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北师大版汽化和液化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9.49 KB
- 文档页数:8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初二物理备课组:周学文李国富王丽仙主讲人:周学文 2011年11月9日一、教学目标1.知道汽化物理现象及汽化的两种方式;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认识蒸发现象,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
2.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二、教学过程(一)实验引入课题实验:在黑板上用酒精棉球写下“液体”两个大字,过一会儿“液体”两字不见了。
教师:黑板上的“液体”到哪里去了?学生:液体变成气体到空气中去了。
教师总结:物理学把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这节课我们首先研究汽化现象。
(二)新课教学首先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和自然现象中汽化现象的实例。
如湿衣服晾干、水壶里水烧开、打火机打火、使用液化石油气、洒在地上的水变干、洗过的头发用吹风机吹干等等,再通过讨论对汽化现象进行分类,总结出汽化现象可分为两类,蒸发和沸腾。
(一)探究水的沸腾1.提出问题。
教师:水沸腾的现象也许大家都见过,但是否观察过水沸腾的全过程?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的可以大胆提出来。
学生甲:水沸腾有什么特征?学生乙:水沸腾需要什么条件?学生丙: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变化?学生分组讨论。
2.猜想。
(1)水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2)水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3)水沸腾过程中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不变;(4)水沸腾过程中,如果继续加热,温度升高。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水的沸腾。
3.演示实验学生讨论提出各种方案:强调:烧杯小一些,加热水少一些;烧杯上加一带孔的纸盖;将普通酒精改为三芯酒精灯。
(1)点燃酒精灯后,温度计的示数变化。
(2)当温度升高时,水中是否出现气泡?这些气泡是怎样变化的?(3)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对它加热,温度计的示数是否变化?(4)沸腾的水停止加热,水还会继续沸腾吗?(5)水沸腾时,烧杯里水面以上部分是否透明?5.分析与论证。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及图表的分析,总结归纳出水沸腾的条件及规律:(1)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3)沸腾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
北师大版第四节汽化和液化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北师大版第四节汽化和液化教案第四节汽化和液化清涧县教研室惠卫东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汽化和液化的概念②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③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蒸发过程中吸热④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⑤会查沸点表⑥通过观察实验知道液化过程放热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②通过对水的沸腾现象的探究,体会探究学习的方法③通过观察实验知道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列举大量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物理是有用的,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②通过对探究实验数据和现象的记录,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③在探究过程通过对沸腾前、后气泡的观察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品质教学重点1、汽化和液化概念和现象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难点1、水的沸腾现象观察,沸腾特点的归纳、总结。
2、气体液化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准备:酒精、水、烧杯(2只)、温度计、滴管、扇子(作业本代替)、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地点实验室一、导入情景:同学们,会不会洗衣服,洗完衣服后我们得晾衣服,怎样晾衣服?一段时间后衣服就变干了,引导学生分析这一物理现象二、学习新课1、复习小学自然学习的蒸发现象2、小组合作学习教材“观察与思考”3、小组展示学习情况4、教师点评(1)汽化的概念(2)蒸发的概念(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三、以标训练1.人淋雨后,若不及时换下湿衣服,为什么容易患感冒?2.小勇喝开水时,向水面吹气,这样喝起来就不太烫,这是为什么?3、小明则是用两只杯子来回倒水,过一会热水也不烫嘴了。
他俩谁的做法使水凉得更快些?为什么?4、两用温度计是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使用时其中一支温度计下方的玻璃泡包着湿布,因为水蒸发时要(),所以这支温度计的读数比另一支读数(),两支温度计示数差值越大,表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四、实验探究——沸腾现象学生分组实验:水的沸腾现象让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及时记录数据:1、沸腾前,水的温度的变化?水中气泡如何变化?2、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加热,水的温度的变化情况?水中气泡如何变化?3、沸腾后,停止加热,水是否继续沸腾?五、布置作业1、绘制水的沸腾图像2、小组交流并讨论实验现象,并总结水沸腾的特点: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小组展示上一节课中“水的沸腾”实验探究学习情况二、教师点评、总结1、2、沸腾概念沸点概念(和熔点对比学习)3、引导学生学习蒸发和沸腾的特征有什么异同点三、学生阅读1、标准大气压下一些液体的沸点2、15页科学窗过渡:大家来分析下面的现象中,物质的状态是怎样改变的?教师强调1、常压下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2、常温常压下见到的液体有哪些3、液体的沸点不仅和自身有关,还与液体表面上的气压有关。
北师大版八年级全一册《汽化和液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次授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全一册《汽化和液化》科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教学内容主要涵盖以下方面:•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和过程理解。
•汽化和液化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液体和气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原理。
通过本次授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上述知识点,深入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规律性,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和基本过程。
•学习液体和气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原理。
-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
2.思维能力•能够发现并解决相关问题以及思考物质状态变化的规律。
•发散思维,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科学领域。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勇于探究、认真负责”的探究精神。
•引导学生树立“坚持终身学习、热爱科学”的态度。
三、教学过程3.1 概念阐述首先,我将使用样板教案介绍汽化和液化的知识点。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通过多媒体课件、幻灯片等方式将概念的定义和过程的原理呈现给学生。
同时,我也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他们的思考。
3.2 实验探究在阐述了概念和原理后,我将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为避免实验出现意外情况,我将事先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并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技巧指导。
实验探究环节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掌握液体和气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原理及实验技巧。
3.3 问题解析基于实验结果,我将引导学生从中提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给出解决方法。
这一环节旨在通过问题解析,增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4 创新思维在问题解析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发散思维,通过实例及其它多种方式,探讨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在生活和科研领域中,提升学生应用科学的能力。
四、教学反思1.教学不足•教学课件较多,对于运用班级外部资源有所忽略,授课内容略显繁琐。
•学生实验科学小组中的某些学生在操作实验上疏忽大意,导致实验结果不尽如人意。
汽化和液化的教案(精选2篇)汽化和液化的教案篇1(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第四节汽化和液化教案(北师大八年级上)。
②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蒸发过程中吸热。
③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
②通过对水的沸腾现象的探究,体会探究学习的方法,《第四节汽化和液化教案(北师大八年级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列举大量生活实例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②通过对探究实验数据和现象的记录,形成诚实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汽化和液化的教案篇2《液体的蒸发》是新课程七年级第四章第2节中的知识内容,蒸发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之一,也是两种汽化现象中的一种。
本节主要学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的知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的理念,同时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熔化和凝固,因此,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而且蒸发现象接触较多,感到易学,只要增加丰富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得到结论。
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汽化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2)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影响因素,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够列举并分析增大蒸发和减少蒸发的事例。
(3)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2、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初步学会归纳知识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会与人合作,培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方法教学方法引导、分析、归纳学习方法实验探究、合作讨论、归纳器材烧杯、玻璃片、温度计、酒精、酒精灯、滴管、棉花。
课程资源准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关蒸发概念,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FLASH动画、幻灯片。
第四节气化和液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蒸发过程中吸热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预习
2.教学器材:一茶杯冷水、一茶杯开水、毛玻璃2个、一瓶酒精、两只相同的温度计、棉球、烧杯、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针管、乙醚蒸汽.
教学设计图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点评:
在这节课中,将大部分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探究,自己得出结论.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与人合作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