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谣的潜在资源与自然的诗
- 格式:doc
- 大小:28.26 KB
- 文档页数:18
谈论歌谣体的诗引⽤歌谣体的诗⾮常喜欢崔健的歌,尤其是其早期的作品,在摇滚的⼒度下,却依然旋律柔美,极具歌唱性,是阳刚与阴柔的完美结合。
我⼀直认为以男性低沉嘶哑的嗓⾳演绎阴柔的旋律,其回肠荡⽓之处有不可⾔喻的美,像崔健许多早期的歌,像臧天朔的《祈祷》和《朋友》。
崔健的歌词同样了不起,像《假⾏僧》和《花房姑娘》,实际上已经不是歌词⽽是真正的诗歌,是歌谣体的诗。
这是真正的原创,此前没有⼀个⼈这样写,也没有⼀个⼈能写得出这样的汉语歌词,我相信以后也很少再有⼈能写出这样的歌词了。
其决绝、坦率、直接与回味⽆穷之处,直让⼈想起古乐府。
崔健已⽼,但⽼崔是百年⼀出的⼈物,在可预见的将来,仍是中国摇滚界不可逾越的巅峰。
《假⾏僧》 我要从南⾛到北,我还要从⽩⾛到⿊ 我要⼈们都看到我,但不知道我是谁 假如你看我有点累,就请你给我倒碗⽔ 假如你已经爱上我,就请你吻我的嘴 我有这双脚我有这双腿,我有这千⼭和万⽔ 我要所有的所有,但不要恨和悔 要爱上我你就别怕后悔,总有⼀天我要远⾛⾼飞 我不想留在⼀个地⽅,也不愿有⼈跟随 我要从南⾛到北,我还要从⽩⾛到⿊ 我要⼈们都看到我,但不知道我是谁 我只想看到你长得美,但不想知道你在受罪 我想要得到天上的⽔,但不是你的泪 我不愿相信真地有魔⿁,也不愿与任何⼈作对 你别想知道我到底是谁,也别想看到我的虚伪《花房姑娘》 我独⾃⾛过你⾝旁 并没有话要对你讲 我不敢抬头看着你的噢……脸庞 你问我要去向何⽅ 我指着⼤海的⽅向 你的惊奇象是给我噢……赞扬 你带我⾛进你的花房 我⽆法逃脱花的迷⾹ 我不知不觉忘记了噢……⽅向 你说我世上最坚强 我说你世上最善良 我不知不觉已和花⼉噢……⼀样 你说我世上最坚强 我说你世上最善良 你说我世上最坚强 我说你世上最善良 你要我留在这地⽅ 你要我和它们⼀样 我看着你默默地说噢……不能这样 我想要回到⽼地⽅ 我想要⾛在⽼路上 这时我才知离不开你噢……姑娘 我就要回到⽼地⽅ 我就要⾛在⽼路上 我明知我已离不开你噢……姑娘 我就要回到⽼地⽅ 我就要⾛在⽼路上 我明知我已离不开你噢……姑娘。
儿歌赏析绝句名家经典
儿歌,作为一种特殊的诗歌形式,注重韵律、明快,以浅显的语言表达儿童所关心的事物,引导他们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以下是几位绝句名家的经典儿歌赏析:
1. 白居易的《钓鱼翁》:
鱼游蓝水纹,低枝风正稳。
欲浴皆惊散,风定又复仁。
此中可钓鱼,应念伯夷心。
百罗伞消缁,五马称身轻。
这首儿歌通过生动的描写,表达了在风景宜人的环境中钓鱼时的愉悦感受。
同时,歌词中融入了伯夷和五马的寓意,引导儿童思考品质和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2.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儿歌短小精悍,以简洁的词句勾勒出壮丽的自然景色和壮志凌云的精神风貌。
歌词中的穷则思变的主题,通过登高望远的手法,鼓励儿童勇于追求进步、超越自我。
3. 窦娥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儿歌通过简短的四句话,揭示了同根生的豆子相互残害的荒谬。
歌词中的情景悲剧,表达了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引导儿童从小树立友善相待和克制欲望的观念。
这些经典儿歌不仅以简练的词句、生动的描写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更在娱乐中融入了教育成分,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思维和价值观。
四季田园歌课文内容摘要:1.引言:介绍四季田园歌的背景和意义2.春季田园歌:描述春天的景象和特点,如万物复苏、生机勃勃3.夏季田园歌:描绘夏季的田野风光,如绿意盎然、丰收在望4.秋季田园歌:展现秋季的田野景色,如金黄遍野、硕果累累5.冬季田园歌:表现冬季的田园生活,如银装素裹、寂静祥和6.总结:强调四季田园歌的价值,提倡人们热爱大自然、珍惜田园生活正文:四季田园歌是我国古代诗人们歌颂自然、描绘田园生活的优美诗篇。
这些诗歌展现了四季更替中田园景色的美,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下面,让我们一同领略四季田园歌的魅力。
春季田园歌如一首生机勃勃的乐章,描绘了万物复苏的景象。
在春天里,大地回暖,草木繁茂,鲜花盛开。
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春天的美好:“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句诗表达了春天的生机盎然,唤醒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夏季田园歌绿意盎然,展现了田野的丰收景象。
在夏天,阳光充足,雨水充沛,绿意盎然。
诗人写道:“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这句诗形象地表现了夏季田园的美丽。
此外,夏季还是水果丰收的季节,如杜甫的《秋兴八首》中所写:“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表达了诗人对丰收的喜悦。
秋季田园歌金黄遍野,硕果累累。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万物成熟,金黄的稻谷、硕果累累的果实,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这句诗寓意着生命的轮回,展现了秋季田园的壮美。
冬季田园歌银装素裹,寂静祥和。
冬季的田野被白雪覆盖,一片寂静,诗人用这笔描绘出一幅宁静的画卷。
如陆游的《卧病郊舍》:“夜泊牛渚怀古,满船清梦压星河。
”表达了诗人在冬季田园中寻找到了心灵的宁静。
四季田园歌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在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通过学习四季田园歌,我们可以放慢脚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珍惜身边的风景。
让我们一同传承这份文化遗产,让四季田园歌的魅力永存。
歌谣的潜在资源与自然的诗[ 文献标识码]A关于从歌谣中汲取经验,现代中国诗人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广泛而持久的兴趣。
“歌谣热”几乎同白话诗一起诞生,并由此贯穿现代新诗的历史。
1920年12月成立的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是新文化运动中最早成立的群众社团之一,其发起者和参与者如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周作人等,囊括了众多早期白话诗人;而由其主办的《歌谣周刊》也是现代文学史上出现较早、持续时间最长(1922 ―1937 年) 的期刊之一。
当然,歌谣的重要影响最为鲜明的还体现在不同阶段、众多诗人的作品中,从早期的刘半农、刘大白到20 世纪30 年代“中国诗歌会”的蒲风、任钧,再到抗战时期以解放区为代表的田间、柯仲平、李季、马凡陀等诗人的创作,甚至还包括“新月派”的闻一多、朱湘和现代派的戴望舒等,歌谣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几乎影响到了所有现代诗人,这一现状无疑表明:歌谣是现代诗歌创作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
所谓“歌谣的潜在资源与自然的诗――以刘半农的诗人心态与路向选择为例”,主要是在纵向言说“歌谣历史”的过程中,选择初期白话诗人刘半农的理论、创作实践为“横向个案”,进而探讨歌谣与新诗之间的对应关系及新诗借鉴歌谣形式创作后的价值得失。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闯将、初期白话诗的拓荒者、中国实验语音学的奠基人,“刘半农是现代最早提倡搜集民间歌谣的发起人之一”,不但如此,“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正确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来对待民间文学,有意识地向人民的口头创作学习和借鉴,并作出一定贡献的人,最早可算是刘半农。
”可以说,刘半农在收集民间歌谣和具体创作上的“第一人”身份,决定了他的典型性。
但值得指出的是,从“歌谣的潜在资源”到刘半农的具体实践,这一“整体”与“个别” 的相互介入应当是以某种丰富性和可能性为理论前提的,为此,如何从刘半农的生平经历和路向选择的角度切入“历史”,就成为研讨本课题的逻辑起点。
一、心态的基础刘半农,原名寿彭,改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笔名有寒星、莫笑等,1891年5月27日生于江阴县城内西横街一户家境颇为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
野歌古诗鉴赏简短引言古代的中国文化中,诗歌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其在表达情感、描绘景物、传达思想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野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它以生动、质朴的语言表达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感慨。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会简要地介绍几首脍炙人口的野歌古诗,欣赏诗歌的美丽与深度。
野歌古诗的魅力1.自然亲和:野歌古诗以自然为主题,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喜爱和敬畏之情。
诗人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色和生物,使读者感受到与自然的亲密联系。
2.情感真挚:野歌古诗流露出浓厚的情感,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也有对生活的感慨之声。
这些情感真实而深刻,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3.朴素简洁:野歌古诗的语言朴素而质朴,没有繁复的修辞和华丽的辞藻。
它以简单的文字表达深刻的意境,使人们感受到诗歌中的力量。
李白《行路难》诗歌赏析《行路难》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通过描述行路的艰辛和不易,抒发了诗人对困境和命运的无奈和愤懑之情。
诗歌以自然为背景,烘托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助。
诗歌节选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市,路傍唯馀狗。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歌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作品。
这首诗通过描写离别场景和对故乡的眷恋,表达了诗人对逝去过去的思念和无尽的怀念之情。
诗歌利用自然景物来烘托离别的哀愁,引起了读者共鸣。
诗歌节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杨万里《临安春雨初霁》诗歌赏析《临安春雨初霁》是明代文学家杨万里的作品。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雨过后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通过自然描写来烘托人的情感,给人以愉悦和欣慰之感。
诗歌节选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诗歌赏析《登幽州台歌》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的作品。
这首诗通过描绘幽州台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壮美自然的赞美之情。
中国上古歌谣【珍贵资料】中国上古歌谣【珍贵资料】【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上古歌谣的保存:上古歌谣零散保存在先秦两汉的典籍之中,后代集中辑本有:清代沈德潜的《古诗源》,今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最为详尽。
但并不完全可信,有些如《击壤歌》、《卿云歌》、《南风歌》是出于后人的伪托。
【上古歌谣的内容】1、再现劳动过程的:《吴越春秋》中《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相传为黄帝时代的作品,反映渔猎时代的劳动过程。
弓箭的发明是人类摆脱蒙昧时代的重要标志。
恩格斯说:“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我国弓箭的发明很早,有所谓:“少昊生般,是始为弓”(《山海经?海内经》);“羿作弓”。
(《墨子?非儒》)其实弓箭的发明不是个人创造,而是原始人在漫长的时代中智慧和经验的积累。
这首短歌流露着原始人对制造灵巧工具的自豪和喜悦,也表现了他们获取更多猎物的渴望。
2、征服自然愿望的:《礼记?郊特牲》中《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相传为伊耆氏时代的作品。
伊耆氏,即神农氏,一说指帝尧。
蜡,是古代一种祭礼的名称。
周代在12月举行祭祀百神之礼,称为蜡礼,蜡礼上所用的祷辞,即称蜡辞。
从这首短歌命令的口吻看,实际是对自然的“咒语”。
歌谣的潜在资源与自然的诗[摘要]以歌谣作为创作资源,曾在现代诗歌诞生期产生重要影响。
并贯穿现代诗歌的历史。
当然,对歌谣的倚重同样还与诗人的性格、偏好有关。
这里,主要通过分析新诗诞生期重要诗人刘半农的诗人心态和创作路向进入这一命题。
在涉及生平的基础、写实的追求、形式的实践和语言的权利共4方面内容之后,歌谣与新诗之间的种种关系、价值得失,正以纵向历史和横向个案的言说方式,得以丰富而具体的言说。
[关键词]歌谣;刘半农;新诗;心态[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10)02-0086-06关于从歌谣中汲取经验,现代中国诗人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广泛而持久的兴趣。
“歌谣热”几乎同白话诗一起诞生,并由此贯穿现代新诗的历史。
1920年12月成立的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是新文化运动中最早成立的群众社团之一,其发起者和参与者如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周作人等,囊括了众多早期白话诗人;而由其主办的《歌谣周刊》也是现代文学史上出现较早、持续时间最长(1922―1937年)的期刊之一。
当然,歌谣的重要影响最为鲜明的还体现在不同阶段、众多诗人的作品中,从早期的刘半农、刘大白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歌会”的蒲风、任钧,再到抗战时期以解放区为代表的田间、柯仲平、李季、马凡陀等诗人的创作,甚至还包括“新月派”的闻一多、朱湘和现代派的戴望舒等,歌谣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几乎影响到了所有现代诗人,这一现状无疑表明:歌谣是现代诗歌创作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
所谓“歌谣的潜在资源与自然的诗――以刘半农的诗人心态与路向选择为例”,主要是在纵向言说“歌谣历史”的过程中,选择初期白话诗人刘半农的理论、创作实践为“横向个案”,进而探讨歌谣与新诗之间的对应关系及新诗借鉴歌谣形式创作后的价值得失。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闯将、初期白话诗的拓荒者、中国实验语音学的奠基人,“刘半农是现代最早提倡搜集民间歌谣的发起人之一”,不但如此,“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正确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来对待民间文学,有意识地向人民的口头创作学习和借鉴,并作出一定贡献的人,最早可算是刘半农。
”可以说,刘半农在收集民间歌谣和具体创作上的“第一人”身份,决定了他的典型性。
但值得指出的是,从“歌谣的潜在资源”到刘半农的具体实践,这一“整体”与“个别”的相互介入应当是以某种丰富性和可能性为理论前提的,为此,如何从刘半农的生平经历和路向选择的角度切入“历史”,就成为研讨本课题的逻辑起点。
一、心态的基础刘半农,原名寿彭,改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笔名有寒星、莫笑等,1891年5月27日生于江阴县城内西横街一户家境颇为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
由于自幼生长于草长莺飞的江南,童年充满了令其终生难忘的诗情画意。
刘半农3岁会唱儿歌,4岁接受启蒙教育,6岁入塾就读,已能作对咏诗,这些充分显示了其具有诗人的天分和早熟的一面。
大约从八九岁起,刘半农开始喜欢绘画。
尽管刘半农终未在绘画上取得什么成就,但艺术的汲取特别是由此产生的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却构成了刘半农未来文学之路的源泉之一。
当然,与此相比,更为重要的则是童谣俗曲作为重温童年记忆的“纽带”――“三十岁,来的快!/三岁唱的歌,至今我还爱:/‘亮摩拜,/拜到来年好世界。
/世界多!莫奈何!/三钱银子买只大雄鹅,/飞来飞去过江河。
/江河过边姊妹多,/勿做生活就唱歌。
’”在这首写于1920年6月6日伦敦的《三十初度》中,三十而立的刘半农偏要从3岁的回忆来鼓起30岁的劲头,其深刻的童年记忆和对民谣的偏爱由此可见一斑。
翻开《扬鞭集》,透过那些“拟儿歌”式的作品,刘半农的创作不但生动地再现了所谓“幼年的心理”,同时,也留下了深深的“地域性痕迹”。
然而,重温童年的记忆并非仅仅包括《稻棚》一夜无比香甜的梦,还有《一个小农家的暮》中引用江阴谚“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所展现的现实场景。
至于这些场景究竟对刘半农未来的诗歌道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身就是一个心态选择的问题。
刘半农于1918年1月最先和沈尹默提出搜集民间歌谣的问题。
那天正值大雪初晴,寒风中北河沿闲走的两位北大教授在议论中国诗歌的源头活水时,刘半农忽然说道:“歌谣中也有很好的文章,我们何妨征集一下呢?”尹默说:“你这个意思很好。
你去拟个办法,我们请蔡先生用北大的名义征集就是了。
”第二天刘半农“将章程拟好,蔡先生看了一看,随即批交文牍处印刷五千份,分寄各省官厅学校。
中国征集歌谣的事业,就从此开场了。
”这一番谈话,现在已经被视为中国现代歌谣和民俗学事业的开场标志,但在当时,却主要是为了解决初期白话诗“尝试”的困境。
是年2月1日,《北京大学日刊》上登载了由刘半农起草的《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新青年》4卷3号也对此进行转载:“此次征集,由左列五人分任其事;刘复担任来稿之初次审定并编辑‘汇编”’。
此后,各地的民歌纷纷寄到北京大学来,刘半农择优选登,从同年5月到翌年5月,《北京大学日刊》共发表其亲手编订、注释的歌谣148首。
1919年夏天,刘半农回到故乡江阴,休假时仍时时不忘搜集民歌俗曲。
返回北京时,他乘船逆流而上,船夫们嘹亮的划船号子曾使其激动得不能自己,他立刻一首一首地记录下来,这便成了后来被周作人称之为“中国民歌的学术的采集上第一次的成绩”的20首《江阴船歌》。
按照刘半农的说法,他对待文艺的“见解”和自然界景物的“态度”,是其喜好歌谣的重要原因,而“这样的见解完全是个人的气禀造成的”――“因为我的性情是如此,所以我的爱赏歌谣,就可以说是极自然的趋向了。
”在刘半农看来,歌谣的第一点“好处,在于能用最自然的言词,最自然的声调,把最自然的情感发抒出来”;而第二点则是“歌谣之构成是信口凑合的,不是精心结构的。
唱歌的人,目的既不在于求名,更不在于求利,只是在有意无意之间,将个人的情感自由抒发。
而这有意无意之间的情感的抒发,正的的确确是文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原素。
”刘半农对待歌谣的态度虽不免过多浸润自身的主观情感,但其激赏歌谣“自然”与“真实”的一面,却颇能代表这一时期新进文人对歌谣寄予厚望的普遍性认识。
上述认识生动地表达了歌谣在白话诗诞生阶段如何成为重要创作之源的心态意识,尽管这一设想在实际操作时远比想像中复杂和困难得多。
’歌谣作为一种广义上的“民歌”,从历史的角度讲,确实可以称之为诗的源头并作为一种诗歌。
对于中国诗歌的历史来说,传说中的《弹歌》、《诗经》中的“国风”、汉魏时代的乐府、南北朝民歌、唐代新乐府等都可以视为歌谣。
歌谣体不时从民间登临文学的殿堂并不断被文人改编、加工,曾给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以重要的调节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诗歌在其诞生阶段从歌谣中借鉴路径、激生新变无疑是有章可循的。
而事实上,刘半农直接从家乡采集而来的民歌中汲取创作的养分以及三四十年代解放区自发的搜集、整理群众歌谣,其行为本身都可谓深得古代“采风”之神髓。
只不过,在不同程度和不同目的的情感交织中,取自于内心的自然和本真才最切近艺术的本身。
二、写实的追求歌谣体诗歌由于源自民间俚曲,故自然、朴素、真诚一直是其重要的艺术特征。
以中国古典诗歌体系中著名的《国风》、《乐府》为例,其不造作伪饰、直抒胸臆的手法充分表达了底层人民群众最为真实的感情。
不过,民间歌谣虽可以清楚地反映出百姓的喜怒哀乐,但其艺术风格毕竟与文人知识分子特别是封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自然,这一创作体式也与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些艺术理想,如含蓄、兴味、境界等相去甚远。
刘半农偏爱歌谣虽始于性情,但终究是在歌谣那里找到了艺术的“契合之物”。
相对于同时代关注歌谣的顾颉刚等,刘半农坦言“我自己的注意点”,“始终是偏重在歌谣的文艺方面”。
刘半农视歌谣“只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并不像文人学士们的有意要表现。
有意的表现,不失之于拘,即失之于假。
自然的流露既无所用其拘,亦无所用其假,所谓不求工而自工,不求好而自好;这就是文学上最可贵、最不容易达到的境地”的看法,表达了其有意区别传统文人刻意曲笔、做作的一面。
而上述认识一旦与鲁迅后来评价刘半农时提到的为人的“浅”与“大体的清”联系起来,便不难从另一面反映出刘半农的真诚与坦白。
正是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与传统文人诗歌相对立的立场,刘半农才强调“《国风》是中国最真的诗”,“以其能为野老征夫游女怨妇写照,描摹得十分真切”,并以之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原则。
针对“现在已成假诗世界。
其专讲声调格律,拘执着几平几仄方可成句,或引古证今,以为必如何如何始能对得工巧的”,“明明是贪名爱利的荒伧,却偏爱做山林村野的诗。
明明是自己没甚本领,却偏爱大发牢骚,似乎这世界害了他什么。
明明是处于青年有为的地位,却偏写写颓唐老境。
明明是感情淡薄,却偏喜做出许多恳挚的‘怀旧’或‘送别’诗来。
明明是欲障未曾打破,却偏喜在空阔幽渺之处主论,说上许多可解不解的话儿,弄得诗不像诗,偈不像偈”,刘半农在持有“这种人我实在没工夫同他说话”的态度同时,曾进一步指出其危害:“自有这种虚伪文学,它就不知不觉与虚伪道德互相推波助澜,造出个不可收拾的虚伪社会来。
”在刘半农看来,“作诗的本意只须将思想中最真的一点,用自然音响节奏写将出来。
”因而,在结合自己具体创作经验的基础上,他又指出:“我们要说某的话,就非用谁某的真实的语言与声调不可;不然,终于是我们的话。
”在白话诗诞生初期,刘半农的“写真说”虽然指向了传统诗歌中虚伪的一面,但具体到写作上,却涉及如何客观、真实地表现社会生活,从而在继承《国风》、《乐府》“怨”、“刺”传统的过程中展现写实的风格。
1917年初进北京,到北大当预科教授的刘半农在闲暇之时曾游历香山。
香山的美景曾一度让刘半农迷醉,但当斜日西坠、兴冲冲归去时,刘半农却看见一伙如狼似虎的公差,正鞭打一个欠租负病的老农,刘半农上前喝令公差住手询问老农时,才知只为欠租五斗,这使刘半农一天游览的兴致顿时烟消云散。
为此,刘半农后来特作《游香山纪事诗》多首并将其作为《扬鞭集》的开篇之作,其中“第十首”便是对这一人间不平场景的记录。
《游香山纪事诗》的出现,使刘半农的诗作“从其开始就表现了同情下层人民的进步性”。
与上述作品相一致的,是刘半农在《相隔一层纸》等作品中常常以对比、感怀的方式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怨愤、反抗和同情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
按照刘半农《瓦釜集》“代自叙”的说法,所谓进行歌谣化诗歌创作的意图就在于“要试验一下,能不能尽我的力,把数千年来受尽侮辱与蔑视,打在地狱底里而没有呻吟的机会的瓦釜的声音,表现出来一部分”。
翻阅《扬鞭集》、《瓦釜集》,刘半农的上述创作意图几乎贯穿其全部诗作。
这种向来以暴露性、批判性著称的歌谣化诗歌,与同一时期其他白话诗人一起形成了初期白话诗的现实主义风格,并对后来的诗歌特别是歌谣体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