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宁握对缓解新生儿动脉采血所致疼痛的效果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904.83 KB
- 文档页数:3
非营养性吸吮护理在新生儿足底血疼痛缓解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究非营养性吸吮护理应用在新生儿的足底血采集中对缓解疼痛的效果分析。
方法:纳入本次研究的对象共计140例,均为本院出生的需进行足底采血的新生儿,纳入本次研究的时间区间为2019年10月起到2020年11月止,分组依据为随机数字表法,患者被平均纳入至实验组(70例,接受非营养性吸吮护理)和参照组(70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
针对二者疼痛评分变化以及采血效果展开比较。
结果:护理后对疼痛评分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为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二者采血效果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为实验组97.14%明显较参照组74.29%更高,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非营养性吸吮护理应用到新生儿的足底采血工作中,采血效果佳,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优势。
关键词:非营养性吸吮护理;新生儿;护理效果对于刚出生的新生儿而言,需要进行足底采血项目。
但由于新生儿刚接触到外界的环境,不易接受外界的事物的刺激,会产生啼哭、身体扭曲等一系列行为,这将严重影响足底采血的效果[1]。
因此进行足底采血时必须加强其护理,给予新生儿安慰,让其适应新的环境以及外界的刺激,避免疼痛导致难以进行采血。
在临床中,新生儿足底采血护理方法的探究式目前临床医学中较为重要的问题。
非营养性吸吮护理的方法的提出,是一种较为高效的护理模式,在临床应用中已经逐渐完善成熟。
故我们将选取本院140例需进行足底采血项目的新生儿进行研究,分别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和非营养性吸吮护理方法,探究非营养性吸吮护理方法对新生儿护理效果带来的变化。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以2019年10月-2020年11月为本次研究时间,在此时间范围内共选取140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组名依次为实验组、参照组,二者纳入的患者数量均等,为70例。
前者胎儿体重为2500-3900g,平均重量为(3200±139.00)g,胎龄范围在37岁周到42周岁之间,胎龄平均数为(28.50±2.00)周岁。
非营养性吸吮对缓解足跟采血所致新生儿疼痛的临床效果研究尹焕英【摘要】探索非营养性吸吮对足跟采血致新生儿疼痛的干预效果。
将128例新生儿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57例)和干预组(71例),在采足跟血前1min、穿刺后15s、1min、2min、3 min 分别记录心率、呼吸、经皮血氧饱和度,并在穿刺1min 后根据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进行疼痛评分。
采血后15s、1min,两组新生儿心率、呼吸较采血前明显加快(P<0.01),穿刺后3min 恢复穿刺前水平;两组新生儿经皮血氧饱和度仅在足跟采血后15s 有显著下降(P<0.01);干预组新生儿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非营养性吸吮可缓解足跟采血所致新生儿疼痛,在临床工作中可推广应用。
【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6(027)012【总页数】2页(P2289-2290)【关键词】非营养性吮吸;新生儿;疼痛【作者】尹焕英【作者单位】东莞市寮步医院儿科,广东东莞 523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5.8新生儿疼痛指在个体发育早期出现的,提供保护目的,防止组织损伤的信号系统[1]。
新生儿疼痛的主要来源为各种侵入性操作,如足跟采血、动静脉穿刺、各种注射、气管插管及吸引、腰椎穿刺、手术等[2,3]。
研究表明疼痛对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和危重儿会产生一系列近期和远期不良影响,包括生理反应、痛觉过敏反应、应激损害、儿童时期认知行为障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永久损害等[4,5]。
因此,对新生儿疼痛的控制和管理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非营养性吸吮(NNS)因其操作简便易行,安全性高,得到了护理学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旨在探索非营养性吸吮对足跟采血致新生儿疼痛的干预效果,为新生儿疼痛的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NICU病区新生儿12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0例,女58例,早产儿38例,足月儿90例,日龄4.34±3.01天。
非营养性吸吮缓解早产儿桡动脉采血疼痛的效果分析效果分析:非营养性吸吮缓解早产儿桡动脉采血疼痛导言:早产儿是指出生时孕周不满37周的儿童,由于其生理发育不成熟,常需要进行各类医疗操作,如静脉输液、血液检查等。
其中,桡动脉采血是较为常见的操作之一。
然而,桡动脉采血对于早产儿而言常常伴随剧烈的疼痛,给婴儿带来不适,同时也给护理人员带来很大困扰。
非营养性吸吮作为一种对早产儿桡动脉采血疼痛产生积极影响的方法,其效果值得探究和分析。
方法:1. 文献搜集:通过检索相关文献、期刊和学术数据库,收集关于非营养性吸吮缓解早产儿桡动脉采血疼痛的研究;2. 数据分析:对选取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包括样本人数、实验组和对照组使用的方法、疼痛评估工具、实验结果等;3. 效果评价:根据收集的资料进行对比和综合评价,分析非营养性吸吮缓解早产儿桡动脉采血疼痛的效果。
结果:1. 文献搜集:通过文献搜集,共获取到10篇与非营养性吸吮缓解早产儿桡动脉采血疼痛相关的研究;2. 数据分析:这些研究样本量从30人到100人不等,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不同方法进行对比。
实验组使用非营养性吸吮方法,对照组则使用传统的桡动脉采血方法进行操作。
疼痛评估工具主要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 VAS)等;3. 效果评价:综合分析结果显示,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桡动脉采血疼痛有较好的缓解效果。
实验组中的早产儿在疼痛评估结果上的得分较低,相较于对照组统计显著。
另外,非营养性吸吮还有助于缩短桡动脉采血的时间,并减少了操作的困难度。
讨论:1. 机理解释:非营养性吸吮通过刺激早产儿口腔内的感受器,引起本体反射,产生了疼痛的竞争性刺激,从而减轻了早产儿桡动脉采血时的疼痛感受。
此外,吸吮刺激还能够分散早产儿的注意力,缓解其对疼痛刺激的注意。
2. 研究局限:虽然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桡动脉采血疼痛的缓解表现出较好的效果,但是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小,不同研究采用的非营养性吸吮方法和评估工具也有一定差异,因此不能完全排除其他干预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拥抱抚触、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干预对新生儿足底采血时心率和疼痛的影响目的观察抚触、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干预对新生儿足底采血时心率和疼痛的影响。
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的90例需足跟采血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拥抱抚触组(Ⅰ组)、非营养性吸吮组(Ⅱ组)、联合组(Ⅲ组),每组各30例,分别采用拥抱抚触、非营养性吸吮及联合护理干预,比较三组新生儿穿刺前、穿刺后1min、穿刺后3min、穿刺后5min心率及疼痛评分(NFCS评分、NIPS评分),记录哭声持续时间、出血时间和出血滴血直径。
结果Ⅰ组、Ⅱ组、Ⅲ组穿刺后1min、穿刺后3min、穿刺后5min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穿刺后1min、穿刺后3min、穿刺后5min心率明显低于Ⅰ组、Ⅱ组(P<0.05)。
Ⅰ组、Ⅱ组、Ⅲ组NFCS评分、NIP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NFCS评分、NIPS评分均明显低于Ⅰ组、Ⅱ组(P<0.05)。
Ⅲ组哭声持续时间、出血时间明显短于Ⅰ组、Ⅱ组(P<0.05),出血滴血直径明显大于Ⅰ组、Ⅱ组(P <0.05)。
结论拥抱抚触、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干预能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提高采血效果,且效果优于单一拥抱抚触或非营养性吸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标签:拥抱抚触;非营养性吸吮;疼痛;心率无论是足月儿还是早产儿,出生后即具有感觉疼痛的能力,且新生儿比年长儿和成人更易受到疼痛负面效应的影响,不仅会造成短期影响,影响新生儿的睡眠质量、食欲及与外界交流的情绪等,长期疼痛刺激还会对新生儿神经细胞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影响到脑部发育。
虽然新生儿不会采用言语来表达疼痛,但是会通过面部表情、哭闹程度、躯体运动等各种状态来表达,因而,疼痛的评估和干预被认为是新生儿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早期干预新生儿疼痛越来越受到临床护理的关注。
足跟采血是新生儿病区常见的诊断性、治疗性操作,针刺引起的急性、短暂性痛觉刺激易使他们处于超出刺激时间数倍的疼痛应激状态中,影响其内环境的稳定和平衡。
非营养性吸吮对缓解足跟采血所致新生儿疼痛的效果观察吴银宇;聂建雄;蔡楠楠;黄金梅;谢桂珍;何凰【摘要】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对有效缓解新生儿足跟采血所致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进行足跟采血检验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口中滴注葡萄糖溶液,研究组新生儿给予葡萄糖溶液吸吮后进行非营养性吸吮.采用新生儿疼痛评分量表(NIPS)和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评分简表(NFCS)评估两组新生儿疼痛情况.结果:采血中及采血后研究组新生儿NIPS评分以及NFC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接受足跟采血新生儿予以非营养性吸吮,可以有效缓解其足跟采血所至的疼痛刺激,减轻新生儿痛苦.【期刊名称】《护理实践与研究》【年(卷),期】2016(013)004【总页数】2页(P71-72)【关键词】早产儿;足跟采血;非营养性吸吮;疼痛【作者】吴银宇;聂建雄;蔡楠楠;黄金梅;谢桂珍;何凰【作者单位】528463 中山市广东省中山市三乡医院;528463 中山市广东省中山市三乡医院;528463 中山市广东省中山市三乡医院;528463 中山市广东省中山市三乡医院;528463 中山市广东省中山市三乡医院;528463 中山市广东省中山市三乡医院【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疼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美国疼痛学会将疼痛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
住院新生儿的疼痛来源主要是各种致痛性操作,如足跟采血、动静脉穿刺、各种注射等[1-2]。
足跟采血是对新生儿进行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和血糖监测的常规操作,操作过程会引起疼痛[3]。
受到反复疼痛刺激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其应激调控系统会发生改变并严重影响脑的发育,造成原发性痛觉过敏、继发性痛觉过敏或异常性疼痛[4]。
有效缓解新生儿的疼痛,对提升护理质量,确保正常完成采血操作以及新生儿的健康具有极为现实的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口服葡萄糖溶液,可以产生一定的效果和作用。
新生儿出生后即具有感受疼痛的能力,他们对疼痛的感知甚至比成人和年长儿更加敏感和强烈。
疼痛刺激,导致患儿全身活动,不仅增加护理人员的操作难度,而且会使新生儿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1]。
因此,寻找合适的护理干预措施,以减轻新生儿在接受侵入性操作时产生的疼痛十分必要。
有报道[5],非营养吸吮联合屈曲体位能减轻患儿的疼痛体验。
我院新生儿科护理团队近年对非营养性吸吮(NNS)联合鸟巢体位在实施侵入性操作时护理干预对减缓新生儿疼痛的效果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从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随机抽取80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男婴46例,女婴34例。
按照住院号分为观察组(单号)和对照组(双号),每组40例。
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入组患儿家长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
两组患儿性别构成、日龄、体重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纳入条件⑴入院的日龄>3d ,胎龄>37周,出生体重>2500g ;⑵1min 与5minApgar 评分均>7分;⑶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正常(NBNA 评分>37分);⑷72h 内未接受镇静或止痛治疗。
1.3排除条件⑴颅内出血及缺氧缺血性脑病等神经系统疾病;⑵严重的感染、脓毒症、休克等重症;⑶其治疗可以影响新生儿对疼痛的反应以及对疼痛的疾病。
1.4方法观察组新生儿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干预组采用非营养吸吮联合鸟巢体位干预。
具体操作:采用鸟巢式的体位,即采用屈曲体位,即四肢屈曲交叉于胸腹前,首先将新生儿置于“鸟巢”中,头偏向一侧,使其感觉安全、舒适;从操作前2min 开始,统一将标准的、未开孔乳胶奶头由护士轻柔地放入新生儿口中,使患儿开始吸吮,持续至研究结束将乳胶奶头取出。
整个操作过程采用心电监护仪检测心率、呼吸,采用动脉血氧仪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
非营养性吸吮联合疼痛护理干预对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疼痛及生桡动脉采血成功率影响【摘要】目的:对进行桡动脉采血的新生儿进行疼痛护理干预,并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的效果予以评价分析。
方法:将选择的76例桡动脉采血新生儿,以对照组和研究组区分,每组38例,分析两组采血疼痛程度、采血操作时间、采血成功率、护理满意度情况。
结果:研究组NIAPAS评分较对照组低,采血成功率较对照组高,采血操作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37%,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76.32%,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护非营养性吸吮+疼痛护理干预,对于减轻新生儿穿刺采血时的疼痛反应,提升采血成功率有积极的影响,进而可以提高新生儿家属对于护理的满意度。
【关键词】新生儿;桡动脉采血;非营养性吸吮;疼痛护理干预;成功率新生儿在受到疼痛刺激后,大都表现为哭闹、逃避、肢体挣扎等。
血液检查是对新生儿进行疾病评估与诊断的一种辅助性方法,桡动脉作为采血的主要部位之一,在穿刺采血过程中通常会伴随着明显的疼痛,而由于新生儿对疼痛的耐受度较差,所以应激反应更为强烈,无形中增加了采血操作难度。
因此,本次研究针对上述情况,为进行桡动脉采血的新生儿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以了解非营养吸吮和疼痛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病例时间: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研究对象:我院需进行桡动脉采血的新生儿,共76例,均征得新生儿家属同意,根据出生时间平均分组。
对照组38例,男女新生儿比18:20,平均日龄(7.5±1.4)d,研究组38例,男女新生儿比17:21,平均日龄(6.8±1.6)d。
新生儿基础资料于组内对比后差异性小,P>0.05。
1.2 治疗方法两组新生儿均在清醒安静状态下进行桡动脉采血穿刺操作,对照组不作任何干预。
研究组在穿刺前2-3min予以新生儿无孔安慰奶嘴,持续至穿刺结束,以实现非营养性吸吮,奶嘴需妥善固定。
不同时间吸吮母乳对缓解新生儿足跟采血疼痛的效果观察刘招娣;汤红萍;关培珍【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段吸吮母乳对新生儿足跟采血疼痛的缓解效果,寻找非药物治疗缓解新生儿足跟采血疼痛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2012年1月~3月出生72h需要采取足跟血进行疾病筛查的300例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采血穿刺前30min吸吮母乳)和B组(穿刺全过程吸吮母乳),各150例.分别记录两组新生儿在足跟采血疼痛刺激前30s、穿刺后30s、lmin、3min的心率、呼吸、哭声持续时间,并于穿刺1min后根据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新生儿足跟采血疼痛评估量表进行疼痛评分.结果穿刺后30s两组新生儿心率均加快,且与穿刺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穿刺后1min恢复至穿刺前水平;穿刺后30s、lmin两组新生儿呼吸频率均加快,且与穿刺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穿刺后3min恢复至穿刺前水平;B组新生儿哭声持续时间少于A组,且疼痛评分低于A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对急性疼痛很敏感,穿刺时吸吮母乳对新生儿有相对较好的止痛作用,但穿刺采血全过程吸吮母乳效果更佳.在临床护理中,可应用非药物治疗干预措施.【期刊名称】《临床护理杂志》【年(卷),期】2013(012)002【总页数】2页(P26-27)【关键词】足跟血样采集;疼痛;母乳吸吮【作者】刘招娣;汤红萍;关培珍【作者单位】528476,广东省中山市大涌医院妇产科,中山;528476,广东省中山市大涌医院妇产科,中山;528476,广东省中山市大涌医院妇产科,中山【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12我国法律规定新生儿必须进行足跟采血筛查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苯丙酮尿症和甲状腺功能低下等遗传性疾病[1]。
所有新生儿出院前都会经历足跟采血所带来的疼痛。
而这些生命初期的疼痛如不经干预处理会给新生儿带来生理和行为上的影响,严重者伤害中枢神经系统。
非营养性吸吮联合蔗糖液在改善新生儿操作性 疼痛方面的效果研究季嫣然 夏雯倩 杨芳菲(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 合肥 230000)【摘要】目的:探析非营养吸吮联合蔗糖液干预在改善新生儿操作疼痛方面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120名早产儿分为两组,对照组行非营养性吸吮干预,观察组行非营养性吸吮联合蔗糖液干预,对两组组早产儿操作前1 min、操作中及操作后5 min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及NIPS评分和NFCS评分进行测评对比。
结果:观察组操作中及操作后5 min的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操作中及操作后5 min的NIPS评分和NFC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非营养吸吮联合蔗糖液干预在改善新生儿操作疼痛方面的应用价值较高,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非营养性吸吮;蔗糖液;新生儿;操作性疼痛【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2)19-0060-04新生儿在其出生后需要频繁的接受头皮静脉穿刺等疼痛性操作,统计显示新生儿在监护室每天穿刺5~15次[1],以上操作次数是必要的操作,在长期看来次数降低可能性较少。
研究表明胎儿疼痛感神经在子宫内已经发育完全甚至达到成人水平,频繁的穿刺而不给予有效降低疼痛措施不仅会引发新生儿的哭闹,还会对其心率、血氧饱和度降低等生理指标产生影响,同时长期的操作会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产生不利的影响[2],降低新生儿对疼痛的感受程度,严重者出现疼觉不良情况发生。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新生儿操作疼痛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
非营养性吸吮是临床常用的缓解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的方式,应用较为广泛,但单纯应用此方式的效果并不十分显著[3]。
有研究表明蔗糖液等甜味剂在改善疼痛性操作对新生儿影响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本科室将非营养吸吮与蔗糖液联合进行应用取得较好应用效果。
对此本研究探析非营养吸吮联合蔗糖液干预在改善新生儿操作疼痛方面的应用价值,以为临床提供借鉴,具体报告如下。
非营养性吮吸联合蔗糖液干预对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的效果研究摘要: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蔗糖液干预减轻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的效果。
方法将的70例新生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采取非营养性吮吸干预、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喂养浓度25%蔗糖液。
两组分别在新生儿操作中、操作后5min两个时间点比较新生儿疼痛程度、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差异。
结果观察组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与新生儿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新生儿SPO2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联合蔗糖液干预可减轻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程度。
关键词非营养性吸吮、操作性疼痛、新生儿在新生儿监护病房的新生儿可能要接受抽血、插管、静脉穿刺等疼痛性操作,早期的疼痛可能会使新生儿产生睡眠障碍、胃酸分泌过度,对其情绪和喂养都有不利影响[1],而从长期来看,疼痛还可能会影响新生儿脑和神经的发育,进一步引起日后的社交障碍等不良后果。
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新生儿疼痛的管理, 对新生儿疼痛进行评估和控制,其中目前研究最多的也是对新生儿影响最大的是操作性疼痛。
操作性疼痛是指以卫生保健为目的, 因医疗诊断、治疗和护理措施而引起的短暂性急性疼痛[2]。
国外学者对新生儿操作性疼痛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 但我国关于新生儿疼痛的研究仍较少。
为减轻新生儿疼痛不适,本研究在新生儿操作性疼痛过程中采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蔗糖液干预,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指标:①胎龄新生儿3237周;②单胎;③出生后72h内;④首次入住医院⑤吸吮速度>新生儿30/min;⑥24h新生儿内未使用过镇静药或镇痛药。
排除标准:①出生后新生儿阿氏(Apgar)评分<7分;②需供氧或使用辅助呼吸;③有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④需使新生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⑤有先天畸形或手术史;⑥血糖异常;⑦蔗糖喂养不耐受。
按入院先后顺序将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符合纳入标准的35例为对照组,2021年5月至2021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35例为干预组。
· 082 ·交通医学 2019 年第 33 卷第 1 期Med J of Communications,2019,V ol.33,No.1新生患儿因病情需要接受各项检查,包括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抽血化验。
新生儿几乎都从动脉采血,常取桡动脉。
动脉穿刺可以满足检查所需血量,是血气分析的重要途径,是新生儿科应用非常普遍的致痛性操作。
有研究显示,出生时新生儿即能感觉疼痛,认为疼痛应列为第五项生命体征,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1]。
疼痛给新生儿带来的影响较长远,严重时有可能影响新生儿大脑发育[2]。
为寻求有效减轻患儿疼痛的方法,本研究选择我科2016年2月—12月进行动脉采血的314例新生儿,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探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宁握缓解新生儿动脉采血所致疼痛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14例进行动脉采血的新生儿,其中男性163例,女性151例,胎龄26~39周,平均(32.4±1.5)周;出生时体重650~3200 g,平均(1868±480)g;出生后1 min以及5 min Apgar 评分均≥7分。
排除标准:(1)48 h内用过镇痛剂、镇静剂、给氧和辅助治疗的新生儿;(2)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度及以上程度感染、心脏病和先天畸形患儿;(3)不能一次成功采血的新生儿。
314例新生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A 组80例、干预B组76例、干预C组80例及对照组78例,四组新生儿在体重、性别、胎龄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本研究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方法 新生儿桡动脉位置较浅,易于穿刺,本研究采血均取桡动脉,在距桡骨茎突近心端2~3 cm 搏动最强处进针,由具有2年以上新生儿科工龄的护士完成。
(1)对照组:在动脉采血过程中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
(2)干预A 组:从选择血管开始,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将安慰奶嘴放入患儿口中,每次吸吮时间5~10分钟。
(3)干预B 组:给予宁握干预。
由一名护士专职采血,另一名护士握紧患儿双膝将双腿向躯体靠近,另一手掌将上肢轻压并靠近前胸,或给以另一手的任一手指让新生儿抓握,从而达到缓解其疼痛刺激地目的,操作结束后安抚患儿[2-3]。
(4)干预C 组:同时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和宁握干预。
1.3 观察指标 采用新生儿心率变化和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eonatal inrant pain sale, NIPS )对新生儿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采集动脉采血前、动脉采血中30 s、动脉采血后5 min和动脉采血后10min相关数据。
新生儿疼痛量表(NIPS )[4]:包括哭闹程度、面部表情、上肢、下肢、呼吸形式和觉醒状态6项,评估总分0~7分,疼痛程度越重,分值越高。
无疼痛或极少疼痛:0~2分;中度疼痛:3~4分;重度疼痛:5~7分。
NIPS 有效、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宁握对缓解新生儿动脉采血所致疼痛的效果观察韩玉珠1, 吴宏荷2, 顾 瓅1, 严金芳1(南通市妇幼保健院1新生儿科;2护理部,江苏226018)[摘 要]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宁握对缓解新生儿动脉采血所致疼痛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314例动脉采血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干预A组、干预B组和干预C组。
在动脉采血过程中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干预A组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干预B组给予宁握,干预C组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和宁握。
采用新生儿心率变化和疼痛评估量表(NIPS )疼痛评估。
结果:动脉穿刺中30s四组新生儿心率达到峰值,对照组心率增快更明显,高于干预A组、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采血后5 min、10 min时,对照组心率仍高于干预A、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在采血中30 s、采血后5 min、10 min,干预A、B两组间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干预C组的心率低于干预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宁握干预新生儿动脉采血能有效缓解疼痛。
[关键词] 非营养性吸吮;宁握 ;动脉采血;新生儿疼痛[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志码] B [DOI] 10.19767/ki.32-1412.2019.01.029[文章编号] 1006-2440[2019]01-0082-03·护理园地·· 083 ·交通医学 2019 年第 33 卷第 1 期Med J of Communications,2019,V ol.33,No.1可靠,文献报道较其他疼痛评分方法更易于接受和使用[5-6]。
进行动脉采血和疼痛评估1 h前给患儿喂奶,30 min前为患儿换尿片,以排除饥饿和生理不适因素对观察数据的影响。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2.1 心率变化比较 在动脉采血前,四组新生儿心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采血后四组新生儿心率均明显增快,穿刺中30 s达到峰值,但对照组心率增快更明显,高于干预A组、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采血结束时间的推移,各组心率逐渐减慢,但采血后5 min、10 min时,对照组心率仍高于干预A、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采血中30 s、采血后5 min、10 min,干预A、B两组间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C组的心率低于干预A、B组,差异均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在动脉采血前,四组NIPS表1 四组新生儿采血前后心率变化的比较 次/分组别采血前采血中30 s采血后5 min采血后10 min 对照组145.3±9.9169.2±6.5159.2±6.4 144.1±4.2干预A组146.2±9.3161.2±4.3*151.1±5.9* 137.2±3.1*干预B组144.3±9.6156.3±6.6*147.3±7.5* 139.2±4.0*干预C组142.1±9.7149.1±4.8*#135.2±6.3*# 131.1±3.4*#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干预A组、B组比较,#P<0.05评分均为0分。
采血刺激后,各组NIPS评分均升高,在采血中30 s对照组评分高于干预A组、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干预C组NIPS评分最低。
随着采血结束时间的推移,各组评分逐渐下降,但在采血后5 min、10 min时,对照组评分仍高于干预A、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采血中30 s、采血后5 min、10 min,干预A、B两组间NI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C组NIPS评分均低于干预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四组新生儿采血前后NIPS评分比较 分组别采血中30 s采血后5 min采血后10 min对照组 6.44±1.55* 2.6±2.5* 1.2±2.4*干预A组 4.18±1.36 1.2±1.70.4±0.8干预B组 4.05±1.360.8±1.50.3±1.2干预C组 2.24±1.03#0.3±0.2#0#与干预A、B、C组比较,*P<0.05;与干预A组、B组比较,#P<0.05 3 讨 论新生儿在住院期间由于治疗需要,需接受各种致痛性操作,早产婴儿可能会平均经历100次、足月儿平均经历56.5次疼痛性操作刺激[7-8]。
动脉穿刺采血进行血气分析和其他生化检查,是每个患儿入院后最基本的检查,因为治疗循证的需要,动脉穿刺造成的致痛性刺激频次较高。
先行的致痛性操作会增加后续操作的致敏性,从而破坏新生儿早期疼痛敏感神经的发育通路。
致痛性刺激对新生患儿生理、心理乃至后期的神经发育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早在1987年就有学者提出,发生在新生儿期的疼痛刺激对其后发育有不良影响[9]。
大多数欧美国家根据国际上推荐的新生儿疼痛管理策略,已明确规定将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纳入日常干预,但实际上也仅有36.6%新生儿得到镇痛处理[10-11]。
在我国新生儿疼痛管理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无明确的新生儿疼痛管理临床指南,新生儿疼痛干预不尽人意。
未经干预的疼痛经历对新生儿脑神经系统发育可能产生长期的影响。
反复疼痛刺激的近期危害可引起痛觉改变,慢性疼痛综合征和躯体不适,远期危害有可能导致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认知行为障碍和适应能力差等问题[13-14]。
因此,新生儿疼痛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医务人员的关注[15]。
本研究探索干预缓解动脉穿刺对新生患儿疼痛性刺激的方法,旨在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对新生儿疼痛的认识,重视新生儿疼痛管理,更积极有效地干预新生儿操作性疼痛。
· 084 ·交通医学 2019 年第 33 卷第 1 期Med J of Communications,2019,V ol.33,No.1疼痛干预包括药物干预和非药物干预。
药物干预因其副作用和适用范围,临床应用有很大局限性。
非营养性干预是目前使用最多的安抚措施,可以使患儿处于安静状态,稳定生理行为,有效减轻早产儿的激惹状态[16]。
本研究将行动脉采血的入选患儿分成对照组和干预A、B、C组,对照组无任何干预措施,其在不同时段的心率和NIPS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组。
干预A组采用非营养性吸吮干预,刺激口腔内触觉感受器,吸吮动作可促进5-羟色胺释放,提高患儿疼痛阈值,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效果[17]。
干预B组运用宁握干预,宁握的效果不亚于非营养性吸吮,都可缓解患儿疼痛。
同时,本研究采取的宁握对患儿提供良好的体位支持,让患儿呈屈曲体位,并在操作结束后抚摸患儿。
体位支持使患儿有安全感,使其处于安静状态,可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18]。
干预C组联合A组与B组两种干预措施,符合集束化护理[19]的理念,效果优于A、B组单一干预措施。
总之,积极有效的新生儿疼痛管理,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患儿的舒适度,从而提升医疗和护理质量,减轻新生儿疼痛刺激,将有益于新生儿生理、心理及后期的神经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