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算申遗
- 格式:ppt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6
珠算的申遗历程珠算的申遗历程一、申遗前的珠算发展概述二、珠算的申遗背景三、珠算的申遗过程1.准备工作2.资料收集和整理3.专家论证和修订4.国内审批和公示5.国际审批和公示四、珠算申遗成功的意义和影响一、申遗前的珠算发展概述珠算是中国传统计算工具之一,起源于中国南方,已有数百年历史。
它是用小木棒或竹棒做成的计算器,通过移动小球来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珠算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并且在商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珠算的申遗背景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旨在保护世界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5月,中国政府正式加入该公约。
随后,中国开始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将其列为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珠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纳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
三、珠算的申遗过程1.准备工作中国政府在决定申报珠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前,先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
政府部门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对珠算进行了深入了解,并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计划。
2.资料收集和整理在准备阶段,政府部门还向社会各界征集有关珠算的资料和信息。
这些资料包括珠算历史、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政府还邀请专家学者对这些资料进行审核和整理,并对申报材料进行修订和完善。
3.专家论证和修订在收集整理资料后,政府部门还邀请了一批权威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论证和修订。
这些专家来自文化、历史、数学等多个领域,他们通过研究珠算的历史渊源、技术特点以及应用价值等方面,进一步加深了对珠算的认识。
4.国内审批和公示在申报材料完善后,政府部门将其提交给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进行审批。
审批过程中,政府还向社会各界公示了申报材料,并征求了广泛的意见和建议。
申报材料被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机构通过,并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5.国际审批和公示中国政府还将珠算的申遗材料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审批。
珠算申遗,成功又如何
12月5日,在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议后,珠算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我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
而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摘自新华网)
乍看到这则新闻,很是惊喜,不禁又勾起儿时抱着算盘上小学的回忆,噼里啪啦,打出来的是知识的声音,童年的脚步。
继而是忧,忧的不是至今自己尚未记熟算盘四则口诀,当然“三下五除二”这一条除外,真正忧的是:珠算申遗,成功又如何?
“珠算”昔日的实用性—方便、快捷的数学计算—早已被如今的计算机比的没有任何优点。
已经淡历史舞台的珠算是否还符合“文化”一词的定义,又或者已脱离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珠算”是否还可以称得上文化?而它是古老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有一套完整的计算体系,千百年来它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所以对于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这笔精神财富及其他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刻意的去保护,耗费国家财力去寻找传承人,宣扬其昔日如何辉煌,以期在少数人之间得以苟延残喘,不如对其加以创新,使其顺应现代人民生活需要,重归人民视野。
这才是对非遗文化真正的继承与发扬。
中华文化瑰宝珠算的申遗之路和复兴之路——祝贺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罗见今
【期刊名称】《珠算与珠心算》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联合同教科文组织(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政府问委员会第八次会议2013年12月4日在阿塞拜疆首府巴库通过决议,中国珠算项目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总页数】5页(P20-24)
【作者】罗见今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科技史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3
【相关文献】
1.中国文化瑰宝珠算的申遗之路和复兴之路 [J], 罗见今
2.关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J], 无
3.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新闻发布会通稿 [J], 无
4.中国珠算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证书 [J], 无
5.中国珠算的申遗之路——介绍“珠算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 [J], 苏金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话说“非遗”珠算美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珠算,在二○一三年十二月四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阿塞巴疆巴库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一伟大骄傲!珠算,用珠盘也就是算盘计数运算。
“珠算”之名,始见于汉代徐岳《数术记遗》。
珠算在我国广为运用,已有近两千年历史,是一种非常古老奇佳的计算方法,它借助算盘和珠算口诀,通过人的大脑指挥手指拨动算珠就可完成高难度计算。
即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记住和通过口诀成为计算能手。
中国珠算使用的算盘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无论是速度还是准确率完全可以跟电子计算机媲美。
珠算,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伟大的历史贡献及当今世界意义。
自十六世纪,珠算就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广为流行的计算方法。
无论是小规模的商家还是国家掌控的天文、建筑、金融、运输及海外贸易,均离不开珠算。
公元一二八一年,中国人开始使用一个新的历法,确定地球公转周期365.2425天。
这与欧洲的格里高历分秒不差。
现在音乐中使用的十二层音律,早在十二世纪中期的中国就已经出现记载。
这是一项等比数列,要开十二次方根获得。
中国科学家能够完成这些精确的计算都是使用珠算的。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他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给予珠算很高的评价:“珠算系统蕴含坐标几何学的原理,是人类最早使用工具代替大脑进行复杂计算的例证”。
十八世纪,中国珠算和西方数学有了第一次纪录。
欧洲的笔算,计算器开始陆续传入中国。
由于算盘携带方便,计算简易准确,所以中国人仍然钟情于珠算,不仅广泛使用算盘,而且在学校中开设了珠算课程。
珠算计技通过祖传家教、师徒传授、学校教学的方式,世代相传,并且“出口”。
早在十六世纪,珠算就进入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
今天已经传遍世界各地,在美国、英国、德国、马来西亚、加拿大等众多地方引入了中国珠算这种课程。
这是因为世人在整理“非遗”过程中,发现了珠算新的生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珠算2019年12月4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 ,正式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丈化遗产名录。
珠算是中因古代的重大创造 ,伴随中国人度过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
它将廉价的制作材料、情巧的设计思想和深刻的数理内涵整合在一起 ,组合为一种气质非常独特的计算体系 ,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
珠算由筹算演变而来 ,人们在算筹的根底上 ,改良创造出了更为先进的珠算盘。
珠算盘的来历 ,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 ,据说当时就有了“算板〞。
到了东汉末年 ,徐岳在?数术记遗?中记载了一种珠算盘 ,每位有5颗可动的算珠 ,上面1颗相当于5 ,下面4颗每颗当作1 ,这是对珠算盘最早确实切的文字记载 ,到了明代 ,对珠算盘的记录更加详细 ,如数学家徐心鲁的?盘珠算法?插图记载是上1珠。
午荣的?鲁班经?是上2珠 ,下5珠 ,他还记述了算盘的尺寸。
最常见的传统算盘 ,为上2珠下5珠 ,上面一粒表示“5〞 ,下面一粒表示“1〞。
在用算盘进行计算时 ,采用“五升十进制〞 ,即每一档满5时便用一粒上珠表示 ,每一档满10时便向前一档进位1。
古代的珠算法 ,以手拨算珠进行运算。
为了快速掌握各种算法 ,人们将手指动作编成了口诀 ,开不断探索着如何优化算法和动作 ,让计算变得更加快捷。
珠算乘法所用的“九九〞口诀起源甚早 ,春秋战国时就已在筹算中应用了。
到了宋代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了“九除者增一〞“八除者增二〞 ,后来浙渐演变为“九一下加一〞“八一下加二〞等口诀。
杨辉在?乘除通变算宝?中 ,表达了“九归〞 ,他在当时流传的4句“古括〞上 ,添注了32句新口诀。
元代朱世杰的?算学启蒙?载有九归口诀36句 ,之后丁巨的?算法八卷? ,其中也有“撞归口诀〞。
就这样 ,珠算的口诀慢慢丰富起来。
到了明代 ,各位有识之士纷纷努力 ,先后对古珠算法进行了总结、标准 ,在此根底上 ,进一步拓展了算盘的应用领城。
算盘被提名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珠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名并与其他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竞争。
最终结果将于下月初揭晓。
这项古老的发明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是一些人呼吁我们应将它保留下去。
中央电视台记者吴国秀报道:“在计算机时代到来之前,中国人正是根据法则拨动算珠,使用算盘算数。
算盘上排每一颗算珠代表5,下层代表1。
例如,我们算5+1,得出6,再加上12,我们就算出了18.”
珠算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
这项中国发明被视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
中国珠算、心算协会的副会长苏金秀说道:“珠算可以算加减乘除,平方根、立方根和方程式。
”
几百年来,算盘是主要的计算工具。
甚至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研发第一颗原子弹时还被用于计算。
但如今,只有一些银行和商店把算盘作为计算机的辅助工具。
苏金秀说:“现在很少人知道如何使用算盘。
”
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算盘列入小学必修课程,之后成为选修课,再后来这门课程被完全撤销。
然而,珠算发展成了心算,一些孩子把学习心算当作一种兴趣,学习者在心中用算盘算出结果,并且举办了一些国际性的心算比赛。
心算提倡者认为心算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智力。
当今,算盘仍然是智慧与财富的美好象征。
在2008年,珠算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算盘协会的成员希望这一宝贵遗产不会遗失。
21国史-非遗-算盘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阿塞拜疆巴库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珠算如何出现,算盘究竟由何人发明,现在无从考证,但它的使用应该是很早的。
2001年澳门《传统工具》据东汉数学家徐岳所著的《数术记遗》记载:“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
”北周甄鸾注云:“刻板为三分。
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当五,其下四珠各当一。
”可见汉代即有算盘,但形制与今不同。
不过,中梁以上一珠当五,中梁以下各珠当一,则与现代相同。
1999年利比里亚《中国算盘与<算法统宗>》有些历史学家认为,算盘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元代学者刘因撰写的《静修先生文集》里。
在《元曲选》无名氏《庞居全误放来生债》里也提到算盘:“闲着手,去那算盘里拨了我的岁数。
”元代杨辉在其《乘除通变算宝》里、元代朱世杰在其《算学启蒙》里,都记载了有关算盘的“九归除法”。
明代吴敬在其《九章详注比类算法大全》里,对算盘的用法记述则较详。
而宋代画家张择端在其《清明上河图》中也画有一个算盘,可见早在北宋时或北宋以前我国就已普遍使用算盘了。
1972年澳大利亚《会计师》直到明代出现了《盘珠算法》这类专著,才有了带横梁的上二珠下五珠的算盘。
我国的算盘由古代的“筹算”演变而来。
“筹算”就是运用一种竹签做筹码来进行运算。
唐代末年,已见筹算乘除法的改进,到宋代产生了筹算的除法歌诀。
15世纪中叶,《鲁班木经》中有制作算盘的规格。
由于算盘普及,论述算盘的著作也随之产生,流行最久的珠算书是1593年明代程大位所编辑的《算法统宗》。
由于珠算口诀便于记忆,运算又简便,因而在我国被普遍应用,同时也陆续传到了日本、朝鲜、印度、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算盘的出现,被称为人类历史上计算器的重大改革。
2002年香港《算盘与计算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政府間委員會,於2013年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開會,通過中國珠算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
珠算:源自山东的数学智慧作者:李萧来源:《走向世界》2021年第44期“算珠上下翻飞,珠声疾如骤雨。
”珠算,这种古老的计算方法,千余年来在中国广为流传,有着独特的魅力。
它是一项重要的知识技能,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召开,这项起源于山东的古老文化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6年,珠算文化作为民俗项目被列入山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离不开诗书,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则离不开算术。
谈到算术,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东汉的刘洪。
刘洪(约公元129—210年),字元卓,东汉泰山郡蒙阴县(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人,珠算发明者,被后世尊为“算圣”。
“珠算”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汉末年徐岳所写的《数术记遗》一书。
书中记载道:“刘会稽,博学多闻,偏于数学……隶首注术,仍有多种,其一珠算。
”刘会稽就是刘洪。
徐岳是刘洪的学生,刘洪曾向他传授了14种算法,其中一种便是珠算。
在流传的故事中,珠算可以说是刘洪在实践中被“逼”出来的一项重大发明。
当年,东汉灵帝下令,要担任上计掾之职的刘洪在短时间内将全国各州的人丁、地亩、赋税数字计算清楚后交尚书院。
于是,一干人在刘洪的带领下连日来聚精会神、不辞辛劳,为朝廷计算出一项又一项数字。
然而,当时的运算工具只是竹、木或兽骨制成的宽约二厘米、长约十几厘米的筹签,计算时便是对筹签时而横、时而竖地移来挪去,这就叫运筹。
成语“运筹帷幄”便由此而来。
用筹签计算极易出错,还特别慢,更无法作高深的数学计算。
眼看着离皇上限定呈报的日期越来越近,刘洪他们所要运筹计算的数字条目却不断加大。
刘洪为此忧心忡忡,冥思苦想之后,终于想出一种计算方法,这便是珠算。
当然,东汉时的珠算与今天的珠算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现代珠算起源于宋元之间。
宋代《清明上河图》中,可以清晰看到“赵太丞家”药店柜台上放着一把算盘。
珠算申遗催“火”算盘收藏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总会计师》
【年(卷),期】2013(000)012
【摘要】近年来,在各大艺术品拍卖会上,算盘成了收藏市场的"宠儿",一把清代的碧玉算盘以160万元成交,一件海南黄花梨算盘,成交价达到了16.8万元。
珠算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进一步催火了算盘收藏市场。
珍贵——传世老算盘凤毛麟角算盘至少有1800年的历史,到宋代已经基本成型,
【总页数】1页(P15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珠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在上海第二届“弘扬中华珠算文化”专题研讨会暨珠算申遗成功周年庆活动上的讲话 [J], 王朝才
2.珠算界的创新精神值得学习——在上海第二届“弘扬中华珠算文化”专题研讨会暨珠算申遗成功周年庆活动上的致辞 [J], 张奠宙
3.做好对珠算知识在世界范围的推广普及工作——在上海第二届“弘扬中华珠算文化”专题研讨会暨珠算申遗成功周年庆活动上的致辞 [J], 郭书春
4.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弘扬珠算——在上海第二届“弘扬中华珠算文化”专题研讨会暨珠算申遗成功周年庆活动上的致辞 [J], 朱晓怡
5.珠算回归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傳承——从珠算申遗成功到珠心算纳入小学校本教材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背景材料2013年12月4日晚,在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议后,珠算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介绍说,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
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
在2009年1月,中国珠算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但是当时申遗并未成功,中国珠算协会曾数次修改申报材料,直至2013年12月4日才传来捷报。
截至2012年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总数已达29项。
现在,珠算成为第30个入选“非遗”的项目,中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珠算的计算功能逐渐被削弱,但是古老的珠算依然有顽强的生命力。
今天珠算成功申遗,将有助于让更多的人认识珠算,了解珠算,增强民族自豪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弘扬与保护珠算文化的行列中。
二、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1、文化生活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
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这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发明了算盘这种计算工具。
这说明,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交流是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客观要求,中华文化向外传播有利于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
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发展,算盘陆续流传到了日本、朝鲜、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尽管目前世界计算工具已进入电子时代,然而中国古老的算盘在电子时代仍然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这启示我们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