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龙汤
- 格式:ppt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6
大青龙汤配方
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外国人开始对中国传统汤料的疗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青龙汤是一种常见的中国汤配方,是一种气血养阴滋补的中药汤。
大青龙汤主要治疗气血不足、肌肉酸痛、体质缺乏、关节痛等病症。
可有效地改善人体气血的流动,增强体质,促进免疫力,祛风散寒,补血补气,滋养肌肤,调节关节炎等病症,有时也可以用来治疗慢性疾病。
大青龙汤的主要配方是:熟地黄10克,当归10克,黄芪10克,乾片10克,陈皮10克,炒枸杞子10克,炒首乌10克,麝香10克,甘草10克,酸枣仁10克,桂枝10克,枸杞子5克,白术5克,精盐5克,芡实30克,甜淀粉150克。
首先将熟地黄、当归、黄芪、乾片、陈皮、炒枸杞子、炒首乌、麝香、甘草、酸枣仁、桂枝、枸杞子、白术、精盐放入特制的药袋中,加入温水中,以大火煎至汤汁稠烂,再加入芡实和甜淀粉,以微火炖10分钟,熄火后即可饮用。
大青龙汤有着卓越的滋补功效,能够补益虚劳,补血祛寒,活血化瘀,有效改善体质,促进免疫力,对改善气血循环有显著作用,对于出现血液粘稠等症状也会有明显的改善效果。
不过,由于大青龙汤使用的药材种类比较多,搭配的比例也比较精准,所以如果想要有效的治疗病症,最好由专业的中医师在服用前先给出合理的判断。
总之,大青龙汤是一种很好的中药汤,它能有效地改善人体气血
循环,补血补气,增强体质,促进免疫力,祛风散寒,滋养肌肤等病症,但服用时需要慎重,由专业的中医师给出判断,以免发生不必要的后果。
伤寒论——大青龙汤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1],此为逆也。
(伤寒论:38)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2](擘)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3]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注释:[1] 筋惕肉润:指筋肉跳动。
惕(ti,音替) ;润(shun,音舜) ,跳动。
[2]大枣十枚:《金匮要略》为大枣十二枚。
另外,方后语稍有差异。
[3]温粉:即古时用来扑身止汗的粉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温粉方为:煅牡蛎、生黄芪各三钱,粳米粉一两,共研细末,和匀,以疏绢包裹,扑于肌肤,汗出自止。
【功效配伍】大青龙汤发散风寒,清解郁热。
本方由麻黄汤倍用麻黄,减杏仁量,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
方中重用麻黄六两配桂枝、生姜辛温峻汗,以开腠理而散风寒及郁热;杏仁宣肺利气;石膏辛寒清内热而除烦躁,与麻黄为伍,可透发郁热,并能发越水饮;炙甘草、大枣调理中焦,以资汗源,并兼制石膏寒凉伤中。
七味相合,共奏解表清里之功。
本方麻黄、桂枝、生姜合用,发汗峻猛之力,独冠群方,但因内热已生,故须配以石膏,寒温互用,升降合度,使外寒得散,内热得清,犹如“龙升雨降”,故喻以大青龙命方。
如喻嘉言《尚论篇》云:“解肌兼发汗,而取义于青龙者,龙升而云兴,云兴而雨降,郁热顿除,烦躁乃解,匪龙之为灵,何以得此乎?”本方配伍之精髓,凸显于麻黄与石膏两味药,即将辛温发散与清热降逆药合用,以治表寒内热。
上七味药,先煮麻黄去上沫,纳入诸药煎煮,温服,取微汗,停后服。
如果服药后汗出不止者,则用温粉外敷,以敛汗固表。
本方服药仍以微汗邪解为佳,不可令大汗出;且得汗即止,不可过剂,否则将汗多亡阳,遂见体虚、恶风、烦躁、不得眠等症。
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大青龙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汤剂,具有辩证适应症的特点。
辩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强调根据病情特点和病人的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指在应用大青龙汤治疗疾病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
一、寒邪入侵型寒邪入侵型是指由于寒邪侵袭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寒热往来、头痛、恶寒发热、身体不适等症状。
此时,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温阳散寒,解表驱寒。
可以在配伍大青龙汤的基础上加入温阳药物,如附子、干姜等,以加强温阳作用,促使邪寒驱散。
二、湿热病变型湿热病变型是指由于湿热邪气侵袭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口苦、口干、尿短赤黄、大便黏腻等症状。
此时,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清热泻火,祛湿解毒。
可以在配伍大青龙汤的基础上加入清热药物,如黄芩、黄连等,以增强清热作用,排除湿热之邪。
三、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是指由于气滞血瘀引起的疾病,表现为胸闷、腹痛、舌质紫暗、脉络纹络紊乱等症状。
此时,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可以在配伍大青龙汤的基础上加入活血药物,如川芎、丹参等,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气滞血瘀之症。
四、气虚血瘀型气虚血瘀型是指由于气虚引起的血瘀病变,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舌质淡白、脉搏细弱等症状。
此时,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益气养血,活血化瘀。
可以在配伍大青龙汤的基础上加入益气药物,如黄耆、党参等,以增强气血功能,改善气虚血瘀之证。
五、脾胃虚弱型脾胃虚弱型是指由于脾胃虚弱引起的疾病,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泄、舌苔薄白等症状。
此时,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健脾和胃,益气养血。
可以在配伍大青龙汤的基础上加入健脾药物,如白术、党参等,以改善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大青龙汤作为一种具有辩证特点的中药汤剂,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疗效。
然而,应用大青龙汤治疗疾病时,仍需遵循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同时,患者在使用大青龙汤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大青龙汤配方青龙汤在中国传统中医药学中是一种著名的配方,被用来治疗各种慢性疾病。
大青龙汤是一种针对肾脏损伤的疾病而精心设计的复方中药,既可以上辩肾脏,健脾益肺,又可以养血升火。
这种汤的配方绝对有效,可以帮助患者缓解肾脏损伤、增强肾脏功能、提高脏腑机能,从而起到恢复健康的作用。
大青龙汤的配方是由多种中药组成的复方中药,包括茯苓、枸杞子、川芎、龙骨、白芍、甘草、当归、黄芪等多种药材。
他们通过采用一定的重量比例,将这些药物混合在一起,以达到调剂药物的作用。
茯苓具有清肝消肿、健脾宣肺之效,可以对肾脏损伤带来很好的缓解,特别是对于高蛋白尿等肾脏损伤症状有很好的作用。
枸杞子有补血健脾、安神定心的功效,特别是能够增强肾脏功能,达到减轻肾脏损伤的作用。
川芎有疏肝理气、理肾开窍的功效,可以减轻肾脏疼痛,增强肾脏的抗病能力。
龙骨可以增强血液循环,减轻体内的毒素,进而减轻肾脏损伤,增强肾脏功能。
白芍有温肾壮阳、调和燥热之功效,可以改善肾脏损伤而引起的全身性症状,提高肾脏的功能。
甘草可以增加肾脏的活力,达到增强肾脏功能的目的。
当归具有温补肾脏的效果,对肾脏损伤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黄芪有补肾益精、养血健脾的功效,可以强化肾脏,提高肾脏功能,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大青龙汤要按照这些中药的配比,将药物煎煮出汤剂,然后按一定的剂量服用。
一般来说,大青龙汤一般要煎煮3次,每次30克,每日服两剂,一次一剂,每次服用后半小时可以食用,每次服用完毕后都要注意休息。
大青龙汤不仅可以治疗肾脏的损伤,而且也可以用于治疗其它慢性疾病,比如腰腿疼痛、肝胆不舒服等,坚持服用大青龙汤,可以达到改善慢性疾病的作用。
除此之外,大青龙汤还可以预防肾脏疾病,为肾脏提供充足的营养,提高肾脏的免疫力和代谢能力,从而保护肾脏。
大青龙汤具有良好的调理肾脏和全身健康的功能,治疗肾脏损伤的效果是显著的,但是,当使用大青龙汤治疗肾脏损伤时,仍然需要注意在服药期间进行适当的休息,以避免药物副作用。
大青龙汤的功能主治是什么1. 引言大青龙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它由多种草药组成,经济实惠且安全有效。
本文将介绍大青龙汤的功能主治以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2. 大青龙汤的组成大青龙汤由以下草药组成:•黄芩•黄连•黄柏•栀子•半夏•人参•泽泻•知母•生姜•大枣3. 大青龙汤的功能主治大青龙汤具有多种功能主治,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应用:3.1 清热燥湿•大青龙汤可以清热解毒,对于热病引起的口疮、疮疖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对于热淋涩痛、泄泻、脓血便等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适用于湿热痰饮、黄痰咳嗽等症状。
3.2 解毒消肿•大青龙汤具有明显的解毒作用,对于中毒引起的症状如水肿、红肿、疼痛有一定的缓解效果;•适用于痈肿疔疮、白驳风、火烛疽等疾病。
3.3 清热除湿•大青龙汤对于湿热引起的各种症状有较好的疗效,如湿热黄疸、湿热痢疾等;•对于关节疼痛、湿疹瘙痒等湿热症状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4 消炎止痛•大青龙汤对于炎症引起的疼痛、红肿等症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于齿龈炎、外伤感染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4. 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大青龙汤在中医临床中广泛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4.1 皮肤疾病•对于湿疹、痤疮、丹毒等皮肤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以改善皮肤瘙痒、水肿等症状。
4.2 咽喉疾病•大青龙汤对于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可以减轻疼痛、消肿。
4.3 消化系统疾病•大青龙汤适用于胃肠炎、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可以缓解腹痛、泄泻等症状,促进消化。
4.4 泌尿系统疾病•对于尿道感染、尿频、尿痛等症状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可以改善尿液异常、腰酸背痛等症状。
5. 注意事项•大青龙汤不适用于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体质虚弱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使用大青龙汤时需遵循剂量和疗程的要求,不可过量或过长时间使用。
结论大青龙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消肿、清热除湿、消炎止痛等功效。
张仲景大青龙汤的标准配方【方剂出处】大青龙汤,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
【配方组成】麻黄六两(12克)、桂枝二两(6克)、甘草二两(6克)、杏仁四十粒(6克)、石膏如鸡子大(18克)、生姜三两(9克)、大枣十二枚(3枚)。
【用法用量】上七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
亦治溢饮,症见身体疼重或四肢浮肿,恶寒身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1.感冒:以大青龙颗粒治疗风寒表实兼有郁热证的感冒120例,与感冒清热颗粒治疗120例对照。
试验期间禁止加用一切与试验药物疗效相同的中西药品。
疗程3日。
以体温下降及感冒症状评定疗效。
结果:愈显率81.1%,总有效率98.3%。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5年第6期)2.急性支气管炎:以大青龙汤加减治疗40例,与西医综合治疗(抗感染、祛痰、雾化吸入、抗过敏等对症处理及支持治疗)40例对照。
疗程为6日。
疗效评定以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复查胸片正常为治愈。
结果:治愈32例,好转7例,无效1例。
治疗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环球中医药》2013年第Sl期)3.支气管哮喘:以大青龙汤加味治疗60例,与喘克宁片治疗30例对照,疗程均为7日。
从中医证候疗效、喘息症状疗效、恶寒身重症状疗效、哮呜音疗效及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等多方面判断疗效。
结果: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1.67%;喘息症状总有效率90%;恶寒身重总有效率93.33%;哮鸣音总有效率90%;对嗜酸粒细胞计数的升高有降低作用。
大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Ⅱ嵩疗效确切,临床观察未发现不良反应。
(《内蒙古中医药》2009年第4期) 【方解】大青龙汤系麻黄汤化裁而来,为麻黄汤倍麻黄、甘草,减轻杏仁用量,再加石膏、姜、枣组成。
《伤寒论》038条:大青龙汤0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大青龙汤可谓是千古名方,中华民族几千年中遇到的大大小小几百次瘟疫,都可以看到大青龙汤的身影。
包括这次新冠,有效率90%以上的清肺排毒汤,我们依然发现了大青龙汤的影子。
从清肺排毒汤的组成中我们可以看到,与大青龙汤只差了一味大枣。
大枣是建中补津液的,我们看清肺排毒汤中有山药,作用是相似的。
倪海厦老师曾说,大青龙汤是我国千年来专门用来治疗瘟疫之类的传染病时所使用的最有效处方,近来发生所谓的禽流感,就是大青龙汤证,民众一旦发现得到此病而当你们当地的西医与中医都宣布无法治疗时,大家就可以使用此方来保命。
清肺排毒汤有大青龙汤来打底,疗效如此显著也就不足为奇了。
要理解大青龙汤的方义,没有点经方基础还是比较难的。
前面37条我们已经逐条详细讲述,如果都认真学习完,那么下面我们理解大青龙汤应该不难。
太阳中风太阳中风,我们前面讲过,脑子里第一时间要想到津液虚了,而且是肠胃里的津液虚了。
很多人理解桂枝汤和麻黄汤的区别就是有汗还是无汗,但更深层次的原理,在于肠胃的津液有没有虚。
津液虚,才是中风二字要表达的最根本意义。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这几个症状,指向麻黄汤证。
津液虚的同时,又出现麻黄汤证,我们可以想到有桂枝麻黄各半汤或者葛根汤。
这个时候又多了一个烦躁,内有热,于是加了石膏。
注意,伤寒论里的石膏都是生用,没有煅石膏。
经方名家荟萃之大青龙汤方剂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条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医案(许叔微医案)治何保义,在行军中得伤寒,脉浮涩而紧。
许日:若头痛,发热,恶风,无汗,则麻黄汤症也,烦躁,则大青龙汤症也。
何曰:今烦躁甚。
投以大青龙汤,三服汗解。
麻黄9克、桂枝3克、炙甘草3克、杏仁12克、生姜9克、大枣6克、生石膏12克。
寥笙注:本案为麻黄汤症之变证治法。
患者在行军中得伤寒,脉浮紧,恶风,无汗,为麻黄症,又加烦躁甚,其为大青龙症无疑。
昔人对桂枝症、麻黄症、大青龙症,有三纲鼎立之说,谓桂枝症为风伤卫,麻黄症为寒伤营,大青龙症为风寒两伤营卫。
夫既有伤风伤营之分,又有营卫两伤之混,使人无下手处矣。
自此说出,大青龙症变成漆黑一团,不可究洁,长期争论不休,迄无明确之论。
桂枝症固然是风伤卫,但与营气并不是毫不相涉。
《伤寒论》说:“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用白芍益阴和里,固在内之营阴,桂枝温通卫阳,解肌发汗,去在表之风邪,如病与营分无关,桂枝汤中即无须用白芍。
麻黄汤症为寒伤营,但卫分也同时受病,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上逆而作喘,表闭无汗,卫阳不伸,不能御寒,故恶风寒。
麻黄汤用麻黄为君,入肺走皮,开毛窍,逐风寒,宣肺定喘,佐杏仁以利肺气,正所以散卫分之邪。
大青龙汤症,较麻黄汤症更重,既有风寒之邪外袭于表,又有阳热之邪闭郁于里,不能外越,故突出烦躁一症。
《伤寒论》大青龙汤表里双解治法探析大青龙汤出自《伤寒论》,方药为麻黄(去节)六两、桂枝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石膏(碎,绵裹)如鸡子大。
大青龙汤即麻黄汤与越婢汤的合方,也可以认为是麻黄汤加入生姜、大枣和生石膏而成。
因大青龙汤条文曰: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故该方一直被誉为发汗重剂,如成无己曰:大青龙汤,发汗之重剂也,非桂枝汤之所同,用之稍过,则又有亡阳之失[1]。
大青龙汤方证是太阳阳明合病,解表兼以清热,是表里双解法的代表,但因为大青汤被誉为发汗重剂,而限制了其临床的应用。
下面对大青龙汤方证做探讨,以明确其临床应用指征。
1.表里双解法太阳阳明合病,治当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
大青龙汤为太阳阳明何病表里双解的代表方,其中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解表,石膏清解里热。
中气足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临床发现,平素中气足,偏于内热体质的,感受外邪后容易表现为病在阳明,或易入里化热,多易表现为表里合病的大青龙汤证;反之平素中气不足,脾胃虚寒,则易入里从寒化,多表现为表里合病的小青龙汤证。
而单纯的麻黄汤证相对大小青龙汤证较少。
对于太阳阳明合病的大青龙汤证,若不表里双解,而是采用先解表后清里的办法,则表解的同时会加重里热,不若表里双解妥当。
2.解表用麻黄,同时增大麻黄用量《医宗金鉴》称麻黄汤为“仲景开表逐邪发汗第一峻药也”。
麻黄汤中麻黄为三两,而《伤寒论》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其中“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为太阳表实证,辨方证当属麻黄汤证。
而“烦躁”为阳明证,当清解里热,故病为太阳阳明合病,当太阳阳明同治、表里双解,方证为大青龙汤证,即为麻黄汤基础上加入生姜、石膏而成。
麻黄汤为发汗峻剂,为何大青龙汤方不仅要将麻黄用量由三两增至六两,还要加入辛温发散的生姜三两以强解表发汗的力度?就是源于方为表里双解,麻黄解表发汗,石膏清解里热,一表一里,一升一降,一散一收,一定程度上牵制了麻黄升发解表发汗的力度,故需要相对增加麻黄用量,以达到表里双解的目的。
黄煌经方100首之二十二:大青龙汤[组成用法]麻黄10~508、桂枝10~20g、炙甘草5~15g、杏仁10~20g、生姜10~25g、大枣5~15枚、生石膏50~200g。
水煎温服,分三次。
微微透汗即可,不可大汗淋漓。
欲止其汗,以玉屏风散混爽身粉扑之即可。
[方证]1.麻黄汤证见口干、烦躁、热甚、脉浮缓者。
2.咳喘病人口渴欲饮,上冲、烦躁或身疼痛、恶风寒、脉浮紧者。
3.肌肤灼手,鼻燥口干,发热者。
[现代应用]1.发热性感染性疾病。
如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角膜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鼻窦炎、支气管哮喘、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肺脓肿、肺坏疽、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脓疱疮、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化脓性心包炎、风湿热、猩红热、急性蜂窝组织炎、丹毒等。
2.皮肤科疾病。
如药物性皮炎、过敏性皮炎、汗腺闭塞症、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水痘等。
3.其他疾病,如热射病、药物热、风湿性关节炎、急性白血病、肾炎、痔疮、鼻衄、脑外伤、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中风等也经常用到本方。
[经验参考]大青龙汤证中,“烦躁”往往是医家辨别方证的重要线索。
如《伤寒九十论》载许叔微治何保义患伤寒,脉浮涩而紧。
并据其发热、头痛、恶风、无汗,诊为麻黄证,但因其烦躁甚,遂与大青龙汤,三杯汗解。
《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张锡纯治—冬日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
医者不识大青龙汤证,竟投以麻黄汤。
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
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八钱。
服后五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伤寒论》第39条说“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暗示本方证与少阴证易混淆,临床应仔细鉴别。
《伤寒沦汇要分析》载”—程姓男子,发热恶寒,无汗,似睡非睡,不欲转侧,神倦懒言,问之再三才勉强答:全身疼痈,人感烦躁。
有人断为少阴证.主用姜、附回阳,家属犹豫不决。
按其脉搏,浮而微数,触其两胫,颇热,我认为属大青龙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