语的音节数目有限,双音节有助于避免大量的同音词的出现。
第二,单音节词往往是多义词,双音节词就使词义的表达更为细腻、精确,涉及的范围也更为广阔、深入。
b.汉语词语双音化的主要途径以一个单音节语素为主,在前面或者后面加上一个辅助性的相关成分单音节语素的前后添加没有意义的附加成分意义相同或者相近的单音节语素联合起来使用三音节的此省略其中一个音节四音节以及四音节以上的词采用缩略法(3)合成词的内部构造跟短语的构造大体一致第二节构词法(重点)1.定义:用语素构成词的方法2.类型:(1)单纯词:一个语素构成(2)合成词: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A.重叠词B.派生词(3)复合词:词根和词根构成的词A.联合式B.偏正式C.述宾式D.述补式E.主谓式F.量补式第三节词汇基本系统1.词汇的基本单位:词2.词汇基本系统:(1)依靠形式特征而形成的系统:同音词与同形词(2)依靠意义特征而形成的系统:单义词语多义词,上下位词与类义词,同义词与反义词第四节词汇的来源系统1.行业语的泛化见教材第138页1.1.行业词语泛化的特点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专门词语,它们有特定的表义内容和使用范围。
第一章绪论一、研究目的及意义汉语情态动词又可称为能愿动词或助动词,汉语语法中有关情态动词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马氏文通》中就已经提到“助动词”的表“势”作用,此后的文献中虽没有明确提到情态动词,但也从不同的角度涉及到了情态动词的研究。
现代汉语中有关情态动词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但和英语语法下的情态动词的研究相比还是比较薄弱的。
汉语情态动词的深入研究对于第二语言在情态动词教学方面有着重要的帮助,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我们发现己有的汉语情态动词的本体研究成果并不能满足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给我们的情态动词的研究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课题。
本文以生成语法理论为基础,着重于英、汉情态动词的不同点,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汉语情态动词的词性、分类以及留学生习得汉语情态动词的过程特点等问题。
用具体的现代汉语语料来分析验证汉语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
并选取母语为英语、目的语为汉语的第二语言习得者作为观察研究的对象。
通过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语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对安徽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留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从中发现汉语情态动词在第二语言成人习得中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拟从生成语法的角度来分析汉语中的典型情态动词,通过汉英情态动词的对比发现汉语情态动词自身的一些特征,并采纳Huang(1988)中对汉语情态动词的分类(Huang(1988)将汉语的情态动词分为控制情态动词和提升情态动词),紧扣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研究二语习得者在习得汉语控制情态动词和提升情态动词时有什么不同,以此来促进对外汉语的教学。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针对留学生习得汉语情态动词的实际问题,根据汉语自身特点和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将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相结合,找出行之有效的汉语情态动词的教学对策,使留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独特的汉语词类。
2.汉语情态动词的深入研究也将更有效地促进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
二、国内外发展趋势1.关于情态动词名称和词类归属问题的争论有关汉语情态动词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汉语语法的研究,黎锦熙(2001)第八章“动词细目”里就用上了“助动词”这个术语,说它是“帮助动词占其一部”的。
第一章语音语音:是指人类通过发音器官发出来,具有一定意义的、目的是用来进行社会交际的声音。
语音具有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
其中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语音四要素:音高、音强、音长、音色。
音高:音高是声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发音体的振动频率。
频率和音高成正比,频率高、则声音高;反之,频率低,声音就低。
普通话里面的四声由音高决定。
音强: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发音体的振幅。
振幅和音强成正比,振幅大,声音就强,振幅小,声音就弱。
语音的强弱同呼出的气流量大小和发音时用力的程度成正比例关系。
音长: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持续的时间的长短。
音长在重音、轻声和语调中有一定作用,虽然音长在普通话中不起作用,但在某些语言或方言中有区别词义的作用。
音色:音色又叫音质、音品,是声音的特色,主要取决于声波振动的形式。
语音中各个要素的差别主要是取决于音色,其中,元音的不同完全是音色不同而形成的。
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这四种物理属性是不可分割的。
音高、音强、音长属于语音的韵律特征,可以合成为音律,与音色相对。
音律必须依附音色才能起作用。
纯音:音叉振动发出的声波是频率固定而有规律的,这种叫纯音。
复合音:频率不同、振幅不同的纯音构成的。
基音:频率最低、振幅最大的叫基音。
陪音:具有基音整数倍的叫陪音。
声带可以发出一个基音和若干陪音,基音和陪音之间的配比关系构成了声音的音色。
发音器官:呼吸器官、发音器官和共鸣器官。
发音器官。
包括喉头和声带。
呼吸器官:主要由肺、气管、支气管组成。
共鸣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鼻腔、咽腔和喉腔。
口音和鼻音:软腭、小舌上升,鼻腔通道关闭,气流从口腔中通过而发出的音叫口音;软腭和小舌下降与舌根接触成阻,口腔通道关闭,气流从鼻腔中用过发出的音叫鼻音。
鼻化音:即软腭和小舌垂在中间,口腔、鼻腔气流通道同时打开,声音在口腔、鼻腔中间同时形成共鸣,这就形成鼻化音。
乐音:乐音是由有规则的音波构成,悦耳动听。
2005年1月第37卷 第1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Jan.2005Vol.37No.1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暨南大学 邵敬敏 周 芍 提要:本文首先对语义特征进行了界定,通过与义素的对比分析,揭示语义特征的本质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将语义特征分成四类。
文章重点提出,语义特征可有四种提取方法:内省概括法、组合分析法、对立比较法和变换分析法。
语义特征分析法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于我们研究汉语语法规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语义特征、内省、组合、比较、变换 [中图分类号]H03;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429(2005)01_0021-8 朱德熙先生指出:“语法研究发展到今天,如果光注意形式而不注意意义,那只能是废话,如果光注意意义而不注意形式,那只能是胡扯”(见陆俭明1997:61)。
变换分析法把句法分析从语法结构关系范畴扩大到语义结构关系范畴,通过变换,不但可以分化歧义句式或给原句式定性分类,而且也可扩大我们的视野,帮助我们把研究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
然而,变换仍然有其局限,它无法解释造成歧义的根本原因。
这一局限迫使人们寻找新的突破口,探求新的分析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变换法以前的汉语句法分析,几乎都纠缠于语言形式方面,从显性语法形式到隐性语法形式,形式方面的研究已臻完善,很难出现重大突破,而语义方面却还有许多领域等待开发和进一步探讨。
这就引起人们深思,形式研究中出现的棘手难题,其答案是否正埋藏于语义层面呢?在这样的背景下,语义特征分析法等语义分析法应运而生。
一、语义特征的界定1.简要回顾“语义特征分析法”作为一种语法分析方法,来源于语义学中的语义成分分析法。
1943年,哥本哈根学派创始人叶姆斯列夫提出了词义可分的设想;1955年,布龙菲尔德等提出“语义特征”这一术语,但没有上升到语义分析的高度;1956年,人类学家威廉·古迪纳夫在《成分分析与意义研究》(Componential Analysis and the Study of Meaning)中提出了语义成分分析法,用以从文化角度研究亲属称谓语等意义(转引自张庆云1994)。
语法研究中的语义分析方法摘要:上个世纪70年代末起,汉语语法学界在进行语法研究时开始有意识地注意语义问题,并从语义着手对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规律,产生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
文章对语义分析的理论依据,汉语中常见的语义关系,语义特征分析,语义指向分析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指出只有将语法结构与语义结构结合起来考察,才能使语法研究走向深入,重视语义的研究,已成为当代语法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语法;语义;语义分析;语义特征分析;语义指向分析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起,汉语语法学界在进行语法研究时开始有意识地注意语义问题,认识到语法研究必须将形式和意义相结合。
1985年,胡裕树、范晓在《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中提出在语法研究中把句法、语义、语用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一思考后来发展成为“三个平面”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在语法研究中,存在着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截然不同但又密切联系着的平面。
在句子分析中,任何单一平面的分析都是有价值的,然而又都是不自足的,只有既区别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又把它们联系结合起来作综合的透视,才能达到科学地认识和把握。
这一理论作为语法研究的本体观和汉语语法分析的方法论,有的研究者用三个平面结合的分析方法开展语法研究,有的研究者则从其中一个平面入手研究一些语言现象,发现了一些新的规律,产生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
本文拟对语法研究中的一些语义分析方法做一简要探讨。
一、语义分析的理论依据广义的语义包括词语意义、词组意义、句子意义、语法意义、社会文化意义等等,狭义的语义则是指词语进入句子以后,词语与词语之间形成的词汇意义之外的一种关系意义,是词语在语句结构中体现出来的意义。
如“我这把刀切菜”这样一个句子,“我”是发出动词“切”这个动作行为的主体,是施事;“菜”则是“切”这一动作行为的承受对象,是受事;而“这把刀”则是“切”这个动作行为的凭借工具,是工具。
“我、菜、这把刀”所具有的“施事、受事、工具”这些意义都是词语进入句子后与其它词语发生联系才产生的,这就是语义。
量词“顿”的句法界定及语义特征袁媛【摘要】量词“顿”的名量词和动量词用法呈现互补分布,分别凸显[+计物]和[+计事]的语义功能,单纯依赖句法或语义并不能将两种性质有效区分开来,需将句法和语义两种手段结合起来考察.“顿”在语义上具有量指“常规量”和“参照量”的功能,而其主观大量义并不明显,只有在流行语“一顿VP”中,整个构式才表达一种主观大量义.【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6)001【总页数】6页(P80-85)【关键词】量词;句法;语义特征;主观大量义【作者】袁媛【作者单位】湖北工程学院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湖北孝感43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2汉语中一些动量词兼有名量词的用法,有些情况下二者不是很容易界定。
拿“顿”来说,邵敬敏认为,“根据它的主要语法功能和所表示的语法意义,还是看作动量词为宜。
”[1]刘世儒则认为,“顿”“番”“通”等名量词用法“都是和动量词不能截然划开的;区分的标准全在句法,字眼上并无区别。
它们实是一词两用、同炊异爨的。
”[2]164就语言实际来看,全部归入动量词的做法与语言事实不尽相符,以分立为好。
在具体语言事实中判别“顿”的性质有两条途径:一是依赖句法,徐丹、傅京起考察了汉语量词的语序变化认为,名量词“语序变化的结果是前置于名词,而在动词词组中,‘数词+量词’始终处于动词之后。
”“名量词与动量词的分布呈互补的态势。
”[3]这一结论能够从句法上判断,出现在“数+量+名”(NumCLN)结构中的是名量词,出现在“动+数+量”(VNumCL)中的是动量词,但并不能将名量词和动量词完全区别开来,如“动词+数词+量词+名词”(VNumCLN)结构中量词的性质就不能贸然下结论。
另外,动量词也并不都出现在动词之后。
另一条途径是依赖语义。
量词“顿”的语义搭配相对单一,“‘顿’强调动作必须累计到一定的量,行为主要涉及两个方面:1.饮食行为;2.打骂行为。
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语用【圣才出品】第5章语用5.1复习笔记一、现代汉语语用概述(一)语用分析的意义语用分析能使人们了解现代汉语交流、传达语言信息的一般规律,能深刻理解在有表达内容和特定语境的前提下,如何调动汉语的各种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说话者能准确地传情达意、受话者能获取话语原意,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二)语用的基本要素语用是一个交际行为过程,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1.发话者(1)发话者的含义发话者是语言信息的发出者。
在正常的情况下,大都是发话者有某些事情、某种感受想要告诉受话者,或者想跟受话者建立某种联系,或者向受话者发出某种请求、指令等,对受话者实施言语行为。
(2)发话者的语用意图发话者多数是言语行为、信息传递的主体。
在一般的情况下,发话者都是要通过说出某些话以实现一定的语言外的目的,人们称为语用意图。
语用意图指的是打算通过完成一定的言语行为来实现某些语言外目的的意图。
(3)发话者的语用策略发话者为了实现语用意图,就要有一定的语用策略。
语用意图提出的是“为什么说”的问题,而紧接着的就是“怎么说”的问题。
①从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的策略。
②语境信息优于话语信息的策略。
③语面意义和言外之意的表达选择策略。
2.受话者受话者是指听话人或信息接受者。
对于受话者而言,最关键的就是推求发话者的语用意图。
为了推求发话者的语用意图,受话人往往会依靠语境来寻找知识关联性的依据。
关联性越强,就越符合发话者的语用意图。
3.话语内容话语内容是指发话者用语言符号表达具体内容。
4.语境语境就是语言使用的环境,就是言语行为发生的环境。
语境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1)上下文语境从静态的角度看,上下文语境由语言符号链条的上下文(书面语)或前后语(口语)组成;从动态的角度看,则由一个言语行为之前及之后的其他言语行为组成。
(2)现场语境现场语境指的是一个言语行为发生的具体时空环境。
(3)交际语境交际语境也是一种现场,但不是具体的物质环境,而是与这一次言语行为相关的各种交际要素组成的抽象环境。
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版)第⼆章汉字复习笔记第⼆章汉字⼀.现代汉语概述1.现代汉字的特点:A.现代汉字是⼀种意⾳⽂字:1.从义⼊⼿,⽤意符记录语⾔;2.从⾳⼊⼿,⽤⾳符记录语⾔,被借去记录同⾳词语的字形符号失去了字义上的联系,仅在语⾳上保持⼀致;3.同时从⾳义⼊⼿,兼⽤⾳符和意符记录⽂字,(如“柑”左意符右⾳符)B.现代汉语基本上是⼀种语素⽂字(从汉字符号记录语⾔的单位来看)四种汉字字符记录的语⾔单位:1.⼀个记录⾳义结合的语素的⼀个意符单独组成(如“门”);2.跟被记录的语素义相关的⼀部分意义成分的⼏个意符组成(如“休”从⼈依⽊);3.记录⾳素的义类的意符与记录语素⾳节的⾳符组成(如“花”,腐草为萤);4.记录⾮词语语素的⾳节的⼀个意符组成(如“马”只有记录⾳节“ma214”的作⽤)C.现代汉语在形体上呈现为⽅块形式(汉字是⼀种平⾯性⽂字,构成成分是从横和纵展开,形成平⾯布局)优点:占⽤空间⼩节省篇幅与⽬⼒,利于阅读;形体差异度⼤,视觉分辨率⾼,利于快速阅读缺点:笔画呈现多向分散,影响书写速度;汉字输⼊程序复杂,影响处理效率(汉字基本适应缺少形态变化的汉语;汉字是形、义、⾳的结合体;汉字字形不跟着读⾳改变,具有超时空性;汉字缺少完备的表⾳系统,往往⽆法做到见字知⾳;汉字的字符数量繁多,字形结构也相当复杂)(传统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A.象形(⽤线条描画出事物的形象,字形与字义联系紧密)如“⾐”、“鸟”、“车”、“⽊”、“⽲”、“果”B.指事(⽤抽象符号来提⽰字义)包括 1.纯符号的,如“⼀”、“上”;2.在具体事物的图形上添加抽象符号的,如“末”、“本”、“刃”、“⽢”C.会意(⽤两个或⼏个物体的图形的组合来产⽣字义)如“涉”、“析”、“步”、“拿”、“尖”、“卉”、“休”、“囚”、“束”、“采”、“相”D.形声(是主流造字法,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形旁表⽰⼤致的字义或字义的类属,声旁提⽰字的读⾳或近似的读⾳)如“湖”、“盛”、“沐”、“校”、“刺”、“崇”、“慕”、“固”、“颖”E.新造字的造字法(书本p49):1.切⾳合形造字法;2.省形的切⾳合形造字法;3.省形造字法3.现代汉字构形成分的分析(得到的是构字部件:意符、⾳符、记号)根据构字部件数量分为:1.单部件字(包括意符字和记号字)如意符字的“凹”、“凸”;记号字的“⽔”(古代象形字)、“末”(古代指事字)、“求”(古代假借字)、“年”(古代形声字)、“门”(多部件字的简化形体)2.多部件字(包括合成意符字、意符⾳符字、合成记号字)如合成意符字的“泪”;意符⾳符字的“惊”;合成记号字的“鱼”4.现代汉字的字体A.演变过程:甲⾻⽂(殷墟⽂字,殷商时期)—⾦⽂(钟⿍⽂,西周时期)—⼩篆(秦篆,秦统⼀六国后)—⾪书(分早期形式的秦⾪和成熟形式的汉⾪)—草书(分章草和狂草)—楷书(真书、正书,形成于汉末盛⾏于魏晋)—⾏书简化趋势的表现:字形的结构和写法演变特点:缓慢的、渐进的原因:⼈们的社会交际需要(根本原因)、书写⼯具的改进以及政治上的需要(其次原因)B.字体种类:⼿写体(灵活、多样,易于表现个⼈风格)、印刷体(清晰、端正,在⽂字的传播与教学中起规范作⽤)⼆.现代汉字的字形1.笔画与笔顺(书本p53)A.笔画数⽬:1.计算条件包括 a.统计的对象必须是规范字形;b.遵守汉字书写的基本规则 2.计算规则:a.笔画与笔画在字的左上⾓相接时分作两笔,如“⼚”、“⽇”;b.笔画与笔画在字的左下⾓相接时,全包围结构分为两笔如“回”、“⽥”,⾮全包围结构连作⼀笔如“⼭”、“区”;c.笔画与笔画在字的右上⾓相接时连作⼀笔,如“⽉”、“句”;d.笔画与笔画在字的右下⾓相接时分作两笔,如“由”、“雷”B.笔画类别(依据笔势和⾛向)汉字笔形⼋类说和五类说⼋类笔形:点横竖撇捺提折钩(永字⼋法)五类笔形:横竖撇点折(札字五法,经常⽤于⼯具书的排序)基本笔形和派⽣笔形(复合笔形)具体表格见书本p54C.笔画的组合关系:相离关系,笔画之间有或⼤或⼩的距离(如“三”、“川”、“⼩”、“⼋”);相接关系,前⼀笔和后⼀笔是互相连接的关系(如“⼯”、“⼑”、“⼚”、“⼝”);相交关系,前⼀笔和后⼀笔是相互交叉的关系(如“⼗”、“九”、“丈”、“车”)D.笔顺——包括笔画的⾛向(也叫笔势)笔画出现的先后顺序(也叫笔序)E.笔顺的基本规则,可概括为10条(见书本p55规则与p56的笔顺易错表)2.部件(可看作是对整字进⾏⼀次或⼏次切分后得出来的构字单位)A.⼤多数部件是由⼀些笔画组合成的“构件”,可单独运⽤,以组合的形式充当构字单位;少数部件本⾝就是⼀个字;也有少数部件是⼀个笔画;少数部件本⾝既是笔画⼜是整字B.部件划分:单笔部件\多笔部件;成字部件\不成字部件;基础部件\合成部件C.部件的名称(书本p57)与部位的名称(上“头”下“底”,左“旁”右“边”,内“⼼”外“框”,中“腰”四“脚”)偏旁、部件、部⾸的异同1.偏旁不等于部件:因为部件的概念可⼤可⼩,有时部件是对合体字进⾏⼀次切分⽽得出的两个单位,这是部件相当于偏旁;有时部件是对合体字进⾏多次切分⽽得出的多个单位,这时部件要⼩于偏旁。
说“买醉”本文对“买醉”进行了语义特征和语义指向分析,指出“买醉”处于“买”的事件结构中,蕴含着一个双向的路径图式。
“买醉”还可以抽象为“买+A>B”构式,包含[+致使]义。
从语言的主观性和语用动因方面对此语言现象作了相关的解释。
标签:语义分析事件结构构式主观性一、引言(一)研究问题《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①对“买”的解释是:“动词,拿钱换东西(跟卖相对):~票/~布/卖出粮食,~进化肥。
”本文探讨的非常规句法组合“买醉”也被收录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动词,买酒痛饮,多指借酒行乐或消愁。
”“醉”的解释是:“动词,①饮酒过量;神志不清:~汉/喝~了/~得不省人事。
②沉迷;过分爱好:~心/陶~。
③用酒泡制(食品):~蟹。
”由动词“买”来看,后面的宾语成分通常是具体的事物、东西。
而“醉”作为一个会意字,从“酉”,从“卒”。
“酉”表示“酒”,“卒”表示“极点”“极端”,“酉”与“卒”联合起来表示“酒喝到极端”,故“醉”的本义为:酒喝到极端,失去正常神志。
“醉”表示的是“喝酒”这个动作达到的某种状态。
“买”的宾语通常是具体事物,而“醉”表示一种抽象状态,为什么能进入“买”的句法结构作宾语呢?这种常见但却非常规的句法组合值得探讨。
(二)动词“买”的相关研究对动词“买”展开具体研究的论述不是很多,相关研究主要是在研究汉语动词特点时提到了“买”的特点,或者对动词“买”的配价方面进行了一些描述。
朱德熙(1979)指出,“买”意义上表示取得,可以描述为:存在着“得者”(A’)和“失者”(B’)双方;存在着得者所得亦即失者所失的事物(C’);A’主动地使C’由B’转移至A’。
张国宪、周国光(1997)认为,“买”属于如果带两个成分其中必有一个可有补足语的动词,句法上为三价动词,语义小类为“收”类,主要表现形式为S3:N1+V+N3。
这类动词的深层句法配价框架为:V3(N1,((P)N2),N3),其中N1和N3是较强意义上的强制项,在表层结构中必须出现,而N2则是较弱意义上的强制项,在一定语境中可以不出现于表层结构中。
2005年1月第37卷 第1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Jan.2005Vol.37No.1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暨南大学 邵敬敏 周 芍 提要:本文首先对语义特征进行了界定,通过与义素的对比分析,揭示语义特征的本质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将语义特征分成四类。
文章重点提出,语义特征可有四种提取方法:内省概括法、组合分析法、对立比较法和变换分析法。
语义特征分析法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于我们研究汉语语法规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语义特征、内省、组合、比较、变换 [中图分类号]H03;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429(2005)01_0021-8 朱德熙先生指出:“语法研究发展到今天,如果光注意形式而不注意意义,那只能是废话,如果光注意意义而不注意形式,那只能是胡扯”(见陆俭明1997:61)。
变换分析法把句法分析从语法结构关系范畴扩大到语义结构关系范畴,通过变换,不但可以分化歧义句式或给原句式定性分类,而且也可扩大我们的视野,帮助我们把研究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
然而,变换仍然有其局限,它无法解释造成歧义的根本原因。
这一局限迫使人们寻找新的突破口,探求新的分析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变换法以前的汉语句法分析,几乎都纠缠于语言形式方面,从显性语法形式到隐性语法形式,形式方面的研究已臻完善,很难出现重大突破,而语义方面却还有许多领域等待开发和进一步探讨。
这就引起人们深思,形式研究中出现的棘手难题,其答案是否正埋藏于语义层面呢?在这样的背景下,语义特征分析法等语义分析法应运而生。
一、语义特征的界定1.简要回顾“语义特征分析法”作为一种语法分析方法,来源于语义学中的语义成分分析法。
1943年,哥本哈根学派创始人叶姆斯列夫提出了词义可分的设想;1955年,布龙菲尔德等提出“语义特征”这一术语,但没有上升到语义分析的高度;1956年,人类学家威廉·古迪纳夫在《成分分析与意义研究》(Componential Analysis and the Study of Meaning)中提出了语义成分分析法,用以从文化角度研究亲属称谓语等意义(转引自张庆云1994)。
这一方法很快被美国语言学家卡茨和福特借鉴运用于语言学,用来为转换生成语法寻求语义特征,引起了当时语法学和语义学界的特别关注。
在国内,最早对语义特征做出分析并运用于汉语语法研究的当推朱德熙。
他在《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1956)中把形容词分为两类:甲类成分(红)和乙类成分(红红的、红通通的、通红、很红),指出:两者的区别“不在基本的词汇意义上,而在抽象的、概括的意义上,即前者表示的是性质,后者表示的是这种性质的状况或21本文得到暨南大学优秀人才引进项目“汉语语义语法的理论探索”的资助。
情态。
”他还特别指出:“这种意念上的区别完整地反映在甲、乙两类成分的语法功能上。
”可见,“性质”和“状态”的对立是形容词语义特征的体现。
如果说那时的分析还比较依赖于语法功能的对立,那么他在《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1980)中则通过分化歧义格式“张三借李四一本书”,指出关键是动词“借1”有“给予”义,“借2”有“取得”义。
后来他在《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1986)一文中解释说,“台上坐着主席团”可以变换为“主席团坐在台上”,而“台上唱着戏”不能这样变换,其原因就在于句中动词是否具有[+附着]的语义特征。
他还指出“一个变换关系能不能成立,往往决定于参与这个变换的句式里带关键性的词的类属”。
这应该说是语义特征分析法在汉语语法研究中最有成效的实践之一。
2.狭义的理解与广义的理解“语义特征分析”作为术语,目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理解,语义特征是从属于“词”的,包括实词和虚词,其作用主要是“分析概括同一句法格式的各个实例中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实词所共有的语义,用来解释、说明代表这些实例的句法格式之所以独具某种特点,之所以能足以将该句法格式跟与之同形的句法格式加以分化的原因”(陆俭明2003)。
广义的理解,则还包括短语、单句甚至复句的结构义、句式义,例如认为被动句式有[-企望]的“语义特征”。
我们认为最好不要将“语义特征”扩大化,宜限制在词的范围内,目的是研究词语对组成句法结构的影响力。
而结构义、句式义,实际上属于表达层面,是作为表意单位的句子进行分类后共有的表意特征,可称之为“表意特征”或“功能特征”。
这样的区分将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词语的语义特征以及它对句法结构的影响作用。
3.义素与语义特征“语义成分”(semantic components)或者说“义素”(seme),是语义学术语,指义位(即义项)的最小意义成分,也是语义系统的最小构义元件,它是对词的语义进行分析后得到的。
它不是自然语言的单位,而是理论上分析出来的语义要素。
我们可以借用自然语言来描写这些语义特征,但在语言体系中它们直接观察不到,只有当不同的义素以某个处于中心地位的核心义素为基点,根据一定的联系,按一定的原则,从不同的范畴进行不同关系的组合,为不同的指称服务,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义项时,才能体现出自然语言的意义。
语义学上对这个概念有几种不同的术语或称呼,美国多使用“语义成分”,而西欧和苏联则多使用义素,另外,偶尔又称“语义特性”(semantic property)、“语义标示”(semantic marker)、“语义原子”(semantic atom)、“语义因子”、“义子”等。
“语义特征”(semantic features),或者说“义征”,是语法学术语,指的是构成词义的若干义素中对形成某个句法结构起决定作用的那个特别重要的义素,也就是两类不同聚合的词语在相同结构组合中具有区别性特征的意义上的特点,可称之为辨义成分(distinguisher)。
“义素”通常是脱离句法而在语义场中分析而得,义素在外延上包括了语法分析中使用的“语义特征”,“语义特征”只是义素的一种或一部分,但却是有特殊语法作用的一类。
通过观察词的语义特征,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互为联系的义素是怎样围绕一个核心义素聚合形成大大小小的语义场,整个词汇系统又是怎样在这些语义场中不断运动的:对于核心义素而言,其他义素都起层次性的限定修饰作用,处于次要地位;而在某个特定的语义场内,非核心义素则成为各词语之间至关重要的区别特征。
语法学家们从中看到,词语组合除了语法规则之外,还要受到语义的制约,“每一个词都具有一个可供组合的个体选择网络,你选择人家,人家也选择你,从而构成一个综合选择网络,这种选择关系主要是语义在起作用,一旦这种选择网络形成,那么会表现为一定的语法功能”(邵敬敏1997)。
这一理论使义项的组成明确化,使词与词的组合在意义上形式化,这就为语法的进一步研究开拓了广阔视野。
222005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1期4.义素分析法与语义特征分析法语法学上的语义特征分析法虽然来源于语义学的义素分析理论,但两者的区别十分明显。
第一,分析的对象不同。
义素分析法致力于寻找并描写某个语义场中某个词语或一组词语的核心义及其附加义素。
语义特征分析法主要考察在某个组合位置上出现的一组词所共同具有的某个语义因素,通过分析这些语义特征,可以有效地说明组合序列的语义或语法性质。
语义特征往往只是一个或少数几个,而义素则不可能只有一个,往往为一组。
第二,分析方法不同。
义素分析法从某个特定语义场入手,把意义相关的一组词各自的义项分解为若干个构成成分———即“义素”,对比分析相同及相异的义素,最后用矩阵图或其它形式手段进行描写。
而语义特征分析法多以内省法为基础,使用变换、分化或其它方法找出对句法结构起决定作用的某个义素并用来进行解释。
第三,各自的内涵不同。
义素和语义特征有其各自的特点。
义素的外延比较广,它是将义项分解成尽可能多的特征后形成的集合,将这个集合组织起来便形成一个义项。
理论上义素的数量是确定的,但实际上要分解出全部的义素难度很大而且没有必要,通常只需要分解出该词最主要的、有区别意义的那几个义素,达到辨义清晰的目的就可以。
而语法学只关心能影响某种句法组合能否成立的那些“语义特征”。
第四,分析的目的不同。
义素分析法主要用于辨析同义词和反义词、词典编纂等方面,即服务于词汇研究;而语义特征分析法则旨在探究不同语法结构成立和形成歧义的原因,或者挖掘词语的某个语义特征对形成句法结构的影响,属于语法研究层面。
语义特征分析法从语义入手解释句法上的形式对立,与“意义决定形式”的本质相符,又与汉语语法研究注重语义的传统一致,因此已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语义特征的分类语义特征数量众多,性质复杂,理论上讲也许可以穷尽,但实践中无法做到。
对于语义特征,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美国语义学家Nilsen和Nilsen(1994)把英语中的语义特征分为五类:1)语法-语义特征,也就是有语法形式标示的语义特征;2)内在语义特征,包括基本(概念、理性、逻辑)语义特征;3)谓语性语义特征,即动词谓语句跟句中有联系的词语的相关语义特征,如“使成、促成、施动、意向、结果、起点、终点、主动、影响、支配、起始”等;4)状语性语义特征,指某些状语“不单说明谓语动词”,而且与整个句子、乃至语段有联系,如地点、时间、方式(含质量)、程度范围(含数量)、原因(含动机)等;5)感受性语义特征,包括附属(感情、修辞、色彩)语义特征。
以上五类中,第2)、5)类相对稳定,实际上属于词汇层面。
由于它们可以脱离句子而存在,因此应该是义素分析法分析的对象。
而第1)、3)、4)类,实际上都属于语法层面。
也就是说,脱离了具体的句子,单个的词语表现不出这些语义特征。
只是第1)类专指有形态标志的语法范畴。
在汉语中,这一类极少,也不属于狭义的“语义特征分析”的范围。
只有第3)和4)类似乎跟我们所说的“语义特征分析”有类似之处,但也不完全相同,因为Nilsen和Nilsen (1994)基本是从语法结构关系推出他的“语义特征”,而我们是从句式或者结构的对比中概括出语义特征来解释语义对结构的决定性作用。
国外关于语义特征的分类对我们研究汉语的语义特征有启发作用。
根据这种思路,我们可将“语义特征”分为四种。
1.自然性语义特征这是从基本的概念、逻辑意义分解出的语义特征,是语义特征的主体部分,数量最多、最丰富、最复杂。
比如描述名词的[±抽象]、[±生命]、[±动物]、[±人]等,描述动词的[±活动]、[±可控]、[±自主]、[±述人]等,描述副23邵敬敏 周 芍 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词的[±极大量],[±极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