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八年级物理上册 3.3 汽化和液化教案1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4
第3节汽化和液化【2022年版课标要求】1.知道物质的沸点。
2.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蒸发现象和沸腾实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难点:液体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不变;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数据能力。
【教法与学法】教法:采用演示实验、辅以多媒体教学,讲述法、练习法。
学法:讨论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表格图象分析方法。
【课前准备】细线、计时表、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打火机、小烧杯、硬纸板、温度计、毛巾、酒精、棉花。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在黑板上用酒精写上,“我努力,我成功”几个字,学生观察现象,一会儿酒精不见了,黑板上的酒精跑到哪里去了?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学生:酒精开始时是什么状态,后来是什么状态?学生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知学习(一)汽化和液化概括总结: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
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让学生说明。
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气态的物质也可以变成液态,我们称之为液化。
教师活动:利用PPT展示两个定义,学生在课本上标画定义、记忆。
(二)探究水的沸腾根据生活经验,我们知道水可以变成水蒸气,我们烧水的时候,经常说“水开了”,在物理学中,“水开了”的含义是什么?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沸腾的定义,标画定义、记忆。
1.提出问题:创设情景:瓦特观察烧水的水壶,发现壶盖被顶起,由此发明了蒸汽机,生活处处有科学。
那么,你仔细观察过水沸腾时的现象吗?水沸腾时有什么特征?继续加热,水温会不会继续升高?2.学生猜想:水沸腾时有气泡产生,继续加热水温会升高。
3.设计实验:教师说明: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实验的关键是器材的选择与安装以及要节省实验的时间,还要注意安全。
教师展示问题:实验器材:安装顺序:如何缩短水沸腾的时间: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学生讨论:根据问题,学生思考、讨论、说明自己的想法。
教案:3.3 汽化和液化学年:20232024学年年级:八年级科目:物理一、教学内容1. 汽化的概念:液体变为气体的过程称为汽化。
2. 汽化的方式: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它们在汽化过程中吸热。
3. 液化的概念:气体变为液体的过程称为液化。
4. 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是液化的两种方法,它们在液化过程中放热。
5. 生活中的实例: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汽化和液化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汽化和液化的概念,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 让学生了解汽化和液化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以及它们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掌握汽化和液化的概念,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如夏天喝冰镇饮料时看到的白气,让学生思考这是什么现象。
2. 概念讲解:讲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通过示例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如空调制冷原理、冬天呼出的白气等,让学生理解汽化和液化的应用。
4.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汽化和液化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5. 实验演示:进行液化的实验,如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让学生亲身体验汽化和液化的过程。
6. 练习巩固: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3.3 汽化和液化一、汽化:1. 概念:液体变为气体的过程2. 方式:蒸发、沸腾3. 特点:吸热二、液化:1. 概念:气体变为液体的过程2. 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3. 特点:放热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描述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并给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
2. 答案:汽化是液体变为气体的过程,如水蒸发成为水蒸气。
汽化和液化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了解什么是汽化现象,汽化现象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2)什么是蒸发现象;(3)影响蒸发的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难点:通过生活体验和实验理解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并能用蒸发吸热知识解释一些现象三、教学分析学生刚学完固体的熔化和凝固,在本节课简单复习并顺势切入“酒精消失”导入新课,让学生学起来更加自然。
因为该班学生整体基础较差,教师只有尽量的把知识的学习过程设计的自然些,并安排适合他们的新授内容,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
教学中主要经过这样的流程:1、展示现象: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向学生展示相关科学现象,从而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提出问题甚至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2、提出问题:设置问题情境,是为了引导学生对科学现象、科学过程进行分析和比较。
3、分析比较:这一环节作为一种方法,关键是引导学生对前面累积的现象和问题作有针对的思考,从而作出较为正确的判断。
4、设计并进行实验:根据分析比较结果,合理设计实验,为得到科学结论奠定实验基础。
5、概括归纳: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得出有关的科学规律或结论,培养他们的概括归纳能力。
6、应用解释:通过举例,解释生活现象,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科学是有用的;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引入在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固态变化,学习了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融化和凝固。
八年级物理上册3.3汽化和液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第一篇:八年级物理上册 3.3 汽化和液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3.3 汽化和液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2.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方法●教学用具塑料袋、酒精、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硬纸板、一张光滑的厚纸、●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将酒精抹在毛玻璃片上放在投影仪上投影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什么?生活中有类似现象吗?[生甲]毛玻璃片变干了. [生乙]夏天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变干了. [生丙]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就干了. [师]毛玻璃上的酒精、地上的水和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通过下面的想想做做看看能否知道.二、进行新课[师]看课本4.3—1,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塑料袋像拧麻花一样拧紧,尽量把塑料袋中空气排尽,然后再把口用线或橡皮筋扎紧.将塑料袋沉入80 ℃以上的热水中,看到什么变化?拿出来凉一会儿,看到什么变化?[生甲]塑料袋鼓起来了. [生乙]酒精到哪里去了?[生丙]凉一会儿又看到塑料袋瘪了,有小液滴. [师]现在根据观察和所提出问题讨论,得出结论. 1 教师启发、鼓励学生都参与讨论和辩论. [生甲]滴进的酒精是液体,放入热水中变成气体,所以看不见了. [生乙]擦入皮肤上或放在盘子里的酒精,慢慢变干了,我们也没看见酒精的气态,所以气态酒精无色、透明、是看不见得.[生丁]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 [生戊]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 [师]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形式,我们这节课就来了解它们. 1.汽化和液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vaporization).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liguefaction 2.沸腾(boiling)[探究]水的沸腾[师]我们每天要喝开水,开水是水烧开,也就是水沸腾,现在回忆一下烧水时的有关情况,提出想了解什么?[生甲]水开了为什么要冒气?[生乙]水烧开需要哪些条件?[生丙]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生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生戊]水熬干了,水去哪里了?[师]问题提出来,大家先大胆猜测,相互讨论,制定方案,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生甲]水熬干了,水变成了水蒸气. [生乙]我们组的方案是:如课本图4.3—2按装器材.把冷水倒在烧杯里,将烧杯放在铁架台上的石棉网上,杯上盖上中心有孔的硬纸板,把温度计穿过纸板孔并使玻璃泡浸入水中,用酒精灯给盛了冷水的烧杯加热,当水温至9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5 min为止. [生丙]我们组的方案和上一组基本相同,只是我们把热水倒入烧杯中,用酒精灯给热水加热. [师]两种方案都很好,也可行,我们现在分两大组.一大组用冷水做,另一大组用热水做.仔细观察,最后得出结论.并说出这两种方案的缺点. (学生们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强调,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一切完成后.查看记录,也可参与学生们的讨论.)[生甲]我们组是用冷水做实验的.开始给水加热时,在烧杯的器壁出现了许多小气泡,随着水的温度升高小气泡逐渐变大,并脱离烧杯器壁开始上升,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小,还没有到达液面就消失了,同时听到吱吱的响声,后来发生了变化,脱离器壁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上升到水面破裂,这时水就沸腾了,在沸腾前水的温度逐渐升高,沸腾时水的温度是不改变的,把酒精灯撤掉以后,沸腾停止. [生乙]我们组是用热水做实验的.开始给水加热时,水温上升.水沸腾时,内部出现大量的气泡,气泡越来越大,上升到水面破裂,汽泡里的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水的温度不变,把酒精灯撤去,沸腾停止. [师]开始给冷水加热时,由于水中溶有空气,在器壁上生成气泡,气泡中含有空气和水蒸气,继续加热,气泡受热膨胀,当气泡大到一定程度,由于浮力,气泡脱离器壁开始上升,气泡上升温度降低,气泡内的大部分水蒸气要液化成水,气泡外边压强大于气泡内气体压强,气泡变小.这里边关于压强和浮力我们以后要学到.现在根据观察进行分析总结,找出规律. 2 [生甲]根据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说明水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 [生乙]根据气泡上升,变大,上升到水面破裂.说明水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生丁]根据撤掉酒精灯水不沸腾,说明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 [生戊]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boiling point)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 [师]根据记录数据,在图4.3—3中描点,画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图象.然后看课本80页小数据. [生甲]为什么表上标“在标准大气压下”?[师]液体沸点与大气压有关,以后要学.像我们用的高压锅,锅内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压锅内水的沸点也高于100 ℃.而高原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原上水的沸点低于100 ℃.要记住酒精的沸点78 ℃、水银的沸点357 ℃. [想想做做]纸锅烧水[师]我们现在用桌子上那张光滑的厚纸,做成小纸锅,纸锅里装些水,放到火上加热.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观察到什么.[师]这是为什么?[生甲]水100 ℃就沸腾,而纸的着火点大约是183 ℃,所以水沸腾而纸锅不会燃烧. [师]湿衣服无论是在温度高的夏天,还是在温度低的秋天,都能变干,这说明什么?为什么晾晒衣服要把衣服展开并放在通风处?[生甲]说明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生乙]蒸发是比较缓慢的汽化现象. [生丙]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快慢有关.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 [生丁]液体蒸发快慢还与液体温度有关.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师]如果温度计玻璃泡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会变化吗?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有什么变化?[生甲]如果温度计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不变. [生乙]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先下降后上升. [生丙]这是因为液体在蒸发过程中要吸热使周围和它接触的物体温度降低,所以,温3.蒸发(evapration)(板书)蒸发——是一种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想想做做][师]把酒精滴在手背上,擦在手背上,或用手扇,有什么感觉?[生甲]滴上、擦上酒精的地方有凉的感觉,用手扇感到更凉. [生乙]这说明蒸发过程需要吸热,蒸发有致冷作用. [生丙]滴在手背上的酒精,比擦在手背上蒸发的慢. [生丁]用手扇酒精蒸发更快.说明蒸发快慢与空气流动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生戊]这说明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有关.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师]同学们回答地非常好.影响蒸发快慢有三个因素,并且蒸发有致冷作用.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板书) a.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3 b.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c.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 (2)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致冷作用. [师]看课本图4.3—5,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学生们相互讨论、教师启发诱导[生甲]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人身体上有水,皮肤上的水分蒸发,水在蒸发过程中需要吸热,就要从人的皮肤吸收热量,使体温下降,所以感觉特别冷. [生乙]天热时,由于狗没有汗腺,不能靠出汗散热,只得伸长舌头,大口喘气,靠加快呼吸,增加蒸发量来散热. [师]同学们回答地很好,前面我们看到,把塑料袋从热水中拿出,凉一会儿,塑料袋变瘪,并且有酒精液滴,这过程说明了什么?大家思考,并相互讨论. [生甲]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生乙]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酒精被液化. [师]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这是液化的一种途径.在一定的温度下,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这是液化的第二种途径.这我们也不陌生.我们家中用的液化气罐,就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石油气变成液体后装入钢罐的.还有我国长城三号运载火箭的第三级的燃料,用氢作燃料,用氧作助燃剂,这些装在火箭里的氢和氧都是以液体状态存在的.既然液化是汽化逆过程.那它是吸热还是放热?能用例子解释吗?使气体液化有两种途径:(1)降低温度;(2[生甲]液化过程要放热. [生乙]100 ℃水蒸气的烫伤比100 ℃开水烫伤更严重.100 ℃水蒸气要液化就要放热.三、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了液化和汽化,汽化有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汽化过程要吸热.液化过程要放热.四、布置作业P83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 [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参考答案]1.倒一盆冷水,将一只盛有饭菜的篮子搁在离水面稍高处,将一块白纱布缝成圆筒型,下面浸入盒里的水中,上端用夹子夹在篮子柄上,放在通风处效果更好.因为纱布能沿着自身的纤维结构将盒内的水吸上来,随着水的蒸发,周围的温度就会降低,饭菜就不容易变馊了.2.以一般家庭用液化气罐为例,罐内的液化气重15 kg,容积35.5 L,汽化后体积增加16倍.3.把一块金属放在冰箱中冷冻一会儿,取出后发现变湿了.如果马上用干毛巾擦,擦不干.这是因为从冰箱中取出的物体温度比较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因遇冷发生凝结,由于液化附着金属的表面上.擦去这层水,又有新的水蒸气在温度低的金属表面发生液化.所以擦不干. 4.水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虽然继续对水加热,但它的温度不变.五、板书设计第二篇:八年级物理上: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案教科版第3节汽化和液化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3.3《汽化和液化》教案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八年级物理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学生学习物态变化的重要一环。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将理解汽化和液化的基本概念,掌握沸腾和蒸发的特点,以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这些内容不仅为学生后续学习其他物态变化打下基础,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对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然而,他们对汽化和液化的微观过程、沸腾和蒸发的区别以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等深层次问题尚缺乏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教学目标物理观念 1. 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知道汽化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液化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2.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沸点的概念,掌握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3. 理解蒸发和沸腾的区别,知道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而沸腾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科学思维 1.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 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探究 1. 能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了解沸腾的特点和条件。
2. 能通过实验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并能用图像描述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情况。
科学态度与责任1.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列举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 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掌握沸腾的特点和条件。
2.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难点 1. 区分沸腾和蒸发的不同点。
2.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具准备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1. 展示“水的三态变化”课件,引导学生回顾水的三种状态及它们之间的转化。
§3—3汽化和液化【设计意图】:汽化和液化这两部分的内容,是物态变化中互为相反的过程,本节教材的特点是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比较侧重于引导学生充分结合身边的事例。
其次要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通过探究让学生得出蒸发和沸腾的特点,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1.了解液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对两种方式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2.明确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3.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和实质,掌握沸点概念,掌握液化放热现象,明确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能列举液化现象及液化在实际中应用的事例。
1.会紧密联系生活经验,分析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2.自主探究蒸发致冷实验,加深对蒸发致冷的深刻印象。
3.自主探究水沸腾的实验,深入了解沸腾规律。
提高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难点:沸腾实验观察【教学准备】:酒精水温度计烧杯酒精灯铁架台乙醚注射器药棉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故事:有一次,小王用铝壶在煤炉上烧开水。
他先将铝壶盛满水放在燃烧正旺的煤炉上。
后来一位同许叫小王到外面去踢足球,小王激发学生兴趣讨论、回答创设情景马上跟着去了。
小王题的很高兴。
突然想起,自己家在烧开水,就马上回来了,回到家一看,惊呆了,发现铝壶已经变形了,铝壶里的水也没有了,他百思不地其解,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同学们,你能帮小王同学解释这一现象吗?举例:(1)炎热的夏天,在地上洒些水,不一会水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2)这一杯水,不管在冬天还是夏天,过了几天都会减少。
再看:在黑板上用酒精擦出一片液迹,问:酒精哪里去了?从什么状态变成了什么状态?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反之,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或凝结。
刚才的例子和实验都在什么情况下发生?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发生的汽化现象。
3.3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提问】(1)在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塑料袋挤瘪,排出空气后用绳把袋口扎紧,然后放入开水中。
你会看到什么变化?从开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又有什么变化?在整个过程中,酒精的状态发生了哪些变化?滴入酒精的塑料袋(2)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放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不久以后也干了,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呢?人们常用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包含什么物理原理?【演示】如下图,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热水中。
你会看到什么变化?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放入冷水中过一会又有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些变化?在空气中放入热水中放入冷水中现象:把塑料袋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里的酒精不见了,而塑料袋却马上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塑料袋瘪了,袋里又有酒精了。
【视频演示】——《观察塑料袋的变化》学生讨论交流:“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归纳总结】塑料袋中的液态酒精受热后变成了气态酒精,降温后气态酒精又变成了液态酒精。
物质的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
【给出概念】2. 汽化与液化(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作汽化。
物质的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属于蒸发;壶里的水烧开了,属于沸腾。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作液化。
(1)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钟表。
(2)实验装置:(3)注意事项①为了既节约能源,又让水尽快沸腾。
烧杯里面的水用热水,且加盖。
水不宜过多,但需要没过温度计的玻璃泡。
②安装实验器材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③实验结束时,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在烧杯中加入水,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水发生的变化:水的温度、水发出的声音、水中的气泡等。
(2)当水温达到90℃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
直到水沸腾后再持续几分钟为止。